儿童焦虑障碍与自我意识关系研究

儿童焦虑障碍与自我意识关系研究
儿童焦虑障碍与自我意识关系研究

儿童焦虑障碍与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初步了解营口市儿童焦虑障碍与自我意识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scared 和 embc 对随机抽取的720名3~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有效样本数674人。结果在674名小学生中,scared筛查阳性的有211例,占总人数的3131%。小学生在性别及年龄焦虑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小学生在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及自我意识总分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儿童中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对儿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应予以积极干预。

【关键词】小学生;焦虑;自我意识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

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1]。儿童从婴儿期起,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自青春期趋向成熟。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在于探索儿童焦虑障碍与自我意识状况的关系,以寻求更好的策略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为儿童焦虑障碍的有效心理干预提供佐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营口市小学中随机抽取3所小学,每校4个年级(3~6)年级,每个年级50例,男女生各25例,约720名学生为具体入组对象。

关于考试焦虑的文献综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调查研究 一、目前于关考试焦虑研究的有关理论 焦虑(anxiety)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产生于危险不明确而又会来临时,人对危险持有警戒态度,并伴随有无助、不安、紧张、忧虑等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顾名思义就是由考试这种情景带来的一种困扰学生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考试来临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晕场”为典型表现。 (一)各学派关于焦虑的观点 1.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理论,焦虑是其理论核心概念,它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深入。其中又以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和雅各布森的理论较有代表性。弗洛伊德从本能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先后提出过两种焦虑理论。他的早期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转化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后来,弗洛伊德在本我、自我、超我三分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期焦虑理论,即焦虑的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霍妮进一步阐释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焦虑论,提出了基本焦虑论。她把环境的作用提高到首要地位,强调应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环境中去追寻焦虑的根源。在霍妮看来,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是产生基本焦虑的直接原因,而文化环境则是最终的根源。沙利文从人际关

系入手,阐述了焦虑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他认为,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随着个体自尊的发展,焦虑也必然与自尊有关,认识到自尊在焦虑发生过程中的核心作用。雅各布森认为焦虑的实质是自我不能选用个体喜爱的行为方式来释放本能。在她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 2. 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焦虑起源于过去失败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这种经验导致人完全无助的感觉,那么焦虑症便不可避免了。巴甫洛夫曾作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性神经症”,以证实动物由于这个原因而焦躁不安。1970年格尔对人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如果人因为挫折而感到完全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患焦虑症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总之,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当原始的冲动或过度的刺激含有有害成分,就会导致焦虑的产生。一旦焦虑形成,它就会作为刺激冲动发挥作用,或者是通过减少冲动而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3. 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将引发焦虑。许多知识分子感叹书读的得越多越烦恼,这是他们的自我期望值过高的缘故。 4.流行的观点 对目前焦虑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是罗洛.梅(R.May)的观点和爱普斯坦(D.Epstein)和斯皮尔伯格(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

儿童焦虑型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 适用于8-16岁儿童青少年自评焦虑障碍。 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及科研的筛查工具[1]。 评定方法: 共41个项目,0-2三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 1=有时有 2=经常有 ~ 五个因子: 躯体化/惊恐:1,6,9,12,15,18,19,22,24,27,30,34,38 广泛性焦虑:5,7,14,21,23,28,33,35,37 分离性焦虑:4,8,13,16,20,25,29,31 社交恐怖:3,10,26,32,39,40,41 学校恐怖:2,11,17,36 指导语:请你根据最近3个月的实际感受填写下来,不要考虑怎样回答才“正确”,仅根据你的感知如实回答,在符合你的那一格打“√”。注意不要漏项。 ! 1.当我感到害怕时,出现呼吸困难(出气不赢)。 2.我在学校时感到头痛。 3.我不喜欢与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 4.如果我不在家里睡觉,就觉得内心不安。 5.我经常担心别人是不是喜欢我。 6.当我害怕时,感到马上要死去似的。 7.我总是感到紧张不安。 8.· 9.父母无论去哪里我总是离不开他们。 10.别人说我好像很紧张的样子。 11.当我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就感到紧张。 12.在学校时就出现肚子痛。 13.当我害怕时,自己感觉快要发疯,失去控制了。 14.我总担心让自己一个人睡觉。 15.我担心自己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好。 16.当我害怕时,感到恍恍惚惚,好像周围的一切不真实似的。 17.> 18.我梦见父母发生了不幸的事情。 19.我担心又要去上学。 20.我害怕时,心跳会加快。 21.我手脚发抖打颤。 22.我梦见发生了对我不利的事情。 23.我对于一些精心为我而安排的事感到不安和不自在。 24.当我害怕时,我会出汗。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大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大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王芳 (河西学院教育系,甘肃张掖73400) 摘要:考试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考试焦虑定义的界定、考试焦虑的利弊分析、影响因素、考试焦虑所引起的各种后果、出现考试焦虑后应该采取的对策与建议,进行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一、前言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焦虑的反应,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概莫能外。大学里,现阶段考试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好坏影响其评优资格,甚至影响毕业于就业。因此,即使是久经考场的大学生,考试焦虑的人也比比皆是。本文主要通过前人对考试焦虑研究来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找到一些可以调试的对策。 二、考试焦虑的概念界 对于考试焦虑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定义: 朱瑛认为考试焦虑是学生面对考试产生的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应试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的情绪状态,或意识到考试的可怕场景或大考即将来临所产生的不愉快、不踏实、烦躁不安等带有恐惧、紧张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应试和应试成绩。[1] 黄鹤、钟俊等人认为考试焦虑指在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能力、已有经验、人格特征及其他身心因素所影响和制约,以担忧和害怕为基本特征,并伴有防御和逃避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焦虑情绪表现已成为影响考试成绩的问题。[2] 邬承斌对考试焦虑做了以下的定义:考试焦虑就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事先预料到考试失败及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而又感觉无能为力的一种痛苦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处于无助状态下,难以采取有效方法去适应考试活动而所产生的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完整版)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1.精神障碍护理学: 是研究对精神障碍病人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科学.它是精神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目的:是在预防及治疗精神护理方面的障碍,以期提升社会,社区及个人之精神心理状态之最佳境界。护理的职能:不是单方面照顾病人,而是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恢复健康。研究:是评估了解病人的情况,确立诊断,制定计划的过程。帮助:是护士与病人互动的过程。精神护理的目标:以帮助人类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功能为根本目标。重视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运用在护患间的互动过程中,从而达到治疗性目标。帮助其树立信心,发展校正向的自我概念和改善人际关系及恢复社会功能,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精神障碍护理工作范围:包括保健性,治疗性,康复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由精神障碍防治扩展到社区心理卫生。1952年精神药品出现,美国理查兹女士致力于精神护理工作,1882年美国麻州马克林医院成立,开办精神护理人员学校。.精神障碍专科人员的角色功能:管理,治疗,教育辅导,协同,社会性,研究者。安全护理包括:1)掌握病情,2)加强巡视-护理人员应10分钟寻视一次。3)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给药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 2.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相互了解,协调一致,心理相容。2个目的:收集资料,确立护理问题。与以情感支持或提供咨询。沟通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接纳与尊重病人,协助病人维持希望,积极稳定情绪。 3.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入院阶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病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4.社会功能: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导致病人的个人功能或社会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4个方面:工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痛苦。 5.精神症状:是精神障碍病人的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精神障碍:是在内(躯体)外(环境)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本人感到精神痛苦。精神障碍分类:器质性,心因性,内因性,人格障碍,儿童精神障碍。 6.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指各种幻觉,妄想及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迟滞及紧张症性行为.正常心理活动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意志活动4个心理过程。 7.认知过程:是精神活动中最复杂的过程.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和智能活动等. 8.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时上述认知活动的各个心里\理过程所出现的精神症状称为认知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9.知觉障碍:正常的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是完全一致的,当知觉与客观事物不符或缺乏客观事物而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则称为知觉障碍.(一般分为错觉,幻觉和非幻觉性感知觉障碍) 10.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临床上多见错视和错听。 11.幻觉:是没有客观事物或缺乏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体验.分为:听幻觉,视,嗅,味,触,内脏性幻觉。 12.言语性幻听:是病人在思考问题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除了自己能听到,他认为别人也能听到. 13.思维化声:如果病人听到此种哑语声来自脑内或心灵中称思维化声. 14.思维鸣响:(思维回响)如病人体验到(听到)声音来自外界称思维鸣响。它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学标准。 15.内脏性幻觉:病人感到固定于躯体内的某个部位或某个内脏有异常的感觉. 16.机能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临床上常见的为功能性幻觉,也称机能性幻觉。 17.非幻觉性知觉障碍:又称感知综合障碍。分为:(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变化。空间知觉障碍:病人感到与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了改变。非真实感:病人感到周围环境和事物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模糊不清不鲜明,缺乏真实的感觉。体形障碍:病人对自己的躯体或个别部分感到发生了改变,如:常照镜子称窥镜症状。) 18.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超价观和强迫观念)。特点: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逻辑性。 19.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象征性思维是以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的概念。本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20.妄想:是一种病态的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 结果.此信念没有客观事物为依据,但病人却坚信不移.不能为事实说服,也不能以亲身经历加以纠正,更无法以其所守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来解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超价观念与妄想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产生常常是事出有因,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内容常与病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带有强烈的情感作用,明显影响病人的行为。21.强迫观念(强迫思维):是病人脑内反复出现的观 念或想法,病人明知这些想法没有必要,但却控制不 住也不能摆脱,为此十分痛苦。多见强迫症。 22.记忆:是由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4个 过程密切组合而成. 23.错构症:错构症是记忆的错误.对既往曾经历过的 事件。注意的特征:广度,选择性,强度,稳定性。 临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4种:注意增强,减退,转移, 换散。 24.假性痴呆:分为心因性假性痴呆及童样痴呆。给 人的印象是广泛性智能损害,或最容易的记忆测试回 答漏洞百出。有时特别幼稚,称童样痴呆。与器质性 痴呆有本质上的区别。⑴大脑无器质性损害,故其痴 呆是可逆的,智能可恢复到病前水平。⑵痴呆的产生 是由强烈的精神创伤所致,见于癔症,心因性精神障 碍。⑶重度抑郁的病人,常可有痴呆早期的症状,但 病人有抑郁的体验。智商(IQ):=智力测查的智力 年龄/实际年龄×100 智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 痴呆(全面性痴呆及部分痴呆)2大类。 25.定向力: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前者称周围环境定向力,后者称自我定向力.精神病人 临床痊愈的指标:1精神症状全部消失2自知力完整, 病人能主动就医服药。有无自知力是诊断精神病还是 神经症的标准之一。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 感低落,焦虑,易激惹,清感脆弱,情感爆发,情感 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26.焦虑:为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恐惧,或过 分担心自身安全及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 27.意向倒错:是指病人的意向活动与常情相违背, 令人难以理解。 28.冲动行为:指对观念或行为不能抑制和完全不加 控制。 29.精神运动抑制:①木僵:病人表现言语动作行为 的普遍抑制。②蜡样屈曲:四肢就像软蜡样可以任意 弯曲造型,这一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病人的特征 性症状。③纖默症④违拗症⑤模仿动作⑥刻板动作⑦ 作态⑧离奇行为古怪动作。 30.意识:是个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认识和反 应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状态的认识。意识 障碍可分为:周围环境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 昏睡,昏迷)和自我意识障碍。 32.朦胧状态:这类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在意识清 晰度水平降低的背景上,意识活动的范围缩小或狹 窄。 33.谵妄状态:又称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其特点是: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同时产生大量的错 觉,幻觉,幻视更多见,内容形象生动,逼真并具有 恐怖性。 34.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颅脑器质性病变因素 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 35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躯 体疾病,如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胶原等疾 病以及躯体感染引起脑功能紊乱时出现的精神障碍. 36.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①幻觉妄想综合征:以 幻觉为主,在幻觉的基础上继发产生幻想,多见于精 神分裂症,某些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②情感综合征: 抑郁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 三主症。躁狂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 活动增多三主症。③精神自动症综合征④紧张型综合 征⑤遗忘综合征:特征是病人表现识记能力障碍,时 间定向力障碍,虚构症,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多见 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亦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 障碍。⑥脑衰弱综合征:又称神经症样症状主要表现 类是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头部不适,头痛,头晕,心 悸,出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⑦急性脑 病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各阶段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及 谵妄状态,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及损伤的急性发生或 发展阶段⑧慢性脑病综合征:表现为痴呆,人格改变 和遗忘综合征且不伴意识障碍,可伴有慢性精神病性 症状。 37.遗忘综合征:指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一种选择 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 并常有错构或虚构。 38.人格改变:指病人在尚未出现明显记忆和智能缺 损前,表现为不讲礼貌,不负责任,缺乏同情心,偷 窃,性暴力。 39.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的可显著影响精神活 动的各种物质.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CCMD-2-R的 诊断标准:1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2精神障碍表现为下列综合征之一:智能障碍,遗忘, 意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脑 衰弱综合症,以上症状的混合状态或不典型表现。 40.躯体依赖:指反复用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 些生理,生化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以免 发生特殊的,称之为戒断综合征的现象. 41.药物的交叉依赖性:某种药物还能够抑制另一种 药物不出现躯体戒断症状,并能维持该种躯体依赖功 能。 42.柯萨科夫精神病:已严重的记忆力障碍,遗忘, 错构及虚构,定向力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阿尔茨 海默病(AD):是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老 年缓慢起病,以痴呆为主。病理检查:可见大脑皮质 萎缩,神经元大量减少。 4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常见的精神病.大 多数病例在青年期发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认知, 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智能障碍和 意识障碍,病程多为慢性迁延.常见的临床类型:偏执 型,青春型,单纯型,紧张型,儿童精神分裂症,精 神分裂残留型和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是疾病早期的阳 性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程为慢性迁延)。临床表现:1.特征性症状:病人 自身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不协调,以及病人的 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环境不协调(不配合)。1)认知 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起严重时 言语支离破碎。2)情感障碍:情感淡漠和活动是本 病情感障碍的特征。3)意志活动缺乏4)内向性5) 紧张综合症2.其他常见症状:1)感知觉障碍(言语 性幻听),2)思维障碍(关系妄想被害妄想)3)病 人自知力受到损害。诊断依据:1.具有特征性的感知 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障碍。病人自身的认知情 感意志行为不配合,精神与环境不配合,并具有内向 性。2.病程为发作性或慢性迁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 势。按CCMD-2-R的诊断标准种病程标准,首发 病期至少3个月,单纯型病程为2年。3.无意识障碍 和智能障碍,躯体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抗精神 病药物的治疗: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大类:前者以 氯丙嗪为代表的酚塞嗪类药物,有效剂量高,镇静作 用强,有明显的抗兴奋躁动和抗幻觉妄想作用,椎外 系不良反应轻,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明显。另一 类以氟哌啶醇,奋乃静,三氟拉嗪为代表的丁酰苯类 及泰尔登为代表的硫杂蒽类药物,此类药物有效量 低,抗幻觉妄想作用强,无明显的镇静,抗兴奋作用 (氟哌啶醇除外),椎外系不良反应较明显,而心血 管不良反应较轻。急性期治疗:首次发病或复发的急 性期病人的治疗,药物治疗应力争系统和充分,以获 得较完全的临床缓解(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一 般疗程为2-3个月。常用的抗精神药物有:1)氯丙 嗪:有明显的镇静控制兴奋剂抗幻觉妄想作用。选用 常温人工冬眠治疗2周一个疗程,有效者2周后改为 口服治疗.日剂量一般为300-400mg,分2-3次服 用。严重肝心疾病者慎用。2)利培酮(维思通):是 非典型药物,能改善病人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 知功能障碍。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症状,如头晕,体 重增加等,日剂量口服3-6mg,分1-2次服用。3) 氟哌啶醇:有明显的抗幻觉妄想作用,能快速控制精 神运动性兴奋。长效氟哌啶醇葵酸酯(HD),成人一 般剂量为:2-4周肌注50-100mg;日服剂量为 12-20mg。本药对锥体外系的反应明显,对心血管系 统肝脏的反应不明显。4)氯氮平:其作用强于氯丙 嗪,能有效控制幻觉妄想和急性兴奋,对阴性症状也 有一定的疗效。不以作首选药,可引起白细胞减小或 粒细胞缺乏,适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效剂 量200-600mg。急性期治疗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缓慢 加量,因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及耐受性不同,一般于 10天至2周内加至治疗剂量,达治疗量的4-6周内症 状明显缓解。慢性的维持治疗:应至少连续用药4 周治疗量,以巩固疗效。一般认为第一次发病后用要 维持两年,如病人为第二次发病,维持量不少于三年。 如第三次发病就应该长期维持用药(药量是急性期的 1/4-1/5)。合并治疗以一种为主,如病人抑郁症 状或焦虑症状明显时,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 虑药物。预防:生育年龄的病人,在疾病的急性期或 精神症状明显时,不宜生育子女。 44.强制性思维:无外界因素的影响,头脑中突然涌 现出大量思维,自己不能控制,常伴有不愉快的体验。 45.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 境改变(情感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精神障 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及行为异常.临床表现:躁狂发 作: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思维障碍(思维奔 逸,夸大观念或妄想),意志活动增多,三主征。抑 郁发作:情感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自杀 企图和行为,躯体或生物学症状,其他症状:自知力 不完整。诊断要点:精神症状以原发持久而显著的情 感高涨或低落为特征;首次发病多在青壮年;躯体神 经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药物治疗首选锂盐 (碳酸锂),总有效率80%以上,不良反应:其治疗 量与中毒量接近,应定期对血锂浓度进行监测,急性 期血锂浓度维持在0.6-1.2mmol/L,有效浓度上限一 般为1.4mmol/L,大于就是中毒量。其治疗显效一 般需7-10天。 46.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它并非单 一的某个疾病,而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临床上 的个中神经官能症.常见的神经症类型:恐怖性焦虑 性强迫性抑郁性癔症疑病性神经衰弱。 47.恐怖症:是以恐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病 人某种对特定嘚客体或处境或与人交往发生强烈恐 惧,并主动采取回避方式来解除这种焦虑不安。 48.焦虑症:以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自主神 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为特征,并非由于实际的威胁 所致。分为1)广泛性焦虑症和2)惊恐发作。临床 表现:1)心理障碍,躯体症状(自主神经功能以交 感神经系统活动过度为主),运动症状(与肌紧张有 关,常表现有紧张性头痛,常表现为顶枕区的紧压 感),2)惊恐发作:急性焦虑,如心悸,呼吸困难, 胸痛胸闷。 强迫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 征的疾病。常见症状: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性 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 49.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 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 创伤的体验密切相关.心因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心理生 理障碍.神经症和性心理障碍. 50.进食障碍:是指以进食行为的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 组综合症,主要由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症组成,神

考试焦虑

中学生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之考试焦虑 摘要: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就业的选择,考试作为在升学、就业中选拔的主要方式,对学生压力相当大。而目前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也给予了较高的期望。来自社会、家庭、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使处在青春期,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仍比较弱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情绪困扰,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学业成绩。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各种情绪的因素中,考试焦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因应考引起的不适应反应的核心症状。如何缓解考试焦虑己经成为心理学工作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所以,研究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考试焦虑;应对策略 一.有关考试焦虑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象 国外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已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机制方面的探讨,其中对考试焦虑机能的研究较为深入。考试焦虑研究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己在欧洲和美国就得到了活跃地开展。布朗(Brown,1938)研究了大学生期末考试前的情绪、心情与考试成绩好坏关系后认为:考试前表现为担心、兴奋、心情不好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表现平静的学生考试的成绩好,结论是由于测验焦虑的原故[1]。 60年代以后,萨森拉斯(Sasselirath,1964,1965)等用TAQ进行因素分析,抽出了两个因素,分别是个体对自己的操作产生耽心时的认知性因素和对考试状况本身的精神压力的一种自律反应[2]。曼德拉和萨拉森认为,焦虑驱力产生了两种焦虑反应:一种是增进作业完成的焦虑反应,对完成作业产生正向的力,焦虑随作业完成解除;另一种是具有与作业完全无关内容的焦虑反应,会对作业完成产生负向的力,包括有无力感、强烈的身体反应、对地位的丧失感,对惩罚的恐怖、想立即逃避测验状态的感情等。 考试焦虑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外研究学者证实了过高的考试焦虑有碍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持适度的焦虑对促进学业成绩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1.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在近十年来对考试焦虑的研究也较多地集中于大、中学生,尤其是高考前学生的焦虑状况的研究。张承芳等(1992)、程念祖等(1996)与葛明贵等(1995)、乔建中等(1997)先后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能力知觉、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学业成绩、人型、庭态度、父母教期望、学负担等都与学生虑感一定的系:莫志英、施强华(1998)做社会支持对考试应激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给予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缓考试应激水平。 江光荣,靳岳滨(1997)曾对高三学生考前心理困扰的团体辅导做过研究,研究结果是受辅组在辅导后考试焦虑三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3]。魏心(2000)采用郑日昌主编的《考试焦虑诊断问卷》进行测量,指出考试焦虑属客观性焦虑,选用认知一行为疗法[4]。江光荣,靳岳滨认为:考试焦虑有明显的认知成分成功的学习包括尝试做事、参与冒险,假如李习者不能在创

儿童青少年焦虑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iacapap

儿童青特点主审 柯小燕(南京医科大学附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的观点研究结果的出现而改变。读者在应用相关知另外读者在用药时也要考虑到一些特殊的药的组织机构、出版物和网站以说明问题或作应该批判性地去评价这些内容。且网站也可 ?IACAPAP 2018. 本书属于公开发表刊和复制,但须确保原始书籍被正确使用, 建议引用格式: Rapee RM. Anxiety diso Rey JM (ed), IACAP AP e-Textbook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Allied Professions 2焦虑障碍 IACAPAP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读本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特点、发展、治疗及预防 2018版 Ronald M Rapee 附属脑科医院) 译者 封敏(南京医科大学的观点。本书基于作者所提供的科学证据,寻求最佳治疗方案相关知识时,须结合相应的指南及本国国情。部分药物在某些殊的药理作用,因为说明书不会囊括所有的剂量和副反应。题或作为更多信息的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编辑或协会站也可能出现变化或停止运营。 发表刊物,且经过了创作共享署名非商业许可证书许可。允许,且不用于商业用途。有关本书或本章节的建议可以发送至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ature, development, tr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 Geneva: International ions 2018. 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疗方案,但这有可能会因新的在某些国家是不允许使用的,。读者可引用或链接本刊物或协会支持他们的观点,读者允许在所有媒介中使用、分发发送至https://www.360docs.net/doc/6317475263.html,.au ent,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n onal Association for Child and 章节 F.1

宁夏省2015年口腔助理医师:自我意识障碍试题

宁夏省2015年口腔助理医师:自我意识障碍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以下情况的血袋可以发出的是 A.标签完整、字迹清晰:B.有破损、漏血C.血液中有明显凝块D.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E.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2、某患者右下阻生第三磨牙反复肿痛1 年余。一周来右面下部出现肿胀伴开口受限。X线片示近中阻生,下颌升支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升支外侧皮质无明显破坏,但密质骨外侧有骨质增生。可能的诊断为A.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B.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C.骨纤维异常增生症D.颌骨结核E.成骨肉瘤 3、全口义齿人工后牙的近远中总长度应等于该侧 A.尖牙近中面至磨牙后垫前缘的距离 B.尖牙远中面至磨牙后垫前缘的距离 C.尖牙远中面至磨牙后垫1/3处的距离 D.尖牙近中面至磨牙后垫1/2的距离 E.尖牙近中面至磨牙后垫后缘的距离 4、治疗慢性失血(如内痔出血)所致的贫血应选用 A.枸橼酸铁胺 B.硫酸亚铁 C.叶酸 D.维生素B12 E.甲酰四氢叶酸钙 5、一对唾液腺中,下颌下腺分泌量约占总量的() A.45% B.55% C.65% D.75% E.85% 6、上皮层中层次最多,细胞为多边形的细胞是____ A.角化层B.颗粒层C.棘层D.基底层E.黑色素细胞 7、不宜使用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是 A.布类 B.吸收性明胶海绵 C.棉花 D.橡胶制品 E.纱布 8、游离皮片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皮下有血肿B.患者贫血C.皮片取得太薄D.加压包扎压力过大或过小E.缝合过紧 9、35岁男性患者因左下后牙食物嵌塞2年多就诊。查左下第二前磨牙龋深达髓控,牙髓无活力,叩诊略异样感,X线片见根尖周透射区3mm×5mm.边界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开题报告 考试焦虑

孝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小学生考试焦虑现象与辅导研究 院系教育与心理学院专业小学教育 学生姓名张玉梅学号100712410 指导教师陈幺元职称副教授2011年6月18日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教育也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下一代和希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开始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考试焦虑现象也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焦虑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小学生考试焦虑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研究是通过实地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能深入的了解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多种原因和症结所在,有利于对症下药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考试,并针对小学生的考试焦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研究的意义: 此次研究是从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这一因素出发,旨在研究小学生的考试焦虑的现状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哪些方面,从而为辅导学生考试焦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的调查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的实际情况,使调查的结果更加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对焦虑的研究现状 最早的焦虑观是由早期思辨时期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是一种普遍的认识,后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其做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是人内部矛盾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后来他进行了完善,从能量系统的观念提人有三种焦虑即现实焦虑(又为特征性焦虑、状态性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霍妮在弗洛伊德焦虑及

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摘要:考试焦虑是各国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中外的心理学界对考试焦虑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心理学界对考试焦虑的研究逐渐趋向全面和成熟,在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概念、研究发展过程、测量工具、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和干预治疗等方面综述了考试焦虑的相关问题,以此明确考试焦虑的辅导角度,以期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关于考试焦虑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关键词: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一、前言 随着各种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用各种标准化测评手段对个体方方面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已成为当今社会选拨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种考试也应运而生。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成就取向十分明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获得成功、出人头地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追求,因此应对形形色色的考试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许多烦躁情绪的来源。有学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直接由他们考试的表现决定。 许多研究发现,考试焦虑对考试表现的影响是广泛存在的。考试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特指由于考试带来的紧张状态很多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考试前学生们存在普遍的考试焦虑现象,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感。研究已经证实,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严重的是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如Hancock(2001)曾发现,在高度看重用某些标准评价学生的课堂中,考试焦虑较高的学生的表现也更差,也更缺乏学习动机。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各种各样的考试成为个人成长道路上必经的路口。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人口数量的压力,这种状况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由这些原因而导致的严峻的考试形式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考生面临各种考试时产生的焦虑心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过高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考试成绩,还可能对考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无论考生、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尽力尝试找出解决的办法。 心理学界从对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由于流派和各自理论侧重点的不同,很多学者都对考试焦虑的各方面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本文从概念、研究发展过程、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治疗等方面综述了考试焦虑的相关问题,以此明确考试焦虑的辅导角度,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以期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关于考试焦虑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焦虑及考试焦虑研究发展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