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试题

大气试题
大气试题

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C.该层中的CO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读下图,完成3~4题。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5.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

B.大气密度愈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能力提升】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7.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8.上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④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②大小有关

1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1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中Ⅰ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为什么

1参考答案

1.A [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层的水汽、固体杂质极少,无气晴朗,无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2.A [A项所叙述的现象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D项所叙述的现象也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的是A项。] 3.A [通过图示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弱,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暖”地面,地面利用地面辐射“暖”大气,大气以逆辐射保温地面。]

5.A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路程就越长,被大气削弱的也就越多。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大气透明度愈大,杂质越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愈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6.B [第6题,由图可知,纬度越高,初霜越早,终霜越晚;霜期越长,这主要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第7题,霜冻的出现与低温和气温下降有关,天气严寒,地面辐射强以及微风都有利于地面出现霜冻,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利于霜冻的出现。]

8.A [图中信息显示,该地5时、20时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12时、15时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无逆温现象。故本题选A。]

9.A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判断出①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

平均气温较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①③)弱有关;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少有关;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多有关;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大气逆辐射(③)强有关。]

11.D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露。]

12.(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度差较小(4)D (5)小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解析本题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分析运用能力。读懂图,弄清各字母代表箭头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的含义。第(2)题,A>D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Ⅰ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5)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1.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点气压:C>B>A>D

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

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3.在实际大气运动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这主要是由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B.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D.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4.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5.下图为“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 )

A .风由b 吹向c ,b 地风力大于c 地

B .风由b 吹向c ,b 地风力小于c 地

C .风由c 吹向b ,c 地风力大于b 地

D .风由c 吹向b ,c 地风力小于b 地

【能力提升】

6.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

A .顺风飞行

B .逆风飞行

C .风从北侧吹来

D .风从南侧吹来

读下图,回答7~9题。

7.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 地与b 地的气压(P)和气温(T)( )

A .P a >P b ;T a >T b

B .P a

C .P a

T b

D .P a >P b ;T a

8.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a 与b 、c 与d 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分别为( )

A .西南风、东风

B .东北风、东风

C .东北风、南风

D .西南风、南风

9.下列关于a 、b 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大于b

B .a 小于b

C .相等

D .不能确定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炎热的酷暑呢 (1)如对此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

______

____________①认识

什么是

主题词→______()②讨论主题词给城市带来的

影响→③ →④ (2)某市于2010年提出构建“绿色城市”的口号,并向市民广泛征集构建措施。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如认为可行,请说明应首先研究的可能性条件;如认为不可行,请说明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3)该市规定,本市绿化不得再建大型草坪,而要以乔木、灌木树种为主。与林木绿化相比,城市绿化中修建大型草坪有哪些不足

(4)有同学在对比市区和农村的天气资料时发现,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对此现象加以解释。

2参考答案

1.C [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是相反的。可先补画出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况,A处为低压,C处为高压;近地面的气压值大于高空的气压值。故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C>A>B>D,并据此可判断各选项。]

2.B [白天,陆地吸热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边应吹海风;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形成高压,空气由山坡流向谷地。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空气受热作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

3.C [本题主要考查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实际大气运动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即风向斜穿等压线,故本题四个选项中的C选项是正确的。]

4.D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图中B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而A、C风向向左偏,偏转方向错。]

5.C [白天陆地增温快,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面摩擦力小于陆地,所以海面风力较大。]

6.A [根据题意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南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左偏,直到与等压线平行,这时风从东向西吹,所以飞机顺风飞行。]

7.D [第7题,根据气流运动的方向可知,P a

P b。第8题,根据风压关系可知,气流由a流向b,由c流向d,高空的摩擦力为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9题,a地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大;b地相反。]

10.(1)①城市热岛效应②城市热岛效应③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④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2)如认为可行,应首先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如认为不可行,理由合理即可。

(3)城市绿化中修建大型草坪的不足:环境效益不如林木;维护费用大;有时会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等。

(4)市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较活跃,且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

解析分析该问题需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及热力环流等知识点。一般对课题的研究应先认识这一地理现象是什么,讨论其影响,思考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大气质量一般采用增加绿化面积的方式,但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城市上空多云和雾,是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市中多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同时,市区空气中颗粒物多,易成为凝结核。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1.下图为三圈环流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

B.②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

C.③处气压带的形成一定是动力因素

D.在①、③影响下的地区,较为湿润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表示气压带,空白部分表示风带,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A. B. C. D.

4.下列四幅图表示极地东风,画法正确的应是( )

5.关于气压带与风带位置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冬季向南移动②夏季向北移动③导致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引起季风环流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地中海气候的重要原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能力提升】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7.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下图是“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该图中大气运动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气流为西北风

B.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C.H处因热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D.E到F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9.在图示时段( )

A.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进入旱季

C.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季风图。E的风向为________风,F的风向为________风。

(2)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3)盛行E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季风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成因上,F季风与E季风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5)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有利于粮食作物________的生长。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_______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3参考答案

1.B [从图中可看出,①处气流呈上升状态,因此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从上升形式看,赤道附近地区与之相符,故为赤道低气压带;②处有锋面存在,在三圈环流的组成中,只有位于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有极锋的存在,为动力因素形成;③处为下沉气流,在全球气压带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都为下沉气流,而二者成因不同,故不能断定为动力因素形成。三幅图中,在①②影响下的地区较为湿润。]

2.B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该图的中心点是南极点,a位于30°S~40°S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b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之南的西风带,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

4.D [极地东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在极点上空看,风向应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5.C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的各种现象。冬季向南移动,夏季向北移动,只是对北半球而言,南半球就不同了;导致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引起季风环流,因为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种形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地中海气候的重要原因,因为夏季是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冬季是受西风带的影响。]

6.D [大气由气压带流出,该气压带为高气压带,由两边风向的偏转判定该气压带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因为风带、气压带处于南半球,所以受其影响形成的是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 8.D [第8题,图中P气流表示北半球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为西南风;E 处的降水是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雨;H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E到F因纬度的差异,热量条件不同,出现了自然带的更替。第9题,图中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南极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是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

10.(1)7 东南西南(2)B (3)高温多雨(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F季风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5)水稻水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季风气候的特点、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由于东南亚和南亚此时盛行西南风,说明此图为7月季风图;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南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则主要是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这些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因此季风的强弱变化导致降水量多少发生很大变化,水旱灾害频发。

第4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

1月17日,京城迎来了2011年的第一场降雪,伴着寒风,小雪很快洒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

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是( )

3.图中的A、B、C、D四地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此时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不考虑海陆因素及地形因素)( )

【能力提升】

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回答4~5题。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

4.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5.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右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完成6~7题。

6.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7.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①南②西③北④东南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8.下图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处为________,乙处为________,图中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百帕。

A.39

C.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甲气压最强盛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南京盛行东南季风

B.此时北京昼长夜短

C.尼罗河进入汛期

D.巴西首都四周的草原一片葱绿

(4)试比较郑州、西安两地在气温、气压方面的不同点及产生的原因。

4参考答案

1.B [第1题,一般而言,降雪伴随着气温下降,应为冷锋天气,华北地区冬季降雪多是由冷锋形成。第2题,冷锋过境过程气温不断降低。]

3.A [A点位于冷锋的后方,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B、C位于冷锋的前方,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相对较高,气压低,D位于暖锋的后方,受暖气团控制。]

4.B [第4题,由图可知,a、b两点分别位于冷锋两侧,a位于锋前暖气团一侧,b位于锋后冷气团一侧,a气温较b高,A错;a向南、b向北最近的一条等压线都是1 005hPa,且a距离南侧1 005hPa 等压线略大于b距离北侧1 005hPa等压线,说明a的气压值略小于b。锋面两侧气温差异明显,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锋线上风力强,C错。冷锋降雨主要分布在锋后,b的云量应明显大于a,D错。第5题,台风的移动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走向,顺着这个走向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台风经过的地方,就能判断图中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

6.A [该题组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的气流特点及其移动方向。由M点的风向为东南风可知该点气流运动状况为由外向内,且向右偏转,进而得知,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低压系统。太平洋低压系统一般生成在太平洋的热带或亚热带海域,受信风或季风的影响,该天气系统通常向西、向北或向西北方向移动。]

8.(1)高压中心低压中心A

(2)北京图中北京的等压线比东京密集,说明北京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东京,所以北京的风力较大

(3)D

(4)不相同:郑州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西安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原因:郑州处于冷锋过境前,受锋前暖气团控制;西安处于冷锋过境后,受锋后冷气团控制。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气压应为高压中心,介于1 035到1 040百帕,乙地气压应为低压中心,介于1 000到1 005百帕,从而可推算出两地的最大气压差无限接近于1 040-1 000=40(百帕),即39

大气运动专题训练答案详解

大气运动专题练习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2.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 原因,不正确 ...的是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回南天”潮湿少风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读“1961—2006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空间分布图”,回答第3-4题 3.有关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平均 气温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年增温最大幅度达0.50C B.增温幅度由东向西增加 C.沿江均比沿海增温幅度大 D.该区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4.影响长江三角洲40多年来平均气温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变化 B.冬季风势力强弱 C.城市化的发展 D.降水的变化 5.2013年1月一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多次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此季节,能使雾霾迅速消散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 C.热带气旋 D.弱高压 6、空气质量成为近段时间的热点话题。下列天气系统,有利于污染气体扩散的是 A、台风的外围 B、高压中心 C、高压脊 D、低压中心 7.央视纪录片《北纬30°·中国行》,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至西藏阿里地区。舟山7月平均气温约27℃,阿里7月平均气温约10℃,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洋流 C.纬度分布 D.海陆分布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习题整理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区分有哪几种方法?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一般分为直接测量和遥感测量 直接测量:探测器(感应)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直接测量包括现场测量和遥测两种方式。遥感探测:通过大气中传播的要素信息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分布。遥感测量课一份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是哪些?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性: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反映测量值与真实状况的差别,我们希望准确性要适当的高(即误差要小到慢速使用目的的要求)。代表性是指所测得的某一要素值,在所规定的精度范围内,不仅能够反映观测站该要素的局地情况,而且能够代表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该要素的平均情况。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指观测资料所能代表的空间范围是时间间隔。我们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要求,与分析和应用的各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两者均有关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由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的对流增强时依次发展形成的为低空积状云的四个阶段。当对流减弱,云内下沉气流占主导作用时,云体将逐渐瓦解消散,演变成其它的云。(1)淡积云;云的个体不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顶部呈圆弧形凸起,垂直发展不旺盛,云底较扁平,薄的云块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分散在空中,晴天常见。浓积云:云的个体高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阴暗,垂直发展旺盛,垂直高度一般大于水平宽度,顶部呈圆弧形重叠凸起,很象花椰菜。秃积雨云:这种云是浓积云向鬃积雨云发展的过渡阶段。云顶已开始冻结,云顶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模糊,丝絮状结构还不太明显,云体其余部分仍具有浓积云特征。这是积雨云的初始阶段,存在时间较短促。鬃积雨云:这种云是积雨云发展的成熟阶段。由秃积雨云发展而成。云顶白色,丝絮状结构明显,常呈马鬃状和铁砧状,底部阴暗,气流混乱 云的观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运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简述云形成的基本过程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 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而形成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水汽凝结核,二是要有水汽过饱和,二者缺一不可。大气中一般不缺乏凝结核,因此,形成云的最关键问题,还在于应有水汽的过饱和 气象能见距离为10千米,问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为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是否能见?为什么? 不能。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视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所以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未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不能看见 浮尘与霾、霾与轻雾的区别 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

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选B。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选B。 答案 3.B 4.B 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答案 6.B 7.A

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运动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太阳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B ?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 ?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3.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T地面吸收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T大气削弱 B .太阳辐射T地面辐射T大气削弱T大气辐射T地面吸收 C .太阳辐射T大气削弱T地面吸收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T大气削弱T地面辐射T大气辐射T地面吸收 4. 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B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C .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 D .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5. 图2 —1 —9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1)?⑵ 题。 ① ③ 图 2 — 1 —9 (1)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纬度相当,但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2012年7月29日北京二至五环路温度示意图”,完成第7~8题。

6. 图中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 A.焚风效应 B.雨影效应 C.热岛效应 D.狭管效应 7. 南二环白天最高气温达到 39 °C ,造成南二环 最热"的原因可能是( ) ① 城市道路以混凝土、柏油路面为主 ,热容量 小 ② 建筑群密集 ③车流量大 ④植被覆盖率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3i\ SA 崔直 15 dt^_ K'OSI'C JtMTTQKfe 北曲用3huEa 七 厂 再三开 mFcwTc 注I 图中数据分别 为白天最髙气温和 路面爆高蛊度 F 图是北半球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 8. 如果图中 A.东南风 C.西北风 ”,据此完成第8题。 M P 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 B.东北风 D.西南风 ,此时④地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 9?10题。 9 ?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氧、臭氧 B ?氮、氧 C.氧、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碳、臭氧 1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A B .大气的反射作用 一D C.大 气的吸收作用 一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一C 11下图为A 地某时刻的风形成受力图 ”由图可知,该地的天气可能是( A.风高物燥 C.阴雨连绵 B.万里无云 D.气温突降 12下图为 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 ) ,甲地位于大陆西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大气运动 练习题

1.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行员的左侧是高压,即可判定()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飞机在西风中D风从北侧吹来 2.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受热气流上升在高空形成高气压 B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C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总是比高空气压高 D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相反 3. 读800米高空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各点的气温:1>5>4 B.4点所对应的近地面气温较低 C.在800米高空空气如果做水平运动,气流由5流向4 D.4地气压的形成,是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运动的结果温较低 4. 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的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5.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图中甲乙位于近地面。据此回答6-8题。 6 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7、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甲一乙一丁一丙一甲 B、丁一丙一甲一乙一丁 C、乙一甲—丙一丁—乙 D、乙一丁一丙一甲一乙 8.若abcde为不同的气压值,图中丙丁位于同一高度,则图中气温最低的是()

大气运动综合练习试题

编:周桂喜审:董雷刚时间:5月22号一、单选题 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线,读图回答1~ 2题 1.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线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 A.午后2时左右B.午夜前后C.日出前后D.正午前后2.下列有关此图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水库流向裸地B.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C.由裸地流向水库再流向林地D.由水库流向林地 右图为(23°26′N,90°E) 附近某地城区大气的水平运 动俯视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地区大气运动系统属于 A.季风环流 B.热力环流 C.三圈环流 D.气旋 4.影响该环流强弱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植被状况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温差异 5.甲、乙、丙、丁四地中,最 适宜布局钢铁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R处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探空气球。读下图,回答6~7 题。 地和Q地对应的地面上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两地皆为阴雨天气B.两地皆为晴朗天气 C.P地对应地为阴雨天气,Q地对应地为晴朗天气 D.P地对应地为晴朗天气,Q地对应地为阴雨天气 城区高空风近地面

7.若这两个天气系统同步向西移动,24小时后Q气压中心将移动到R处,则未来22小时内,R处探空气球测得的风向和风力情况是 A.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增大B.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减小C.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增大D.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减小 读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风带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9.此季节 A.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天山雪线高度达一年中最低 C.意大利境内的波河进入汛期 D.澳大利亚农民忙于剪羊毛 下图为某月30°N附近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l0~12题。 10.乙气压中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C.气流在高空堆积被迫下沉 D.受冷气团顶托暖气团抬升 11.此季节 A.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的农民收割小麦正忙 B.美国的新奥尔良与南非的开普敦都处于雨季 C.北亚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正值凌汛 D.北京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为一年中最小 1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B.太阳辐射C.地形地势D.大气环流 下图为某大陆多年平均1月、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 a月可能出现 A.华北平原的冬小麦正值成熟期 B.加拿大南部万叶飘丹 C.天山冰川储量为全年较小值 D.欧洲北部多降雪天气 14.b月,乙地多吹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15.影响a月、b月大陆等压线分布的主要原因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植被分布 C. 地形起伏 D. 洋流分布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 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读图完成16一17

《大气探测学》课后答案

《大气探测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 ①创始时期。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 ①直接探测。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④模拟实验。有风洞模拟和水槽模拟。风洞模拟大气层边界层风、温及区域流场状况。水槽模拟大气层环流、洋流、建筑物周围环境流场特征。可调控温度场,模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层结。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那几个? ①精确度。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又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取决于感应元件的灵敏度和惯性。 ②灵敏度。即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表输出的变化。 ③惯性(滞后性)。即仪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具有两重性,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④分辨率。即最小环境改变量在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单位。 ⑤量程。即仪器对要素测量的最大范围。取决于所测要素的变化范围。 5.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第2章云的观测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天津卷,8~9)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 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2.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答案1.C 2.D 解析本组题考查气流运动示意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是下沉气流,而不是上升气流。甲地扬沙通过高层气流吹向乙地高空,并在乙地下沉形成浮尘,故选C项。第2题,乙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且风速小,说明受高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只有D图,故选D项。 (2018·北京海淀二模)读表和图,完成第3~4题。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表中信息显示( ) A.5月4日气温高,对流强烈,阴雨天气 B.5月5日西北风强劲,空气质量好 C.5月6日昼夜温差大,需预防寒潮 D.该地天气变化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 4.5月6日与5月5日相比,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5月4日气温高,多云天气,不是阴雨天气,A项错误;5月5日西北风强劲,出现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差,B项错误;5月6日昼夜温差大,但最低气温较高,为12℃,未降到5℃及以下,不会出现寒潮天气,C项错误;该地天气变化5月5日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即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能见度高,云量减少,太阳辐射①不随地球的变化而变化,①不变,A项错误;云量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②增强,B项错误;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总大气辐射较强,5月6日最低温比较高,大气逆辐射较强,③增强,C项正确;云量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增强,D项错误。 (2016·浙江卷,9~10)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第5~6题。 5.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6.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答案5.A 6.B

大气运动基础练习题

6.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B. 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7. 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 吸收作用 B. 散射作用 C. 反射作用 D. 保温作用 8.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 ) A. 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 B. 空气分子使蓝 光发生散射作用 9. 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也愈大 B. 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 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 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因为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 B.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 11. 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 ) A. 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B. 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C. 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D. 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12. 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就气流状况而言,右图为 A.低气压 B. 高气压 2.关于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心气流下降 ②中心气流上升 C.气旋 D. 反气旋 ③过境时多阴雨天气 ④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与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A.准静止锋 B. 快行冷锋 C. 反气旋 D. 4?下图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后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 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5.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 () A.紫外线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线区 D. X 射线区 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 D. 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 地面的反射作用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大类招生共用《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说明: 1、不要求记住公式,试卷上会给出公式,但需明白公式中各项意义 2、考题题型有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与计算题 复习提纲: 一.绪论 大气探测的定义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始创时期(16世纪之前) 相风乌、雨量器、风压板等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 16世纪末开始) 1593年,意大利人伽里略发明了气体温度表 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了水银气压表 1783年,瑞士德索修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表 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开始)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探空仪 四十年代中期,气象火箭 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气雷达 1960年4月,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探测的组织 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 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 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8:00,20:00北京时) 大气探测原理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如:温度表 遥感探测:根据大气中声、光、电磁波等信号传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如:雷达卫星 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误差 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惯性(滞后性):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自动平均能力:探空仪惯性小;湍流探测惯性很小;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惯性适当大点 分辨率:仪器的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它和量程及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测试题

第三节 大气环境 课时一 一、 单项选择题 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探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回答1—2题。 1.同样体积、重量的气球在不同地区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是 ( ) A .赤道附近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高纬度地区 D .极地地区 2.如果氢气球充气时接近饱和状态,升空后不久便会爆裂,主要原因是 ( ) A .由于升空后气温降低,气球收缩而破裂 B .由于升空后气温升高,气球膨胀而破裂 C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氢气球膨胀而破裂 D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氢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 3. 、一天中,近地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 A .太阳高度角最大时 B.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时 C .地面辐射强度最大时 D.大气辐射强度最大时 4.某地区夏季近地面气温为22℃,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2km ,此时对流层顶部的气温( ) A .-9.4℃ B .-72℃ C .-50℃ D .-34℃ 图2—1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5—8题。 5.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 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 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 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7.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 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 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9、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是因为:( ) A 、近地面高纬度气压高,低纬度气压低 B 、近地面温度,低纬高,高纬度低 C 、水气含量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D 、高空气温低纬度低,高纬度高 10、300km 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主要因为:( ) A 、卫星是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 、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 D 、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11、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 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B 、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 、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位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 图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3.(2008·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泰安模拟)读图,回答4~5题。 4.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 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5.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C>A>B >B>D>C >D>A>B >D>B>A 7.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①向高纬凸出②向低纬凸出③向北凸出④向南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总辐射曲线图。完成8~9题。 8.该城市可能是() A.重庆 B.广州 C.天津 D.哈尔滨 9.夏季,影响该城市总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正午太阳高度 B.云量大小 C.空气质量 D.昼夜长短 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A.甲、乙、丙 B.甲、丙、乙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大气运动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地理卷(A ) 第三单元 大气运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可能为( ) A .20hPa B .22.5hPa C .27hPa D .28hPa 2.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 A .重庆蒸发旺盛 B .北京风力强劲 C .哈尔滨盛行偏西风 D .广州阴雨连绵 3.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安徽颍上段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70多辆车不同 程度受损。事故原因为早上突发团雾天气,能见度低于百米。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尤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影响驾驶人视线,图2为昆明至贵阳高速公路某路段团雾发生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 ( ) A .春夏 B .夏秋 C .秋冬 D .冬春 5.下列关于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 ②水汽充足 ③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小 ④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浓雾发生时,有些居民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浓雾使( ) A .大气逆辐射减弱 B .地面辐射增强 C .能见度降低 D .太阳辐射增强 7.浓雾发生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减弱了地面辐射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此卷只 装 订不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3-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大气探测、 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和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 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 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利用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气科学基本业务、科学研究、理 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 能力。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大气探测和遥感技术和分析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大气科学 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1)主要课程:数字电子线路、大气物理学、天气学、电路分析基础、天气学分析、气象统计方法、现代大气探测学、气象观测仪器检定与维护、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模拟电子线路、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动力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中尺度气象学、中尺度数值模拟与预报、大气激光探测、专业英语、电磁场理论、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与天线。 2)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概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天气学分析、现代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 3)特色课程: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多学科应用。

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拉萨能够成为中国著名“日光城”主要是由于________作用强。() A.①B.②C.③D.④ 2.形成“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夜间()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 3.下图表示因冷热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图中S代表地面,箭头代表气流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气温值G>HB.气压值H最高 C.G为城郊,H为市区D.G处比H处易出现阴雨 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情况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北风和东南风B.西风和东风 C.东南风和西北风D.西南风和东北风 5.下面能够正确反映上图中等压面分布的是()

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A、B、C、D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A.AB.BC.C D.D 7.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A.A B.B C.C D.D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8~10题。 8.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 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 9.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 是( ) 10.若该图为东亚冬季风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地中,乙是陆地B.甲、乙、丙三地中,甲地气温高 C.丙气流的性质是温暖湿润D.海陆热力差异是该环流的成因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1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基础题组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2.(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 ) A.气温日较差小 B.深秋季节易发生霜冻现象 C.当日大气保温效应明显 D.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地面吸收能力弱 3.能体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图示是( )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2017贵州遵义联考)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5.(2017贵州遵义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为夜晚 B.①地盛行下沉气流

C.②地为阴雨天气 D.③地气温高于②地 提升题组 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围多荒漠,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回答下面两题。 6.(2017广东揭阳一模)博斯腾湖出现最弱湖陆风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2017广东揭阳一模)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盐度 D.地形 读某区域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8.(2017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下列关于125°经线以东地区的气温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 C.低温中心位于西北角 D.乙处和气温最低处的温差可能为35℃

专题跟踪检测 大气运动

专题跟踪检测(二)大气运动 A级——基础提速练 (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西安市长安区的除霾塔,全称为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太阳能及过滤技术进行空气净化的建筑,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塔内直径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的产生与除霾塔内空气运动原理相似的是() A.夜热依然午热同B.寒江雪柳日新晴 C.黄梅时节家家雨D.巴山夜雨涨秋池 2.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为() A.晴朗无风的白天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D.阴雨多风的夜晚 3.该塔对空气的过滤效率可以达到80%。重污染天气对空气的日处理能力可达500万立方米,可平均减少15%。下列城市功能区中最适合建设除霾塔的是() A.中心商务区B.工业区 C.住宅区D.行政区 解析:第1题,除霾塔主要通过玻璃集热棚提高塔内空气温度,棚内空气受热膨胀后沿着空气导流塔上升,塔内上升空气经特殊过滤装置后得到净化,该装置主要利用的是热力环流原理。“夜热依然午热同”描述的是夜晚像中午一样燥热,A错;“寒江雪柳日新晴”,意思是寒冷天气里,江边的柳树上挂满了雾凇,天气刚刚晴朗,描述的是水汽在寒冷气温条件下的凝结现象,B错。“黄梅时节家家雨”描述的是梅雨天气,是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造成的,C错。“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是秋季四川盆地夜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D对。第2题,晴朗无风的白天,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后上升强烈,雾霾程度较轻,因而除霾塔工作效率较低,A错;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损失的热量多,地面温度迅速降低,大气受近地面冷却作用易出现逆温现象,雾霾浓重,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较高,B对;阴雨多风天气,大气污染物随雨水沉降至地面,雾霾少,加上玻璃集热棚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塔内气温较低,导致除霾塔内空气流动慢,所以除霾塔工作效率低,C、D错。第3题,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和行政区为工作场所,白天人口密集,但除霾塔白天工作效率较低。夜晚城市雾霾较严重,而住宅区人口密集,加上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