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你自己的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的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和奈维德1983年在他们合作的专著:《适应和成长:生活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的生理疼痛、生病

或者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的气质或性格所造成的长时期抑郁和焦虑。(4)遭受挫折:包括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意,以及动机受阻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5)矛盾和冲突: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都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冲突,而内心的冲突又会产生心理压力。(6)A型行为:A型性格以及表现出A型行为的人,通常较为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

卡普兰与斯坦在其1984年出版的专著:《适应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压力的来源除了生活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之外,还包括家庭、工作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等等。能够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除了挫折和冲突之外,还包括被剥夺之感,拥挤和压迫感等。

挫折和失败,是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之一。常见的挫折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1)缺乏挫折。是指当我们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心理。缺乏挫折的内容因个人的需求、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有物资缺乏、能力缺乏、生理条件缺乏、经验缺乏和感情缺乏等种类,各种缺乏挫折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2)损失挫折。损失挫折在形式上可与缺乏挫折相近,但体验、结果和意义却不尽相同。缺乏挫折主要是由于长期缺乏或缺少所需要的东西而造成的心理挫折,而损失挫折则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都属于严重的损失挫折,都足以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3)阻碍挫折。阻碍挫折主要是指那些在人的需求和目标之间所出现的阻碍或障碍所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可能是社会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比如,我们有许多需求,而当某种需求与我们的风俗习惯不相一致时,这种风俗习惯或规范,也就成了我们的需求与目标之间的阻碍,也就会给我们带来心理挫折的感受,造成我们的心理应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是相当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但并非都能够得到满足,尤其是并非都能够同时得到满足。因而,也就会遇到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趋避冲突等等。而在这种种的动机冲突之中,若是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产生种种心理上的应激。

二.心理压力对个体心身的影响

(一)躲避与对抗

1932年,坎农以《躯体的智慧》为书名,阐明了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在坎农看来,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机体必须保持自己内在的平衡状态。比如,当个体感到冷时,浑身就会哆嗦,这样就有助于使其身体活动起来,同样,当个体感到炎热时,身体也就会出汗,也就会因此而降温。个体的躯体具有一种自动反应的“内在的智慧”。

作为躯体的这种内在的智慧,其反应之一是躲避和对抗,准确地说,这是两种相反的平衡作用,或者称其为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对抗或是躲避环境中的威胁,有机体将自动产生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自己应付特殊的环境。坎农的“躯体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当我们体验到环境中的威胁或压力时,这些相同的生理变化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例如,在紧急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出远远超出我们平时力量的举动,会以超出我们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能力,来对抗紧急情境或强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其它一些变化。

(二)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般适应综合症”作为一个生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是由汉斯.塞尔耶(Hans Se1ye)首次提出的。他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有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惊恐一抵抗一衰竭,据此而提出了他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

1.惊恐反应。

当有机体最初面临一种压力或紧张情境时,体内的一些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一些盐糖的代谢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加强有机体的力量和其耐受性,加强躯体对抗压力的防御系统。尽管在塞尔耶的惊恐反应和坎农的躲避一攻击反应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坎农的

研究中,他所使用的被试,多是经历的突然性的或突发的压力紧张事件;而在塞尔耶的研究情境中,则是利用的多次重复或持续不断的压力刺激。塞尔耶发现:在惊恐反应中,动物不断地增加体内的激素水平,直至达到极限或功能开始衰竭,如胸腺萎缩,肾上腺功能退化等。

2.抵抗阶段。

如果面临的压力(身体的或心理的)并不过分强大,那么有机体就会从最初的惊恐状态挣脱出来,对所面临的压力或紧张逐渐适应,进入所谓的“抵抗阶段”。从表面上看,有机体在惊恐反应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减弱或暂时消失,似乎一切都已经恢复了正常。但是实际上,有机体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3.衰竭阶段。

在塞尔耶的实验中,那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并不能持续太久;一般过几个星期,也就到了“衰竭阶段”。这时,动物体内所储备的能量(特别是肾上腺素),会逐渐消耗殆尽,因而也就不能再抵抗或适应所面临的压力,而出现了衰竭现象;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动物便逐渐死亡。

(三)无助与丧失

继早期“躲避与对抗”,以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现与研究之后,人们发现“无助与丧失”,是对心理压力又一特殊反应。临床心理学家们发现,溃疡病的主要起因及诱因之一,直接与患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工作压力有关。根据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溃疡病患者具有这样一些相同的性格特点或心理背景:努力甚至是拼命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经常担心会由于自己工作能力的不够,而失去自己的工作,经常有一种内在的无助和丧失感。与无助和丧失相关联的是失落与孤独。失落与孤独同样与心理压力有关。临床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失落感,总是远远高于正常的人,大部分癌症病人在其发病前,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感情创伤,如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失去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等等;即使是已经得到了较好治疗的癌症病人,在经历了感情创伤和失落之后,癌症复发的比率也会显著增加。同样,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除了人们所了解的诸如高度的竞争心态、时间的紧迫感等A型性格特征之外,失落与孤独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心脏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感情疏离,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在心脏病的病因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面对应激,个体采取逃跑、对抗或作出恐惧反应、无助反应,从生命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它是有实际意义的。然而,这种处于心理压力之下的“紧张”与“应激”状态及“超常”表现,通常是不能维持太久的,人体之内不会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实际上,出于保护生命不受伤害的目的,它已经是动用了“储备的能量”或称之为“潜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很难补充的。若是每次处于心理压力的过程中都要消耗这些能量,那么再次应付类似情况的能量也就会每况愈下。

虽然心理压力危及人的心理健康,但是,也并非心理压力本身就一定会引起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一个人的心理应付技能,一个人的自信与自尊,以及一个人所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心理营养,都在实际中影响与调节着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应付技能

心理压力既能够引起个体焦虑、惊恐、抑郁等消极情绪反应,直接导致个体产生头痛、无力、疲倦等身体病症,也可以引起个体的积极反应,诸如激发勇气,增加斗志,帮助适应等。也就是说,心理压力对个体是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是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由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所决定,

一、应付的生存适应意义

同样的心理压力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是因为其应付方式的不同。同一种心理

压力对于同一个人,若应付方式不同,那压力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应付有两大功能:其一是改变的功能,即应付能够改变压力或危机的情境,或者是改变压力情境本身,或者是改变个人对压力情境的反应;其二是处理的功能,指人们在压力或危机情况下,努力去处理或调整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反应,而不需去改变压力情境本身。成功的应付可以使人有效而积极地面对心理压力,帮助人重新恢复到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而不成功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比如,对于上级的一次批评,原因是由于未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若是认为那是上级对自己的“挑剔”,是对自己的“不公平”,或认为那个上级“偏心”,“看着自己不顺眼”,当面不和那个上级“顶撞”,事后“气愤”、“苦恼”和“焦虑”,这样就会感受到“心理压力”的威胁,或者是产生心理上的失调与不平衡。但是,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上级的批评。作为下属,首先应该对上级尊重,尽量考虑上级批评的道理,把上级的批评看做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告诫”,是对自己的善意的“帮助”和“督促”,那么也就不会有“气愤”和“苦恼”之类的心情,不会有过分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也就是说,即使是那“批评”已经发生,姑且不去改变“被批评”那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只是改变自己的“应付方式”,就足以达到改变那“压力事件”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效果,而这也就是“心理应付技能”的基本功能和意义。

人类自身的发展,既是一种适应和进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应付”的过程。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人们已经是“选择”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对心理压力的“应付方式”。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人体不但能对生理危害进行自我防卫,而且对心理危害也能进行自我防卫,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人类主要是借助于自身的先天防御系统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的。而一旦这种自身的防御系统失灵,那么生命就会遇到危机,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防御系统是我们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并且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它们。我们必须认识我们的防御机制,应该了解它们是如何为我们工作,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应付与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心理的防御应付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的防御机制,大部分起源于人们婴幼儿时期的早年经历。人比地球上任何其他一种生命形式有更漫长的婴幼年期,在个体不能够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之前,需要得到许多年的特殊看护和照顾。当外在环境威胁他们的时候,当他们感受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他们总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应付”。而这种与婴幼儿时期经验有关的自发应付,会变为我们的潜意识的一部分,或者是存在于我们成年人的潜意识之中。当我们发现自己面对压力,面对焦虑、恐惧、挫折和冲突,或者是面对任何不利情境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采用这种起源于婴幼儿的自发的防御手段。那么,这些起源于婴幼儿的防御手段都是些什么呢?(1)疼痛攻击反应:所谓的“攻击”,往往表示人们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压力,转化为一种具有敌意的外部表现。攻击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类。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把不满或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或发泄到与造成挫折有关的或相近的人和物上。转向攻击主要表现出对自己的攻击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把攻击的方向做出转变,或者是转向自身,产生自责等情绪,或者是当觉察到直接攻击将会引起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时,便把攻击对象转向次要的人或物上去,借助于一种代替的满足,来减少自己遭受挫折后的心理不平衡。一旦感受到威胁或压力,“攻击”往往是最初的应付或防御反应。这种作为对压力应付手段的攻击,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就人类而言,从对他人行为的攻击——直接的和转向的,到言语的侵犯,以及到情绪的发泄等。(2)退却逃避反应:与攻击反应相反,当威胁过分严重,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过于强大而难以承受时,当人们断定自己无力抵抗时,他就会采用退却和逃避的反应。这种退却和逃避不但可表现为实际的,而且可表现为“心理的”。所谓“心理的退却与逃避”,主要表现在遇到威胁和压力的成年人,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者是以幼稚而简单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和压力情境。另外,埋头抽烟,借酒消愁,也是人们用来退却和躲避的形式。(3)替代补偿反应:压力往往是由于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而冲突与挫折又往往与我们所需求的目标受阻有关。而替代补偿反应所表现的,是当原来的目标或愿望不能实现时,寻找另

外一种比较接近的目标,以便来取代或作为补偿,以减少由挫折或冲突所代来的焦虑和压力。(4)压抑隐蔽反应:遇到压力和挫折,总是免不了“压抑”。它主要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体验,隐蔽到潜意识层面去。在一般情况下或通常的意识状态,人们察觉不到或回忆不起被压抑的内容,因而也就起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被压抑的内容并非消失,只是被暂时克制而潜伏着,遇有机会仍会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对人的行为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中,梦境、口误、笔误等“偶然过失”,就是被压抑的动机和冲动的表现。如上所谈的应付都只是有利于当事人情绪的缓解而不是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方法,据此,我们把成年人的心理应付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1.情绪定向应付

情绪定向应付与我们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是我们面对强大的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都在使用的应付方式。一般来说,情绪定向应付也可分为“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和“内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两种形式。比如,当遇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时,人们可能会采取“借酒消愁”,或“借故发火”等明显的表现形式,以发泄或者是减轻心中的压力和愁闷,这便属于“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应付”。不管是不是借酒可以消愁,但是人们遇到压力或挫折,遇到忧愁和伤心的事情时,却总自觉与不自觉地这样做着。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内在的情绪表现,来应付所面临的压力事件或者是压力情境。他可能会“否认事实”,如以“这怎么可能呢?”“这事是不可能发生的”等方式来做最初的反应。或者是认为“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实际上不必去担心这些事情”等等“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降低和减轻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事件或情境对自己的影响。

情绪定向应付通常是人们在遇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所使用的,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更容易使用情绪定向性的应付方式。使用情绪定向应付,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常见的情绪定向应付有如下几种:(1)合理化:在伊索的寓言《狐狸与葡萄》中,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但它用力跳也够不着,面对这种“挫折”或“心理压力”,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即使够得着那葡萄也不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实际上,“合理化”并不“合理”,因为它是以“歪曲事实”为代价换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常见的对“挫折”或“压力”的应付方式。(2)否认与移置:比如,当听到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时,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念头:“不可能,事情不可能是这样的!”“这怎么可能呢?”……借用这种“否认”心理机制,来降低自己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或者至少是为了最终不得不接受事实而争取一些心理准备的时间。许多高考落榜的学生,都是会有类似的体验的,得知因为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时,最初的反应和应付方式差不多都近似于“否认”:“不可能,一定是改卷改错了;或者是抄分抄错了;或者是……。”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表现为“否认”的应付挫折或压力的方式,不单单是对挫折事件或压力事件的“否认”,而且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理由,也就是说,当事者在使用“否认”来掩饰或弥补自己内心不平衡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面子”和“自尊心”的维护,对内心自我不受伤害的考虑。就此而言,“否认”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起到减缓突如其来的压力,维护原有的心理平衡,或者使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来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痛苦现实等作用。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说,当一个人受到老师或上级的指责和批评的时候,也会体验到一种“紧张”和“应激”的心理压力。他会觉得委屈或者是有怨气,会觉得很不舒服,“摔桌子打板凳”,或者是拿自己的小猫小狗来出气。这种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移置”。不管是压力或挫折引发的心中“怨气”,还是一种原本存在的难以实现的动机或愿望,一般来说它们都不易自行消失,而总是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在不能直接满足时,人们往往采取“代替满足”的方式,选择一个适当的发泄对象,或者是选择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即使是选择的替代对象,也会像原来对象一样,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移置”的心理机制和原理,也即是“移置”的作用和意义。(3)投射与升华:投射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一种自我防

卫机制,它能够把我们内心的不满和焦虑,以一种“伪装”了的形式折射出去,借以减轻心理压力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合理化和移置等颇有类似之处。比如,一个考试作弊的人,会认为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会作弊。他自己对此是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处于“作弊可耻”的心理压力之下时,感到某种一时的宽慰——“反正都这样,别人也都作弊,又不是我一个人。”一旦想到有许多人都和自己一样,都和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那么我们自己的心里也就能够得到某种宽慰。与投射有关而不同的是升华,其意义是将由压力或挫折所产生的愤怒、抑郁、自责或怨恨等消极情绪,都作一种积极的处理,将压力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比如,哥德因为不能获得其初恋情人绿蒂的感情回报,而陷入了感情的危机。但是他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用这样的一种文学与思想创作,来表达了他的挫折情感。“化悲痛为力量”,也是感情升华的一种表现。从失败与挫折中奋起,作出流传千古的事迹,是心理学中“升华”的榜样。

2.问题定向应付

问题定向应付,是指去应付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付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面对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我们可以去躲避,亦可寻找某种办法或途径去协调或处理它,侧重与后者的尝试便是“问题定向应付”。

如果我们有意要解决问题,去直接应付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境或事件本身,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看该问题是否与自己有关,是好事还是坏事,属于什么性质,是否严重,严重程度如何等等,这是第一步。然后,想出或考虑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第二步。接下来,要对这些办法进行权衡和比较,看哪一个较为合适,较为安全,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利,这是第三步。最后一步便是把自己选定的方法付诸实际。问题定向应付过程涉及对解决问题的分析,认知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问题定向的应付,既可以用来解决外在的问题,去改变环境事件;也可以用来解决内在的问题,去改变自身。比如,一个指导员若是不善于表达,或口才不好,并为此而遭受到压力和挫折的困扰,那么若是解决这样一种压力问题,可能会有以下的基本考虑:或者是要求改换工作,改变自己的外在环境;或者通过勤学苦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来减少或消除由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口才是可以锻炼的,表达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若是这两者都能够解决,那么这位指导员的压力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通常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俗语就是在教育人们,学会解决内在问题,或者是通过提高自身来增加应付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一般来说,克服自身的缺点,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以及改变自己的欲求水准等等,都属“解决内在问题”的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都可以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或三种层次进行分析。当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的时候,个体首先要对它有所认识,而这种认识的差异,就构成了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是当事者对于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和压力情境的态度,是“知难而进”,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还是感到大难临头把压力看作是一种负担。其应付结果就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再者,在这种认知和态度的基础上,当事者要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动,或者是积极地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或者是消极地去逃避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认知、态度和行为三种因素,本身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成分都会影响应付的结果。

因此,成功的应付条件应该包括对压力的正确认识、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应认识到,本来大海有潮涨潮落,人生也有幸运和不幸的交叉与起伏。把“挫折”与“不幸”看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坦然面对,那么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来对待压力和挫折。有一句谚语说,幸福和不幸犹如一根棍子的两段,一但你拿起了生活的这根“棍子”,也就是同时拿起了愉快和烦恼,幸福与不幸。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是不可能只得到幸福,而完全回避不幸。采取这样的认识和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有较好的准备,以一种坦然来应付压力。

其次,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怨天忧人,而是勇于面对。压力、挫折与不幸,也是值得“珍惜”的生活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唯有从逆境和挫折中奋起的人,才能具有充分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生经验,也是我们所赞同的应付的基本态度。总之,成功的应付应该做到:(1)冲淡压力,泰然处之。运用积极的心理应付的技能,包括合理化,转移和升华等,降低突如其来的压力对自己所产生的强烈影响。(2)放松情绪,调节心理。运用心理应付技能,包括与值得信赖的人谈话和交流,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采取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尽量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3)解决问题,保持希望。采用问题解决的应付技能,去面对和解决压力情境本身,消除引起压力和紧张的根源。同时,保持希望和信心,克服压力和困难。

总之,持有积极的面对压力的态度,运用适当的应付压力的技能,保持坚强的信心,保持持久的希望,我们就可以把压力与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把压力变成动力,愈挫愈奋,真切地拥抱与体验生活。

第二节自信心

“自信”或“自信心”,是我们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之“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我们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感受”包含着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可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它包括了自己对自己接受的程度,自己对自己尊重的程度。或者说,“自信”表示着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自己是不是“值得尊重自己,是不是看得起自己。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缺乏自信心,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说自信是人生的关键。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

在心理学中,同“自信”相反的词是“自卑”。自卑所表现的是一种自我贬低,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消极的看法,内心自卑的人像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凡事不能够尽力争取,随时都有着退缩的打算。因为自卑的人,总是看不起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行。然而,自信的人则相反。由于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价值,因而凡事他也就会尽力争取,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主动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与“自信”有关系的用语是“自负”。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与自信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自信的人对自己往往有着一种客观的认识,所表现的是实际的内在自我。而自负的人恰恰正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所表现的多是夸张的自己,或是自己幻想中的角色。而实际上,对自己的夸张和炫耀——自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质上正是其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就“自卑一自信一自负”这三个术语及其关系而言,唯有自信是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而自卑与自负则是不同于自信的两个极端。

第三节社会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重大的或意外的心理压力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之一就是寻求“社会支持”。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支持”。试想,谁不是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之下成长的呢?谁不是在同学和朋友的友爱之中获得“自信”和发展的呢?所以,“社会支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内容,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式”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最早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报告,出现在6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者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姆斯和莱希。60年代的美国,政治和社会都曾动荡不安,而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身心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心理学家开始着手进行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那些较少发生心理危机的个体,一般都有着较多的,同时也是较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在随后的发展中,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理解都逐渐增加。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大,心身也更为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的。这种人际间的关系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所面临的内在需要就是“归属”和“认同”的需要。而“归属”和“认同”也就是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的前提。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有健康的发展,而缺失了这种需要,人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人的发展就不健全,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疾患。

“社会支持”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社会支持”,也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若是缺少了这种关系,会使人感到孤独。而得到了这种关系,也就会使人感到安慰和充实。“社会支持”包含如下几方面含义:(1)社会支持指一种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关系,若是缺少了这种关系,会使人感到孤独。(2)社会支持指一种可靠的纽带性的人际关系,比如亲戚关系,或是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将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支持的重要方面。(3)社会支持指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即能够从社会交往和合作中得到乐趣和获得意义,从社会和工作中得到一种交往的满足。若是缺少了这种关系,则会使人感到生活的枯燥,或者是生活的失意和痛苦。(4)社会支持包含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和安全的性质,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在同事和家人朋友的心目中所占有的一定的位置。若是失去这种“信任和安全”,那么就会产生失落和无能的感觉。(5)社会支持指一种能够获得“引导”的关系,当一个人在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他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

社会支持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普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必然要与其他人发生关系,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这种“关系”与“交往”的意义、效果和作用,也就是“社会支持”的基本内容,我们每个人可以从中获得生活与心理上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的形式

社会支持表现为两种主要的形式,即自发的个人生活的方面,和自觉的社会生活的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都包含着“社会支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是自发的个人生活方面。对每个人来说,社会交往是我们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是内在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从与母亲、与父亲、兄弟姐妹的最初交往,到与邻居、同伴、同学、同事、战友的交往,我们获得了“社会支持”的自然条件和过程,在自发地建立了我们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自发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个人生活方面的自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组成了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

其次,除了自发的个人生活中的良好社会关系之外,“社会支持”还有自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可以根据人们对“社会支持”的需要,来提供有关“社会支持”的服务。就目前来说,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就是自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社会支持”。不管是学校、部队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还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门诊,或是“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妇女儿童心理咨询服务”,或是“家庭心理咨询服务”等等,都是自觉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支持”的组成部分。当一个人遇到大的心理压力的时候,他会向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寻求帮助,但是也会向由专业人员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来寻求帮助。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这也就是许多形式的心理咨询热线之所以“热”的原因。社会上健全的心理服务系统,是要靠多方的自觉的努力来建立的,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心理服务系统,也就组成了社会支持的另外一个方面。

无论个体的个性因素如何,无论个体已有的支持水平如何,只要能够增加社会支持,就必然能够导致其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的提高,就能够帮助其整体健康状况的提高。社会支持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比如,人们通过对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社会孤独者身心疾病的发病率要比高社会支持者高得多。社会支持是如何缓冲压力事件对我们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支持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中,起到以下两种主要的作用,首先,它可能在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之间发生作用。如果个体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认知应付技能,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从而减少情境

对自己的实际影响程度。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发生之间,起到缓解或缓冲的作用。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可以降低我们对压力严重性的感受,从而也会减轻压力体验对我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社会支持在个体面对心理压力时所起到的帮助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我们维护身心健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在家庭研究中得到证实。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研究发现,6岁以前的家庭生活,不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决定着人的一生的发展。尤其是母子关系,母亲教养孩子的方式,母子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母亲对待子女的态度等等对人心身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库尔特·勒温以及后来的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对于儿童来说,不同的家庭气氛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支持系统,有着不同的可利用的资源,最佳的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应该是民主型的,而专制型和放任型,都有严重的弊端。民主型的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表现为家庭的祥和与安逸,父母对子女的接受和宽容,因而家庭成员会有基本的温暖和安全感;专制型则会使家庭生活过于刻板和严肃,家庭成员之间会出现相互的敌意、挑剔和紧张;放任型的家庭,会使得孩子毫无约束和规范,不懂得遵守和尊重。家庭气氛与教养方式体现着父母之对孩子发展的至深影响。父母若是保持温暖、接纳和爱护的态度,家庭也就会有相应的气氛,孩子也都会有相应的发展。

总之,不管从现实生活中的观察,还是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社会支持无论对面临心理压力的成年个体,还是成长中的儿童都是不可低估的健康保障条件。

第四节心理营养

任何一种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保护,如植物需要养料,动物需要食物,人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有机体,除了机体的需要之外,心理发展也需要有最基本的成份和条件,即“心理营养”。当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并将其比作氨基酸和钙的时候,他已经在暗示了“心理营养”的命题。营养的价值在于为有机体的代谢过程提供足够的能量,这是我们每天吃饭进食的目的和意义,也是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成为最基本的营养素而受人重视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选择食物、改善饮食的理由。同样的道理,人的心理活动,或人之精神,也需要有“能量”来维持,也需要有“营养”来维护。尽管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两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两者却又不能相互取代,机体的发展并不完全等于心理的发展,身体强壮并不等于心理健全。身体需要“营养”来维护其生长发育,心理也需要“营养”来保持其发生发展。两者都有着维护和保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不同于机体营养的是,心理营养特别有益于人的心理发展。如果说人的发展本质上乃是潜能与人格方面的发展的话,那么心理营养显然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心理营养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为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提供能量或能源。我们的生活热情,我们的精神面貌,我们的人格完善,都需要有最基本的心理营养来支持。若是缺失了这种营养,生活态度则变得消沉,精神则显得颓废,人格也会出现障碍。像机体营养缺乏会产生贫血、体弱和免疫力丧失等疾病一样,缺少了必要的心理营养也会产生心理疾病。

对于心理营养,人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阐述,我们认为心理营养是不可忽视的。

一.心理营养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营养的角度,来重新注解我们人类的心理需要。经典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一自我实现的需要等5大部分。这5种层次的需要,呈现一种金字塔形状:生理需要是基层,依次类推到顶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该需要层次还表明,我们人类需要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按这种金字塔的层次性往上发展。正如马斯洛本人所曾经表明的,他所提出的这些需要,犹如氨基酸和钙对于我们机体的意义。这些基本的需要对于我们的心理,也是一种必需的基础和营养。

(一)生理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首先,就基本的生理需要而言,其中也包含着重要的心理的意义。由于马斯洛在其生理需要中,所提出的主要是诸如饥饿和性欲等看上去纯粹的生理需要,因而使得人们在对“生理需要”理解时,也就忽略了其中的心理意义。比如,饥饿或我们对食物的需要,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心理的需要。试想,尽管我们是在饿了的时候才会有对食物的需要,但是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和其他人一起进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是在寻求安慰或依赖,而不仅仅是蛋白质或维生素等生理营养。我们知道,在饮食文化中,也包含着心理学的意义。不管在餐式、菜系之中,还是现代的饮茶或饮料之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其中的心理意义。同样,在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中,还有对空气的需要。对空气的需要表现为呼吸,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呼吸不但能够满足我们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我们避免痛苦的需要。格式塔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佩尔斯,便曾通过调整人们的呼吸,来帮助人们应付焦虑和压力,目前流行于世的瑜伽术,也强调呼吸对于身心健康的意义和作用。按照瑜伽的观点,沉静而缓慢的呼吸,不但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加深我们的心理意识或生命意识,此外,性欲也属于马斯洛所描述我们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但是我们谁都不会否认,在人类的性需要中,心理的意义或心理需要成份,应该是大大超过了生理的冲动。

(二)安全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二级,便是我们安全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如果我们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对于安全需要的追求。这种安全不但包括生理方面的,更为主要的则是心理方面的。安全需要涉及面最广,它渗透于其他各种需要之中。安全需要包括希望生存有保障、生命不被伤害、稳定的食物来源、舒适的住所、充分的性关系、丰厚的财产、可靠的人际关系、一定的社会地位、健康的身体、牢靠的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欲望得以满足的可靠性等。人们不仅希望各种需要得以暂时的满足,更希望它们得以永久性满足。人们需要永恒,需要永远的占有,需要未来的可靠及可预测性。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产生心理病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全需要首先表现为生命不受外界的伤害及内在疾病的威胁的需要,即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这是安全需要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所有其他欲望满足的前提。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一般会优先考虑安全需要的满足。当然,在与其他需要相冲突时也会为了其他需要的满足而放弃生命,如为了信仰、爱情、自由等。伽利略为了坚持真理而舍弃生命;方志敏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情而“双双化蝶”……但对于普通人来讲,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想尽办法去防御或躲避。

在动荡的环境里,人们会更加看重自我人身的安全感,希望不遭受暴力、战争,不做刑事犯罪的牺牲品。而在和平年代,人们则会更加重视如何免遭疾病的威胁。

安全需要的第二个表现是对生存资料的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地占有充足的生活资料,保障生存物质供给。人们不仅希望吃饱这一餐饭,还希望下一餐饭有保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饿威胁会使人失去安全感。占有欲包括对食物、水、空气、住宅、保暖物资以及这些物质的象征品——货币等的占有。

安全需要的第三个表现形式是对性关系的占有欲。希望所拥有的性关系能维持长久。人们感觉到性伴侣与自己的性关系越稳固,安会感则会越长久,不能让对方感觉到性关系的稳定与可靠的人往往难以享受到和谐的爱情生活的。这一特性在当今文明社会已经得到张扬,从政治、法律到伦理习俗都是在鼓励支持人类需要的这一特性。离婚要通过法律才能实行,不忠实于婚姻者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初恋者通常都会向对方表示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人类宁可放弃求多性,也要追求持久、永恒的爱情生活。这已成为现代人类爱情生活中美好的、永恒的爱情信念。对性关系的占有欲还表现为排他性,即不允许自己的性伴侣有其他的性关系,希望自己是性伴侣心目中的“唯一”,不允许对方对自己不忠,除了自己之外,不能再爱别人,更不允许有其他的性关系。一旦察觉到对方对自己有不忠的迹象,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尤其是那些将爱情看得至高无上者,这种不安全感几乎可以摧毁其生活的全部。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在漫长的婴幼儿时期需要成人的照顾,安全感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因而,父母的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婴幼儿提供安全感。就是说父母所提供的这种安全感,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意义。比如,父母对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是粗暴的体罚,往往会使得孩子惊惶失措,这种惶恐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对皮肉之苦的恐惧,而且包含了害怕失去父母之爱。儿童的安全需要中,包括了对稳定、秩序、依赖、避免混乱、避免恐吓和避免焦虑等的需要。基本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担心、恐惧、焦虑、紧张等诸多心理问题,而基本安全需要的相对满足,则又会使人获得安宁,获得信心,获得发展。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我们人类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是马斯洛的第三个层次。当这种需要占据人的发展的核心位置时,我们会感到强烈地需要朋友,需要爱与被爱;渴望同自己周围的人们建立一种充满感情的关系,渴望着在自己所处的生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所谓归属,也即在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一种特殊的认同。指人们希望自己远离孤独,是某个团体、某人群中的一员,愿意被别人所接纳并与他人共享某些情感。总之,体验到自己隶属于某个群体。

寻求归属是人们追求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社会性安全感,再成功再强大的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也都有伤心软弱的时候,这时,人们就需要有其他人来安慰、鼓励和支持,即得到社会支持网络,有关应激的研究显示,在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尽快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维护心理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寻求归属还体现在归属感满意时似乎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人格更强大。一位周围总有一些好朋友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的力量超过了自己原来的能力,与别人争吵时似乎更为理直气壮,敢于冒险,更有竞争性等。寻求归属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人们希望自己的情绪情感被他人所共享。一个人在遭遇不幸时,希望有人来与自己一起分担痛苦的情感,希望向他人倾述,有人安慰自己,或陪着一起落泪,同样,一个人在得意时也希望有人来与自己分享快乐,倾听自己成功的经历。如当一个学生收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一般不会独自躲在小屋里自己高兴,往往第一个反应是尽快将自己的快乐告诉他人,让他人来分享、烘托自己的快乐。寻求归属性还表现在人们的相伴性。人们常常需要他人的陪伴,希望自己的意愿、打算、对事物的看法及情绪等与其他某些人一致。如希望有人陪着上街,一起学习,一起找领导讨回奖金分配上的公道,即使想别出心裁地做一些与众不同的惊人之举,也是希望有人赞同自己的所作所为。同病相怜即是人类相伴性的特殊表现,有相同烦恼的人更易彼此理解、接纳、互助。有人抱怨人际间没有真诚的友谊,大家只是相互利用,人人都自私,这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友谊与归属的呼声。可见寻求归属性是人类的共同特性。如果一个人不被家庭、家族、邻里、乡亲、同事、战友所接受和认同,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的人一定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的人。在马斯洛的研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将会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产生种种身心疾病。归属和社会认同对于我们人的发展,犹如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尊重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当归属与爱的需要满足之后,人所最强烈感受的新的需要,便是尊重的需要。马斯洛将这种需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对于成就、能力、优势以及当面对外在世界时的自尊的需要;其二是对于名誉、威信、地位和被人赞赏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赞扬、尊敬,甚至崇拜,即使身份再卑微的人也有被他人尊重的愿望,渴望得到他人尊重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普遍特性,也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儿童会通过“听话”来获得长辈的好评,随着人的成长,尊重的需要在人的社会化中得到加强并成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尊重的需要首先表现为显示欲,希望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受到他人的注意,或是显示自己的长处,或是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或仅仅是为了惹人关注。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均会有这种欲望。尊重的需要的第二个表现形式为与他人的攀比性,将自己的各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渴望比他人强。尊重的需要的第三个形式体现在权力欲之中,所谓权力欲是指希望他人及外在事物最大可能地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下,自己的个人意志被他人所服从,尽可能多地拥有财产,把握住事物向自己的意

愿发展,权力欲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控制欲及社会地位的追求。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发展的核心部分。尊重需要的满足,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内在的力量。使人更加真实和坦率,更少虚伪,更能表现真正的自己,也能够更加懂得尊重别人,能够更加自然友好地与人相处。然而,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无能的感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一种心理营养

在自尊和自信的需要满足之后,新出现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含着对生活的新的需求,促使人要充分全面地来体验生活,要发挥出自身所包含的潜在素质和能力。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自我发展的感觉,感到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己的专长、个性、才华和潜能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就会有一种成长、成熟和健全的感受。这样,一个人也就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

如上这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给人带来仁慈、慷慨、无私、宽容、沉着等优良的心理品质,起到一种心理营养和营养心理的作用。

二、心理营养的意义

心理营养的本质在于保证与维护人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在于为人心理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能量与能源。尽管在这里“营养”更多的是一种比喻和象征,但是却有着真实的意义和作用。如爱与爱心孕育人的情操,大自然滋润人的心田,文化熏陶人的品行,精神食粮充实人的心地,良师益友感染人的风尚……心理营养是人性与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人精神与潜能的内在基础。获得这种营养,人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失了这些营养,那么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和心理疾患。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所做的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说明了心理营养的意义和作用。哈洛选择了一个出生不久,正急于寻找母亲的小猴子,用铁丝精心编制了一个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上面挂了一个奶瓶,可提供机体营养(食物与水,包括香蕉等猴子喜欢吃的食物)。同时,洽洛用棉布编制了另一个象征性的猴子妈妈,不能提供食物,但是能够提供温暖,提供关怀和温柔等感觉和感受。在哈洛的实验过程中,他细心地观察用来做试验的小猴子,看它更喜欢哪一个猴子妈妈,更愿意和哪一个猴子妈妈在一起,尤其是受到惊吓的时候(故意安排的实验情境),小猴子是向哪一个猴子妈妈寻求保护。通过为期3年的实验研究,哈洛得出了结论:在其实验中,小猴子是把棉布猴子妈妈作为自己的妈妈,大多数时间都是抱住棉布猴子妈妈寻求关怀和温暖,尤其是在受到惊吓的时候,总是跑向棉布猴子妈妈以寻求保护。这意味着,小猴子对于温暖与关怀需要,远远超过了其对于食物的需要。在小猴子的生长过程中,代表温暖和关怀的母亲,比单纯代表食物的母亲,更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后来,有心理学家根据哈洛的设想与理论,对人类儿童的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人类婴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其最为需要的,不是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充分的食物,而是爱与关怀;得到充分爱与关怀的婴幼儿,其身心都更加健康,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增强;能够得到充分的食物而得不到充分的爱与关怀的婴幼儿,则会产生焦虑与不安的情绪,更容易哭泣,更容易生病。人类的婴幼儿,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乳汁,更重要的是爱与关怀,是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在哈洛的实验公布之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认为婴儿本来什么也不懂,只要喂好他,有了充分的食物营养就行了。于是,不少人主张采用营养食品来代替母乳喂养。但是,在哈洛的实验公布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食物营养的不足,以及心理营养的意义。认识到婴幼儿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营养,他们更需要母亲的温暖与关怀。当母亲哺育自己的婴儿的时候,她也不仅仅只是提供母乳的营养,她抱着自己的孩子,深情地望着孩子的模样,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支持、保护和满足。就人的生命的保持来说,食物营养与心理营养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就人的心理发展或人性发展来说,后者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在母亲的温暖和体贴、耐心和宽容的关怀与爱护下,人们可获得安全感、同情心、自信心、进取心,可获得充分向上的力量。有了母爱作为基础,一个人在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便会更容易发现爱和接受爱,同时,他也会更容易给予别人爱。这就是心理营养的意义。

一旦心理健康的这个公式中分子过大或分母过小的话,心理和生理的内稳态就会被打破,出现应激反应。危机的概念: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不能自己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所谓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战争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换句话说,“它是指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式或机制仍不能处理目前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

一般说来,确定为继续符合下列三项标准:⑴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⑵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⑶当事人或病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健康的人一般处于平衡状态,就像汽车驾驶员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起步、停下和减速----可以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改变驶行方向。他可以有一些“点”的停顿,但不会破坏联动轴,除了需要偶尔一次的加速,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匀速行驶。而处于危机状态的人则相反,无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危机,则经历着非常困难的驾驶阶段和要把握在人生高速公路的方向。他至少是处在短暂的失控状态,不能让自己或他人来保证自身行驶在安全的心理道路上。

健康的人可以在山坡上、转弯处、积冰的路面和浓雾天气下行驶,知道避开路上的动物和绝大多数障碍物。即使有路障出现也无关紧要,他可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如踩刹车,打开防雾灯,判断通过的时间等。他经常采取减速、绕道避开的方式而不是迎头碰撞。而处于平衡和能动性失控状态的人则不能通过考验,车行驶在斜坡上,或驶在危险的弯道上,或者担心刹车失灵,他往往处在惊恐、担忧的状态下,几乎没有信心驾驶通过危险的境遇。其结果是他成为这种情况的受害者,忘记了应该紧急刹车、减速变档,甚至将车在便道旁停下这样简单的事都忘了,任凭意外或看着事故发生。我们作为心理医生的工作目标就是要使求助者重新坐回到心理汽车的驾驶座位上,有时让他停下来,有时我们坐在旁边指点路标,有时则放手让他大胆地继续行驶下去。

危机干预系一短程帮助的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又称为情绪急救。一般说来,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或其家庭,往往会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的可能,这种危机就是危险的;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性干预或帮助,则往往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是心理平衡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

“危机干预的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病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病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因此,围绕这一目标,危机干预过程中所使用的有关心理治疗技术,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治疗师的擅长,采取相应的治疗技术,其中包括短程动力学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方法。例如焦虑、紧张、自责的处理,可以考虑用放松的方法(沉思、自我训练、放松、催眠和生物反馈)、镇静或抗抑郁药物、休息和娱乐(参加社交活动、发展兴趣爱好)、行为的脱敏以及安慰保证等技术。一般说来,危机干预主要应用下述三大类技术:

⑴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如果不能与危机当事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则干预及有关处理的策略较难执行和贯彻,从而就不会起到干预的最佳效果。因此,建立和保持治疗师和处于危机者双方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当事者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保持心理稳定和有条不紊的生活,以及改善人际关系。

其注意点包括以下几项:消除内外部的“噪音”(或干扰),以免影响双方诚恳沟通和表达能力;避免双重、矛盾的信息交流,如工作人员口头上对当事人表示关切和理解,但在态度和举止上却并不给予专心的注意和体贴;避免给于过多地保证,尤其是那种“夸海口”,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

的;避免应用专业性或技术性难懂的言语,多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交谈;具备必要的自信,利用可能的机会改善病人的自我内省、自我感知。

⑵支持技术:主要是给与精神支持,而不是支持当事者的错误观点或行为。这类技术的应用旨在尽可能地解决目前的危机,是当事者的情绪得以稳定,可以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环境改变、镇静药物等方法。

⑶干预技术:亦称解决问题的技术,因为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当事者学会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度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其干预的基本策略为: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与心理上支持;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给与希望和保持乐观态度和心境;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危机干预这实际上是起一根拐杖的作用,即帮助和支持那些心理失衡的遭遇者,一旦他们能学会自我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就应该让他们“扔掉拐杖”,自己独立生活和面对生活。

控制情绪的目的就是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按心理学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则更多的是来自有机体生理方面的满足与否,情感则更主要的是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的体验。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之一,但是外界和主体的各种因素所决定,人不可能长期只呈现一种心境。

紧张、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情绪通俗地说就是由身体表现出来的内心的感受状态。喜、怒、哀、乐、忧、思、悲伤,乃人之常情。每一个人每天每时都处在一定的情绪当中。也几乎每一个人都受情绪所困扰,也有不少人因为情绪不佳而影响了工作、家庭、生活、事业乃至人生。所以,我们说情绪是人生中最具影响力的课题。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情绪不稳,特别是不良情绪长期存在,情志异常,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一类是心境致病。认为“心藏神”,“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即使微弱的不良情绪,持续一段时间后,也会导致情志变化,使机体发生紊乱。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则使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另一类是激情致病。认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发性的强烈情绪,如恐惧、狂怒、盛喜、极悲等,最容易导致人的心身受到损害,临床上可见许多这样发病的例子。

作为一个军人来说,积极的情绪状态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平台。从这个角度看,情绪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能力,一种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情绪智能。

从个体角度要求,最重要的是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来帮助自己。能够管理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

引起人情绪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是外界应激源的刺激,特别是强烈的刺激;从主观原因上分析,一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以一个人的价值观作基础的;二是人机体本身的状态及对其的知觉。人的心理压力(负重感)也由此而来。

压力并不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名词,从字面上用于解释人的状态,似乎与“压抑”、“压迫”的状态相近。从一般意义上说,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压力所包含的意义。压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没有压力,一切都会变得索然无味,生活便失去意义;但压力又伴随着欲望的满足,人的欲望是不可能都得以满足的,所以,过度的压力又会成为心理精神负担,常会把人压垮,因此,压力是动力又是杀手。

假如说,我们给压力一个简捷明了的定义的话,可以暂作如下阐述:压力是指人对精神(心理)和躯体承受能力的一种解释和体验。

很明显,人的情绪状态与压力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压力不同也就形成人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表现形式上分类,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状态:

一是心境,心境是具有渲染性、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它虽然不是针对任何特定的对象而发生的,但往往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的思想和言行。高兴时,一切都披上欢乐的色彩;

不愉快时,所有都处在阴暗之中。二是激情。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的,而且是保持较为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冲动性的特点。如暴怒、狂喜、绝望等。激情往往是由特殊的生活事件引起的。激情需要控制。但激情并非都是消极的。军人在战场上就特别需要激情。三是应激。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特别情况下而引起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偶发性的特点。人在应激的状态下往往会发生两方面的现象,一是调动所有力量以应对紧张危机的事件;二是反应过度心理活动发生紊乱,手足无措、惊恐木呆等。军人在战场上特别需要战胜危机的应激能力。

应该说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激发人们奋进,更勤奋的工作,增进生活情趣,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增强自信,实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也正是看中了这方面的价值功能,所以,人有时候会人为地制造“压力”。人生最理想的是维持适当的压力,而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实践证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往往是过多的和过重的压力产生了人们不希望的后果。

过度压力带来生理上的各种变化,尤其是内分泌、免疫系统,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再赘述。

从心理后果上来看,对人的心理影响是较为全面的。

表现在认知方面是:专心和注意的范围缩小,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速度缓慢、迟钝,认知错误率增加等。

表现在情感方面是:焦虑程度上升,疑病心理加重,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易产生悲观和无助的心理,自我防范意识增加和神经过敏,自我评价降低等。

表现在心理行为方面是:语言问题加重,兴趣和热情减少,怠工现象,精力不济,寻求刺激,水面不好,攻击性增加,发生恶作剧,自杀观念或行为等。

形成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也非常复杂,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二是来自内部的压力。但是,不管来自哪里的压力,能足以形成对个体的人产生“压力”效应的,有许多个人的因素,如:认识评价能力、性格、情感纠葛、自我谴责等。

人的压力形成部分来自影响情感的认知评价能力。假如当一个人面临帮助的情境,这时传来人的活动信息,如果他认为传来的是属于友人的声音,那么,他就会顿时兴奋和激动;如果他认为传来的是属于危及他的动静,那么,他就会进入警觉和恐惧的状态。所以,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自身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

人的性格也是形成压力的内在因素之一,特别是属于“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作茧自缚。A型性格的人,常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拼命的工作精神,缺少耐心,以固执己见而著称。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善作领导,喜欢强行权威,对自己不怜悯,尤其是对自己的缺点更不易容忍。

情感纠葛是指个体与环境的对抗。应该说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环境时,就要适当的改变自己。然而,情感纠葛者不能把握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不愿承认客观世界不是为他个人的情感适应而设计的,以至于老是自己不断与环境抗争,忽视了除自己的利益之外还有别人的需要,轻者怨天尤人,重者会走向反面,对新的挑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实质是他们的创造力不具备发展的空间环境。

人自我谴责的理由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能包揽一切错误,谁要是不这样思考问题,那就是先天的幼稚了,也就是把孩童时代的思维模式带入了成人生活。我们应该更多的承担义务,更勤奋的工作,更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但我们不应该吹毛求疵,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个体是无法控制的,不要做过度的压力敏感者。

释放压力,也可以说是释放情感是我们调节管理情绪的关注点。释放压力与情感最基本的就是创造适当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压抑的情感是导致心身疾病重要原因,疏通了负性情绪的通道,就等于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把心理矛盾、心理压抑、情感纠葛、自我否定、模糊不清、飘浮不定的忧虑都释放掉了,肯定是有益于心身健康。其基本的做法是允许表现自己的愤怒、害怕、兴奋等一切的情绪反应。假如不能公开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到,那就私下隐蔽地做,卸下伪装和面具,顺其自然,在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情况下,不要再强迫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许眼泪能帮你认识自己真实的感情。人在痛苦之时,眼泪是最有权力的产物。

如果要从心理行为方面去寻求释放压力的途径,那么冥想与放松不凡是可借鉴的方法。

冥想放松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选择一个不被打搅的环境;

2.坐在直立的椅子上,双手轻握放在大腿上,上身保持直立,尽可能放松肌肉;

3.双眼微闭,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让呼吸的感觉全部占据你的意识;

4.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鼻孔上,感觉吸入的凉气和呼出的热气,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轻微的起伏上;

5.在注意的同时,数着每一次呼吸,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反复如此。若走了神,则从1再来。掌握熟练后,如果只数呼气数,不数吸气数,则效果可能会更佳。

6.如果在练习过程中有其他想法出现,即不赶它走,也不随其跑,只注意呼吸,让它顺其自然出入你的大脑。

7.冥想结束后,慢慢站起,如从事别的活动,尽可能保持冥想过程中的平衡意识。

初学者可以5分钟为限,时间可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多以自己体验酌定。

军事训练中的紧张焦虑是一种即时的情绪状态,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恐惧。这种情绪不快和痛苦有时有迫在眉睫的感觉,觉得危险会马上发生;有的也指向未来,比如预期性焦虑,担心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

军事训练中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遇到困难、危险束手无策时,即感到无助时;二是对工作目标期望值过高时,即成功者产生的焦虑。

军事训练中紧张、焦虑对军事训练和军人的生活、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需要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保持一定的张力。所以,适度的紧张焦虑可以避免自我满足,促进人的发展。强烈的焦虑也并不都是消极的,同时也是创造性的,可以迸发出灿烂的心灵火花。

“控制情绪”需要训练。“自我减压”训练也就是学会恰当地应用技术手段调节心身达到最佳心境的过程。进而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它是有效的掌握抗焦虑、心身过度紧张状态的方法,本章训练所给与你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和技巧。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实际上是肌肉松弛训练的方法,研究发现,肌肉松弛产生的生理变化与焦虑紧张状态的生理变化互为逆向。所谓放松,实际上是交感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和生理警醒水平的全面降低,包括心率、脉搏、呼吸变慢,血压降低,耗氧量减少,动脉血乳酸浓度降低,肌电波幅下降,脑电呈慢波活动倾向,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下降,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能量的蓄积和肌体的修复。Jacobson是这样解释这些现象的:他认为肌肉信号的输入直接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当这种输入减少时,大脑的紧张就停止了。

环境条件:选择一个环境幽雅、光线柔和、气候适宜的处所,周围不应有过强的干扰刺激。可以低声播放轻松、缓慢、柔和的音乐,音乐节拍为每分钟60拍为宜。患者宽松衣带和颈部的衣扣,坐位或半卧位,头向后靠,双手放于椅子扶手上或自然放置在大腿上,两腿随意叉开,整个身体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

放松的方法和程序:从某一部分肌肉训练开始,完成之后,再训练另一部分肌肉放松,如此逐步推广,最后达到全身放松。训练步骤的指导语:现在我们开始肌肉放松训练,因为全身肌肉放松能消除紧张和焦虑。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紧张、什么是放松。现在注意我的口令。请用右手握紧座椅的扶手,要用劲。(停2秒)请注意手掌、前臂于上臂有什么感觉?(停三秒钟)请注意,不同部位的感觉是有区别的。手掌有触觉和压觉,前臂和上臂是肌肉紧张的感觉,请特别注意这种肌肉紧张的感觉。(停5秒)现在请握紧拳头,使劲握。体会到了吗?这就是紧张。(停1秒)好,请松开拳头,彻底松开,这就是放松。再来一次,看看紧张和放松有什么区别?(停10秒)现在练习头部的肌肉,请把眉毛往上抬,再把眉头皱起来。对,保持这种样子,记住,这叫愁眉苦脸,这是烦恼的表情。好,放松,眉头放松,眼睛轻轻闭上,好了,烦恼没有了,呼吸也均匀了。注意呼吸时的感觉。(停2秒)吸满一口气,憋住(停2秒),在慢慢呼出来,要慢,要均匀,要注意呼吸肌肉放松的感觉,好像把沉重的包袱放下来一样。(停2秒)好,现在要紧你的牙齿,体验一下咀嚼肌紧张的感觉。(停2秒)好,松开,再松开,完全放松后下巴是会下垂的。(停3秒)请将舌头抵住你的上颚,体验肌肉紧张的感觉。(停2秒)好,将舌头放松,放松,放松后的舌头便有膨大了的感觉,细细体味一下。(停3秒)现在训练颈部肌肉,不要靠在椅子上,笔直坐着,对拉,请注意背部和颈部的紧张感觉。(停2秒)现在放松背部肌肉,随意靠在椅背上。对,再放松颈部肌肉,让头部随重量下垂,前倾后仰都可以,对,就这个样子,这就叫放松。(停3秒)现在练习抬肩,左边的,还有右边的,对,体验肌紧张的感觉。(停2秒)现在放松,完全放松,让双臂自然下垂。(停3秒)现在收腹,使劲收,好像有人向你的肚子打来一拳。(停2秒)现在放松,好像内脏在下坠。(停3秒)最后训练下肢。请把脚跟靠向椅子,对,努力下压,好,同时抬高脚趾。你会觉得小腿和大腿绷得很紧,这就是肌肉紧张。(停2秒)好,现在放松,完全放松。好,现在休息一会,把呼吸调整好。(停1分钟)现在继续练习,你刚才做的很好,跟着我的口令再练习一

次。现在握紧双拳,对了,再皱紧眉头,对,咬牙,抵舌,耸肩,挺胸,昂头,直背,收腹,坚持住!在双腿下压,脚趾上翘。好,这就是紧张,全身紧张。(停5秒)现在逐步放松,松拳,舒展眉头,放松牙关、舌头,双肩下垂,对拉,靠背,垂首,松腹,再放松双腿。很好,深深吸一口气,(停2秒)慢慢呼出来。随着空气的呼出,你已彻底放松。(停2秒)再来一次,深深地吸一口气,慢慢的呼出来,现在,你是温暖的,放松的,你正在享受你肌肉完全放松状态的轻松、乐趣,这是你以前不曾体验过的…

每天1~2次,每次15分钟。

静态心身松弛

克服紧张的心态,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消除紧张刺激源;二是自我的控制,即改变主观想象,降低焦虑水平。但是,人特别是军人面对的紧张有时候却是必须的,为保持最佳焦虑状态,需要掌握心身松弛的技术。本训练所介绍的是宽舒条件下的心身松弛方法。

训练目的:学会静态心身松弛的基本技能,掌握放松心身的动作要领和技巧。

训练要求:

1.训练场景可取宿舍、草坪、海滩、操练场等。创造宽松、舒适的氛围和情境;

2.训练可以班或以分队为单位,人数以10人左右为宜;

3.训练指导语的传讼可用录好的录音磁带放播,也可以教练员现场口讼。

4.环境要求不要有干扰,相对安静。

5.一般取坐姿,条件允许的时候也可取仰卧势;徒手,卸除装备、宽衣;

操作步骤:

1.准备动作:解开领钩,放松裤带,取坐姿(或者平仰卧),两腿、两手自然伸直、放松;

2.指导语:以下放松练习动作包括3个内容:深呼吸;转动头部(逆顺各8圈);想象定点转圈;

3.分别练习:

①深呼吸。吸气,然后慢慢地呼出,呼……;可以连续做3~5次。请各自练习体验;

②转动头部。头连动颈部,先按逆时针方向转动8圈,再按顺时针方向转动8圈,做完后自己自动停止,注意保持放松状态。请各自练习体验;

③想象定点转圈。微微闭上双眼,想象你头顶上的天空中,有一个直径大约四公尺的圆圈,盯住圆圈上一点,按顺时针方向推动此点顺圆圈转8圈;再按逆时针方向转8圈。接着想象在你头顶上的天空中,有一个边长大约四公尺的正方形,盯住一点,按顺时针方向推动此点围绕正方形转8圈;再按逆时针方向围绕正方形转8圈。请你练习一下,现在开始。练习完成后,请你体验一下,你现在感觉特别放松了,特别的舒适。静候3分钟之后,自动起立。

重复练习数次学会每个基本动作后,再视情况根据需要进行综合练习。

即时心身松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过度紧张会极易疲劳,导致思维阻断、动作变形、甚至心理崩溃。本训练就是让你掌握一种快速、简便的即时方法,随机运用,迅速恢复常态。

训练目的:学会即时心身松弛的基本技能,掌握放松心身的动作要领和技巧。

训练要求:

1.训练场合和环境可随机,但应避开强烈干扰。宽松、舒适的氛围和情镜;

2.训练可以班或以分队为单位,人数以10人左右为宜;

3.训练指导语的传诵可用录好的录音磁带放播,也可以教练员现场口诵,或个体按规定的动作要求和程序自己实施;

4.一般取坐姿,条件允许的时候也可取仰卧势;徒手,卸除装备、宽衣。

操作步骤:

1.练习动作准备:取站立姿势,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

2.指导语:即时肌肉松弛方法训练包括两个内容:深呼吸并感觉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温差;深呼吸并感觉双肩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放松。

3.分别练习:

①深呼吸并感觉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温差。深呼吸的要领是: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嘴呼出去。注意节奏要慢一些,身体保持自然状态,不要刻意用力。在深呼吸的过程中,体验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温度差别。继续深呼吸,随时注意节律。按要求练习体验一下,内心体验平静放松时,自

动停止。

②深呼吸并感觉双肩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放松。先做一下放松活动。两手掐腰,按顺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头部8圈。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头部8圈。上述动作完成后,悠悠右腿,悠悠左腿,悠悠右胳膊,悠悠左胳膊。

接着做深呼吸,要领是: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嘴呼出去。注意节奏要慢一些,身体保持自然放松状态,不要刻意用力。在深呼吸的过程中,感觉体验肩臂的放松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放松(依次的顺序是:双臂手、背部、腹部、腿部……)。但每次吸气时间比上一次更长时,在延长的时间里感觉肩膊的放松会更强。两三次呼气后,放松的感觉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随时注意节律。按要求练习体验一下,不得少于7次。内心体验平静放松时,自动停止。

分步练习掌握动作要领后,根据情况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时,①和②的放松技巧可取其一即可。

以相互熟悉为主题

相互熟悉,建立信任感是团队精神训练的基础。当一个人初入一个陌生的集体和陌生的环境,由于不知道周围是些怎样的人,以及他们会对自己带来什么影响等等,难免会有些紧张、焦虑,彼此之间也互相戒备,难以沟通,如同一盘散沙。进行相互熟悉的训练常常会在短时间密切关系,消除拘谨感和生疏感,营造和谐、温馨的集体气氛。

1、介绍自我

训练目的

初步相识,互相接触,增进了解。

训练要求

⒈以班为单位组织活动;

⒉室内外足够大的空间;

⒊时间大约6分钟。

操作步骤

⒈全班横队集合,1、2报数。偶数者向前一步走。变为两排。前后对齐者为一两人小组。

⒉各小组分散开,两人相对而坐,以“石头、剪子、布”的形式(或其他随机形式)开始相互随机确定先后发言次序,各自做自我介绍。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名字的含义、从哪里入伍、入伍前是上学、务农还是做工、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

⒊每个人做自我介绍的时间为3分钟。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

讨论

你习惯这种介绍自我的方式吗?你现在能记住你同小组战友的相关情况吗?

点评

我们大家来自于五湖四海,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讲着不同的地方方言,但从今天起我们都成为军队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要在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共同渡过两年甚至更长的军旅生涯。因此尽快的互相熟悉,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适应军队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2、介绍他人

训练目的

扩大交往面,拓展相识面。

训练要求

⒈以班为单位组织实施;

⒉室内、室外均可,环境适宜,气氛轻松;

⒊时间大约20分钟。

操作步骤

⒈将刚才相邻的做自我介绍的两个组合并,形成4人组(若两人组为奇数,最后可三个小组合并,形成一个6人组)。每个战士把自己刚才认识的战友向另外两位新战友介绍,介绍应力求详细,避免遗漏信息。介绍的次序仍可以“手心手背”(或其他的方式)随机确定;

⒉每人介绍3分钟。相互认识后,4名战士一起自由交谈5分钟,比如交流一下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等,通过这种方式,使战士意识到自己现在已进入到新的环境,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应面对和逐渐适应这种变化。

讨论

通过这种交流沟通方式,你记住其他三位战友的相关情况了吗?

点评

“活着就要和别人接触”,人际关系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核心。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良好的沟通,而沟通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特别是在部队这样一个集体中更是如此。通过沟通,我们不仅能够满足与人交往、和群的心理需求,引起彼此的情感共鸣,在心理上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还可以交流信息,获得知识和经验。英国作家萧伯纳很形象地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同时还可以深化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促进自己的心理成熟,维护身心健康。

3、全班熟悉

训练目的

⒈进一步扩大交往圈子,拓展相识面,引发战士参与集体的兴趣;

⒉在战士之间架起一座认识和沟通的桥梁,彼此信任和接纳,逐渐形成集体合作互助的气氛。

训练要求

⒈以班为单位组织实施;

⒉室内、室外均可,环境适宜,气氛轻松;

⒊时间大约60分钟。

操作步骤

⒈全班围圈而坐,开始自我介绍。介绍的次序可以按身高或年龄来定(例如身高最高的,或年龄最大的先介绍),也可以由班长指定。每个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年龄、来自何处、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例如是否有文体特长、是否喜欢舞文弄墨等)。

⒉当第一名战士说完后,该战士左侧的人要接着做介绍,但他必须先介绍第一名战士的情况,然后再介绍自己,第三名战士一直到以后的所有人都必须从第一名战士开始讲起,如战士A说“我是来自山东济南的爱好绘画的武力立”,下一位战士B说“我是来自山东济南的爱好绘画的武力立旁边的来自浙江杭州的会武功的李一”。依此类推,每个人都必须从A说起,每个战士介绍完后,大家一定要给以热烈的掌声,这样做一是给以该战士鼓励,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二是可以使全班战士注意力集中。当有的战士一时记不起太多的信息时,其他的战士还可以一起帮助他完成。当最后一名战士介绍完毕后,全班热烈鼓掌以庆贺大家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熟悉这样多的战友,

而此时往往战士们也情绪高涨,拘谨和生疏感消失,人际关系进一步密切。

讨论

当你面对不熟悉的战友或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你通常会怎样做?你能尽快地和战友交流沟通吗?

点评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相互之间已经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每个同志的特点和特长,为我们这个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以后的军事训练、学习和生活的进行,我们将

会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在部队这个大家庭,我们能分在一个班,从军队建设来讲,是工作的需要,从人生经历来讲,或许就是一种缘分。从今天开始,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10名战士就应充分和他人团结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攥成一个拳头,使我们班在训练、学习等各项工作走在前面,争取成为全连的先进班、拳头班。

SUD(主观焦虑/不适尺度)

从O(没有困扰)到10(你所想到的最大的困扰),你认为它现在对你的困扰有多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无困扰最大的困扰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青年军人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相互矛盾的倾向;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逆反心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军人自卑主要表现在; (1)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明显不如他人。(2)泛化,有的人由于身体引起的自卑,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会交往能力均不如别人。(3)敏感性和掩饰性,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或回避与别人交往,或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类的适应,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也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军人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社交恐惧,不想交往等。其中孤独心理和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猜疑心理是军人交往中的一种消极心理,如有的军人在发展进步遇到挫折,愿望不能实现时,便疑心谁跟自己过不去。当受到领导批评时,总是疑心谁向领导打了小报告,疑心与自己竞争的入使绊子,疑心与自己有过结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对自己稍微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是对自已有成见。个人一旦掉进无端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战友失去信任,对自己心生疑窦,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孤独心理是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心理上的孤独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表面接触,但缺乏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不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年级1班 一、活动类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二、活动主题:在一声声“不可以”中长大 三、活动时间: 2020年 10月20日上午9: 00 活动地点:一年级1班教室 四、活动准备: PPT课件 五、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并懂得与父母正确相处; 2、培养学生正确表达爱; 3、通过活动初步体验换位思考,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4、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如何与老师及他人相处有所思考。六、活动步骤: 活动-:换位思考体验宽容 (一)、激趣导入 (1)、观看趣味心理图片,导入新课。 (2)、回顾生活场景,导出绘本。 (3)、欣赏绘本并交流,引出主题。 (二)、了解分享 (1)、回顾填写,提取你最不想听的“不可以”。

(2)、情趣表演,体验在“不可以”中各个角色的不同反应。 (3)、随机采访:面对爸妈的“不可以”,你的心情怎样?(三)、换位思考 (1)、调换角色,情景表演。 (2)、随机采访:面对孩子的不理解,你的心情怎样? (3)、设身处地:面对爸妈的“不可以”,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 才能避免与父母冲突? (四)、及时小结 理解心理小贴士:冷静倾听换位思考包容理解 活动二:由此及彼思考相处之道 (一)、由此及彼 (1)、由绘本前言,引出《大卫上学去》。 (2)、欣赏绘本并交流。 (二)、深入思考 (1)、交流:在学校,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2)、随机采访:面对老师的“不可以”,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三)、及时小结 欣赏绘本结尾,体会父母,老师的爱。 活动尾声: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一)、交流学习收获。 (二)、欣赏趣味心理教育图片。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得心理状况可能就是健康得,也可能就是不健康得,那么就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与决定着一个人得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得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得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得因素,对人得心理健康有很大得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得失误与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得内部,个人得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得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得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得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得能力,就会对人得健康构成严重得威胁,导致心身疾病得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与“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就是由于身体与心理得双重影响所导致得,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得影响与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都就是生活中得客观存在,都就是难以避免得。谁都会遇到不顺心得事,谁都会有自己得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得成份越大而分母上得成分越小得话,一个人得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得消极得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得比重,提高个体得自信心,提高个体得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得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得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得“压力”转化为积极得动力。“自信心”就是一个人重要得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得能力也就越强,她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得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就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得她人在精神上得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得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得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得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得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与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得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得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得家庭,那么当她遇到心理压力得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得支持与依靠。此外,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得人,提供及时而有力得帮助,提供必要得心理营养,提高机体得“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对个体得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得产生 心理应激就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得一种必然得存在,从大得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得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得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得压力与负担。从小得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得冲击与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得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您自己得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得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得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得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与奈维德1983年在她们合作得专著:《适应与成长:生活得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得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得生理疼痛、生病或者就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得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得情绪低落与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得气质或性格所造成得长时期抑郁与焦虑。(4)遭受挫折:

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材料

生命安全教育材料(一) 一、交通安全 1、要遵守交通法规,基本常识有:行人靠右行,不闯红灯,不跨越护栏,横穿路心时要左顾右盼看是否有车辆经过,不脱把骑车,不骑“英雄”车,不跳车,不扒车。 2、十二周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十二周岁以上的学生骑自行车要达到“五有”,即“有铃”、“有刹”、“有锁”、“有支撑”、“有反光膜”。缺一都有安全隐患。 3、不乘坐黑车,因为黑车是“三无”车,有诸多不安全系数,出了安全问题,费用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赔偿。 4、坚决不乘坐超员车辆。每年因超员超载引发的校车安全事故占80%。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车停稳后再下车,不乘坐无牌、无证的农用运输车。 5、注意上学和放学安全,在上学和放学时要抓紧时间,不要在路上玩耍;更不要在公路上乱穿,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马路两旁人行道;过马路不得翻越栏杆和隔离墩,要走人行横道线,还要注意来往车辆;不在马路上踢球。 二、校园安全 同学们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体而言: 6、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有伤害他人的一切工具进入校园,水果刀也不准带进校园。

7、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校园。 8、禁止玩耍有危害性的玩具进入校园,如小枪、弹弓等。 9、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能寻衅滋事,引发矛盾。 10、禁止攀爬高层和危险物。禁止在池塘边、冰面上玩耍。严禁私自下河下塘洗澡。 三、食品卫生安全 现正逢春季,是多种疾病高发期,食物容易变质,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谨防“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11、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常洗头、常洗衣服、常剪指甲,被褥要整洁并要常晒。 12、加强体育锻炼,按时集队、跑步或做操,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13、购买袋装食品要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不提倡吃零食,更不要吃不卫生的食品,以防因吃不卫生的食品而引发疾病。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 4、讲究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抛包装袋、废纸等杂物。负责的值日生每天保证室内整洁卫生,每天开门开窗,保证室内通风。 四、用电安全 15、不能接近、触摸电源和电器。 16、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更不能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教案

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教案 ——三三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4、明白情绪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学会调节不良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同学们好!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新年里同学们又长高了许多,也更懂事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中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安全知识。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吉祥,健康是幸福,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导学达标,情感体验 1、游戏活动,体验情绪。 (1)讲游戏规则。 (2)指导、参与游戏。 (3)说出你在游戏时的心情。 (4)区分良好情绪与不良情绪。 (情绪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情绪,设计了猜词游戏的情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有的猜,有的做动作提示,紧张、兴奋、担心、高兴、失望、难过等等的情绪围绕着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情绪以及情绪的种类。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当前新形势下,紧张的部队生活,繁重的工作任务,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考验,基层所队官兵心理长期得不到休整减压,官兵中因心理因素引起的思想问题明显增多。因此,加强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要加强基层官兵心理教育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体系,强化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机构的建立,制度的完善以及骨干的配备、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官兵的认识统一起来,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条件。 (一)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动力源,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保障制度是搞好基层官兵心理教育的可靠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心理教育工作应从部队实际出发,建立由支队级党委机关统一领导的,政工干部和卫生干部为骨干的、政治工作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心理教育体系和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机制。成立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专职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为心理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 联动机制就是要构成心理教育的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调适、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等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的一系列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测试、咨询、训练、疏导、反馈”五位一体的联动、互动机制,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制定心理测试机制。每年或每半年,对官兵适时进行心理测验,测试结果一方面可以为心理教育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掌握官兵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人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另外,心理测验应由专职、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特别是要做好测试结果的保密工作,防止个人隐私泄露和扩散,给基层官兵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二)建立健全官兵心理档案建立官兵心理档案,就是把官兵日常心理变化情况、官兵的思想情况、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医生的建议与忠告记录入档,为准确把握官兵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一是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从入伍开始,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将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能力特征分别记录建档,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还应登记家族病史和本人过去精神健康状况,由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指派专人负责管理。二是档案资料及时更新。档案资料及时更新就是要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复杂环境下的官兵心理变化及时记录在案。 或每年度、季度定时对基层官兵进行心理测试,测试其心理存在哪些变化,并将结果及时录入档案。这样一来,就可以掌握官兵心理变化规律,完善和更新心理教育内容、方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院 学科门类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面情绪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负面情绪则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正确管理情绪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发展。本文从阐述情绪的基本概述入手,重点阐述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了情绪的功能,最后阐明如何有效管理情绪,旨在对我们心理健康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字:情绪心理健康培养调节 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生理因素,身体上许多疾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中医认为七情过于波动,或波动持续过久,可使阴阳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等等;西医认为,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过分激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过度兴奋,从而使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机能失去平衡,引起的一系列病变[1]。俗话说:“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强化情绪管理,通过进行自我安慰、学会适度宣泄、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来促进身心健康。 一情绪的基本概述 1.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情绪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1.2 情绪的特征 目前,我们处于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消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 xx中队 副指导员 xxx 授课目的: 通过学习,使官兵拥有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军人圆满、出色、高效绩地完成学习、训练和战斗任务。 授课要点: 第一章、军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及其调适。 第二章、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 第三章、军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不良意志品质及其克服。 第五章、新兵入伍的心理适应. 教育方法:集中授课,提问答疑 内容: 第一章、军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及其调适军队是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危难险重的任务和紧张艰苦的生活,常会引发军人的不良情绪。 一、军人平时常见的不良情绪 (一)抑郁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伤感的情绪体验。抑郁可以属于正常情绪范围,在引起忧伤或悲痛的情境事件中,我们大都有过抑郁的情绪

体验。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对各种事情缺乏兴趣、回避与他人交往。但在抑郁严重发展的情况下,它又能转化为病态情绪,使人饱受困扰。 抑郁情绪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线是难以截然划分的。一般来说,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如能对其所遭遇的现实和自身的处境作出恰当的分析,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与调节符合社会常规,并有足够的自信与自尊,虽然体验到抑郁,但无行为异常,即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如果抑郁状态导致对情境不能作出如实的判断,并产生偏离社会常规的行为,或行为适应不良。例如,由于过度的压力感而情绪低落与绝望,失去兴趣,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就属于异常的范畴了。 当心情低落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且持续一定时间(至少两周以上),可作为一种病态情绪对待,应考虑向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大夫求助。 病态抑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表现: 第一,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往常感兴趣的事也会表现出厌烦、冷淡、无动于衷。 第二,对前途悲观。似乎生活、工作、学习都前景暗淡,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和不可收拾,严重者可感到绝望。 第三,无助感。感到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别人对自己也爱莫能助。 第四,精神疲惫。似乎精力已经耗尽,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至

常州-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83分-82分卷)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83分卷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 (A) 自我实现 (B) 和谐人际关系 (C) 保持人格完整 (D) 保持协调情绪 [分值:1.0] 2. 与人交流的误区是() (A)人们在耐心地倾听了别人的话语之后,常常不注意给予对方充分的回应 (B)以沟通双方的内心世界为目的,尊重对方 (C)在交流中保持敏感与自省,言语恰当 (D)听比说更重要 [分值:1.0] 3. 强迫观念指的是( ) (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B)外部强加于自己的错误观念 (C)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 (D)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 [ 4. ()主张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协调欲望和压抑之间的相互拮抗关系。 (A)行为疗法 (B)森田疗法 (C)生物反馈疗法 (D)认知疗法 [分值:1.0] 5. “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A)宽容原则 (B)尊重原则 (C)互利原则 (D)保持原则 [分值:1.0] 6. 当你把目标选定为()时,你将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你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实现它 (A) 变化 (B) 固定 (C) 完美 (D) 长远 [分值:1.0]

7. 构成挫折的因素是() (A)挫折源和挫折感 (B)情绪和心态好坏 (C)人际关系是否广泛 (D)婚姻家庭是否和谐 [8. 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 (A)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分值:1.0] 9. 培养个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 [分值:1.0] 10. 比较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有时却浑身困乏、记忆力下降的理论是() (A) 体力节律理论 (B) 情绪节律理论 (C) 智力节律理论 (D) 人体生物钟理论 [分值:1.0] 11.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带来() (A) 安全感 (B) 幸福感 (C) 归属感 (D) 失落感 [分值:1.0] 12. “三人行必有吾师”、“多闻择其善而从之”,主张() (A) 主张自我约束 (B) 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C) 强调自我发展 (D) 主张自知知人 [分值:1.0] 13. 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教案-1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情绪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2. 掌握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3. 能以良好的情绪学习、生活。 二、教学重点 明白情绪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学会调节不良情绪。 三、教学方法 游戏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调整情绪 1、欣赏音乐。 2、听了这段音乐,谈各人的心情怎样? 3、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好这节班会课。 (为了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在欢乐的心境中获取知识,特别选 择了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们欣赏。 这样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二)导学达标,情感体验

1、游戏活动,体验情绪。 (1)讲游戏规则。 (2)指导、参与游戏。 (3)说出你在游戏时的心情。 (4)区分良好情绪与不良情绪。 (情绪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情绪,设计了猜词游戏的情 境。 全体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有的猜,有的做动作提示,紧张、兴奋、担心、高兴、 失望、难过等等的情绪围绕着学生。 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情绪以及 情绪的种类。) 2、交流倾诉,明白道理。 明白情绪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良情绪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1)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让同学们把感受到的 或者了解到的事例说出来。 (2)听了同学们谈的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在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交流活动,谈谈不良情绪危害健康的事例。 学生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白了不良情绪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激起他们排斥不良情绪的愿望。)

3、录像共鸣,学习方法。 (1)放录像(三名学生分别因班长落选、家长星期天为自己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考 试成绩差而产生不良情绪) (2)录像中的同学应该怎么做? (3)放录像(三位同学用与同学交谈、听音乐、看书、进行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解了自己的情绪) (4)录像中的同学是用什么办法调节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快乐的? (5)屏幕显示调节情绪的方法。 今后谁再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用这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录像中的情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典型事例。 常识告诉我们,如 果一种见解跟自己“同病相怜”,那么,这种见解对当事人的影响,很可能比老师的 说教更起作用。) 4、小组交流,激情导行。 明白良好情绪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能以良好的情绪学习、生活。 (1) 小组同学互说快乐的事以及快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 你从同学们那学到了哪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3) 说说快乐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倾诉快乐的愿望,特别设计了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练习答案(一)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练习(1)答案共 181题 2013.3.23 固镇县城关八小碧云天 一、单选题 1、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答案:(C) 2、气质类型为( )的人,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低,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等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D) 3、这位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 A、强迫症 B、神经衰弱 C、抑郁症 D、社交恐怖 答案:(D) 4、咨询者对来访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这是使用的哪种咨询技巧?() A、顺着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夸张下去,得出矛盾结论 B、帮助来访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C、顺应来访者的思路,接纳包容来访者 D、对来访者提出一些直接的指示 答案:(A) 5、文中的“我”是什么性格的人?() A、外向 B、内向 C、型性格 D、型性格 答案:(C) 6、文中主人公情绪的转变得益于认知的改变,他使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A、惯性思维 B、逆向思维 C、定势思维 D、惰性思维

答案:(B) 7、根据上面的案例,下列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认知可以影响改变情绪 B、现代人就应该向蜗牛一样生活,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 C、适当的放松对维护身心健康并不是必需的 D、工作、生活应更看重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 答案:(A) 8、第二只狐狸使用的是哪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A、合理化 B、投射 C、退行 D、幻想 答案:(A) 9、关于心理防御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心理防御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体的压力,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 B、心理防御机制全都是起消极作用的 C、经常地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形成自卑、退缩的性格 D、未雨绸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 答案:(B) 10、从应对挫折的角度来讲,这些狐狸表现出的应对方法不包括() A、冷漠 B、敌对 C、自责 D、偏执 答案:(B) 11、该求助者的问题最可能属于()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障碍 答案:(C) 12、该女士的情绪问题主要有() A、焦虑 B、烦躁 C、抑郁 D、敌对 答案:(A) 13、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大学生安全手册第九章 心理健康与安全

心理健康与安全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而持续的生活适应状态。其一,心理健康是指人能适应生活,而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论喜怒哀乐,均能平静接受;其二,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这种适应状态是持续稳定的,而非瞬间发生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心理健康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具有适度安全感受,二是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三是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四是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五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是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九是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十是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做恰如其分的满足。 二、什么是不良心理?大学生主要有哪些不良心理表现? 笼统地讲,不良心理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谓不良心理是相对于健康而言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往往表现为心理障碍现象。健康心理是指个人能以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种内外因素、环境、政策的变化,从而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而不良心理或心理障碍是指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异常的心理倾向。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表现比较集中的方面有: 1、学业方面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不稳定、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专业不理想、缺乏学习动力、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没有学习欲望。 2、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冲突、关系失调、孤独封闭、缺乏社交技能等,从而产生自卑、自负、嫉妒、冷漠等不健康心态。 3、恋爱与性方面表现为与异性交往困难、因单相思而苦恋、失恋、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对性自慰行为的过分自责、时常产生性幻想。 4、人生态度方面表现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的本质的认识等问题产生消极的评价倾向。经不起批评、打击和失败。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困乏、职业选择、个人发展方面,也常出现困惑和苦恼以及情绪的不稳定等。 [典型案例] 王某是某中师学校中文班的学生。自打高中起,她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老师的宠儿,父母的宝贝。高考那年因身体原因和临场发挥欠佳,没能考上大学,才被某中师录取。当时她心理很不是滋味,不想上中师。父母再三做她的思想工作,说是先上为好,只要她好好学习,毕业时再考大学,家里一定尽全力支持她。自她上中师以后,父母经常到学校来帮她洗衣叠被,并走访老师,鼓励她一心一意学习,不要分心。父亲说,只要她能考上大学,他干什么都可以。父母的过分关注使王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她总担心自己万一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越担心越不集中精力,学习由班上前几名掉到中游。随着毕业的临近,她的精神越来越紧张,时间一长、精神不堪重负。现在一天到晚神思恍惚,心烦意乱,拿起书就头疼。有时父母大老远跑来学校看她,她却避而不见。平时总认为别人都在笑自己,说自己的闲话,碰到芝麻大的事都害怕,过马路怕车撞,开冰箱怕触电,夜里失眠,白天昏沉。离毕业只有三个月了,她却无法坚持下来,不得不休学回家。 [案例解析] 这是一种心理病症。叫做焦虑性神经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感到焦虑,比如临考前、上讲台前、在刚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都会产生焦虑。而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无时不焦虑,无时不紧张、害怕,整天为无谓的事情担扰,惶惶不可终日,产生诸如失眠、心悸、头昏、乏力等症状。其产生的原因一个是个人原因,二是环境原因。往往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外来压力下,内外因素共同促使产生的。像王某的表现,一是自身控制把握能力差,二是父母极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教学文稿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一、什么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

军队与心理健康教育

军队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高技术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较量,而且是综合国力和人心的较量,是人才综合素质的较量。作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之一的心理战也以其在战争中的突出作用而引起军事家们的极大关注,由此对官兵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筑起牢固心理防线,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心,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军校教育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最新技术成果的出现,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特别是现代战争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技术战争不仅仅是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较量,而且是综合国力和人心的较量,是人才综合素质的较量。心理战也以其在战争中的突出作用而引起军事家们的极大关注,这对官兵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如今,心理战在战争中的运用日益广泛。伊拉克战争中,为赢得“借声攻心”的先机,美军动用了世界上少有的专业心理战部队———空军第193特种作战大队和美国陆军第四心理战大队,利用装备有大功率的高频、调幅广播设备和电视广播设备的EC—130 E心理战飞机,挤占淹没了伊拉克本地的广播和电视多个波段,施展了长时间的阿拉伯语“倒萨”强大攻势,取得了明显的作战效果。另外,在海湾战争中和1941年美国海军破坏德国海军的征募计划时也都显示了心理战的影响力。可见,加强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高度紧张、激烈复杂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心态,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对当代高技术战争具有重大的影响。 军队作为保卫国家领土、防止国内外敌对分子颠覆的武装集团,作为我国强有力的后盾,每一名军人的心理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军人要具有过硬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通过严格艰苦的训练,才能够承受战场上紧张、残酷和危险环境对军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刺激,才能够提高自身全面素质适应信息时代的快节奏、现代社会的高竞争及军事斗争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创新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既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军情,又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军现有技术装备与其他军事强国相比相对落后。因此,在军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军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锤炼团队精神、增强心理素质,还可以增强军人战争中的必胜信念,培养战友之间的信任感,此外,对于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施教时也应注意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还要以理论为牵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此外,应注重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巩固国防,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军人心理健康及维护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时间约半个小时,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1.什么是心理,或者说心理是什么东西:心灵、态度、思想、意识、 2.为什么要讲这一课:心理控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行动,举例简单说明,健康积极的心理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消极的心理可能引导一个人自杀,走向灭亡,这就是心理的作用。 心灵的探讨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 ——荣格 主要问题 一、军人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防治 三、军人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军人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一)健康的含义: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 (二)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被认为是经典的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需要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积极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二、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防治 (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内涵(功能) (二)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分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与防治 正常心理活动的内涵(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你自己的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的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和奈维德1983年在他们合作的专著:《适应和成长:生活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的生理疼痛、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