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案例

《找春天》教学案例

看完了《找春天》教学视频,有些许感悟和想法。现将自己的看法总结如下:

一、教学理念新。执教老师的这节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都是本节课的亮点。在《找春天》这个案例中,该教师让学生潜心会文,充分与文本对话后,谈谈对春天的感受。当学生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时,教师并未急着去谈其它的感受,而是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激发想象。这一引一拨,孩子所展示的思维空间竟是如此的广阔。想象是如此的丰富,假如没有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师的引领,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课堂气氛活。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主要来源于该教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的互动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我也来说说”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三、教学过程实。这节课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引领者,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从“教师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找春天”,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口述出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到引导学生朗

读、找重点词语、仿写……,教师总是引领者,学生总在唱“主角儿”,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四、教学效率高。本节课,学生主动学习是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参与面广、阅读理解深,完全走出了“老师说了算,一起围着老师转”的窠臼,体现了新型的教学关系,摒弃了低效劳动。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听到了学生富有童趣的声音,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1.课堂时间安排不太合理,没有突出重点,以至于最后的环节时间有些仓促。

2.知识目标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对生字词的学习有点欠缺。我感觉应该加强小学生这方面的练习,毕竟他们正处于识字阶段。

3.本节课缺少对学生的书面检测,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没有足够的把握,那么这将影响到今后的教学决策,我认为应该补上这一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