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小班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表演游戏的特点在于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作品的内容进行游戏。表演游戏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游戏的一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儿童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首先应保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防止片面追求表演的效果,如果单纯追求逼真,完美的表演效果,势必压制幼儿的创造性与表演的积极性。在选取作品方面,小班儿童适合情节简单的、角色单一、对话重复的作品。中大班儿童则适合情节有起伏,角色个性鲜明,对话滑稽、幽默的作品[4]。这就决定了小班与中大班儿童相比,在进行表演游戏时所具备的特殊性,小班儿童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帮助儿童熟悉与理解作品的内容并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用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说话声,并伴有栩栩如生的动作,表情丰富的为幼儿做示范表演。而中大班儿童可自愿地、自由地玩表演游戏,教师要做的则是热情地支持他们表演的意愿,并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如适当地提醒儿童遗忘的词句,但要求不必过分严格。基于以上小班儿童在表演游戏中的特殊性,则更需要教师在小班儿童表演游戏中做好指导的工作。

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第十二章第一节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幼儿园中的游戏于园外游戏相比,在外形上有自身的特点: 一、游戏时间固定 园外游戏没有固定时间,随意性大,使游戏变成可有可无的活动。而园内游戏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被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在一定时间内,体现游戏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和时间的稳定性。 二、游戏环境的教育性 托幼机构外的儿童游戏,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他们可以在家庭、游乐场、居住小区等户外场地玩游戏;游戏的内容随儿童拥有的玩具材料而定,随时会受外界的干扰而使内容发生变化。家长提供的玩具缺乏一定的教育意图,随儿童兴趣,随家长的期望或兴趣而定,不能充分发挥玩具材料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儿童对自然界的沙、石头等感兴趣,但家长往往因为安全卫生等问题而加以制止。托幼机构的游戏环境都是经过教育者按教育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的,有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有根据儿童游戏特点创设、布置的游戏场地。游戏场地的布置和游戏材料的提供都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避免或减少了意外伤害事故和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教师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将教育意图客体化、物质化,让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三、伙伴关系的稳定性 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兄弟姐妹,在家里交往的对象全是成人,与成人玩的时间多,与儿童玩的时间少,造成儿童早熟,缺乏童趣; 在户外儿童交往的对象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碰到谁跟谁玩,这样就使儿童缺乏形成稳固的伙伴关系的条件,伙伴往往以小型的分散的为主,无明显的群体特征。这些都不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游戏中,儿童结成的伙伴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伙伴多,年龄相当,兴趣相同,相互交往的机会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伙伴的缺陷社会规则,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四、教育者的指导性 在托幼机构以外的儿童游戏,成人也时常关注、指导儿童的游戏,但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片面性,受成人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较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和阻碍儿童游戏的发展。而在托幼机构,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懂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具有指导游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 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的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区别

幼儿游戏特点以及种类分享

幼儿游戏特点以及种类分享 二、游戏的特点与种类 (一)游戏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其他活动方式、教育方式所不可取替的,原因就在于游戏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是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将生活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在游戏中。例如,儿童的角色游戏“娃娃家”、“汽车”等,结构游戏“造房子”等,都是对儿童周围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以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过的某些事物为素材的。而且,这些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要求的。只不过,儿童并不总是原原本本地“复制”生活,而是有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第二,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的条件和规律

的限制。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游戏中的想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角色扮演——以人代人,一人多重身份(如在“医院”的游戏中,幼儿把自己装扮成“医生”或“病人”);对物品的假想——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在“开火车”游戏中,幼儿把长凳当“车厢”,把靠背椅当“车头”;而在“逛商店”,游戏中,幼儿就可能把长凳当“柜台”,把靠背椅当“天平秤”,);对游戏情节和行动方式的假想——取材于生活而表现形式异于生活(如在“种向日葵”的游戏中,幼儿虽没亲眼见过种向日葵的情节,但他们可以想象出如何种向日葵,包括如何挖土、下种、培土等)。 第三,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也不像劳动那样要创造财富,而是与儿童自己的兴趣相联系。儿童在游戏中相当放松和愉快,因此游戏很受儿童喜爱。由于幼儿对游戏有着强烈的直接兴趣,沉湎于游戏过程而不追求什么明确的目的,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所耗的精力也较少,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总带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一定愉悦,这是游戏的原本意义,如果幼儿进行游戏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兴趣,那么,游戏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幼儿表演游戏精编版

表演游戏 一、表演游戏概述 1.概念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游戏,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正确指导,将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幼儿园往往会把歌舞表演活动当作表演游戏的现象,是不对的。) 故事或童话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当他们听过故事或童话后,很愿意模仿故事中角色的活动,不仅一些活跃的幼儿是如此,一些性格安静的幼儿也愿意这样做。幼儿喜爱表演游戏,通过表演可以表达他们对故事或童话的感受。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扮演着角色,被角色所吸引,并富有创造性地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欢快的。 2.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性 幼儿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与他人游戏

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 (2)游戏性 幼儿的表演游戏与成人的戏剧表演有本质区别,成人的戏剧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剧本规定的情节进行表演。而幼儿的表演游戏具有很强的游戏性。 ○1幼儿参加表演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有无观众,演出效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幼儿的表演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表演游戏的内容常常有幼儿认知、情感的特征。他们的表演不完全忠实于作品,因此常发生删改作品以及只反映文艺作品中的某个侧面,渲染他们认为有趣的、重要的情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这种表演只是一种游戏。 (3)创造性 幼儿表演游戏也是幼儿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表演是对文艺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在表演游戏中,同一作品、同一角色会因不同幼儿的扮演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幼儿还喜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编自演一些新节目,这也是幼儿创造性的充分体现。 表演游戏的内容应基本依据作品原意,在此前提下,幼儿在表演

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1.1.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往往不在乎结果如何,没有外在的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幼儿的游戏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玩什么、怎么玩均有幼儿自己决定,他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周围环境发生积极作用。 幼儿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2.2.幼儿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以愉悦为目的、体验生活的活动,兴趣性和娱乐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丧失了兴趣,游戏也就停止了。幼儿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表现自我,通过操作材料、物品,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游戏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3.3.游戏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游戏是以客观世界为依据,是儿童生活的写照,反映其知识经验,同时具有虚拟、“假装”的成分,通过想象对真实生活赋予自己的理解,进行象征性的自我表现,例如孩子会把椅子当作汽车,把木板当作手枪等等。通过想象创造新的情景, 幼儿游戏含有积极的约束。 4.4.幼儿游戏含有积极的约束。 幼儿游戏并不是毫无约束和限制的,在游戏中,个体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例如:在建构游戏过程中,需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才能完成搭建任务;在角色游戏中,也要主动克制自己,作出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 幼儿游戏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5.5.幼儿游戏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堆积木、玩沙、玩水都没有特定的模式,小汽车、洋娃娃等玩具也没有固定的玩法,只要成人不限制幼儿游戏的方式,在任何游戏中,幼儿都会发挥他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使之多姿多彩,更有趣味性。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故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即幼儿扮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由于表演游戏是通过表演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所以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故事表演游戏允许儿童根据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游戏活动。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用旁白或串联情节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推动游戏进程,不再要求儿童记忆复述故事,重点集中在理解作品内容,体验角色心理,并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因此故事表演游戏突出了游戏和活动的特点,在语言教育的同时,尊重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尊重幼儿喜爱娱乐和活动的特点。 故事表演游戏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一)整体表演型 即要求幼儿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动作,表演的成分比较多。在表演活动时,儿童一对一地扮演角色,即故事中的人体角色由一名儿童表演,群体角色则不作严格限制,可由若干儿童同时担任。例如《拔萝卜》、《小兔乖乖》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在旁领诵故事,串联情节,扮演角色的儿童则在角色台词需要时参与对话或对白,其余儿童可随教师附诵故事。 组织指导应注意: 1、教师讲1—2遍故事后,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让幼儿自己讨论如何用动作、语言表现角色的特征,讨论需要什么道具,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3、表演过程中,不严格要求幼儿复述故事,而是由教师串联情节,导引故事。 4、提供的道具要简单,且易于操作,可以虚代实,不要装饰性过强或过实的道具。(为什么?)

①幼儿注意力集中在道具上,忽略了角色动作和情感体验。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演示教学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 点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凸现出来而有别于“戏剧表演”,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幼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因此,应当把幼儿园的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如果缺乏“游戏性”,表演游戏就将失去其作为游戏活动的实质。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关于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凸现出来而有别于“戏剧表演”,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幼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因此,应当把幼儿园的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如果缺乏“游戏性”,表演游戏就将失去其作为游戏活动的实质。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关于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

幼儿园表演性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幼儿园表演性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姓名:周心灵学号:1203642078 [摘要] 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一个准备阶段,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等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社会化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化人格品质的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社会化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近年来幼儿园较流行的表演游戏活动入手,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社会化表现进行论述,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尝试从社会化、幼儿社会化、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社会化表现等角度,探讨表演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化品质的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化;幼儿社会化;表演游戏 一、幼儿表演性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表演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言语,动作,手势,表情)再现该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形式。 表演性游戏具备着以下的特点: (1)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 (2)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3)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

浅析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

浅析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不仅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由于每个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同,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一、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特点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1]。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游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同时,角色游戏也是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体现。不管他们在游戏时表现出何种特点,那都是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理解游戏能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也应该理解幼儿在游戏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1.主题得到扩展,情节开始复杂 中班幼儿由于每个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同,他们接触的较多的事物也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视野开始扩展。因此,相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中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的游戏主题开始丰富起来,并且游戏情节较小班比复杂。例如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场景为甜品屋、烧烤店、理发店,在这些教师创设的固定的环境中,中班的小朋友会在游戏的时候加入自己的发挥。 2.游戏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 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较小班而言已经相对成熟,他们在这一阶段已经能利用已有的思维,在进行游戏之前,就已经商量好各自的角色和相应的任务。例如中班幼儿玩娃娃家的时候,他们会在游戏前商量好谁来当“爸爸”,谁来当“妈妈”,谁当“孩子”。还会安排好“爸爸”、“妈妈”、“孩子”的任务,然后才开始游戏。 3.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重视角色扮演 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2]。因此,中班的幼儿对角色的扮演已经开始重视了,他们在分配角色的时候会加入他们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游戏时会绝对维护好自己的角色,不允许其他幼儿来参与。 4.开始关心游戏规则 游戏是由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构成的。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而言,在游戏时他们注意的往往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把游戏的内容演绎得五彩缤纷。但是

幼儿园表演游戏与指导

幼儿园表演游戏与指导 一、表演游戏的特点 ㈠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一样,都是幼儿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 满足。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而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生活印象。游戏的角色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由选择创造。 ㈡表演游戏是以幼儿自娱而进行的游戏 表演游戏与幼儿文艺表演不相同,它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的,而是幼儿 自己的一种游戏,即使没有人看,幼儿也会饶有兴趣地进行表演。 ㈢表演游戏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据的幼儿自创表演 表演游戏与文艺表演也有类似之处,即两者都是以文艺作品作为表演的依据,但文艺表演是严格按文艺作品的角色与情节内容和一定的表演程序来进行表演的;而表演游戏则只是大致地依据文艺作品,表演方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创的,表演情节也可以按照幼儿的爱好增减,所以表演游戏又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 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 ㈠表演游戏可以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养成具有对周围事物的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通过听故事、童话,不仅可以理解和记忆作品的主题,而且善于模仿作品中人们的思想、对话和动作。当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表演角色时,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各个角色的特征,并把角色具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及思考和解决问题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㈡表演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角色游戏进行的过程,也是幼儿进行想象的过程。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他们所用的道具也是假的,但他们却要当作真的来对待。这种以假当真的活动,只有依靠想象才能进行。同时,表演中对话、动作、情节等的增减或者语词的替换,也需要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㈢表演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对于这一时期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他们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他们的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分析小班角色游戏特征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 小班角色游戏特征 1. 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 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

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但有时有感兴趣的材料也会出现一序列动作。如幼儿会假想娃娃饿哭了,于是连忙泡奶、喂奶等动作。 3. 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锡凯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锐涵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 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但幼儿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的角色。有时扮演的角色也会经常转移。这是因为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弟弟时,看到爸爸打电脑玩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扫把,也去打电脑。可当他看见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键盘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 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大班表演游戏汇总

大班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白雪公主 游戏总目标: 1、能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大胆地与同伴进行角色对话 2、尝试自主结合,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做游戏 3、能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组合成小组进行游戏 4、完整的表演故事,熟练的掌握各角色的对话 5、会使用道具,并尝试简单的场景布置. 第一次游戏:白雪公主(一) 游戏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角色间的对话,并能用相应的语言、动作表现角色的性格。 2、学习设计和布置游戏场景,自制简单的道具,能正确使用和替代游戏材料。 游戏准备: 物质准备: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猎人、王子头饰,皱纹纸,电光纸、纸箱等。 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学习故事《白雪公主》,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故事。 游戏过程: 1、“出示白雪公主头饰”引题。 2、和幼儿讨论上次游戏开展情况、请几个能力强的小朋友上来表演下白雪公主、猎人、皇后、魔镜的对话。(引导幼儿从白雪公主、皇后的语气、动作、等方面去评价。让幼儿进一步掌握角色的对话、语气、出场顺序。) 3、与幼儿一起讨论布置环境,新玩具的制作方法。 (1)用皱纹纸做树。 (2)用电光纸做裙子。 (3)用纸箱做小矮人的家门。 4、提出游戏要求: (1)布置房子的时候,如果材料不够,可以到大百宝箱里寻找东西来布置。 (2)自己商量分配角色,游戏一遍后可交换角色游戏;也可以选择两外两个已经玩过的游戏。 (3)游戏中出现的小问题希望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可以来找老师帮忙。

5、幼儿游戏,教师以观众身份参与游戏,观察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并进行随机指导。 (1)重点指导幼儿在表演时注意角色的语气、动作,提醒幼儿轮换角色表演。 (2)指导幼儿如何利用半成品布置游戏环境。 (3)指导幼儿按正确方法收放游戏材料。 6、整理游戏材料,进行评价: 师:“你们觉得今天谁表演的最好?”(表情、动作、语气) “今天在游戏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观察与反思: 《白雪公主》的故事小朋友们早就很熟悉了,本次是第一次表演,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熟悉掌握故事的发展情节及各个人物的出场顺序,同时掌握角色间的对话,并能用相应的语言、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性格。从孩子们活动的情况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喜欢扮演白雪公主、猎人、七个小矮人的角色。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问题1:幼儿对故事中的语言不太熟悉,只满足于扮演角色。 原因:这个故事太长,幼儿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出场顺序和语言还不太熟悉。 对策:进一步组织幼儿学习故事,练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问题2:幼儿都抢着扮演白雪公主、猎人、七个小矮人等角色,王后的角色没有人扮演。 原因:幼儿觉得王后太坏了,都不喜欢扮演坏的角色。 对策:引导幼儿采用轮流的方法扮演王后。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又兼具"表演性",有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又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因此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一、内容的选择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同时故事中的角色要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要易于为幼儿掌握和表演,有集中的场景,易于布置。道具要简单,可以利用现成的桌椅、积木、胶粒拚图及实物等。 如《小熊请客》中表演的动作明显,场景中的房子可用桌椅与积木搭成,扮演小熊、狐狸和小花狗的小朋友带上相应的头饰即可。又如:《小鹿历险记》中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性格特征明显的"黄鼠狼"、"花狐狸"的"小青蛙"等动物,故事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壁虎!救救我!大灰狼在追我!"、"不行,不行太疼了,我还是继续跑吧!",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把尾巴拉断掉,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放个臭屁,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等,各种动物的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幼儿了解了动物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同时得到了合作表演的快乐体验。 二、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先决条件。日常进行的表演游戏,可以在活动室中,用小椅子、小桌子或大的积木围起来设置小舞台,角色相对少的表演游戏也可以有一个较固定的表演区,如《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只有两个角色,我们就安排在活动室的一角即可。布景应简单方便,避免过大过重过烦,更不能妨碍表演,只要能起到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如:《小熊请客》中有一棵背景树,由两块pvc板合成,表演时打开,狐狸可以躺在树下睡大觉,表演结束直接可以合起来放好,非常简单方便。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全新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作者姓名:刘霞专业班级:2010级学前教育 地址:浙江外国语学院屏峰校区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从出生开始有感知觉起,就与游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时间就是游戏,甚至生活活动也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搭积木、玩沙子,扮成妈妈的样子哄娃娃睡觉等,这些都是游戏。然而,由于幼儿受到自身的身心发展发面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表现出的游戏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游戏在幼儿整个成长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及家长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时应当注意到这一差别,坚持一切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根据游戏特点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更成功、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快乐的游戏。关键词:幼儿游戏:身心发展:教育策略 引言: 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最先提出了对儿童进行游戏教育的主张。在他创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园里,实施的是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并取得了好效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对儿童发展规律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潜力,这些潜力应可在游戏中挖掘。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实施教育的正确途径与方法应该是全面采用游戏化方法。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能给儿童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具有自主性、内驱力、假象性、社会性等特点。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儿童健康,和谐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的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他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过程中他能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时它能够体会并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 2、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判断力、观察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感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如推小汽车玩他会观察到汽车的速度和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如一个三岁的儿童把玻璃杯拿在手里当话筒煞有介事地唱歌的时候,就充分表现出他的创造力。儿童创造力在游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幼儿园表演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表演游戏特点 与指导策略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幼儿园表演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 摘要:幼儿园教师在表演游戏中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她们不能正确理解表演游戏的概念、游戏组织与实施忽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控制程度高,指导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强,表演游戏评价以结果评价为主等。 关键词:性质与特点;指导原则; 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幼儿园的游戏在我国现已普遍受到关注,游戏研究成果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表演游戏的开展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表演游戏的性质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1.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2.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区别在于,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而表演游戏以

“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3.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要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同时,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作者:冯侠李晓君等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10期 冯侠李晓君张海宇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游戏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活动组织的主要方式。对于不同年 龄阶段的幼儿,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和创编适合幼儿的游戏。本文对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 给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对幼儿游戏和幼儿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组织的主要方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 幼儿园教师,在游戏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保证 游戏选择的针对性,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保证幼儿更好地融入到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 身心发展,为幼儿今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在幼儿阶段,幼儿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在幼儿活动组织过程中,通过游戏化模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 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主旋律。 (一)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角色的需要,必须让幼儿以他人的身份出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发展和完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中,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交往的频率就越高,交往就越积极主动,学会了妥协和让步,学会了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和交换等交往技巧,在不断的游戏纠纷中,幼儿的社 会交往技能逐渐得到发展。随着游戏情节的开展,幼儿可以把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在游戏中进行 演练,进一步体验、感受和理解,从而加深幼儿的社会认知。游戏中幼儿体验着快乐、恐怖、 同情等各种情感,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情感,调整不良情绪,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二)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 游戏中,幼儿依靠自己对角色和作品的理解和态度,在表演中可以对作品的内容、情节和语言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性地刻画角色的性格特征,需要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幼 儿想象力发挥的越充分,越丰富,表演也就越逼真,越有趣。在游戏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想象 选择游戏的材料,数量,按什么样的顺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排列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幼 儿的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三)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

幼儿园表演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表演游戏特点与指导策略 摘要:幼儿园教师在表演游戏中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她们不能正确理解表演游戏的概念、游戏组织与实施忽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控制程度高,指导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强,表演游戏评价以结果评价为主等。 关键词:性质与特点;指导原则; 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幼儿园的游戏在我国现已普遍受到关注,游戏研究成果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表演游戏的开展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表演游戏的性质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1.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2.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区别在于,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而表演游戏以“故事”

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3.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要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同时,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与“游戏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游

对幼儿表演游戏的认识及评价

对幼儿表演游戏的认识与指导摘要: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游戏情节。表演游戏对幼儿认知、语言、想象力、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对于幼儿表演游戏的正确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表演游戏幼儿正确指导 一.概念与特点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对于表演游戏的概念,我国幼教界与西方幼教界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幼教界关于表演游戏的分类和概念理解受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较大。原苏联学前教育学把幼儿园的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两大类。[1]表演游戏是以“通过教养员的词(故事、朗读、谈话及看插图)所获得的观念为源泉的游戏”。[2]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表演游戏在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理论中的两个内在规定性:(1)幼儿表演游戏的想法和内容来源于故事、朗读、谈话及插图等活动;(2)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获得这些故事、朗读、谈话及插图内容的主要途径。由此我国学前教育学对表演游戏作了进一步的概括:“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3] 而在西方幼教界,有几个词都与原苏联和我们所说的“表演游戏”一词相关或接近,例如Dramatic Play、Social-Dramatic 1

Play、Thematic-fantasy Play等。按字面意义可以翻译为戏剧表演游戏、社会性戏剧表演游戏、主题想像游戏等,其本质特点是“假装”或“象征”,它包括我们所说的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从相关的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人们对于表演游戏的共识:(1)相对于幼儿的自由游戏而言,表演游戏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既来自于“故事”为游戏提供的框架,也来自于教师的指导;(2)所谓“故事”,不仅可以指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以及他们经历过的事件。 综上所述,表演游戏是指儿童按照童话中的故事或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4]。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游戏情节。简而言之,表演游戏就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①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 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 ②表演游戏是以幼儿自娱而进行的游戏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