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第一节我国设备管理的沿革

解放以来,我国工业交通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从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到综合管理,即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现代管理3个发展阶段。

一、经验管理阶段(1949~1952年)

从1949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前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交企业一般都沿袭旧中国的设备管理模式,采用设备坏了再修的做法,处于事后维修的阶段。

二、科学管理阶段(1953~70年代)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实施。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开展了以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时,也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设备管理制度。根据“计划预修制(IIIIP)”的模式建立各级设备管理组织,培训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骨干,按照修理周期结构安排设备的大修、中修、小修,推行“设备修理复杂系数”等一整套技术标准定额,把我国的设备管理从事后维修推进到定期计划预防修理阶段。由于实行预防维修,设备的故障停机大大减少,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工业骨干建设项目的顺利投产和正常运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泛滥,使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设备管理工作也蒙受了重大损失。当时,经济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重生产轻维修,挤掉设备维修搞制造;重使用轻管理,设备管理机构被撤消,管理制度被废弃,“小马拉大车”,随意拼设备。其结果,导致设备大批失修、损坏,企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以后,1962年开始了“三年调整”,直到文化革命之前,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纠正了挤维修、拼设备的错误,恢复和发展专业维修工厂和配件生产工厂,整修了遭到严重损伤的机器设备,恢复各种规章制度,使设备的技术状况很快得到好转,设备管理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同时在“以预防为主,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并重”方针的指导下,广大职工还创造了“专群结合,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定人定机”、“分级保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好经验、好办法,使我国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发展。

文化革命的10年里,国家蒙受了极大的灾难,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又遭到了空前的损失:管理制度废弃,管理机构瓦解,管理人员流散,技术资料丢失,设备严重失修、生产濒于瘫痪。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企业整顿、设备整修,设备管理与维修才逐渐重新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三、现代管理阶段(80年代至今)

60~7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国际上设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出现了重大发展。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失去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好时机,设备管理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我国发展经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一些企业和行业率先起步,引进国外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途径。比如,1979年9月,机械工业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厂试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PM)”的经验。同年10月,机械工业部又派人去印度参加1979年国际设备工程会议,了解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状况。从1979~1982年,该部先后在长春、株洲、银川、北京等地举办企业设备科长学习班,介绍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日本TPM等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一批企业试点推行,摸索经验。航空工业部从1980年开始连续举办设备综合管理培训班,用3年时间把所属企业的设备副厂长、总工程师、机动科(处)长轮训了一遍。编译出版了“国外设备工程译文集”’系统介绍国外设

备管理。并且总结出171厂等抓设备更新改造、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典型经验广为宣传,普及现代设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与此同时,许多行业、地区也逐步开展了这项工作。

1981年4月,国务院领导对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作了重要批示。从此,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十多年来,国家为改进设备管理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1981年国家决定在国家经委内设立设备管理维修办公室(后改为设备处),作为统筹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1982年建立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作为协助政府加强与企业联系的社会经济团体;1988年,国家又成立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从价值形态上强化对生产设备等国有资产的管理。现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工业交通各部门都先后设置了设备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在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组织下,各地和各行业先后成立设备管理协会,专业组织也日臻完善。

2.制定设备管理法规1981年国家经委着手制定《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试行条例》,1983年发布实施。经过3年试行,总结经验、修改补充,1987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从此,我国设备管理工作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还制定出条例的实施组则,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中央领导重要题词继国务院领导对胡厥文先生的建议作了批复之后,1986年7月,李鹏同志在全国第二次设备管理维修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是1990年7月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题词;更是集中体现了国家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关怀。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加强企业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素质。

李鹏总理的题词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维护设备完好,保护企业生产力。等等。

近10位中央领导同志集中地对设备管理工作亲笔题词,不仅在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历史上没有先例,就是对于全国其他战线的工作,也不多见。这些题词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充分肯定了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方向和任务,同时也给全国设备管理战线的广大职工以巨大鼓舞。

4.配合深化改革,推进设备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经委曾于1982年、1986年和1992年三次召开全国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围绕国家经济工作中心部署任务,强化措施,不断推进设备管理工作。比如,宣传、贯彻《设备管理条例》,全面推行设备综合管理;落实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和承包合同中的设备管理考核指标,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推进设备的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开展闲置设备调剂,提高设备利用率,配合“质量品种效益年”和“双增双节”活动,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等等。这样,设备管理工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自身面貌的巨大变化。

(1)设备技术状况明显改善。据全国31个部委统计,设备完好率从“六五”期末的85%提高到“七五”期末的90%,设备故障停机率普遍下降。

(2)装备素质有了提高。据冶金工业部统计,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在设备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1985年的13%提高到了1990年28%。

(3)目标管理、网络技术、价值工程、ABC分类法、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等设备管理现代化方法和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技术等各种维修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进了设备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5.组织竞赛评比,树立先进典型国家经委、计委和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曾于1986年、1988年、1990年连续三届组织评选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活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企业自下而上广泛参加竞赛,推动了企业深入贯彻《设备管理条例》,开展设备管理现代化,

促进企业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三届评优1,涌现出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316个,其中56个是“三连冠”单位。此外还有上千个部级、省级优秀单位。这些设备管理的排头兵,为各行各业树立了学习样板,促进了全国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6.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推进现代设备管理需要有大批现代化的设备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10年来,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与各级设协花大力气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宣讲试行条例和正式条例,普及现代设备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在职设备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1984年,国家经委和航空工业部在西安成立了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作为国家培训高、中级设备管理干部、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地。8年来,该中心已培训各级设备管理人员5000余人;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西北工业大学、江苏工学院首先设立设备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现在全国已发展到6所高等学校;开办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修科的已有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长春地质学院、北京经济学院等16所院校;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1990年开始招收设备工程与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这些措施对于加速我国高、中级设备管理干部后续队伍的成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7.加强信息交流,发展国际合作在国内,《中国设备管理》

杂志(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主办,1986年创刊)以及《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主办,1980年创刊)等刊物已经成为宣传国家政策,研讨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交流经验、信息的重要园地。在国际上,10年来我国已与欧洲国家维修团体联盟、日本设备维修协会、意大利维修协会以及瑞典、美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维修团体建立了联系。多次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交流。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设备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现代管理阶段。

第二节我国的设备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设备管理制度,其要点汇集在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设备管理条例》之中。《设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主要任务和要求。它是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是指导企业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纲领,也是搞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

一、《设备管理条例》的特点

1.《设备管理条例》是适应我国四化建设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把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实践,又总结和提高了建国以来我国设备管理的成功经验。体现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

2.《设备管理条例》针对我国设备管理的共性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具体的管理办法则由各行业、省市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地区的特点分别制定(如《设备管理条例》的实施细则等),并由企业按照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样,既坚持了原则上的宏观指导,又尊重了企业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

二、设备管理的方针

《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设备管理,应当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这是我国设备管理的3条方针。

1.设备管理要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的方针设备是技术的载体,只有不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注入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持企业

1全国性评比理已暂停,但企业内部开展设备管理竞赛评比,仍然是一种可以继续采用的有效管理方法。

持久发展的能力。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题词要求“加强企业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素质”,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由于坚持了这个方针,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突破了原样修复的老框框,树立起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的新观念,促进了企业装备素质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设备管理依靠技术进步,首先,要提高设备本身的技术素质。一方面要用技术先进的设备替换技术落后的陈旧设备,实行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在采用新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延长技术寿命。其次,在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不断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的现代化水平。

2.设备管理要贯彻“促进生产发展”的方针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生产、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因此,《设备管理条例》把“促进生产发展”规定为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

坚持这个方针,就要正确处理企业生产与设备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基本上是统一的,但有时会发生矛盾。例如,安排设备的维修要占用生产时间,暂时减少产量与产值。这时,生产与设备维修之间出现了矛盾。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必要的设备维修、甚至采取“驴不死不下磨”的做法,必将酿成设备事故,使生产陷于瘫痪,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两者矛盾的激化。

正确处理生产与设备维修的关系,就要坚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正是1990年李鹏总理对设备管理工作题词的要求。

因此,企业负责人和生产经营部门必须提高认识,把设备管理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在安排、检查生产计划的同时,要安排、检查设备维护、检修计划,自觉维护设备完好、提高装备的技术素质。尤应注意,所谓为发展生产服务,不仅是为完成当前的生产经营计划服务,而更要重视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保值、增值、提高技术水平,保持“后劲”,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服务。可见,那种放松设备管理,忽视设备维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拼设备短期行为,显然是十分有害的。

3.设备管理要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的早期含义,是指在设备维护与检修并重中以预防为主。在当今推行设备综合管理的条件下,预防为主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发展成为贯穿设备一生的指导方针。

一方面,对于设备使用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设备管理工作中要树立“预先防止”、“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在购置设备阶段就要注重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在使用中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加强日常维护,防止设备非正常劣化;开展预防性的定期检查、试验和设备状态管理,掌握设备故障征兆与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有效的维修对策,尽可能地把无计划的事后修理变为有计划的预防性修理,消灭隐患以减少意外停机,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另一方面,对于设备设计制造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要主动做好设备的售后服务;征集用户信息反馈,改进设备的设计性能和制造质量。在新设备研制中充分考虑可靠性与维修性,实行“维修预防” ;对于某些产品,则可向“无维修设计”的更高目标努力。

三、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

《设备管理条例》规定,我国设备管理要“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是为克服设计制造与使用脱节的弊端而提出来的。这也是应用系统论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

从技术上看,设计制造阶段决定了设备的性能、结构、可靠性与维修性的优劣;从经济

上看,设计制造阶段决定了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90%以上。只有从设计、制造阶段抓起,从设备一生着眼,实行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才能达到设备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使用阶段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贯彻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需要设备设计制造企业与使用企业的共同努力。对于设计制造单位来说,应该充分调查研究,从使用要求出发为用户提供先进、高效、经济、可靠的设备,并帮助用户正确使用、维修,做好设备的售后服务工作。对于使用单位来说,应该充分掌握设备性能,合理使用、维修,及时反馈信息,帮助制造企业改进设计、提高质量。实现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主要工作在基层单位。但它涉及不同的企业、行业,因而难度较大,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推动。至于企业的自制专用设备,只涉及企业内部的有关部门,结合的条件更加有利,理应做得更好。

2.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这是贯彻“预防为主”、保持设备良好技术状态的主要手段。加强日常维护,定期进行检查、润滑、调整、防腐,可以有效地保持设备功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修理工作量。但是维护只能延缓磨损、减少故障,不能消除磨损、根除故障。因此,还需要合理安排计划检修(预防性修理),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恢复设备功能,而且还可为日常维护保养创造良好条件、减少维护工作量。

3.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这是提高企业装备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依靠技术进步方针的体现。

在一定条件下,修理能够恢复设备在使用中局部丧失的功能,补偿设备的有形磨损。它具有时间短、费用省、比较经济合理的优点:但是如果长期原样修复,将会阻碍设备的技术进步,而且使修理费用大量增加。设备技术改造是采用新技术来提高现有设备的技术水平,设备更新则是用技术先进的新设备替换原有的陈旧设备。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够补偿设备的无形磨损,提高技术装备的素质,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因此,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不能只搞修理,而应坚持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

许多企业结合提高质量、发展品种、扩大产量、治理环境等目标,通过“修改结合”、“修中有改”等方式,有计划地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逐步改变了企业的设备状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这是我国设备管理的成功经验,应予继承和发扬。

首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调动企业全体职工当家作主,参与企业设备管理的积极性。只有广大职工都能自觉地爱护设备、关心管理,才能真正把设备管理搞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次,设备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的技术复杂——机械、电子、电气、化工、仪表等;环节长——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到改造更新;部门多——牵涉到计划、财务、供应、基建、生产、工艺、质量等部门;人员广——涉及广大操作工、维修工、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等。必须既有合理分工的专业管理,又有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群众管理,两者相互补充,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5.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设备存在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两种运动。针对这两种形态运动而进行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是设备管理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也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

技术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持设备技术状态完好,不断提高它的技术素质,从而获得最好的设备输出(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等);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就能保证设备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四、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

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综合管理是企业设备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制度,也是完成上述主要任务的基本保证。

下面分别叙述四项主要任务:

1.保持设备完好要通过正确使用、精心维护、适时检修使设备保持完好状态,随时可以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投入正常运行,完成生产任务。设备完好一般包括:设备零部件、附件齐全,运转正常;设备性能良好,加工精度、动力输出符合标准;原材料、燃料、能源、润滑油消耗正常等3个方面的内容。行业、企业应当制定关于完好设备的具体标准,使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有章可循。

2.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素质技术装备素质是指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技术装备适合企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品质。通,常可以用以下几项标准来衡量:①工艺适用性。②质量稳定性。③运行可靠性。④技术先进性(包括生产效率、物料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

⑤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素质的主要途径,一是采用技术先进的新设备替换技术陈旧的设备;二是应用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现有设备。后者通常具有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的优点,应该成为企业优先考虑的方式。

3.充分发挥设备效能设备效能是指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功,能。设备效能的含义不仅包含单位时间内生产能力的大小;也包含适应多品种生产的能力。

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的主要途径有:

(1)合理选用技术装备和工艺规范,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减少故障停机和修理停歇时间,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

(3)加强生产计划、维修计划的综合平衡,合理组织生产与维修,提高设备利用率。

4.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设备投资效益是指设备一生的产出与其投入之比。取得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是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方针在设备管理工作上的体现,也是设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设备投资效益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行设备的综合管理。首先要有正确的投资决策,采用优化的设备购置方案。其次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一方面加强技术管理,保证设备在使用阶段充分发挥效能,创造最佳的产出;另一方面加强经济管理,实现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支出。

五、设备综合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既是一种现代设备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现代设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思想自英国人丹尼斯·帕克斯在关于设备综合工程学的论文中提出后,引起了国际设备管理界的普遍关注,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1982年,国家经委负责人在全国第一次设备管理维修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认为,打破设备管理的传统观念,参照设备综合工程学的观点,作为改革我国设备管理制度的方向是可行的。”十多年来,我国设备管理改革的实践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但是,我国倡导的设备综合管理并不是英国综合工程学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参照以综合工程学为主的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融汇了我国设备管理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10年设备管理改革的实践成果所形成的设备管理体制(模式)。这个体制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体制的基本内容,就是《设备管理条例》中重点阐述的“三条方针,五个结合,四项任务”。

六、设备管理现代化

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企业求得生存、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的根本途径。设备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设备管理现代化就是把当今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与管理理论、方法,综合地应用于设备管理,形成适应企业现代化的设备管理保障体系,以促进企业设备现代化和取得良好的设备资产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任务。1986年第二次全国设备管理与维修座谈会的主题就是“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我国设备管理现代化”。1992年第三次全国设备管理工作会议制定的《“八五”后三年设备管理工作要点》,对设备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多年来,我国企业设备管理现代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设备管理条例》全篇贯穿着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倡导不断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比如,坚持“三条方针、五个结合”,突出了设备管理思想观念的三大转变:由单纯抓设备维修到对设备的买、用、修、改、造实行综合管理的转变;由只重视技术管理到实行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追求设备投资效益的转变;由专业维修人员管理向全员管理方向的转变。

《设备管理条例》提倡对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的科学研究,鼓励设备管理和检修工作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协作,要求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采用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推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设备管理条例》重视教育培训,要求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专业人员;对在职的设备管理干部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教育;对现代设备操作、维修工人进行多种形式、不同等级的技术培训。通过提高人员素质来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

第三节市场经济与企业设备管理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企业转机建制

1.经济体制改革全国解放后,我国借鉴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建国初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大提高,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也就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它以国有制为目标,搞“一大二公”,排斥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遏制竞争,使经济难以搞活;它实际上以平均主义为分配方针,抑制厂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政企不分,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增强市场机制的功能。经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的探索,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大做出明确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作为市场活动主体,具有明确的产权,拥有独立自主经营和发展所需的各种权利,在市场上与其他交易者处于平等地位。这就是说,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企业有原则的区别,因而必须进行企业改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目标。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改革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十多年改革实践探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曾先后颁发过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以指导和规范国有

企业的改革,比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节约能源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许多内容都和设备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者必须熟悉和贯彻这些有关的规定。

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企业财产监管

1.《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目的在于扩大和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进入市场。所谓企业经营机制,是指在一定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能及其运行方式。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企业具有不同的机能和运行方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是要把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关附属物”的旧机制,转换为适应市场的新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中心内容是明确规定了企业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以及人事、劳动用工、内部分配等14项权利,其中许多条款都涉及设备管理。比如,该条例规定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不仅拥有占有、使用权,而且享有处置权,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出租、抵押、有偿转让;企业享有留用资金支配权,可以将折旧费、大修理费等合并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或生产性投资;企业享有投资决策权,可以用留用资金、实物等在国内外投资,自主决定立项、从事生产性建设;自主选择折旧办法和加速折旧的幅度等等。这些规定赋予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利。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应当认真落实这些规定,充分用好这些权利。

2.《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为了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企业财产的监督管理,国务院子1994年7月发布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中心内容是重申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国有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明确了对国有企业财产实行分级管理和分工监督的产权管理体制。决定由政府监督机构从外部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以维护所有者的权益,对国有企业财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该条例还确立了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支配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支配企业的法人财产。同时,要求企业“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对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设备资产是企业法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设备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和人员也必须树立新观念,紧紧围绕保证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个中心目标来开展设备管理工作。

3.转换机制中的设备管理工作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呢?对此,李鹏总理在1992年10月给全国第三次设备管理工作会议的贺信中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贺信指出“在当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要继续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的各项要求”。这就是说,《设备管理条例》与《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两者相互并不抵触。两个条例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只有深入贯彻《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使企业充满活力与生机,才能为全面落实《设备管理条例》创造良好的前提;而《设备管理条例》的全面落实,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为深化改革,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供可靠的基础。

第二,贺信提出“要建立设备管理激励机制和企业自我约束机制”。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设备管理工作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下,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可以指望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和推动;而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的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才能保证设备管理工作正常、高效地运转,

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贺信进一步阐明了设备管理在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贺信指出:“企业不仅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要像战士爱护武器一样爱护机器设备,保证设备完好、有效,保护好生产力。要依靠技术进步,改造老设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发挥设备资产效益。”这就是说,设备的价值形态管理与实物形态管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认真搞好实物形态的管理,保持设备完好、有效,不断提高设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才能在价值形态上获得良好的资产效益,从而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明确了设备管理工作的职责。贺信指出:“管好、用好、修好和改造好企业现有设备,不仅是企业厂长(经理)的一项责。无旁贷的职责,而且也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是说,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厂长(经理),必须首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管好设备、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提供服务。

第五,指明了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贺信要求“设备管理工作应归坚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服务的宗旨”。为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设备管理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设备管理,让我们首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设备管理加以分析对比。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设备管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都是由国家统一计划规定。企业的中心任务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组织生产,因而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设备管理带有以下一特特征:

(1)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单一地为生产服务。

(2)企业设备管理的内容是强调设备的技术管理,保证生产使用。

(3)企业设备管理缺乏内在动力。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主要依赖来自上级的推动,处于上级“要我管好”的被动局面。

(4)设备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是考核设备的技术状态是否完好。通常采用的指标有设备完好率、设备大修计划完成率、设备故障率、设备新度系数等。

(5)设备的更新改造。设备的折旧率、大修基金提成率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规定。设备更新改造计划需上级审批,资金靠国家拨款。

(6)设备维修体制。企业普遍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维修体制,设备维修封闭在企业内部。企业对于设备维修专业化、社会化缺乏内在要求,因而难以推进。

2.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设备管理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的基本经济关系,是企业的基本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所具有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基本特征,必然会对企业的设备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企业设备管理一些新的特色: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企业不再只是生产经营产品,而是经营出资者投入的资本金。设备资产是企业法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设备不能仅仅作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来加以管理,而且还要把设备资产作为直接的经营对象,进行设备的转让、租赁、抵押等。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法人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金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企业设备管理必须贯彻这一基本要求,既抓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又抓设备实物形态的管理。因为设备的价值是以其使用价值作基础的,不具有使用价值的设备也就没有价值可言。只有确保设备的完好、有效,充分发挥设备的技术效能,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净资产的保值增值。

(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这就要求设备管理不仅要为保证完成企业生产计划服务,更要为增强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4)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企业设备管理也要落实这项要求。随着全国市场体系的发育,设备要素市场、维修资源市场日趋完善,企业必然要突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维修体制,走向设备维修的专业化、市场化。

(5)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出资者的代表进入企业内部,建立新的权力、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形成规范化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企业设备管理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实现企业设备管理的良性循环。

3.市场经济对设备管理的要求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对于企业设备一生管理的各个阶段,还是对于设备管理的技术、经济、组织管理等各个侧面,都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

(1)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经常会有适销的老产品扩大生产和新产品投入生产,从而引起企业发生大量的设备投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拥有自主经营的权利,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一旦决策失误,必然要由企业来自食苦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严格遵循审批程序,实行科学决策,以确保设备投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为了把握产品销售时机或者准时履行交货合同,企业必须合理使用设备,强化设备维修管理,应用故障诊断、设备维修新技术,防止故障停机,及时排除故障,保持设备技术状态良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为了占领市场,适应新产品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企业必须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4)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必须强化设备的经济管理,提足、用好设备折旧资金,有效使用维修费用,充分利用设备要素市场,开展设备的转让、租赁和资产评估,盘活存量设备资产,优化设备资源配置。

(5)在组织管理上要求设备管理系统精简机构设置、精干管理队伍,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科学管理,以设备管理工作的高效率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益。

可见,市场经济赋予了企业设备管理新的内涵,使它的管理内容更为丰富,管理任务更加繁重,运行机制更富活力,管理方法更加科学,而不是变得无足轻重或者无所作为。

第四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企业设备管理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1996年,在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时候,党和政府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

所谓粗放型经济,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企业管理比较粗糙,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以扩大规模来求得经济的增长。集约型经济则是指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企业管理精细、科学,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主要着眼于提高内涵来求得经济的增长。也可以说,粗放型经济主要是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而集约型经济则是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设备管理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企业设备管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和要求。粗放型经济常常给企业设备管理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轻视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大量生产设备技术上陈旧、老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重视生产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忽视现有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效能,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大量闲置;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常常采取轻维修、拼设备的短期行为,导致设备技术状态恶化,故障事故频繁发生等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集约型经营的道路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从而给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对企业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重视投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强调企业管理精细、科学,这就必然要重视和加强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其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米发展生产,企业设备管理也就必须努力贯彻依靠技术进步的方针,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树立现代管理思想,改革管理组织制度,应用现代管理方法、手段,通过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来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第三,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重视不断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这就必须强化设备的更新改造,不断采用新技术来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素质。

总之,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应当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设备管理来推进集约化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五节“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

为了适应两个转变的要求,迎接“九五”计划的到来,指导和推动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996年初,国家经贸委制定了《“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这是在新形势下对《设备管理条例》的发展和补充。

《“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以下简称《“九五”纲要》)全面总结了“八五”期间的工作,制定了设备管理适应两个转变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并着重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指导企业加强设备管理工作这两个方面提出了明确措施。

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设备管理职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即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管理分开。政府对国民经济施行宏观调控,不再直接经营国有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如何对待设备管理工作呢?《“九五”纲要》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

第一,《“九五”纲要》指出:“在新形势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重新认识设备管理工作的内涵,积极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加强宏观管理。”设备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生产工具,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政府通过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也包括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设备管理职能依然存在。

第二,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应当如何实施设备管理的职能呢?

《“九五”纲要》指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主要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全社会的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设备资源宏观管理模式。”这里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管理职能由微观的直接经营向宏观的间接调控转变。

2.管理范围由单一地面向国有企业的设备到面向全社会设备资源的转变。

3.管理手段由行政手段向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转变。

第三,《“九五”纲要》提出了当前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

1.加强法制建设继续贯彻《设备管理条例》,并根据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设备管理配套法规、制度,比如关键和成套设备监督管理、设备要素市场管理、设备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闲置设备调剂等;并要加强设备管理的执法监督和检查。

2.培育和规范设备要素市场设备要素市场包括设备维修市场、设备调剂市场、设备备品配件市场、设备租赁市场和设备技术信息市场等。通过积极地加强管理,推进设备要素市场健康发展,使其结构合理、行为规范、竞争有序。

3.强化设备更新改造通过制定政策、信息导向,支持和鼓励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改造老旧设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

二、对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要求

1.重新认识设备管理的内涵《“九五”纲要》指出,“设备是实现“九五”和2010年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设备科学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应当重新认识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设备管理。同时还要看到,当前企业设备管理已由单一的设备使用维修管理扩展到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素质提高和优化配置,管理任务变得更加繁重了。

2。继续贯彻《设备管理条例》,坚持设备综合管理在实行两个转变的条件下,《设备管理条例》的基本内容继续适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设备综合管理是《设备管理条例》规定的基本指导思想,它不仅在国外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中成效显著,而且也为我国十多年设备管理改革实践所证实。因此,《“九五”纲要入要求“企业要继续贯彻《设备管理条例》,树立设备综合管理的指导思想”,“向设备管理要质量、要市场、要效益。”

3.深化设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在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健全和完善设备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在厂长(经理)的职责中明确对设备资产完好、有效的职责”。开展设备维修体制改革,“推动企业设备维修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4.继续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企业要“广泛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建立价值形态与实物形状相结合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在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基础上,使设备维修方式转向以状态监测为主的维修方式。”

5.加强设备更新改造《“九五”纲要》要求“企业要建立自主改造、自我发展的设备更新改造的良好机制”。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改造老旧设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加速高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

第六节企业厂长(经理)在设备管理中的职责

一、厂长的职责与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

设备是企业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设备是企业领导人责无旁贷的职责。早在1986年李鹏总理就强调“在厂长的职责里面,在厂长和车间主任的目标责任制里,都必须明确地把设备完好状态作为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察工作的一个条件。”《设备管理条例》第8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应当列入厂长任期责任目标。”

根据制定《设备管理条例》的原则,国家没有对考核指标的选择作出全国性的统一要求。不同行业、地区由于情况不同,所选用的考核指标各有侧重,但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完好保持设备状态完好,是《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设备管理的第一项主要任务,理应作为考核厂长任期内设备管理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容。采用的技术、经济考核指标主要有:

(1)主要设备完好率: 主要设备完好率=数

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总台台数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完好×100% (2)静密封点泄漏率:这项指标对于化工、石油、石化、医药等流程工业尤为适用。 静密封点泄漏率=静密封点总数

泄漏点总数 ×100% 2.技术装备素质 不断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素质,是《设备管理条例》为企业设备管理规定的又一项主要任务。它要求厂长不仅要重视企业现有设备的状态完好,而且还必须重视设备的技术进步,增加对设备的投入,发展企业的生产能力。这项要求可以用技术性的指标来直接表示,也可以用经济性的指标来间接反映。常用的指标有:

(1)技术装备升级率:对于每一类设备,先按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设备技术水平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划分为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与国内落后水平四个等级,再分别计算出考核期末各级设备的升级率。

某级设备的升级率=

期末该级设备台数期初该级设备台数期末该级设备台数- ×100% (2)新度系数: 新度系数=总和

期末企业生产设备原值总和期末企业生产设备净值 (3)设备更新率: 设备更新率=期末设备总原值

期内设备更新原值×100% 3.安全生产 设备管理工作与企业安全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设备管理不善常常是造成企业机器毁坏、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也应从保障生产安全和杜绝设备事故的角度来考察设备管理工作。通常采用的考核指标有:

(1)无重大、特大事故。

(2)重大、特大事故率。

4.设备效能 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是《设备管理条例》对企业设备管理规定的又一项主要任务。考察这方面的指标通常有:

(1)主要设备利用率: 主要设备利用率=全年设备日历台时

全年设备实际开动台时×100% (2)设备可利用率: 设备可利用率=故障停用时间

设备实际开动时间设备实际开动时间+×100% (3)设备故障停机率: 设备故障停机率=设备故障停机台时

设备实际开动时间设备故障停机台时+×100%

5.设备投资效益 取得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是《设备管理条例》为企业设备管理规定的又一项主要任务,也是设备管理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常用的考核指标有设备固定资产创净产值率等。

设备固定资产创净产值率=全年设备平均原值

全年设备净产值×00% 实际上,由于发挥设备效能与所获设备效益这两方面的考核指标通常已列入厂长原定的任期目标,为了避免重复,各工交主管部门和各省、市制定的《设备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一般都只着重提出了前3个方面的内容。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国家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考核企业的基本指标。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对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厂长(经理)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承担经营责任。”

同年12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劳动部联合颁发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规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其计算公式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

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100% 式中所称的国有资产即国家所有者权益,是指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投资以及投资收益形成的,或者依法认定取得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所谓国有资产保值,是指国有企业在考核期内的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等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即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于100%。所谓国有资产增值是指国有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即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大于100%。

该办法规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以考核期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所有者权益为依据,暂不考核货币时间价值以及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为了准确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国家在考核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还应参考国有资产的经营指标,具体包括净资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及成本利润率等。

对于工业、交通企业来说,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因而对于他们的考核应当既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也有设备资产营运与管理的指标。

二、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交通战线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他们对设备管理十分重视,并创造了很多好经验。 1990年第三次全国设备管理评优中,有224个企业获得了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和学习样板。他们的共同经验是:作为企业第一把手的厂长(经理),要十分重视设备,把设备管理工作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

在这些先进企业中,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上海彭浦机器厂、鞍山钢铁公司、长岭炼油化工厂和山东新华制药厂等企业的领导人善于推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已为大家熟知和肯定。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下航空工业总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事例。这个公司的领导人,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设备管理来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他亲自主持公司领导班子学习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参加全厂普及《设备管理条例》的考试,在经理任期目标中及时增补有关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每年初,在全厂的方针目标中提出对设备管理工作的要求,使设备管理紧密配合企业的总体目标。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经理办公会议听取设备管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设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他重视健全企业设备管理组织机构、

人员配备,挑选一名得力的副总经理分管设备工作。他亲自兼任公司设备综合管理委员会主任,协调公司内部有关科室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设备管理、维修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场地、奖金待遇,从而调动了全厂设备管理、维修人员的积极性。该公司设备管理工作稳步发展,曾蝉联三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一个先进典型,而杭州万向节总厂则是乡镇企业中的优秀代表。该厂领导人说得好:“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是通行证,低廉价格是介绍信,准时交货是信用卡,而这三者的基础是人员素质和设备。”

在该厂厂区内,见不到有闲散人员,车间也没有一台停转的设备,到处是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厂里设备不但较新,而且干净整洁。1990年,该厂设备可利用率达98%,实际利用率为93%,设备完好率为93.7%。该厂也十分重视设备的技术进步。从1980年开始,将设备折旧年限由15年缩短为?年(折旧率为14.3%)。1991年又将折旧率提高至20%,每年把税后留利的80%用于设备更新改造。1985~1991年已投资5000万元,1991年达1600万元。1992年计划筹款3300万元用于更新和增添设备。最可贵的是,该厂厂长有十分强烈的设备管理意识。他说:“我们不是你要我管理,而是站在自己事业的立场上一定要管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家的远见卓识。

三、如何强化设备管理工作

作为企业的经理(厂长),首先要强化设备管理意识。

(1)从技术上看,设备是技术的物质载体,是企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设备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保护和发展企业生产力。抓住设备素质的提高,这就抓住了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

(2)从经济上看,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体,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家底”和“本钱”。厂长当家理财,就要抓住设备管理,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设备管理不是制约生产发展的消极因素,而是直接参与生产、保障生产、发展生产的积极因素。厂长的首要责任,应是充分调动设备管理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

(1)定目标:工厂的方针目标必须包含设备管理的内容,明确设备管理应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

(2)建队伍:健全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保证体系,配备一支懂技术、懂经济、会管理的精干队伍。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工作中加强考核,激励他们勤奋、高效地工作。

(3)抓大事:对于设备管理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如完善规章制度、协调横向联系;设备维修、改造更新的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设备资金的筹措与使用等,应当亲自过问。

(4)用助手:日常工作要放手依靠分管设备工作的副厂长和业务部门去做,充分发挥助手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厂长要亲自出面支持和推动。

第七节设备管理体制

一、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按照《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规定,企业享有自主设置设备管理机构的权力。企业对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逐步合理化,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1.应体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企业设备管理机构,应根据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企业设备系统的集中统一指挥。我国企业内部的设备管理工作,是在厂长(或经理)的领导下,一般由主管设备的副厂长(或副经理)统一指挥。企业内部各级设备管理组织,要按照设备副厂长(或副经理)统一部署开展各项活动,并协同动作,相互配

合,以保证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工作。统一领导要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各级设备管理组织在规定职权范围内处理有关的设备管理业务,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各级设备管理组织的积极性,还可使设备副厂长(或副经理)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诸如企业设备管理发展的战略与决策;企业整体技术装备素质的提高;国外同行业设备技术现代化与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信息;等等。

2.应有利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与设备系统的分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3.既要有合理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贯彻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设备系统的机构应从各项管理职能的业务出发,在机构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划清职责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协作与配合。由于设备管理和各项专业管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与设备系统分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横向协调。同时,设备管理各类机构的责、权、利要适应。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不能有权无责,也不能有责无权,并相应规定必要的奖惩办法。

4.要贯彻设备综合管理基本制度的要求即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等等。

二、影响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有关因素

对设备管理组织机构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企业规模大型企业,尤其是特大型企业,生产环节多、技术与管理专业跨度大,设备管理业务内容繁杂,工作量大。通常公司(或总厂)一级设置主管设备的副经理(或副厂长);在其领导下,分别设置总机械师与动力师直接领导设备部、处等机构。各分厂设立相应的设备主管人员和职能机构。

小型企业生产环节少,技术与管理专业跨度小,设备管理业务内容较简单,工作量小,可由厂长直接领导或授权某副厂长领导设备系统(科、股)的工作。

2.机械化程度一般说来,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设备拥有量多的生产单位,由于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量大、技术复杂,设备管理机构分工细,机构设置要多一些。

3.生产工艺性质化工、冶炼企业由于高温、高压、连续生产,腐蚀性强等原因,对设备运行与完好要求十分苛刻,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量大,设备管理机构相应要齐全一些。对于一般的加工企业,设置的机构可相对少一些。

4.协作化程度设备维修、改造、备件制造等的专业化、协作化、社会化程度,对于企业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大中型城市,上述各项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围绕企业设备维修的社会服务体系较完善,大大减轻了企业自身的设备维修、技术改造、备件制造等工作量,企业的设备管理机构可以精简。例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坚持“在钢厂内不设庞大的修理厂”的方针,通过主生产线设备检修外协;面向社会引进部分专业修力量;自身拥有一支精干的设备检修队伍;开展备件供应的社会协作,加上生活后勤的社会协作,率先解决了我国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机构、人员十分精干。1992年人均产钢量达513t,比全国钢铁厂人均产钢量22t高出20多倍。发展设备维修等的专业化、协作化,建立为企业设备工作服务的社会体系,是发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5.生产类型在加工装配行业中,例如机器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由于生产类型(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不同,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也有较大的差别。

三、设备管理的领导体制与组织形式

(一)厂(公司)级设备管理领导体制

1.厂级领导成员之间的分工厂(公司)级设备管理领导体制,是企业最高层次领导班子诸成员之间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分工协作关系。我国企业内设备管理领导体制大致有以下几种

情况:

(1)设备厂长(或或经理)与生产副厂长(或副经理)并列,即在厂长(或经理)的统一领导下,企业设备系统与生产系统并列,分别由两位副厂长(或副经理)领导各自系统的工作。我国冶金系统的不少的大型企业采用这种设备管理领导体制。据报道,瑞典的不少企业也采用这类领导体制,在公司总经理领导下,设立维修经理与生产经理。

(2)生产副厂长(或副经理)领导企业设备系统工作,即由生产副厂长(或副经理)直接领导设备处(科、室)。

(3)总工程师领导企业设备系统工作。

2.设备综合管理委员会(或综合管理小组)它是我国不少企业在推行设备综合管理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机构。在厂长(经理)直接领导下,由企业各业务系统主要负责人参加。它的主要任务是处理设备工作中重大事项的横向协调,如:《设备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重大设备的引进或改造;折旧率的调整和折旧费的使用等等。我国航空工业有50多个企业建立了设备综合管理委员会;铁道部戚墅堰机车厂、上海第三钢铁厂等也成立了设备(综合)管理委员会或小组。

3.技术装备中心有些企业内部成立了几大中心或多个公司,技术装备中心(或设备工程公司)是其中之一,承担对设备的综合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各类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技术装备中心(设备工程公司)一般都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二)基层设备管理组织形式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推行设备综合管理过程中,继承了我国群众参加管理的优良传统,参照日本TPM的经验,在基层建立了生产操作工人参加的PM小组。

随着企业内部承包制的发展,在企业基层班组中出现了多种设备管理形式,其重要特点是打破了两种传统分工:一是生产操作工人与设备维修工人的分工;二是检修工人内部机械、电气的分工。有些企业成立了包机组,把与设备运行直接有关的工人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企业生产设备管理的基层组织和内部相对独立核算的基本单位。

四、设备维修的组织形式

维修的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中、分散和混合三种。

1.集中维修企业各车间所有设备修理维护工作,全部由企业设备动力部门和所属机修车间及各车间维修站集中组织进行。

这种组织的优点是集中使用维修力量,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维修工艺和维修技术,便于有计划地组织备件的制造供应,可以全面考虑和使用更新改造资金和维修费用。缺点是维修和生产结合较差,生产和维修较难协调。

2.分散维修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修理由生产车间(或分厂,的机修工段(或车间)负责,企业的机修车间(或分厂)主要负责精、大、稀设备的大修,工艺装备的制造和零件修复,备件制造和生产车间维修组织难以完成的工序。

这种组织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生产车间对设备管理和维修的积极性。缺点是维修资源分散,维修力量难以集中。

3.混合维修除设备大修理由机修车间完成外,设备的日常维修和小修工作由生产车间的维修组织负责进行。

这种组织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兼具前两种形式的优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设备管理与维修手段、工具的运用,例如,遥控、遥测、工业电视、维修急救车辆,尤其是先进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联网管理等,大大缩短了厂区的空间距离,加快了设备运行与维修信息输送的速度,提高了处理设备突发故障的效率。由于这些巨大变化,使国内外现代化企业设备维修的组织形式,出现了逐步向集中的组织形式

发展的趋势。例如,我国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正在考虑取消分厂一级设备科,强化总厂设备部的职能。

设备管理的理念和策划

设备

一、设备管理的理念 ?设备运行创造企业的利润,操作设备的工人同时获得相应的工资,在长期的生产中,设备运行所带来的利润和设备的磨损等问题,就带来设备管理是推动生产力,维修保养是提高生产力,象这些就是一种理念策划,理念策划就是以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因此,只要人人去关心、爱护设备、加强设备的基础保养,做好设备的巡查及及时维护,就能提高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设备就能达到“零故障”,就是当前最流行的TPM。

在生产中设备维修及产品制程的基础上,企业的发展会成为“全员生产维修”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习惯上也称为“全员动手”,也是一种管理理念,企业的设备管理永远做不到“全员”,但企业的设备管理又处处强调“全员”,目前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始终强调“全员”和“过程”。过程控制体系也强调“全员参与”,在设备管理中也有专人专责,人人参与。这就是全员的思想,这些东西也成为当今国际上企业管理发展的潮流。最早的一体化机电仪表的学习专业,就是四位一体的“全员参与”模式前奏,设备管理方针已经把“全员”这个理念具体化和明确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理念,设备的扁平化管理也是一种理念,特别是现在企业发展过快,管理不能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扁平化”管理在企业中,艰难地进行着。

首先要树立起结构简单、组织“扁平化”的理念,设备管理的策划要从改变传统模式开始,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建立起全新的理念,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理念的策划设备管理工作,就不会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就不会融入企业决策和企业伦理的血液之中,就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古语“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在设备管理中,有蛮精深的含义。

浅谈加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设备是物化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少物化劳动的消耗。设备管理的工作目标应是以尽可能少的设备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本文对企业不同阶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设备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加强全过程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应有合理的分工和协调的配合,否则前期管理会受到影响和制约。设备前期管理涉及企业的规划和决策部门、工艺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动力部门、安全环保部门、基建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质量检验部门。其中主要部门具体的职责分工如下:(1)规划和决策部

门。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向,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委托规划部门编制企业的中长期设备规划方案。并进行论证,提出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报告,作为领导层决策的依据。(2)工艺部门。从新产品、新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角度向企业规划和高级决策部门提出设备更新计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自制设备的设计任务书,负责签订委托设计技术协议,提出外购设备的选型建议和可行性分析。负责新设备的安装布置图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和运行的工艺操作规程。(3)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规划和选型的审查与论证。提出设备可靠性、维修性、要求和可行性分析。协助企业领导做好设备前期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参加自制设备设计方案的审查及制造后的技术鉴定和验收,收集信息,组织对设备质量和工程质量进行评价与反馈。负责设备的外购订货和合同管理,包括订货、到货验收与保管、安装调试等。 二、企业设备使用中的管理 要控制和延缓这一进程,应积极创造适合设备工作的环境条件,选用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与工作规范,加强对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管理和提高操作者的素质。(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为使设备长期地正常运转,保持良好的性能、精度,保证安全生产,除应考虑工艺加工布局,发挥设备的最大利用效能,减少企业内部零件加工的运输时间和费用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周围环境对设备的影响,使设备置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下,即要求设备的周围环境整齐、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以及TPM的有效应用.doc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以及TPM的有效应 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设备管理;TPM;运行与维护管理 摘要:本文阐释了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的概念及内涵,以及TPM的基本释义、具体含义和有效应用。分别从设备前期管理、设备运行与维护阶段管理、设备维修管理三个方面分析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全面生产维护和全员生产维护的不同角度来分析TPM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实际应用。进而结合钢管企业的自身实际,具体地解释如何使用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理念以及TPM概念对企业设备进行高质量,低成本,短工时的维护。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而突飞猛进。自从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殚精竭虑地研究出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并开创了企业分工细化和流水线作业,到如今适应各行业的各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理念与高效生产方式,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已经同自然科学一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设备管理

(一)设备管理理念 设备管理包括建设、投产、稳定生产、正常生产和更新五个周期。一般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坚持PDCA循环模式和过程控制方法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现代设备管理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设备前期管理 包括设计规划阶段。在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进行周期寿命费用估算, 然后要考虑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包括安装试运阶段。在安装试运期间做好图纸设计和安装管理工作,过程一定要严格控制质量,并且在安装后严格按照调试章程执行试验,作好记录。 (三)设备维护阶段

现代设备管理方法及内容

现代设备管理方法及内容 一、现代设备管理 现代设备管理是以研究设备一生为对象,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和设备效能最高为目标,动员全员参加,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行动,开展的设备综合管理。 它是一门把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综合起来对设备进行全面研究的新兴学料。包括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组织、人才等内容。 二、目标管理 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济总目标,再据以确定企业内部单位,各部门的分目标,使企业上下都按规定的目标进行管理,完成目标规定的任务,最终达到总目标。 设备工作的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制订管理维修工作目标、使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适应经济体制改革。 (2)建立、健全设备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及确定计算方式;制订设备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并组织实施,以实现设备管理工作目标。 三、重点设备管理 企业根据自已的生产性质和要求,确定在生产中占重要地性,起

重要作用的设备,并要进行重点检查、重点维修、重点管理和重点预防。 重点设备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是: (1)确立重点设备的划分原则和评价标准。 (2)明确重点设备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3)制订重点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维修方式。 (4)建立重点设备的维修保证体系。(包括定期点检、备件供应、操作与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等) 四、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是指从规划到投产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是设备一生管理中的前半生管理。设备前期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与完善设备的前期管理体制。 (2)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设备方案的构思、调研、论证和决策,自制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外购。 设备的采购、订购;设备安装、调试、效益分析、评价、信息反馈等展开工作,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设备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 设备的状态监测是运用人工或专门的仪器工具,按规定的监测点,进行间断或连续的监测,掌握设备异常的征状和劣化程度。 设备的诊断技术简称MEDT,其含义是对设备状态参数定量地检测和诊断,预测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如果存在异常,则对其原因、部位、危险程度等进行识别和评价,

现代设备管理的新趋势与信息化

现代设备管理的新趋势与信息化 摘要从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出发,结合现代机械制造、设备故障检测、可靠性 工程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对设备管理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备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基于设备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根据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的要求,在《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以EAM 为基础,详细介绍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动态、EAM 在企业设备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备件管理等主要工作领域的计算机模型和实现方法,以及建立设备资产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实施策略与投资效益评估方法。希望本文的介绍,能起到为企业推进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实施策略的支持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预知维修 设备管理信息化已经由早期的以维护和维修为主的模式(CMMS及PMIS),向现代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 (Enterprise AssetManagement)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强大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结合先进的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优化设备资产管理流程,形成动态的设备管理工作平台,利用对设备资产管理信息流与工作流的控制,使企业更有效地配置包括设备资产在内的有形资产,提高生产设备的可利用率及可靠性,控制维护及修理费用,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满足先进生产设备对现代生产组织保障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使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加强我国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 1. 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途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2. 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化由于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工作量过于庞大,很多企业都不做这方面的工作。 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设备管理务实创新与追求卓越

设备管理务实创新与追求卓越 一产生的背景 二矿区是我国有色金属地下矿山年生产能力最大、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充填采矿法矿山,出矿量近400 万吨,资产规模庞大,流程联系紧密、新老流程并存,先进设备和陈旧设备同在,既有手工操作的设备,也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设备,型号品种规格繁多,使设备管理、备件储存及加工备件成为一个管理难题。随着产量的逐年提升,设备设施与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凸显,作为设备管理部门最重要的职能机构——机动能源科,如何适应生产规模的发展要求,实现二矿区设备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协调解决好生产和设备检修维护两大矛盾。几乎所有的二矿人都认识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益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摆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话题,在外部因素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如何才能挖掘内部最大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适应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二矿区建设管理科学的大型坑采矿山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定位和管理流程等都会发生很多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先进生产装备体系与传统管理组织体系将会发生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因此,在二矿区发展过程中的这一关键时期,总结经验,创新思维,对二矿区设备管理体系做出新的规划,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实施计划 1. 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重新整合 2. 以设备现场管理为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 3. 强化基础管理,规范设备管理行为 4. 以点检管理为核心,抓好计划检修 5. 落实工程项目管理,做好现场指导、服务 6. 编制装备中长期规划及其它相关规范等 7. 设备管理维修新建议 三实施方法和具体措施 机动能源科通过认真总结和研究近几年来设备管理工作的得失,结合2007 年装备能源系统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更新设备管理观念,把只注重单一通用和专用设备的管理转变为对整个流程设备的系统管理。针对二矿区的生产流程特点,设备管理工作始终以

浅谈设备管理水平提升

浅谈设备管理水平提升 纯碱公司制修车间 朱建新 摘要本文对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借此与设备 管理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为公司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尽力。 关键词电子版化定点检修设备管理软件在线监测和诊断系统 引言 股份公司设备不断地朝大型化和集中化、机电一体化、连续化、高速化、精密化、信息化和综合化等方向迈进。设备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越来越低,但随之而来的设备维护维修成本及停机损失也越来越高,企业如何更好的管理好设备逐渐成为其管理工作重点之一。本人提出以下想法,与同行探讨。 1 加强设备的技术资料、档案管理。 设备的技术资料包括说明书、设计图纸、图册、底图、维修操作规程、典型检修工艺文件等资料。它是对设备进行操作、维护保养、检修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由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企业间的技术保密和封锁,使随机技术资料越来越少,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设备档案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的正常运行及维护保养是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为这一基本任务顺利、经济的实现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持。完整、系统的设备档案,有利于实现对设备的全过程管理;经常对档案中的设备资料、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利于确定设备故障发生的规律,便于排除故障和提报备品备件;对设备运行状况和维修工的跟踪,有利于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工作;通过对设备档案的阶段性的重阅和分析,有利于总结设备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的档案管理,有利于企业设备管理的连续性,不因机构、人员的调整与变动而中断;目前,许多车间不重视设备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往往“设备档案”的内容装在个人工作记录上或头脑里,随着人员升迁、调动,造成档案内容的空白、或不连续。现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纸质技术资料、档案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技术资料电子版化,建立设备电子档案并网络化很有必要。制修车间在设备纸质档案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完善电子档案,其内容不仅包含文字、还包括设备安装、维修时拍摄的图像,电子

机械设备管理办法

机械设备管理办法 1总则 机械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机械设备管理是对企业机械设备从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保养、改造、报废及费用的支出、收入(包括摊提)等事项所进行的管理工作。 2 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 2.1机械设备的单机价值在固定资产规定标准以上或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应列入固定资产。 2.2机械设备的管理 2.2.1机械设备的购置,应进行技术、经济和使用上是否适用、可靠的咨询论证,择优选购,确保设备的投资效益。 2.2.2购置机械设备应根据资金来源,结合机械设备规定和生产施工需要,由购置单位提出购置申请,工程管理部和分管领导审批批准。 2.2.3 大、中型机械设备由公司工程管理部组织采购,小型设备可由项目部自行购置。 2.2.4 在公司范围内,同一机种设备,尽可能选择同一型号规格和生产厂家,便于备品配件的采购和维修时互换使用。 2.3机械设备购置后的验收 2.3.1机械设备购置后,未经组织验收,任何人不得开箱使用。 2.3.2机械设备开箱验收后,有关技术资料由技术质量部收集保管,并向有关使用人员提供技术资料复印件和查阅有关资料的便利;由机管员填写验收清单,办理固定资产入帐手续。 2.4机械设备的领用单位,原则上应在办理入帐手续后隔月,开始按规定的折旧率计提折旧费。 3 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 3.1机械设备的使用 3.1.1 投入安装使用的机械设备,应首先确定其周围道路畅通,配套设施齐全,场地整洁,不得有积水和障碍物等影响机械设备正常安全生产使用的因素存在。 3.1.2应检查其技术状况是否良好;随机工具、附属装置是否完整齐全;安全保护装置是

设备管理六大要点

设备管理六大要点 序: 多年来,设备管理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到底应如何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缓解各方的冲突,以产品为中心,全员参与,确保产量、质量、交期。敬请阅览一名老设备人的分解 对设备管理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目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员工设备管理工作激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工作。 在工作中,除了需要较好的处理事物能力,较高的技术水平,更需要有激情。激情是热情、胆识、态度,他会让困难变得渺小、苍白无力。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会使员工有很好的精神面貌去感染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并互相影响。所以,工作中激情是很重要的,它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所以,作为一名设备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企业中,直接操纵设备、维修设备的是广大生产工人和检修工人。对设备的性能、工作状态及存在的问题最熟悉最了解。他们是设备的主人,而且他们对自己操纵的设备日常维护负有具体责任。 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完全激发员工管理设备的积极性。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强调人的因素,要充分调动生产工人和维修工人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我们必须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加强学习。一方面要搞好员工技术培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巧,提高业务技能,真正做到“应知、应会、应懂”,使员工对所用设备做到“四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三会”(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只有加强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适应发展的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习优秀先进的企业文化,掌握企业文化的内涵,真正用企业文化指导员工的行动。 三、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 1、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管理者要做到身先士卒,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凡事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学会从“我”做起,从细微小节着手,把自己真正融入其中,成为德龙大家庭的积极分子。 2、加大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

不一样的设备管理方法

不一样的设备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呈现了新的趋势,不再是狭义上的设备技术的管理,而是更广义的生产力的管理…… 一、设备管理的意义 设备是一个工厂的灵魂和获得利润的源泉,工厂的制度和运作方式都应以设备的正常运行为中心。任何制度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和经营利润,而不是为了装饰,繁杂的各种制度有时不仅不能发挥其预期的目的,而且会还妨碍正常的生产秩序,减退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管理是一个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从五十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各企业纷纷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壮大企业实力。先进的设备管理也是制造型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增加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设备管理是对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按设备运动过程可分为两种状态,即设备的物资运动状态和资金运动状态。设备的物资运动状态,是指设备从研究,设计,制造或从选购进厂验收投入生产领域开始。经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报废退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的技术管理。设备的资金运动状态,包括设备的最初投资,运行费用,折旧收益以及更新改造费用等,对这个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的经济管理。设备管理,既包括设备的技术管理,又包括设备的经济管理,这二者是互有联系,相又互统一的。

二、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生产先进产品,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若疏于管理,用先进设备生产一般产品,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不但没有发挥出优势,反而由于设备价高,运转费用大,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效益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作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会失去市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设备管理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现观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事后维修阶段在工业化大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企业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定期检查设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在故障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控制或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突发事故;除了对设

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要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预防维修比事后修理有明显的优越性;预先制定设备的检修计划,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减少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和停工损失,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经过多年实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进设备的计划预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摸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2.1采用项目修理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项目修理代替设备中修,或者采用几次项目修理代替设备大修,使修理作业量更均衡,节省了修理工时。2.2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对生产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的设备实行计划预修,而对一般设备实行事后修理或按设备使用状况进行修理,使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2.3合理确定修理周期设备的检修周期不是根据磨损情况,而是根据主要设备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按设备的设计水平、制造和安装质量、役龄和使用条件、使用强度等情况确定其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及更加合理。2.4修理与改造相结合我国多数企业往往结合设备修理对原设备进行局部改进或改装,使大修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2.5设备保养维护与检修结合企业在计划预修的基础上吸收三级保养,创立了一种新的

设备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设备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企业组织tnpm管理体系知识开班培训,由广州学府设备管理工程顾问李葆文教授给我们授课,主要给我们讲述了tnpm管理理念、方法及相关工具运用。 从前,我负责设备技术的时候,对tpm也有一些认识,也常常拿它来联系设备维修业务或应用到设备管理工作。在80年代后期的五年里,我主要从事化肥生产行业,那时,我认真查阅学习并探讨过国外一些管理模式,比如《美国企业管理》,里面讲到美、日两国在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他们之间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相互学习,相互见长,以及如何引导未来。在《机械修理学》和《化工机械设计和保养》这些日本化学技术编著里,见识了日本的维护保养业务,至今仍然有指导意义。 tpm,6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pm(预防保全),经过日本人的扩展及创新,于81年形成了全公司的tpm(全面生产管理),在日本,tpm已在汽车、半导体、家电、木工、机械等硬件产业以及钢铁、化工、食品、医药品、造纸、印刷、石油、燃气等流程型材料产业中实施,并取得巨大成功,随之在世界各地实施开来,9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一回tpm世界大会,有23个国家700余人参加,瑞典volvo(沃尔沃)及新加坡的nachi industries pte.ltd.公司成为日本以外获得tpm认证的首2家企业。 tnpm(即“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是在继承tpm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丰富了对检维修系统设计与管理方面内容,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设备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此次开班培训,李葆文教授为我们阐明tnpm管理体系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对企业tnpm管理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明确了目标后,今后的工作从逐步开展标准化作业、修订与完善标准、建立健全机制、加强设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隐患闭环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企业tnpm管理得到顺利推进。 我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多年,从化工、卷烟设备到今天的网络设备的管理,基本见证了中国的tpm之路,只是惊喜的看到中国走向了更高阶段tnpm时代。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又一次开阔了设备管理大视野,进一步增强了对tnpm管理体系的理解。重温了设备一生管理、预知维修、状态维修、故障是冰山的顶峰、tpm精髓、tpm与人机系统精细化管理、如何通过班组建设营造活跃的现场持续改善文化、全员参与的生产维护体系等观念思路,以及从过去事后维修(第一代)、预防维修阶段(第二代)、生产维修阶段(第三代)到目前各种方式并行阶段(第四代)的设备管理历史发展进程。 tnpm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是中国特色的tpm,是规范化的tpm,是全员参与的,步步深入的,通过制定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的tpm。是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以设备为主线的管理体系。 tnpm的六大支柱:(一)小组自主维护与自主管理;(二)opl/ops支持下的现场持续改善;(三)建立全系统的规范体系;(四)soon为核心支柱的检维修系统解决方案;(五)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frog);(六)五阶六维评价与激励机制。 今天的tnpm知识培训班开班,由分管生产(设备)的罗飚副厂长主持并出席培训,企业各部门设备管理负责人及设备管理人员70余人参加了培训。XX年10月14日下午将召开动员会,今后的课程将主要围绕tnpm设备管理的精髓部分,扎实学习和推广国内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经验,进一步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水平。 推进tnpm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但愿将企业塑造成为一个“绿色”和无忧工厂!

浅谈点检在现代设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点检在现代设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重要一环的设备管理,怎样创新管理,怎样实现由规范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这是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和方法,努力创新,大胆实践,才能使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走上新的台阶;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设备管理基础。 【关键词】设备管理;创新;企业 0.引言 设备点检是一种预防的、主动的设备检查过程,是设备运行阶段管理的核心。无论在设备状态管理,还是在设备技术管理和设备资产管理中,点检制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设备点检的主要工作内容 1.1分类管理 根据管理全员参与原则,要建立岗位操作工、当班维修人员、日常维修人员和专业维修人员“四位一体”,实行岗位点检和专业点检相结合的制度。 1.2分工管理 明确合理地分工,是做好点检工作的前提。只有分工明确,才能做到责任落实;有责任就有压力,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有动力的点检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才会有成效。岗位操作工主要负责自身所操作的设备;当班维修人员主要负责自身当班的设备;日常维修人员主要负责周期性要维修的设备;专业维修人员主要负责专业性较强且比较关键的设备和重要元器件。对点检结果的处理工作,程序要简捷,操作性要强,对急需处理的问题,如果岗位操作工不能处理,要迅速交当班维修人员解决;如当班维修人员也解决不了,须交日常维修人员或专业维修人员处理。有些情况下,如果连专业维修人员也解决不了,应及时联系设备厂家派工程师前来指导。 1.3标准管理 点检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检什么?怎么检?谁来检?检的结果怎么样?发现问题谁来处理?处理的结果又如何?等等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定与要求。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国外设备厂商提供的设备使用和维护说明以及多年来对同类设备使用的经验总结,组织各基层单位共同编制点检标准,并对点检内容和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尽可能量化。同时,随着工作的深入,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点检标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据可依,有

现代设备管理

现代化设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日益大型化或小型化二、运行高速化三、功能高级化四、自动化和复杂化五、节能降耗和环保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 一、事后维修阶段;二、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三、设备系统管理阶段;四、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设备管理的意义 一、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二、关系到产品的成本 三、关系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四、关系到企业生产资金的合理利用 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一、设备的综合效率 二、设备的一生管理 1、制造与使用相结合 2、修理与改造、更新相结合 3、群众管理与专业技术队伍管理相结合 4、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5、日常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 设备规划主要包括企业新增设备规划和企业现有设备的更新改造规划两大部分。--------------------------理解 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 一、资金的时值(不同时间的资金价值量) 利息有单利和复利两种形式。 二、设备投资评价的依据 1、市场预测 2、年度投资预算 3、折旧政策 4、国家的财政措施: (1)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和税率 (2)规定某些强制性的折旧政策 (3)银行的干预和监督 三、设备投资规划应预估的内容 1、固定资产支出项目 2、有关流动资金支出项目 3、旧设备的残值及清理费用 四、设备投资的经济评价方法 1、静态经济评价方法 2、动态经济评价方法 设备合理使用期的估算 一、设备最佳使用年限的估算 1、设备低劣化程度估算法 2、成本模型法 3、由设备费用方程确定最佳使用年限法 二、目标利润与设备的合理使用期 设备投资预测 一、预测的必要性二、数值的加权计算三、盈亏平衡分析四、敏感性分析五、风险的概率分析 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阶段 1、投资论证 2、初步可行性研究 3、详细的可行性研究 4、评估报告 二、可行性报告书 1、总论 2、设备与产品的关系 3、设备与所用能源、原材料的关系 4、设备设置的环境条件 5、设备的技术方案 6、设备与环境保护 7、设备方案对操作及管理人员的要求 8、设备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9、不确定性分析10、设备方案实施的计划和策略11、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以上--------------------理解

现代设备管理的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来源,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准则。加强设备管理是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基础,对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备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要素,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管理好、 使用恰当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 哲学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推动和发展的。企业设备管理的发展也不例外。回顾设备管理的发展史,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事后维修阶段 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之后,工厂开始使用极其进行生产,但几乎全部机器都构造简单,机器工人兼做维修工。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企业管理主要是经验管理,设备修理主要是实行事后修理,设备损坏再修,零件破损临时赶制,并无设备档案和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设备经常处于开开停停状态,其特征是机器坏了再修,即事后维修。1.2预防维修阶段 随着机器设备品种不断增加、 结构日益复杂,生产方式由单件生产发展为流程式批量生产,事后修理的结果是占用过多时间的同时也消耗很高的费用,成为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流程生产和流水线,为使生产流程不致中断,提出了预防维修,尽量能及早发现设备的隐患,于是出现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体制。 1.3生产维修阶段 针对预防维修中存在的过剩维修或不足维修等问题,形成了生产维修体制,除了日常的保养之外,还特别针对不同设备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维修,大大提高了维修的效率,表现出了这一维修制度的灵活性。1.4多种设备管理模式并存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提出了对设备终生综合管理的概念,促使设备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T erotechnology )、日本全员生产维修制度(T otal Productive M aintenance )和美国后勤工程学(L ogistics )等新的设备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 2设备管理趋势与对策 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追求的是设备的完好率,而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不利于降低设备管理成本和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明确当代设备管理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设备管理的应对对策,从而保证企业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活力。2.1设备管理趋势 设备管理发展到当代,随着信息化、市场化、管理科学等的发展,机械制造、可靠性工程、自动化等出现了新的突破,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了解并把握这一新趋势,对加强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2.1.1信息化趋势 设备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信息管理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 现代设备管理的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卢智强 (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机电分公司,陕西铜川727000) 摘要:设备管理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现从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出发,结合现代机械制造、自动化、可靠性工程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对设备管理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备科学管理当中的观念转变,从而对设备进行高效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设备管理;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 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06-0185-03 收稿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卢智强,男,陕西铜川人。 科技视窗·E echnology W indows 中外企业家 2010年第3期(下)总第345期 185

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设备管理在企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和如何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的水平,并对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作了阐述,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设备管理效率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equipment management in corporate productio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equipment,and how to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equipment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equipment of modern made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Enterprises;Equipment management;Efficiency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从理论上讲,企业设备管理应紧紧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设备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管理。怎样才能使企业的设备管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虽然许多企业进行了管理创新与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在此根据个人实践经验,对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相应的探讨。

A集团设备管理办法 - 制度大全

A集团设备管理办法-制度大全 A集团设备管理办法之相关制度和职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集团(以下简称集团)设备管理活动,提高设备管理现代化水平,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提高设备投资效能,促进集团经济快速发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X集团(以下简称集团)设备管理活动,提高设备管理现代化水平,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提高设备投资效能,促进集团经济快速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所属各单位,对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护、改造、更新直至报废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设备是指在生产、运营、试验、办公与生活等活动中可供长期使用的机器、设施、仪器和机具等社会物质资源。 第四条具有设备管理职能的有关部门,负责设备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协调。 第五条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国家和省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本办法,通过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做到全面规划、合理配置、实行科学的综合管理;要正确使用、精心维护设备,保证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转;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适时改造和更新,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 第六条设备管理应当遵循依靠技术进步,保障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从事设备管理的部门和人员,应对设备实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性能良好,应用节约能源和各种资源及保护环境的技术成果,不断提高设备性能和利用程度,使集团获得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 第八条集团支持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做好设备管理、维修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第二章基础管理 第九条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各种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维修定额,建立岗位责任制。 第十条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配置高效、精干的设备管理与维修机构和人员。

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

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 摘要:从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出发,结合现代机械制造、设备故障检测、可靠性工程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对设备管理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备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方向。此外,以EAM 为基础,详细介绍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动态、EAM 在企业设备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备件管理等主要工作领域的计算机模型和实现方法,以及建立设备资产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实施策略与投资效益评估方法。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预知维修 Abstract: Dating from equipmen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combined with moder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fault detection,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he demand of information age, analyze the trend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equipment management on this foundation.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EAM, introduce the details of equipment assets to manage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AM in the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repair management, spare parts management and mainly work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 model and realization metho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investment benefit evaluation method of establishment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uter system. Keyword: equip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socialization cyberize predictive maintenance 设备管理信息化已经由早期的以维护和维修为主的模式(CMMS及PMIS),向现代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 (Enterprise AssetManagement)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强大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结合先进的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优化设备资产管理流程,形成动态的设备管理工作平台,利用对设备资产管理信息流与工作流的控制,使企业更有效地配置包括设备资产在内的有形资产,提高生产设备的可利用率及可靠性,控制维护及修理费用,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满足先进生产设备对现代生产组织保障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使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加强我国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 1. 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途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