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组织行为学总复习

2013年组织行为学总复习
2013年组织行为学总复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历史:关键阶段、代表人物

学科特性: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不同角度,不同分类

趋势:全球化,面临挑战

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莱维特巴斯

2、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3、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巴纳德

4、源起:亚当.斯密、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弗雷德里克.泰勒

关键阶段、代表人物

(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物本管理时代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2.亨利?法约尔:一般组织理论

3.马克斯.韦伯:组织管理论

(二)行为科学的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管理时代

4.霍桑实验主要观点(是里程碑)

★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即人是社会动物,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工人的“士气”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

梅奥等人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s)。

目前比较流行把这个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分微观、宏观组织行为学。

5.麦格雷戈

1960年他在所著《企业的人的方面》(Human Side of an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观点,即X,Y理论

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人们在工作中能自我控制,在现在的工业条件下,一般人没有发挥其他潜力。持这种观点的,他称之为Y理论

6.莱维特

他本人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用“管理”取代“工业”

之后,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词代替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能本管理时代

7.威廉·大内:Z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

跨学科性

情境性

科学性

多层面性

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学科体系

在多个学科的贡献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的学科体系通常包括三个层面,即个体的行为、群体和人际的行为、组织的行为。

组织行为:

1、微观组织行为:个体行为:态度、人格、能力、动机、压力

人际与群体行为:群体动力、人际沟通、领导行为、权力、政治行为、冲突、谈判

2、宏观组织行为: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按研究目标: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具体问题研究

2、按研究深度:描述性研究

关系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

3、按研究变量可控性:文献研究

案例研究

实际调查

实验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五、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1、多元化

2、应对临时性

3、组织面临新的道德难题

4、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冲突

5、全球化

6、边界模糊化

7、技术创新

六、组织行为学的趋势

1、组织行为学中“组织”的含义在扩大

2、组织行为学中“行为”的含义在变化

3、对有关概念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细化

4、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会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组织中的个体差异

2.1 人格的形成

2.1.1 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后天教养、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2.1.2 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1、遗传:人格特征可以根据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子结构得到解释

50%~55%的人格特征来自遗传

2、社会环境:社会文化背景

家庭环境

个人经历特别是早年生活经历

3、情境:人格是稳定的、持久的,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所改变

2.2 人格特质

2.2.1人格特质的含义:所谓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中重复发生的规律性和趋势。

戈登·奥尔波特于1936年从词典中选出1800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词制成人格特质词表;卡特尔教授将其归类压缩为171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简为五个核心的人格特质维度,称为“大五”人格特质

2.2.2“大五”人格特质

2.2.3人格特质的测量

2.2.4组织中的人格特质

1、控制点: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内控型:认为事情基本由自己控制。

工作特点:

在决策之前积极搜索信息;

对获得成功有强烈的动机;

倾向于自己控制环境;

适于复杂的、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工作活动。

外控型:认为自己受命运的操纵,认为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均是运气和机遇的作用。工作特点:

外控型的人对工作更不满意;

缺勤率更高;

对工作环境更疏远;

对工作投入更低;

适于结构分明、条理清楚且只有严格遵从指示才会成功的工作。

2、马基雅维利主义: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

以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名字命名,此人于16世纪著有如何获得和操弄权术的专著。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只要行得通,就采用它。”这是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却更多地说服别人。

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A、当他们与别人面对面直接交往,而不是间接地相互作用;

B、当情境中要求的规则与限制最少,并有即兴发挥时;

C、情绪卷入与获得成功无关时。

3、自控:反映了个人能够按照外部环境因素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

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他们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低自我监控者则不能以这种方式伪装自己,他们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真实性情和态度,因而在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行为一致性。

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关注他人的活动;在职业中会更为灵活应变,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更可能在组织中占据核心位置;当管理岗位上要求个体扮演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角色时,高自我监控者会更为成功。

4、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般性认识。自尊与成功预期正相关。

自尊心强的人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数能力。

与自尊心弱的人比,自尊心强的人在工作选择上会更为冒险,更可能选择那些非传统性的工作。

自尊心弱的人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积极的评估。为此, 他们更可能寻求他人的认同;

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尊敬的人的信念和行为从事。他们更注重取悦于他人,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的立场上;

往往给自己设立较低的目标;

对不利的工作条件更敏感,如:紧张、冲突、不确定性、管理差、工作条件差等。

2.3 人格差异

2.3.1气质差异

气质的含义: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它是典型

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常常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动力特征。

气质的特征:天赋性(生物制约性)

稳定性

气质类型及其特征:现代心理学家通过观察,根据感受性、耐受性、灵敏性、可塑性、情绪稳定性、倾向性等心理特点有多种分类。诸多分类法中,希氏和巴氏的分类很有影响。

希波克拉特巴甫洛夫

2.3.2能力差异

能力的概念

能力:反映个体现有的能够完成给定要求的不同任务的技能。包括体质能力与心智能力。

体质能力:体现在肢体功能和体力上的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技能。

心智能力:可理解为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

括化了的心理活动系统。

从能力的结构分

一般能力:指一个人在一切活动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平日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就是指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指一个人在某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的区别旋律的能力、音乐表象能力以及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等,均属于特殊能力。

从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划分

认知能力:个体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操作能力:个体操作、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艺术表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从能力的创造程度划分

模仿能力:效仿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再造能力: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

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3.3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2.4 人格与职业的匹配

2.4.1霍兰德的人格特质分类(六个类型)

2.4.2人格类型与职业的匹配

协调:大多数人可划为某一种性格类型,如果某人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一致,则协调。

亚协调:每一种性格类型又有两种相近的性格类型,如果某人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近,则为亚协调。图中邻近角表示相邻性格类型。

不协调:如果某人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排斥,则不协调。图中对角线上表示的是相反的性格类型。

第三章个体行为的基础(材料题)

3.1 知觉

3.1.1知觉的定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环境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一、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

1、相对性

2、整体性

(1)知觉连续性

(2)知觉接近性

(3)知觉封闭性

(4)知觉相似性

3、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的变化时,被感知的对象仍然保持其特性相对不变的知觉倾向。

3.1.2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自我概念

(5)认知结构

此外,价值观、身体状况等也是。

2、知觉对象特征:格式塔心理学指出大脑具有通过联想把几个刺激组合成一种可识别模式的倾向,这种组合符合封闭律、连续律、接近律、相似律和转换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其刺激强度、声音、温度、运动状态、新奇性、重复次数、与背景的对比,也能影响知觉

3、情境特征:情境或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效果。

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描绘了嗅觉感受性的降低。

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某些药物的刺激,以及对香烟等的不良嗜好,也可能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3.1.3社会知觉及知觉偏差(判断和区分)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对人的知觉和对物的知觉不同,物是静止的,而人是动态的,而且人的心理活动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因此社会知觉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更容易出现知觉偏差。对人的知觉不仅要知觉其外部特征,更要知觉其内在的心理特征。

知觉偏差效应:

(1)选择性知觉

(2)刻板效应,又定型效应,以偏概全。

(3)参照框架,又投射效应。

(4)晕轮效应

3.2 归因(运用理论)(凯利和维纳)

3.2.1:归因概述

凯利:

3.2.2:归因理论

维纳:

如果把成败归于外因,会消除失败的不快,但会减少成功的喜悦;如果把成败归于内因,则会对未来抱更高期望,设置更高目标。

如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的内因,可能会使行为者丧失信心;

如把失败归因于努力这一不稳定的内因,他就可能会更加努力。

如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重等稳定的外因,会打击行为人的积极性;

如把失败归因于运气等不稳定的外因,则不会影响他的积极性。

3.2.3:归因错误

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地表现自己, 往往会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和努力,而将失败归于机遇或任务本身的“不可能性”导致的外部情境因素。

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

3.3 情绪

3.3.1情绪的概念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

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的事物。

情绪既是心理经历,也是生理经历。

3.3.2情绪的类型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惊奇、害怕、悲伤、愤怒和厌恶。

3.3.3情绪的特性

3.3.4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认知并表达情绪,在思考过程中吸纳情绪,理解并推断情绪,以及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戈尔曼的情绪智力模型

3.4 态度

3.4.1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与情绪相比,态度偏向于判断和逻辑,而情绪则是对带来愿望状态的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经历,偏向于感觉经历。

态度的心理结构: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构成:情感(affect)、知觉(cognition)和行为意向(behavior),合称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知觉成分是指个体对客体的信息、理解和价值评价;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一种情感体验,分为情景性的情绪和比较稳定的情感;

态度的行为意向成分即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3.4.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掌握)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减少失调取决于三个因素:导致失调的因素重要性;个体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和控制程度;失调的后果。

自我知觉理论:由于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在引入中介变量之前,其关系很模糊,许多学者转而研究行为对态度的影响,这类研究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

3.4.3态度的改变

态度改变的类型:

态度一致性的转变:即只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如原来极力反对,现在持保留意见。

态度方向的转变:即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原来反对,现在赞成。

第4章激励

4.1 激励概述:激励是指根据人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充分发挥出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理论分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对引发动机的因素,即激励的内容进行研究。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斯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ERG理论等。

调整型激励理论——也称行为改造。着重对达到激励的目的,即调整和转化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强化理论、挫折理论。

4.2 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主要是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开展研究,也称需要理论。

4.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2.2奥尔德弗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1.奥尔德弗的需要层次

该理论将需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生存需要(existence needs)

(2)相互关系需要(relatedness needs)

(3)成长发展需要(growth needs)。

用三个英语单词的字头,命名为ERG理论。

ERG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某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所渴望。

第二,较低层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多,就越渴望得到较高层的需要。

第三,如果较高层的需要一再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重新追求较低层需要的满足,挫折——回归

2.ERG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比较

4.2.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他通过调查研究后得出关于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和不满意的新观点。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

激励因素:能够使人们产生改造满意的因素。

保健因素:指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现状的作用。

4.2.4 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①成就需要。如果鼓励儿童做自己的事情,并且让他们接受强化培训,他们就会获得某种实现成就的需要。

②权力需要。如果让小孩自小就从控制别人那儿获得满足,那他们就会获得某种权力的需要。

③社交需要。如果让儿童加强形成温暖的人际关系,他们就会发展出某种依附的需要。

4.3 过程型激励理论:

包括:

弗隆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4.3.1 期望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理论。他的基本观点是:假如一个人相信某个目标的价值,而且认为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该目标,他就会受到激励,去努力实现该目标。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激励力是指一个人所受激励的程度。

效价指个体主观做出的对某一预期或目标的吸引力(效用)的估价。

期望值是指个体经主观认知估计出的通过其努力达到预期成果或目标的概率。

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报酬或奖赏的关系

3、报酬或奖赏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4.3.2 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体不仅关心自己经过努力所获得的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自己的报酬和其他人报酬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报酬相当,感觉到公平,得到有力的激励。

报酬不足,感到不公平。

于是,要求增加自己所得或减少自己以后的付出。或者,要求组织减少他人所得或增加他人以后的付出。也可能,找其他人做比较,以求心理平衡。

报酬过高,感到不公平。

于是,开始时主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会改变自我认识,觉得自己应当有高的所得,工作又恢复老样子。

4.3.3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模式理解为由“努力”、“绩效”和“满意度”三部分组成。

要使目标能够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目标必须具有三个重要标准:

1、目标设置的具体性。

2、目标设置的难度。

3、目标设置的可接受性。

4.4 调整型激励理论

4.4.1强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一次行为的后果将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这种后果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即行为是结果的函数。

强化的类型:利用强化手段来激励员工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四种:

①正强化。指对组织所期望的行为给予鼓励,使这些行为继续、重复地出现。

②惩罚。惩罚是在组织所不期望的行为出现后采取的手段,包括批评、处分、罚款等。

③负强化。与正强化和惩罚都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再进行处理不同,负强化是一种事前的规避。它通过建立一种对员工来说是令人不快的环境,使员工力图避免得到不合意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

④忽视(自然消退)。是对组织所不期望出现的行为采取的、类似于“冷处理”的手段。

4.4.2 挫折理论(——弗洛伊德)

1、挫折和挫折感

2、心理自卫及其机制

(1)建设性心理自卫

一是增强努力。

二是重新解释。

三是补偿。

(2)破坏性心理自卫

一是推诿。

二是逃避。

三是忧虑。

四是攻击。

五是冷漠。

第5章群体行为

5.1 群体的定义及分类

5.1.1群体的定义: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组成的、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在心理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结构的个体的集合体。

判别群体的基本准则(特征或条件)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规范和规则

具有一定的结构

主要功能:

1、把集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5.1.2群体的分类

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类

2.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分类

3.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分类

4.按群体规模分类

5.1.31群体的组成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情感。

5.2 群体发展的阶段

5.2.1 5阶段模型

这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高绩效。在某些情况下,高水平的冲突可能导致较高的群体绩效。而且这五个阶段并非总是依次进行的,有些阶段可能同时进行,比如,震荡和执行任务就可能同时发生。此外,群体也并非总是从一个阶段向前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而是有可能退回到前一阶段。

5.2.2间断——平衡模型

这告诉我们:群体在其存在过程当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而这一变革是由群体成员意识到任务时间期限的紧迫性而引发。

5.3 群体的规模和结构

5.3.1 规模

群体的适宜规模:2-16人。

群体成员想要面对面交流的最大规模为12

“心理魔数”:7 ±2。

大型群体简单任务发现事实

小型群体10人以下解决问题

社会惰化:人们在群体中工作时比个体单独工作时投入较少的努力

原因:

自己的贡献无法测量

责任分散效应

5.3.2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1、自我中心角色:

(1)阻碍者

(2)寻求认可者

(3)支配者

(4)逃避者

2、任务角色

(1)建议者

(2)信息加工者

(3)总结者

(4)评价者

3、维护角色

(1)鼓励者

(2)协调者

(3)折中者

(4)监督者

角色同一性:人民对某一角色的期待或个体对这一角色的态度与个体实际扮演这一角色的行为的一致性。这个现象源于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它源于对角色行为的认知,还受到角色期待的影响。

角色期待:指其他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所应该做出的反应行为。当角色期待集中在一般的角色类别上时,就容易形成角色定式或角色刻板印象。

角色的行为期待:心理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期待。

5.3.3 构成: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可达高效率的条件:

单纯的工作

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紧密配合时

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工作,如流水线作业

异质可达高效率的条件:

复杂的工作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论述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1、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试论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1、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实施,组织或群体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影响力。 2、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行为,因其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性也就越强。 3、领导是与某种目标相联系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领导有效性的权变理论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能力、个性特征、工作行为倾向、权力类型、影响力等。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可弥补权力的缺乏。领导可以改变不一种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P328 主要观点: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够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属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改善下属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属达到目标。领导的作用在于: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提供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1:知识分子与工人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案例2:同一张照片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两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其中一组的人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的人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人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人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问题: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3:骨干员工为何要走 张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 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主要原因是该 员工认为他现在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 此。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

公共组织行为学

公共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个体心理特性与公共组织管理 1、个体心理特性: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和人格,人格的核心内容是气质和性格。 2、个体心理特性的特点:1)独特性与共性2)稳定性与可变性3)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3、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力表现在所有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能力影响活动效果,是人们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所必备的。 4、能力的种类:智力、情商、创造能力、体质能力 5、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差异2)能力结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6、人格:也叫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人格的结构:1)气质2)性格 8、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独特的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类型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能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的人。 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最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个体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所采取的言行上。 10、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是指人的稳定的、经常表现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相同原因为基础的特质。 2)气质类型说:起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后来罗马医生盖伦确定了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提出人的大脑有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郁过程。这两个过程三个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及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 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组织行为学》14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 (一) 张林这一辈子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 的诊断记录: 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 张林:确实是这样。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 张林:首先它很烦人。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 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我监督工人们操作制造箱子的机器设备。这些工人都是从最偏远的农村招来的,很难管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他们对工作和公司没有积极的态度,毫无感情。我的老板,那个幕后指挥者,总是要求我对他们狠一些,督促我要求他们提高工作速度。告诉你一个例子,你或许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手下有一个老年妇女,大约有50岁,生产装冰箱用的箱子,因为箱子太大,所以她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敢说,她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我看见老板站在她身后,手拿着秒表,大声叫着,呵斥她快点。我一点也不喜欢他那样做,就象我不喜欢穿着鞋磕着地走路一样。一次,老板请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出去吃饭,那些同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嘴脸极其令人厌恶。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为了提升而必须做的事”。那之后不久,老板就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我不会或不愿强迫别人努力工作。 心理医生:你对此有何反应? 张林:我十分难过。那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不能确定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因此我去一家职业介绍所去作能力测试。 心理医生:那么,测试结果怎么样?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公共组织的特点: 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 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 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 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 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 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 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 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 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 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 2:桑代克的试误说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 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 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 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伦理观点:归因理论。 凯利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行为者自身、(内部归因)行为所指对象、行为发生的情景。(外部归因) 归因三原则:普遍性、差异性、一惯性原则 成败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成败归因四要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知觉偏见及其解决思路: 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高估他人的内在因素,而低估了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代表人物:罗斯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差别: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景因素的作用。代表人物:尼斯本特 3: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内在因素,而将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现象。 4: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有了整体印象后,影响到对知觉客体其他方面的评价。代表人物:笛恩、阿伦森

组织行为学领导案例分析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瑞纳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简介 1999年7月,卡莉·费奥瑞纳正式加入惠普,出任惠普ceo。当时惠普市场收益低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卡莉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她出任ceo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狂飙突进式改革举措,强调速度。事实上也帮助惠普走出了低迷,市场份额开始回升。 但是2002年,费奥瑞纳按照自己一贯的管理风格,独断专行,力排众议,在自己的一手推动下,惠普公司以190亿美元收购了康柏电脑,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非议。然而,合并后的惠普表现不尽如人意:她预想的1+1>2并没有实现,反而小于2。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利润率未见提升。为提高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占有率,惠普与戴尔等大打价格战,从而严重蚕食了公司利润。自2002年以来,惠普个人电脑业务的利润率只有1%。去年第四季度,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惠普的占有率降至15%,戴尔则升至15.9%,惠普因此痛失个人电脑市场头把交椅宝座。此外,与康柏的合并没有推动惠普其他业务的发展。过去一年,IBM(美国商用机器公司)和戴尔在网络服务器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提高,而惠普的占有率则从28.7%降至26.6%。自2001年9月以来,惠普股价下跌了约15%,而其竞争对手戴尔的股价差不多翻了一番。于是女强人采取了裁员、革除和更换高管的措施企图挽回败局。但是非但不能取得效果,反而因强硬、固执、独断无情的领导风格得罪了不少人,在公司失去人心,怨声载道。在2005年2月9日,经过了一年多的会议裁决和卡莉的苦苦挣扎,无力挽回败局的卡莉终于还是在一片消极评论中被惠普辞退,从而结束了费奥瑞纳在惠普的5年半的职业生涯,也终结了硅谷的神话。 曾经的世界第一女ceo,女强人,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下面我将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局限内,简单分析一下惠普公司前女CEO卡莉?费奥瑞纳在惠普的职业生涯从辉煌走到被辞退的的原因。 二、案例分析 目前,从卡莉·费奥瑞纳的整个职业生涯来看,她是一位成功者,因为他是全明星级别的世界性女ceo,享誉世界;然而就其出任惠普ceo五年多时间的领导方式及结果是失败的典型案例。 1.特质理论和性格、气质的心理学理论解读卡莉?费奥瑞纳的个性特征。 事实上,卡莉的领导是维系在其非凡魅力之上的独揽大权、高度专权式的家长制作风,而惠普需要的是一个懂得经营现代企业的ceo,并非一个封建暴君。 在领导的特质理论中,也强调了魅力、热情、勇气、外倾性、责任心等共性来标榜领导,而这位女强人恰恰缺少了情绪智力这一特质,这也是她致命之处,这导致了她与下属关系的紧张并且怨声载道。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解析

《经济法学》课程作业 第一次: 1. 下列对胜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深层次特征 能够预测工作绩效 可以定性描述 能够区分优秀和一般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可以定性描述 2. 某个人掌握支配你的职位和责任的权力,期望你服从规则的要求。这种权力称为() 强制性权力 奖赏性权力 法定权力 参照性权力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法定权力 3. 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被称为() 事业部制 横向组织结构 矩阵制 无边界组织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横向组织结构 4. 光荣榜是一种典型的()形式。

员工参与 员工认可 弹性福利 技能工资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员工认可 5. 工作要求员工表达出来的情绪与他们的真实情感不吻合的现象,称为() 情绪劳动 情绪失调 情绪障碍 情绪缺乏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情绪失调 6. “入乡随俗”,反映的是() 角色知觉 角色冲突 心理契约 组织承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角色知觉 7. 在沟通过程中,噪声存在于哪个环节() 编码 译码 信息传递

以上都是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以上都是 8. 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是() 正相关 负相关 无关系 倒U型关系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倒U型关系 9.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 西蒙 霍桑 梅奥 卡尼曼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西蒙 10.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不包括()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 社会行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社会行为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1 卢作孚和他的事业 1.讨论卢作孚的价值观及其与“民生精神”的联系。 答:1).价值观概念: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2).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及 其它社会文化因素(历史,民族,宗教等) 3).卢作孚的价值观:A:口号“服务高于一切”——对社会、对他人负 责的价值观。 B:提倡“个人为实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事业中心论)——将国家、将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C:培养群体的团结意识。——由小到大的个人到群体到社会的责任价值观。 4).卢作孚的“民生精神”。目标:“民生主义”;宗旨:“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集中强化爱国、集团服务和艰苦创业等意识。 5).价值观与“民生精神”的联系。民生精神促进了他价值观的发展, 价值观也同时让他亲近了民。生精神,两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2.民生公司的管理有什么特点?这对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有哪 些启示? 管理特点:1).提出了“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理念,同时提 出了“服务高于一切”的口号。 2).完善业务流程、够用渠道、建立员工参与监督的制度。 3).提倡“职工股东化、股东职工化” 4).将员工教育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头等大事。 5).民生精神教育,居于员工训练的核心地位。 启示:1).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2).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 3).注重创新,创新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4).重视员工,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5).重视的价值观的作用 6).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要根据每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 7).公司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运用.doc

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人的需要激发的,不同的激励因素,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效果不同,如金钱可以激励某些人努力工作,而对另一部分人,工作成就就是最大的激励因素。管理者应该按需激励,首先就要承认并尽量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员工保持旺盛的士气。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企业在使用激励理论时存在许多误区。本文通过分析激励理论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措施来帮助企业更科学的运用激励理论。 关键词:激励管理企业误区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主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规划制度。 从管理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职能;是企业运用科学的手段,灵活的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融合,人们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个人的人格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基,管理者应意识到员工的重要性,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员工配与不同的职业和激励政策,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使其充分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然而,企业在运用激励理论仍存在许多误区。例如: 一,重金轻情,实效不明 毫无疑问,金钱奖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激起销售人员的斗志,快速提升销售业绩。然而部分企业比较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金钱就被他们作为魔法棒,哪里需要就指向哪里。但是金钱激励并不一定总是企业最有效的激励方法。 二,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激励的执行过程对激励效果有极大影响,同样的激励运用不同方式发放就会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有些企业老总认为,只要奖品,钱发到员工手里,激励完成了,

组织行为学作业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 4 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2、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学科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1、跨学科性(综合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2、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 3、权变性:随机制宜性,理论体系不断发展 4、科学性: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实验方法) 5、适用性(应用性):理论、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6、系统性: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与组织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有密切关系。 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答: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积极发挥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4、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答:科学管理学派阶段、行为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5、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等特点6、简述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认知对象某一特点的过分关注导致的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晕轮效应并不是随机发生的,研究表明,在下面这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表现上模棱两可时,当这些特质含有道德意义时,当知觉者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7、简述社会人理论的要点。 答:社会人人性理论由梅奥教授在霍桑工厂实验后提出的一种人性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组织成员有着复杂个性与复杂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主要观点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有:(1)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工业革命与

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姓名: 李宇哲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会计 学号: 2011106084 20 12 年8 月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传统组织行为学的消极取向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即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怎样发挥员工的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本文介绍了积极组织行为学产生的过程及其内容、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及积极心理学的区别,分析了积极组织行为学子概念的内涵、开发培训方法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括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 一、引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的标志。如何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21世纪初由鲁森斯(Luthans)提出的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经成为目前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应用的新成果,是管理学、行为学的新发展。积极组织行为学相对于传统组织行为学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翻新,以及研究重点简单的由消极性转向积极性,而是有着具体标准和严格概念界定的研究范畴。POB研究实际上是追求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而且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在组织中对绩效提升的影响性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POB尤其强调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特性。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起源于1927——1932年梅奥等人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的著名试验——“霍桑试验”。他们总结: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积极特性方面的影响,如士气、安全感、自尊、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的管理。换言之,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均对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 尽管大量的实证以及显著的表面效度支持着有关人的积极性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更多地聚焦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负面障碍等方面,如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如何确定组织中员工负面情绪所造成的金钱损失,如何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态度和行为,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冲突和应对压力、倦怠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组织行为学家Wright认为主要是以往的组织行为研究过分强调“费效分析”的价值取向,即一切行为和政策都要以它们使组织付出的成本和给组织带来的收益为基础来衡量其效果和价。Wright等将这种取向称为“忠于管理的观点”。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参考思路: 案例1、王安电脑公司的用人之道(综合指导书P121)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答:王安属于自我实现人性假设的一种。这种人性观在管理方式上是:第一,王安关心的不仅仅是怎样对下级指导和监控,而更多是关心他们心理上的健康,尤其对下级能否接受的敢抢以及他们的归属感和身份感。 第二,关心的是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上。 第三,王安要求主管人员的作用要从抓计划、组织与控制转到在下级职工与更上一层次领导之间充当中间人方面来,要倾听并力求理解下级的要求,响应员工的呼声,主管人员不再是任务的下达与授予者,不再是激励与控制者,反倒成了给工人创造条件与提供方便的人,成了工人们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以下是本小题的另一种回答,供参考:首先,从案例中可以看到: 第一,王安特别重视人、理解人,关心的不仅仅是怎样对下级指导和监控,更多的是关心他们心理上的健康,尤其对下级能否接受的接受组织目标的感想以及他们的归属感和身份感。 第二,王安关心的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员工的需要上。 第三,注意不同个性的工程师处理搞好关系、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通过谈心给与他们鼓励与安慰。因此,王安的这种管理风格,体现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其次,案例中还可以看到: 第一,信赖是王安对部下的信条。王安在管理中,能够充分授权,发挥下属的才干,从不插手一个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倾听并力求理解下级的要求,响应员工的呼声; 第三,他不再是任务的下达与授予者,也不再是激励与控制者,反倒成了给员工创造条件与提供方便的人,成了员工们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王安管理方法上的这些特点,说明王安的人性观有“自我实现人”的倾向。综上所述,王安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特点和技术专长和生活需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说明了王安具有运用“复杂人”人性观来实施管理的倾向。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使用说明: 1.为了帮助大家对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学得懂,用得上,我们为老师和同学们设立了一个案例库,本次所上的案例主要是教材当中的,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以各种方式(自己的经历、其他案例的摘选)不断补充我们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库,(发到在线讨论或我们的邮箱中)为大家创造一个讨论实际问题的园地。 1.对案例进行分析,首先,要在本课程中找到分析案例的相应理论,说明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中的事实,阐释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2.一般来讲,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本案例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只是一个答题思路,仅供大家参考。 1.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 镇东初中规模不算大,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师资业务素质总体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始终上不去,学生家长反映强烈,领导也有意见。新学期开始后,镇教育委员会针对该校情况决定调教育办公室李主任到该校任校长。李校长任校长一周后,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他谈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初步设想,他说“要提高质量,摘掉落后帽子,就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检查,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检查,因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想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过去,我们学校班子没有重视这项工作,致使少数责任不强的教师混课甚至旷课,这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我提议,从明天起,所有校长、主任按自己所学专业,分学科到班子随时听课,事先一律不与教师打招呼,希望大家不要走漏风声。” 会议后的第二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 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主任肯定了这种做法,有的说:“这次不打招呼的听课,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教师未备课,就是读读书,有的新教师根本就不会讲课。”有的说:“这次听课也发现了不少教师授课能力强,水平高,以后要注意重点使用。”有的还说:“这样的听课今后每过一段时间听一次,是很有好处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的涵义:组织是一群人数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发展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预测他人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要求。 解释。组织行为学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事情。 控制。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分析和行动(引导)。依靠适当的分析,管理者才能有效地采取行动,控制有关行为,处理所出现的问题。 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人的各种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企业活动、生产活动、营销活动等等,都会以组织的形式出现。人离开了组织,就如鱼离开了水;没有人的组织也不成其为组织。 组织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组织目标的实现靠组织成员的努力。 组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 组织与个人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双方互惠互利。 个性:称为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己以及环境事务的适应中所显示出的异于他人的稳定和持久的心理特征。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不仅可以掌握其目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见其 未来的行为。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 反映。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 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是个人对某 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 久信念。 个性的特征 差异性。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学 习历史、所受教育、成长经历和所处环 境不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 活动规律和个性倾向,具有独特的精神 面貌。 倾向性。人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表 现出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和特定的 行为模式,体现为个人的需要、信念和 理想、世界观倾向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 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它 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影响。 稳定性。个性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成为判定一个人心理特点和行 为倾向的依据。 整体性。个性是所有心理特征的有 机结合,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不存在 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个性特征。 社会性。人的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 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经过社会实践 和教育训练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关系的 体现。当然,这并不排斥个性的先天遗 传因素。但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它 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气质: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是人典 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主 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 力特征。 气质对行为的影响:在组织管理活动 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 利用和扩大各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 面,抑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 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 极性,合理用人。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 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 作。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习惯性 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 心理特征。简单地说,性格是人对现实 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性格是个体对社会环境较稳定 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性格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 征 (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 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 任务的可能性,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是关于喜欢或不喜欢的客观事 物、人和事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 个人是如何感受某些事物的,是行为的 决定因素。 工作投入:指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 并将工作绩效视为一个人价值观的反 映。 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 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 中的反映。 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 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 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 类型或状态更可取。它反映了人们在观 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 好与坏的评价和判断。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来考虑价值观 影响当前及将来员工的行为价值观及其 变化有助于塑造组织的未来。价值观的 影响表现在: 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 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 择; 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 法; 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 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 压力的程度; 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 法; 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 的手段的选择。 激励:包括奖励和惩罚。奖励是社会 对人们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 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 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 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好 的效益;惩罚则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 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 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 他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激励实际上 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行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需要。需要(Need)是指客观的刺 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 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动机(motivation)的原意 是引起动作。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 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公司是他的,你能怎么办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公司是他的你能怎么办 正如材料中指出的,艾乐基公司目前正处于极大的困境中,而引致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企业内存在的多种矛盾: 第一,价值观的冲突。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科研官,哈里成立公司的初衷和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找到治病救人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快乐而工作。他的这种理想和价值观无疑是崇高的。但是,正如材料中指出的,大部分员工并不是和他想的一样,员工更需要的是一家成功的企业,是一家能够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以支持他们的各类物质需求以及提供长期职业发展可能的企业。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协调将导致员工的满意度大幅下降,并可能引致大量的人员流失。 第二,企业管理者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错位。 首先,对于公司的创始人哈里来说,他技术超群并对科研有着无比的热情,他是一个合适的研发团队的领导人。但是,他在商业治理方面没有太多的天分,或者说是热情,因此,他应该专注于自己“首席科研官”的职责,放权给能够担负经营责任的职业经理人。 同时,作为公司第二、第三把手的布拉德和莱恩也都是技术出身,且在公司的职务也是负责研发管理。换言之,整个公司根本没有负责市场或业务方面的高管。他们二人在清楚了解公司的现状,且明知自己不具备营销或业务能力的情况下,不应该听任哈里一意孤行,而是要积极行使自己作为核心管理团队的作用,说服哈里转变观念,挽救公司。事实上,在海斯在艾乐基苦苦挣扎的三年间,他们一直旁观而没有帮助他促成变革,是错失了大好的良机。 第三,公司组织架构的失效。 名义上公司有董事会,也有核心管理团队,可实际上,董事会成员都是哈里的亲人或朋友,且对他言听计从,完全无条件的支持,而核心管理团队的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也都完全由哈里一人决定。这样,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虽然形式上存在,但在实际运营中已经完全失效了,公司赫然已经成为哈里的一言堂。而任何对哈里的权威和决定的挑战,都会引起他极大的反弹——布拉德这次的“T恤事件”就是一例。 在目前的情况下,布拉德和莱恩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离开艾尔基,另谋出路;要么努力说服哈里,接受培养基的市场项目,并对公司管理实行变革,避免艾尔基走上破产之路。因为他们两人对于哈里和艾尔基公司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需要在这里稳定的工作,因此前者显然不是理想的出路。而要达成后者,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要说服哈里,转变观念。现在公司变革的最大阻力来源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公司的创始人哈里,是他的“只要治病救人,不要利润”的观念。的确,正如德鲁克所言,创造利润仅仅是一家企业最起码而不是唯一或最高的目的。但是,没有利润,任何公司的前景都只可能是失败。没有利润,艾尔基将无法生存,公司众多怀抱梦想的员工将失去起码的生活依托,而哈里“治病救人”的梦想也将彻底破碎。布拉德和莱恩的任务就是让哈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创造利润“和“治病救人”并不矛盾,相反,“创造利润”只是他们实现梦想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或许是让哈里放弃固执,转变观念的关键所在。当然,在

组织行为学论文(激励)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题目:激励机制的对于公司的意义和影响 姓名:杨斌 学号:SM11204299 班级:MBA1105

中文摘要: 本论文是对中外企业应用激励理论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本论文首先对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的发展现状和意义做了阐述,随后针对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企业应针对自身不同的性质制定不同的激励体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关键字:效绩考评;双因素分析理论;团队精神;员工成就感;

英文摘要: ABSTRACT Author Yang Bin working in HuaXia Bank Hefei branch This study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invest enterprises. This study first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motivation theory. Then on the basic of this, a comparative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through analyzing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GE co-operation in germany and Legend group in china. Key words:Performance evaluation,Two Factors Theory,Team spirit,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employees.

《组织行为学》题库及客观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试卷题型: 选择题(20×1’),简答题(6×5’),论述题(3×10’),案例分析(1×20’) 第1章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一、单选题 1、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A.社会学 B.管理学C.组织行为学 D.市场营销学 2、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所进行的研究是()。 A.工作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应用性研究 D.描述性研究 3、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设有控制组并对研究条件方面进行最大程度控制的研究方法是()。 A.案例研究 B.现场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文献研究 4、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A.社会学 B.管理学C.组织行为学 D.市场营销学 5、以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过程为目的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称为()。 A.描述性研究 B.预测性研究 C.归纳性研究 D.解释性研究 6、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并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人是()。 A.泰罗 B.赫兹伯格 C.莉莲·吉尔布雷斯 D.马科思·韦伯 7、在生产管理中,创制了运用线条图来对产品活动进行计划调度和控制的人是()。 A.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B.亨利·甘特 C.泰罗 D.亨利·福特 8、组织理论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近代组织理论的理论依据是()。 A.马科斯·韦伯的理论 B.亨利·法约尔的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9、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张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还著有《新教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著作,因此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 A.法约尔 B.泰罗 C.马科思·韦伯 D.亨利·甘特 10、法约尔没有提出的理论或观点是()。A.经营六职能B.行政管理理论C.14条管理原则 D.管理五要素理论 11、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专门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这项设计的提出者是()。A.厄威克 B.法约尔 C.明茨伯格 D.韦伯 12、斯隆对现代管理的最大贡献是()。 A.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B.首先采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 C.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 D.进行了工时和动作研究 13、只讲具体的人、物和案例,缺乏理论概括的理论派别是()。 A.经验主义管理学派 B.经理角色理论 C.古典管理理论 D.社会系统理论 14、按照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A.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B.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C.决策方面的角色 D.其他角色 15、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提出者是()。A.亨利·甘特B.马克思·韦伯C.玛丽·福莱特D.亨利·法约尔 16、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专门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