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泌尿--章节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泌尿--章节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泌尿--章节知识点

第七章泌尿附皮肤生理

【目的要求】

1.复习肾脏组织结构

2.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排泄对维持机体稳态的意义

4.自学皮肤的基本生理机能

【讲授重点】

1.尿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尿生成的调节方式

【学习难点】

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课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特点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肾脏的解剖特点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nephron)。肾单位与集合管(collection duct)共同完成泌尿功能。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但在功能上与肾单位密切相关。

(一)肾单位

1.肾单位的组成

(1)肾小体

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球囊。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其其端分别和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肾球囊为肾小球的包囊。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两层上皮之间形成肾囊腔。

(2)肾小管

肾小管起于肾球囊腔,止于集合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2.肾单位的分类

(1)皮质肾单位

主要位于皮质浅表部位,它的肾小球较小,髓袢短,一般只伸入髓质外带,甚至达不到髓质。

(2)髓旁肾单位

集中分布于皮质较深处靠近髓质部位,它的肾小球较大,髓袢较长,可深入到髓质内带。(二)肾小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肾小球旁复合体)

1.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s)

位于近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内含有肾素的分泌颗粒。当血流量减少时,可分泌肾素。

2.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3.致密斑(macula densa)

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可感受小管液中Na+的含量,并与间质细胞共同参与调节近球细胞对肾素的释放。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1.直接来自腹主动脉,血压高、流量大,分布不均匀。

2.两套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重吸收作用。直小血管U型,细长,保持髓质的渗透压梯度,对尿的浓缩有重要意义。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1)全身血压(0.7~24.0KPa),不依赖肾外神经支配使肾血流量在一定血压变化范围内能保持不变,自身调节泌尿功能.

(2)自身调节的机制:

①肌源学说入球小动脉舒缩与跨壁压变化直接相关

②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

2.神经和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也能引起血管收缩,前列腺素、乙酰胆碱、心房利尿钠肽则可舒张肾血管。

一般情况下,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维持血流量相对稳定,以保证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在异常情况下,如大失血、中毒性休克、缺O2等机体处于应急状态时,通过交感神经和一些体液因素的调节使肾血流量减少,这对维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尿的生成

一、尿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的过程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filtation)、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滤过膜(filtration menbrance)

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膜。由三层结构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的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组织构成了滤过的机械屏障。各层组织表面均有唾液蛋白(即酸性糖蛋白带负电)分布,所以同样大小的分子,带正电荷者易过,中性者次之,而带负电荷难于通过,而血浆蛋白质在体液环境下常带负电,所以难于被滤过,此称为电学屏障。以上两个屏障作用一般以机械屏障为主。

总之,对于血浆中除蛋白质大分子外,该滤过膜厚度不足1μm,又有孔隙,其通透性很大。

2.滤过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压—(血浆胶渗+肾囊腔内压)

3.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与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事实上,通常流经两侧肾小球的血浆量(在人为650ml),只有约1/5(人125ml/分钟)滤过到肾囊成为原尿。但这个数字积累起来也甚为可观,一昼夜原尿生成量,人约180L,牛1400L,狗约50L,绵羊140L。

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称为滤过率,而原尿量与同一时间流经两侧肾小球的血浆量之比称为滤过分数。可反应血液和肾脏机能状况。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排泄作用

通过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小管液。

1.重吸收的方式(与小肠的吸收相似)

(1)主动重吸收:葡萄糖、Aa、Vit、Na+、Ca2+、K+、PO43+、尿酸根离子等

(2)被动重吸收:水、某些溶质

(3)吞饮作用:极微量的蛋白质在近曲小管

2.肾脏不同部位的重吸收(reabsorption)

(1)近球小管

是大部分物质的主要重吸收部位,滤过液中的约67%Na+、Cl-、K+和水在这里被重吸收,还有85%的HCO3-以及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都在此被重吸收。

①Na+和Cl-

原尿中的Na+和Cl-在流经肾小管、集合管时被重吸收99%以上。其中近球小管约重吸收65-70%,常以泵漏模式(pump-leak model)。

在近球小管Cl-的重吸收伴随Na+的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

②水

67%左右的水的重吸收是在渗透压差作用下而被动吸收。属于等渗重吸收(isosmotic reabsorption)与体水是否缺乏无关。

③HCO3-

HCO3-是以CO2形式重吸收,要有H+分泌(肾小管各段均可分泌H+,Na+-H+交换)。

④K+

绝大部分的K+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近球小管K+的重吸收是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而进行的主动重吸收,具体机制不清。

⑤葡萄糖

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葡萄糖的重吸收是借助于Na+的主动重吸收而被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的。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是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值,正常成年人为160-180mg%。肾糖阈可以反映吸收能力低的那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吸收能力。

此外,在近球小管,氨基酸、SO42-、HPO32-也是与Na+相伴经载体同回转运吸收。正常时滤过的少量小分子蛋白通过小管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而重吸收。

(2)髓袢

①Na+和Cl-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是以1Na+:2Cl-:1K+同向转运模式模式进行的。

只有当Na+、Cl-、K+同时存在,NaCl才能被重吸收。钠泵是NaCl重吸收的重要因素。通过钠泵活动,继发性主动重吸收2Cl-,同时伴随2Na+重吸收,其中1Na+主动、1Na+经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为Na+重吸收节约50%能量。

②水

10%的水在此被重吸收。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①Na+、Cl-

仍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此时无回漏,电化学梯度更大)

远曲小管前段:Na+是与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然后由钠泵泵出细胞而主动重吸收回血。

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Na+不与其它物质耦联,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再由Na+泵泵至组织间液被重吸收。

②水

受抗利尿激素的调控,依赖于ADH的存在。与机体是否缺水有关。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secretion)

(1)H+

肾小管全程,近球小管Na+-H+交换,消耗Na+梯度,属继发主动转运。排H+,保碱储,酸碱平衡;在远球小管同时还有Na+-K+交换,因此,泌K+与泌H+存在竞争关系。

(2)NH3

一般发生在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代谢产生的NH360%由谷氨酰胺脱氨而来。NH3的分泌不仅促进H+的分泌而排酸,也能增加NaHCO3的重吸收。

正常情况下NH3的分泌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但在酸中毒时NH3的分泌增加,近球小管也可分泌NH3。

(3)K+

终尿中的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分泌,K+的分泌与Na+的主动重吸收密切相关。K+-Na+交换(K+-Na+ interchange)与H+-Na+交换(H+-Na+ interchange)具有相互竞争现象

(4)其他物质

代谢产物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能滤过,又能由肾小管排泄。进入体内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由近球小管主动排泄。

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处理后,就成为终尿并排出体外。

(三)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1.影响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①面积:

人正常时有效滤过面积约1.5m2(双侧肾)急性肾小球肾炎、肿胀,少量至无尿.

②通透性:缺氧、中毒,蛋白分解,通透性增大。电化学屏障的受损导致蛋白尿,机械屏障受损导致血尿。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以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交感神经参与调节;当动脉血压低于40-50mmHg,出现无尿(休克)。

②肾小囊内压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变化较小。尿路梗阻,肾小囊内液体流出不畅,囊内压增高,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减少。

有些药物如果浓度太高,可在肾小管的酸性环境中析出结晶,如磺胺类药物,导致囊内压增高。(大量喝水、口服小苏打)

③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当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增多。

(3)血流量

血流量减少,血浆胶渗上升快,肾小球毛细血管中有滤过作用的甲—乙段较短,滤过率较少。当肾小球血浆流量比正常大三倍,血浆胶惨上升速度更慢,全长滤过,滤过率最高。

2.影响重吸收的因素(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

(1)小管液溶质浓度

(2)肾小管上皮的机能状态

(3)肾小球滤过率——近球小管重吸收率(reabsorption rate)

二、尿的浓缩与稀释(Concentration and Dilution of urine)——(逆流倍增假说(counter-current multiplication))

(一)概况

在物理学中两个并列的管道其中液体的溶质浓度或热量不同,而液体流动方向相反,如果管壁具有通透性或导热性,则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其溶质或热量可以在两管之间进行交换,此过程称为逆流交换。

逆流交换的作用是使管中的溶质或热量不易随之大量流失。鸟类、哺乳、人类的肾脏,有真正的髓袢结构,才真正可浓缩。而且髓袢相对地愈长,浓缩尿的能力也愈大。

在生理学中,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浓度(osmolality)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确定的。尿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称为等渗尿(isotonic urine)。如果无论机体缺水或水过剩,长时间排出等渗尿,表明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严重减退。(二)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1.渗透梯度的形成与维持

20世纪五十年代,冰点降低法测定大鼠肾脏组织切片的渗透浓度,观察到髓质部组织液与血浆的渗透浓度之比,从外髓部向乳头部依次递增,分别为2.0、3.0、4.0。具有明显的渗透浓度梯度。

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较复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在远曲小管、集合管,NaCl主动吸收后使外髓高渗吸水,不透过尿素,小管液中尿素浓度渐高。

(2)内髓部、外髓部集合管透过尿素,尿素扩散到组织,组织液高渗。

(3)髓袢降支透水不透氯化钠、尿素,水重吸收,管中渗透梯度渐高至转折处达最高(4)髓袢升支处,NaCL透出多于进入的尿素量,也多于髓袢降升支逆流系统。

(5)尿素再循环

直小血管降升支间透出与进入H2O、氯化钠、尿素的交换,有利于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血液离开髓质时,仅带有少量的NaCL。溶质保存在骨髓间质液中。

2.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肾脏能否最大限度地排出浓缩尿或稀释尿,主要有赖于髓袢、集合管和直小血管等结构与功能的正常。

(1)髓袢的结构与机能

髓袢结构与机能的完整性是保持肾对尿液浓缩功能的重要条件。

(2)尿素(urea)浓度

尿素为蛋白质代谢的产物,是形成内髓部高渗的重要因素。

(3)直小血管的血流

髓质血流的低容量和低速度在有效的逆流扩散交换过程中是重要的因素。

(4)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取决于血浆ADH。

三、排尿及其调节

(一)排尿

肾脏内尿的生成是连续不断的,输尿管蠕动排入膀胱贮存。随着膀胱内尿的积聚,内压升至20-30mmHg,刺激了膀胱壁牵张感受器,沿盆神经传入脊髓,逐级上传到皮层,皮层根据各个方面的条件综合决定(环境、充盈程度等)。

排尿指令——排尿受大脑皮层的调控,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调教动物,定点排尿,改善环境卫生等。

(二)尿生成的调节

如前所述,肾脏的泌尿功能,不仅对于代谢产物的排出,而且对于血浆乃至全身电解质平衡、水盐平衡及酸碱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机体通过肾脏的自身调节(如肾血流量的恒定,球管平衡等)和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与全身情况配合)

1.交感神经系统

肾交感神经兴奋

(1)较弱时,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等比例收缩,GRF不显著;较强时,入球小动脉收缩大于出球小动脉,血浆流量下降,血压下降,有效滤过压降低,GRF降低。

(2)刺激近球小体中的颗粒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多,增加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3)低频率低强度电刺激肾交感神经,在不改变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下,可增加近球小管和髓袢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2.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ADH又称血管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 VP),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到神经垂体释放。

(1)作用于血管平滑肌V1受体导致血管收缩。

(2)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重吸收量增加,尿量减少。

(3)促进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促进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重吸收。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1)肾素分泌的调节

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刺激醛固酮合成、分泌,间接起到保钠、保水、排钾的作用。刺激近球小管对NaCl重吸收。

(2)促进ADH释放

4.心房利尿钠钛(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

(1)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引。

(2)输入、输出血流量增加,GFR增加。

(3)抑制肾素分泌。

(4)抑制醛固酮分泌。

(5)抑制ADH分泌。

第三节肾脏在维持稳态方面的作用

一、机体水盐平衡调节

(一)哺乳动物

肾通过泌尿活动排出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氨等含氮物质,硫酸盐和其

他含硫物质,以及无机磷酸盐等,使这些物质不致在体内大量潴留。肾还通过泌尿活动排出水和多种无机离子,如钠、钾、钙、氯和氢离子等,并能依据机体的情况调节这些物质的排出量,使细胞外液的水分、渗透压、酸碱度和各种离子浓度保持相对恒定。

(二)鸟类(选讲)

具有一种叫鼻腺的组织,多数位于头顶或眼眶上方,只是其分泌液是从鼻腔流出而已。鼻腺能分泌大量的氯化钠,可以补充肾脏的排盐功能,对维持体内水盐和渗透压平衡起重要作用。

(三)鱼类(选讲)

鱼类的鳃是交换气体的器官,同时也是离子转运、排泄含氮废物、维持酸碱平衡的器官。

1.在淡水中,由于渗透压梯度的的作用,水由鳃被动扩散进入鱼的体内,而肾则排出大量的渗透压低于血浆的尿以维持体内水分的稳定。从尿中流失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则经由鳃从淡水中主动吸入的这两种离子所补充。

2.在海水中渗透压梯度与在淡水中的相反,水分从鳃的表面扩散出去,趋向于使海水鱼脱水。进入海水鱼体内的一些单价离子(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通过鳃的上皮组织主动转运到体外,而二价离子(如镁离子、钙离子)则由肾排出体外。肾排出的尿量较少,而且是与血浆等渗的,这样也可减少水分的损失。

二、机体内酸碱平衡调节

(一)血液

血液中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它们是成对存在的,主要有:NaHCO3/H2CO3;NaHPO/NaH2PO4和蛋白质-钠/蛋白质等,其中以NaHCO3/H2CO3最为重要;红细胞内含物也含有KHb/HHb和KHb-O2/HHb-O2缓冲对。

红细胞内的还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6.80和6.70,而血液的pH约为7.4,因此HHb和Hb-O2均为弱酸性物质,它们组成了两个缓冲对,即KHb/HHb和KHb-O2/HHb-O2,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二)呼吸

CO2在血液中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和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大部分进入红细胞的CO2,解离生成碳酸氢根和氢,生成的HCO3-量超过血浆中的HCO3-含量时,可扩散入血浆。所生成的HCO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在血浆内则与Na+结合,所生成的H+大部分与Hb结合成为HHb。而血浆中的NaHCO3/H2CO3是重要的缓冲对。呼吸作用排出CO2,血浆中溶解的CO2扩散入沛泡,CO2则由红细胞透出,补充血浆中溶解的CO2,由此可以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

因此,Hb和HCO3-在运输CO2过程中,对机体的酸碱平衡起重要的缓冲作用。

(三)肾脏途径

肾脏在尿的生成过程中,既可排泄酸性物质,又可回收NaHCO3,有利于保持两者的正常比值,以此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第四节皮肤及其附属结构(被毛)(自学)

皮肤覆盖于全身体表,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皮肤内有毛发、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

一、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的浅层,厚度不一,眼睑最薄,约0.04mm,手掌最厚,可达1.6mm,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其细胞分为两类:

(一)角蛋白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分层排列,在增殖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使细胞角化并脱落

1.基底层

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胞核卵圆形,胞质较少,嗜碱性,附于基膜上。

2.棘层

4~10层多边形细胞,胞核较大,圆形,胞质嗜碱性,细胞表面有细小突起,相邻细胞间形成细胞间桥。

3.颗粒层

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细胞核固缩并开始解体,胞质内充满嗜碱性颗粒。

4.透明层

几层扁平细胞,胞核与细胞器已退化。

5.角质层

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胞核与细胞器已消失,胞质内充满均质状嗜酸性的角蛋白。(二)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非角蛋白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与梅克尔细胞,均为多突起细胞。

1.黑素细胞

散在基底细胞之间,有多个较长并分支的突起。

2.郎格汉斯细胞

散在棘细胞之间,具有树枝状突起。

3.梅克尔细胞

存在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细胞之间,具有短枝状突起。

二、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与皮下组织之间,身体各部厚薄不一,手掌和足底最厚,可3mm,眼睑与包皮处最薄,约0.6mm。真皮由结缔组织组成,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两层互相移行无明显界线。

(一)乳头层

位于表皮之下,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较细,细胞较多。毛细血管丰富,神经末梢较多,含有血管乳头和神经乳头。

(二)网状层

位于乳头层的深部,胶原纤维粗大且交织成网,弹性纤维较多,有许多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毛囊、皮脂腺与汗腺也存在于此层,并常见环层小体。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的组成成分,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结构疏松。

四、皮肤的附属结构(被毛)

露在皮肤外的部分称毛干,埋在皮内的部分称毛根。毛根末端膨大部称毛球。毛球底部内陷成一窝,结缔组织伸入其中,形成毛乳头,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1.毛干与毛根

毛的中轴是髓质,为一层或多层扁平或立方细胞。周围是皮质,由数层多边形或梭形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胞质内含色素颗粒,使毛呈现一定的颜色。毛的表面还有一层呈覆瓦片状排列的完全角化的无扁平细胞,称毛小皮。

2.毛囊与竖毛肌

毛囊包围毛根,分为两层:内层为上皮鞘,由皮肤表皮围绕毛根内陷而成;外层为结缔组织鞘,由真皮构成。毛根与毛囊斜长在真皮内,与皮肤表面呈钝角的一侧有平滑肌束,称竖毛肌,一端附于毛囊中部,另一端附于真皮乳头层,收缩时可使毛竖立。

3.毛球

毛球是毛与毛囊的生长点,毛球内的细胞幼稚,分裂旺盛,能分化成毛细胞与毛囊上皮鞘的细胞。毛乳头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可为毛与毛囊的生长提供营养。

【思考题】

1.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基本过程?

2.水利尿和渗透利尿有何异同?

3.肾脏在维持机体稳态方面起什么作用?

4.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对尿的浓缩和稀释有何影响?

【参考文献】

1.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2.11 P226~254

2. 陈杰主编家畜生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

3.12 P229~258

3. 杨秀平主编动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P230~259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绪论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2.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4.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第一章、细胞的功能 1.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如:二氧化碳、氧气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主动转运分类: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维持体内酶活性的最佳状态。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过程(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 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调节、自分泌(低等动物)。 3自身调节:(局部) 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关系: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它们自身以及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 细胞膜物质转运: 1被动转运: 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题都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水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跨国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以载体为中心: 载体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它能再溶质高浓度一侧与溶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构想发生改变,把溶质转运到低浓度一侧将之释放出来,载体蛋白回复到原来的构像,又开始新一轮的转运。 特点:顺浓度梯度转运高度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以通道为中心: 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分子层的、中央带有亲水孔道的膜蛋白。 特点:速度快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动物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作业)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对起。 2反射弧是由,,,,和五个部分组成。 3体液包括和。 4反射活动包括和两大类。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 6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作用较,对刺激的敏感性。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种实验中,何种属于急性实验方法。()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管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2.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 2稳态 3反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控制信息加强作用 2、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4、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5、持久 6、局限较小 二、选择题 1、A 2、B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刺激后迅速产生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 被称作可兴奋组织。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的将 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节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 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之为反馈。 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对控制 部分的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增强作用者称正反馈,与此相反, 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减弱作用者,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静息电位是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称超极化。 2.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使终板膜主要对的通透性增加。3.骨骼肌收缩时,胞浆内的钙离子升高,其主要来源于。4.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当它与蛋白结合后才被激活。5.骨骼肌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钙离子由中释放,而钙离子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肌浆网结构中活动的结果。 6.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7.肌肉收缩是肌丝向肌丝滑行的结果。 8.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物质是。 9.钠离子泵是一种酶,它能分ATP解释出能量以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分布状态。 10.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开放时,可允许和同时通过,结果造成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11.第二信使物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细胞功能:一是通过直接激活各种,引起磷酸化反应,二是提高胞浆中浓度。 12.如果化学信号与膜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膜内的促速G 蛋白(Gs),则Gs与GTP的复合物可以增强的活性,后者可使胞浆中的ATP 迅速转化为。 13.细胞内的cAMP 可以激活一种依赖于cAMP 的,后者进而使多种功能蛋白质发生反应。 14.与cAMP 生成相关的G 蛋白有两种:一种是,它和cAMP 的复合物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一种是,它和cAMP 的复合物可减弱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二、选择题: 1.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E超极化2.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A化学性突触传递 B局部电流 C非典型化学性突触传递 D 非突性传递 E电传递 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A.NE B. Ach C.5-HT D.多巴胺 E.血管活性肠肽4.骨骼肌的肌质网终末池可储存:() A钠离子 B钾离子 C钙离子D镁离子E、Ach 5.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钙离子B钠离子C镁离子D钾离子ENE 6.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顺浓度梯度差转运B不消耗生物能 C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D是水溶性物质跨膜扩散的主要方式E是离子扩散的主要方式 7.常用的钠通道阻断剂是:() A同箭毒碱 B阿托品 C 四乙胺 D异搏定 E 河豚毒素8.常用的钾通道阻断剂是:() A河豚毒素 B 四乙胺 C 哇巴因 D 锰离子 E 异搏定 9.判断组织兴奋性的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动物生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和环境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反馈,它是机体较多(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准确、局限和短暂。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较广泛。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 二、简答题 2 举例解释正反馈与负反馈。 当输出变量或生理效应发生偏差,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时,即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体温调节)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1,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2,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三、论试题 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2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3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单纯扩散。 2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542250 课程中文名称:动物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8 学分:2+0.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理解动物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和活动规律,理解水产动物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方法,掌握各种生理仪器使用技能,初步具备运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解决渔业生产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水产养殖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 1.概述: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动物生理学研究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动态及其进展。 2.生理机能的调节及其控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馈控制系统;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基本要求 L.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及其研究的不同水平。 2.理解动物生理学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3.掌握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反馈控制及稳态的概念。 重点、难点 1.生理功能的调节 2.生理功能调节的控制及稳态的概念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6学时) 主要内容 L.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特点。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兴奋的引起和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兴奋的传递。 3.骨骼肌细胞生理特性及收缩功能:肌细胞收缩机制。 基本要求 1.了解肌细胞收缩机制。 2.理解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机制。 3.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掌握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重点、难点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的机制。 2.肌细胞收缩原理。 第三章神经系统(6学时) 主要内容 1.突触与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 2.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条件反射。 基本要求 L.了解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了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

动物生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水平和_____________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___________,它是机体较____(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_____调节. 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_____,_____与_____. 二,简答题 1 简述家畜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举例解释正反馈与负反馈. 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三,论试题 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第一章答案 一,填空题 1 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 2 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整体;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反馈多; 5 负反馈; 6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7 缓慢持久较广泛; 8 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9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二,简答题 1 见教材P3; 2 见教材P8-P92 3 见教材P5 三,论述题 1 见教材P6-P7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简单扩散; 2 易化扩散; 3 主动转运; 4 入胞作用; 5 出胞作用; 6 受体; 7 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 8 细胞凋亡; 9 细胞保护; 10 静息电位; 11 动作电位 二,填空题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 , 和. 2 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3 生命活动中出现的电现象称为. 4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历, , 和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5 动作电位包括, 和三个过程. 6 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的亲水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______,其疏水非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______. 7. 易化扩散主要是指____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它受物质的结构特点,结合的位点数目的影响,需要细胞膜上________的帮助, 是______转动的一种形式.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动物生理学一、名词解释 1. 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研究正常动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原理,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2. 反射(reflex):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3. 体液调节(hum oral regulation):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经体液运输达到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4.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5. 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通过影响激素分泌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 6.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机体内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7.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8.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 9.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0.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人间道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的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11. 载体(carrier):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能在溶质高浓度一侧与溶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构象发生改变,把溶质转运到低浓度一侧将之释放出来,载体蛋白恢复到原来的构象,又开始新一轮的转运。 12. 原发性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所需能量是由 ATP 直接提供的主动运输。 13. 继发性主动运输(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间接利用 ATP 能量的主动运输。 14.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5.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当神经、肌肉等可兴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型新授 主备人伍安生审核人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提高知识的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素等废物如果不及时排出,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排出的呢?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 1.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各有什么功能? 2.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肾单位包括那几部分?各有什么功能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功能 2、对照肾单位的结构图,讨论肾单位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四、能力提升 1.分析尿液由肾单位形成及流出的途径 2.分析血液流经肾的途径 五、当堂检测

【例题】下图中既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又属于循环系统的结构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①B.② C.③D.④ 1.肾脏在人体的位置是()。 A.胸腔两侧B.腹腔两侧 C.膀胱的两侧D.腰部脊柱的两侧 。网Z。X。X。K] 2.人体内废物的排泄主要依赖于哪一个人体系统?()。 A.呼吸系统B.运动系统 C.泌尿系统D.循环系统[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35887074.html,] 3.如图为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A.1 B.2 C.3 D.4 科网] 4.具有暂时贮存尿液功能的结构是()。 A.肾单位B.膀胱C.输尿管D.尿道 5.下列血管中,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的是()。 A.入球小动脉B.肺静脉 C.出球小动脉D.肺动脉 6.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结构是()。 A.肾小管B.输尿管 C.尿道D.出球小动脉 7.下图为肾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动物生理学 (部分章节)

第9章 内 分 泌 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 表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 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糖蛋白 促卵泡激素(FSH)性腺糖蛋白 黄体生成素/间质细胞刺激素(LH/ICSH)性腺糖蛋白 促性腺激素(鱼,GtH)鱼类性腺糖蛋白 生长激素(GH)骨、软骨组织191肽 催乳素(PRL)乳腺199肽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39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黑素细胞18肽 促脂解素(LPH)脂肪组织18肽 β–内啡肽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ADH/VP)肾、血管9肽 催产素(OXT,缩宫素 OT)输卵管、子宫、乳腺等9肽 松果体褪黑素(MLT)多种组织胺类 8–精缩宫素 甲状腺甲状腺素(T4)全身组织胺类 三碘甲腺原氨酸(T3)全身组织胺类 甲状腺C细胞 鳃后体(鱼、禽)降钙素(CT) 降钙素(CT) 骨、肾、肠32肽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肾、肠32肽胰岛B细胞胰岛素多种组织蛋白质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脂肪组织29肽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SS)消化器官等14肽胰岛F细胞胰多肽消化器官等36肽肾上腺髓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素(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多种组织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肾等排泄器官类固醇胸腺胸腺素T淋巴细胞肽类

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 睾丸、卵巢睾酮(T)睾丸及全身组织类固醇 抑制素腺垂体糖蛋白 雌二醇(E2)卵巢及全身组织类固醇 激活素 松弛素 卵巢孕酮(P)子宫类固醇 9-2 内分泌腺和激素的发现 内分泌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 提出,1855年Claud Bernard从实验中发现,肝细胞可不通过任何导管将糖分泌到血液中,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消化腺和汗腺需要通过固定的管道来释放自己的分泌物的新的分泌方式,并与机体内环境成分恒定有密切关系。他的观点给后人研究内分泌的思路以很大的启发。1902年英国的生理学家Bayliss和他的学生Starling发现,用盐酸溶液刺激失去神经支配而保持血液循环的小肠襻黏膜时,能引起去神经的胰腺分泌胰液,而将盐酸直接注射入血液却没有此效应。进一步实验证明,该小肠黏膜分泌的物质[后来证明是促胰液素(secretin)] 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的,从而刺激胰腺的分泌(见第5章)。因此他们认为,机体内除了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外,可能还存在一个通过无管腺分泌特异的化学信使到血液中,经血液循环运送,调节远距离靶器官活动的新的调节方式,即体液性化学调节(chemical regulation)。1905年,Hardy 创用了用“hormone”一词(希腊文,意为刺激、使兴奋)来概括这类化学信使。几年后,Penole引入了“内分泌学”(endocrinology)这一术语。 9-3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 表9–2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 主要来源激素名称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 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腺垂体3肽 促性腺素释放素(GnRH)腺垂体10肽 促性腺素释放抑制因子(鱼,GnRIF)腺垂体(鱼)多巴胺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RH)腺垂体41肽 生长素释放抑制素/生长抑素(GHRIH/ SS)腺垂体14肽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腺垂体44肽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腺垂体肽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腺垂体多巴胺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腺垂体5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腺垂体3肽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 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 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 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 之为慢性实验。(假饲实验) 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 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 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 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液态相嵌模型 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 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不同、功能不同 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 2、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 方式。 特点: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2、需要膜蛋白的帮助3、具有选择性4、通透性可 改变。 可分为通道转运、载体转运 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由生物泵完成。 特征:1、逆电化学梯度2、耗能 四、入胞和出胞:入胞:细菌、异物的清除,药物、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吸收。 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分泌。 3、兴奋、抑制、刺激、反应、兴奋性、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抑制:物质的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的现象。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 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 正、电荷 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 处的状态称为极化。(网络资源) 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反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 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 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 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3.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位于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者组成。肾素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可以感受肾入球小动脉内压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时,肾内灌注压下降,入球小动脉内压力下降,肾素分泌增加。肾素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Ⅲ,它们均可通过收缩血管和增加细胞外液量两种作用而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血管紧张素Ⅲ的容量效应较强。通过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 4.肾的皮质和髓质肾的皮质和髓质内含有大量肾单位和许多集合小管,构成肾的实质部分。在这些结构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称为肾间质。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穿行。肾皮质可产生1羟化酶,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从而调节钙、磷代谢。肾脏髓质中的间质细胞能分泌前列腺素,主要有PGE2、PGA2及少许PG2a,前两者能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促进水钠排出,使血压降低;PG2a则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肾皮质内所含缓激肽释放酶促使激肽原生成激肽(在肾脏主要为缓激肽),对抗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使小动脉扩张,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水和钠的排泄,使血压降低。此外,激肽释放酶还可促使前列腺素的释放。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3类激素共同调节肾的血液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并与其他激素共同维持血压和水盐代谢平衡。 此外,当机体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激素(EPO)增多,刺激骨髓红系增殖、

动物生理学修订版

动物生理学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动物生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动物生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十一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动物生理学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十一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选择题:15小题(单选10题,每题2分;多选5题,每题4分),共40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问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五)参考教材: 1、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动物生理学》,欧阳五庆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二版。 2、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动物生理学》,陈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四版。 三、考查范围 第一章动物生理学概述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机体与内环境 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 (三)骨骼肌的收缩 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一收缩偶联 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动物生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 1. 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A)× A 条件反射 B 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 D 防御反射 E 基础代谢 【正确答案】B 2.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C)√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液 【正确答案】C 3. 内环境的稳态(D)√ 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B 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C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D 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E 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 【正确答案】D 4. 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E)√ 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 B 导致尿量明显增加 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 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 E 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正确答案】E 5. 根据解剖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D)√ A 矢状面、水平面和横切面 B 矢状面、冠状面和额状面 C 水平面、横切面和冠状面 D 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正确答案】D 6. 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E)×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D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 【正确答案】A 7. 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E)×

B 激素远距调节 C 旁分泌调节 D 自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正确答案】B 8. 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C)√ A 迅速,短暂而准确 B 快速,高效而固定 C 缓慢持久而弥散 D 缓慢低效而广泛 E 灵敏短暂而局限 【正确答案】C 9. 属于细胞水平的研究是(D)√ A 蛙心灌流 B 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C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D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研究 【正确答案】D 10. 根据球管平衡现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约为肾小球滤过率的()× A 1/2 B 2/3 C 3/4 D 4/5 E 5/6 【正确答案】B 1. 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B)√ A 条件反射 B 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 D 防御反射 E 基础代谢 【正确答案】B 2.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C)√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液 【正确答案】C 3. 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A)√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动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5.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 (1)阐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 2.能力: 通过观察、解剖肾脏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泌尿系统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废物。至于如何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器官有什么特点,这是本节教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1课时重点要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会概述肾脏的结构特点,老师需帮助学生从肾脏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逐步认识、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结合学过的血液循环的作用,分析肾脏的血流特点,从而也为下节课尿的形成打好基础。 〖设计思路〗 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观察解剖实验建立感性认识,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课件展示肾脏微观结构,结合模型,使学生了解肾脏的微观结构→录像播放肾脏内的血液流动特点,使学生了解血液流动途径,为下节课打好基础→师生共同总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节课学生对尿液成分的测定,设疑:尿的形成与排出需要人体内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导入课题:“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关于肾脏的外形和结构的学习: 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也是泌尿系统的最重要器官。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肾脏的结构,先组织学生对肾脏外形的观察(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肾脏与输尿管的关系以及与肾脏相连的肾动脉、肾静脉)。然后组织学生解剖肾脏,观察内部结构(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3.关于对肾脏内部微观结构的学习: 教师先出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肾脏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相结合,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利用模型进一步掌握肾小体的结构。最后让学生总结肾单位的结构。另外,通过录像教学,让学生熟悉肾脏中血管的分布特点和血液流经过程,为下一节课学习尿液的形成作好知识储备。 4.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解剖实验、课件展示和录像播放,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对肾脏的形态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飞跃,获得理性知识,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5.练习、反馈、矫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