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验证原理和实验操作数据结果

方法验证原理和实验操作数据结果
方法验证原理和实验操作数据结果

1.专属性

是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能反映分析方法在有共存物时对供试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是方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度量。比如:

(气相色谱法测定杆菌肽原料药中的正丁醇含量)在本测试方法条件下将一个空白稀释液(甲醇)进样进行测试。所得图谱应当基线平整,不存在有影响正丁醇峰积分的干扰。证明稀释液(甲醇)不影响本方法对正丁醇的测试。

2.系统适应性

应该要按药典的规定做,还是做6针。系统适用性还是要做的,包括理论塔板数、拖尾因子,分离度和仪器仪器精密度(重复性)。

Inj#

正丁醇保留时间

Retention time of n-Butyl

alcohol

正丁醇峰面积

n-Butyl alcohol Peak Area

1 6.93

2 140.1

2 6.93

3 139.3

3 6.930 139.7

4 6.933 138.3

5 6.935 138.0

6 6.934 138.0

平均值Average 6.933 138.9

标准偏差SD 0.002 0.919 相对标准偏差/%RSD 0.025% 0.661%

可接受标准

Acceptance Criteria

≤ 2.0 % ≤ 5.0 %

3.检测限

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信噪比法:把低浓度的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尽心比较,计算出较能被可靠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基线噪声看的是高度,而你的积分的是峰面积,之间无法换算。工作站里有个积分方式,你给转换成峰高,就可以顺利算出检出限了,对应浓度从而算出S/N=3的浓度。

溶液配制/Test Solution Prep: 精密称定26.4mg正丁醇,置25mL容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移取该溶液5mL至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到刻度,混匀。精密移取该溶液2mL至50mL 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到刻度,混匀。

Accurately weigh 26.4mg n-Butyl alcohol, dilute with methanol to 25 mL, mix well. Then accurately pipet 5 mL of this solution and transfer into a 50 mL volumetric flask, dilute with methanol to the volume, and mix well. Then accurately pipet 2 mL of this solution and transfer into a 50

mL volumetric flask, dilute with methanol to the volume, and

mix well.

检测限浓度Concentration

(mg/mL)

0.004224 mg/mL

测试/Test #

保留时间

Retention Time

正丁醇峰面积

Area

信噪比

S/N

Test-1 7.287 4.34 3.1

Test-2 7.290 4.02 3.1

Test-3 7.289 3.92 3.1

Average 7.289 4.09 3.1

SD 0.002 0.219 -

STD% 0.03% 5.36% - 结论/Conclusion:

该方法检测限为:

The LOD is: 0.004224 mg/mL

4.定量限

是指样品中被测物(正丁醇)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溶液配制/Test Solution Prep: 精密称定26.4mg正丁醇,置25mL容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移取该溶液5mL至50mL 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到刻度,混匀。精密移取该溶液6mL至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到刻度,混匀。

Accurately weigh 26.4mg n-Butyl alcohol, dilute with methanol to 25 mL, mix well. Then accurately pipet 5 mL of this solution and transfer into a 50 mL volumetric flask, dilute with methanol to the volume, and mix well. Then accurately pipet 6 mL of this solution and transfer into a 50 mL volumetric flask, dilute with methanol to the volume, and mix well.

定量限浓度Concentration

(mg/mL)

0.012672 mg/ml

测试/Test # 保留时间

Retention

Time

正丁醇峰面积

Area

信噪比

S/N

Inj-1 7.287 11.64 9.3

Inj-2 7.285 10.87 9.5

Inj-3 7.289 9.83 8.6

Average 7.287 10.78 9.1

SD 0.002 0.908 -

%RSD 0.03% 8.43% -结论/Conclusion:

该方法定量限为:

The LOQ is: 0.012672 mg/mL

5.线性and范围(略)

线性(linear),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

线性以六个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1)LOQ 浓度,2)4mg/100ml (~40%); 3)6mg/100mL (~60%); 4)8mg/100mL(~80%), 5)10mg/100mL(~100%)和6)12 mg/100mL (~120%),以及一个空白溶液,按方法进行GC测试。以浓度(x)和峰面积(y)进行线性回归。

线性验证实验记录/Experiment Record of Linearity

实验编号/Exp#: NB007-04

溶液配制/ Test Solution Prep:

样品

Sample #

正丁醇重量

n-Butanol weight

体积

Volume

正丁醇浓度

Concentration

(mg/mL) Blank 0 10 0 LOQ

26.4mg/25mL×5mL/5

0mL×6mL

50 0.013

40 %

26.0mg/25mL×5mL/5

0mL×5mL

10 0.040 60%

31.0mg/25mL×5mL/5

0mL×5mL

10 0.062

80 % 20.1mg/25mL×5mL 50 0.080 100% 26.0mg/25mL×5mL 50 0.104 120% 31.0mg/25mL×5mL 50 0.124

样品Sample #

正丁醇浓度

Concentration

(mg/mL)

峰面积/Area Response

Inj-1 Inj-2 Avg

Blank 0 0 0 0

LOQ 0.013 11.6 11.9 11.3

40 % 0.040 44.6 44.8 44.70

60% 0.062 70.2 70.5 70.40

80 % 0.080 90.8 92.1 91.45

100% 0.104 121.1 122.7 121.90

120% 0.124 142.4 144.9 143.65 6.准确度

在样品中加入高中低三个水平的标准,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

一般的回收率公式是=(加标后测定的浓度-样品本底的浓度)/加入的标准的浓度*100%

比如:任意选取一个批号的杆菌肽原料样品。以加标量的方法准确加标配制正丁醇

含量约为0.08mg/ml, 0.1mg/ml及0.12mg/ml 及LOQ浓度等四个不同浓度的样品溶

液。每个浓度重复配制三次。该浓度相当于正丁醇限度(5000ppm)的80%, 100%

及120%。按照本测试分析方法中的仪器条件及方法描述进行测试,并计算结果,

扣除原批号杆菌肽原料样品中原来已含的正丁醇,计算回收率,回收率应当在100%+

10.0范围内。

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准确度实验结果/Result of Accuracy

样品编号Sample ID

配制浓度

Concentration

(mg/ml)

计算结果

(mg/ml)

Recovery

(%)

通过/失败

Pass or fail

平均回收率

Average

/SD/ RSD

通过/失败

Pass or fail

120%-1 0.123 0.116 94.43% 通过/Pass 91.98%

/2.15% /2.33% 通过/Pass

120%-2 0.136 0.124 91.07% 通过/Pass

120%-3 0.124 0.112 90.45% 通过/Pass

100%-1 0.104 0.104 100.31% 通过/Pass 94.70%

/4.89% /5.17% 通过/Pass

100%-2 0.103 0.0939 91.34% 通过/Pass

100%-3 0.104 0.0965 92.44% 通过/Pass

80%-1 0.0892 0.0856 95.99% 通过/Pass 92.98%

/2.78% /2.99% 通过/Pass

80%-2 0.0960 0.0887 92.42% 通过/Pass

80%-3 0.0772 0.0699 90.52% 通过/Pass

LOQ-1 0.0124 0.0117 94.33% 通过/Pass 94.41%

/0.12% /0.12% 通过/Pass

LOQ-2 0.0123 0.0116 94.36% 通过/Pass

LOQ-3 0.0136 0.0129 94.54% 通过/Pass

准确度全部样品的平均回收率/Average Recovery % 93.52% 通过/Pass 7.精密度

重复性(方法精密度)相同条件下,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制备100%浓度水平供试品(含正丁醇约为3000至5000ppm的杆菌肽原料药。按照本测试

分析方法描述的步骤进行正丁醇含量测定,重复配制样品六次并测试。计算正丁醇含量)6份,进行测定。相对偏差RSD%必须不大于10.0%,结果用偏差和相对偏差衡量。

中间精密度验证中,要求不同的分析人员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

仪器进行测试,以确认方法的适用性。

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色谱柱)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

8.耐用性

对照品(杂质正丁醇)溶液、样品溶液的稳定性,将对照品溶液及样品溶液分别置于

室温及冰箱(约4゜C)内保存若干天后检测(建议收集0,1,2,3,4,5 天的冰

箱数据及0,8,16,24小时的室温数据)。将检测结果与原始测试结果比对。计算

峰面积的%RSD。%RSD应不大于10.0%。

【完】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题目及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作业布置 实验1 数据库的建立修改与删除 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1 数据库的建立修改与删除 二、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XP。 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 2000 或MS SQL Server 2008。 三、实验目的 1.熟悉SQL Server 2000上机环境,学会SQL Server 2000“企业管理器”以及“查询分析器”的启动与退出;或熟悉MS SQL Server 2008上机环境,学会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启动与退出。 2.掌握建立数据库的两种方法。 3.掌握查看和修改数据库的两种方法。 4.掌握删除数据库的两种方法。 四、实验内容 (一) 规定内容 1. 在用户方便的存储空间上建立存放用户数据库的文件夹。本实验在D盘根目录下建立文件夹:D:\SQL2000DB,再建立存放T_SQL源代码的文件夹:D:\SQL2000DB\T_SQL 2.利用企业管理器创建学生课程数据库ST,参数如表1.1所示。 3.利用企业管理器查看ST数据库的属性。 4.使用T-SQL语句建立学生-课程数据库ST,参数如表1.1所示。 5.使用T-SQL 语句建立数据库JXDB,参数如表1.2所示。

6.使用T-SQL语句为数据库JXDB添加文件组JX_Group2,并为此文件组添加1个数据文件JXDB_Data4;添加1个日志文件JXDB_log1。参数由用户自己设定。 7.使用T-SQL语句修改数据库JXDB中次数据文件JXDB_Data4的属性:文件初始大小改为5M,增长方式改为每次按20%增长。删除日志文件JXDB_log1。 8.使用T-SQL语句删除数据库JXDB。 (二) 自定内容 五、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实验2 表结构的建立修改删除及完整性约束条件定义 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实验2 表结构的建立修改删除及完整性约束条件定义 二、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XP。 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 2000或MS SQL Server 2008。 三、实验目的 1.掌握建立、修改与删除表结构的两种方法。 2.掌握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方法。 3.掌握利用企业管理器和使用T-SQL语句向表中插入记录的方法。 四、实验内容 (一) 规定内容 1.对学生课程数据库ST进行完整性约束条件规划设计。 设计结果如表2.1所示。

实验3 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3 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RXDI-1A电路原理实验箱 1台 1 2、万用表 1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电路如图A所示。 1、按图A电路接线,取U1=12V,U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 U2=+6V。 图A

2、令U1单独作用时(使BC短接),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电流、用万用表测量各电阻元件两端电压,将数据记入表格中。 3、令U2单独作用时(使FE短接),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并记录。 4、令U1和U2共同作用时,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V) U1(V) UU2=+6V I(mA) I(mA) I(mA) U(V) U(V) U(V) U(V) U(V) 2123ABADCDDEFAU1单独作用计算值 U1单独作用测量值 U2单独作用计算值 U2单独作用测量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计算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测量值 5、将U2=+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 U(V) U(V) U2=12V I(mA) I(mA) I(mA) U(V) U(V) U(V) U(V) U(V) 12123ABADCDDEFAU2单独作用计算值 U2单独作用测量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计算值 U1和U2 共同作用时测量值 五、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实验报告

验证阿基米德定律.

验证阿基米德定律 【目的和要求】 学习验证阿基米德定律的方法;加深对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 【仪器和器材】 1.测力计(J2104型,钩码(J2106型,乒乓球,量筒,杯子,水。 2.定滑轮,薄壁小铁桶,塑料小桶,足量的细沙,水,小石子。 【实验方法】 方法一 1.在量筒内盛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1。 2.将钩码与乒乓球用细线拴在一起,挂在测力计下,读出测力计上示数G1。 3.再将钩码与乒乓球全部浸没水中,记下水面升高后的刻度V2,读出此时测力计上的示数G2。则V=V2-V1为钩码和乒乓球的总体积。F=G1-G2。为钩码与乒乓球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4.由求出钩码和乒乓球共同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5.将钩码和乒乓球所受的浮力跟它们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比较,看两者是否相等。从而可得到什么结论(钩码与乒乓球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们共同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 将实验所得数据和结果填入表1.21-1中:

方法二 1.把细线穿过定滑轮,两端分别系上小铁桶和塑料小桶,在塑料小桶中装入适量的沙、调节沙的多少,使系统平衡,见图1.21-l。 2.在小铁桶中装满水,在塑料小桶中加小石子,使两边重新平衡。此时石子重等于水重。 3.将盛水容器放在小铁桶之下,使水面和小铁桶底刚好接触,再从塑料小桶中一个一个地取出石子,将会看见小铁桶慢慢浸入水中,当小石子全部取出后,小铁桶全部浸入水中,见图1.21-2。

上述实验证明小铁桶受到的浮力大小和从塑料小桶取出的石子重相等,而石子重又等于小铁桶中的水重。所以得出结论:铁桶所受的向上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那部分水重,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 【注意事项】 1.方法一中将钩码与乒乓球拴在一起,是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如果只用钩码,所受的浮力较小,测力计上示数变化不明显,实验数据误差较大。 2.每次实验,不要使钩码和乒乓球与容器侧壁或底部接触。提起或落下的时候,应缓慢进行,等指针静止后再读示数。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1)

南京晓庄学院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 SQL Server 2005常用服务与实用工具实验 所在院(系):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1.实验目的 (1)了解Microsoft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发展历史及其特性。 (2)了解SQL Server 2005的主要组件、常用服务和系统配置。 (3)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图形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使用“SQL Server 2005 联机从书”获取帮助信息的方法;了解“查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2.实验要求 (1)收集整理Microsoft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相关资料,总结其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和主要功能特性。 (2)使用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查看和管理SQL Server 2005服务。 (3)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帮助系统获 得所感兴趣的相关产品主题/技术文档。 (4)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编辑器”编辑并执行Transact-SQL 查询语句。 (5)查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模板,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6)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步骤、结果和总结实验步骤/结果 (1) 简要总结SQL Server系统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与主要功能特性。

数据库原理课后题答案

第1章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成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2)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人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4)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作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机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呃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内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对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 为了能够在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7.定义并解释下列术语。 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内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DDL:数据库定义语言,用来定义数据库模式、外模式、内模式的语言。DML:数据操纵语言,用来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的语句。 8.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为什么

电路实验报告-叠加定理的验证-20170221

《电路与模电》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叠加原理的验证 姓名: 学号: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指导老师: 班级: 一、实验目的 1.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理解。 2.掌握叠加原理的适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 倍。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线路如图2-1。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 US 1=6V ,US 2=12V 。 2.将实验电路中的开关S 3向上,即拨向510Ω侧。进行步骤3-6的测量。 图2-1 叠加原理实验电路 装订线 装订线

3. 令US1电源单独作用(US 1=6V ,US 2=0V ),即将开关S 1投向US 1侧,开关S 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2-1。 4. 令US 2电源单独作用(US 1=0V ,US 2=12V ),即将开关S 2投向US 2 侧,开关S 1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2-1。 5. 令US 1、US 2电源共同作用(US 1=6V ,US 2=12V ),即将开关S 1投向US 1侧,开关S 2投向US 2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2-1。 6. 令US 2电源整为原先的两倍并令其单独作用(US 1=0V ,US 2=24V ),即将开关S 2投向US 2侧,开关S 1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2-1。 表2-1 无非线性元件时的测量数据 电流单位: mA 电压单位: V 7. 将实验电路中的S 3向下,拨向IN4007侧,即电路中接入非线性元件(二极管,型号为1N4007),重复第三步至第六步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格2-2,验证叠加原理或齐次性原理是否成立。 表2-2 含非线性元件时的测量数据 电流单位: 电压单位: 装 订线

实验12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原卷版)

实验十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或者 【实验目的】: 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小桶)、水、溢水杯、 【实验步骤】: ①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③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④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⑤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 重力。 ⑥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 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数据】: 次数物重 G(N) 拉力 F拉(N) F浮= G-F拉(N) 杯重 G杯(N) 杯+水重 G杯+水(N) 排开水重 G排=G杯+水-G杯(N) 比较F浮和 G排 1 2 3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考点方向】: 1、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比较的物理量是:。 1、弹簧测力计使用之前要上下拉动几下目的是:。 2、实验中溢水杯倒水必须有水溢出后才能做实验,否则会出现什么结果: 答:。 3、实验前先称量小桶和最后称量小桶有何差异:。 4、实验结论:。 5、实验时进行了多次实验并记录相关测量数据目的是:。 6、实验中是否可以将金属块替换为小木块,为什么? 答:。 7、如果用塑料方块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8、实验过程中,难免有误差存在,请说出一些容易导致误差的原因:。 【创新母题】: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溢水杯等器材,按照图所示的步骤,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空桶和石块的重力,其中石块的重力大小为N。 (2)把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石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可由(填字母代号)两个步骤测出。 (3)由以上步骤可直接得出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 (4)另一实验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有不足之处,其不足是:。 (5)为了改善上述不足之处,下列继续进行的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用原来的方案将水换成酒精进行实验 C.用原来的方案将石块换成体积与其不同的铁块进行实验

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 实验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4080522 姓名龚敏 指导教师李爱英

一.概要设计 1.教学数据库各表的关系模式:(加下线的属性为主键) 学生 (学号,姓名,性别, 出生日期,所在系) 英文缩写对照:student(s_no,s_name,s_sex,s_age,s_birthday,s_department) 课程 (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英文缩写对照:course(c_no,c_name,c_score) 教师 (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 英文缩写对照:teacher(t_no,t_name,t_sex,t_duty) 选课 (学号,课程号,成绩) 英文缩写对照:choice(s_no,c_no,score) 讲授 (职工号,课程号) 英文缩写对照:teaching(t_no,c_no) 2.教学数据库E-R 图: 实体:课程,学生,选课 联系:选课(学生同课程之间多对多的联系m:n),讲授(教师同课程之间多对多的联系m:n)。 二.逻辑设计 代码: use master go create database stu go use stu go n m m n 课程 教师 讲授 选课 学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成绩 职工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 学生

create table student (s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s_name char(8) not null , s_sex varchar(8) not null, s_birthday smalldatetime not null, s_department varchar(13) not null) drop table student use stu go create table teacher (t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t_name char(8) not null, t_sex varchar(8) not null, t_duty char(8) not null) create table course (c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c_name char(8) not null, c_score varchar not null) create table choice( s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c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score varchar not null) create table teaching( t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c_no char(8) not null primary key) insert student values('101','袁敏','女','1982-2-3','机电') insert student values('102','李志强','男','1983-4-5','计算机') insert student values('103','张亮','男','1984-10-9','建筑') insert student values('104','李平','女','1984-5-6','计算机') insert student values('105','王丽','女','1983-2-1','机电') insert student values('106','刘明耀','男','1982-4-16','计算机') select* from student insert course values('1011','C语言','6') insert course values('1012','数据结构','4') insert course values('1013','微机原理','6') insert course values('1014','数字电路','5') insert course values('1015','高等数学','6') select* from course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1','张大维','男','副教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2','林楠','女','讲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3','韩晓颖','女','副教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4','李辉','男','讲师') insert teacher values('0515','孙丽','女','助教') select* from teacher insert choice values('101','1011','82.5') insert choice values('101','1012','79') insert choice values('102','1012','92.5') insert choice

实验四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 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 倍。 三、实验设备 序号 名 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 注 1 直流稳压电源 0~30V 可调 二路 2 万用表 1 自备 3 直流数字电压表 0~200V 1 4 直流数字毫安表 0~200mV 1 5 迭加原理实验电路板 1 DGJ-03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6-1所示,用DGJ-03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6-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6-1。 表6-1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U1 (V ) U2 (V ) I1 (m A) I2 (m A) I3 (m A) U A B (V) U C D (V) U A D (V) U D E (V) U F A (V) U1单独作用12. 09 0 8.6 9 -2. 04 6.2 2 2.4 7 0.8 2 3.2 8 4.4 4.4 1 U2单独作用0 6.0 8 -1. 2 3.6 3 2.4 1 -3. 67 -1. 17 1.2 3 -0. 6 -0. 6 U1、U2共同作用12. 6.07.4 1.28.6-1.-0. 4.5 3.7-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数字化实验)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浮力部分的重点。人教版教材中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验证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再将重物浸入溢水杯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同时会在溢水杯水嘴下方的小烧杯中得到溢出的水;称得溢出的水的重力与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相同,则得到阿基米德原理。 为得到连续的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更直观地找到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将利用实验室中的焦利氏秤和力学传感器设计实验,通过数据采集,以图像形式呈现在计算机上,直观地找到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大小关系,进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利用实验室的焦利氏秤、力学传感器、电子天平和自制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一原理。 【实验仪器】:焦利氏秤、铁架台(两个)、PASCO力学传感器两个、自制溢水杯、纸杯、多通道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滑轮、重物

【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力,所以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排开的液体会通过溢水杯滴到纸杯中,勾住重物的力学传感器和勾住纸杯的传感器因为浮力的产生和排水量的增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在计算机上呈现出数据变化曲线。 【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装置图正确连接实验仪器,在自制溢水杯中加入水,使水面与吸管 上端口平齐。 2.打开计算机桌面的“DataStudio”软件,进入数据采集界面。 3.将力学传感器归零,设置勾住重物的力学传感器为推力正,勾住纸杯的力学 传感器为拉力正。点击“启动”,通过调节旋钮,来控制焦利氏秤的标尺向下移动,直至重物将要接触溢水杯壁时,停止调节旋钮,点击界面上的“停止”。 4.将焦利氏秤换成由铁架台和滑轮组装成的支架,如图二所示,重新建立实验 活动,将力学传感器归零,设置勾住重物的力学传感器为推力正,勾住纸杯的力学传感器为拉力正。点击“启动”,用手拉动绕过滑轮的线的一端,使重物下降,直至重物将要接触溢水杯壁时,停止调节旋钮,点击界面上的“停止”。

数据库原理B实验报告完整版1-3

实验一 认识DBMS系统 日期 2011-3-23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某个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了解DBMS的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架。 2.熟悉对DBMS的操作 3.搭建今后实验的平台 二、实验原理 企业管理器是SQL Server中最主要的工具,使用它基本上可完成SQL Server的所有管理操作,如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数据表的创建和管理、数据库安全管理等,在本书第五课中将对其作详细介绍。 查询分析器主要用于创建和执行SQL命令,以完成数据库的查询和管理工作。查询分析器和企业管理器是SQL Server的两大主要工具。 服务管理器主要用于启动、暂停、停止和检查本地服务的状态。SQL Server提供如下服务: SQL Server服务:该服务提供管理服务器中的所有数据库、执行T-SQL程序、执行存储过程、处理分布式查询等服务。必须启动该服务,用户才能通过客户端访问SQL Server服务器中的数据。 SQL Server Agent服务:该服务用于执行作业、监视SQL Server以及激发警报。SQL Server Agent允许自动执行某些管理任务的服务,所以必须启动SQL Server Agent 服务,才能使本地或多服务器的管理任务自动运行。 Microsoft Search服务:提供SQL Server全文检索功能。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Coordinator服务:提供Microsoft分布式事务处理功能。 MSSQL Server OLAP Service服务:支持Analysis Services的各项功能,该服务在安装了支持Analysis Services才有。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 1. 计算机 2. SQL Server 2000 四、预习要求 复习已经讲过的SQL Server 2000的基本工具使用方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书修改版(1)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书修 改版(1)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书班级:学号:姓名:教师:郑先容医药信息工程学院·数据决策2012年2月目录实验一利用ACCESS 创建数据库及熟悉SQL Server开发环境... 2 实验三数据库、表的创建............................................................... ... 6 实验五连接查询和嵌套查询................................................................ 12 实验七数据的插入、修改、删除.................................................... 18 实验九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 21 实验十一熟悉Power Designer数据库设计软件................................ 24 实验十三Transact-SQL编

程................................................................ 27 实验十五存储过程的使用............................................................... ..... 30 第十章数据库的恢复技术作业............................................................ 33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实验一利用ACCESS创建数据库及熟悉SQL Server 开发环境一、实验目的1、熟知机房用机安全规则和实验报告的书写。2、掌握SQL Server 2005的安装,卸载以及相关服务的启动、退出。3、熟悉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环境。4、掌握创建服务器组合注册服务器。5、初步了解数据库的概念; 6、初步了解SQL Server联机丛书的使用。 7、用ACCESS创建数据库,体会数据库的功能。注意:每次实验的指导视频,上课所需要的软件、数据库还有ppt。都可以在ftp://的“数据决策”->“数据库”->“2011-2012”文件夹下找到,以后每次实验相关的文件和数据

实验一 叠加原理

实验一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6-1所示,用DGJ-03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6-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6-1。

3. 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6-1。 4. 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6-1。 5. 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6-1。 6. 将R5(330Ω)换成二极管1N4007(即将开关K3投向二极管IN4007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6-2。 7. 任意按下某个故障设置按键,重复实验内容4的测量和记录,再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出故障的性质。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电压降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正确判断测得值的+、-号后,记入数据表格。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1、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1或U2)短接置零? 2. 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七、实验报告 1. 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2. 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不同的实验方法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探讨如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式教学做为一种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开展探究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半探究、全部探究、接受式探究、发现式探究等等。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教学是常用的方法。开展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方法除了可以利用教师自己所设计的一些探究实验外,还有很多途径。如:利用教材中非探究实验里面的一些可供探讨的细节、问题;将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等内容改造成探究实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就是由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的学生探究实验。这个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物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至3课时。 【教学准备】 1.在每张实验桌上准备一套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器。可以用由国家教委教学研究所设计的,设备站统一调拨的J2172型力学实验盒中的仪器进行实验。 2.在教师讲桌上除准备一套与学生一样的实验器外,再准备三套不同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器。这三套仪器可自制或用由设备站统一调拨的实验器。 3.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请专业人士、自制或从网上查询一些录像、课件。 【活动指导】

1.教师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请学生在课前充分思考准备一下如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学生参考一下书上的演示实验或者去图书馆查询书籍杂志等资料,还可告诉学生如何上百度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2.按分组实验的标准,在课上2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可先利用实验桌上的实验仪器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要及时给以引导、点拨。 3.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进行适当地分析归纳和总结迁移。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用其它的实验方法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在探讨中可以配合师生的演示实验、录像、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适当地讲一下阿基米德原理在社会、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此外,评价阶段要注意对学生在技能、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优良表现给以积极地表彰。 【评析】 1.阿基米德原理是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2.这个教学设计能非常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可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实验发现、验证一些科学规律,体验一下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养;从小的方面讲,通过实验中的一些问题(如弹簧称的调零、怎样将溢水杯灌满水、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实验装置),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这个教学设计尤其能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在搜集资料时,也许几乎想搜集到什么就能搜集到什么。笔者在写这个教学设计时,当时在百度网站输入了“阿基米德实验”几个字,马上就找到了“抽水法”等一些取材容易、简单可行的证明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文明上网)。另外,一些新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方法在《实验教学与仪器》及《物理教学》等杂志中也有介绍,这样又可以锻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等渠道收集资料的能力。此外,学生查询到的一些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装置虽然简单,但制作起来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讲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可以锻炼他们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阿基米德是希腊化时代的科学巨匠(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数学之神”。在

叠加原理的验证作业

叠加原理的验证作业 【实验名称】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目的】 用实验方法验证叠加原理的正确性。 学习复杂电路的连接方法,进一步熟悉直流电流表的使用。 【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两台),分别为12V和6V; 万用表; 转换开关(两个); 标准电阻(三个),分别为100Ω、430Ω和180Ω。 【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是指几个电源在线性电路的任何部分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等于这些电源单独地在该部分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叠加的结果。 【实验内容】 按照所给的电路图搭建电路(图1)。 【实验步骤】 (1)测出S1接1端,同时S2接1端时的电流IL。 (2)将开关S1接至1端,S2接至2端,使12V电源单独作用,测出此时通过R1的电流I11和通过R2的电流I21;将开关S1接至2端,S2接至1端,使6V电源单独作用,测出此时通过R1的电流I12和通过R2的电流I22;令I1=I11+I12,I2=I21+I22,注意电流的方向和符号。 将上述2步所测数据填写到表1。(单位:mA) (3)测出S1接1端,S2接2端,各支路的电压U1、U2、UL。 (4)测出S1接2端,S2接1端,各支路的电压U1、U2、UL。 (5)测出S1接1端,S2接1端,各支路的电压U1、U2、UL。 将上述3组所测数据分别填入表2。(单位:V) 图1 实验电路

实验报告 姓名:孟庆亮 报名编号:C0731701101410809000004 学习中心:河北沧州黄骅奥鹏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高起专或专升本) 专业:专升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填写数据表格 表1:叠加原理的验证—数据记录(1) 表2:叠加原理的验证—数据记录(2) (二)实验结论 叠加原理是指几个电源在线性电路的任何部分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等于这些电源单独地在该部分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叠加的结果。

叠加原理 实验报告范文(含数据处理)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六、思考题 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 2.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七、实验小结 测量电压、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这样纪录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数据库原理》实验4

实验四:数据库综合查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查询条件表示方法; 2.掌握查询条件种类和表示方法; 3.掌握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4.掌握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5.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二、实验环境 已安装SQL Server 2008 企业版的计算机; 具有局域网环境,有固定IP; 三、实验学时 2学时 四、实验要求 1.了解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和执行方法; 2.了解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3.了解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4.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5.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以数据库原理实验2数据为基础,请使用T-SQL 语句实现进行以下操作: 1.查询以‘DB_’开头,且倒数第3个字符为‘s’的课程的详细情况; 2.查询名字中第2个字为‘阳’的学生姓名和学号及选修的课程号、课程名; 3.列出选修了‘数学’或者‘大学英语’的学生学号、姓名、所在院系、选修 课程号及成绩; 4.查询缺少成绩的所有学生的详细情况; 5.查询与‘张力’(假设姓名唯一)年龄不同的所有学生的信息; 6.查询所选课程的平均成绩大于张力的平均成绩的学生学号、姓名及平均成 绩; 7.按照?学号,姓名,所在院系,已修学分?的顺序列出学生学分的获得情况。 其中已修学分为考试已经及格的课程学分之和; 8.列出只选修一门课程的学生的学号、姓名、院系及成绩; 9.查找选修了至少一门和张力选修课程一样的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课程号; 10.只选修?数据库?和?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11.至少选修?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课程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12.列出所有课程被选修的详细情况,包括课程号、课程名、学号、姓名及成绩; 13.查询只被一名学生选修的课程的课程号、课程名; 14.检索所学课程包含学生‘张向东’所学课程的学生学号、姓名; 15.使用嵌套查询列出选修了?数据结构?课程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16.使用嵌套查询查询其它系中年龄小于CS系的某个学生的学生姓名、年龄和 院系; 17.使用ANY、ALL 查询,列出其他院系中比CS系所有学生年龄小的学生; 18.分别使用连接查询和嵌套查询,列出与‘张力’在一个院系的学生的信息; 19.使用集合查询列出CS系的学生以及性别为女的学生名单; 20.使用集合查询列出CS系的学生与年龄不大于19岁的学生的交集、差集; 21.使用集合查询列出选修课程1的学生集合与选修课程2的学生集合的交集; 22.思考题:按照课程名顺序显示各个学生选修的课程(如200515001 数据库数 据结构数学); 六、出现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某些查询操作无法执行,如何解决? 1、查询以‘DB_’开头,且倒数第三个字符为‘s’的课程的详细情况 select * from course where cname like 'DB\_%s__' 2、查询名字中第二个字为“阳”的学生姓名和学号及选修的课程号、课程名 select student.sno ,student.sname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cname from student,course,sc where sname like '_阳%'and student.sno=sc.sno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 3、列出选修了‘数学’或‘大学英语’的学生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no,sname,sdept,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cname,grade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 and sc.sno in(select sc.sno from sc,course where (cname='大学英语'or cname='数学')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https://www.360docs.net/doc/638685958.html,o group by sc.sno) select student.sno,sname,sdept,cno,grade from student,sc where Cno in (select Cno from course where cname='数学'or cname='大学英语')and sc.sno=student.sno 4、查询缺少成绩的所有学生的详细情况; select * from student,sc where Grade is null and student.sno=sc.sno 5、查询与‘张力’(假设姓名唯一)年龄不同的所有学生的信息;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age <>(select 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张力') 6、查询所选课程的平均成绩大于张力的平均成绩的学生学号、姓名及平均成绩 select student.sno,sname,平均成绩=A VG(grade) from student ,s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