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日语比喻用法的比较

汉语与日语比喻用法的比较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王彬彬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发贴人:王彬彬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25日 22点45分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仍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仍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仍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日制汉字】又称和制汉字,新汉语(日本)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汇是从日文引入的,【日制汉字】数量还不少,如人民、服务、图书馆、共产主义、哲学、世界、民主、病毒、艺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电话、科学、社会、经济、警察、杂志、干部、达人、暴走、逻辑等等,以学术名词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日本近代化较中国成功,输入西学比中国快一步,清末民初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便从日本人那里获得了转译过来的西学新知,包括一系列汉语新词,并将它们带回国内。这些词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古汉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对应于 欧美语言中的单词创造出来的,有字义新组合,也有古汉语文献中原本就有只是将用法固定或赋予专门含义的词。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二十世纪初大量新词汇的出现丰富壮大了汉文。【日制汉字】有趣的【造词原理】:★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广义化。例:“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语,社会在汉文原指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会。狭义化。例:“经济”作为“economy”的译语,经济一词出自汉文“经世济民”,包含政治、经济等抽象意义。★使用汉字的造词力直接新创★如“电话”、“制纸”、“制糖”、“名词”等等……★使用造词力强的词尾大量制造新词★如

“~化”、“~的”、“~性”、“~主义”工业化,工业的,工业性,工业主义……等等创造于明治维新时期的和制汉语,由于多是为了翻译外文中日语本所没有的词汇而创的,通常具有“能与原文词意义完全匹配”的特性。如“名詞”是“noun”的译语,专为“noun”一词而创,所以这两个词可视为完全等意。同时,这时代的和制汉语也效法西文里的“字根”用在汉语词,如使用“~化”作为“~ize”的译语、以“~主义”作为“~ism”的译语。★半和制汉语★前述“世界”、“社会”、“经济”等原出于汉语,在日语中借为欧文翻译,赋予新意义的用词,属于广义上的和制汉语。有人将这类词汇称为半和制汉语[7],也有人不将他们视为和制汉语。而“电话”、“制纸”、“制糖”可视为纯粹的和制汉语。【民国初年】:例如,早年孙文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团。例:工团、法团~力。例:购买力、战斗力~法。例:宪法、民法、刑法~性。例:实用性~的。-->(~底/~的/~地)。~制。例:集体制~主义。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会。例:工会、议会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 [1108] (2009-02-09)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队。 11.上位,成熟,上路的意思,比如,他已经上位了。 12.点滴,输液的意思。 13.量贩,大量销售商品。比如,量贩式KTV,量贩式超市。 还有一些常用词汇,都来源于日本汉语,比如: 健康、卫生、衬衣、宠儿、乘客、储蓄、反感、化妆品、接吻、紧张、批评、企业、气氛、人格、肉弹、升华、生产、体育、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文化、文明、文学、时间、劳动、服务、白血病、鼻翼、剥离、大气污染、关节炎、抗体、麻醉药、牵引、弱视、色盲、糖尿病、听力、血压、…… 除了词汇之外,还有一些用法,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表达,比如 1.超……

浅析日语与汉语主要不同点 之一 语序不同

浅析日语与汉语主要不同点之一语序不同 语序是指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也叫词序.汉语没有词形变化,主要是靠语序来确定每个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比如,"我喜欢她."这句话主语是"我",谓语是"喜欢",宾语是"她".如果改为:"她喜欢我."主语就变成"她",宾语就成了"我".,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汉语语序的基本型为"主----谓----宾." ,语序变化,或导致整个句子意思变化,或使句子根本不通. 比如:"我吃鸡蛋." 这句话不能说成"鸡蛋吃我.".或者是我鸡蛋吃. 日语语序和汉语不同,它的基本型为:主-----宾-----谓,即主语位于句子前面,谓语位于句子末尾,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る」。同汉语相比,日语的语序是比较是比较自由的,一些成分的位置允许一定的变动,但是,以下几点被认为是固定了的。 1:谓语句节位于句子最后。 日语句子是由句节组成,从意义上来划分,句节是句子的最小组成单位。 如:* 田中先生は|東京から|私たちに|お手紙を|下さいました。 这个句子就是由五个句节组成的。上面已经讲过,日语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谓语句节(包括判断助动词「です」)位于句子末尾。 ①A.私は新聞を読んでいる。 ----------- B.新聞を読んでいる私は。 ----------- C.読んでいる私は新聞を。 ---------- ②D.これは新聞です。 --- E.これはです新聞。 --- F.ですこれは新聞。 ---- ①中的A句,②中的D句合乎语法规则,是日语中的常用句;①中的B,C句,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能作为独立的,完整的句子使用的;②中的E.F句子违反了基本语法规则,是任何情况下也不能用的。 2.修饰语在被修饰语的前面。 A.私の三冊の新しい本。 ----------------- == B.黒い猫が鼠を食った。 ---- == C.桜が美しく咲いている。 ------ ======= 上面例句中的单线表示修饰语,双线表示被修饰语,A.B两句是连体修饰。修饰语?黒い」一定要在被修饰语?猫?的前面,而不能在其后面,成为「猫黒いが」。C句的连用修饰语「美しく」一定要在被修饰语「咲いている」前面,否则就不通。日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顺序同汉语是一样的。同汉语相比,日语的修饰语显得很长,有时用很多个句节修饰一个词,但是,不论修饰句节有多长,也一定集中在被修饰句节前面。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古代,一直是日本向中国学东西。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几乎一直都是中国向日本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量学习、引进日本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经济制度上长处;比如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中国人的赴日留学热,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成为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来源、成为中国反封建反民族压迫事业(即反清革命)的中流砥柱。客观上日本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进行现代化事业的人才(在历史学上从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属于中国的“现代 ”时期、解放后的历史时期称作“当代 ”),当然这些在日本留过学的中国人在解放后的建设事业中也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象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即青年时期)都在日本读中专、大专和本科。第一篇中文版的《共産党宣言》就是李大钊把日本人翻译得到的日文版共産党宣言再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鲁迅所翻译的东欧和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也都是鲁迅把东南欧文学作品的日文版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而且鲁迅有众多的日本友人、日本同志(比如和他志同道合的内山完造)。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

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下面我列出一些来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D: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E:二重奏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最近看了NHK的一个学英语节目,其中提到福泽谕吉(一万日圆纸币上的那个人,「脱亚入欧」论提出者)翻译的几个著名单词:「竞争」、「版权」、「独立」、「演说」等。看完后上网查了一下,找到下面这篇有关汉语中日语外来语的文章。(「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一文附在本文末尾) 还有一篇日语文章,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1996年写的,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的。 现代汉语里的许多常用词汇其实是日语外来语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Sep 30 08:50:18 2003),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41066096.html,) ·文雨· 最近看了NHK的一个学英语节目,其中提到福泽谕吉(一万日圆纸币上的那个人,「脱亚入欧」论提出者)翻译的几个著名单词:「竞争」、「版权」、「独立」、「演说」等。看完后上网查了一下,找到下面这篇有关汉语中日语外来语的文章。(「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一文附在本文末尾) 还有一篇日语文章,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1996年写的,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的。文章中将日语外来语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 (1) 形容词+名词 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 副词+动词 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 二、同义词复合 例: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 三、动词+宾语 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 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

日语与汉语的比较

1.日语与汉语的比较 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 但我觉得,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面所述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grammar是一个语言的骨架,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言,但我们认为很相似的日汉语的文法根本不一样。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日语的谓语动词往往放在句末,这是最特别的一点。比如说“我去学校”,在日语里面说成わたしは学校へ行きます,把“去”这个动词放在最后。其次,日语是以其格助词为关键的,如 “に”、“を”等,每一个就有很多种用法。拿“を”来说吧,它就有表示对象的用法,如本をよむ;还有表示起点的,如家を出る;还有表 示在某一范围内移动的,如海を泳ぐ。而“に”的用法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而汉语里则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多的格助词。 另外,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同时,我要说的是,日语中的这些形相当难记,而且很容易忘。但是如果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掌握了一个动词的て形,那它的其它形就可以迎刃而“记”了。比如待つ的て形为待って,由此可以推断出它的た形,就是待った。这是动1的词的用法,而动2的词就更加相似了,直接把最后的一个假名去掉加上一个て或一个た就可以了。而其它的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 当然,仅仅掌握了这些词形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应用于一些句型当中。仅以て形为例,它就有很多与之有关的用法或句型。如てくたさぃ表示礼貌地请求;てぃる有表达两个含义,一方面表示动作的进行,还有一种就表示状态的持续;てもぃぃです表示可以干某事了。 日语中有如此多的词形变化,而汉语中很少,那为什么一些西方人会觉得汉语比日语更难学呢?让我们来看看日语和英语的比较吧。 2.日语和英语的比较 我认为,和汉语相比,日语和英语的相似处更多,它们都属于形合的语种,注重形式;而汉语则属于意合,西方人对此很难理解。 而且日语和英语都有很多相对应复杂的句型,时态,及与之相关的词型变化比如与て形相对应的英语时态就是现在时-ing形式,与た形相对应的则为过去时-ed形式,与なぃ形相对应的则是英语中的否定。而且,现在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日语中外来语增加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好多词汇都摒弃了原来的和语或汉语读法,采用了英语的发音,叫人背不胜背,这通常都要用片假名来表示。因此,好多日语词都可以用英语来发音,日本人不但不会嘲笑,反而认为你才是up to date。这样一来,西方人当然觉得日语更好学了。什么东西说不出来,仍然可以用英语来表示。但是,

来自日语的英语单词

如果一个英语单词的词源不是PIE的肿么办? 我们知道英语中有大约6%的词汇是非印欧语来源的,其中当然也有许多单词的词源来自日语。而日语与汉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那么,通过把这些英语单词的词汇节点,与我们所熟悉的汉语词汇建立关联,大致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些单词的理解记忆。 以下是我查词源词典网站所找到的所有日语来源的英文单词,如有遗漏,欢迎大家补充! 日语中一个词的发音大致有两种:训读和音读。训读是日本本民族语言流传下来的发音,音读则是从中国借入的发音,大多数来自中国古代的吴方言。比如,日语中的数字一到十[音读]中,1、3类似普通话的发音,2、4类似客家话,5类似闽南话,6类似粤语,等等。 如果一个单词是“音读”发音,那么这个词很大程度是从中国借入的词汇,我们可以把它同汉语发生关联,比如说,英语中“豆腐”这个单词,它就是音读发音: tofu = 豆腐(とうふ)[音读] = tou(豆)-fu(腐) < doufu(豆腐)【汉】 tofu词源来自日语,日语罗马字写成tofu,而日语又来自汉语doufu。这里的to其实是tou,日语转写罗马字时,通常会把长音的u省去,即tou(豆)变成了to,这就是为什么少了一个u的缘故。 日语转写罗马字中,长音u丢失的情况还有比如Tokyo和Kyoto: Tokyo = 東京(とうきょう)[音读] = tou(東)-kyou(京) Kyoto = 京都(きょうと)[音读] = kyou(京)-to(都) “京”的日语音读为kyou,转写成罗马字时就变成了kyo,“東”的情况也一样。 而如果一个单词如果是“训读”发音,那么就很难对得上汉语的发音,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进行拆解来辅助记忆,比如,英语中“海啸”这个单词: tsunami = 津波(つなみ)[训读] = tsu(津)-nami(波) --海啸 tsu- = harbor,日文汉字写作“津”,-nami = waves,日文汉字写作“波”,“津波”就是海港、渡口上的巨大波浪,即海啸的意思。 有了以上的一些介绍,就可以自己拆解日语来源的英语来辅助记忆。当然,我们只需要掌握以下这些单词就够了,如果学全了,日语你就会一半了~~~ 英语中日语来源的单词: tsunami = 津波(つなみ)[训读] = tsu(津)-nami(波) --海啸 tofu = 豆腐(とうふ)[音读] = tou(豆)-fu(腐) < doufu(豆腐)【汉】-- 豆腐 tycoon < 大君(たいくん)[音读] = tai(大)-kun(君) < tai-kiun【汉】--(日本幕府的)将军,企业界的大亨 shogun = 将軍(しょうぐん)[音读] = shou(将)-gun(軍) --幕府时代的将军 shogunate < shogun --幕府时代,将军职位(日语将军再加一个后缀-ate就是这个单词了。。)samurai = 侍(さむらい)[训读] --武士,武士阶级,日本陆军军官 Nipponese < Nippon = 日本(ニッポン)[音读] = nichi(日)-hon(本) --日本人(照着日文读音加后缀-ese 生照的词) Toyota = 豊田(とよた)[训读] = toyo(豊)-ta(田) --丰田,丰田汽车 karaoke = 空オケ(カラオケ)[训读] = kara(空)-oke(オケ) --卡拉OK sayonara = さようなら[训读] --再见 sakura = 桜(さくら)[训读] --樱花 san = さん[训读] < 様(さま)= sama --对人尊称的后缀(…“桑”,…先生,…小姐) yen = 円(えん)[音读] = (y)en(円) < yuan(元)【汉】--日元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王彬彬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雷颐先生是以肯定的口气谈到日语对汉语的侵入的。而李兆忠先生的《汉字的圈套》一文,则在与雷颐先生做了相同的介绍后,不无遗憾地写道:这真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到了中国和日本,就被译成两种味道相去甚远的词,最后却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或者换一种不太合理的问法:严复、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法?同样,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为什么没有像二十年之后的大陆学者那样,采用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这里把梁启超与严复相提并论有些不妥,但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思索的。汪丁丁先生的《?经济?原考》一文,是对?经济?二字的汉语原意进行追溯,实际上也同样涉及到日语?外来语?问题,因为?经济?也是众多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而考古学家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倡议中国的考古学?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因为?所谓的国家、文明。私有制等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

日语中的外来语

日语中的外来语 一、从来源上介绍 1、日语外来语主要是从西欧语系借用并已融入日语的词汇,主要来自英语,也有来自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这些词汇已经日本语化,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仍然有来自外国语的感觉,一般用片假名书写。这一类词汇的词形比较固定。例如:ラジオ(radio)、ナイフ(knife),スタート(start),オーバー(over),ピアノ(piano)等。现以源于英语的外来语为例,看一看外国语转变为外来语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 (1)缩写 日常使用中,由于某些词汇过长,使用起来不方便,于是就取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一个短小的、容易记忆、容易发音的词汇。例如: ハイ·テクノロジー(high technology)--ハイテク(高科技) ミス·コンテスト(miss contest)--(选美比赛) 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personal computer)--パソ·コン(个人电脑) コンビニエンス·ストア(convenience store)--コンビニ(便利店) 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supermarket)--スーパー(超级市场) オートバイク(autobike)--オートバイ(摩托车) (2)重组 一般是两个或更多的英语词汇组成一个新词汇。例如: my car--マイカー(私家车) office lady--OL(女办事员,女职员) cost down--コスト·ダウン(降低成本) one man bus--ワン·マン·バス(只有司机、没有售票员的公共汽车)

(3)添加某种成分 由于添加了某种成分,使原来的词性发生了改变。例如: アドバイス(advice)(名词)+「する」--アドバイスする(劝告)(动词) コピー(copy)(名词)+「する」--コピーする(复印)(动词) (4)日本人自制的外来语 night(夜晚)(名词)+er -- ナイター(棒球的夜场比赛) (5)把日语和外来语组合在一起 「口(くち)」(口,嘴)和communication (交流,传播)--口(くち)コミ(口头交流,口头传播) 「省(はぶ)く」(节省)和energy(能源)--省(しょう)エネ(节省能源) 2、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很多,大多是自古以来从中国引进的,从外来语的定义看,汉语词汇也应该属于外来语的一种。但是,从惯用的角度看,汉语词汇不包括在外来语中。 较早引进的外来语,有些已经完全融入到日语中,几乎已经没有了来自外国语的感觉。这一类词汇历史上多采用平假名或者汉字来书写,现在一般用片假名来书写,有些还任然保留了平假名和汉字的书写习惯。例如:タバコ(煙草)(香烟)、てんぷら(天婦羅)(油炸虾鱼食品)、カッパ(合羽)(帐篷)、ジュバン(襦袢)(贴身衬衫、汗衫)、キセル(煙管)(烟袋)等。 3、有汉字表记的外来语 日语中的外来语用片假名表记,但很少一部分外来语单词也有其相应的汉字表记。这是因为外来语在表记方法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来语进入日语中为人们使用时,采用平假名表记。第二阶段是试着用汉字表记,给单词配以音读汉字表示其读音或物理特征、

杂谈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杂谈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近年来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前身是日语的外来语(又称帕来语)。且广泛流行起来。有些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有些则引用在了歌词和商品等众多领域。 一、「人気」→“人气” 「人気」的日文解释是「その会社で好ましいものとして受け入れられること。狭义では、その芸人の出演が娯楽?享受の対象として世人から求められる度合いを差す。」 例:人気が出る人気がある 中文的“人气”解释和日语大同小异,指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 例:由于该影片获奖,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人气急升。 二、「写真」→“写真” 「写真」的日文意思是照片。但中文中则指明星艺人等的个人特写照片集。 例:F4写真集青春写真艺术照 三、「料理」→“料理” 汉语直接把日语词汇借过来,指菜肴。 例:日本料理、中华料理、韩国料理 四、「理念」→“理念” 「理念」——何を最高のものとするかについての、その人(面で)の根本的な考え方。例:文化国家の理念を挙げる 汉语“理念”即为思想;观念。 例:经营理念文化理念 五、「売场」→“卖场” 都指比较大的出售商品的场所。 例:バーゲン売场 例:仓储式卖场 六、「物语」→“物语” 新明解国语词典解释为:语り伝えられて来た话。 例:『源氏物语』『竹取物语』 汉语用作为故事的意思。 例:婚姻物语咖啡物语大银河物语(游戏中多直接引用) 七、「超」→“超” 「超」接头词,表示程度。 如:超かっこいい超やさしい 汉语中主要用于宣传口径的前缀,有夸大其词之嫌。显其贵、表现其竞争力。 例:网通买亚环电信超低价布局海外。

八、「准」→“准” 接头词,本式,正式,最终的なものに次ぐ。 例:准会员准决胜 汉语也表示离正式还有一步之遥的意思。 汉语的例子:准妈妈准儿媳 九、「新干线」→“新干线” 日语中原指高速化的铁路路线。 汉语引用为快速前卫的象征。 例:影视新干线日语新干线 十、「物流」→“物流” 日语中解释为:商品その他の品物を生产地などから消费地などまでに运ぶための包装,荷役,保管,运送の仕事。 汉语中的现代物流就是指把物质资料按照客户的要求,以最小的总费用,从供给地转移到需要地的过程。 另: 1.「解読」→解读意思:破解密码和普通人读不懂的文字。例:解读信息编码解读人生 2.「视点」→视点意思:描绘及论述事情时作者的立场。例:作者的视点比较独特,文 章很有新意。 3.「职场」→职场意思:工作场所。例:小资们的职场生涯 4.「新锐」→新锐意思: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实力的人或物。例;新锐导演棋坛新锐 5.「放送」→放送意思:播放。例:金曲放送影视大放送 6.「视界」→视界意思:从一定位置展望外界的范围。例:参观了科技新成果展览,视 界大开。 7.「完败」→完败意思:指球类、棋类比赛中指一直处于明显劣势面输给对手。例:甲 队0比3完败于乙队。 8.「完胜」→完胜意思:指球类、棋类比赛中指一直占据较大优势而战胜对手。例:主 队3比0完胜于乙队。 9.「工房」→工房意思:摄影师、陶艺师、建筑师等的工作场所。例:创意工房美少女 工房 10.「新人类」→新人类意思:日语中指新人、新出现的人。汉语中新人类指1980年以后 出生的年轻人。 11.「亲子」→亲子意思:即父母的孩子。例:「亲子丼」鸡肉饭上放有煎鸡蛋。 12.亲子餐(大号套餐+儿童套餐) 13.「达人」→达人意思:指技艺、学术方面的高手。例:游戏达人(游戏界内使用广泛)达 人级高手 14.「强?弱」→强、弱意思:程度副词。例:A级强 B级弱 15.「真」→真意思:更本质的,更强的。例:真?三国无双(游戏界内使用广泛) 16.「补完」→补完意思:补充完整。例:攻略补完 17.「入手」→入手意思:购买、购入,拿到手。例:准备入手××CD

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网友Sakane昨天给我发来一个最近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帖子《难以想象!中国从日本引进如此多的词汇》,大意是说在现代汉语中,70%以上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词汇都是从日语引进的,例如以汉语拼音Z开头的一组词汇: 杂志、哲学、真菌、证券、政策、政党、政府、政治、知识、直观、直接、直觉、植物、纸型、指标、制裁、制约、质量、终点、仲裁、主笔、主观、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料、自律、自然、自由、宗教、综合、总理、组阁、组合、组织、左翼、作品 Sakane说,他只知道日语从汉语“借词”,从未听说汉语从日语“借词”,他问我这是否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能否写个帖子谈谈?这个帖子,我原本想写另外一个话题,不过应Sakane的请求,我决定先写这个话题。 19世纪末期,西方的各种概念同时进入中国和日本,迫切需要翻译成汉语和日语。当时在中国,熟悉西方的人很少,精通英语的人更少,汉译工作主要由严复先生(1853—1921)完成。而在日本,熟悉西方、精通英语的人比较多,日译工作由许多学者共同完成。于是,同一个西方概念,在中国和日本有完全不同的译文,例如: ①capital:【严译】母财【日译】資本 ②economy:【严译】计学【日译】経済 ③evolution:【严译】天演【日译】進化 ④metaphysics:【严译】玄学【日译】形而上学 ⑤philosophy:【严译】理学【日译】哲学 ⑥society:【严译】群【日译】社会 ⑦sympathy:【严译】善相感【日译】同情 不幸的是,刚刚进入20世纪,以梁启超先生(1873—1929)为首的中国留日学者掀起一场学习日本的运动,大量翻译日语著作,大量引进日语词汇,结果“严译”还未与“日译”较量几个回合,就被击败,从此退出了语言舞台。 为什么“严译”会被“日译”击败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先生(1877—1927)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严译”的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过分追求“古”(archaism),二是过分追求“雅”(elegance),导致“严译”的术语,学者能看懂,而老百姓看不懂,与正在进入白话文时代的当时中国民众严重脱节,所以被淘汰了。我赞同这种看法。 现代有些日本学者,过分夸大现代汉语引进日语词汇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批日语词汇,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可能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中国学者似乎也表示赞同。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纯属扯淡。pear译成“鸭梨”,或者译成“鸡梨”,难道有本质区别吗?难道pear叫“鸭梨”就是甜的,叫“鸡梨”就是酸的吗?所以我不赞同这种看法。 100多年之后的今天,汉语依然从日语引进词汇,比如这句话:“附近有一家人气很旺的卡拉OK量贩店”,其中就有三个最近20年引进的日语词汇,分别是人气、卡拉OK和量贩,所以我说这种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属于正常的语言交流而已。 最后我附上一段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您可以与英文原文比较一下,真的是很“古雅”,只可惜不太适合我等草民阅读(笑)。 【原文】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 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 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itmaybe,byraisingafewsepulchral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王彬彬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雷颐先生是以肯定的口气谈到日语对汉语的侵入的。而李兆忠先生的《汉字的圈套》一文,则在与雷颐先生做了相同的介绍后,不无遗憾地写道:这真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到了中国和日本,就被译成两种味道相去甚远的词,最后却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或者换一种不太合理的问法:严复、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法?同样,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为什么没有像二十年之后的大陆学者那样,采用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这里把梁启超与严复相提并论有些不妥,但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思索的。汪丁丁先生的《“经济”原考》一文,是对“经济”二字的汉语原意进行追溯,实际上也同样涉及到日语“外来语”问题,因为“经济”也是众多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而考古学家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倡议中国的考古学“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因为“所谓的国家、文明。私有制等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

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共同点与差异

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共同点与差异 外国语学院 09124212 贾国娟

自古以来, 日本人用日语进行口头的交流, 因此形成了一套符合日本语言习惯的语音。从这个意义上说, 日语和汉语的语音是不同的。但日语的书面语言是从汉字传人日本之后, 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两国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 日语语音自然而然地受到汉语语音的影响, 所以日语和汉语的语音必然出现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一、音素的比较 我们凭听觉直接感受到的一个音叫音节。音节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而是由更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构成的。无论什么语言, 音节和音素的数目都是有限的。从音素的角度看, 日语有五个元音、十二个辅音、二个半元音, 二个特殊的音节“拨音”和“促音”。从数目上看, 日语的音素比汉语的少。日语的这些音素, 在汉语中基本上都有,但发音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1.元音的比较 日语和汉语都有[a][i][u][e][o]五个元音, 但日语这五个元音不圆唇音占优势, 只有一个圆唇音[o]。也就是说日语的五个元音的发音方法与汉语的发音方法是不相同的。。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按日语的发音方法来读这个五个元音。 日语假名“ア”的发音是[a], 与汉语拼音的[a]的音标符号相同, 发音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是主要的。日语的[a]比较稳定、没有变异, 而汉语的[a]却有不少变异, 随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异。发日语的[a]时, 要比发汉语的[a]舌头稍微向后缩,使舌尖微微离开下门齿, 再略微减小开口, 这就是二个[a]的发音区别。 日语假名“イ”的发音[i]和汉语拼音的[i]都是平唇的前高元音, 是同一个音素, 听起来几乎没有差别。但实际上还是有差异的。日语[i]的舌位比汉语[i]的略低一点, 稍微靠后一点。 日语假名“ウ”的[u]和汉语拼音的[u]差别最大。日语的[u]是不圆唇的后高元音。汉语的[u]是园唇的后高元音。而且前者的舌位比后者偏低、靠前, 唇形平展。 日语假名“工”的[E]的发音是日语元音中最不稳定的一个, 可发得比国际音标的[e]高或低些都可以, 有较大的自由度。日语的[E]和汉语的[ê]基本相似, 但汉语的[ê]不和辅音结合, 因此汉语里没有类似日语的[ke][se][te][ne]这样的音节。此外, 日语的[E]不能发成汉语的复元音[ei]。 日语假名“才”的[o]是唯一的圆唇元音, 与汉语的元音[o]大体上相同。但日语的[o]比汉语的[o]舌位偏低、靠前, 唇形也没有汉语那样圆。有些日语初学者很容易根据汉语[o]的发音来发[to]之类的假名, 使人听起来很象汉语“拖”之类的发音, 所以有必要加予注意。此外, 日语的[o]不能发成汉语的复元音[uo]。 通过上述五个元音粗略的分析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 2.辅音的比较 日语的辅音音素有一个, 它们是[K][s][t][n][h][m][r][g][dz][d][b][p]等12个。这12个辅音音素还包括它们的变体, 因此实际上不止12个。比如力行辅音[s]里包含着[?], 夕行辅音[t]里包含着[t?]和[ts], ハ行辅音[h]里包含着[φ]等等。这12个辅音音素与汉语同样符号的辅音音素相比, 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重要的不同是, 日语的塞音和塞擦音在单词中没有送气与否的对立, 送气与否不影响词义。比如力行的[k]、夕行的[t], バ行的[p]等的辅音音素都是清塞音和清塞擦音, 如果按汉语拼音的规定, 这些音在单词中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我们外语系的学生对送气和不送气比较敏感, 学假名和单词时, 不少学生会问送气和不送气的问题。而实际上日语对送气和不送气是不太讲究的。例如日语“男”字读“otoko”。这个字可以读成送气的, 也可以读成不送气的。不管读送气还是不送气, 在日语中都表示“男”。 カ行假名是由辅音音素[k]和五个元音音素拼合而成。在汉语里, 和日语的[k]相应的辅音是[g]和[k]。[g]是不送气的, [k]是送气的。因此力行假名可以发成送气音或不送气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