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外来词就是本民族语言中从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并使它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相互借用词汇来丰富本族语言的例子,汉语也不例外。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就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引进外来语的高潮。一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二是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前,又受到欧美的影响,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但规模、受影响的范围都很小;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引进外来语的现象。直至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世界众多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外来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丰富汉语词汇,使之充满活力。本文拟从日语吸收的外来词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自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借鉴了大量词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当然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日本人所接受。汉语对日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日本人吸收汉字后,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又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这些都为从日语中借入词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着主导作用。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养分,主动从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来充实自身,这是内因。那么外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吸收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候,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语词用于表达,常会把外来语词吸收吸收进来。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

件。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是中日两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各自完成近代化的过程。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学习欧洲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日本人翻译了西方的科技、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中国虽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翻译西学著作,但在数量上却远远落后于日本。因此,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在此历史背景下,中日文化开始了逆向交流,一大批日语词汇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融入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这些词或是利用汉字创造新词,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统计,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共1270个,其中来自日语有459个,来自英语547个、法语78个。

[1]

二、吸收日语外来词的来源和方式(一)日语中吸收外来词的来源[2](P225-229)

1.借用中国古典所创造的词汇

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形成了新的术语,如文化(《说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投机(《唐书》:投机之会,间不容穟)、文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阶级(《三国史》:高下有差,阶级逾邈)、交际(《孟子》:敢问交际,何心也)。

2.和制汉语词汇

这类词汇是利用汉字构词法,将单个的汉字组合而产生产生的词汇而不是为了翻译而制作的。如:道具、大本营、武士道、处女作、话题、要素、派出所、不景气等。

3.翻译西方术语产生的词汇

这类词汇是日本翻译近代西方的学术著作而出现的,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面对西方的新概念,在现有汉语词汇中实在找不到相应的词可作译语时,日本学人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闫志章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

425100)

摘要: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汉字,对日语的语言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到了近代,汉字从日本又反输出中国。语言的相互影响不仅仅是词汇的交流,折射出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背景和原因。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词的原因、外来词的来源、吸收方式等,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汉语;日语外来词;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H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8)04-0033-02

收稿日期:2008-07-31

作者简介:闫志章(1967-),男(汉),山东单县人,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第28卷第4期Vol.28No.4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8年12月20日

Dec.202008

·33

·

便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也不少。当时在中国还没有那样的汉字组合。例如:美学、抽象、电流、财团、经济学、下水道、入场券、反射等。不论是否因翻译而造的和制汉语,即便读法与汉语不同,而意义也是一样的。

(二)吸收日语外来词的方式

与原字音无关的,按汉语语音读其汉字,并没有借取日语读音。这主要是指日语中“训读”的汉字词。所谓训读就是按照日语固有的音来读。

手续:办事的程序及其获得的证明

学位:依据学习成绩而获得的资格

体育:健身活动

按照音读的词的借入,不仅借用书写形式,同时转借了日语语音,这种“音读”本是古汉语读音,与现代汉语语音极为近似,与现代汉语语音的发音规律而略有变化。

A.汉字转读:留守电话(录音电话)、携带电话(手机)、福祉(福利)、空港(机场)。

B.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词汇,大多数在词义使用上与日语本义上是相同的,但是有的引入汉语后,逐渐发展产生出新的含义。

经理:原义为“会计”,现在用作“企业主管人或者是经营”。

料理:原义为“办理”,近些年来也有“菜、烹饪”的意思了。

检讨:原义是“研讨”,现转为“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缺点进行检查”。

人气:原义为在股票市场上专用的“很受欢迎”的意思。现在也含有“有人缘,人气旺”的意思。

取缔:原义“管理”,现在意思是“撤销、废除”。

写真:日文意思是“照片”。但中文中则指“明星艺人等的个人特写照片集”。

批评:意为“对事物的评价”,现在用作“批判、责备”。

汉语纯粹从语音方面借取了一部分日语词,只是这一部分借词数量很少。例如,榻榻咪、寿司。

日语和汉语在文字上有密切的联系,日语中的借词符合汉语的习惯,从日本输入中国的词汇易于被中国人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这些词大多数源于港台用语,由于港台接受日本文化较多,因而吸收了大量的日本词汇。例如,人气、料理、寿司、营业中、动漫、卡拉OK、新人类、追星族、公务员、移动电话等。

三、日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

从日本引进的日语外来词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为人们所使用,对我国的社会和文化给与了极大的影响。引进外来词完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外国语言的精华,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我们从日语中吸收外来词同样如此。正如高明凯和刘正琰在《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中指出的:“日语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影响最大,现代汉语的主要外来语都来自日语,大多数西方词汇都是通过日语被吸收到汉语中来的。”[1](P43)由此可以看出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日语词汇在汉语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上所述,不论是我国语言学家还是日本学者都对汉语中的外来词进行悉心研究。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这些词语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賦以新意,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涵盖面极广,几乎涉及各个领域。例如,议会、民主、政策、公务员、会计、计划、预算、消费、低迷、家政、空调、料理、美白、寿司、瘦身、铁板烧、移动电话等。从以上的部分实例中,不难看出,日语外来词词几乎进入了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3]

从词的结构上分析来看,所吸收的日语外来词大多数是名词,也有动词、复合词及结尾词。简单列举如下:人权、金库、特权、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入场券、下水道、低能儿;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设;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一元化、多元化、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想像力、劳动力、偶然性、周期性、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4]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代,随着对外开放和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间大量的信息交流,外来语的增长不可避免,外来语将会成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从日语中吸收外来词外,还有从英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中吸收外来词。因此有人担心大量的外来词的使用会损害汉语的发展,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所谓的外来词都是从外语中吸收来的,经过汉化的,是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大量的外来词,也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要吸收其有益的、优美的词汇。这样即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又能保持汉语的健康发展。汉语和日语虽然不是属于同一语系,但由于地理方面的因素,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种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人类语言的发展,也并不是坏事。

参考文献

[1]高明凯,刘正琰.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M].北京:中国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2]田中建彦.外来語は何か[M].日本:鳥影社,2002.

[3]熊文华,宋小梅.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J].柳州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6,(12):73-74.

[4]王玉英.从日语中的汉字词看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

交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6):29.

(责任编辑:朱锋)

·34·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王彬彬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发贴人:王彬彬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25日 22点45分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仍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仍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仍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讲课讲稿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 [1108](2009-02-09)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

日语外来语规则

初次接触日语或者热爱动漫的童鞋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当我们遇到汉字词的时候往往容易好记,但当一长串的片假名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是不是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呢。其实啊外来语作为日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日语的词义,让日语变得更形象。是我们学习日语时不得不突破的难关哦!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几个记忆外来语的小窍门吧! 1.一般规则 ①英语的辅音b+母音和辅音v+母音,日语用バ行化名表示,详细用バ行(バ,ビ,ブ,ベ,ボ)中的哪一个,要看后母音的发音而定,一般用和英语母音发音相同或者附近的化名暗示。 例如:バタフライ(butterfly)这里的bu就是辅音b+元音a,所以日语片假词汇当中表示bu的音节部分就要用バ来表示啦。 一样原理: ②l或者r+母音用ラ行例:リーガル(legal) ③d+母音用ダ行例:ダーク(dark) ④g+母音用ガ行例:ガール(girl) ⑤k+母音用カ行例:カード(card) ⑥p+母音用パ行例:パラダイス(paradise) ⑦t+母音用タ行例:テーク(take) ⑧h或者f+母音用は行例:ホーム(home) 但是当碰到特殊情况时,例如单词是以t,dr或tr开头的情况,则在日语中不同对应的发音方式。由于日语发音简单,音节较多。对于相对较复杂的发音则采取拆分或变音的方式例如ツール(tool),ドラマ(drama)和トラック(truck)。这些也要引起大家注意哦。 2.促音 英语单音节中的短母音,日语一般用促音“ッ”来暗示。英语单词以~sh,~shion,~ssion,~stle末端时,日语多在~sh,~shion,~ssion,~stle前加促音。 例:ファッション(fashion) 按照日语传统的表示法,促音的后面只能出现「かさたぱ」四行。但是,为了较贴近外国的发音,在外来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古代,一直是日本向中国学东西。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几乎一直都是中国向日本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量学习、引进日本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经济制度上长处;比如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中国人的赴日留学热,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成为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来源、成为中国反封建反民族压迫事业(即反清革命)的中流砥柱。客观上日本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进行现代化事业的人才(在历史学上从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属于中国的“现代 ”时期、解放后的历史时期称作“当代 ”),当然这些在日本留过学的中国人在解放后的建设事业中也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象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即青年时期)都在日本读中专、大专和本科。第一篇中文版的《共産党宣言》就是李大钊把日本人翻译得到的日文版共産党宣言再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鲁迅所翻译的东欧和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也都是鲁迅把东南欧文学作品的日文版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而且鲁迅有众多的日本友人、日本同志(比如和他志同道合的内山完造)。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

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下面我列出一些来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D: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E:二重奏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教学文案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 进的词汇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 近现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以下列举一些从日语中引进的汉语词汇(按首字母排序): [B] 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 [C] 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 [D] 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 [E] 二重奏; [F] 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 [G] 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丄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 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火成岩;

日语中的外来语

日语中的外来语 一、从来源上介绍 1、日语外来语主要是从西欧语系借用并已融入日语的词汇,主要来自英语,也有来自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这些词汇已经日本语化,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仍然有来自外国语的感觉,一般用片假名书写。这一类词汇的词形比较固定。例如:ラジオ(radio)、ナイフ(knife),スタート(start),オーバー(over),ピアノ(piano)等。现以源于英语的外来语为例,看一看外国语转变为外来语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 (1)缩写 日常使用中,由于某些词汇过长,使用起来不方便,于是就取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一个短小的、容易记忆、容易发音的词汇。例如: ハイ·テクノロジー(high technology)--ハイテク(高科技) ミス·コンテスト(miss contest)--(选美比赛) 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personal computer)--パソ·コン(个人电脑) コンビニエンス·ストア(convenience store)--コンビニ(便利店) 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supermarket)--スーパー(超级市场) オートバイク(autobike)--オートバイ(摩托车) (2)重组 一般是两个或更多的英语词汇组成一个新词汇。例如: my car--マイカー(私家车) office lady--OL(女办事员,女职员) cost down--コスト·ダウン(降低成本) one man bus--ワン·マン·バス(只有司机、没有售票员的公共汽车)

(3)添加某种成分 由于添加了某种成分,使原来的词性发生了改变。例如: アドバイス(advice)(名词)+「する」--アドバイスする(劝告)(动词) コピー(copy)(名词)+「する」--コピーする(复印)(动词) (4)日本人自制的外来语 night(夜晚)(名词)+er -- ナイター(棒球的夜场比赛) (5)把日语和外来语组合在一起 「口(くち)」(口,嘴)和communication (交流,传播)--口(くち)コミ(口头交流,口头传播) 「省(はぶ)く」(节省)和energy(能源)--省(しょう)エネ(节省能源) 2、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很多,大多是自古以来从中国引进的,从外来语的定义看,汉语词汇也应该属于外来语的一种。但是,从惯用的角度看,汉语词汇不包括在外来语中。 较早引进的外来语,有些已经完全融入到日语中,几乎已经没有了来自外国语的感觉。这一类词汇历史上多采用平假名或者汉字来书写,现在一般用片假名来书写,有些还任然保留了平假名和汉字的书写习惯。例如:タバコ(煙草)(香烟)、てんぷら(天婦羅)(油炸虾鱼食品)、カッパ(合羽)(帐篷)、ジュバン(襦袢)(贴身衬衫、汗衫)、キセル(煙管)(烟袋)等。 3、有汉字表记的外来语 日语中的外来语用片假名表记,但很少一部分外来语单词也有其相应的汉字表记。这是因为外来语在表记方法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来语进入日语中为人们使用时,采用平假名表记。第二阶段是试着用汉字表记,给单词配以音读汉字表示其读音或物理特征、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王彬彬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雷颐先生是以肯定的口气谈到日语对汉语的侵入的。而李兆忠先生的《汉字的圈套》一文,则在与雷颐先生做了相同的介绍后,不无遗憾地写道:这真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到了中国和日本,就被译成两种味道相去甚远的词,最后却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或者换一种不太合理的问法:严复、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法?同样,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为什么没有像二十年之后的大陆学者那样,采用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这里把梁启超与严复相提并论有些不妥,但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思索的。汪丁丁先生的《“经济”原考》一文,是对“经济”二字的汉语原意进行追溯,实际上也同样涉及到日语“外来语”问题,因为“经济”也是众多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而考古学家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倡议中国的考古学“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因为“所谓的国家、文明。私有制等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

论文:日语中的外来语

关于日语外来语之浅见 人们通常把日语词汇分为和语(日本固有词汇)、汉语、外来语、混种语四大类。其中,日本《新明解国语辞典》对“外来语”是这样定义的:原本属于外语的词汇被引进到日语中,狭义指的是原为欧美语的这类词汇。即广义的日语外来语包括汉语,本文就狭义的日语外来语作一些探讨。 外来语是外语的音译借用语1,是日语化了的外语2。 初学日语的中国人,往往有一个同感:日语里面源自欧美语言的外来语真多啊。对英语不好的学生而言,这种感觉更是强烈,因为没有英语基础的话,外来语就等于要强记,或者要先记住英语,再记日语,费时费力。 外来语和日本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日本东方大学教授香坂顺一先生在《外来语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光摆在桌子上的物件就有十一个是用外来语命名的。他们分别是:ペン(PEN钢笔)、ボールペン(BALL PEN圆珠笔)、ノートブック(NOTEBOOK 笔记本)、ライター(LIGHTER打火机)、コップ(CUP茶杯)、ルーズリーフ(LOOSE-LEAF 活页)、電気スタンド(STAND台灯)、ラジオ(RADIO收音机)、テープレコーダー(TAPE RECORDER录音机)、パンチャー(PUNCHER打孔机)、クリップ(CLIP回形针)。 一.外来语在日语词汇中所占比例 16世纪以来,通过海上贸易,葡萄牙语、荷兰语开始流入日本,明治维新后英语大量涌入,尤其在二战以后,外来语激增。 日本有种类繁多的外来语辞典,而且,以日本三省堂出版的《简明外来语辞典》第一到第三版为例,新版本的修订频繁,且条目增订幅度相当大:第一版:1972年,收录词条2万余条;第二版:1976年,增订条目约2千余条;第三版:1979年,增订条目约1500余条。 我们再看一个调查数据: 尽管这个调查数据比较陈旧,但依然可以看出外来语在日语词汇中的大体地位——词汇总量中约占10%。 那么,在其他主要语言中,外来语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在英语中,按不同词汇统计,拉丁语、法语为主的外来语约占65%,按出现次数统计则约占15%;3 在法语中,据统计有2886个外来语;4 根据高明凯《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1958年),汉语中有1266个外来语。当然,这个数据1李视歧《日语外来语》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 2石綿敏雄《日本語のなかの外国語》岩波新書1985年 3上野景福《英語語彙の研究》 1980年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摘要:在中外关系交流史中,中国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之间总有着密切的联系。近现代以来,大量的日语词汇作为“外来语”流入中国,并渗透到中国传统的语言系统中,给汉语带来了重大影响。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引入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些日语“外来语”已融入现代汉语体系,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份。 关键词:日语“外来语” 历史时期特点影响 1 引言 依照传统观点,日本文化源于古代中国,日语与汉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提及文化影响,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却忽略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在不同时期,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日本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单从语言文字上看,虽然汉字对日本的语音、文字、词汇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近现代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中国,日语也给中国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关于日语“外来语”的先行研究 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常有两种语言相互借用的现象。例如日语很多词汇都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并沿用至今。相反,汉语亦有大量从日语中引入的词汇,一般被称作日语借词或日语“外来语”。 一直以来,关于日语“外来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中外不少著名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看法。以下就先行研究,做一概括。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综合整理传播到中国的日本词汇,并分析其融汇到中国语文的过程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其在《日本文化给中国的影响》第一章“由日本到中国”中便提到由于大量翻译日本著作,造成言语文章的日本化,并认为梁启超对日语新词的引入起到关键性作用。王晓秋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第十二章“译书架桥——近代中日互译书及其影响”一章中也提及“吸收日语新词汇”,认为日语新词汇很大程度是通过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的书籍和创办的报纸等途径被引入中国的。何华珍在其所著《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一书中专门从汉字词对比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 3 日语“外来语”引入的历史及特点 其实,在汉语吸收“外来语”的历史上,来源除了日语外,另有英语等其他语系。但英语等“外来语”多为音译词,词语间保留欧式风格,难以走入老百姓生活,现仅用于人名或科学技术专用词等,现代汉语已不多见。相较而言,日语“外来语”则多为意译词,因而更易为人们所理解、记忆与接受。《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者刘正琰曾指出,“日语来源的外语外来词与欧美来源的外语外来词不同,我们绝大部分只借用汉字书写形式而不借用其读音。”[1]而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也写道:“因为日本书籍使用大量汉字,中日‘同文’的要素甚多,故此中国人翻译日文较为容易。” [2]可见,由于语言文化基础相近,相较于学习其他西方语言,日语能更快地被理解掌握是其融入中国汉语语言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先行研究进一步总结可发现日语“外来语”的传入,大致可分为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急需向外谋求新出路,而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地理、文化相近等因素,使得中国出现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希望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社会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此期间,中国的

如何记忆日语单词(献给初学者)

如何记忆日语单词? 学习日语的人常感记词困难。日语词确实难记,因为难寻规律。学习印欧语系诸语,可用词素分析法将词分解为词干和词缀,加以整理,即便利于记住。日语词不是这样由词干和词缀构成的,词素分析法用不上。日语词的来源不一,构成方式复杂。有和语词,有汉语词,有混合词,有派生词;此就其来源而论。在读音方面,有音读,有训读,有音训混读;同为音读,尚可分为汉音,吴音、唐音等等。因而日语词的状况 复杂,难读难记。学习者以记词为苦,是有基因的。 要彻底解决记日语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日语词的音读。音读和训读有其规律,抓住纲目,分清条理,是记词的关键。只要抓住音和训,记词即非难事。但因音读和训读状况极其复杂,不加深究,则无法弄清其实际,所以学习者感到无从下手。同一汉字,在这个词里音读,在那个词里训读;况且音读 和训读都有数种读法,更使人无从掌握。 为了顺利地记住日语词,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音读和训读。自从汉语和日语发生关系以来,就在日语中引起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 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 联系。 、除音读和训读外,还有音训混读,就是在一个词内,有的汉字音读,有的汉字训读,形成音训混合全体。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汉字的读法,而主要是由于日语中的造词所引起的。 仅据以上简述即可明显看出日语词呈现复杂现象的根源,同时也说明要解决日语词的难记,就必须抓住音和训这个根源。否则,抓来抓去,总在枝节上转圈子,终究不得出路。 我们列出了五十音图“あ”行至于“わ”行的全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虽然各行的音读和训读有多有少,甚至多少悬殊,有的音读汉字多而训读汉字少;有的反之,音读汉字少而训读汉字多;有的两者多少大体均等。情形虽是千差万别的,但不论情形如何,有一点是确定不变的,那就是:日语汉字的读音——包括音读和训读——是稳定的,固定的,大体上是不变的。如前所述,汉字的读音稳定,构成词时,词的读音也是稳定的。例如汉字“生”字,它的音读为“せい”,所以它所构成的词:“学生”、“先生”、“生活”、“生物学”等,它们的“生”字都读做“せい”。音读是如此,训读也是如此。例如“手”字训读为“て”,于是它构成大量训读词如:“手痛い”、“手利き”、“手提”、“手塩”……等等,“手”字都训读为“て”。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王彬彬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雷颐先生是以肯定的口气谈到日语对汉语的侵入的。而李兆忠先生的《汉字的圈套》一文,则在与雷颐先生做了相同的介绍后,不无遗憾地写道:这真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到了中国和日本,就被译成两种味道相去甚远的词,最后却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或者换一种不太合理的问法:严复、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法?同样,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为什么没有像二十年之后的大陆学者那样,采用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这里把梁启超与严复相提并论有些不妥,但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思索的。汪丁丁先生的《?经济?原考》一文,是对?经济?二字的汉语原意进行追溯,实际上也同样涉及到日语?外来语?问题,因为?经济?也是众多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而考古学家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倡议中国的考古学?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因为?所谓的国家、文明。私有制等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中文中地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词汇中都来自日语,没有这些词汇你将无法说话.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年著文,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地.文章中将日语外来语分为以下 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 ()形容词名词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 人、分类表、低能儿 ()副词动词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二、同义词复合例: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三、动词宾语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四、由上述单词组成地复合词例: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 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还有:[动词]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地基本概念]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

工艺美术 [结尾词]()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炎: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等 ()力:生产力、原动力、想像力、劳动力、记忆力等 ()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等 ()地:大众地、民族地、科学地、绝对地、公开地等 ()界:文学界、艺术界、思想界、学术界、新闻界等 ()型:新型、大型、流线型、标准型、经验型等 ()感: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 ()点:重点、要点、焦点、观点、出发点、盲点等()观: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宏观、微观等()线:直线、曲线、抛物线、生命线、战线、警戒线等 ()率: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等 ()法: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方法、宪法、民法、刑法等()度:进度、深度、广度、强度、力度等 ()品:作品、食品、艺术品、成品、展品、废品、纪念品等 ()者: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缔造者、先进工作者等 ()作用: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等 ()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国际问题等 ()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时代、旧时代等 ()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