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1、概念的内涵:就是凝聚于概念中的、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他对象、因而能够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

2、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

3、概念的分类:

1)根据概念外延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

念和普通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

象的概念。普通概念:就是其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

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

2)根据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

而成的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体:

是指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

3)根据概念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

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复合概念:

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

4)概念的其他分类

*根据概念外延所指称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

体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分为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根据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具有某种性质为特征还

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分为正概念与负概念

*空概念:是反映没有分子的类即空类的概念(例:上帝)。

*论域:就是正负两概念所反映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类。

4、概念间关系及应用: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

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的关系(种属关系)。3)真包含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的关系(属种关系)。*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恰好等于其

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之间的关系叫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C

的全部外延,则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从属关系的概念和外延之间存在这样的反变关系,外延愈大,内涵愈小,外延愈

小,内涵愈大。

5、定义-概念内涵的揭示

1)定义: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或表达式叫定义,凡是对某个概念含义作出解说,都可以称作定义。

2)定义的分类:实质定义与语词定义。*实质定义:采用“种差+属”的方法作出。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

*语词定义

6、定义的方法及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1)概念的概括:种概念过渡为属概念扩大概念外延

2)概念的限制:属概念过渡为种概念缩小概念外延

3)定义的规则:

*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定义过宽、定义过窄)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概念

*定义项必须是清楚确切的科学概念(以比喻代定义)

7、概念外延的揭示---列举与划分

1)列举:就是通过逐一列出概念指称的每个对象来证明概念外延的方法。

2)划分: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分成若干小类,也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概念,以揭

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3)划分的规则:*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恰好等于母项的外延(划分过窄--划分出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

外延;划分过宽--划分出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

外延)

*同一划分中必须依据同一个划分标准(多标准划分)

*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互相构成全异关系(子项相容)*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第三章命题的一般特征

1、命题的形式及其分类

1)逻辑变项:被抽去具体内容的空位处,亦即代之以符号的成分。 2)逻辑常项:余下的决定命题形式的成分。

*命题形式就是逻辑变项与逻辑常项的特定组合形式。 3)命题的分类

性质命题根据命题是否

简单命题关系命题包含“必然、非模态命题联言命题可能、必须、

选言命题禁止”等模态命题复合命题假言命题词,命题可分

负命题为模态命题和

真值模态命题非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

规范模态命题

第四章性质命题

1、性质命题

1)性质命题:又叫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2)构成: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

*主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表示断定对象的词项。

*谓项:是性质命题中用以陈述被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词项。

*联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连接主项和谓项的断定词项,它表明了对主项和谓项之间外延关系的断定,分为肯定性的断定和否定性的断定两种。

*量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表示所断定的主项外延数量或范围的词项,表明是否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

3)四种性质命题及其关系:

*全称命题:SAP/SEP,所有的S是(或不是)P。

*特称命题:SIP/SOP,有点S是(或不是)P。

*单称命题:(某个特定的)S是(或不是)P。

*性质命题词项的周延性

*全称命题的主项都周延,否定命题的谓项都周延

A 反对关系 E

I 下反对关系 O

*反对关系:由真推假,SAP 真 SEP 假,SEP 真 SAP 假 下反对关系:由假推真,SIP 假 SOP 真,SOP 假 SIP 真 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SAP SIP 真,SIP

2、揭示其隐含命题的方法:

1)换质法:通过改变一个性质命题的质,并将其谓项换成它的矛盾概念,从而得出一个与原命题不同质的性质命题。

1、结论和原命题不同质

*规则: 2、结论的主项和量项与原命题保持不变

3、结论的谓项是原命题谓项的矛盾概念 (O 型命题不能换位,I 型命题不能换质位)

2)换位法:通过改变原命题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不改变原命题的质

1、原命题和结论的质相同

*规则:2、结论的主项和谓项,分别是原命题的谓项和主

3、原命题中不周延的概念,到结论中也不得

周延

*换位:

不能换位

换质位:

3、关系命题

1)构成:即关系命题的主项、关系项和关系量项。

*主项:即关系者项,表示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

关系项:即谓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概念。

关系量项:表示关系者数量的概念。

*公式:aRb 或 Rab

2)性质:

(1)对称性:是指在特定的论域里,对象甲与对象乙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对象乙与对象甲之间是否也具有这种关系。

如果aRb真,则bRa一定真,则R为对称关系。

如果aRb真,则bRa不一定真,则R为非对称关系。

如果aRb真,则bRa一定假,则R为反对称关系。

(2)传递性:

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真,R为传递关系。

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不一定真,R为非传递关系。

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假,R为反传递关系。

第五章复合命题

1、连言命题

定义:连言命题就是同时断定两种以上事物情况(p合取q)。

*连言命题p∧q与其肢命题p、q之间的真假关系:

2、选言命题

定义:连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p析取q)。

*相容选言命题真值表:

*不相容选言命题真值表:

3、假言命题

1)定义:假言命题就是断定两种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某种条件制约关系的命题。

2)假言命题的分类及逻辑性质

*充分条件:有A就必然有B,若A、B两种事物情况之间,A情况出现或存在时,B情况就必然伴随着出现或存在。

必要条件:无A必然无B,若A、B两种事物情况之间,A 这一种事物情况不出现或不存在时,B这一种事物情况就必然不出现或不存在。

充分必要条件:有A必有B,并且无A必然无B。

3)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定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p是后件q的

充分条件。公式:如果p,那么q;p→q;p蕴含q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

4)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定义: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p是后件q的必

要条件。公式:只有p,才q;p←q;p逆蕴含q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

5、负命题

1)公式:并非p,~p

2)性质命题的负命题:

*并非所有S是P,等值于有点S不是P,~(SAP)←→SOP 并非所有S不是P,等值于有点S是P,~(SEP)←→SIP

并非有的S是P,等值于所有S不是P,~(SIP)←→SEP

并非有的S不是P,等值于所有S是P,~(SOP)←→SAP 3)复合命题的负命题:

*连言命题负命题,~(p∧q)←→(~p∨~q)

选言命题负命题,~(p∨q)←→(~p∧~q)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

~q)∨(~p∧q)] (~P表示非P)

第六章规范命题

第七章推理概述

1、定义:推理就是根据几个已知命题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的思

维形式。

2、构成:前提、结论和推导关系。

如果p,那么q p→q

pp

所以,qq

3、推理的分类:

1)必然行推理与或然性推理

2)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导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由若干个特殊性的前提推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某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许多属性都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某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另外某种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第八章演绎推理

1、三段论

1)定义:三段论就是借助于两个性质命题中共同词项的连接作用而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2)构成:三个不同的词项(逻辑变项),小项、中项和大项。*小项:S,在三段论结论中作为主项的词项。

中项:M,在结论中不再出现的词项。

大项:P,在结论中作谓项的那个词项。

凡是哺乳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动物;

鲸是哺乳动物,

所以,鲸是用肺呼吸的动物。

3)三段论公理:凡是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则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也都有所肯定;凡是对一类事物有所否定,则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事物也都有所否定。

4)三段论的规则:

1、中项在大、小前提中必须是相同的概念

2、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命题作前提不能得结论

*规则5、前提中若有一个是否定命题,则结论必为否定命题;

若结论为否定命题,则前提中必然有一个否定命

6、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必然性结论

7、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命题,结论必然是特称命

第九章归纳推理

1、归纳推理

1)定义: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的共同情况,推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2)就其前提考察的对象与结论主项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有如下几种情形:

第一,可以是分子对象与类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第二,可以是一个对象的各个部分与该对象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三,由对象自身到自身的归纳。

3)分类

穷举归纳推理(典型形式)

完全归纳推理

分类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特定:1、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是某类中的全部对象。

2、前提中对每一个对象所作的断定是真的,由此而

归纳出的结论就一定是真的。

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若干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特定:前提列举的事例,亦即前提考察得知的情况,只是结论断定的那类事物所包含的部分对象的情况,或者只是结论断定的某个对象在部分场合出现的情况。

2、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1)因果联系:事物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如果一种现象的出现或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出现或存在,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

*特定:1、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

2、因果关系是确实的。

3、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3、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重点掌握:契合法、求同法和剩余法。

1)契合法:又叫求同法,它是根据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不同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的相关因素相同,进而确定这个惟一相同的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提高契合法结论的可靠程度:

第一,在可能情况下增加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

第二,必须注意分析各个不同场合中的相同因素是否只有

一个。

第三,当我们排出了那些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干的因素而找

出惟一相同因素之后,还不能轻易地就此判断这个惟一相同

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还应借助于背景知识分

析这一相同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联系性质,分析这一表

面相同因素的背后是否隐藏了真正的、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

联系的共同因素,以免被表面相同的现象所迷惑而得出错误

的结论。

2)差异法:又叫求异法,它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都相同而只有一个相关因素不同,进而确定之一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

法(同中求异)。

*正确运用差异法:

首先,运用差异法时不仅要严格要求其余相关因素都相同,保证只有一个因素不同,而且,还应注意分析差异现象的后面是

否掩盖了真正的差异因素,不要被表面的差异现象所迷惑。

其次,要分析找出的惟一不同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因

果联系是单独的还是复合的,以便进一步完整地把握它们之

间的因素联系。

3)契合差异并用法:简称并用法,实际上是契合法和差异法的综合运用。它是根据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都不同而只有一个相关因素相同;而在被研究现象都不出现的另一组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也不同但都共同没有这个相关因素,进而确定这个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特定:在正反两组场合中分别求同。契合差异并用法是两次运用契合法,一次运用差异法,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寻找差异因素以确定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正确运用契合差异并用法:

第一,正反两种场合考察的事例,分别都必须是除了一个相关因素相同外,其余因素都必须不同。

第二,正反两组事例之间,除“A”与“无A”的差异外,两组事例在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应尽可能相同或相似。

4)共变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在其余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相关因素发生程度不同的变换时,被研究现象也伴随着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进而确定该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素联系的逻辑方法。

*正确运用共变法:

第一,所考察的场合不能少于三个。

第二,某种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在程度上的变化,只能是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

第三,在考察的各个场合中,必须保证其余相关因素完全相同,并且,只能有一个相关因素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5)剩余法:就是根据已知某一复合因素与被研究的某一复合现象有因果联系,并且减去已知有因果联系的那部分因素与现象,进而确定剩下的那个因素与剩下的那个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正确运用剩余法:必须确认除复合因素的剩余部分以外,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不能与其他任何因素有因果联系。

第十章类比推理

1、定义: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或类推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

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它们的另一属性页

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第十一章假说与侦察假说

1、假说定义:又称假设或猜想,就是根据已观察到的事实和已有的科学原理,对尚未认识到的现象的性质或发生原因作出的推测行解释。假说的提出

2、建立假说的逻辑程序假说的推演

假说的验证

第十二章论证

1、定义:论证,也叫逻辑证明,就是引用一些已知为真(至

少是论证者和论证对象已承认其为真)的命题,以确定某个命题的真实性或正当性的思维过程

2、论证的组成:

1)论题:就是其真实性或正当性需要通过论证予以确定的命题。

2)论据:就是用以确定论题真实性或正当性的那些命题,它是证明论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正当的理由、根据。

*在论证中,不需要再给以证明的论据,称为基本论据或原始论据。

第一,需对照事实凭感官才能判断其真实性的命题。

第二,自然规律、科学原理、定理,以及一般人都知晓的

常识性命题。

第三,法律(法规)条文、有效的契约或合同条款、依法

作出的司法解释。

3)论证方式:就是指论据与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亦即论据如何推导出论题的方式。

3、论证方法:

演绎的直接论证

直接论证归纳的直接论证

方法类比的直接论证

反正法

间接论证淘汰法

4、论证中必须遵循的逻辑思维方法:

1)同一律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同一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确定性,因此也可以说就是概念、命题各自与其自身同一。

(2)公式:A=A(或“A→A”)

(3)违反同一律的错误:

偷换概念:就是在论证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把两个本来不同的概念混为相同概念,并且用其中一个概念暗地替换了原先使用的另一个概念。

转移论题:也叫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用证明另一个无关的论题来代替拟证明的论题,亦即实际证明的论题与需要证明的

论题不是一回事。

2)矛盾律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排斥的两种思想不可

能同时为真。

*矛盾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2)公式:~(A∧~A)

(3)违反矛盾律的错误:

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或论证过程中,既有某种思想、同时又否定这种思想,或者,把两种相互否定的思想看作都是真的。 3)排中律

(1)内容:在同一思维或论辩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和对

这种思想的否定,二者之间必然有一真,不可能两种思想都

是假的。

*排中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明确性。

(2)公式:A∨~A

(3)违反排中律的错误:

观点模糊:论证中没有明确的观点,或者故意把观点说得含含糊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

模棱两可:论证对某个问题的态度,“是”也否定,“非”也否定,让人无法确定论证者的观点和态度究竟是什么;或者,在对待别人关于某个问题的态度上,你这样做他要指责,不这样做他也指责,让人动辄得咎、无所适从。

逻辑学深刻复习知识点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 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 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 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 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传统逻辑定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表现方式: 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 2.逻辑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 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以此为例) 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 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被称作“西方逻辑之父”,主要逻辑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分别论述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论辩的方法和如何驳斥诡辩的问题。哲学著作《形而上学》系统论述了矛盾律、排中律,涉及同一律。奠定了西方逻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研究了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和推理形式,提出相应推理规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17世纪,实验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研究了科学归纳法问题。《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科学归纳的“三表法”:“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奠定归纳逻辑的基础。 穆勒(1806-1873):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在《逻辑体系》(我国近代学者严复译为《逻辑名学》)把科学归纳法发展为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至此,传统逻辑的基本框架大致形成。 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由莱布尼兹奠定基本思想,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中的逻辑类型。特点:借助人工语言(符号语言),建立形式系统,对研究对象整体把握。 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17世纪末期,提出用数学演算的方法处理演绎逻辑;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 分)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C )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 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D )。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D)。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 )。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 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D )。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 C )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D )。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C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 C )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知识要点

逻辑学知识要点 上篇逻辑推理 逻辑学主要是从形式上or结构上来研究推理的正确性或者有效性的科学。 任何推理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组成。∕逻辑常项:推理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是判定一种推理形式的类型的唯一根据,也是区别不同类型的推理形式的唯一根据。∕无论给变项代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推理形式不会改变。 如果只要分析到所包含的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为止即可判定,那么这类推理称为复合命题推理,简称推理命题,相应的逻辑称为命题逻辑。∕逻辑常项、命题变项。 必须分析到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所包含的概念即词项才能判定,则这类推理称为简单命题推理,简称词项推理,相应的逻辑称为词项逻辑。∕逻辑常项、词项变项。 第一章基本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1、负命题 负命题:就是通过否定某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又叫做命题的否定。 一般公式是:并非¬。∕“并非“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并非”。 真假特征:p与“¬p”矛盾。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⑴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一般公式是:p并且q。∕“并且“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合取”。 “……和……”、“即……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词语都是“并且”的意思。 真假特征:联言支p,q同时真,联言命题p∧q为真;p,q同时假,p∧q为假。 ⑵联言推理:就是前提or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其真假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推理形式有:分解式(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的推理)、组合式(由前提中一些支命题为真,推出这些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推理)。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断定几个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 ①⑴相容的选言命题:至少有一个存在并且可以同时存在的选言命题,即选言支(p,q)之间具有并存的关系,p,q不同假。 一般公式是:p或者q。∕“或者“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析取”。

法律逻辑学1

文法教研室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的前件p是假的,而后件q 是真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2.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 才q”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3.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的。 4.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关系的判断假。 5.在三段论第三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主项。其具体规则为: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结论必须是。 6.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是假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7.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的前件p和后件q都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8.根据差等关系,SIP真,则SAP 。 9.在三段论第二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项。其具体规则为:大前提必须是;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判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2.“党员审判员”与“司法干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3.在审判工作中参照典型案例量刑,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4.侦察员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的作案人的脚印尺码较大,推测作案人的身材高大。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5.将“犯罪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判断进行换质位法直接推理,其结论是()。 A、犯罪行为不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不犯罪行为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D、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6.“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和“我是人民”这两个判断中的“人民”()。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7.下列各组概念按箭头所示方向属于正确限制的有() A、法官→青年法官→女青年法官 B、女青年法官→青年法官→法官 C、法官→青年→党员 D、党员→青年→法官

发给大一新生的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有的……不是……,犯罪、故意 2、真、假 3、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排 4、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法律 二、(每小题2分,共20分) 1、(3) 2、(2) 3、(1) 4、(1)5(1) 6、(2) 7、(3) 8、(3) 9、(20 10(3) 三、(每小题2分,共30分)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它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A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2、论证与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论证与推理是紧密联系的。论题大体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据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形式。

论证和推理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思维的程序不同; 第二,要求的重点不同; 第三,逻辑结构的繁简不同。 3、第一,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属性愈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 第二,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属性是本质的,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三,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共有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愈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四,被推论的对象,如果存在与推出的属性相矛盾的情况,则推出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在理行类比推理时,要注意避免犯“机械类比”的逻辑的错误。所谓“机械类比”就是指仅仅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表面相似或偶然相似的情况进行类比,从而导致荒谬的结论。 四、(每小题5分,共15分) 1、定义不正确。违反“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2、定义不正确。违反“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规则,犯“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 3、定义不正确。违反“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的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五、(每小题5分,共25分) 1、是三段论。不正确。因违反“中项在前题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 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 其中逻辑常项是 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与SIP两种判断都假时,S与P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 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是。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 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 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 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 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法。(4分) B”与“A或者B”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q”、“p→q”与“p→q”均为真时,p、q取值应为()。 A.都真 B. p真q假 C. p假q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A.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B.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负概念 D.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逻辑学考试重点

一、“逻辑”的含义 主要含义有四种:1、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法。3、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4、指逻辑学。 二、思维形式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其中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形式结构的类型,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例如,在“所有S都是P”中,“所有……都是……”是逻辑常项,“S”“P”是逻辑变项。这种变项叫词项变项,可以用不同词项去替换。再如,在“如果P,那么q”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P”“q”是逻辑变项。这种变项叫命题变项,可以用不同命题去替换。 三、“Pvq”的逻辑性质 当且仅当p假,q假时,pv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四。、“P→q”的逻辑性质 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P→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习题: 1、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是:任何一个命题都对思维对象有所陈述,不论正确与否和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真假值,一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必须根据客观事实来判定。 2、下列语句中,表达命题的是(D) A请你坐下 B您贵姓 C噢,原来如此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命题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是(D) A命题所陈述的内容不同B自然语言形式不同 C命题变项不同 D命题常项不同 4、下列命题中,不表达复合命题的是(C) A会憎,才会爱B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C这个班的同学全都到齐了D并非参加民主运动的人全是马克思主义者 5、只有他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会原谅他,这一命题可以转化成这样一个蕴含命题(C) A只有他不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不会原谅他B只有我原谅了他,他才诚恳像我道歉 C如果他向我道歉,那么,我原谅他 D如果我原谅了他,则他诚恳像我到了歉 五、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会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换句话说,有效的推理能够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而一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能保证真前提不出假结论,换句话说,无效的推理从真前提不必然推出真结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效地推理形式前提和结论的联系是必然的,具有逻辑保真性;而无效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逻辑保真性。 六、析取命题三条规则 1、肯定其中一支,就能肯定它与任意析取支的析取式 2、否定一部分析取支,就能肯定剩下的析取支 3、肯定一部分析取支,不能否定剩下的析取支 七、蕴含命题推理规则: 1、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2否定后件肯依否定前件;3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习题: 1、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句群。 2、推理是由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三部分构成。 3、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推理形式 4、一个正确的推理必备的两个条件是前提真实和形式有效 5、在析取命题推理中,肯定一部分支命题,不能否定剩下的析取支 6、航天号飞机的失事或是设备故障,或是认为的破坏;已查明失事的原因确系设别故障。因此,可以排除人为破坏。 ( 此命题有效) 7、如果患有感言,一定会有厌食症状;我最近常感厌食,因此,我准是患了肝炎( 此命题无效) 8、如果是杀人凶手,则必然进入过犯罪现场;某青年进入过犯罪现场,所以,某青年是杀人凶手。 (此命题无效) 八、任何词项都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逻辑特征。 词项的内涵是词项所指称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一个词项所指称的对象范围,也就是具有词项所指称的本质属相的一切对象。 九、词项的种类: 1、根据词项所指称的对象是一个还是一类,可将词项分为单独词项和普遍词项。 2、根据词项所指称的对象是否为一集合体,词项可以分为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 十、词项下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和被定义项须是全同关系。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有:(1)定义过宽:指定义项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外延。(2)定义过窄:指定义项外延小雨被定义项的外延。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有:(1)同语反复,如果被定义项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就叫同语反复。(2)循环定义:被定义项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叫循环定义。 3、定义必须用精确的科学语词。违反该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有:(1)含糊定义:就是定义项包含着晦涩难懂的语词。(2)以比喻代定义。比喻只能对思维队形进行形象的描绘,并不揭示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因而所有比喻不是定义。 十一、对词项划分须遵守以下规则: 1、火焚后子项的外延之和应该等于母项外延。违反该规则所犯的错误有:(1)划分过宽:是指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2)划分过窄:是指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 2、每一次划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同一个母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词项。 3、划分以后的各个子项之间应是全异关系。违反该规则的逻辑错误叫“子项相容”。 十二、性质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主项是表示思维对象的词项;谓项是表示思维对象性质的词项;量项表示主项指称的对象数量,分为全称量项和特称量项两种;联项是将主谓项联结起来的词项,分为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两种。 十三、性质命题的种类: 1、全称肯定命题。其形式结构为:所有S都是P,该命题陈述主项S中的全部分子都具有P的属性。例如:“所有团员都是青年人”。该命题形式结构简记为SAP,逻辑中又称为A命题。 2、全称否定命题。其形式结构为:所有S不是P,该命题陈述主项S中的全部分子都不具有P属性。例如:“所有的人民团体都不是审判机关”。全称否定命题的形式结构简写为SEP,又称为E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其形式结构为:有些S是P,简写为SOP,被称为O命题。该命题陈述主项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具有P属性。 4、特称否定命题。其形式结构为:有些S不是P,简写为SOP,被称为O命题。该命题陈述主项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具有P属性。 十四、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三段论是通过中项的媒介爱你作用而使得大小项外延关系确定,从而得出必然性结论的。如果两前提中只有两个不同的词项,它们在前提中就势必重复出现,这样就不可能组合成结论命题,因而不能构成三段论推理。如果两个前提中出现四个不同的词项,那就表示两个前提命题的主项和谓项都是不同的词项,这样就没有一个共同的词项起媒介作用,也无法构成三段论。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三段论推理中,大项和小项的外延关系式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来确定的。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那就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 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A、p并且q B、p或q C、如果p那么q D、p要么q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法律 逻 辑 学》 期 末考 试试 卷 1.“凡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 与SIP 两种判断都假时,S 与P 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 。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 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 法。(4分) A 或者 B ”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 →q ”、“p →q ”与“p →q ”均为真时,p 、q 取值应为( )。 A.都真 B. p 真q 假 C. p 假q 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 A.单独概念 集合概念 正概念 B.单独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 集合概念 负概念 D.普遍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D. “甲班所有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6. A 与B 是交叉关系,B 和C 也是交叉关系,则A 与C 之间不可能( ). A.可能是全异关系 B.可能是真包含关系 C.必然是交叉关系 D.可能是全同关系 7. 下列各题中,限制和概括均正确的是( )。 A.将“共产党”限制为“共产党员”,概括为“政党” B.将“违法行为”限制为“犯罪行为”,概括为“受贿” C.将“故意犯罪”限制为“正当防卫”,概括为“犯罪” D.将“大学生”限制为“文科大学生”,概括为“学生” 8. 以“只有受贿,才犯法”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其另一前提可以是( )。 A. 未受贿 B.未犯法 C. 受贿 D.并没有犯法 9.“中国的法官是公平断案的”中的“中国的法官”这个概念与“公平断案的”这个概念在外延上可能具有( )关系。 A.真包含 B.真包含于 C.交叉 D.反对 10. 若“A 可以分为B 、C 、D ”是一正确的划分,则B 与D 的外延可以是( )。 A.属种关系 B.反对关系 C.矛盾关系 D.交叉关系 ) 并不是说甲可能不懂刑法 C.并非甲不可能懂刑法 D.并非甲不必然不懂刑法 2. 与“并非如果你来,他就不来”等值的判断是( )。 A .你来,他也来 B .或者你不来,或者他来 C .并非只有你不来,他才来 D .只有你来,他才来 16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逻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0×1′) 二、单选题(10×2′) 三、图表题(2×7′) 四、简答题(3×8′) 五、证明题(2×10′) 六、综合题(1×12′)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又称思维的逻辑形式,即思维在抽象掉具体内容之后所具有的共同结构。 2.逻辑常项、变项:①逻辑变项:逻辑形式中代表不同的思维内容的项;②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项。逻辑常项体现逻辑形式的本质特征,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关键,是区分不同种类的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因而是最重要的。 3.推理的有效性:一个经过解释(如赋值)后的逻辑公式,如果没有出现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则它是有效的。 4.亚里士多德(西方逻辑学之父)、培根(归纳逻辑创立者)、莱布尼茨(提出思维计算、现代逻辑奠基者) 5.命题逻辑概述: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任何命题必须通过语句才能表达出来。6.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1)负命题及其推理 定义:否定一个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逻辑性质:它的真假与被否定命题的真假是相反的。 真值表: p ┐p T F F T 推导规则:①双重否定引入规则(┐┐+):从A可以推出┐┐A。②双重否定消去规则(┐┐ ┐┐A可以推出A。 -):从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定义:又称合取命题,是由命题联结词“并且”联结支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 逻辑性质:合取命题为真,它所有合取支为真;所有合取支为真,合取命题为真。 真值表: p q p∧q T T T T F F F T F F F F 运算规律:①∧的交换律:p∧q?q∧p;②∧的结合律:p∧(q∧r)?(p∧q)∧r; ③∧的重言幂等律:p∧p?p 推导规则:①合取引入规则(∧+):由A和B可以推出A∧B;②合取消去规则(∧-):由A∧B可以推出A,由A∧B可以推出B。

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诉讼法是从司法程序方面为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而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的总称。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段文字对“诉讼法”的概念是如何说明的?( 2) ②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公民”这个概念属于…(3 )③集合概念 3、“工业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具有…( 3 )③交叉关系 4、“宪法是国家的法律”。此定义的错误在于(1)①定义过宽 5、违法行为分刑事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此划分错在(2 )②划分不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 3、定义都由(被定义项)、(定义项) 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4、划分都由(母项)、(子项)和划分的根据(或标准)三部分组成。 5、模态命题是指包含有各种(各种模态词)的命题。 6、模态命题就是断定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定义P22 2、划分P27 3、选言推理P102 4、演绎推理P78 5、归纳推理P78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划分的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则P27-29 2、简述定义的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则P22-25 3、简述三段论的格与式P90-92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三段论的规则和谬误P86-90 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甲与乙是同案犯”。这属于关系判断中何关系…(1)①对称 2、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特称判断,则其小前提应是……(3)③MAS 3、“你有义务作证,因为你知道案情”。这段话作为三段论,省略了…(4 )④大前提 4、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为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是…(3 )③PAM 5、中项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皆作为谓项。这是三段论的……(2 )②第二格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2、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3、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4、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 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5、科学假设的的建立一般要经过初建阶段、推演阶段和验证阶段三个阶段。 6、论证一般是由论题、论据、论证联项三个要素组成。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同一律P134 2、矛盾律P138 3、论证P161 4、论证中的谬误P171 5、命题逻辑P176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P135 2、简述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P139-140 3、简述科学假设的含义和特征P153-155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论证的规则P168-170 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4)④结论不一定可靠 2、已知“禁止干涉婚姻自由”为真,下列哪个判断为假?…(4)④必须不干涉婚姻自由 3、知识产权就是个人或集体对其科技文化领域内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如:工业设计、文学艺术和理论著作等。这段文字对“知识产权”是如何说明的?(4)④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4、“律师”与“法学家”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具有…(3)③交叉关系 5、“阴私案件是涉及有阴私内容的案件”。此定义的错误在于…(3 )③同语反复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按照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概念可以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示例参考习题 示例题型一: 指出下列各复合命题的联结词,并写出它的符号公式 1.书记员的记录有错误,或是听错了,或是记错了,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2.该厂的产品并不是像广告所讲的那样物美价廉。 3.三名嫌疑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柳州鹿寨人。 4.除非刑事专家能获知作案者的主要资料,否则无法画出他的图形来。 5.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且形式有效,则其结论也是真的。 答案: 1、“或”,p∨q 2、“并不是”,¬p 3、“至少有一”(或者),p∨q∨r 4、“除非,否则”,p←q 5、“且,如果,则”,(p∧q) 示例题型二: 用真值表法判明下列公式是否为重言式 1.(﹁p∨q) ∧(p∧﹁q) 2.(p→q) →((p→r) →(p→(q∧r))) 答案:1、 P q (¬p∨q) ∧(p∨¬q) 1 1 0 1 0 0 0 1 0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0 0 1 1 0 0 1 (¬p∨q) ∧(p∨¬q)不是重言式,是永假式。 2、证明略:(p→q)→((p→r) →(p→(q∧r)))是重言式。 示例题型三:综合选择题 1.“人类假如要想知道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繁星密布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A.(p∧(q→r)) →q B.p→(﹁p∧q) C.P→(﹁q→(p→r)) D.p→(﹁q∧r) E.r→(﹁p∨(p∧﹁q)) 2.依据真值表,“S不是刑警,也不是交警”与“如果S不是刑警,则他是交警”在真值上的情况是: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自考普通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作者◆一剑钻神 一、判断(一) 1.SAP是指所有的S是P;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 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 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 逻辑方阵 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 A 1 1 0 0 0 E 0 0 0 0 1 I 1 1 1 1 0 O 0 0 1 1 1 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

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中的知性思维。 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数理逻辑。 知觉是感觉的综合。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感受性。 人们平常提到逻辑学时,通常指的是形式逻辑。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感觉、知觉、表象。 在理性认识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概念、判断、推理。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普通逻辑不去研究概念在具体内容上的关系,而是把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内涵或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语词,不得用比喻。 7.划分的规则? (1)划分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8.判断的逻辑特征是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和有真假。 普通逻辑不研究判断的具体内容的真假,只研究判断在形式上的真假特征和真假关系。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性质判断的四种基本形式SAP、SEP、SIP、SOP。 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不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9. 属于非传递的关系有:判断间的不等值关系、概念间的交叉关系 同时具有反对称性质和传递性质的有: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和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 同时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是:概念间的全同关系和判断间的等值关系。 非传递关系的是:判断间的矛盾关系和判断间的交叉关系。 具有反对称性质的是: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具有传递性质的关系的有:概念间的全同关系和判断间的矛盾关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这几个判断对“国家”这个概念是( )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 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A.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B.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C.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D.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民”这个概念属于( )。 A.集合概念B.非集合概念C.普遍概念D.负概念 4.“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判断的主项是( )。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负概念 5.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A.都是集合概念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6.如果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并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这两个概念具有( )关系。 A.全异B.全同C.交叉D.真包含 7.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 )关系。 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 8.“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的科学”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同语反复D.循环定义 9.“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A.语词定义B.发生定义C.功用定义D.关系定义 10.“犯罪不是合法行为”作为定义,犯了( )的逻辑错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C.定义用否定联顶D.以比喻代定义 11.下列各组概念依据箭头所示的推演关系,属于正常限制的有( )。 A.思维形式→推理→演绎推理B.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引论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1、法学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法学的基础。 无论立法、司法、法治的实现,还是法学研究、法律教学都离不开逻辑。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思维逻辑性,就是思维活动遵循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 在法治社会中,违反逻辑的法律必将导致法律体系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律应更集中体现人类的理性,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2、逻辑也要借助于法律的推动得以发展。 逻辑的诞生,除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推动力外,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造就的辩论风气(如议会辩论、法庭辩论等),特别是辩论中对谬误的驳斥和对有效论证的追求,为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三章命题(一) ——简单命题 第四章命题(二) ——复合命题 第五章规范命题及推理(自学) 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简单命题推理 第七章演绎推理(二) ——复合命题推理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九章类比推理 第十章假说与侦查假说(自学) 第十一章论证(自学) 第十二章逻辑学基本规律(自学)

第一章引论 本章要求: 明确法律逻辑学的定义、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1、“逻辑”一词的来源 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λoyos(逻各斯)。 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看作是“顷刻也不能离开的那个东西”,“是指导一切的东西”。古罗马更多的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逻辑科学。 日本学者把“逻辑”思想译为“论理学”。中国学者把研究论辩的学问(逻辑)称为“名学”、“辩学”、“理则学”等;17世纪明末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合作,将葡萄牙大学逻辑讲义《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译为《名理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思想家严复把“Logic”音译为“逻辑”,但他把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归纳与演绎》译为《穆勒名学》,仍用“名学”代替“逻辑”命名其书籍。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即“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20世纪30-40年代,“逻辑”的译名才逐渐被我国逻辑学界接受并使用。 2、“逻辑”的一般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一般指如下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4)指一门研究特定对象的科学, 即逻辑学。 二、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学的产生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当时论辩风气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三个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 1、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逻辑思想大为发展。出现了: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子、荀况等逻辑学家。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墨子:(公元前479-前381年) 2、印度 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主要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3、古希腊 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对逻辑做了最全面的研究——最有建树的是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被尊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