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只有资本 没有资本主义

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只有资本 没有资本主义
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只有资本 没有资本主义

从鸦片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知识阶层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走得曲折蜿蜒。

这一代又一代人的救国探索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现代文明冲击带给中国知识阶层的震撼难以掩饰,把西方科技作为一种国体修补的“中体西用”,最终让中国知识阶层难以跳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模式的框框。

但正如北大哲学系教授汤一介所说过的:“知识分子不直接治理国家,但他应负有对国家和社会议论的责任。”

受排挤的变革思潮

19世纪70年代,距离甲午战争还有20年的时间,复旦大学创办人之一张謇还是一介书生,供职于大清朝淮军“庆字营”旗下,与袁世凯成了“同事”。

这让张謇有机会在甲午战争前和日本有正面接触。

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庆字营”奉命支援朝鲜平定叛乱,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军赴汉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的研究显示,“早在19世纪70年代,张謇已开始接触日本。”

作为晚清时期对国势、政体的反思者,张謇初次接触日本就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的强大是因为日本有自由资本主义,中国应该以实业救国,不能再搞国家资本主义,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本主义。

张謇所说的自由资本主义,在“前辈”魏源、梁廷枏的笔下早有涉及。

19世纪40年代初,经历了鸦片战争的痛楚,多数士大夫们仍在“天朝上国”的梦中游荡,极少数反思者开始警醒。

1841年5月,被革职的林则徐离开广东时,与岭南学者梁廷枏在码头依依惜别。看着林则徐的背影,梁廷枏倍感惆怅,决意以笔为剑。为让国人明白列强之“强”究竟强在何处,他开始撰写《海国四说》。

与此同时,受林则徐之托,魏源也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广搜资料,编写《海国图志》。在书中,魏源建议,中国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不仅应大度接纳西方人来华贸易,而且应该“互市”,要求西方也要向中国资本开放市场。

魏源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不过,魏源没有像梁廷枏一样洞察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梁廷枏把西方列强之“强”的根源追究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20年后,斌椿的《乘槎笔记》问世,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

林则徐、魏源之后,中国开始有读书人走出闭锁的国门,到欧洲及日本去学习、游历和出使。

1866年,63岁的斌椿受命偕同文馆学生张德彝等专程游历欧洲。到欧洲后,他第一次见到火车、电报、纺织机、抽水机、高层建筑等工业文明,这一切给这位从东方古老封建国家来的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海国图志》到《乘槎笔记》,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中国人对于欧洲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冲破了两千年来未能克服的局限和偏见,对一直被认为是神秘荒诞的西方世界有了直接接触,开始面对世界现实和了解西方的工业文明。

变革思潮仅是在极少数学者中蔓延,多数知识阶层仍在“沉睡”。比如,梁廷枏的思想在当时过于超前,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太开放、太宽容,《海国四说》一面世就受到社会的攻击。

而魏源的《海国图志》也同样没有转化为变革的力量,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被后来的洋务派推为发展技术的一句口号。

没有说清楚中国该往哪里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精英权力圈的“李鸿章”们开始探索“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路,洋务运动拉开序幕。

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在研究者马勇看来,自卑中的中国独善其身,确实有所发展,不过,这些精英们后来亢奋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的资本全部都在官办企业,没有企业家,只有买办和“红顶商人”。用马勇的话说就是:“我们只有资本,但没有资本主义。”

在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权臣的亲力亲为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制造局迅速创办、发展,而且个个都是官办企业。

“这种国有经济有一个好处,就是发展速度确实快。”马勇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1871年,洋务运动发展到第11年时,李鸿章跟日本人谈判的底气就不一样了。日本人指手画脚:“你们不搞自由经济体制可能是不好的,资本的发展不应该是这样的。”但李鸿章以“你们做得好,但怎么没我们这个经济力量”还击。

马勇在研究甲午战争时发现一个问题,“统治者在前三十年洋务运动中,没有把目标讲明白。”

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中源”成为洋务派的时代思潮。郭嵩焘、曾纪泽、张自牧、郑观应、陈炽、薛福成等大抵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无不持“西学中源”说。

“那时的统治者只讲了‘中体西用’,但没讲最后要通往的是哪里。”马勇说,在中国这个有悠久文明的国度里,如果一上来就讲全盘西化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在洋务运动的三十年里,中学和西学之间的比重是在不断调整的。19世纪60年代是学技术,19世纪70年代已全面引入西方法律体制。“这就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再不按照《万国公法》走,就没法和其他国家打交道。”马勇解释说。

但清政府没有说明中国应该如何走,知识阶层也对此很模糊。一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还在坚守老路。就像张之洞1898年春天在《劝学篇》中讲的那样:“议会政治,中国是不要的了。”

日本却不是这样,日本人发现东西方之间的差别,就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近代工业革命导致的一系列意识形态和文化制度上,所以日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脱亚入欧”。

从1868年开始,日本实行制度变革,搞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带来了和中国不一样的结果。日本明治维新才二十几年,民间经济就成长了。甲午战争时,日本有六千家合乎现代企业规范的企业。

“甲午战败证明了我们的制度不行,我们的文化不行。它的危害性在哪儿?它使中国人的心理出了大问题。”马勇说。

在研究甲午战败时,马勇深刻意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留给中国人的心理疾患确实太严重了,中国人总被一种“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学习西方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马勇说:“学习人家是为了打败人家,而且总是公开地这样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集体无意识转向

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的严复时常半夜起身,捶着胸脯,悲切得哭不出声音。

在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英雄里,既有严复在马尾船政学堂和英国留学读书时的同学,又有他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时的学生。

严复的长子严璩曾这样形容说:“甲午战争中国大败,父亲大受刺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严复沉痛反思,从此专注翻译著述。

不出几个月,严复就将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完成,而后又有《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

甲午战火完全烧醒了严复,甲午后一年,郑孝胥记下了见到严复时的形象:

“幼陵已留须,尚不甚摧颓。”

近一年的写作和译述,严复开始从过去的颓废状态里走了出来。

严复由一个海军总教头转身为启蒙思想家,将甲午战败归结为“非一朝一夕之故,政治上,千因万缘,皆可归狱于君主;人民皆奴隶,自然没有主人翁精神,与民主国家相战斗,无异于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往而不败?道德上人心浇薄自私,军队将领腐败,私卖军火,贪污军饷,临阵互不接应,各顾其私。顽疾尚在学问上,民智低下,不足自存于物竞之际;士大夫于时务懵然,绝不知病根所在”。

严复提出一系列思想主张:身贵自由,国贵自主;自由为体,民主为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严复其实就是在检讨洋务运动路线。在《救亡决论》中,他提出中国要救亡就必须彻底学习西学。

越来越多的士大夫也意识到中国国势衰弱这一急迫的问题。所以,严复总结道:“自甲午以后,国势大异,言变法者稍稍多见……”

以康、梁、谭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最先进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尽管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民族国家”的概念,但他们在认识中国的时候,着眼点已从单纯的国家机器转到了国家的主体——国民。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四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个月后,《申报》有人著文《论和后事宜》,提出仿效西法“许民间自设厂局制造轮船机器”,“兴农务教种植广开垦”,“专设西学堂”等建议。

5天后,又有人提出“中华被动弊变法必先以学校为本”,提出办学校、育人才以求自强的建议。还有的文章则小心翼翼地提出“泰西富强之道在设立议院之故”,希望当道“博采舆论以定可否”使上下一心。

为什么经过一场并非毁灭性的甲午战争,中国人就集体无意识转向,集体无意识不再认同先前道路、理论和体制呢?马勇认为,大致说来,不外乎先前没有从理论上解释清楚洋务新政的真意思。

“一个不敢充分释放社会潜能的体制肯定不是自信的体制,一个不能充分容纳各种发展方式的道路肯定不是自信的道路。”马勇说,当30年洋务运动没有经得起甲午战争考验之后,人们不是对先前道路给予理性反省、善意同情,而是弃之若敝屣,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知识分子跳不出的“框框”

甲午战败让清政府近代化的尝试“归零”,尽管严复坚持中国的近代化应效法西方,但是戊戌后清政府以日本为榜样的改革取向已经十分明显。

“泱泱天朝”大清被“东夷小邦”日本打败,这一天崩地裂式的震撼让中国人重新认识日本,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了一场知识阶层学习日本的热潮。

尤其是在教育上,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会奏《复议新政折》,大力提倡留学日本。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遣了首批13名留学生。此后,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在1902年以后快速增加,1905年达8000余人。

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癸卯学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张百熙任管学大臣,他是个推崇日本教育的汉族官员。

张百熙派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进行考察。从大学堂到小学校,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赵建民统计,吴汝纶一行仅在东京访问过的学校多达25所以上。

为了学习学校制度,吴汝纶等人在文部省从9月10日至10月7日将近一个月内参加了19次“特别讲演”的听讲,其内容均是有关教育行政、教育大意、学校卫生、学校管理法、教学法、学校设备、日本学校沿革等。

根据吴汝纶的考察,张百熙基本上照搬日本的学制体系,创立了“中国版”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壬寅—癸卯学制”。

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建立湖北幼儿园。在此之前,中国的学前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湖北幼儿园是仿日本的教育体系设立,聘请了户野美知惠等3名日本保姆前来经办,并由户野美知惠担任湖北幼儿园园长,主持园务工作,且拟订《湖北幼儿园开办章程》。

该《章程》无论是幼儿园的教育宗旨还是教育内容,都和日本在1899年公布的《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定》中的完全一样,甚至在幼儿教学中设“日语”,连设备也是从日本购进的。赵建民认为,尽管“壬寅—癸卯学制”照搬日本的学制体系,但并没有建立起日本那样的近代教育体系。指导思想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束缚,具体操作上也存在刻板和教条的弊病。

甲午战争,中国亲自领教了日本的彪悍。日俄战争,中国目睹了日本的强大。这两次大战带给中国人极大的心灵震撼,于是,“是非渐渐以事后的得失判断,优劣渐渐由竞争的强弱划分”,价值的评价和考虑是非的标准彻底转变了。

吴汝纶的赴日考察,正如他自己所说:“东来三月,考览日本学制,未能得其精奥。”究其原因,赵建民认为,关键是其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体制形成的冲突,致使像他这样一个力主进行教育改革的人也跳不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模式的框框。

这也是当时困顿着中国知识阶层的“框框”。如今,在马勇看来,知识界应该有一种担当,在人类文明的整合、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背景下,知识精英提供思想资源、学术资源推动国家发展,走出历史悲情意识。

正如已逝北大哲学系教授汤一介所说过的:“知识分子不直接治理国家,但他应负有对国家和社会议论的责任。”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读后感 读了毛主席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篇文章之后,顿觉毛主席高瞻远瞩,对国家未来的判断相当正确。但现如今中国的国有经济也在朝着国家资本主义的极端走去,国家掌控了大部分的国家经济领域,这些庞大的国有经济在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却没有把钱用于为国家的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这也让现在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怀着为国为民的心态深刻地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探讨,从而找出解决社会矛盾之道。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因此,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从明朝中后期就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牢固性,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所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成长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具体的表现是,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入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这些地区的农民开始买洋纱织布,或者直接买洋布,从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与此同时,生计日益艰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境地,这就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枯萎了。那时候,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并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的。欧风美雨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是,近代中国却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近代机器工业的正常道路。换句话说,近代中国机器工业无法首先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起步,而是由一些中央与地方的封建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力,倡办新式机器工业,从而拉开了洋务运动以及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序幕。然后,一部分商人、买办、官僚开始投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相对于洋务派创办的官营企业的国家资本而言,他们被称为私营资本企业,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那时候,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存在着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三种形式。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占比重较大,本国资本占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占比重很大,又呈畸形发展状况,民族资本占比重很小,实力薄弱。 二、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首先,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了深层次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生产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主要属于少数资本家所有的,而社会主义的产资料主要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集体所有和合作所有,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公有制在我们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的公有制为主导,达到了总体经济控制的目的。但公有制为主体,并不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这在根本目的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相同的。 2、经济体制不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在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国家在关键的市场领域和市场环节保持足够的控制力和调节能力。这与西方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国家予以总体协助和支持的经济模式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并有独特的优势。 3、政治制度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或“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4、思想文化不同 思想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的体制改革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僵化定义中解放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对的调整和突破,其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论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也不断地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的尝试,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特殊国情,以及资产阶级的弱点和缺陷,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和事实证明,资本主义救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关键词:资政新篇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资本主义 正文: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占领了庞大的清帝国半壁江山。太平天国后期,政治上日渐腐败,终于导致领导集团内部的分裂和残杀。领导集团分裂后,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洪秀全决定让他出来辅政,封他为干王,让他总理全国政事,对他寄予极大的希望。洪仁玕写

出《资政新篇》一书,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资政新篇》提出应当在中国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制造火车、轮船,鼓励民间开发矿业,开办银行,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反对闭关自守。洪仁玕认为古今没有不变的道理,“要在于因时制宜,审势而行。”《资政新篇》首先提出“审势”、“立法”的思想,详细阐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法、美,不仅指出了它们“技艺精巧”,跟强调了政教体制的“善法”。他沉痛地说:正是由于不知变通,中国在世界上也沦为被欺凌的弱国,大声疾呼必须一改传统老路,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国家。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但它并没有付诸实施,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这一政治纲领所必需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江浙地区,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这里的自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郑思达509370914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成就举世瞩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曾被视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现象和问题在国内出现,这时候就有西方学者说我们中国人搞的其实是国家资本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我认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走的还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有发展的经济都是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这和国家资本主义有很大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特色”,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向“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下继续开拓创新。但它也引用了资本主义的一些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需要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但是我们也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市场加入进来,搞市场经济,像现在的股市是过去中国没有的,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本质还是社会主义,因为我们的大型企业、煤铁石油等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都是公有制的,而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属于私有制的。所以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运行操作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的公有制为主导,达到了总体经济控制的目的。公有制为主体,并不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这在根本目的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相同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也不相同。

论当代中国地资本主义复辟

论当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复辟 论当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复辟——从当前中国金融改制说开去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随后的又一次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曾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凯恩思主义失灵,西方国家统治阶级为挽救资本主义,开始寻找新的“灵丹妙药 ”,既然凯恩思主义不灵了,于是,与凯恩思主义针锋相对的新自由主义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被凯恩斯主义压制了几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开始抬头。随着以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相继上台,新自由主义便彻底取代凯恩思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的新指南。而新自由主义对外政策核心便是鼓吹全球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帝国强权和受其控制的WTO、IFM、WB等国际组织,大肆鼓吹、强力推行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政策,为跨国垄断资本建立全球经济殖民体系鸣锣开道,提供“贴心”服务,为全世界不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社会的破坏力,让全世界人民为经济危机“埋单”。经过近三十年的纵横捭阖,全球化已占据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完全主导地位,俨然为历史发展潮流。尤其是随着苏东剧变和中国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

的推行,西方列强建立全球经济殖民体系、转嫁经济危机的目的已基本达到,全球各国以金融体系为核心的经济命脉已基本被牢牢地控制在西方列强手中。在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金融体系不仅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成为最后的经济稳定器、社会之海的定海神针(只有极少数自主抵制资本全球体系的国家,如朝鲜、古巴除外)。因为西方列强全球化,建立全球经济殖民体系的首要目标和策略核心,便是从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的金融体系下手,只要控制金融体系,便可以轻松地操纵各国的经济。金融危机一旦暴发,必然会引发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国家的极大混乱将是不可避免的。而强迫不发达国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宽金融管制,纵容金融投机,则是西方列强控制不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墨西哥金融风暴、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动乱,等等无数的事实,便是明证。相对于上述国家而言,具有13亿人口、政治社会危机四伏的当代中国,若发生金融危机,后果的可怕性将是上述金融危机所不可比拟的,所谓的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将荡然无存,经济将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国家将进入长期混乱当中,政治、社会将发生激烈的动荡,民族分裂势力将急剧增强,中华民族将真正又一次面临分裂的境地。那么,是否如中国政府及受其控制的主流媒体所大肆鼓吹的那样,中国发生社会危机,尤其是发生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都没有好处,西方政

资本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

资本主义产生的三个步骤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没有最终走向资本主义的原因何在? 明朝中后期中国就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缓慢 内因: 封建制度的百般阻挠,中国封建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百日维新在皇上的亲点中拉开序幕,但终不能牵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能撼动他们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传统思想:封建上层建筑的作用,在西方,重商主义政策是16-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他们认为金银富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因此,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这些政策,虽然主观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实力,但是客观上有助于资本的积累,促进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且,在一些时期,这种政策规定十分严格。 在古代主要是秦朝以前商人的地位还是可以的,自从秦开始,主要是在商鞅开始新政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那些士大夫认为商人只获不劳,不能给国家带来实质性的增强--主要是指在物质上尤其是粮食布匹,他们是社会的不安定的因素;到了汉以后这种思想得到加强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些抑商政策 1.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盐铁官营,重征商税. 2.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置 地. 3.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私人工商业者再也 无法和国家抗衡) 4.明清:重征商税,严厉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对中国抑商思想的分析 一.主要原因:

正确认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内容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首先给大家看一个表格。。。这是2011年15个大国GDP及其增长率的对比排名表。当然,这里只是一个官方的有关GDP的表,我们不能看了这个表以后,就自大的以为我们能在2021年超过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桂冠,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高增长,再加上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使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然而更多的数据,更明显的事实表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下面我将通过中国和日本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虽然中国经济总量赶超日本,但与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现代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已经相当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尽管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导致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基础并未动摇。而我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尚需时日。 ●从发展阶段看,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城市化率仅为46%,而且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农民购买力太低,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成启动。 ●从产业结构上看,日本早已形成发达国家型的产业结构,不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已经下降至5%以下,第三产业接近60%。而我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 ●从增长模式看,目前我国增长模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引西方侧目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大国总体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让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计划来决定经济产出。中国的国家经济战略扰乱了这种共识,看看太阳能大亨朱共山的崛起历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么说。 2007年,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多晶硅出现短缺,威胁到中国刚刚兴起的太阳能产业。当时多晶硅价格飙升,2008年涨价到每公斤450美元,一年之内涨了10倍。外国公司主导了多晶硅的生产,并把高成本转嫁给中国。 北京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把国内多晶硅供应的开发列为全国重点任务。大量资金从国有企业和银行涌进多晶硅生产商,地方政府加快了新建工厂的审批流程。 在西方,多晶硅工厂要经过冗长的审批,得花数年时间才能建起来。朱共山为建厂筹资10亿美元后,不到15个月即开工生产。仅几年时间,他就打造了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之一: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GCL-Poly Energy Holding Ltd.)。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以7.10亿美元购买了保利协鑫20%的股权。今天中国生产着世界约四分之一的多晶硅,并控制着全球太阳能设备成品约一半的市场。 西方对中国的愤怒主要集中于北京的低汇率政策。在上周末于首尔举行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对这种政策大加抨击。朱共山跃升世界前列让人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国家经济战略是详尽而多面的,并在多个领域对美国和其他大国构成了挑战。 中国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是让国有龙头企业和其他全国龙头企业大力获取先进技术,同时按有利于出口企业的方向管理汇率。它利用国家对金融系统的控制,把廉价资金导入国内各个产业,并导入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石油和矿产是中国维持高速增长所需要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状态的产物。它的领导人并不认为市场是优越的,他们认为,国家权力才是维持稳定和增长、进而维持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关键。 它所表现出来的办事效率,已经使自己成为一个榜样,特别是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公众对市场效力、政治家能力的信心出现动摇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今年很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曾以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贸易代表的身份参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谈判。她说,中国和俄罗斯等由国家主导的经济强国崛起,正在削弱已经成熟的战后贸易体系。巴尔舍夫斯基

中国为什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

中国为什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直到十六世纪的明朝中后期,在苏湖地区的丝织工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结构开始出现转型。对比当时的世界形势,中国同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然而历史发展的结果表明此后的中国并没有如同西方国家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走向资本主义。中国为什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没有选择中国,还是中国没有选择资本主义? (一)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束缚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成为必然,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方面成了主要方面。明朝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 (二)社会阶级矛盾不凸显,推翻强大的封建势力没有动力源泉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官本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价值观念;科举制度又为贫苦的农民阶级提供了公平的翻身机会,这并不同于西方贵族与平民身份的世袭,阶级之间完全没有流动的可能。加之商人的社会地位一向不高,国家又没有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制度,使得商人的钱财大部分还是流向封建统治者的手中,而商人也愿意花钱买官变身成为地主阶级,古代中国的阶级矛盾从未凸显过,推翻强大的封建势力既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阶级基础。 (三)“闭关锁国”和“禁海”未赶上世界工业发展大潮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相继实行闭关锁国和禁海的政策,固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脱离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大潮,妄自尊大,拒接海外贸易往来。最终导致了与世界经济发展脱轨,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国家开始发展本国经济来巩固强大资产阶级的势力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随后中国逐渐沦陷为西方国家廉价工业原料的供应地和产品、资本输出对象。资本主义又一次选择了中国。于是,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演变,农业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演变。经济决定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从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但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来看。中国还是无法选择资本主义。 (一)兴起: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

资本主义在中国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最终归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才使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先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推动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后来又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冀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通过推动自上而下的改良,以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政治和经济纲领,结果只维持一百来天,就遭到保守派的残酷镇压而彻底失败。然后又是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冀求实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最终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历史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在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很多,但成效却很少。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洪秀全本人殉难,‘资政新篇’的主张也就无从实行了。戊戌变法,犹如昙花一现,仅仅百日,即告失败。 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

中国国有企业与国家资本主义

美国国会成立的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10月26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国有企业与国家资本 主义分析》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并没有带来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中国ZF和国有企业仍然具有强大的经济威力。报告还说,得到ZF优惠的中国国企享有不 公平的竞争优势。 国家掌控企业约占半数GDP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的这份最新报告全面分析了国家对 中国公司企业的控制和影响。报告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国企直接控制的实体占中国非 农业GDP的40%以上。如果考虑进间接控制实体、乡镇集体企业和村办企业,由国家拥有和 控制的GDP份额大约为50%。 委员会分析报告得出的这一结论比以前的报告和一些专家估计的数字要高。报告说, 中国的非国有部门,包括和中国ZF没有关联的外资公司,大约也占GDP的50%。 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得出的结论认为,虽然中国对私营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依赖不 断增加,然而,如果过低估计中国ZF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后果的力量,那将是错误的。 委员会提到,一些中国的国企跻身于中国和全球最大公司之列,并且在境外有大量投 资。 委员会听取的证词提到,在某些情况下,中国的私有化改革倒退了。委员会的报告认 为,即使GDP的份额减少,国有部门仍将在中国发挥重要角色。 国企受优待外国公司忧不公 报告还指出,中国的国企得到ZF优惠,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报告说,中国10年前加 入世贸组织时曾承诺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国企的商业决定,然而中国似乎并没有遵守这一 承诺,反而变本加厉地扩大国企在实现国家重要经济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 报告还提到,对美国公司来说,如果它们的参与有助于中国ZF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中国将继续是有利可图的市场,但是,对那些涉足被中国ZF紧盯的战略和新兴产业的美 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可能就不那么友好了。 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由美国国会在2000年10月设立,使命是就美中商贸关系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关于中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关于中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出发,结合历史发展说明中国公私有制并存并不能否认中国是社会主义。然后结合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信念。并结合“摸着石头过河”问题进一步阐述中国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殊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后,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涵,并肯定了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 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本质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一种说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上,资本主义搞的是私有制,社会主义搞的是公有制。现在的中国出现了很多私有制经济,于是乎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是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了。可是,我觉得上面那种认识本来就存在偏颇。因为在那些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有公有制形式的企业,难道你又说他们不是资本主义吗? 如果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从以往的历史来看,真实的社会是复杂的,它的所有制形式都不是单一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例如:在奴隶社会末期,诞生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它在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但即使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在地主与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这种最主要的生产关系的主导

下,也还残存着仆人、丫鬟与购买他们的主人这种接近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在鸦片战争后,我们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程度也并不相同,在它的前期,封建的程度多一些,后期则是殖民地的程度更多一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英国的“光荣革命”也只是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是在与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在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它的黑奴制度也还残存了很长时间。 由此可见,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总是会包含很多种生产关系,有比较低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残余,也有比较高级阶段生产关系的萌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生产关系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旧的生产关系当然不情愿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生产关系也不会那么轻易就能确立自己的地位。 所以,现在的中国既有公有制又有私有制也是历史发展过渡的必然,并不能由此就否认中国不是社会主义。 说中国不是社会主义,错了。说中国披着社会主义外衣,在搞资本主义,也错了。错在哪儿呢?错在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纵观现在的发达国家,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越来越多,国家持有的公共资本和社会资本越来越大,国家把握着比例越来越高的经济命脉,国家对于公共设施、社会福利所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大,对于民生越来越重视……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而和马克思时期的资本主义概念格格不入,背道而驰。难道可以说他们披着资本主义的外衣,在搞社会主义吗?社会是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一定是一个血腥、暴力的革命过程,也有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自然的渐变过程,这期间可能兼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征。 那么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定义,也是一个信念。是所有中国人一个共同的信念。现在的中国确实还存在着剥削,还存在着两极分化。当前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不但普通老百姓都看到了,连官方媒体都做了相当充分的报道。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指出,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什么是“高度不平等”?就衡量总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说,0.4以上叫“高度不平等”,而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就超过了0.4,到2007年已达到0.473。在城市中,10%的富裕家庭占有城市

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原因

本国来看封建阶级长期的统治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发展 另外国外的侵略势力也摧残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产阶级既无法完成原始积累也无法掌握政权 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实在很顽强,甚至可以用手工业产品和西方工业产品竞争还略占上风; 条件 ②,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越到末期越僵硬越集中,缺乏资本主义政治存活的土壤; 条件 ③,中国的市场甚为广阔,但流通性不够,除了传统的部分官营产品可以跨省流动外,大部分的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都局限于产地附近,长途贩运课税很重,如厘金制度等; 条件 ④,中国历代重人文而轻数理,重综合而轻分析,加之近代封建统治者疯狂的文字狱等文化钳制,中国也未能赶上科技革命的末班车。 走资本主义道路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一、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二、旧势力(此处主要是指封建势力)逐步衰落,让位于新兴资产阶级; 三、市场广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具有应有的能动性而不是僵化; 四、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电气革命)。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有人认为或主张,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是不可取的,中国本来应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这种错误的说法

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

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 执笔:胡乐明 刘志明 张建刚 内容提要:正确认识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 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当代西方思想界的国家资本主义观点,回顾了 国家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阐明了“中国模式”的实质及 其长期利用、限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胡乐明、刘志明、张建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邮政编码:,电子信箱:@.。 此次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凭借国家信用和国家财政稳定市场运行的种种举措引起了国内外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金融危机宣告了“华盛顿共识”的完结,全球正在进入“国家资本主义”时代。同时,国内外思想理论界对于“中国模式”也表现出愈益浓厚的兴趣和高度关注,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人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中国模式”的成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成功。因此,弄清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中国模式”的实质以及“中国模式”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对于我们科学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 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历史作用和无产阶级政府对待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控制、支配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国家政权的性质不同,决定着国家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仅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而且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列宁,中译本,,第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农民经济的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必须辩证地对待国家资本主义,既要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又要确保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列宁,中译本,,第页)。 毛泽东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中国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毛泽东,,第页)。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必须“稳步前进,不能太急”,同时必须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在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等几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必要的限制。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刘志明 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思想理论界和学术界努力探讨且争论激烈的问题。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更一度使世界舆论尤其是西方舆论认为全球正进入“国家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一舆论大背景下,不时有学者把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成功,所谓的“中国模式”也被一些学者等同于“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科学把握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实质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国外思想理论界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1.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 当前这场蔓延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使那 些自由资本主义的忠实信徒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20世纪80年代由玛格丽特·撒切尔发起、罗纳德·里根巩固的自由市场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他们注意到,取代“放宽控制”和“私有化”这些自由市场基本理念的是政府试图重新掌控经济,并利用这一控制权增强其全球影响力。他们把这视作迎面吹向他们的一股“邪风”,即“国家资本主义”正在重新兴起。各国国内和全球范围规章条例大量增加,公共部门越来越多地拥有自然资源,金融业正在被接管,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他们并不乐见的所谓国家资本主义重新兴起的证据。他们担心这种“新的时代潮流可能引起过多、过快的政府干预”,并断言,“加强调控将为贸易混乱提供新的机会”,“生产力、创新和增长将退步”。因此,在他们看来,虽然18世纪末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和20世纪自由市场赢得胜利,是历史的进步,但今天改变了“全球商业价值体系和规则”的国家资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论述历史问题的方法很多,这里我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从中国和资本主义两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认识。 马克思终生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他的观点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根据马克思阐述的资本主义根本特点,它的产生和维持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所需要的充分条件是,“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力地推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行会中的规章条例趋于解体,这就引起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过程服从市场,产品的出路也依靠市场,换言之,市场是资本主义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征。 第三,资本和被雇佣者的结合,要求生产过程的自由和产品流通的自由,要求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作,以保障公平竞争,反对和拒斥贵族特权经济和超经济强制。所以,市场经济又被称为自由经济和法律经济。 上述三个基本因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恰恰是难以满足这些“充分必要条件”的。 政治制度上,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通过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央集权,形成了一种地方服从中央,君王“大家长”形式的封建制度,而这样的制度模式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抑制。无论是新的思想的产生,亦或是新的经济制度的形成,都难以挣出封建集权制度的框架。无论是封建鼎盛时期的唐朝,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宋朝,亦或是更后期的明清,政府对商业的限制都是极其严格的。从固定的交易场所、交易时间、交易对象上,以及商业税收都严加规定,而且地方对中央的高度服从,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够,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而到近代以后,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行将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但他们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他们的原料生产场地以及商品倾销的市场。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而此时在中国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不但要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还要受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因此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力量软弱。在之后的几次运动中,我们更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说明了其并不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资本主义要在当时的中国发展,并不具备良好的市场条件和自由贸易的基础。 思想文化上,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并成熟于一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文化佛、道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首先,儒家的“义利观”使以逐利为特色的工商业行为很难获得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在精神方面已有重大变化,不再耻谈逐利求富,但从整体上,“义”“利”对立至今仍然是积淀于我民族心态最深层的观念之一,尤其是在“士”组成的主流社会。中国传统社会是农本社会。在这个以稳定为追求目标的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即所谓“四民”等级构成社会的主干。 西周后期,封建体制国家权力的衰落,使官方的受教育人才减少,而科层制的出现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