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与路径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与路径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与路径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抗氧化治疗组方

1、痹痛康丸剂型为水丸,由鹿角霜、生地、熟地、生苡仁、羌活、独活、细辛等组成;每袋含生药6g,两组患者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氨糖美辛片【河北冀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冀卫药准字(1995)60第100280号】。痹痛康丸组加服痹痛康丸,每次口服6g,每日3次。对照组单用氨糖美辛片,每次2片,每日3次,并保持入组后剂量不变,共治疗12周。

目的:比较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用和不用痹痛康丸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132例患者随机分为痹痛康丸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

结果:痹痛康丸组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65%,两者有显著差异(P<0. 001)。除晨僵外,痹痛康丸组其它各项临床标的改善值和改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

结论:痹痛康丸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改善上优于对照组。经研究,RA 患者由于持续性滑膜炎的存在,使吞噬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从而使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减弱。吕新亮等[17 ]观察痹痛康丸对血清自由基作用,结果痹痛康丸组能显著升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LOP)含量,有效抑制滑膜炎症,对佐剂关节炎有显著治疗作用。

出处: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理探讨马晓文1, 赵军宁2

(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0075; 2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四川成

都610043)

痹痛康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

蒙古总队医院中医科呼和浩特市吕新亮宝永君黄永凯李成杨素梅包

树智

2、采用乌头汤加味治疗,处方如下:

川乌15g草乌15g黄芪30g麻黄10g芍药10g防己10g鸡血藤20g甘草10g,伸筋草20g偏于寒型加桂枝20g、细辛3g,湿邪较重加苍术15g,薏苡仁15g,萆15g,疼痛较甚加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偏体质虚弱者加太子参30g,枸杞30g,顽固者加制雷公藤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煎二次,每次取水500毫升,煎汁200毫升,二煎混合后,分二次服,早晚各一次。药渣可用来熏洗或外敷于疼痛关节处。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26例,占19.7%,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83例,占62.8%,自觉症状减轻为11例,占8.3%,无效:症状未见改善的为12例,占9%;总有效率为90.9%。

经观察乌头汤对血清中NO 的影响,结果能显著降低血清中NO 水平。四神煎加味对佐剂性关节炎血清白介素-6 及一氧化氮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提示四神煎加

味有效降低了血清IL-6 和NO 水平,减轻了局部炎症,改善了关节肿胀等症状[21 ]。

出处: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王绍海

二、传统的中药治疗类风湿的处方:

治疗以补肾化痰祛癖通络为法.基本方组成为:生熟地各12g,当归15g,构祀子12g,鹿角胶10g. 巴戟天12g,补骨脂12g,桑寄生12g,南星10g.白芥子10g,桂枝1摊,三七10g,水蛙3g,地鳖虫10g.穿山甲6g,僵蚕10g。疼痛者,风痛酌加独活、羌活、薪蛇、海风藤各10g;寒痛酌加肉桂3g,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各10g;湿痛酌加芭仁30g,苍术、白术、川草解、木瓜、千年健各1飞;热痛酌加知母1吨、生石膏3摊、连翘12g、忍冬藤12g、防己10g;疲痛酌加全蝎5g,娱蛤3g;痛在上肢酌加川芍9g,羌活、片姜黄、桑枝、秦笼各10g;痛在下肢酌加牛膝、木瓜各1鲍;痛在颈项酌加葛根、威灵仙各12g;痛在腰脊酌加狗脊、川断各10g;肿胀酌加半夏9g,泽泻、土获荃各12g,乌梢蛇、苍术、防己、苏木各10g;僵直拘挛酌加透骨草、青风藤、鸡血藤各12g,宽筋藤、僵蚕、伸筋草各10g;肌肉莽缩酌加大剂量黄蔑3鲍、熟地20g.

上方每日1剂,水煎3服。另外,以紫河车(焙干)200g、冬虫夏草30g、乌梢蛇200g、全蝎100g,娱蛤60g、西红花1鲍共为粉末装胶囊,每天1包,分2次吞服。

三、传统的西药治疗类风湿的处方:

风湿病常常侵犯关节、肌肉、骨骼以及软组织,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发热这些症状比较突出,解热镇痛消炎,缓解症状是治疗这组疾病的首要目的,因此往往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扶他林、莫比可、乐松、天新利德、西乐葆、万洛等,而且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好、疗效高,使得副作用明显减少。

生物治疗及骨髓移植治疗也已试用于临床。.对于关节病变还可以采用关节镜治疗,大大提高疗效,改观了疾病的预后,致残率明显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四、类风湿诊疗路径

[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

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2、实验检查

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 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

3、X线检查

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

----------------------------------------------------------------------------

表1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I期(早期)

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

2 可见骨质疏松

II期(中期)

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

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类风湿

3 邻近肌肉萎缩

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

III期(严重期)

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

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公益类风湿病患者俱乐部:

3 广泛的肌萎缩

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

IV期(末期)

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2 III期标准内各条

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

[诊断要点]

1、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典型的病例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分类标准(表2)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某些不典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常被误诊或漏诊。对这些患者,除了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外,还可做核磁共振显象(MRI),以求早期诊断。对可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定期复查、密切随访。

2、活动性判断

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项目包括疲劳的严重性、晨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功能受限制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等。爱康之家(https://www.360docs.net/doc/6415699061.html,)是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公益论坛,康友们可以在一起交流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和康复,讨论类风湿的相关问题,共同对付类风湿关节炎,避免上当受骗。在这里没有包治百病的广告,纯粹是患者之间的直接交流。

3、缓解标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标准有①晨僵时间低于15分钟②无疲劳感③无关节痛④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⑤无关节或腱鞘肿胀⑥血沉(魏氏法)女性小于30mm/小时,男性小于20mm/小时。

符合五条或五条以上并至少连续2个月者考虑为临床缓解;有活动性血

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肌炎和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则不能认为缓解。

-----------------------------------------------------------------

表2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R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定义注释

1. 晨僵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

2. 3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医生观察到下列14个区域(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中累及3个,且同时软组织肿胀或积液(不是单纯骨隆起) (病程≥6周)

3. 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周)

4. 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 (病程≥6周)

5. 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 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而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小于5%

7. 放射学改变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

4、鉴别诊断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所致的关节炎相鉴别。

(1)骨关节炎该病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活动时关节痛加重,可有关节肿胀、积液。手指骨关节炎常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尤其在远端指间关节出现赫伯登(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关节出现布夏尔(Bouchard)结节时易被视为滑膜炎。骨关节炎通常无游走性疼痛,大多数患者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

(2)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痛风性关节炎多见

于中老年男性,常呈反复发作,好发部位为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或跗关节,也可侵犯膝、踝、肘、腕及手关节,急性发作时通常血尿酸水平增高,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在关节和耳廓等部位出现痛风石。

(3)银屑病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受累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但类风湿因子阴性,且伴有银屑病的皮肤或指甲病变。

(4)强直性脊柱炎本病主要侵犯脊柱,但周围关节也可受累,特别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者,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该病有以下特点①青年男性多见;②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外周关节受累多以下肢不对称关节受累为主,常有肌腱端炎;③90-95%患者HLA-B27阳性;④类风湿因子阴性;⑤骶髂关节及脊柱的X线改变对诊断极有帮助。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有关节症状,且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它们都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

(6)其他对不典型的以单个或少关节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要与感染性关节炎(包括结核感染)、反应性关节炎和风湿热相鉴别。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docx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4 月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 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 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 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 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55.9%。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 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因关节滑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均高,病势缠绵,且病因病机尚不清楚,迄今尚无根治的办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3~4,3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2%~0.36%。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但历代又有“历节病”“痛风”“鹤膝风”“鼓槌风”“骨痹”“顽痹”等称谓,表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于一般痹证,在病因病机上有其特殊性。 【病因病理】1. 西医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局部关节的表现,近40年来随着内分泌学、酶学、组织化学,特别是免疫病理学的进展,虽为进一步探讨本病原因和发病机理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但至今病因仍然不明确。目前公认的观点是,RA的发病可能是一种受抗原驱动的“激发-链锁反应”的过程,为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致;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是RA发病和病情迁延的中心环节,而内分泌、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则增加了RA的易感性,且免疫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一环路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作为病因而论,与以下几方面可能有关: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环境因素、细胞因子或其他因素(寒冷、潮湿、疲劳、外伤、吸烟、精神刺激等)。归纳起来,RA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即分子模拟学说和模糊识别学说。从病理角度来看,RA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可以认为关节滑膜炎是该病的原发病变,而滑液、软骨、软骨下骨、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的病变都是其继发病变,是类风湿肉芽肿由关节内向关节周围蔓延腐蚀的结果。病变早期滑膜充血和水肿,滑膜细胞与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CD4+T细胞及B 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进而滑膜增生,肉芽肿侵袭关节囊,囊腔肿胀,囊壁松弛,关节易发生病理性半脱位或脱位;随后肉芽组织逐渐被纤维结缔组织和瘢痕替代,使关节囊挛缩,又造成关节畸形改变。其后类风湿肉芽肿布满整个关节面,形成血管翳,干扰关节软骨摄取来自滑液的营养,同时肉芽肿自关节边缘侵入软骨下骨,使关节软骨面失去依托和血运,从而加速软骨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和胶原的降解,破坏关节软骨,逐渐形成关节纤维性强直,甚至骨性强直。在病变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关节附近的骨骼由于失用而出现骨质疏松,肌腱、韧带、腱鞘也发生类似的肉芽组织侵袭破坏,可更进一步造成关节挛缩,使关节功能丧失。重症患者,也常出现关节以外 的病理改变,如贫血,皮下结节,心脏、肺脏、肾脏和眼部等脏器病变,以及血管炎,神经组织病变。2. 中医病因病机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其病因是:“营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宣疏,腠理不充,冒雨冲寒,露卧当风,则寒邪袭之而成。”李中梓《医宗必读·痹证》描述本病后期出现“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严重畸形与功能障碍。其病因病机是:内因多为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不足,卫外不固,而以肾虚为本;外因为风寒湿热邪气侵袭关节、肌肉、筋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而致关节肿胀、畸变。故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机特点,痰瘀贯穿疾病的始终。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具有引起本病发生的各种诱因,如精神刺激、受风寒潮湿刺激、产后、外伤、劳损等。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70%的患者隐渐发病,从短暂、轻微的少数受累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RA的关节受累特点为滑膜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肘、肩、膝和足指关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踝、颈椎、颞颌关节等,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晚期可并发关节畸形,常见的关节畸形包括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与掌侧半脱位、天鹅颈样畸形和钮孔花样畸形,以及腕关节尺偏畸形、肘关节强直等。重症患者关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4-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还影响到心、肺、血管等器官。现代医学认为ra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其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共同参与。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lass rheumatic arthritis huang yihong abstract:kind of rheumatism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ra) is one kind common by the joint synovial membrane chronic inflammation pathological change primarily chronic generalized own immunity disease,its characteristic symptom is a symmetry,periphery the natural many joint chronicity inflammation pathological change,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for exhausts oneself the joint ache,swelling,the function drops,the pathological change assumes continues to manifest suddenly repeatedly the process,but also affects organs and so on heart,lung,blood vessel.the modern medicine thought ra mainly is because many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与路径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抗氧化治疗组方 1、痹痛康丸剂型为水丸,由鹿角霜、生地、熟地、生苡仁、羌活、独活、细辛等组成;每袋含生药6g,两组患者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氨糖美辛片【河北冀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冀卫药准字(1995)60第100280号】。痹痛康丸组加服痹痛康丸,每次口服6g,每日3次。对照组单用氨糖美辛片,每次2片,每日3次,并保持入组后剂量不变,共治疗12周。 目的:比较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用和不用痹痛康丸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132例患者随机分为痹痛康丸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 结果:痹痛康丸组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65%,两者有显著差异(P<0. 001)。除晨僵外,痹痛康丸组其它各项临床标的改善值和改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 结论:痹痛康丸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改善上优于对照组。经研究,RA 患者由于持续性滑膜炎的存在,使吞噬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从而使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减弱。吕新亮等[17 ]观察痹痛康丸对血清自由基作用,结果痹痛康丸组能显著升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LOP)含量,有效抑制滑膜炎症,对佐剂关节炎有显著治疗作用。 出处: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理探讨马晓文1, 赵军宁2 (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0075; 2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四川成 都610043) 痹痛康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 蒙古总队医院中医科呼和浩特市吕新亮宝永君黄永凯李成杨素梅包 树智 2、采用乌头汤加味治疗,处方如下: 川乌15g草乌15g黄芪30g麻黄10g芍药10g防己10g鸡血藤20g甘草10g,伸筋草20g偏于寒型加桂枝20g、细辛3g,湿邪较重加苍术15g,薏苡仁15g,萆15g,疼痛较甚加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偏体质虚弱者加太子参30g,枸杞30g,顽固者加制雷公藤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煎二次,每次取水500毫升,煎汁200毫升,二煎混合后,分二次服,早晚各一次。药渣可用来熏洗或外敷于疼痛关节处。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26例,占19.7%,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83例,占62.8%,自觉症状减轻为11例,占8.3%,无效:症状未见改善的为12例,占9%;总有效率为90.9%。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 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 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标是达 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 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 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 (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 使用率仅为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 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 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 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 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 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对其逐 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 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停用(2C)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 。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ZY/)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 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 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 。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4-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6)心电图 (7)双手、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组织非特异性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心磷脂抗体、HLA-B27、电解质、肌酶谱、血脂、血尿酸、乙肝五项、抗结核抗体、尿沉渣分析、大便潜血、主要受累关节X线片、心脏彩超、腹部超声、骨密度、CT、MRI、关节超声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年4 月1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 : RA 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 (1A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 发布的RA 分类标 准与2010年ACR/EULA 既布的RA 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 床丧现、实骚莹检巻、影爍学检查提不町绘九类凤湿抉韦炎 注承生猶方武的调整. 包桔桂烟*摊制怵輕. 會理炊食和适当运动? 2010SF ACR/ElllAli 由/离欢病佰或度 弟老朕用小捫詁 短疗程能皮质激 盍和/或詈MID 站 单用来軌光特或 ?*??? 2种或址种恂统舍成 € 抨他打 堆將观有忙疗,麻 DMARDs 联用 X. ____________ _______ -J 达标 > 弘^个月监测1枕 k _ _ _J 疗做评佶. 疗效评佔’治 疔达标& 厠创剂DMARDs 或靶向舍床 生剧制捌D 鼎R 血威翳向 舍戎DMARD 営逐淅减量* 产密监連,谨肪蔑发 符合 符合 诊断芙风陵关D 炎 酊氨嫌吟无象忌 单同甲氟螟吟 13个月监攏1机 否(特别是存崔預护不良闵素} 是 否 是 1种桂统存成WARM"种环物 制剂DM 杠D 皆威1种毎嫌合Jft DKARD 屛童向合咸观ARM 餵持现有治疔,毎 3"个月监测】次 轨用另一种怦用申L 嗣不同的生勒制刑 DtfARD 営或矍鬥舍域DMARD M 厅达标= F _ _片 耨者赴于持线检床 缓脾 状壶1年以上 DMARDi'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 一、诊断标准: 1.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中成药选择、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指南》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证据推荐级别及证据水平,参照[1]2001年牛津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强度。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 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2015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病证结合Combination of Diseaseand Syndrome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主要是指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 3.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流行病学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诊断为“尪痹”[2]。 RA几乎见于世界所有的地区和各种族;目前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中国的发病率大约为0.28-0.4%[3]。RA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高发年龄为45~54岁,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1:3[4]。 5西医诊断

严重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严重类风湿关节炎(2016年版) 一、类风湿关节炎(RA)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h,持续时间≥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4、对称性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5、皮下结节。 6、手部X线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确诊RA,至少需具备7项中的4项标准。 为了对早期RA及时诊断和干预,2009年欧洲风湿病协会(EULAR)与美国风湿病学会共同提出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受累关节数(0-5分):1个中大关节0分;2~10个中大关节1分;1~3个小关节2分;4~10个小关节3分;>10个,至少1个为小关节5分。

2、血清学抗体检测(0-3分):类风湿因子(RF)或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均阴性0分;RF或抗CCP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2分;RF或抗CCP至少1项高滴度阳性3分。 3、滑膜炎持续时间(0-1分):<6周0分;6周1分。 4、急性期反应物(0-1分):C反应蛋白(CRP)或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0分;CRP或ESR增高1分。 以上4项累计最高评分6分或以上可以诊断RA。 (三)病情活动度的判断。 根据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CRP、有无骨侵蚀破坏等指标可以判断RA的疾病活动度。病情活动指数(DAS28)较常用。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年),《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 非药物治疗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五)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4-21天。

最新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 1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以女性多发。男女患病比例约1:3。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我国大陆地区的RA患病率约为0.2%-0.4%。本病表现为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此外,患者尚可有发热及疲乏等全身表现。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2临床表现 2.1症状和体征 RA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同时,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中、晚期的患者可出现手指的“天鹅颈”及“钮扣花”样畸形,关节强直和掌指关节半脱位,表现掌指关节向尺侧偏斜。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皮下结节,称为类风湿结节;心、肺和神经系统等受累。 2.2实验室检查 RA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IgG、IgM、IgA升高,多数患者血清中可出现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ACF)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或抗核周因子(APF)等多种自身抗体。这些实验室检查对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2.3影像学检查 2.3.1 x线检查: 双手、腕关节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及关节附近骨质疏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或脱位。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可将X线改变分为4期(表1) 2.3.2磁共振成像(MRI): MRI在显示关节病变方面优于X线,近年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RA的诊断中。MRI可以显示关节炎性反应初期出现的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和轻度关节面侵蚀,有益于RA的早期诊断。

ACR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A C R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 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2015 年 ACR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新疗法的出现、方法学的改进以及出于对类风湿关节炎(RA)推荐意见范围扩展的需求,2015 年 ACR 对 2012 版 ACR-RA 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制定了最新的 2015 版 ACR-RA 药物治疗指南。 在此次指南制定过程中所用到的核心条款和药物分类主要有以下内容: 表 1 核心条款 表 2 药物分类 2015 版 ACR-RA 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 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类药物(DMARDs)、生物类 DMARDs(生物制剂)和托法替尼的使用以及相关的递减疗法、间断疗法和达标治疗(T2T); 2.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3. 生物制剂和 DMARDs 在高危 RA 患者(RA 患者伴随肝炎、充血性心衰、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中的使用; 4. 疫苗在接受生物制剂或 DMARDs 治疗的 RA 患者中的使用; 5. 在使用生物制剂或托法替尼的 RA 患者中结核病的筛选; 6. 使用传统 DMARDs 时,RA 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监测管理。 所有的专家意见分为两类:1 强烈推荐;2 条件性推荐。强烈推荐意味着专家组相信遵循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远大于不良反应(反之亦然),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而只有少数患者不适合。条件性推荐即推荐意见所带来的预期效应可能大于不良反应,所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大部分患者,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不适合。 一、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早期 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二、针对已确诊 RA 患者的推荐意见 1:强烈推荐;2:条件性推荐 三、针对 RA 患者在接受 DMARDs 治疗期间,实验室监测指标(全血细胞计数、肝脏转氨酶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的最佳随访时间间隔的推荐意见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2020完整版) 随着对类风湿关节炎(RA)认识的不断加深,近年来RA临床专家诊治指南不断更新。临床上如何实践指南,提高RA诊治水平,使临床诊治更加规范,达标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均成为重要的疾病诊治与管理环节。其中,患者对指南的理解和依从性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联合RA病友会,从患者关切的问题出发,组成RA患者实践指南研究工作组,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相关原则,通过国际规范流程,提出RA患者实践指南推荐意见16条。 指南形成方法 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由广东省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RA病友会发起,指南首席专家为古洁若,首席方法学家为杨克虎。启动时间为2019年1月20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5月21日。 2. 指南工作组:包括指南指导小组、指南共识专家组、指南秘书组、指南证据评价组和指南外审小组。工作组由多学科(涵盖风湿免疫科、骨科、伦理学及循证医学等学科)专家和病友会成员组成。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杨克虎教授团队指导,古洁

若教授团队等专家工作组成员协同完成。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 指南注册与计划书撰写: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International Practice Guidelines Registry Platform,https://www.360docs.net/doc/6415699061.html,/)注册(注册号为IPGRP-2018CN047)。本指南的设计与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结合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患者版指南方法学手册,并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AGREE Ⅱ)工具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 4.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RA患者及其家属、朋友或照顾者、与RA诊疗和管理相关的医护人员使用。指南推荐意见的应用目标人群为RA患者。 5. 临床问题的遴选和确定:通过系统查阅RA领域已发表的指南、研究论文和系统评价等,对50余位多学科专家及RA患者的面对面访谈,遴选出33个问题,召集RA病友会患者代表填写问题调查问卷,最终按排序遴选出前16个本指南拟解决的问题。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

1 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侵蚀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所有含滑膜的关节,以手、足最常见。其病理特征是滑膜增生和向外生长,增生的炎症组织(血管肉芽翳)破坏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全球各人种总发病率为1%~2%,男女之比为1︰2.5,以30~50岁为发病高峰。我国RA患病率约为0.2%~0.4%[1]。 RA的临床特征性表现主要有滑膜炎和关节软骨破坏所致的关节肿胀、疼痛。滑膜炎反复发作,初期阶段可采用药物治疗。经治疗部分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而多数患者在患病后约2年开始出现关节破坏变形,并持续进展,关节活动范围减小,造成永久性残疾。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周围 通讯作者:邱贵兴?E-mail:qgui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6415699061.html, 侵蚀和软骨下骨疏松。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合理、及时的治疗。 2 RA的诊断标准 RA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了RA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89%[2]。不建议用于早期症状不典型的病例。2009年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The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联合制定了操作性更强、分类更细的RA分级标准和评分系统[3]。其主要内容为:至少1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超声或MRI);同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有典型的放射学RA骨破坏。该标准评估内容包括关节受累情况、血清学指标、 表1 ACR/EULAR 2009年RA分级标准和评分系统 评估项目得分 关节受累情况 中、大关节 1个关节受累0 2~10个关节受累1小关节 1~3个关节受累2 4~10个关节受累3至少1个为小关节,受累关节数超过10个5 血清学 RF或抗CCP抗体均阴性0 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2 RF或抗CCP抗体至少1项高滴度阳性3 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0 >6周1 急性时相反应物 CRP或ESR均正常0 CRP或ESR增高1 注:表内RF为类风湿因子,CCP为环瓜氨酸肽,CRP为C反应蛋白,ESR为红细胞沉降率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