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圈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实例,对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界定标准和演进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模式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ZH12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73);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圈经济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日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我国对城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巨大城市带的概念。1998年,高汝熹、罗明义对城市圈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定义。1999年,崔功豪又提出了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即使城市的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现状,可将城市圈经济的特征总结如下:⑴城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经济体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⑵城市圈经济有利于统筹城市经济圈的合理化布局,进而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⑶城市经济圈由多个城市组成,可以实现城市间信息的交流共享。⑷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

城市圈经济的界定标准

1954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圈”的功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计划,以此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重大城市圈”的定义,重大城市圈人数必须达到100万。1990年,美国提出了城市中心至少所能容纳的人数,即人口总数不得低于5万。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急需建立一批城市经济圈,以使中西部人口比例逐步趋于均衡。

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层次

按照地区基本特点、都市区域范围、枢纽城市数量、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可分为一中心、两中心、多中心和大城市经济带四个层次:

⑴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唯一性。经济枢纽城市在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市场化进程、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保持领先,它是所划定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推进性单元和原始动力。一中心大城市群

经济中各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直接联系,枢纽城市是经济活动中心。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由枢纽城市向经济落后城市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多级别散布形式。

⑵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较为典型的有重庆-成都区域经济、北京-天津区域经济。一般情况下,两座枢纽城市地理位置相邻,经济水平相当,两枢纽城市分别控制不同区域,一起促进区域经济进步。两枢纽城市利用完善的通信、道路基础设施实现快速联系。区域内其他组成部分都以枢纽城市为中心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环绕散布。

⑶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枢纽城市常常达到三个甚至更多。其枢纽城市一般由规模中等或大型城市担当,枢纽城市产业构成与产业联系风格各异,分别具有区域经济枢纽基本功能。枢纽城市在地里位置上分布状况主要呈三角分布或多边形分布,其他组成部分划归在一个甚至两个枢纽城市经济控制区域内。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内部协作主要依靠多个枢纽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进行,其他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之间则为多重联系相互交叉。区域内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形成较为突出网络交互性。在我国,较为典型的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主要有长株潭与苏锡常两

个大城市群经济。

⑷大城市带状经济区。大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形成导致城

市群所包含区域逐步扩大化,城市群得到迅速发展,不同城市群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联系,其基本作用逐步统一并相互协调,最终实现较大区域内带状经济区的形成。大城市带状经济区的建立能够很好协调不同城市群之间形成有机整体,使不同城市群联合发挥集体效用,将城市群经济市场综合化趋势进一步展现出来,甚至能够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全球范围内典型大城市带状经济区主要有曼彻斯特―伦敦带状经济区、大阪―东京带状经济区和纽约―波士顿带状经济区。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评价

大城市群经济基本体系是将地区综合化、扩散原理与梯度理论全面结合的经济体制,同时给地区市场综合化制订了以城市群经济为发展重心的主要任务,使大城市群经济发展为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关键载体和基本模式。大城市群是枢纽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融合性与扩散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合理利用地区经济与功能分配,使新科技与新理论迅速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使用各种资源过程中体现高效性。大城市群内完善道路与信息设施使城市群与外界在资源共享上实现创新、联合、交流、传递和学习,加强了城市群与外界之间联系。大城市群经济还具有较强全面性,大城市群经济是不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圈经济在结构特点和演进规律等方面更适合我国东西部城镇化程度

和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均衡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城市群经济是新时代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的基础条件。地区市场综合化与城市建设全面化进步过程中,以枢纽城市为主体的大城市群经济体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形成统一化,在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过程中,大城市群将是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基础条件与促进地区市场综合化的主要推动力,其必将在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战略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郁鸿胜.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3.

[2]Kwok Tong Soo. Zipf’s Law for Cities: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239-263.

[3]张京祥,邹军,吴启焰.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25(5):19-23.

[4]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1.

[5]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50-59.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2019-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9-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 场发展研究报告

目录 一、市场概述 (1) (一)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市场定义 (1) (二)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意义 (2) 1、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提升发展能级 (2)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管控经济风险 (2) 3、增强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社会矛盾 (2) (三)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历程 (3) 二、市场现状 (5) (一) 市场规模 (5) (二) 市场结构 (6) 1、区域结构 (6) 2、产品结构 (7) 3、投资主体结构 (8) (三) 市场特点 (10) 1、信用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标准应用初现成效 (10) 2、信用立法缓步发展,公共信用类立法滞后 (11) 3、政府主导建设项目较多,建设内容标准化程度高 (11) 4、公共信用平台建设以实现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为主 (12) 5、国家部委的单项目建设资金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12) 三、竞争格局分析 (13) (一) 主要厂商分析 (13) 1、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金电联行) (13) 2、北京拓普丰联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拓普丰联) (13) 3、陕西西部资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部资信) (14) 4、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斯信息) (14) (二) 市场竞争格局 (14) 1、依供应商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15) 2、依投资主体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16) 四、市场趋势与预测 (19)

(一) 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驱动市场高速增长 (19) (二) 多技术融合引领公共信用数字化跃升发展 (20) (三) 信用可视化将加速公共信用透明化建设 (20) (四) 市场规模预测 (20) 五、赛迪建议 (22)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促进公共信用制度化 (22) (二)加快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信用体系 (22) (三)建立守信激励机制,推进公共信用数字化应用 (22) (四)大数据是未来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23)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年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年)

————————————————————————————————作者:————————————————————————————————日期: ?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 研究报告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智慧城市专委会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

前言 自2009年美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沈阳、重庆等众多城市迅速开展,并表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高速扩展趋势。然而中国智慧城市热潮刚刚兴起,建设标准莫衷一是,各城市智慧化建设还都在探索中,已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包括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以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唯技术论”等。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由此可见,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已经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政策引导、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等手段以外,各城市管理部门迫切需要有一套“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客观、清晰认识自身“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参照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应用,有效指导其今后发展重点和建设方向。2010年,赛迪顾问与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共同组建团队,发起“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并于当年发布《海峡两岸感知城市评价研究报告》,时隔两年,赛迪顾问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推出《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赛迪顾问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特征,构建出完备、适用、先进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感知化水平进行评价。旨在推动“感知中国”顶层战略的成功落实,充分展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总结推广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努力为业界搭建合作共赢的桥梁,促进中国城市智慧化发展。 本项研究自2012年5月启动,从制定研究方案、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专家论证、选择代表城市、制定数据获取计划、调研实施至数据分析处理、报告

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报告与探索调查研究报告

一、前言 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为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极其有效的一个思路和法,是城市管理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2005年以来,这项发端于北京的重大城市管理创新,经国一批城市试点运行,获得广泛肯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明确要求自今年起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其中沿海地区三年要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自2007年开始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取得积极而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数字化城管的进一步推进,影响了数字化城管的实际效能,亟待解决。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城市管理任务愈加繁重。加紧推进数字化城管、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十分紧迫。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定义及其作用 (一)数字化城管定义及涵 “数字化城管”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简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实现精确化、规化、高效化和全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是“数字城市”概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延续,是对“数字城市”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从本质上说,“数字化城管”有两面含义:一是技术层面:是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对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这是实现“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二是管理层面: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监管分离、高位监督”,通过“闭环”管理流程,形成精细化、长效化、科学化管理,这是实现“数字化城管”的保障。 (二)数字化城管的作用 数字化城管具有管理区域精细化、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绩效管理科学化等特点,能够主动发现城市管理面问题,统一指挥调度,整合各种处置力量,全程监控问题处理,对各部门工作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根除了传统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痼疾,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一是变粗放的低效管理为精细化的高效管理。数字化管理在事件处理上以块为主,在部件处理上以条为主,二者职责分明。在空间上实行网格化,时间上定量化,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空间全覆盖,确保了城市管理高效能。 二是变突击运动式管理为可持续的日常管理,实现集“小变”为城市变化的“大变”,变断断续续管理为持续管理,变政府有些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为规文明执法。 三是变管理主体分散、职责交叉扯皮为上下左右“无缝隙”拼接,实现管理资源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和细化,使传统的管理变成循环管理。 四是政府处理问题能力从低效迟钝变为高效廉洁,使政府管理行为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解决,将管理式从粗放、杂乱低效变为精细高效,变管理效率评价从奖罚不明到奖罚分明,使管理运行从封闭运作到公开透明,管理参与机制从政府一个部门变为调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欧美地区诞生,却在中国发扬光大。仅在2018 年,中国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占全球的48%。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将领跑全球。 城市化进程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应对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挑战,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智慧城市发展体系,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效率成为更多城市管理者的首要选择。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从智慧城市概念导入的分散建设阶段,到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的规范发展阶段,再到 2016 年正式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新型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相较于“智慧城市”,其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数据的融合,发展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 目前国内外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仍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可从技术层面、城市发展层面及社会层面三种不同维度对中国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深度理解。 亿欧智库在完成研究和多家智慧城市企业高管交流后,撰写了<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梳理出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了国内外标杆智慧城市建设案例,总结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挑战与趋势。

Part1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1.1 2020年智慧城市发展现状1.2“新基建”加速智慧城市发展Part2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 2.1基础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2.2智慧城市场景应用 2.3智慧城市企业案例 Part3全球优秀智慧城市实践分析3.1维也纳 3.2圣阿尔伯特 3.3新加坡 3.4上海 Part4智慧城市发展挑战与趋势

2019-2020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

2019-2020数字孪生城市研 究报告 2019年10月

目录 一、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概况 (1) (一)理念引领,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1) (二)产业响应,各类企业抢抓商机激活ICT 产业链 (2) (三)资本助力,数字孪生城市板块崛起倍受市场关注 (4) (四)场景先行,数字孪生部分应用先行先试初显成效 (4) 二、数字孪生城市总体架构与核心平台 (8) (一)三横两纵总体架构 (8) (二)泛在感知与智能设施管理平台 (11) (三)城市大数据平台 (13) (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16) (五)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 (18) 三、数字孪生城市关键技术要素 (21) (一)新型测绘:快速采集地理信息 (21) (二)标识感知:实时“读写”真实城市 (27) (三)协同计算: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33) (四)全要素表达:精准“描绘”城市前世今生 (36) (五)模拟仿真:在数字世界推演城市运行态势 (44) (六)深度学习:推动城市自我学习智慧成长 (48) 四、数字孪生城市典型应用场景 (53) (一)城市规划仿真:形成全局最优决策 (53) (二)城市建设管理:项目进度可视化管控 (55) (三)城市常态管理:“一盘棋”综合治理 (59) (四)交通信号仿真:最大化道路通行效能 (62) (五)应急演练仿真:应急预案更加贴近实战 (67) (六)公共安全防范:让“雪亮”更“明亮” (70)

(七)公共服务升级:感同身受的体验 (72) 五、数字孪生城市未来发展展望 (74) (一)有望全面激活智慧城市产业 (74) (二)有望重塑城市治理结构和规则 (75) (三)数字孪生城市的推进实施建议 (76)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样本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

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20年)中,新泰市被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为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带来了宝贵机

“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0年11月

C O N TENT产业集聚角度:各城市主导产业的阶段性特征目录 上市公司角度:各区域成熟企业的产业分布 风险资本角度:各区域新兴行业的分布特征 政府支持角度:各区域政府政策偏好 案例分析角度: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链布局

1.1 产业集聚: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产业划分 主要产业 ? 区位熵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 专业化程度。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 域主导产业的状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 ? 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 ??/ ? )。 ?? 六大生产性 服务业 ? ? 采矿业 其他服务业 住宿餐饮 房地产 ? ? 其中, ? 为j 地区i 产业就业人数,? 为j 地区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 ?? ? 制造业 交通运输 ? 指在全国范围内i 产业的就业人数;?为全国所有产业的就业人 ? 数,区位熵?? 表示j 地区i 产业的劳动力占比与全国i 产业劳动力 信息传输 金融 ?? 电力、热 力、燃气 及水生产 和供应业 占比的比值。 水利环境 教育 ? 当区位熵?? >1时 ,我们认为j 地区i 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 ?? 水平,在该地区具备主导地位。据此,我们将筛选出不同城市三 角区位熵大于1的主导产业。此外,我们还将考察不同地区“十三 五”(2015-2018)期间不同行业区位熵变化方向。 批发零售 租赁与商务 服务 卫生社工 文体娱乐 公共管理 建筑业 科学研究 资料来源: 《201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市场研究部

智慧城市发展分析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发展分析研究报告

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智慧城市的了解,帮助进行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或部门明确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及发展方向,为后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本白皮书对智慧城市的背景、智慧城市的定义、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以及智慧城市的评价等,进行简要介绍。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它们也正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冲击性、倍增性和创新性席卷全球,推动着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 一、智慧城市的背景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智慧城市将使城市的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科学,使政府的管理更高效,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极大促进城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城市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在迅速的发展,城市化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到2011年50%,这个速度高于同期世界城市化水平速度。由于这样快速的推进,使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迅速地缩小,实现人口以农业为主向城市为主的历史性的转变。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助较强的城市群。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居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受益,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研究报告:城市大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趋势

研究报告:城市大脑的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 前言 2009年1月,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此后智慧城市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在中国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30多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的类脑架构越来越清晰。基于最新科技发展趋势的观察,2008年开始,科学院有关团队在论文《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中提出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分析了互联网架构进化的未来走向。 2015年,研究团队在《基于互联网大脑架构的智慧城市建设》一文中将互联网类脑架构与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结合,提出城市大脑的初步定义,与此同时,智慧城市与大脑从概念上不断结合,产生新的名词和框架,包括ET城市大脑、城市云脑、城市神经网络、智慧城市脑、交通大脑等等。 智慧城市提出以来,经过6年时间的发展,为什么与脑的概念不断关联起来?城市大脑(云脑)提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它的架构,运行机理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这份报告是过去1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的汇总和总结。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供读者和相关研究者参考。 报告共分11章,下面将简要介绍这些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背景和详细内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 第三章本章主要介绍了2008年以来互联网的类脑智能巨系统的研究情况。 第四章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大脑的产生、定义和主要架构 第五章本章详细介绍了城市大脑中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和架构,类脑神经元架构和云反射弧功能 第六章本章阐述了城市智商的提出和评价标准,即基于一个城市的类脑神经元网络和云反射弧的完善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 第七章本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大脑之间的相互协同问题,提出城市大脑的建设不应该作为孤岛系统进行建设。 第八章本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大脑的云反射弧运转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选择最优路径的问题

【精品报告】2019年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2019




1 2 3 4 5 6 7 8 9 2019 10 5G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2018
............................................................... 2
........................................................... 3
........................................................... 4
....................................................... 5
............................................................... 6
............................................... 7
....................................... 9
................................................................................. 12
5G
10 ........................................14
...................................................................... 16
....................................... 21
............................................... 22
....................................................................... 23
CIM
........................................................... 24
....................................................... 26
............................................................... 28
........................................................... 31
....................................... 32
............................................... 40
........................................................................... 42
....................................................................... 44
................................................................. 10
5G
.................................................................. 14
..................................................... 18
............................................................. 20
.............................................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