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娥 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

教案

2012-04-27 16:37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知识导学】

一.作者及其作品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伟大

的,的奠基人,被誉为“”、“”,195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流传较广的有《》《》《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关汉卿剧作之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他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家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文学和文化常识

1.元曲的分类。

“元曲”,一般包括和。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2.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三部分构成。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元杂剧中的“四”。

元杂剧四大

家:、、、。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王实甫的

《》、白朴的《》、郑光祖的《》。

元杂剧四大悲剧:、白朴、、纪君祥。

三.关于标题

在元杂剧中,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其中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

四.背景介绍

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窦娥冤》便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它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楔子()窦娥()嫡亲()亲家

()撇下()看觑()薄面()斟酌()隅头()孛老()勒杀

()绣闼()怕不中()刬的

()()亲眷()羊肚儿

()知契()症候()恓惶()祗候()呕吐()孽根()亢旱

()刽子手()埋怨()前合后偃()罪愆()盗跖()古陌荒阡()

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

()

(2)这早晚窦秀才早晚使用早晚呆痴()

()(3)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

(5) 不堤防遭刑宪()()

(6)行动些,行动些()()

(7)谁敢合毒药给你只合把清浊分辨()

()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9)是什么主意()() (10)嘱咐他几句话咱

()() (11) 念窦娥尸首不完全()

() (12)尸骸上烈些纸钱()() (13)你还有甚的说话那有这等说话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

()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

()

(15) 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②云③净④科⑤唱⑥卜儿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⑨叨叨令⑩正旦⑾正宫⑿滚绣球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12)

B.①②③④⑿/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⑿/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⑿/⑾⑿

【合作探究】

1.这部剧共有四折,课文节选了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请大家复述故事情节,用章回体小说的标题形式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2.别林斯基说:“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该悲剧中的主角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3.这些矛盾冲突反映了什么? 冲突的焦点何在?

4.剧本中,主角窦娥除开主要矛盾以外的其他信息是怎样交代的?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亢(kàng)旱错勘(kān)苌(cháng)弘化碧

B.角(jiǎo)色埋(mái)怨前合后偃(yǎn)

C.罪愆(qiān)刽(kuài)子手杳(yǎo)无音信

D.阡陌(bǎi)嗟(jiē)怨望帝啼鹃(juān)

2.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喧症候倾刻披枷戴锁 B.魂魄诀别造蘖望帝啼鹃C.时辰昭障冤枉湛湛清天 D.怜悯枷纽白练负屈衔冤

3.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刽子磨旗:摇旗②行动些:行动起来③不堤防遭刑宪:拷打

④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生出⑤向哥哥行有句言:走⑥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⑦兀的不是我媳妇儿:这⑧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祭,超度亡灵。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⑥⑦⑧ D.②③④⑤

4.下面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成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汉语话剧的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的唱词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5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窦娥冤》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知识导学】

一、戏剧家元杂剧梨园领袖杂剧班头窦娥冤救风尘

二、1、杂剧散曲杂剧散曲

2、一本四折末、旦、净、丑唱、科、白唱词科白

3、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基础演练】

1、明确:xiēd?u díqìng piēqùb?zhēn

zhu?yúb?lēi tàzhōng chǎn zhang

chuài juàn dǔqìzhang xī huáng zhīǒu

tùniakàng guìmán yǎn qiān zhíqiān

2、明确:

(1)古义:折合、抵偿今义:标准、依据、准确;一定、准许等。

(2)古义:时候/随时/有时候

今义:①早晨和晚上;②或早或晚;③时候④(方)将来某个时

(3)古义:数落、责备今义:处罚决定

(4)古义:清醒今义:精密细致,精明细心

(5)古义:想到、料到今义:小心防备

(6)古义:走快今义:多指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

(7)古义:配制/该、应当今义:闭、合作、盖上盖子等。

(8)古义:这边、那边;这里、那里今义:走;行列

(9)古义:意思今义:主见,办法

(10)古义:语气助词,相当“也”今义:我们,第一人称代词

(11)古义:完整今义:全部

(12)古义:烧(动词)今义:强烈,猛烈(形容词)

(13)古义:语言(名词),说法今义:用语言表达意思

(14)古义:糊里糊涂今义:不明不白

(15)古义:发今义:处罚

(16)古义:们今义:指全体中任何一个或一次

3、参考答案:A

【合作探究】

1.《感天动地窦娥冤》

楔子(序幕),苦命女偿父债卖蔡家,无奈父抛孤女应京试;

第一折(开端),蔡婆婆索债险遭害,张驴儿救人生歹念;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药死老驴儿,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发誓愿,完美女子遭刑斩;

第四折(结局),窦娥冤魂诉实情,千古奇冤得申雪;

2.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主)

②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主)

③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3.明确:①这些矛盾冲突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也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②从表面上看,主要矛盾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

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4.明确: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的台词交代出来,而不直接加以描述。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的人生变故,均借蔡婆婆之口进行交代。

【巩固提升】

1、明确:A

2、明确:C

3、明确:C

4、明确: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5、明确:[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窦娥冤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知识导学】

一、戏剧通用对联集锦

1.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2.生旦净末丑管弦丝竹琴

3.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4.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5.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6.真真假假真不假假假真真假如真

7.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 8.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

9.东西汉,南北朝,人物备考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

10.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11.白鹦鹉飞入牡丹亭,红梅枝上一捧雪紫琼瑶降生麒麟阁,金印楼头满床笏

12.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

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13.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来做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戏里传真

二.历史上十大冤案:

九死未悔者的悲歌——伍子胥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案

权力场下的浩劫——巫蛊案千古冤狱“莫须有”——岳飞案

皇权争斗的牺牲品——于谦案阉竖宵小手下的血腥——东林党案

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案小人物酿就的血光之灾——庄廷鑨明史案

该杀不杀、无罪获罪——曾静吕留良案

扑朔迷离、亘古未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窦娥(d?u)巷口(xiàng)亲眷(quàn)甘霖(líng)

B.知契(qì)症候(zhang)堤防(dī)应验(yīng)

C.押解(jia)哥哥行(háng)撚断脊筋(niǎn)刽子手(guì)

D.桃杌(wù)鼓三通(t?ng)古陌荒阡(qiān)瀽不了(jiǎn)

2.对第三折[端正好]一曲内容,分析不当的是()

A、诉说无端受罪,蒙冤含屈。

B、对命运不公天地不公发出呐喊

C、表达内心极端愤怒

D、不能怨王法,只能怨天地。

3.对窦娥在临刑前发的三桩誓愿表述最准确、排列顺序最符合剧情发展的一项是()A.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B.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C.望帝啼鹃苌弘化碧亢旱三年 D.血溅白练亢旱三年六月飞雪

4.在那黑暗的、不公平的社会中,窦娥死去了。她的“悲”穿越时空,她的“冤”感天动地。现在有人为她写一副挽联的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

【合作探究】

1.跳读课文,补全下列表格。在窦娥的短暂的一生中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故?

年龄变故人生遭遇

3岁亡母

童年不幸

2.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窦娥作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的主人公,她身上有哪些封建传统意义上的有价值(美好)的性格?她身上还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你是怎样看待的?

3.从窦娥冤的悲剧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现状?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到底是谁?

4.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①窦娥的不幸命运

②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③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巩固提升】

阅读【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三支曲子,完成1-2题。

1.如何理解【滚绣球】一段唱词中窦娥指斥天地所包含的深层含意?

2.试就选段内容分析窦娥的形象。

3.试简要分析《汉语》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看看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4.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地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地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原剧的结尾好在何处?

《窦娥冤》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基础演练】

1、明确:A

2、明确:D

3、明确:A

4、明确:刚烈抗争,悲愤动地亢旱三年。补写下联,一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对仗工整,二要符合窦娥的冤情。

【合作探究】

1、明确:7岁——被卖 17岁——成婚婚姻不幸

18岁——守寡 20岁——被杀生命凋零

2、从文本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窦娥是一位有着勤劳善良、孝顺纯朴、坚强有主见的美好品行的弱女子。

在【滚绣球】和“三桩誓愿”中还体现了一种反抗精神。第三折的【滚绣球】这段曲词,质疑、责骂天地,既是向天地辩白自己的冤屈,又是对天地没有主持公道的抗争。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把全剧推向高潮;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却为社会所不容,她的三桩誓愿是她强烈反抗精神的具体体现。她的反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由于她思想的局限也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她一方面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要挣脱这一束缚;一方面甘受命运的摆布,另一方面又要与命运进行抗争;一方面靠天,一方面又要骂天。她的反抗是不坚决的,不彻底的,她始终让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中,总是把自己依附在别人身上,即使是对张驴儿的反抗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而作的反抗。她不懂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丈夫在时为丈夫而活,丈夫死后为照顾婆婆而活,受了冤屈、上公

堂审判时,她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青天大老爷桃杌,希望他来为自己洗冤。想一想,如果窦娥不招,也存在案件难理,上报官吏复勘,窦娥免于被斩的可能。但窦娥为了尽孝道,为了不让婆婆受刑,指望暂且虚招,盼望“官吏们还复勘”,但既已招供画押,还有什么复戡可言,与其说窦娥幼稚糊涂,不如说是因为遵从了封建礼教而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3. 明确:当时是一个黑暗充斥社会、邪恶摧毁美好的现状:高利贷十分盛行,下层知识分子落魄,流氓无赖横行乡野,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由此可见窦娥的悲剧具有其典型性。

元凶是当时的社会;社会不公,昏官恶霸的横行,才使得善良的人蒙受冤情。窦娥的冤死,其中有张驴儿的陷害,有昏官无能和草菅人命,有蔡婆的引狼入室,还有窦天章的典卖女儿。这些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这些因素构成了“社会”。所以造成窦娥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黑暗社会。

4.明确:在该剧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尚近乎完美的青年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情形、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如她任官府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谓了便面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她的善良、刚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上法场。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悲剧效果的又一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出,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的腔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巩固提升】

1、明确:“天”“地”比喻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这段唱词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是对封建法制与封建秩序的坚决否定。

2、明确:窦娥是一个善良而又有着一定反抗意识的女性,她身上同时也体现出了极强的时代局限性。说她善良,是因为尽管被这枷锁的左侧右偏,人拥的前合后偃,也要求刽子手从路远的后街走,目的是不让婆婆因为看见自己赴刑场而伤心,充分体现了窦娥善良的品性。说她有反抗意识,是因为她对天地鬼神的指斥。说她有时代的局限性,是因为她毕竟还是哀叹命运的不公。

3、明确:《汉书》中“东海孝妇”“自诬服”,并未积极为自己申辩和反抗,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敢于反抗,不畏强权。

4、明确:不好。

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原剧结尾的好处有:

①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美好的愿望。

②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③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窦娥冤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赏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知识导学】

一.部分典故补充:

1.文君当垆

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酒肆),相如自著(围裙)与保庸杂作,器于市中。卓文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请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相如字),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保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2.孟光举案齐眉

梁鸿、孟光夫妻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梁鸿白天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着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3.浣纱女投江

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投金濑江,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唐·李白《浣纱女碑铭》

浣纱女单身与母亲居住了三十年,一直以守贞节自勉,不愿嫁人。而在溪边偶遇落魄逃难的伍子胥,却被他打破了古井无波的心中之湖,自己认为这逾越礼仪,亏损妇道。待伍子胥走远后,那女子才颓然委地,后来又站起身来,脱去鞋袜,工工整整地摆好,以纱裹身,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进了湍急的流水之中。后来伍子胥一声长叹,感伤不已,咬破手指,在溪边的大石上血书道:“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这就是“千金小姐”的来历。

4.望夫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夏河湾湖边住着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名叫高山,妻子人称张氏。由于外敌入侵,边关危急,丈夫撇下妻子,从军来到边关抗敌。一去就是六年,有一天县衙终于来人了,但日盼夜思的张氏盼到的却是一个灾难,县里来的人告诉她。她丈夫在战场杀敌时,遇难了。可怜的张氏一听这消息肝肠

初中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2、读图文资料,了解东气西输工程及其意义。 3、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 2、通过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西部资源的开发历程,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2、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西部资源的开发如何注重“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双赢”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 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这种树是真的吗?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 师:(直接给出答案)是真的。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是由于它有顽强的生命;它“死而千年不倒”,是由于它有发达的根系;而它“倒而一千年不腐”是因为……(引而不发)生:找出树木多年不腐烂的原因。(干旱) 师:展示课件为前面说法做出说明。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导学案完整版本(含答案)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学习目标】 1、 2、 3、 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4、 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知识点导读】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 叶绿体 ,利用光能,把 二氧化碳 和 水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一) 光合作用的生物:绿色植物,此外还有蓝藻(原核生物) (二) 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1、 结构:双层膜 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 基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 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 ① 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 体基质中。 ② 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 光吸收最少,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③ 影响植物合成叶绿素的因素包括:光照,温度,必需元素Mg,N,Fe.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 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2) 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 变得污浊的空气。 (3) 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了 光 和 绿叶 在更新空气中不可缺少。 (4)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的实验证实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 淀粉 。 (5) 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了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 水 。 (6)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 在 光合作用中转化成 有机物中的碳 的途径。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实验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英格豪斯的实验: 实验现象:实验一没有光照时, 小鼠死亡 ,有光照时, 小鼠不死亡 实验二没有光照时, 蜡烛不熄灭 ,有光照时, 蜡烛熄灭 。 实验结论: 植物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更新空气 萨克斯实验:

高中物理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5.doc

第1节电子的发现 [目标早知道] 浙江选考·学 习要求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 1.电子的发现加试a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加试b 3.氢原子光谱加试b 4.玻尔的原子模型加试c 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接感应圈 的负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接感应圈的正极,接电源后,线 圈会产生近万伏的高电压加在两极间。可观察到玻璃壁上淡淡的 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子。 2.阴极射线 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流。(√) 2.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2.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 (1)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2)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亮点位置的变化和左手定则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3.实验结果

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断出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且带负电。 [试身手] 1.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 A .平行于纸面向左 B .平行于纸面向上 C .垂直于纸面向外 D .垂直于纸面向里 解析:选C 由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阴极射线方向向右,说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向右,相当于存在向左的电流,利用左手定则,为使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平行于纸面向上,可知磁场方向应为垂直于纸面向外,故C 正确。 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 (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2.汤姆孙的进一步研究 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 (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 e =1.602×10-19_C 。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 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 e =9.109 389 7×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m p m e =1_836。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X 射线。(×) 2.汤姆孙用电磁场知识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认定阴极射线为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

八年级地理下册 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塔里木盆地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能说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3.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典型的自然环境。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导学案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3、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学习重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能量流动的过程 二、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光合作用、食物链、食物网等知识是学习本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学好本部分内容也为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等知识做好了知识铺垫。 (一)温故知新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什么?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什么? 4、你学过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生理过程有哪些?具体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怎样的? (二)导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能量流动的方法: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一般在________水平上。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沿________________进行流动。 4.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 完成课本P91问题探讨,尝试回答讨论题,并思考选择此种生存策略的理由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阅读课本P94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及图5-6,针对以下问题和自己的收获,做小结: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塔里木盆地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能说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3.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典型的自然环境。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央视“是真的吗?”栏目的形式展开。两位主持人风趣的主持风格和课件中“接地气”的“是真的吗?”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在设置的问题之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是真的吗?”央视大型求真栏目主持人,今天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塔里木盆地,下面我们有请主持人黄西、蓓蓓。 【设计意图】“是真的吗?”是央视一个非常受学生喜欢的综艺栏目,由脱口秀表演艺术家黄西和央视主持人陈蓓蓓共同主持。以此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 第一部分:这种树是真的吗? (对应内容: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 这种树是真的吗?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 生:(感到兴奋,稀奇。)有这样的树?

电子式导学案

课题:电子式第课时计划课时 【学习目标】(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以及它们的影响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或课前预习要点】 知识点二:电子式的书写 电子式是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原子的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的周 围画小黑点(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 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 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 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电荷。阴离子电荷总数与阳离子电荷 总数相等,因为化合物本身是电中性的。 用电子式表示单质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反思与纠错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四:结构式 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应用于共价键)。 知识点五:金属键与范德华力、氢键 存在范围 作用 本质 作用 强弱 决定键能大小因素影响性质金属键 金属阳离子和自 由电子之间及金 属晶体内 静电 作用 强 ①离子电荷数越大,键 能越大;②离子半径越 小,键能越大 金属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范德华 力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结构相似的分子,其式 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越大。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氢键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稍 强)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 【导学环节】 一、导(导入与导学) 二、思(自主学习。阅读文本,分别完成ABCD层级思考题;要求化“目标”为层级“题”)【基础识记】(A级)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 二、基础知识体系梳理 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起点:从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2)途径:沿_______________(渠道)进行流动。 (3)转化: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能。 (4)散失的形式:_________。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__________的,而且在流动过程中是__________的。(2)能量传递效率:大约只有__________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3)能量金字塔: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__________由低到高绘成的金字塔图形。 三、合作、交流与探究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请参考课本P94页图5-6绘出上图中绿色植物的能量流动过程的示意图 (注:同化量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时储存的能量。) 2、用类似的方法绘出羊的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总结: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通过________作用释放后,以____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和______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________摄入;一部分则被________分解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5-8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例如:“流入”和“流出”每一营养级的能量)。计算“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2、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流到下一个营养级?通过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并进行解释, 【思维拓展】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为什么? 四、小试身手 1、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获得的能量数值相等,则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C、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2、某人捕得一条重2kg的杂食海鱼,若此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则该鱼至少需要海洋植物多少kg?

电子的发现教案1

《电子的发现》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 阴极射线的研究 ★教学难点 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 1.阴极射线 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

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德国物理学家戈 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 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 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如果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电磁波,如果出现其他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 一种高速粒子流,并能否测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磁场 ??S ?AY C CC 2 1 ? ACC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上。2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 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1) 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 荷。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在平行极板区 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当满足条件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又因为:y L ??tan萤幕S L D )(D?y ?2E 电场ve x O yA 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且?y?v S 则:Eyq?Lm2L)B(D?2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思考:利用磁场使带电的阴极射线发生偏转,能否根据磁场的特点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 律来计算阴极射线的比荷? 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方法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是相等的。这说明,这种 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并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若这种粒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电荷量机同,则其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近两千分之一。汤姆孙 后续的实验粗略测出了这种粒子的电荷量确实与氢离子的电荷量差别不大,证明了汤姆孙的猜测

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8.2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孟广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分析其干旱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分析归纳本区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 素。 2. 使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学习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2.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及其成因。

2. 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塔里木盆地被称为宝地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明确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法:引导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读图记忆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由《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铁扇公主 这一故事情节生动激趣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 (1)本区“干旱的原因” 从分析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入手,师生共同分析其干旱 的原因,需借助“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及教材中图8.17 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图等,分析明确塔里木盆地

无论什么方向都距海洋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阻挡和高原的屏障作 用,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进入盆地内部,其大部分地区年 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2) 由于本区气候极端干旱,降水稀少,所以这里的植被、河流、湖泊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河流数量稀少,并为内流河, 其中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而且这里分布着我国面积最 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等,师生互动完成此重点内容。 (3)引导学生读图8.18,分析并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 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4)本区被称为“宝地”的原因? 此内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文p80明确,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四 分之一左右,因此被称为“宝地”。而且在这里重点讲解“西气东 输工程”及其对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并使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明确在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能够做到“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的双赢”才是最大的赢家。

完整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目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关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学习探究】: 一、信息 1、引入:用一段视频引出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它又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举例): 古代:“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 现代: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2): (3): 2、在做了上述举例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是。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哪些信息? 信息普遍存大于自然、人类社会之中。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也向我们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 2、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 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3、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 1 -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能量货币ATP导学案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导学案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 一、ATP分子结构(阅读课本P63,完成以下任务) 1.ATP中文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也叫三磷酸腺苷。 组成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TP的结构简析 类比: 3.难点辨析 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自主探究1: 资料1: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在人体安静状态时,肌肉内ATP含量只能供肌肉收缩1~2s所需的能量。 资料2:一个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每分钟约有0.5kg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运动所需。 一个成年人在安静的状态下,24h内竟有40kg的ATP被水解。 以上资料表明ATP在细胞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TP的水解:(需水解酶催化) ATP分子中末端的(或者说远离A的)______________相当_______,容易______________,释放出能量。同时生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自主探究2: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哪儿?(阅读P64图4-2)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①ATP转化为机械能,如_____________; ②ATP转化为电能,如___________的传导和电鳗放电; ③ATP转化为光能,如___________; ④ATP转化为渗透能,如主动运输; ⑤ATP转化为化学能,如合成反应: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 ⑥ATP转化为热能:如恒温动物维持体温 此外,细胞的分裂、生长都需要消耗ATP中的能量。 2.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催化) (1)合成ATP的原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酶和____________。 (2)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的来源: ①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细胞进行____________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②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依赖__________所释放能量外,在___________内进行光合作用时,ADP转化为A TP还利用了_________能。 )从物质方面看是可逆,即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从酶、进行场所、能量方面看不可逆。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3)在活细胞内,不管是运动还是饥饿,ATP与ADP的转化总是处于动态平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孙晶大连南金实验学校一、教学目标 1.在西北地区图、塔里木盆地地形图等地图上指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范围,在归纳塔里木盆地特征的过程中简单评价塔里木盆地的位置,理解区域位置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巩固认识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 2.学会运用图片和资料描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特点,归纳其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并其解释成因。 3.运用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以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分布图,归纳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交通、人口、城镇等特征,巩固认识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 4.运用塔里木盆地地形河流图、气候图(图表)以及农业、交通、人口、城镇分布图等资料,说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对当地农业生产、人口、城镇、交通分布的影响,感悟地理的综合性,同时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根据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分布图以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在资源、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资料,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6.根据塔里木盆地位置、地形、气候图以及油气资源分布图等相关资料,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世界区域地理以及中国各区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区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区域位置的描述、分析区域的特征、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等等。本专题仅仅是换了一个区域,所以,它可以作为一个巩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一般方法的案例,不需要我们再次逐条进行重复“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巩固区域研究的一些方法。 但是,学生在每个区域中落实的都是认识区域的部分内容的情况。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本节课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认知整理起来:在哪里(区域位置)?什么样(区域特征)?为什么这样(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怎么办(区域可持续发展)?这种完整、系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西气东输两条线路及对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 2.阅读相关资料,认识在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目标导航 1.能量流动的概念 2.能量流动的过程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学习时间:4月3至4日内(两小时完成) 第1课时(共2课时) 学习导读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一般在水平上。 3.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将_ 能转化为能,使太阳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4.生产者所固定的的总量,就是这个生态系统所获得的能量。 5.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1)一部分通过_____ 作用释放后,一方面用于自身的、和等生命活动,一方面以_______ 形式散失;(2)一部分被____ 摄入;(3)一部分则被分解利用。 破疑解难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能量流动图解 具体分析图解: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而不是太阳(光能),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但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阳光(光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并非照射到生产者身上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主要形式:太阳光能一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一热能,即主要是通过食物关系进行,而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点,分解者将流人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5)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流人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人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一般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人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只有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经典例题 例:(2006南京模拟)如图为生 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 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 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J/m2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8.1 电子的发现学案与练习 参考答案

1电子的发现学案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阴极射线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把它们分别连接在感应圈的负极和正极上. 图1 2.实验现象:玻璃壁上出现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

(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和磁场,根据偏转情况,证明它是带负电(选填“正电”或“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它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说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3)进一步研究新现象,不论是由于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2.密立根“油滴实验” (1)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2)电荷是量子化的. 3.电子的有关常量 (1)×(2) √(3)×(4)√(5)×

一、对阴极射线的认识 1. 能看到玻璃壁上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这说明阴极能够发出某种射线,并且撞击玻璃引起荧光. 2.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位置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带电的性质. 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的变化和磁场方向利用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例

人教初中地理八下《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_5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安排1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 南,昆仑山以北, 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 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 地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 它们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 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 分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 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归纳小结 课后反思

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

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导学案 【新课标学习要求】 1、了解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 2、知道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体会模型化方法。 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 4、通过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阴极射线 1、电离:(1)条件:在_______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2)实质: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被_______,气体中出现了_______电荷。 2、气体放电:(1)通常大气中分子的_____很大,电离后的自由电荷运动时会与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______,所以难以形成稳定的气体_____电流。(2)阴极射线: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______放电现象。将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降到约0.1Pa以下,也就是管内成为通常所说的_______,这时虽看不到辉光,但在阳极上钻一个小孔后,在孔外的玻璃管壁上可看到______,其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这种射线叫做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现了其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_______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相同。(3)粒子带负电,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的质量。(4)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_______。 2、结论:(1)研究的新现象:光电效应、_______、β射线。它们都包含电子。(2)结论:强电场电离、正离子轰击、紫外光照射、金属受灼热、入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_______的带电粒子—电子。电子是原子的_______,是比原子更_______的物质单元。 3、电子电荷的量子化:(1)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e=__________ (2)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具有____的特点,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______。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方法:用从放射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_______,利用荧光接收,探测通过金箔后的α粒子_______情况。 2、实验目的:α粒子通过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_______作用,一些α粒子的_______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_______,即可推知原子中_______的分布情况 3、实验结果:实验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_______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_______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______________。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与含有的_______相等,非常接近于它们的_______。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和___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_____数。 3、原子核的大小: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______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 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

电子的发现和研究

物理学史 电子的发现和研究 薛凤家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物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收稿日期:2003-06-09) 摘要本文简要、系统地回顾了电子的发现和研究历程.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理解和解释了众多的物理现象,人们对电子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 实验方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关键词经典电子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三个重大发现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并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粒子.没有任何一个发现能象发现电子一样使人们能理解并解释众多的物理现象.人们对电子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人类对电磁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1600年吉尔伯特的电磁研究到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人们花费了近300年才揭示了电磁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发展成一门科学,即电磁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磁学的研究需要借助较精密的仪器设备和精确的实验技术方法,而这些条件只有在生产和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具备.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0(5自然辩证法6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202页). 1经典电子论 1892年荷兰人洛伦兹发表了关于电子论的第一篇文章.他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物质的粒子假设结合起来,对这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做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麦克斯韦理论中没有用任何原子性的假设,而洛伦兹却假设一切物体中都含有电子.从这个假设出发,他不仅解释了物质一系列电磁现象,而且克服了以前电磁理论和某些重大缺陷.1902年12月11日,洛伦兹在授予他和塞曼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会上,以/电子理论和光的传播0为题做了讲演,详细地讲述了他的/电子论0.他从/在有重物之中包含着可被光振荡带动的微粒0的前提出发,指出它们应该是带电的,他把这些带电粒子称为/电子0,并指出电子具有一定质量,比原子要小,金属中的电流就是这些微粒的真实流动,电子在白炽物体中振动并引起光辐射等等.进而他还提出/原子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可以包含许多电子,某些电子是可动的,某些电子是固定的.原子所带的电子或许不集中于一点,而是有别的分布方式0等一系列推论. 洛伦兹的电子论在解释/塞曼效应0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1896年荷兰人塞曼从实验中发现光辐射在磁力影响下会改变性质,辐射的谱线会分裂成几部分,证实了磁场对光和带电粒子的影响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塞曼以/光振荡是由电子的振动引起的0洛伦兹假设为前提,分析了辐射源中电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受力,提出/电子的全部振动可以分成三种,当不加磁场时,所有这些振动的周期都相同,但是当电子被置于磁场的影响下,它们的运动就会发生变化.0在垂直磁力线方向上,/对应于电子的三种运动,有三种振荡.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