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现实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现实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当看到自我防御机制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做的一个梦,我梦到我的心情不好,就不停地抽烟,抽了一个晚上的烟。在平时我是很少抽烟的,基本上是不抽的,可是我居然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我的同学,可没一个知道这梦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只有靠自己,我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找心理方面的书。其实,我对心理学的喜爱就是源自于我形形色色的梦,以前有,现在也有,为了释梦我走进了心理学,因为梦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应。好吧,回到那个梦上,我查到的资料显示,这是我内心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烟,是一种可以使人上瘾的东西,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诱惑,一种可以使人上瘾的诱惑。以做抽烟梦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诱惑表现出来,说明我是在有意识地抵制。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开始寻找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诱惑在迷惑着我,还真的被我找到了,那一段时间,我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我想解脱,但始终解脱不了,于是就以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梦的解析过后,我就开始有意地摆脱网游,走进现实。那么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到底是这么一回事呢?

自我防御机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一种理论,根据他的分析自我防御机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信号作用,它表示某种需求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这如果运用到我的梦中,就是我的思维感觉到违反了我最初的价值,违反了我的考学梦,违反了我进学校学习这一初衷,违反了我父母对我的期望,违反周围同学对我的看法。于是我就产生了焦虑,焦虑后就会做梦,其实梦就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表现。

从自我防御机制中认识自己,从各种各样的梦中,我也不断地认识自己的缺点,我也不断地改变自己,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在上大学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我不喜欢跟陌生人交往,甚至连自己的同学

都无话可说。我记得有一次,我家来客人了,我就躲进内屋寻求一种安全感。鉴于此我不少挨我爸的批评,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么内向,连最起码的与人打招呼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就把我送到离家很远的学校给我锻炼的机会。不知在什么时候,我自己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于是我就寻求改变,尽量让自己变得活泼一点,每一次回答问题都很紧张,但我逼自己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一次上讲台都很紧张,手脚发抖,手心发汗,但我尽量逼自己面对众人。也许就是在这一次次的紧张中,我成功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最起码可以跟陌生人交流,可以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了。这就是我心理的一个转变。所以现在我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是积极乐观,热心,助人为乐,为人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喜剧演员,尽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可是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开始反思我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缺点。比如说没有恒心,缺乏毅力;比如说喜欢胡思乱想,想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再比如说光想不付诸行动等等。在我的心中那个,我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内向中最外向的一个。

说完了自己,再谈一下自己的理想。在小学的时候这个问题都已被问到了,可当时的回答呢,无非是科学家啊,老师啊,医生啊啥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问题已有被问转到自己有意识地思考,每一次思考都没有结果,我天生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自己的理想,以后要成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都伴随着我,直到我来到了这,在这个学校在这个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人生的终极理想就是要办一所大学或成为一名大学的校长,而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我必须通过考研这条道路,所以我的短期理想就是考一所很好的大学,要考一所名校,我就必须努力学习,读书,了解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比如说缺乏毅力。所以总结一些我现在的理想就是修身养性,改变自己。我曾经就我身上的缺点咨询过老师,老师说一个好的习惯需要28天,28天一个理想实现的起点,也是一个理想实现的难关。

理想是个好东西,在没有理想之前,我感觉迷茫,在有了理想之后,我感觉有了方向。有一种力量在无形之中推着你,容不得你停下来驻足,它会一直督促着你向前寻找自己内心的一个归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09-01班姓名:李建伟

学号:540909040118

心理学知识之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学知识之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最早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在教师招聘类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备考。通过概念理解以及举例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考查。下面是有关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解释以及例子,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 (一)否认: 作用:通过好像它不存在的方式来处理引起焦虑的刺激。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具有儿童的心理的特点。 举例:拒绝医生所下的患癌通知。 (二)移置(转移): 作用:将冲动指向威胁较小的目标,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身上。 举例:以猛烈的关门来替代攻击某人;踢猫效应;找替罪羊。 (三)理智化: 作用:通过关注事物的理智层面来回避不能接受的情感部分。 举例:将注意力放在葬礼的细节而不是悲伤上。 (四)投射: 作用: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归为别人。 举例: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不是承认它而是认为同事无能。(甩锅) (五)文饰(合理化): 作用:给行为一个貌似有理但不正确的解释,这个解释并非行为的真正原因。 举例:辩称每晚喝酒有助于降低血压。 (六)反向: 作用:因为真实信念会引起焦虑而持相反信念。 举例:持种族偏见的人走极端,公然信奉该种族。(物极必反)。 (七)退行:

作用:受到威胁时,退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 举例: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就乱发脾气。 (八)压抑: 作用:将不想要的想法排除在意识之外。 举例:忘记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 (九)升华: 作用:将不被接受的冲动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举例:通过成为拳击手来表达攻击倾向;通过成为国家监听人员来满足自身的窥私癖。 (十)压制: 作用:将不想出现的想法推进至潜意识。 举例:主动尝试忘掉引起焦虑的事件。 (十一)抵消: 作用:尝试撤销不能接受的行为或者想法。 举例:侮辱别人后又过分赞美他。 例题: 小明去买东西,人家多找了10元钱,他一直在犹豫是否要还回去,又想如果是别人也许不会还。这属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 A.压抑 B.转换 C.投射 D.文饰 【答案】C。解析: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人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别人也一定会有和自己类似的言行和需要。故选C。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目的是寻找心理平衡,是人们在在遭受挫折、冲突和紧张情绪是,自觉和不自觉实用的。当你的肚子咕咕叫的时候,这就是身体提醒你需要补充能量了;当你罹患感冒的时候,这就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了;如果你被上司误会了还不能解释的时候,你不妨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几嗓子;如果你搀扶了一位跌倒的老太太而被误解了,你不妨想没文化没教养的人真的可悲,我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等等吧,这些都是我们的身体(包括肌体和心理)在做防御了。仔细观察和想象你就会发现,多数时间里,我们可能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使用某种心理防御,以缓解自身所体验到得痛苦和不快,进而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安全和平和的状态中。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

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

(讲稿)自我防御机制之压抑

自我防御机制之压抑 一、了解压抑 1、从生活中常见方面出发: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一般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忧郁、厌倦、优柔寡断、社交障碍、躯体化焦虑。 由于将消极情绪压抑在内心,个体的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有的则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去摆脱压抑感,结果导致肥胖症。 改向行为是指被压抑的情绪与思想,有些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会以动机的形式,驱动某种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压抑,则可能在另一种场合去表现自己,或爱好文体活动,也可能以恶作剧来释放能量,表现自己。 二、压抑的定义 压抑是防御机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个体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它是一种主动地,不自觉地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中的过程 注:压抑和压制的区别: 压抑是意识层面上一点都不知道,而潜意识却还是有记忆和感受。压制是意识参与其中,有意的将事情给遗忘。 在精神分析学中明显区别于“潜抑”,潜抑指的是一种意识无法觉察的心理过程。而压抑指的是一种能够被意识觉察到并困扰着意识感受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用来控制某些愿望和欲求的方法,而这些欲求并不是像潜抑过程所作用到的那些那样具有和意识严重的冲突,它们较弱但仍然有力。如果说潜抑抑指的是“俄狄浦斯恋母情结”那么压抑就是儿子处于想要顶撞母亲却又怕母亲伤心的境地,而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压抑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作为心理防御机制形式的压抑,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减轻不愉快经验的打击,避开暂时的困难,以图东山再起。其消极作用表现在如果过于频繁地压抑,超过了意志控制的能力与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直至郁闷而死。 四、压抑的表现形式 选择性遗忘是压抑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有选择地将不愉快的经验压抑在潜意识里,表现为无法回忆。 例子:如儿童期遭受了可怕的性虐待,但个体坚称她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且对于其他的事情的记忆完好。这并不是说个体撒谎,而很有可能是这段经验过于痛苦,难以接受,因而被压抑在意识之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 还有一个妇女和母亲去超市购物,超市的出口有比较高的台阶,就在两人下台阶的时候这个妇女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想把自己母亲推下台阶。对此,她十分自责,这可是自己的母亲,我为什么大逆不道产生伤害自己母亲的想法?咨询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分析才知道她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 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 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 1.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 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3.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否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自我防御机制及其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徐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张学良 防御机制的概念由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1896)引入现代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各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被用来防卫、曲解或掩盖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它们进入意识。这个重要的观点已经被系统化地贯穿于弗洛伊德的各种理论中。弗洛伊德逐渐将压抑这一防御机制确定为精神分析的基石。然而,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的完整形成和对其心理学根源和功能的探索是由他的一些追随者完成的。特别是佛洛依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依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对她父亲的防御机制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延伸。20世纪后半期由其他精神分析家提出了其他的一些防御机制。当代精神病学家或临床心理学家,试图对防御机制进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必须了解关于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这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防御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1.1 定义防御至少有三种方法(Conte&Plutchik,1995;Paulhus等,1997)。在弗洛伊最早期的著作中,防御被定义为是一种阻止创伤事件记忆(如性侵犯)进入意识从而达到避免再次经历痛苦的方法。在弗洛伊德后期的结构模型中,防御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策略,用于应对由不可接受的本能(由本我产生的性或攻击本能)和超我之间冲突引起的焦虑。因此,如果一个人体验到一种不可接受的性或攻击本能,那么这个人就会经受对这些本能的行为后果的焦虑,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超我的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会导致内心(如内疚)和外在的忧虑,如生气和性或攻击行为带来的报复。防御机制正是用来调节和降低焦虑以及内心冲突引起的其他负性情绪体验。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和人际精神分析理论对防御的看法有一些不同。在这些理中,防御被看成是一种应对由两种不相容的需要引起的焦虑的方法。个体一方面希望表达不被照顾者、重要家庭成员或社会关系网所接受的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另一个方面又希望维持这些重要人物的支持,或保持由于遵从这些重要人物的禁令而形成的个体的内化形象。例如,一个年轻人很生他妈妈的气,他可能希望直接表达出他这种气愤,但是他又害怕受到妈妈的惩罚或自己感到内疚。如果他使用了不成熟的被动敌对行为的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做家务但是故意做得很慢或很差来调节他这种与内心冲突有关的消极情绪。如果他使用神经症防御机制,那么他会通过把对妈妈的气愤发在兄弟姐妹身上并打他们来处理这种内心冲突。如果他使用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升华),那么他可能在做完家务后踢足球,通过身体去释放这些与消极情绪相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如果自我的正常和理性方法不能降低或解除焦虑自我 就采取非理智方式也称自我防御机制其有两个特点 1、它们是潜意识的 2、它们篡改或歪曲现实自欺其人 压抑投射移置反向认同隔离倒退固着合理化升华抵消否认 投射性认同投设性指责以攻击者认同幽默 压抑 把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排斥 到潜意识中去使他们无法进入意识以免形成焦虑恐惧内 疚等情绪痛若超我和自我能量反宣泄对本我能量宣泄 的抵制和消除对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的压抑也叫反宣泄 压抑现实视而不见知觉歪曲视听口误 压抑创伤性记忆 压抑观念 目的:否认内外危险消除现实性神经性道德性焦虑 健康人格需要一定的压抑性攻击但过度压抑会使人变 得畏缩紧张呆扳胆却少言寡语行为生硬

严重压抑使人生理功能紊乱 隔离 把事件与感情分开谈事件不带感情象沒心没肺保护自我不受感情伤害 强迫症与神经症症状都是隔离的结果 表面上不在呼可能心理最在呼 一个人的感情不能表現出来那么就会以怪异的方式表现出来神经症症状 适当的隔离可以使自我忍受情绪紧张不伤感 合理化 文饰作用用逻辑证明自己错的东西是对的減轻焦虑 公元500年前的伊索喻言酸葡萄心理 失败了往往是外归因强词夺理 否认 不承认现实存在的问题或冲突掩耳盗铃 女人否认自己的年龄男人也是 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移置转移 把攻击或爱转移到安全对象上 求助者把恨爱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也可以相反 移情与反移情 移置能量转移所有的神经症状出现有三个心理过程 压抑移置具体的防御机制 投射 把自我不接受的冲动态度观念行为推给别人减弱或 消除自我焦虑 芙蓉姐姐说全国男人都想娶她 把神经症焦虑与道德性焦虑转换成現实性焦虑 倒退 心理行为退回到心理发育的早期引起别人注意或同情减轻焦虑家里面填了个妹妹,哥哥尿床了,潜意识是引起注意 所有神经症都是儿童行为 升华 人的行为动力是性与攻击能量都是恶的那么人怎么能从事文明行为呢?恶的动机升华干了有利于社会的活动自我把本我与超我统一了当一个人性与攻击能量压抑的时可以成为神经症也可以成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 防御概念的背景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有三大基石: 1、意识分域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心理性欲理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成年期 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防御概念的起源 1894年弗洛伊德首次在其著作《The Psychoses of defense》中使用防御(defense)这个 概念来描述自我(ego)对不愉快的情感或痛苦的念头进行抗争的心理过程。后来,弗洛伊德曾一度放弃防御这个词,并用压抑(Repression)这个词来替代防御所表达的内容。 防御的描述性定义 S.Freud(1926年):防御是自我为处理、控制导致神经症的冲突所采取的措施。防御因 焦虑而起,其功能是保护自我。这种焦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张力;二是超我的压力;三是现实的危险。 《心理治疗指南》:防御是自我用以对付来自本我、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 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与痛苦感。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 A.Freud 认为:“每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在其言行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 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防御机制。”只要能应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内心的平衡,而不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时,就不能称之为病态。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他们是无意识或是部分无意识的。 2、防御机制是依靠自尊或自我美化来保护自我免受伤害,从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二大类。 3、防御机制似乎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以掩饰/伪装自我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行为、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的。是一种阻断某种心理过程而使自我免受焦虑之苦的自我保护方法。 4、防御机制本身并不是病态的,相反,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的作用可能导致病理性的后果。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使用,也可重迭使用。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br]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br]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br]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br](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

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br](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br]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br](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br](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br](5)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这在婴儿可认为是相对正常的,在成年人则可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br](6)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如一个有[br]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可积极参与检查淫秽读物或影片的活动。[br](7)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

浅谈精神分析中的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中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定义精神分析学派用语。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有如下几种: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 主要防御机制 ( 1 ) 压抑 (repression) 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作“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果的基石”。显然它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 压抑是一种积极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自身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使用压抑。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无意识中都有不愿意带入意识的想法。压抑看似有效,但它并不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自我持续地消耗能量。压抑大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没有一个强大的超我,那么一场维持稳定人格的战斗必将失败。 例: 一天夜里,一个男孩看见父亲殴打母亲。事后被问及这次经历时,男孩坚持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许他并没有撒谎。相反,或许是因为那一幕恐怖得让他难以接受,因此将这个经验压抑于意识之外。 ( 2 ) 升华 (sublimation) 升华是惟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与压抑不同,升华用得越多,自我的生产性越强。 升华是可以将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如果你把攻击性本我的冲动直接指向你想攻击的人,那么你将陷入困境。但把这些冲动升华为诸如搏击性运动、对抗性运动之类的活动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攻击性的运动员被看成是英雄,并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受到奖励。升华生产性很强,因为升华的活动中,本我可以表达其攻击性,自我无需耗尽能量阻碍这些冲动,而且运动员因为攻击性活动受到爱戴。 (3) 替代 ( displacement ) 与升华一样,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一、否定作用 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 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的愿望、行动、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感受,或给人多一点时间做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二、退行作用 它是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退行现象,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 例如有一五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为此,其母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而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乃该为退行。 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就成了心理问题了。因为退行作用毕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况且不成熟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地把困难加重得愈发不可收拾。假如一个人在小时侯,遇到困难时,常发生头痛、肚子痛、手脚麻木等现象,且一头痛就可不去上学,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试,手脚一麻父母就会特别照顾。到长大以后,遇到不能应付的困难时,就易退行,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而“产生”头痛、肚子痛等现象,以此逃避现实的困难。 三、幻想作用 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例如,一个在现实中备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会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脱离苦境带来幸福……,这是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幻想。对能力弱小的孩子来说,以幻想方式处理其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成人仍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应付实际问题,就是毛病了。特别当他将现实与幻想混为一谈时,就沦为病态了。 幻想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斗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绪陷阱,因为幻想作用往往通过夸大他人的优良表现,从而宽容自己对失望和挫折的反应,形成以他人的成就来代替自己的努力实践的倾向。由于这种满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过分使用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导致一些实际上和情绪上的困扰。 四、转移作用 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例如:有位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好小孩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黑狗一脚,

浅谈自我防御机制

浅谈自我防御机制 摘要: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的心理感受日益关注。本文我主要浅谈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以及其类型,并对其中否认、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认同等八个方面的进行了定义和举例说明。 关键字:自我、防御机制、心理 正文: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我主要浅谈其中的几种:否认、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认同等八个方面。 否认:不是把痛苦事件有目的地忘掉,而是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拒绝面对现实),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来获取心理上 暂时的安慰。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孩子闯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逃避机制 1、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例如,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例如,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卫方式是“压抑”。当然不是每一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 2、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都是一种否定的表现。又如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

现实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当看到自我防御机制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做的一个梦,我梦到我的心情不好,就不停地抽烟,抽了一个晚上的烟。在平时我是很少抽烟的,基本上是不抽的,可是我居然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我的同学,可没一个知道这梦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只有靠自己,我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找心理方面的书。其实,我对心理学的喜爱就是源自于我形形色色的梦,以前有,现在也有,为了释梦我走进了心理学,因为梦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应。好吧,回到那个梦上,我查到的资料显示,这是我内心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烟,是一种可以使人上瘾的东西,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诱惑,一种可以使人上瘾的诱惑。以做抽烟梦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诱惑表现出来,说明我是在有意识地抵制。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开始寻找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诱惑在迷惑着我,还真的被我找到了,那一段时间,我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我想解脱,但始终解脱不了,于是就以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梦的解析过后,我就开始有意地摆脱网游,走进现实。那么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到底是这么一回事呢? 自我防御机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一种理论,根据他的分析自我防御机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信号作用,它表示某种需求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这如果运用到我的梦中,就是我的思维感觉到违反了我最初的价值,违反了我的考学梦,违反了我进学校学习这一初衷,违反了我父母对我的期望,违反周围同学对我的看法。于是我就产生了焦虑,焦虑后就会做梦,其实梦就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表现。 从自我防御机制中认识自己,从各种各样的梦中,我也不断地认识自己的缺点,我也不断地改变自己,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在上大学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我不喜欢跟陌生人交往,甚至连自己的同学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经症,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是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罪恶感,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保护自己,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 1. 无意识进行。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自我美化。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 自我欺骗。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 非病理性。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 表达多元。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三、防御机制的分类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 ·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3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即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 一、压抑 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

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 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二、投射 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自我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潜藏于人格的最底层,储藏着生物性的原始驱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则储藏着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一种与社会化相关的理想自我。可见本我与超我之间几乎是处于人格结构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是人格障碍。而基于“现实原则”的自我则在这二者之间实现这调和的功能。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s)即是指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维持平衡的心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对现实的否认——为保护自我拒绝承认不愉快的现实。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之后,如心爱的人身亡却相信其还活着,或者被医生告知自己身患绝症却坚持是误诊等等。否认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痛苦的逃避,对个体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可以对我们接受现实起到一定缓冲。 2.置换——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情绪的目标转移到较少危险的另一目标,以减轻心理负担取得心理安宁。 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来自本我的愤怒发泄与超我的道德约束产生矛盾,于是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这时情绪释放的客体发生改变,但其冲动的性质与目的并未改变。置换可能是在意识状态下发生,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在心理治疗中,其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3.幻想——用想象的方式满足受挫的欲望(常见形式如白日梦)。可认为是对本我在现实情景中的一种补偿。 4.认同——通过把自我与他人或制度等同,以增加自我价值感,常常是虚幻的表达。 一般表现在将他人的长处归为己有,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除焦虑以达到适应。常见的形式如高官显贵的子女长以父辈之尊为己尊,以此抬高身价,避免尴尬场面,或者个体在面临困难时以某著名英雄为楷模,以此激励自己,或者对某些上级制度或社会规范予以肯定并执行等。 5.分离——将情感与伤害性的情景分开,或把相互矛盾的态度分离为有逻辑关系的不同成分(同时又持有相互冲突的态度,但它们从未被同时想起,或从未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也称为分隔。 6.投射——把对困难的抱怨归于他人,或把自己不被允许的欲望归于他人。 这在婴儿时期可被认为是相对正确的,但成年人则有可能因为过度地歪曲现实而造成偏执与妄想。 7.合理化——试图证明一个人的行为是合理的、公正的,以证明自我和他人的价值感。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另一种是甜柠檬心理,即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8.反向形成——通过认同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类型,把它们作为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