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及图像教学设计

函数及图像教学设计
函数及图像教学设计

函数及其图像(第一课时)

一、变量与函数 1、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1)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2)一般的,如果在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此时也称y 是x 函数。

(3)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主要抓住三点:①有两个变量;②一个变量的数值随另一个变量的数值的变化而变化;③自变量每确定一个值,因变量就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值与其对应。

(4)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一种量,它的取值始终保持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

2、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解析法,如f = , S =2r π,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

(2) 列表法 如:

(3) 图象法,如:

▲练习: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常量与变量。 ①圆的周长C 与半径r 的函数关系式。

λ300000

图18.1.1

②火车以60㎞/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 与所用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n 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S 与边数n 的函数关系式。 3、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按照实际问题是否有意义的要求来求。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1)解析式为整式的,x 取全体实数;(2)解析式为分式的,分母必须不等于0式子才有意义;(3)解析式的是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式子才有意义;(4)解析式是三次方根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函数值:指自变量取一个数值代入解析式求出的数值,称为函数值;实际上就是以前学的求代数式的值。 ▲练习:

(1)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① y=3x+1 ② 122+=x y ③2

1

+=

x y ④2-=x y ⑤8

25-=x y

(2)分别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20㎡,设它的底边长是x (米),求底边上的高y (米)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②寄一封重量为20克以内的市内平信,需邮资0.60元,求寄n封这样的信所需邮资y(元)与n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α,那么求另一个锐角的度数β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1、在平面上画两条原点重合、互相垂直且具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这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把其中水平的一条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数轴的交点O叫做坐标原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分别称为第一、二、三、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2、在四个象限上及坐标轴上点的特征

▲巩固练习:

①点(0,2)在( )

A.X轴上

B.y轴上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②点P(3-m,m)是第二象限内的点,则m的取值范围为()

③若点P(a,b)在第四象限,则点M(a-b,b-a)在第( )象限。

3、关于x轴、y轴、坐标原点对称的两点的坐标特征:

(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即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2)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

即点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横坐标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也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巩固练习:

①若点A(-3,a)与点B(3,4)关于y轴对称,则a的值为( )。

②若点P(a,-2),Q(3,b)关于原点对称,则a-b=( )。

③若点P(a,-3)到y轴的距离是2,则a=( )

4、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情况:

b a

点P(a,b)到x轴的距离等于,到y轴的距离等于。

三、函数的图像

1、一般来说,函数的图像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组成。图像上的每一点的坐标(x,y)代表函数的一对对应值,它的横坐标x表示自变量的某一个值,纵坐标y表示与它对应的函数值。

O

t(时)

s (千米)

302520

1016

151413*********、画函数图像的方法:描点法。即列表、描点、连线三步。 ▲例题1:画出y=0.5x 的图像 x -3 -2 -1 0 1 2 3 y

▲例题2:周末小李8时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野外郊游,16时回到家里,他离家的距离s (千米)与时间t (时)的关系可以用图中的曲线表示,根据这个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李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候? ②小李何时第一次休息?

③10时到13时,小李骑了多少千米? ④返回时,小李的平均车速是多少?

四、历年中考题

1、(2012?海南)星期六,小亮从家里骑直行车到同学家去玩,然后返回,图是他离家的路程y (千米)与时间x (分钟)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法不一定正确的是( )

A.小亮到同学家的路程是3千米

B.小亮在同学家逗留的时间是1小时

C.小亮去时走上坡路,回家时走下坡路

D.小亮回家时用的时间比去时用的时间少

2、(山东省滨州市)小明外出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后到达了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看了10分钟的报纸然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则下列图象能表示小明离家距离y 与时间x 关系的是( )

3、(浙江省湖州市)如图,一只蚂蚁从O 点出发,沿着扇形OAB 的边缘匀速爬行一周,设蚂蚁的运动时间为t ,蚂蚁到O 点的距离..为S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10 20 30 40 50 900

0 A .

时间/分

距离/米 900

距离/米 900

距离/米 900

距离/米 10 20 30 40 0 时间/分 10 20 30 40 50 0 时间/分 10 20 30 40 50 0 时间/分

B .

C .

D .

B

A

O

A.

B.

C.

D.

S

t S

t

S

t

S

t

O

O

O

O

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物理中的简谐振动,了解()0,0)sin(>>+=ω?ωA x A y 的实际意义; (2)用“五点法”作出()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 并借助图形计算器 动态演示三角函数图象,研究参数?ω,,A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实质和内在规律. (3)考察参数A 、?、ω对()0,0)sin(>>+=ω?ωA x A y 图象影响的过程中认识 到函数x y sin =与()0,0)sin(>>+=ω?ωA x A y 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x y sin =到()0,0)sin(>>+=ω?ωA x A y 图象变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让学生经历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和运用,体验各种变换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各种变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 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 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探求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以及参数?ω,,A 对图象变换的影响.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之间的变换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与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之间的变

1.4.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教学设计

§1.4.1正弦、余弦函数图象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 版必修四的内容,作为函数,它是已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后继内容,是在已有三角函数线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它是学习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入门课,是今后研究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正弦型函数 的图象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准备。因此,本节的学习在全章中乃至整个函数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共分两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利用正弦线画出 的图象,考察图象的特点,用“五点作图法”画简图,并掌握与正弦函数有关的简单的图象平移变换和对称变换;再利用图象研究正余弦函数的部分性质(定义域、值域等)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一年半的高中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乐于尝试、勇于探索,学习欲望强的学习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2,0[,sin π∈=x x y 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2 sin(cos π + =x x ,作出R x x y ∈=,cos 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点法”画]2,0[,sin π∈=x x y ,x y cos =,[]π2,0∈x 图像 教学难点:运用几何法画正弦函数图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实验:简谐振动,得到直观的图象,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图形特点,并说明,在物理学中称其为“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 问题:如何得到正弦函数的精确图象?

第10讲函数图像及其变换(教案)

函数图像与变换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高考要求B ),熟悉常见的函数图像(平移、对称、翻折)变换(高考要求B ). 教学重难点:掌握常见函数图像及其性质,会用“平移、对称、翻折”等手段进行函数图像变换。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 1.常见函数图像及其性质: (1)平移变换: ①y =f (x ) →y =f (x ±a )(a >0)图象 横向 平移a 个单位,(左+右—). ②y =f (x ) →y =f (x )±b (b >0)图象 纵向 平移b 个单位,(上+下—) ③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 ④若将曲线0),(=y x f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曲线0),(=--b y a x f 的图象. (2)对称变换: ①y =f (x ) →y =f (-x )图象关于 y 轴 对称; 若f (-x )=f (x ),则函数自身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②y =f (x ) →y =-f (x )图象关于x 轴 对称. ③y =f (x ) →y =-f (-x )图象关于原点 对称; 若f (-x )=-f (x ),则函数自身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④y =f (x ) →y =f -1(x )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 ⑤y =f (x ) →y =-f -1(-x )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 ⑥y =f (x ) →y =f (2a -x )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 ⑦y =f (x ) →y =2b -f (x )图象关于直线y =b 对称. ⑧y =f (x ) →y =2b -f (2a -x )图象关于点(a ,b ) 对称. 若f (x )=f (2a -x )(或f (a +x )=f (a -x ))则函数自身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 若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2 a b x +=对称()()f a mx f b mx ?+=- ()()f a b mx f mx ?+-= (3)翻折变换主要有 ①y =f (x ) →y =f (|x |)的图象在y 轴右侧(x >0)的部分与y =f (x )的图象相同,在y 轴左侧部分与其右侧部分关于y 轴对称. ②y =f (x ) →y =|f (x )|的图象在x 轴上方部分与y =f (x )的图象相同,其他部分图象为y =f (x )图象下方部分关于x 轴的对称图形. 二.基础练习: 1.若把函数f (x )的图象作平移变换,使图象上的点P (1,0)变换成点Q (2,-1), 则函数y =f (x )的图象经此变换后所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 ( A ) A.y =f (x -1)-1 B.y =f (x +1)-1 C.y =f (x -1)+1 D.y =f (x +1)+1 2.已知函数y =f (x )的图象如图2—3,则下列函数所对应的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B ) A.y =|f (x )| B.y =f (|x |) C.y =f (-x ) D.y =-f (x ) 解: y =f (|x |)是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图2—3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新

《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怀来县新保安中学梅丽丽 一、教材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始末,同时也是历年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一次函数是初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第一课时。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概念与图象、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图象性质,一次函数的概念等有关的知识,是继续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本节内容所包含的主要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简单画法; 2、经历探索由一次函数图像观察归纳一次函数性质的过程; 3、掌握并应用一次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应描点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的应用。 3、体会和学会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增强函数小组合作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是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实验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几何画板软件及自制网页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新龟兔赛跑》乌龟与兔子比赛,乌龟的速度是每分钟15米,兔子 的速度是每分钟100米,乌龟在兔子前900米,写出兔子和乌龟距 兔子出发点的距离y与出发时间x之间的关系式?问:谁能赢?? 学生说出解析式:x y100 =和900 15+ =x y 师引导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图像以及一次函数的定义 教师适时指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函数图像来研究,从 而自然引出课题—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师板书这堂课的课题 内容.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 学生列出函数解析式,从 而复习一次函数和正比例 函数的定义与关系,用解 析法表示函数,自然引出 用图像法研究函数的必要 性,为下面的探究作铺垫。 这个问题没有给出明 确的路程,就是引导学生 学会何时分类,如何分类, 同时发挥图像形象和直观 的优势。 实验探究发现新知自主探究一: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画法 1、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y=-x与y=-x+6 列表 x …-2 -1 0 1 2 … y=-x …… y=-x+6 …… 2、讨论两图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用几何画板画函数y=2x与y=2x-3的图像,验证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我们 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而 得到。 5、用两点法画出图像y=2x-1和-0.5x+1 自主探究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提出探究问题:k、b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何影响? 2、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若学生不会控制变量法,教师用生 物实验中的例子来启发引导学生。如白鼠生存环境的探究实验进行 启发。要想研究一个因素,就保持别的因素不变,就改变这个因素, 看它的影响。 3、学生自主探究与展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得 出结论,注意两个参数要一个一个研究,研究一个参数时,另一个 参数保持不变。 探究一次函数从正比 例函数入手,渗透从简单 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过程。 环节一目的是引导学 生体会参数K的作用,为 学生自主探究改变不同的 K值,画出图像进行探究 作铺垫。 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 的数学实验过程:观察、 猜想—验证—归纳——证 明,从而得出正比例函数 的性质,渗透实验探究的 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图像与 性质时,从两个方面思考,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教学设计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是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在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研究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过程不仅是对正、余弦曲线研讨方法的一种再现,更是一种提升。 2.教材处理 教材采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正切函数与正弦函数在研究方法上类似,我采用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如何由正弦线得到正弦曲线的作图过程与方法,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发现作正切曲线的一种方法。设计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注意画正切曲线的细节。我把空间留给学生,采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得到正切曲线的方法。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动脑、动手绘图的能力。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正弦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图技能,类比推理画出图象,并通过观察图象,总结性质的能力。但在画正切函数图象时,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义域,函数区间等问题。这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严密认真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确定 正切函数是继正、余弦之后的又一个三角函数,三者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上类似,但某些性质有所不同,这就养成学生在画图时必须全面考虑问题。本着课改理念,养成学生对知识的勇于探索精神,学生亲自体会正切曲线的获得过程,这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了提高,又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现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 2)、熟练根据正切函数的图像推导出正切函数的性质。 3)、掌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类比,联系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 2)、能学以致用,结合图像分析得到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和正切函数的性质。3、德育目标: 使同学们对正切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体会;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切函数的图象及其主要性质。 难点:熟练运用诱导公式和性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模式:启发、探究式发现教学. 四.流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问题:如何用正弦线作正弦函数图像呢? (2)类比:利用正切线得到正切函数x 的图像 y tan

函数图象的几何变换教案

函数图象的几何变换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图象变换,能迅速作出给定的函数图象; 2.让学生了解用数形结合法解决方程、不等式、含参问题的讨论; 3.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函数图象的几何变换 【教学难点】1.各种图象变换之间的区别及灵活应用; 2.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 【例题设置】例1(平移易错点剖析),例2、4(函数作图),例3(找中心),例5(图 象法解不等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种基本函数及圆锥曲线的图象. ⑴ 正比例函数 kx y =,)0,(≠∈k R k ⑵ 反比例函数 k y = , )0,(≠∈k R k ☆ 其图象是以原点为中心,以直线y x =和y x =-为对称轴的双曲线. ⑶ 一次函数 b kx y +=,)0,(≠∈k R k ⑷ 一元二次函数 )0(2 ≠++=a c bx ax y ⑸ 指数函数 ,0x y a a =>且1≠a (特征线:1=x ) ⑹ 对数函数 0, log >=a x y a 且1≠a (特征线:1=y ) ⑺ 正弦函数 R x x y ∈=,sin ,周期π2=T ⑻ 余弦函数 x y cos =,R x ∈,周期π2=T ⑼ 正切函数 ),2 (,tan Z k k x x y ∈+ ≠=π π 周期π=T ☆一个小结论:在区间)2 , 0(π 上恒有x x x sin tan >>(证明文科留至《三角函数》一节

再给出,理科用导数证明如下) 证明:① 记()tan f x x x =-,则2 1 ()10cos f x x '= ->在)2 ,0(π上恒成立,故()f x 在)2 ,0(π上为增函数,所以()(0)0f x f >=,即当(0,)2x π ∈时,恒有tan x x > ② 记()sin g x x x =-,则()1cos 0g x x '=->在)2, 0(π 上恒成立,故()g x 在)2 ,0(π 上为增函数,所以()(0)0g x g >=,即当(0,)2 x π ∈时,恒有sin x x > 综上所述,在区间)2 ,0(π 上恒有x x x sin tan >> ⑽ 椭圆 X 型:12222=+b y a x ; Y 型: 122 22=+b x a y ⑾ 双曲线 X 型:12222=-b y a x ; Y 型: 122 22=-b x a y ⑿ 抛物线 px y 22=)0(>p ;px y 22-= )0(>p ; py x 22=)0(>p ;py x 22-= )0(>p . ★注意:1.牢记九种基本函数及圆锥曲线图象是进行函数图象变换的基础,也是提高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速度的关键. 2.理解各种曲线图象的较为精确的画法,这在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涉及两个图象之间关系时,才不至于造成误解. 二、图象的初等变换 A 、平移变换 1.要作出函数)(a x f y +=的图象,只需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向左)0(>a 或向右 )0(h 或向下 )0(

函数图象的变换教学设计

“函数B x A y ++=)sin(?ω的图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 版)必修4 “函数B x A y ++=)sin(?ω的图像”这一节作为示范课课题。它是在前面学习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对正弦函数图象的深化和拓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化解难点,本节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是针对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实践探究、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掌握sin y A x =、sin()y x ω=、sin()y x ?=+、sin y x B =+的图像变化规律,明确常数A 、ω、?、B 对图像变化的影响,进而是学生对函数sin()y A x B ω?=++的图像变化有个感性认识,为继续学习函数sin()y A x B ω?=++与sin y x =的图象间的变换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加深学生对其他函数图象变换的理解和认识,加深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的认识,使学生领会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是学习函数图象变换综合应用的基础,在教材地位上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 教学分析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教学”中提出的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遵循“探索—研究—运用”亦即“观察—思维—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侧重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由旧知识类比得新知识,自主探究图象与图象之间的变换关系,让学生动脑思,动手探,教师的“诱”要在点上,在精不用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体验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学生的学习目的要达到“探索找核心,研究获本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五点法作图; (2)掌握sin y A x =、sin()y x ω=、sin()y x ?=+、sin y x B =+的图像变化规律, 明确常数A 、ω、?、B 对图像变化的影响; (3)对函数sin()y A x B ω?=++的图象变化有个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使学生知道列表、描点、连线是作图的基本要求;通过在同一个坐标平面内对比相关的几个函数图象,发现规律、总结提炼、加以应用;通过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加深学生对自己探究的成果的理解和认可,进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进行实践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让学生体会实践与探索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考察参数A 、ω、?、B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理解函数sin y x =图象到 sin y A x =、sin()y x ω=、sin()y x ?=+、sin y x B =+的图象的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ω对sin()y A x ω?=+的图象的影响规律的概括。

函数的图象 公开课教案

19.1.2函数的图象 第1课时函数的图象 1.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重点) 2.能够结合实际情境,从函数图象中 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太阳和月球引力的影响下,海水定时 涨落的现象称为潮汐.如图是我国某港某天 0时到24时的实时潮汐图. 图中的平滑曲线,如实记录了当天每一 时刻的潮位,揭示了这一天里潮位y(m)与时 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本节课我们就研究 函数图象.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函数的图象 【类型一】函数图象的意义 下列各图给出了变量x与y之间 的对应关系,其中y是x的函数的是( ) 解析:∵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 唯一确定的值,选项A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 y都有两个值,故A错误;选项B对于x的 每一个取值,y都有两个值,故B错误;选 项C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两个值, 故C错误;选项D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故D正确.故选D. 方法总结: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①有 两个变量;②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另一个变 量的数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③对于自变量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值有且只有一个值 与之对应. 【类型二】判断函数的大致图象 3月20日,小彬全家开车前往铜 梁看油菜花,车刚离开家时,由于车流量大, 行进非常缓慢,十几分钟后,汽车终于行驶 在高速公路上,大约三十分钟后,汽车顺利 到达铜梁收费站,停车交费后,汽车驶入通 畅的城市道路,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到达了油 菜花基地,在以上描述中,汽车行驶的路程 s(千米)与所经历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大致 函数图象是( ) 解析:行进缓慢,路程增加较慢;在高 速路上行驶,路程迅速增加;停车交费,路 程不变;驶入通畅的城市道路,路程增加但 增加的比高速路上慢,故B符合题意.故选 B. 方法总结:此类题目,理解题意是解题 关键,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及生活实际 判断图象各阶段的变化情况和特征. 【类型三】由函数图象判断容器的形 状

高中数学_正弦型函数图象变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看: ①学生已经具备的:(1)正弦函数图象的三种变换规律(2)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函数 图象 的平移,有“左加右减”这样一些粗略的关于图象平移的认识,对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已具备了初步认识,具备将“数”与“形”相结合及转化的意识。但对于本节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三个参数变化对正弦型函数图像的影响,还要研究正弦型函数图像变换规律以及变形应用,知识密度较大,理解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②学生所缺乏的:(1)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2)数形结合的思想还有 待提 高。 从学习情感方面看: 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探求真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意识较强,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从学习能力上看: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由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总结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尽管思维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三角函数图象变换是高中数学的难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想方法有待继续培养、提高、完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难点,逐一突破。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利用几 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 sin() y A x ω? =+中的,ω?均是针对x而言的,其他因 素暂时不考虑,帮助学生从形的角度更好的理解变换规律。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新授课,从课前准备、课堂气氛、课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基本上能掌握

一次函数的图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二) 成都七中陈中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以及图象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在“引导——探究——发现”式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借助直观、具体的图象更容易理解抽象的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及其性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了解了作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并通过作图的操作过程,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借助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获得有关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具体图象中函数值的增减性和增减速度、具体直线之间的平行、相交等位置关系,实际上,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好机会,并为今后继续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以及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一次函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2.在认识一次函数图象的基础上,掌握一次函数图象及其简单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一次函数图象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一次函数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2.在结合图象探究一次函数性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3.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2.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究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 教学难点 一次函数图象变化规律及特点的探究过程及建立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四、教法学法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作者: ( ) 评论数/浏览数: 7 / 14 发表日期: 2010-12-17 21:13:56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一次函数》 · 前一节已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接着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需 要二课时,这一课主要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及简单性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一 部分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济源市轵城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学生对怎样从两个函数图象的比较、分析中提取有用信息,弄清两 者之间的联系兴趣浓厚;

(4)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还不强,对数形结合思想还比较陌生,没有深刻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条平行的直线,可由直线y=kx 平移得到 2、.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的象限,能判断k、b的正负,反之亦然; 3、会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联想、表达,达到会利用画大致图象来直观形象地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体验“数”与“形”的转化过程,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角函数图像变换教学设计

§5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在情境教学设计中,创立了课堂教学八步骤: (1)创设情境(2)提出问题(3)学生探究(4)构建知识 (5)变式练习(6)归纳概括(7)能力训练(8)评估学习 数学情境设计实验案例 《函数y=Asin的图象》教学设计 模块名称:数学新课程必修4 (苏教版) 一课时 一、设计思想: 按照新课程理念,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动画效果的展示形成对视觉的强刺激,把通常惯用的语言描述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知识理解掌握。 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是学习环境的设计,通过几何画板创设动态直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能通过变换和五点法作出函数y=Asin的图像,理解函数y=Asin(A>0, ω>0)的性质及它与y=sinx的图象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三种基本变换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正弦函数的性质,y=Asin的图像变换是函数图像变换的综合,充分体现利用数形结合研究函数解决问题的思想,对前面的基础和知识有很好的小结作用,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应用比较广泛,有实际生活背景,它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理论保证。同时,本课的教材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的重要素材。 教学重点:掌握函数y=Asin的图像和变换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y=Asin的实际意义,会用“五点法”画出函数y=Asin的简图。会用计算机画图,观察并研究参数,进一步明确 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2)能由正弦曲线通过平移、伸缩变换得到y=Asin的图象。 (3)教学过程中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的数学思想。 2 能力目标: (1)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让学生经历列表、描点、连线成图的作图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整体与局部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归纳、发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4.1.3 函数的图象(一)教学设计

14.1.3 函数的图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领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函数图象的过程,会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化与对应的思想方法,体会函数模型的建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难点:函数图象的认识. 3.关键:从情境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认清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通过画函数图象直 观地认识函数的内涵. 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感悟”的教学法,让学生在画图中认识函数,从而提高识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情境导入 1、一种豆子每千克2元,写出买豆子的总金额y(元)与所买豆子的数量x(千克)之 间的函数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函数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什么? (2 【教师活动】观察学生的思维表现,提问学生.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解答问题,上讲台演示. 【师生共识】y=2x,(1)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x取值范围是x取大于等于0的 数;(2)0,1,2,3,4,5,6.Array 2、问题探究:如图,正方形边长为x,面积为S,探究下列问题: (1)写出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 (2)计算并填写下表: (3)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上面表格中各对数值所对应的点描出来,?然后用光滑的曲线

连接这些点. 【形成概念】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 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组成 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二、观察思考,实际应用 情境思索:课本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 春季某天气温T 如何随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三、范例点击,提高认识 【例2】下面的图象(课本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 表示时间,y 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 间? (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 (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 少时间? (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少时间? (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例3】在下列式子中,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有唯一的对应值,即y?是x 的函数,画出这些函数的图象: (1)y=x+0.5; (2)y= 6x (x>0). 【探索方法】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情境思考】课本P103思考题(1)、(2).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04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如图所示,分析右面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图,想象一个适合它的实际情境.?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我们可以由一个函数的表达式,列出这个函数的函数对应值表,?并把这些对应值(有序的)看成点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点,进而画出函数的图象.

正弦型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1.5 《函数y Asin x 的图像(第1 课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 课题:函数y Asin x 的图像 2. 课时:1 课时 3. 年级:高一年级 4. 模块:高中数学必修4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 6. 所属章节:第一章第五节 7. 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4 中第一章第5 节第一课时内容。此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和应用问题接轨的一个重要模型。学生已初步了解函数y Asin x 的图象,并会运用五点法作图,本节内容是对该部分知识的深化,为后续参数的物理意义教学做准备,为后面高中物理研究《单摆运动》、《简谐运动》、《机械波》等知识提供了数学模型。所以,该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一个桥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高一第二学段,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已经三个月,对于高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并且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喜欢小组探究学习,喜欢独立思考。关于函数图象的变换,学生在学习第一模块时,接触过函数图象的平移,有“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这样一些粗略的关于图象平移的认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图象伸缩变化,容易造成认知的难点,此外,对于本节内容学生要理解并掌握三个参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还要研究三个参数对函数图象的综合影响,且方法不唯一,知识密度较大,理解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抓住“对图象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观察图象,经历研究方法,理解图象变化的实质,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y sin x 图象的影响,对y sin x 图象的影响,A 对y Asinx 图象的影响. 2、通过探究图象变换,会用图象变换法由y sinx 画出y Asin x 图象的简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讨论字母、、A 变化时对函数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的影响,理解由y sinx 的图象到y Asin x 的图象变化过程.掌握函数y Asin x 图像的简图做法; 教学难点:由正弦函数y sin x 得到y Asin x 的图像变化过程.

函数y=Asin(wx+φ)的图象 精品教案

1.5函数y=Asin(ωx+?)的图象教学设计 福州金山中学 数学组 林继枫 一.教学构想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中数学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呈现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费劲、收效又小的困境,本节课拟在(DIS )网络实验室进行,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A 版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五节《函数()?ω+=x A y sin 的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生活生产实际中常见的函数类型: ()?ω+=x A y sin 函数的图象.本节内容从一个物理问题引入,根据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通过参数赋 值,从具体函数的讨论开始,把从函数x y sin =的图象到函数()?ω+=x A y sin 的图象的变换过程,分解为先分别考察参数A 、、ω?对函数图象的影响,然后整合为对()?ω+=x A y sin 的整体考察. 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揭示由正弦曲线x y sin =如何得到函数 sin()y A x ω?=+的图象.这样借助具 体函数图象的变化,领会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同时还力图向学生展示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形成体系,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其他数学问题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三.学情分析 函数 sin()y A x ω?=+的图象是三角函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节内容将三角函数的知识作了 进一步的整合,对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 从学生的知能状况来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知识储备上已具备学习本节课程的条件.虽然我们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较差,但对数学的学习还是比较重视,也肯学. 从本课的学习内容来看,属于探究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充分借助计算机,在几何画板软件的支持下,探究参数A 、、ω?对函数sin()y A x ω?=+图象变化,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揭示由 正弦曲线x y sin =如何得到函数 sin()y A x ω?=+的图象,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适时

《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一、回顾、思考(课前完成) 函数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与y ,并且对于x 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 是 ,y 是x 的 .如果当x=a 时,y=b ,那么b 叫做当自变量x 为a 时的 . 问题: 1、一支铅笔0.5元,买了x 只铅笔,付了y 元,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 2、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 y (单位:元)包括月租费22元和拨打电话 x min 的计时费(按0.1元/min 收取) 3、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一天中气温与时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怎样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解读图象信息 活动一:写出正方形的面积S 与边长x 的函数解析式, 并确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解: 归纳:函数图象定义: 活动二、右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 T 如何随时间 t 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课 题 19.1.2函数的图像(1) 学习 目 标 1.了解函数图象的一般意义,初步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 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 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重 点 初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函数图象来获取信息. 难 点 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 x 0 0.5 1 1.5 2 2.5 3 3.5 4 S

活动三: 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食堂吃早餐,接着去图书馆读报,然后回家.其中x 表示时间, y 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小明家、食堂、图书馆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食堂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家到食堂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在食堂吃早餐用了多少时间? (3)食堂离图书馆多远?小明从食堂到图书馆用了多少时间? (4)小明读报用了多长时间? (5)图书馆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图书馆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活动四:拓展训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第82页第8 题;第83页第9 题. x/min 0.8 0.6 y/km O

函数的图象变换(1)教学设计

函数的图象变换(1)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函数图象变换在教材中虽然没有用具体的一节内容来讲解,但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图象的平移和对称,已经知道“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同时,从开始讲函数时图象的变换我们就已经有所涉及,如教材1.2.2例5的翻折变换、教材2.1.2指数函数的对称变换等等,函数图象变换是均匀的分布在教材的每一节中的。在第二章结束后再集中讲解实际上是为第三章的内容做准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图象的平移和对称进行了学习。其次,在第一、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和一些基本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然后,在之前的练习中已经有所涉及。此时来学习函数的图象变换,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已经不存在问题了。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平移变换、翻折变换的含义,能够根据函数的平移、翻折变换画出某些特殊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解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情猜想、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函数的平移变换、翻折变换的含义;特殊函数图象的画法; ②教学难点:函数的左右平移变换;特殊函数图象的画法; 二、学法指导 1、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导; 2、数形结合:直观感知、动手操作、比较分析、归纳概括; 3、特殊到一般:由特殊函数的图象变换到任意函数图象变换;

4、一般到特殊:由一般的任意函数的图象变换来解决某些特殊函数的变换。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提前安好WPS 、希沃授课助手、几何画板、投影设备等; 2、作图工具准备:三角板; 3、学案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目标: 1、理解函数的平移变换和翻折变换的含义; 2、能够根据函数的平移、翻折变换画出某些特殊函数的图象; 3、能够合理的利用函数的平移变换和翻折变换来解决函数问题。 (二)复习旧知,联系新知: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图象的平移和对称,但是在初中我们主要是从图象的性质即“形”来分析的,今天我们将从“数”上来进行分析。 (三)引出问题: 【合作探究1】观察函数2)(x x f =图象的变化过程(PPT )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函数2)(x x f =可以怎样平移得到函数()2 1)1(+=+x x f ? 问题2:函数2)(x x f =可以怎样平移得到函数()2 2)2(-=-x x f ? 问题3:函数2)(x x f =可以怎样平移得到函数11)(2 -=-x x f ? 问题4:函数2)(x x f =可以怎样平移得到函数22)(2+=+x x f ? 以上过程采用几何画板动态的让学生感受,然后在进行解析式上的分析 (四)得出结论: 【小结1】 (1)y =f (x )???????→?>个单位轴向左平移沿)0(a a x (2)y =f (x ) ???????→?>个单位轴向右平移沿)0(a a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