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升和毫升的认识

第1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升和毫升的认识
第1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升和毫升的认识

升与毫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

1、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

2、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

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

1.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

问: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同学之间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

设计意图:安排这些内容,是教学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活动中,不能直接介绍比较的方法,而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

2.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饮料瓶子:观察这两个瓶子,哪个瓶子的饮料多一些?

同学猜想,猜想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的饮料多呢?你有什么方法?

同学活动后回答并演示把这两个瓶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量筒或量杯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的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

3. 出示课件。(下面各容器哪个杯子容量最大?哪个最小?)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容量的感知。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与“毫升”

1. 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

2. 视频播放超市和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

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师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

3、举例。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

根据同学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4. 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同学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

5. “节约1升”。

(1)出示动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从娃娃抓起。

(2)节约用水广告短片欣赏。

情节: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小蚂蚁集水—运水—浇树—字幕(请节约每一滴水)。

小蚂蚁说:“我收集的水有多少升?”

小蘑菇说:“这么少的水用‘升’做单位合适吗?”

谈话:为了计量比较少的水,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那

就是——毫升。

出示: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用升作单位的容器很大,可见毫升是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用“mL”来表示。(请同学们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小短片引出更小的容量单位——毫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6、认识1毫升

师用滴管向量筒滴水,几滴约是1毫升?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学生直观感受了毫升的概念,体会了毫升的意义。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新知识,你快乐吗?

五、课件出示层次练习,提高巩固

1、把下面各容器容量按从大到小排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单位是否正确。

3、在括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六、作业布置

1、课件出示:选择合适单位。

2、课本3页1题。

七、板书设计:

认识升和毫升

计量液体,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升字母:L

毫升字母:mL

设计理念:

同学对升和毫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同学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教师积极创设与同学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学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在感受实际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认识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对容量单位的感知,促进同学们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升”是较大单位,“毫升”是较小单位。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容量单位是什么?1升有多少?1毫升有多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名师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教案】

2.圆锥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1~32例1,完成教科书P35“练习六”中第1、2题。教学目标 1.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会测量圆锥的高。 2.经历观察、想象、猜想、操作、讨论、分析、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积累活动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认识圆锥的过程中掌握其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高的认识及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个做好的圆锥,学生准备一张直角三角形硬纸,一个圆锥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操作想象,导入新课 1.学生动手操作。 师:我们在研究圆柱时,曾发现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圆柱。如果给你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还会是圆柱吗? 学生猜想,可以利用手中的直角三角形硬纸进行操作验证。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是圆锥。 (播放微课:圆锥的认识) 师:想一想,绕直角三角形的哪条边旋转也能得到圆锥?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在进行操作时,要注意加强操作指导,引导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绕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 教学笔记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也是圆锥,但绕着斜边旋转不能得到圆锥。 2.寻找生活中的圆锥。 课件出示教科书P31有关圆锥的图片,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锥 的立体图形。 再展示一组图片 ) 3.揭示课题。 师:圆锥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猜想,由直角三角形绕一条 直角边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是什么图形,在操作、想象中获取对圆 锥的初步认识。观看微课,让头脑中抽象的图形变得具体,进一步 验证了猜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自主探索,形成对圆锥特征的认知 1.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师:关于圆锥,你想了解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圆锥的特征是什么?圆 锥由哪些部分构成?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不同?圆锥的高是什么? 有几条?也有可能提到侧面展开的问题等。 教师可以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特征、

第一课时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一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大纲要求: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 2、|a|、 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 ≠0)的倒数是 a 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考查题型: 以填空和选择题为主。如 一、考查题型: 1. -1的相反数的倒数是 2. 已知|a+3|+b+1 =0,则实数(a+b )的相反数 3. 数-3.14与-Л的大小关系是 4. 和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的是 5. 和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A 距离等于2.5的B 所表示的数是 6. 在实数中Л,-25 ,0, 3 ,-3.14, 4 无理数有( ) (A )1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7.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样的数是( )

《备课》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 2.圆锥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 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 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 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 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 认识圆锥。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2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六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六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二年级数学下 克和千克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导学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质量单位“克”及相应的常用测量工具——天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及相应的常用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教学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1)克和千克的认识 1课时 (2)解决问题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4)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如: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身边的事例,让学生课前调查一个鸡蛋的重量、家人的体重,收集包装袋等到课堂上一起交流。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质量单位,不仅使学生明白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动力。 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 应用生活中实际的事例,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物体,用心感悟物体的重量,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3.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深入地感悟克与千克。 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通过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

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8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可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知道物品有多重要用秤去称,从商品的包装标示可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要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第二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时可多为学生提供几种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为了和国际接轨,向学生介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约是1克、1千克的物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三层:为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秤,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些常见秤的数值,巩固实际测量经验及质量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 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 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师: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小明比小刚高。)(小明比小刚重。) 师: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用尺子量。(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学生说出了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天平等,教师有的就出示实物,没有的就出示图片,学生还说秤上有像尺子上一样的刻度和单位。) 师:关于质量单位你又知道什么?(千克、克、吨、斤、公斤、两) 师:公斤、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都是国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共课时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 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 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实数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1.[2012·丽水]如果零上2℃记作+2℃,那么零下3℃记作(A) A.-3℃B.-2℃ C.+3℃D.+2℃ 2.[2013·邵阳]-8的相反数是(D) A.-8 B.1 8 C.0.8 D.8 3.[2013·安徽]-2的倒数是(A) A.-1 2 B. 1 2 C.2 D.-2 4.[2013·内江]下列四个实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数是(C) A.-5 B.- 2 C.1 D.4 5.[2013·威海]下列各式化简结果为无理数的是(C) A.3 -27 B.(2-1)0 C.8 D.(-2)2 6.[2013·广州]比0大的数是(D) A.-1 B.-1 2

C.0 D. 1 7.[2013·淮安]在-1,0,-2,1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C) A.-1 B.0 C.-2 D.1 8.[2013·包头]若|a|=-a,则实数a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一定在(B) A.原点左侧 B.原点或原点左侧 C.原点右侧 D.原点或原点右侧 9.[2013·济宁]2013年国家财政支出将大幅向民生倾斜,民生领域里流量最大的开销是教育,预算支出将达到23 000多亿元.将23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就为(A) A.2.3×104 B.0.23×106 C.2.3×105 D.23×104 10.[2013·贵港]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10-9米.某种病菌的长度约为50纳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病菌的长度,结果正确的是(C) A.5×10-10米B.5×10-9米 C.5×10-8米D.5×10-7米 11.[2013·淮安]如图1-1,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5.1,则A,B 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C) 图1-1 A.6个B.5个 C.4个D.3个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2.[2013·乐山]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即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行驶2千米应记作__-2__千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 Understanding of kilogra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 教学准备:台秤、红枣、膨化食品、大米、鸡蛋、水果、课件,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红枣和膨化食品争论的情境。谈话:小朋友,今天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为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膨化食品都在你们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活动后,交流解决办法。 教师相机板书:掂一掂称一称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这个“1”,到底是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吗? 知道的学生进行解释,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说明和提问。(如: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表示什么意思?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等。)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谈话:认识了秤,也知道用千克作重量的单位,再次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导学案)

2.圆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车前实验小学陈道锋 第1课时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第32页例1。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观察实物入手,使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圆锥,认识圆锥各部分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观察发现,演示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小木棒。

力以及空间观念。 课时安 排 1课时 教学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圆柱,如果 把圆柱的上底面慢慢地缩到圆心时, 圆柱将会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 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圆柱的变化过程。 你认识这个新图形吗?今天我们 一起来认识它。 学生思考教 师提出的问题。 1.根据圆锥的特征,判断下面 图形中哪些是圆锥。 2.比一比。 答案:圆形圆形曲面曲面 2 1 无数条 1条 3.下面是两位同学测量圆锥 高的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是正确 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 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中的各物 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利用课件, 闪动实物图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 何图形。 (2)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 是圆锥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 2.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 (1)拿出准备好的圆锥,看一看, 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了什么? 摸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指名生上台边指 边说。 1.(1)学生 观察图形,这些物 体的形状都是圆 锥体。 (2)学生列 举生活中关于圆 锥的物体的例子。 2.(1)看、 摸圆锥体,对比圆 柱,发现其特征。 (2)圆锥有 一个底面,是圆形 的;有一个侧面, 它是一个曲面,有 一个顶点。 (3学生试画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实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实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2.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适用于实数; 3.会按结果所要求的精确度用近似的有限小数代替无理数,进行实数的四则运算; 4.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与他人交流,并发表白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无理数、实数的意义; 2.实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使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3、 53-、847、119、911、95 由学生独立使用计算器,将这些有理数写成小数形式. 3=3.0,6.053-=-,875.5847= ??=18.0119,?=2.1911,?=5.095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很自然地引出无理数概念. 生:我们通过计算后,发现3、53-、847可以写成有限小数的形式;119、911、95 可以写成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师:不仅这六个数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事实上,同学们可以检验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之,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如果把整数视为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我们学过的有理数实际上都是分数,反之分数也都是有理数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2、3是不是有理数?为什么? 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2=1.41421356……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它不是有理数.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研究一下2能写成分数吗?如果说明不能,我们就严格论证了2不是有理数.我们把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叫做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例如33、5-、32、3……都是无理数,π=3.14159265……也是无理数.如果我们把有理数、无理数统称实数,你能把我们学过的数进行一下分类吗? 生1: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 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 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习的角是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又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通过身边中的角引入到概念的角,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最终学生感知角的概念就减少了困难。在画角的时候,大部分都能掌握角的基本特点来画,一个顶点,两条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单元教案word版-第8单元-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 3.教学例3。 师: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之前在超市里售货员阿姨称苹果时说过,5个苹果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所以20÷5=4(千克),我估计王奶奶的苹果大约重4千克。 ·苹果有大有小,如果王奶奶的苹果大小跟售货员阿姨称的差不多,才可能是4千克左右。 ·如果苹果比较大,一般4个就重1千克,这样20÷4=5(千克),所以我估计是5千克。 …… (只要学生回答得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下面是我说课的流程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说明。(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不用说) 《圆锥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内容。圆锥是小学阶段所认识的立体图形之一。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学习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学目标:(不用读)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与操作、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4、(目标已经制定好了,要想真正实现,可谓难关重重,这个难关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和测量圆锥的高。 (难关就在前面,如何克服呢,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直角三角形。 学生准备:圆锥型实物,两把直尺或三角板,制作圆锥的材料、直角三角形和学习卡。 (当然除了在教具和学具上做充分的准备还是不够的,在教法学法上同样要下一番功夫)。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采用观察法,操作法、交流法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新课标也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视为“转的”过程,推广学习的实践性。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幷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架起一座求知的桥梁。 学法将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而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法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教学上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转动的陀的陀螺导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着这三种学习方法,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

中考数学全效复习: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一部分 数与代数 第一章 实 数 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6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2分) 1.[2019·海南]如果收入100元记作+100元,那么支出100元记作( ) A .-100元 .+100元 C .-200元 D .+200元 2.[2019·扬州]下列各数中,小于-2的数是( ) A .- 5 B .- 3 C .- 2 D .-1 3.[2019·仙桃]下列各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 .3.141 5 B . 4 C .227 D . 6 4.[2019·安徽]在-2,-1,0,1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 ) A .-2 B .-1 C .0 D .1 5.[2019·常德]下列各数中,比3大且比4小的无理数是( ) A.10 B .17 C .3.1 D .103 6.[2019·巴中]企业家陈某,在家乡投资9 300万元,建立产业园区2万余亩,将9 300万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93×108 B .9.3×108 C .9.3×107 D .0.93×108 7.[2019·自贡]实数m,n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m|<1 B .1-m>1 C .mn>0 D .m +1>0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18分) 8.[2019·常德]数轴上表示-3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 9.[2019·宁波]请写出一个小于4的无理数:________.

10.[2019·福建]如图,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4和2,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0分) 11.(10分)[2019·枣庄]点O,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O为原点,AC=1,OA=OB,若点C所表示的数为a,则点B所表示的数为( ) A.-(a+1) B.-(a-1) C.a+1 D.a-1 12.(10分)[2019·台州]砸“金蛋”游戏:把210个“金蛋”连续编号为1,2,3,……接着把编号是3的整数倍的“金蛋”全部砸碎,按照这样的方法操作,直到无编号是3的整数倍的“金蛋”为止,操作过程中砸碎编号是66的“金蛋”共________个. 13.(10分)[2018·枣庄]将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按如下规律排列: 第1行 1 第2行 2 3 4 第3行9 8 7 6 5 第4行10 11 12 13 14 15 16 第5行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 则2 018 (10分) 14.(10分)[2019·聊城]数轴上O,A两点的距离为4,一动点P从点A出发,按以下规律跳动:第1次跳动到AO的中点A1处,第2次从A1点跳动到A1O的中点A2处,第3次从A2点跳动到A2O的中点A3处,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跳动到点A4,A5,A6,…,A n(n≥3,n是整数)处,那么线段A n A的长度为__________(n≥3,n是整数). 参考答案 1.A 2.A 3.D 4.A 5.A 6.C 7.B 8.3 9.π10.-1 11.B 12.3 13.45 14.4-1 2n-2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38~39页的主题图、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提示】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所以本节课宜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有研究性、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学习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用尺子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 剪刀、钟表、三角板、角的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出示课件:主题图) 将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指导学生观察,相互说一说。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通过“图中的正在做操和踢球的学生,拿三角板的老师、修剪花草的老爷爷……”引出角。进一步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儿有角,并随着学生的汇报(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用红线标出图中的角,进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有那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1:有正在做操的学生。 生2:有踢球的学生。 生3:有拿三角板的老师。 生4:有修剪花草的老爷爷。 师:再仔细观察,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 生:角。 师:你能看到哪儿有角? 生1:老师三角板上的角。 生2:老爷爷剪刀上的角。 生3: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 认识克与千克

第8单元克和千克 第1课时认识克与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 “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难点: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情境引入 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三、认识重量单位——克(g) 1.教学例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瓜子、5克黄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5. 练习 P101做一做。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kg) 1.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例2,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秤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示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

第1课时 实数(教案)

6.3 实数 第1课时实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将实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适时拓展数的观念. 2.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 从分类、集合的思想中领悟数学的内涵,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请学生回忆有理数的分类,及与有理数相关的概念等.教师引导得出下列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如 等. 引导学生反向探讨: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 【教学说明】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例1 (1)试着写出几个无理数. (2)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由学生共同完成上述问题后,要求学生思考: 1.如何把实数分类? 2.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一定是无理数吗? 出示实数分类表: 【教学说明】指导学生认识两种分类方式的异同,并特别强调“0”在表中的位置,考虑问题时不能忘记特殊数——0. 例2 将例1(2)中各数填入相应括号内. 整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有理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 由学生完成填空后探究: 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呢? 例3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表示的数是什么?由这个图示你能想到什么? 解:由图可知,OO′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π,所以O′点表示的数是π,由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