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反应简介

固相反应简介
固相反应简介

第七章 固相反应

第七章 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在固体材料的高温过程中是一个普遍的物理化学现象,广义地讲,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为固相反应。例如固体的热分解、氧化以及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化学反应等都属于固相反应范畴之内。但从狭义上,固相反应常指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固体产物的过程。 Tammann 等很早就研究了CaO 、MgO 、PbO 、CuO 和WO 3的反应,他们分别让两种氧化物的晶面彼此接触并加热,发现在接触面上生成着色的钨酸盐化合物,其厚度x 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为 C t K x +=ln ,确认了固态物质间可以直接进行反应。因此Tammann 等提出: (1) 固态物质间的反应是直接进行的,气相或液相没有或不起重要作用; (2)固相反应开始温度远低于反应物的熔融温度或系统的低共熔温度,通常相当于一种反应物开始呈现显著扩散作用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泰曼温度或烧结温度。对于不同物质的泰曼温度与其熔点(m T )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对于金属为0.3~0.4m T ;盐类和硅酸盐则分别为0.57m T 和0.8~0.9m T 。 (3)当反应物之一存在有多晶转变时,则此转变温度也往往是反应开始变得显著的温度,这一规律称为海德华定律。 Tammann 等人的观点长期为化学界所接受,但随着生产和科学实验的发展,发现许多固相反应的实际速度比Tammann 理论计算的结果快得多,而且有些反应(例如MoO 3和CaCO 3的反应)即使反应物不直接接触也仍能较强烈地进行。因此,金斯特林格等人提出,在固相反应中,反应物可转为气相或液相,然后通过颗粒外部扩散到另一固相的非接触表面上进行反应,表明气相或液相也可能对固相反应过程起重要作用。显然这种作用取决于反应物的挥发性和体系的低共熔温度。 图7-1描述了物质A 和B 进行化学反应生成C 的一种反应历程:反应一开始是反应物颗粒之间的混合接触,并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细薄且含大量结构缺陷的新相,随后发生产物新相的结构调整和晶体生长。当在两反应颗粒间所形成的产物层达到一定厚度后,进一步的反应将依赖于一种或几种反应物通过产物层的扩散而得以进行,这种物质的输运过程可能通过晶体晶格内部、表面、晶界、位错或晶体裂缝进行。当然对于广义的固相反应,由于反应体系存在气相或液相,故而,进一步反应所需要的传质过程往往可在气 相或液相中进行。此时,气相或液相的存在可能对固相反应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固相反应是固体直接参与化学作用并起化学变化,同时至少在固体内部或外部的某一过程起着控制作用的反应。此时控制反应速度的不仅限于化学反应本身,反应新相晶格缺陷调整速率、晶粒生长速率以及反应体系中物质和能量的输送速率都将影响着反应速度。 固相反应的实际研究常将固相反应依参加反应物质聚集状态、反应的性质或反应进行的机理进行分类。依据反应的性质划分,固相反应可分成如表7-1所示的不同类型。而依反应机理划分,可分成化学反应速度控制过程、晶体长大控制过程、扩散控制过程等等。显然分类的研究方法往 图7-1 固相物质A 、B 化学 反应过程的模型

固相反应

一、固相反应法的特点固相法是通过从固相到固相的变化来制造粉体,其特征是不像气相法和液相法伴随有气相→固相、液相→固相那样的状态(相)变化。对于气相或液相,分子(原子)有很大的易动度,所以集合状态是均匀的,对外界条件的反应很敏感。另一方面,对于固相,分子(原子)的扩散很迟缓,集合状态是多样的。固相法其原料本身是固体,这较之于液体和气体都有很大的差异。固相法所得的固相粉体和最初固相原料可以使同一物质,也可以不是同一物质。[1] 二、物质粉末化机理一类是将大块物质极细地分割,称作尺寸降低过程,其特点是物质无变化,常用的方法是机械粉碎(用普通球磨、振磨、搅拌磨、高能球磨、喷射磨等进行粉碎),化学处理(溶出法)等。另一类是将最小单位(分子或原子)组合,称作构筑过程,其特征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常用的方法有热分解法(大多数是盐的分解),固相反应法(大多数是化合物,包括化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火花放电法(常用金属铝产生氢氧化铝)等。三、固相反应的具体方法1、机械粉碎法主要应用是球磨法,机械球磨法工艺的主要目的包括离子尺寸的减小、固态合金化、混合或融合以及改变离子的形状。目前已形成各种方法,如滚转磨、振动磨和平面磨。采用球磨方法,控制适合的条件可以得到纯元素、合金或者是复合材料的纳米粒子。其特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容易被污染,因此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2]。2、热分解法热分解反应不仅仅限于固相,气体和液体也可引发热分解反应,在此只讨论固相的分解反应,固相热分解生成新的固相系统,常用如下式子表示(S代表固相、G代表气相):121 1212 SSGSSGG 第一个式子是最普通的,第二个式子是第一个式子的特殊情况。热分解反应基本是第一式的情况。3、固相反应法由固相热分解可获得单一的金属氧化物,但氧化物以外的物质,如碳化物、硅化物、氮化物等以及含两种金属元素以上的氧化物制成的化合物,仅仅用热分解就很难制备,通常是按最终合成所需组成的原料化合,再用高温使其反应的方法,其一般工序如左图所示。首先是按照规定的组成称量,通常用水等做分散剂,在玛瑙球的球磨内混合,然后通过压滤机脱水后再用电炉焙烧,通常焙烧温度比烧成温度低。在固相反应中粉体间的反应相当的复杂,反应从固体间的接触部分通过离子扩散来进行,但接触状态和各种原料颗粒的分布情况显著地收到颗粒的性质(粒径、颗粒形状和表面状态等)和粉体处理的方法(团聚状态和填充状态等等)的影响。 另外,当即热上述粉体时,固相反应以外的现象也同时进行。一个烧结,另一个是颗粒的生长,这两种现象均在同种原料间和反应生成物间出现。对于固相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原料的烧结和颗粒生长均使原料的反应性降低,并且导致扩散距离增加和接触点密度的减少,所以应尽量抑制烧结和颗粒生长。4、点火花放电法把金属电极插入到气体或者液体等绝缘体中,不断地增高电压,如果首先提高电压可观察到电流增加,在某一点产生电晕放电,之后即使不增加电压电流也会自然增加,向瞬时稳定的放电状态即电弧放电移动。从电晕放电到电弧放电过程中的过度放电称为火花放电,火花放电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电压梯度很高,电流密度很大,也就是说火花放电在短时间内能释放出很大的电能。因此在放电的瞬间产生高温,同时产生很强的机械能。在煤油之类的液体中利用,利用电极和被加工物之间的火花放电来进行放电加工是电加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放电加工中,电极、被加工物会生成工屑,如果我们积极地控制工屑的生成就有可能制造出微粉,也就是电火花放电法制造微粉。图2 电火花发制备粉体装置示意图[3] 原料 称量称量溶剂混合脱水干燥煅烧粉碎造粒、整粒原料烧结用粉体图1 固相反应法制备粉体工艺流程 四、总结除了上述制备方法之外还有溶出法等,固相法来制备陶瓷粉体方法很多,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浸渍法

综合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学生姓名张宇周超朱军洁 专业化学 学号70 71 72 年级2013 指导教师王永钊

浸渍法制备Pd/γ-Al2O3催化剂 张宇周超朱军洁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Pd/γ-Al2O3催化剂。实验中首先测出γ-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关键字:等体积浸渍法催化剂Pd/γ-Al2O3 0 引言: 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很多,工业上使用的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沉淀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离子交换法,熔融等[1]。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尽管原料和用量完全一样,但所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仍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浸渍法是将载体浸泡在含有在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除去过剩的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2]。由于浸渍法比较经济,且催化剂形状、表面积、孔隙率等主要取决于载体,容易选取。等体积浸渍法是预先测定载体吸入溶液的能力,然后加入正好使载体完全浸渍所需的溶液量,这种方法称为等体积浸渍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省去过滤多余的浸渍溶液的步骤,而且便于控制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含量。因此,本实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3][4]制备负载型Pd/γ- Al2O3催化剂。实验中首先测出γ- Al2O3的饱和吸附量,进而计算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所需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和水的量,然后将载体γ- Al2O3浸泡在适量的含有活性组分Pb2+的PbCl2溶液与适量的水的混合液中,接触一定的时间后,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制得催化剂。 1.载体的选择和浸渍液的配制[5] (1)载体的选择浸渍催化剂的物理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的物理性质,载体甚至还影响到催化剂的化学活性。因此正确的选择载体和对载体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是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载体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有关载体的选择要从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方面考虑。物理因素指的是颗粒大小,表面积和孔结构。通常采用已成型好的具有一定尺寸和外形的载体进行浸渍,省去催化剂的成型。化学因素指的是载体可分为三种情况:(ⅰ)惰性载体,载体的作用是使活性组份得到适当的分布;(ⅱ)载体与活性组分有相互作用,它使活性组分有良好的分散并趋于稳定,从而改变催化剂的性能(ⅲ)载体具有催化作用,载体除有负载活性组分的功能外,还与所负载的活性组分一起发挥自身的催化作用。 (2)浸渍液的配制进行浸渍时,通常并不是用活性组分本身制成溶液,而是用活性组分金属的易容盐配成溶液,本实验采用PbCl2溶液。所用的活性组分化合物应该是易溶于水的,而且在焙烧时能分解成所需活性组分,或在还原后变成金属活性组分;同时还必须使无用组分,特别是对催化剂有毒的物质在热分解或还原过程中挥发出去。因此常用的是硝酸盐,铵盐,有机盐。一般以去离子水为溶剂,但当载体易溶于水或活性组分不溶于水时,则可用醇或烃作为溶剂。 2.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布与控制[6] 浸渍时溶解在溶剂中含活性组分的盐类(溶质)在载体表面的分布,与载体对溶质和溶剂的吸附性能有很大的关系。

高温固相法

高温固相法 氧化铈(CeO2)是一种廉价、用途极广的轻稀土氧化物,已被用于发光材料、抛光剂、紫外吸收剂、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玻璃的化学脱色剂以及耐辐射玻璃等。氧化铈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如超细氧化铈加入不但可以降低陶瓷的烧结温度,还可以增加陶瓷的密度;大比表面积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且由于铈具有变价性,对发光材料也具有重要意义。铈的抗菌作用早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被发现,相关研究表明铈对16类种属细菌中39个菌种有抑菌作用,此外铈对于弱酸性的细菌敏感性最为明显。 纳米氧化铈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固相法是一种传统的粉体制备工艺,是在高温下通过固-固反应制备产品的方法,具有产量大、制备工艺简单易行等优点,但容易混入杂质等缺点,一般使用较少。液相法相对于固相法和气相法而言,具有不需苛刻的物理条件、易中试放大、操作方便和粒子可控的特点,因而研究广泛。液相法主要包括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微乳液法等。沉淀法制备纳米级氧化物粉体工艺中,在沉淀反应、干燥、焙烧三个阶段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团聚,因此需要解决粒子间的团聚问题。溶胶-凝胶法以易于水解的金属结合物(无机盐或金属醇盐)为原料,使之在某种溶剂中和水发生反应,经过水解和缩聚过程逐渐凝胶化,再经干燥和煅烧得到所需氧化物粉末,可以使得粒子的粒径达到纳米级。水热法是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容器里,采用水溶液作为介质,通过对反应

容器加热,创造一个高温高压反应环境,使得通常难溶或不溶的物质溶解并且重结晶,该法应用较为广泛。微乳液法制备的粒子,反应条件容易实现,所得粒子粒度小,且可控制,但是应用这种方法制备超细粒子所消耗的表面活性剂及溶剂的量很多,成本较高。气相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质或化合物在气相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纳米级新化合物的方法,包括溅射法、通电加热蒸发法、挥发性化合物混合法和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LICVD)等,但是需要的条件严苛,对反应条件的控制也更高。 固相法就是把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按配方充分混合,研磨后进行煅烧,直接得到产物或再研磨得到产物。固相法包括固相热分解法、高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和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等。其中,固相热分解法制备超微粉的工艺比较简单,但生成的粉末易团聚,需要进行二次粉碎;高温固相化学反应法是将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按定比例充分混合,研磨后进行煅烧,通过发生固相反应直接制得纳米粉末的方法。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合成方法,该法是在室温下对反应物直接进目行研磨,合成一些中间化合物,再对化合物进行适当处理得到最终产物。由于它从根本上消除了溶剂化作用,使反应在全新的化学环境下进行,因而有可能获得在溶液中不能得到的物质。此法成本低,实验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操作方便,且粒度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工业化生产前景乐观,是制备纳米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利用室温固相反应法已成功地制备了许多草酸盐、碳酸

高温固相法

高温固相合成是指在高温(1000~1500℃)下,固体界面间经过接触,反应,成核,晶体生长反应而生成一大批复合氧化物,如含氧酸盐类、二元或多元陶瓷化合物等。 高温固相法是一种传统的制粉工艺,虽然有其固有的缺点,如能耗大、效率低、粉体不够细、易混入杂质等,由于该法制备的粉体颗粒无团聚、填充性好、成本低、产量大、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迄今仍是常用的方法。 高温固相合成是指在高温(1000~1500℃)下,固体界面间经过接触,反应,成核,晶体生长反应而生成一大批复合氧化物,如含氧酸盐类、二元或多元陶瓷化合物等。高温固相法是一种传统的制粉工艺,虽然有其固有的缺点,如能耗大、效率低、粉体不够细、易混入杂质等,由于该法制备的粉体颗粒无团聚、填充性好、成本低、产量大、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迄今仍是常用的方法。 扩展资料 合成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几种方法. (一)高温固相反应法 此方法是制备稀土三基色荧光粉最原始的一种方法.以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中的红色荧光粉(YEu)O3为例,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工艺如下:称取一定计量比的Y2O3和Eu2O3(99.99%或以上)加入定量助熔剂,混匀在1300-1500oC灼烧2h左右后取出研磨并洗涤即可.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粒度较大,会有成分偏析的现象,这样会降低发光效率,若灼烧温度偏高则会烧结严重在最后研磨时会破坏激活剂所在的晶格

位置从而导致发光效率的降低. (二)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 在发现了高温固相法的缺点后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方法试图克服高温固相反应的弊端.结果发现,在溶液合成荧光粉会使产品成分均匀.方法如下:(同样以红色荧光粉为例)取一定配比的Y2O3和Eu2O3(99.99%或以上)用HNO3或HCl溶解,制成混合稀土酸溶液后用草酸与其反应直至完全在经烘干,其他方法同方法(一).这种方法制出的产品成分组成相对均匀很少出现成分的偏析,但粒度不易控制,工序比第一种方法稍复杂. 以上两种方法使比较常用的也已形成工业化生产,虽然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但这两种方法制备出来的产品比其他方法合成的产品在发光性能指标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压电陶瓷综合实验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综合实验 高春华黄新友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序言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综合实验”是为大学生“陶瓷工艺学”、“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电子元器件概论”和“无机材料研究方法”等课程及实验编写的。 本实验是由十个综合实验所组成的系列实验,包括材料工艺实验:配料与混合、可塑法成型工艺、主晶相的固相法合成、硅碳棒电炉的使用、陶瓷的金属化与封接、压电陶瓷的极化等;材料性能评价实验:差热分析、陶瓷介电性能的测定、陶瓷压电性能的测定、PTC热敏陶瓷阻温特性测定等,以及进行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研究所需的基本技术实验。通过此系列实验,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和生产的整套生产工艺过程。 一实验目的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综合实验,起着验证和巩固基本理论的作用,并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材料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也能够训练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分析、综合与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越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弄清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要求以及实验条件和可能产生偏差的因素等。 实验过程中应该操作准确、观察细心、正确地记录有关实验数据,并将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是分析与阐明实验结果,并作出必要结论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应注意将实验误差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此,对每一实验的操作、读数、记录都应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三注意事项 1.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 2.实验前应根据实验讲义进得充分准备,实验前经老师提问合格后,方可开始实验。 3.实验过程中,严肃认真,保持实验室安静。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安全,爱护仪器。 4.实验时,每个学生都应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 5.实验完毕,必须将实验记录交教师检查,合格者方可结束实验,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实验。 6.每人必须认真填写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除包括必要的实验目的及原理以外,还应包括原始数据、计算方法、必要的数据表格与图形,主要的实验过程等。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作必要的讨论,分析引起偏差的原因。书写应清楚整洁。7.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台整洁,实验结束后应整理仪器,作好室内清洁卫生。

实验报告—固相反应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样本) 学生姓名:×××学号: 5702106*** 专业班级:无机材料062班 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2008-11-20实验成绩: 实验五固相反应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固相反应是材料制备中一个重要的高温动力学过程,固体之间能否进行反应、反应完成的程度、反应过程的控制等直接影响材料的显微结构,并最终决定材料的性质,因此,研究固体之间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规律,对传统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1.本实验的目的: 掌握TG法的原理,采用TG法研究固相反应的方法。通过Na2CO3-SiO2系统的反应验证固相反应的动力学规律—金斯特林格方程。通过作图计算出反应的速度常数和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2.实验原理 固体材料在高温下加热时,因其中的某些组分分解逸出或固体与周围介质中的某些物质作用使固体物系的重量发生变化,如盐类的分解、含水矿物的脱水、有机质的燃烧等会使物系重量减轻,高温氧化、反应烧结等则会使物系重量增加。 现代热重分析仪常与微分装置联用,可同时得到TG-DTG曲线。通过测量物系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来揭示或间接揭示固体物系反应的机理或反应动力学规律。 固体物质中的质点,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总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谐振动。温度升高时,振幅增大。当温度足够高时,晶格中的质点就会脱离晶格平衡位置,与周围其它质点产生换位作用,在单元系统中表现为烧结,在二元或多元系统则可能有新的化合物出现。这种没有液相或气相参与,由固体物质之间直接作用所发生的反应称为纯固相反应。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固相反应,往往有液相或气相参与,这就是所谓的广义固相反应,即由固体反应物出发,在高温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生成固体产物的过程。 固相反应属于非均相反应,描述其动力学规律的方程,通常采用转化率G(已反应的反应物量与反应物原始重量的比值)与反应时间t之间的积分或微分关系来表示。 测量固相反应速率,可以通过TG法(适应于反应中有重量变化的系统)、量气法(适应于有气

电子材料实验报告

锆钛酸钡电子陶瓷材料的制备 前言 电子陶瓷是指以电、磁、光、声、热、力、化学和生物等信息的检测、转换、耦合、传输及存储等功能为主要特征的陶瓷材料,主要包括压电、介电、离子导体、超导和磁性陶瓷等。电子陶瓷在小型化和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元器件生产企业都在电子陶瓷及其元器件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方面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每年都有大量新型功能陶瓷材料及元器件问世。近年来,在国家诸多重点科研计划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在电子陶瓷材料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化方面有很大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一些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一些基础电子产品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高端产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外资企业所控制。国外的大公司如日本的村田、松下、京都陶瓷,美国的摩托罗拉等近年来长驱直入中国市场,目前已占据了国内片式元器件特别是高档片式元器件市场相当大的份额。我国信息产业正面临着产品升级换代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陶瓷材料应用领域正在从传统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转向数字化的信息产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和数字化音视频设备等,数字技术对陶瓷元器件提出了一系列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世界各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以信息技术为应用领域的功能陶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方面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 传统电子陶瓷材料在电子工业、微电子工业等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高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这类材料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性能。 钛酸钡BaTi03是一种被普遍研究的具有钙钛矿结构的铁氧体,因其优良的介电性能,在电容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了增加介电常数的可调性,降低介电损耗,往往通过掺杂的方法,如用化学性能更为稳定的Zr4+,取代Ti4+,得到锆钛酸钡Ba(Ti0.95 Zr0.05) 03( BZT)。传统的烧结陶瓷方法多采用固相反应烧结。大致分为:热压烧结,热等静压烧结,微波烧结,超高压烧结,真空烧结,气氛烧结,原位加压成型烧结等。本文研究用固相反应法烧结锆钛酸钡压电陶瓷及其特性分析。 实验过程 本实验采用固相烧结法,即固体粉末在高温环境各自分子扩散形成陶瓷化学结

功能陶瓷的固相反应法制备及介电性能测试

功能陶瓷的固相反应法制备及介电性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制备功能陶瓷材料的固相反应法; 2、掌握用LCR仪测试功能陶瓷材料介电性能的方法; 3、测量特定频率及温度范围内BaTiO3陶瓷的介电性能随频率及温度的变化; 4、结合实验结果分析BaTiO3陶瓷的介电性能与频率及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固相反应法制备功能陶瓷: 制备功能陶瓷材料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固相反应法。这种方法以高纯度粉末(常为氧化物)为原料,经精确称量后与球磨介质(常为球状,一般用ZrO2、Al2O3、玛瑙等高硬度材料)及分散液体(通常为水或酒精)混在一起,经球磨、干燥、过筛后得到颗粒细小、混合均匀的粉末。均匀混合的粉末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合成所需的物相,此过程称为预烧结(又称锻烧)。之后再次进行球磨、干燥、过筛,并将得到的颗粒细小的粉末与少量有机物水溶液(如PV A、PVB等)混合在一起、研磨后过筛(此过程称为造粒),以增加粉末在成型过程中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并减小粉末与模具间的摩擦。将造粒后的粉末放置于金属模具中,并施加高压,即得到具有所需形状的压粉体(又称素胚),此过程称为成型。压粉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致密度,但其中仍存在很多气孔,需通过高温下的烧结过程予以排除。由于粉末颗粒细小,具有较高的表面能,这和高温一起构成了烧结过程的动力。在烧结动力的作用下,颗粒之间发生传质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晶粒的长大、大部分气孔的排除、体积的收缩、密度的增大及强度的提高,最终得到致密的陶瓷材料。 材料的介电性能及其测试方法: 介电性是材料对外加电场的一种反应。介电材料内的电荷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位移,导致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而发生电极化、在介质表面形成束缚电荷,并在宏观上表现为电容及介电常数。介电常数 是表征材料介电性能

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 1.若由MgO和Al 2O 3 球形颗粒之间的反应生成MgAl 2 O 4 是通过产物层的扩散进行 的: (1) 画出其反应的几何图形并推导出反应初期的速度方程。 (2) 若1300℃时D Al3+>D Mg2+ -2 :基本不动,那么哪一种离子的扩散控制着 MgAl 2O 4 的生成?为什么? 2.镍(Ni)在0.1大气压的氧气中氧化,测得其重量增量(μg/cm2)如下表: 3.由Al 2O 3 和SiO 2 粉末反应生成莫来石,过程由扩散控制,扩散活化能为 50千卡/摩尔,1400℃下,一小时完成10%,求1500℃下,一小时和四小时各完成多少?(应用扬德方程计算) 4.粒径为1μ球状Al 2O 3 由过量的MgO微粒包围,观察尖晶石的形成,在 恒定温度下,第一个小时有20%的Al 2O 3 起了反应,计算完全反应的时间。 (1) 用扬德方程计算 (2) 用金斯特林格方程计算 (3) 比较扬德方程、金斯特林格方程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5.当测量氧化铝-水化物的分解速率时,发现在等温反应期间,重量损失随时间线性增加到50%左右,超过50%时重量损失的速率就小于线性规律。速率随温度指数增加,这是一个由扩散控制的反应还是由界面一级控制的反应?当温度从451℃增至493℃时,速率增大到10倍,计算此过程的活化能(利用表9-1及图22进行分析) 6.由Al 2O 3 和SiO 2 粉末形成莫来石反应,由扩散控制并符合扬德方程,实 验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反应进行1小时的时候,测知已有15%的反应物起反应而作用掉了。 (1) 将在多少时间内全部反应物都生成产物? (2) 为了加速莫来石的生产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7.试分析影响固相反应的主要因素。 8.如果要合成镁铝尖晶石,可供选择的原料为MgCO 3、Mg(OH) 2 、MgO、 Al 2O 3 3H 2 O、γ-Al 2 O 3 、α-Al 2 O 3 。从提高反应速率的角度出发,选择什么原料较好? 请说明原因。

固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四 固相反应动力学 一、目的: 1.探讨Na 2CO 3-SiO 2系统的固相反应动力学; 2.熟悉运用失重法进行固相反应的研究。 二、原理: 固态物质中的质点,在温度升高时,振动相应增大,而达到一定温度时,其中若干原子或离子具有一定的活度,以至可以跳离原来位置,与周围的其它离子产生换位作用。在一元系统中表现为烧结的开始,如果是二元或多元系统则表现为表面相接触的物质间有新化合物的产生,亦即固相反应的存在。这时的反应是在没有气相和液相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反应发生的温度低于液相出现的温度。 测定固相反应速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测定反应过程中各反应阶段的反应量的问题,因此有许多方法,对于反应中有气体产生的反应可以用重量法或量体积法即测量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的量,进而计算出物质的反应量。 本实验是测定Na 2CO 3-SiO 2系统的固相反应速度,采用的方法是重量法,该反应式可以表示为: Na 2CO 3+SiO 2=Na 2O ·SiO 2+CO 2↑ 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温度下随时间的增长,Na 2SiO 2量增多,生成的CO 2气量也越多,若测得系统各时间下失去的CO 2的重量,则可按杨德公式的要求先算出各时间下对应的G 值,再根据杨德尔公式(1-31G -)2=K τ可求出(1-31G -)2~τ的关系曲线。若此曲线是一直线,则表示杨德尔公式具有正确性,说明K 是常数。 二、仪器装置: 1.WZK-1可控硅温度控制器; 2.1/万光电天平; 3.管式电阻炉; 4.温控热电偶 三、操作步骤: 1.用差重法准确称取按分子量比1:1配制成的Na 2CO 3+SiO 2混合物0.3-0.4克,置于小铂金皿中(注意:不可装得太满)。 2.打开WZK 温度控制器电源开关,将黑色定温指针定于700℃,将控制开关拨到 “手 图4-1 固相反应原理图 图4-2 固相反应装置

固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20 固相反应动力学 一、实验目的 验证固相反应理论,通过本实验达到进一步了解固相反应机理。通过测定BaCO3-SiO2系统中给定组成的固相反应速度常数,熟悉测定固相反应速度的仪器及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原理 固态物质中的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是不断振动的(除绝对零度外),随着温度升高,振幅增大,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各种物质不同),由于存在热起伏,使某些质点具有了一定的能量,以至于可以跳离其原来的位置,而产生质点的迁移。这一过程对于单元系统来说就是烧结的开始。这一过程在无气相和液相时也能进行,这就是狭义的固相反应。从广义上讲,所谓固相反应就是有固体物质参加的反应。 固相反应全部过程可分为扩散过程、反应过程及晶核形成过程这三个部分。其中进行得最慢的一个过程控制着整个过程的进行。许多固相反应是由扩散过程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等温固相反应动力学有三种可能性: 1. 1.新形成的反应产物层阻碍扩散作用:此时反应速度与产物层的厚度y成反比: dy/dt=K/y (1) 2. 2.新形成的反应产物层与扩散作用无关: dy/dt=K (2) 3..新形成的反应产物层能促进扩散作用: dy/dt=Ky (3) 实际上大部分固相反应属于第一种类型.由(1)式积分得: y2=Kt (4) 由于实际测量反应产物层厚度比较困难,因此,通常用反应产物百分数x来表示反应程度.设颗粒为球形且反应物与产物的比重相等,则可推得如下方程: [1-3 100 100x ]2=Kt 对于BaCO3-SiO2系统,可以用测量反应时放出得气体体积或系统重量损失(重量法)来计算反应产物百分数。但因重量法灵敏度差,故常采用量气法。 量气法一般都在负压下(-40mmHg)进行,这样实验结果准确度高。本实验为便于控制和操作,在常压下进行。 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20-1所示。 3. 实验步骤 (1) 在分析天平上称0.4~0.5克样品于白金小筒内,塌实,接上悬丝,然后置于炉内反应管中,挂于小钩上。 (2) 检查仪器密封情况,不漏气方可进行实验。采用提高(或降低)水准瓶,使之产生一个水位差(压力差)的方法来检查漏气情况。 (3) 检查线路后,接通电源,按10℃/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800℃,并保温10分钟,旋三通开关使反应管与量气筒接通(到指定温度前,反应管放空),记下量气筒的起始读数。(4) 作好准备工作后,将悬丝脱开,使白金小量筒落到反应管中,同时按动秒表记录时间。第一分钟内每20秒记录一次量气管上的读数。注意读数时应将水准瓶与量气管中的液面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为什么?),一分钟以后,每分钟读一次,10分钟后二分钟读一次,20分钟后每5分钟读一次,至60分钟实验结束。 注意整个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波动范围为<5℃。

高温固相反应制备荧光粉材料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徐佳乐班级学号12011421 实验日期2014/9/9 批改教师 课程名称电子信息材料大型实验批改日期 实验名称高温固相反应制备荧光粉材料报告成绩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温固相法制备荧光粉的工艺; 2、了解影响荧光粉性能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荧光粉材料是指激发源(紫外光、阴极射线等)激发下能产生可见荧光的一类功能材料。荧光粉材料的制备有很多方法,如高温固相反应、燃 烧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法,燃烧法和微波辅助加热等。其中高温固相反 应法合成荧光粉材料的合成工艺比较成熟,能保证形成良好的晶体结构,而且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 高温固相反应制备荧光粉样品包括配料、混料、灼热还原、破碎、分级等几个步骤。即将反应原料按一定化学计量比称量,并加入适量的助溶 剂混合均匀,然后在高温下烧结合成(或还原),经粉碎、过筛得到一定 粒度的荧光粉材料。 高温固相反应为多种固态反应物参加的多固态反应,反应的进行通过高温下各种离子之间的互扩散、迁移来完成。扩散的助动力是晶体中的缺 陷和各种离子化学势,扩散的外部条件是温度和反应物之间的充分接触。 因此反应之前应将反应物研磨至很碎的细颗粒,并使它们混合均匀,以期 使反应物之间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和最短的扩散距离。高的灼烧温度是为了 加快反应物离子的迁移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将反应物碾碎至10μm,其中仍含有一万个晶胞,另一种反应物离子需要扩散迁移通过一万个晶胞才能反应。为了促进高温固相反应,使之容易进行,可采用在反应物中加 入助溶剂。助熔剂熔点较低,在高温下熔融,可以提供一个半流动的环境,有利于反应物之间的互扩散,有利于产物的晶化。 本实验以ZnSiO4:Mn绿色荧光粉材料作为实验对象,ZnSiO4:Mn绿粉在紫外光激光下发光效率高、色品纯正,主要应用于等离子显示器、紧 凑型荧光灯、CCFL荧光灯中。

硅酸盐水泥的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硅酸盐水泥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第1章实验目的 1.1 掌握硅酸盐水泥的制备工艺原理及工艺过程(包括原料的选择、生料的粉磨与成型、水泥熟料的烧结、水泥的粉磨)。 1.2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确定合理的工艺条件(包括原料的配方、熟料的率值、烧成温度及水泥的组成和配合比),制备出合格的硅酸盐水泥样品。 1.3按国家标准对硅酸盐水泥样品进行相关的性能测定。 第2章实验原理 硅酸盐水泥的制备分为三个阶段:石灰质原料、粘土质原料与少量校正原料经破碎后,根据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率值进行配料、磨细成为成分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称为生料制备;生料在窑炉内煅烧至部分熔融所得到的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硅酸盐水泥熟料,称为熟料煅烧;熟料加适量石膏共同磨细成为水泥,称为水泥粉磨。水泥加水拌成的浆体,起初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随着水泥与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浆体逐渐失去流动能力,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强度及其它性能的固体。 第3章实验设备、材料及试剂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化工原料(化学纯或分析纯):碳酸钙(CaCO3),石英砂(SiO2),氧化铝(Al2O3),氧化铁(Fe2O3),标准砂。 3.2 实验设备 水泥试验磨、高铝坩埚、硅碳棒高温炉、烘干箱、勃氏透气比表面积仪、电子天平、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净浆标准稠度及凝结时间测定仪、水泥混凝土恒温恒湿标准养护箱、水泥胶砂搅拌机、水泥胶砂振实台(或水泥胶砂振动台)、电动抗折试验机、数显式建材压力试验机、沸煮箱、水泥抗压夹具、水泥抗折试模。 3.2.1 实验设备图及介绍

A.水泥试验磨是由罩壳、磨机、 支座及电器控制箱等四大部分组成。 (1)罩壳:罩壳由二层玻璃钢板中间 夹吸音棉组成,分上下两罩,上罩壳 有罩门,下罩壳有取料斗,可盛放磨 好的物料,罩壳与磨机轴用带有毛毡 圈端盖7密封,所以罩壳起到隔音和 防尘的良好密封作用。(2)磨机:磨 机由筒体磨门盖、轴承及轴承、联轴 器和齿轮减速机等组成,是研磨物料 的主体部分,在卸料时将磨盖换上栅 孔卸料板,满足卸料的要求。(3)支 座:支座是由磨机及电动机组成的钢 结构,用以支承罩壳,磨机,电动减 速机及电器控制箱等,磨机座底部有4个Φ20底脚螺栓孔,用以固定全套设备。4、电器控制箱:由按钮、组合开关、热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组合开关等组成,用它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 B.水泥净浆搅拌机主要有双速电 机、传动箱、主轴、偏心座、搅拌叶、 搅拌锅、底座、立柱、支座、外罩、 程控制器等组成。双速电动机通过联 轴器将动力传给传动箱内的蜗杆再经 蜗轮及一对齿轮和传给主轴并减速。 主轴带动偏心座同步旋转,使固定在 偏心座上的搅拌叶进行公转。同时搅 拌叶通过搅拌叶轴上端的行星齿轮围 绕固定的内齿轮完成自转运动。双速 电机经时间程控器控制自动完成一次 慢—停—快转的规定工作程序。搅拌 锅与滑板用偏心槽旋转锁紧。

实验1.聚合物的热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五 聚合物差热热重同时热分析法 差热分析是在温度程序控制下测量试样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简称DTA(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在DTA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技术是差示扫描量热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温度程序控制下测量试样相对于参比物的热流速度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简称DSC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试样在受热或冷却过程中,由于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效应,这些热效应均可用DTA 、DSC 进行检测。DTA 、DSC 在高分子方面的应用特别广泛。它们的主要用途是:①研究聚合物的相转变,测定结晶温度T c 、熔点T m 、结晶度X D 、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②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③研究聚合、固化、交联、氧化、分 解等反应,测定反应温度或反应温区、反应热、 反应动力学参数。 图1 是聚合物DTA 曲线或DSC 曲线的模 式图。 当温度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时,试样的 热容增大就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使基线发生位 移。假如试样是能结晶的,并且处于过冷的非晶 状态,那么在T g 以上可以进行结晶,同时放出 大量的结晶热而产生一个放热峰。进一步升温,结晶熔融吸热,出现吸热峰。再进一步升温,试样可能发生氧化、交联反应而放热,出现放热峰,最后试样则发生分解,吸热,出现吸热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聚合物试样都存在上述全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常按图2 a 的方法确定T g :由玻璃化 转变前后的直线部分取切线,再在实验曲线 上取一点,使其平分两切线间的距离?,这 一点所对应温度即为T g 。T m 的确定对低分子 纯物质来说,象苯甲酸,如图2 b 所示,由 峰的前部斜率最大处作切线与基线延长线相 交,此点所对应的温度取作为T m 。对聚合物 来说,如图2 c 所示,由峰的两边斜率最大 处引切线,相交点所对应的温度取作为T m 。 或取峰顶温度作为T m 。T c 通常也是取峰顶温 度。峰面积的取法如图2d e 所示。可用求积 仪或剪纸称重法量出面积。由标准物质测出单位面积所对应的热量(毫卡/厘米2),再由测试试样的峰面积可求得试样的熔融热f H ?(毫卡/毫克),若百分之百结晶的试样的熔融热*f H ?是已知的, 则可按下式计算试样的结晶度: 热重分析法简称TG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 它是测定试样在温度等速上升时%100*???=f f D H H X 结晶度

实验五 固相反应动力学

实验五 DTA、DSC、TG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TG法的原理,采用TG法研究固相反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固体材料在高温下加热时,因其中的某些组分分解逸出或固体与周围介质中的某些物质作用使固体物系的重量发生变化,如盐类的分解、含水矿物的脱水、有机质的燃烧等会使物系重量减轻,高温氧化、反应烧结等则会使物系重量增加。 现代热重分析仪常与微分装置联用,可同时得到TG-DTG曲线。通过测量物系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来揭示或间接揭示固体物系反应的机理或反应动力学规律。 固体物质中的质点,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总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谐振动。温度升高时,振幅增大。当温度足够高时,晶格中的质点就会脱离晶格平衡位置,与周围其它质点产生换位作用,在单元系统中表现为烧结,在二元或多元系统则可能有新的化合物出现。这种没有液相或气相参与,由固体物质之间直接作用所发生的反应称为纯固相反应。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固相反应,往往有液相或气相参与,这就是所谓的广义固相反应,即由固体反应物出发,在高温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生成固体产物的过程。 固相反应属于非均相反应,描述其动力学规律的方程,通常采用转化率G(已反应的反应物量与反应物原始重量的比值)与反应时间t之间的积分或微分关系来表示。 测量固相反应速率,可以通过TG法(适应于反应中有重量变化的系统)、量气法(适应于有气体产物逸出的系统)等方法来实现。 三、图形分析

红色的线代表TG曲线,即失重,第一个失重阶段是失去吸附水,接着是脱羟基,然后蛇纹石分解为镁橄榄石和顽火辉石。 蓝色曲线代表DTA曲线,在425.9℃和658.5℃有吸热峰,分别代表失水和蛇纹石的分解阶段。在826.3℃时有个放热峰,代表晶型转变,顽火辉石的结晶和镁橄榄石的重结晶。 绿色的线是 DTG曲线,在135.3℃有个峰,表示自由水的丢失,418.9℃的峰表示失去羟基,650.4℃的峰表示蛇纹石分解。

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的测定

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的测定(重量法) 一、实验目的 1. 明确水体中悬浮固体的测定对水质评价的意义; 2. 掌握悬浮固体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悬浮固体(不可滤残渣)系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 直接测定法是是将水样通过滤纸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纸,将所称质量减去滤 纸质量,即为悬浮固体,常用SS 表示。 三、实验仪器 1. 烘箱 2. 分析天平 3. 干燥器 4. 孔径为0.45μm 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中速定量滤纸 5. 玻璃漏斗 6. 内径为30~50mm 称量瓶 四、测定步骤 1. 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烘干2h ,取出冷却后盖好瓶 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0005g)。 2. 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通过上面 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 石油醚分两次淋洗残渣。 3. 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 ,冷 却后盖好盖子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五、计算 悬浮固体(mg/L)=V B A 10001000)(??- 式中A ——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量瓶重(g); B ——滤膜及称量瓶重(g); V ——水样体积(mL)。 六、注意事项

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先从水中除去。 2.水样不能保存,应尽快分析,如水样清澈,可多取水样,最好能使固体量在 50~100mg之间,如水样中含有腐蚀性物质,会腐蚀滤纸影响测定结果,可以使用0.45 m滤膜过滤,也可采用石棉坩埚进行过滤。 3.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4.滤纸含固体太多,会残留水分,应延长烘干时间;含大量钙、镁、氯化物、 硫酸盐的高度矿化水可能吸潮,需延长烘干时间,并迅速称重。 实验二微波消解法测定化学需氧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化学需氧量的定义。 2.、掌握用微波消解法测定COD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用氧的mg/L表示。在水样中准确加入过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并在强酸介质下以银盐作催化剂,反应液在微波作用下分子间产生高速的摩擦作用,从而使温度迅速升高。另外利用密封消解的方法,使用消解罐内部压力迅速提高,缩短了消解时间。水样经微波加热消解后,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进行滴定,计算出CODCr值。 三、实验试剂 1、0.2000N(mol/L)重铬酸钾溶液(消解液):精确称取在120℃下烘干2h的基准或优级纯重铬酸钾9.806g,溶于蒸馏水中,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 2、试亚铁灵指示剂:称取1.485g邻菲啰啉(C12H8N2·H2O)与0.695g硫酸亚铁(FeSO4·7H2O)溶于蒸馏水中,稀释至100ml,贮于棕色瓶中。 3、0.1N(mol/L)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称取39.5g分析纯硫酸亚铁铵【FeSO4·(NH4)2SO4·6H2O】溶于蒸馏水中,边搅拌边加入20ml浓硫酸,冷却后用水稀释至1000ml,使用前用重铬酸钾标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