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动态心电图

安置动态心电图
安置动态心电图

安置动态心电图

【目的】

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

【操作前准备】

1、护理人员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无长指甲、戴口罩。

2、患者准备评估患者皮肤有无破损、有无体毛。

3、用物准备BI动态心电图记录器、电极片10个、

磨砂片。

4、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节室温至26℃~ 28℃。【操作步骤】

1、洗净双手,查对。

2、检查仪器是否处于运行状态,电量是否充足,连接电

极片。

3、定位。

白色RA(右臂)锁骨下,靠近右肩;

黑色LA(左臂)锁骨下,靠近左肩;

绿色RL(右腿)位于右侧最低肋间之上位置;

红色LL(左腿)位于左侧最低肋间之上位置;

红色V1位于右侧第四肋间靠近胸骨右缘;

黄色V2位于左侧第四肋间靠近胸骨左缘;

绿色V3位于V2与V4的中间;

蓝色V4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橙色V5位于左腋前线上与V4同一水平;

紫色V6位于左腋中线上与V4同一水平;

4、再次核对所有与患者相连的导联。

5、启动记录。

在一级菜单中,将光标移动到“启动记录”上,按确认键,“启动记录”流程。

【注意事项】

1、告知患者在检查前停服抗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其他影响

心电图的药物3天。

2、检查期间避免靠近强力电源、磁场、手机、潮湿环境以

免受干扰。

3、告知患者不自行摘除电极片。

动态心电图指南教程文件

动态心电图指南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 1. 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

动态心电图软件简介

软件介绍 1. QRS波群逐波标记法准确标记每一次心博,不漏掉、无误判心博,确保24h总心博数、最长间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 率的准确性。确保心率变异分析的客观性。 2. 不应期在分析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设定不应期,拒绝R波后不应期内发生的干扰伪差;高尖T波 不再判为一次心博。 3. Demix分析技术将不同模版中的QRS波群进行快速叠加分析,从中找出形态不同的QRS波群进行定义,宽QRS波群漏 诊率降至零。经过demix分析N,V清晰可辨 4. 记忆分析心律失常如遇到误判的各种心动过速,只需修改第一个心搏,以后相同期间、相 同波形的QRS-T波群自动修正。 5. 检索心律失常的功能有3种以上在12导动态心电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微缩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心律趋 势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12导动态心电图中划分心律失常 1 在微缩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心律趋势图中划分心律失常 2 房速:2阵,共7次(0.0%)最快:150bmp,发生时间:22:32:36 总时长:0h 0m 2s,占总长的: 0.0% 房颤:17阵,共4453次(4.5%)最快:123bmp,发生时间:22:07:00 总时长:1h 37m 39s,占总长的:6.6% 3 房扑:2阵,共10117次(10.2%)最快:128bmp,发生时间:13:11:49 总时长:1h 28m 51s,占总长的:6.0% 6. 30余种直方图的应用,可判 别46种心律失常?在R-R间期直方图上搜索心脏停搏? 在S-N间期 直方图上搜索窦房结恢复时间? 在N-N比直方图右侧搜索游走节律? 在N-N比直方图左侧检查是否有漏掉的房早? 在N-V间期直方图上研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一、技术特点及实现原理: 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是指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三个导联,从而形成由六个肢体导联、十二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十八导联心电图系统。具体的做法是:以V6导联为基础向左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7、V8、V9 导联,用以检测左心室正后壁心肌缺血、损伤情况;以V1导联为基础向右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3R、V4R、V5R 三个导联,用以检测右心室心肌缺血、损伤情况。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导联系统以经典的心电二次投影理论为依据,以校正Frank 导联体系为基础,对其导联轴转向角度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校正(关于心电向量产生的基本理论和Frank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的特点: 心电图的改变总的大致分为心律失常和缺血、损伤、坏死引起的ST、T 及异常Q波等改变两大类,早期的动态心电图类仪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面所限,一般为2-3导联同步记录形式(如V1、V5;V1、V3、V5;V1、V5、Ⅲ;V1、V5、avF等)作为单纯心律失常检测而言,二至三导联同步记录动态心电图已足以作为医生临床一般诊断应用,长时间来医学界专家一般认为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检测原因皆于此。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部位特征所决定,作为心肌缺血、损伤等引起的ST-T 改变和心肌坏死引起的异常Q波等,有发作部位广泛、表现的心电图现象有部位特征性等特点,一块由某枝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只用1-2个导联难于正确、全面反映心肌缺血情况。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专家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依靠组合导联方法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如在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部位诊断法,如:下壁缺血常观察Ⅱ、Ⅲ、avF导联ST-T情况、前壁损伤常观察V3、V4、V5导联ST、T情况等等,不一而评。 如根据黄宛教授所著《临床心电图学》第五版中所提出心肌梗死区的定位划分,目前采用是根据Meyer氏临床病理对比研究,将心肌梗死分为前壁(含前壁、前间壁、前側壁、高側壁四个分区)及下壁(心室后側和膈面)

2021年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

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动态心电图系统产品技术要求哈特智能

2.性能指标 2.1动态输入范围 对于叠加了±300mV 直流偏置电压,以 125mV/s 的速率变化的,幅度为 6mV (峰-谷)(当增益设置为 5mm/mV)的差模电压,手机 APP 软件应具备响应和显 示的能力,时变输出信号的幅度等效到输入的变化不应超过 10%或者50μV,取大值。 2.2输入阻抗 在规定的测试频率下输入阻抗应高于10MΩ。在规定直流偏置范围内应满足 此要求。 2.3共模抑制 对于网电源频率下的正弦信号,共模抑制应大于 60dB。 2.4增益精确度 在所有可能增益设置下,输出信号等效到输入的测试信号,最大振幅误差为±10%。 2.5增益稳定性 设备通电 1min 后,增益变化在 24h 不能超过 3%(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2.6定标信号 为了校准系统,系统应具有在 ECG 输入为1.0mV±0.05mV电压的定标信号。2.7系统噪声 当所有输入端通过一个51KΩ电阻和 47nF 电容的阻容并联网络串接各患者 电极时,等效到输入的内部噪声在任意 10s 内都不能超过50μV(峰-谷值)。 2.8频率响应 a)对记录仪施加一个 3mV 100ms 的方波脉冲后的基线与脉冲出现前的基线 之间的偏移不应超过 0.1mV,脉冲终点后的斜率应不超过 0.3mV/s,脉冲边缘的过 冲应小于 10%; b)对于频率在 0.67Hz~40Hz 之间的正弦信号,其响应幅度应在 5Hz 时响应

幅度的 140%与70%之间(+3dB~-3dB)。 c)对用于一系列 R 波窄波的 1.5mV 40ms 三角波脉冲群的响应幅度应在对1.5mV 200ms 三角波脉冲群响应幅度的 60%~110%之间。

MIC-12H型十二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MIC-12H型十二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快速自动分析/大屏幕显示/多窗口操作模式/波形叠加编辑/26种直方图/40余种心律失常/同步ST-T分析/预告冠心病 心肌缺血总负荷/500点采样/芯片存储/起博器多功能分析 主机配置:19 英寸显示器 主机配置: 方正商祺酷睿双核cpu 1G 内存,160G 硬盘 惠普高速激光打印机 Holter 记录盒外观: 率先采用芯片存储,保证了记录盒的轻便、小巧 记录盒尺寸:102mm X 63mm X 25mm 记录盒重量:125g (带电池重量)

Holter 记录盒特点: *通过10 根导联线采集标准12 导心电图 *500 点/秒采样频率,512m 大容量固态闪存芯片存储记录盒 *起搏记录盒:V6 作为起搏通道 *导联线接头使用瑞士原装进口lemon 航空接头 MIC-12H -O记录盒技术特性: *2 节5 号电池 *国际标准10 芯/12 导联 *存储容量:IG *采样点频率:500 点采样一记录时间≥24 小时 *2.0 高速USb接口直接回放 快速自动分析识别分类模板,准确标记每一次心搏 可选择自动分析导联,并可调整增益 可设置不应期、房早提前率、室早ORS 波宽度等

方便快捷的模板编辑: 一多窗口操作 .真正实现在同一界面同步完成编辑、修改、浏览、打印等多项功能;不需频繁切换画面,大大节约了分析时间 .操作界面均可互动,分析编辑40 余种心律失常 .人工智能分析心律失常的方式有5 种以上 智能联想:误判一段波形,仅需修改一个误判的QRS 类型,自动校正全段波形

编辑过程中可以重新判别早搏、停搏等 全程及阵发性房扑、房颤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页眉内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征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一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它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 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心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 8.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页脚内容1

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TLC5000动态心电图仪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分析软件操作说明 点击"分析数据"按钮,进入TLC5000界面,本菜单提示是否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1点击键,进入分析界面如图1-3所示菜单。 图 1-1 注意:如果是起搏病历,先进入图1-2所示对话框,医生根据病人的起搏器参数修改下面各项。其中起搏脉冲分析精度是相对于起搏脉冲高低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中”,如果脉冲很低可以选择“高”。 图 1-2 点击键,进入模板编辑(已经分析过的)或者是顺序回放(没有分析过的)。 图 1-3

$ 图1-3所示界面是让用户选择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波形,并调整ST段的值,如图所示,左侧视图从左至右三条彩色的线分别代表静止电位、ST段起始点、ST段结束点,鼠标点击,离点击点最近的线就会被选中,使用键盘的“← →”键就可改变被选中线的位置。 右边是控制视图,其中人工干预,为以后扩展功能所设计。 如果当前的波形比较好,可以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4如果用户这时候想退出程序可以直接关闭。 如果当前的波形不好,可以点击“拒绝”按钮,系统将继续显示波形,直到有好的波形出现为止。然后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 点击主分析导联右边的下拉框,选择主分析导联。 RR不应期:此参数一般为300ms,表示两个心搏之间的最短时间,默认为300ms,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果病人心率很快,应尽量将其调低,以免分析漏搏。 点击“分析导联”的各项,可以选择任何几导分析,默认值是采集的八导联。 当病历的波形幅值太低,可以在识别精度一项选择“高”。 当病历干扰很多时可以在判干扰精度一项选择“高”,分析精度,和判干扰精度一般可以不调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效果选择。 点击按钮以后,进入图1-4所示。 ( 图 1-4 点击按钮,分析可以暂时停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上的“↑↓← →”键浏览十二导心电图形。此时在心率趋势图上方会出现一绿色的标志线,它代表当前波形的位置。用户可以回退到一点,改变条件(分析导联、识别精度、判干扰精度)点击按钮,绿色标志后面的开始重新分析。见图1-5。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题库1-2-10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型题]动态心电图的分析步骤是()。 A.先人工分析心律失常,然后进行ST-T分析,最后由计算机来分析 B.先人工进行ST-T分析,然后分析心律失常,最后由计算机来分析 C.先打印各种报告,然后根据报告结果进行心律失常和ST-T分析 D.先由计算机扫描分析,然后进行心律失常和ST-T回顾分析及编辑 E.由计算机自动分析并直接打印报告即可

问题: [单选,A型题]以下为判断动态心电图ST段偏移的"3个1"标准,其中不正确的是()。 A.ST下移≥1mm B.ST抬高≥1mm C.ST段偏移持续时间≥1分钟 D.ST段的平均偏移持续时间≥10分钟 E.两次ST段事件之间间隔≥1分钟

问题: [单选,A型题]判断动态心电图ST段是否偏移的参考点通常设置在()。 A.P-Q(P-R)段中点 B.QRS波群起点 C.QRS波群终点 D.J点后60~80ms E.T-P段中点 动态心电图系统分析ST段是否偏移时,通常采用P-Q(P-R)段中点为参考点(等电位点),以J点后60~80ms为ST段偏移的测量点,由此来判断是否有ST段偏移,然后根据ST段偏移的斜率来判断是水平型压低还是下斜型压低。 (网络棋牌游戏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5259664.html,)

问题: [单选,A型题]1999年,ACC/AHA建议将"3个1"标准中两次ST段事件之间间隔时间改为()。 A.≥1分钟 B.≥2分钟 C.≥3分钟 D.≥4分钟 E.≥5分钟

问题: [单选,A型题]具有起搏脉冲分析功能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器专用通道的采样率为()。 A.400Hz B.500Hz C.600Hz D.800Hz E.1000Hz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尼士DS-250 24 h动态血压仪记录动态血压,同时采用GE Mars 5000型系列及Mars PC系列闪光卡Holter记录盒,3通道及12通道连续24 h记录动态心电图,GE Mars系列软件分析,经人机对话编辑确保准确。监测236例(男156例,女80例)有临床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找出症状与血压及心脏的关系。结果64例患者出现症状时心电图改变与血压波动有关联。结论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有利于分析临床症状与血压及心脏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血压监测;临床价值 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得到应用和重视,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对于了解心电图改变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2月同时监测成功的236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36例中男156例,女80例;年龄48~79岁,平均67.4岁。均为Ⅰ~Ⅱ级高血压病患者或血压不稳定需确诊者,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1.2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GE Mars 5000型系列及Mars PC系列闪光卡Holter 记录盒,3通道及12通道连续24 h记录,GE Mars系列软件分析,经人机对话编辑确保准确。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是:以J点后80 ms测量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持续1 min以上;ST段恢复后1 min以上再次下降≥0.1 mV为再次发作[1]。与心电图有关联的标准是:血压升降变化时间段内心电图出现ST段呈缺血型改变、心律失常发生或增多(大于每小时平均数值的30%为增多)为有关联。 1.3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日本尼士DS-250 24 h动态血压仪。将袖带缚于左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 cm,其松紧以刚能容纳2横指为适度。监测时间为24 h,每次监测间隔时间为30 min,白天与夜间一致。7:00~19:59为白天,20:00~6:59为夜间。24 h应获得48个血压监测值,大于80%即获得39个血压监测值为有效监测。血压波动>其时间(白天或夜间)平均值15%时,观察同时间段的心电图变化。 1.4其他要求患者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内的生活日记,以便分析症状、心电图和血压之间的联系。 2结果 1)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为89.58%~100%,平均为90.63%,大于80%均为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打开记录仪盒盖,将SD卡金属面朝下插入卡座。上1节7号碱性电池并盖 上盒盖。打开分析软件,单击“记录仪”。在“常规选项”中输入病人信息,按“传送”。 2、给病人处理皮肤,贴心电电极。在给检测者佩带好记录仪后详细嘱咐检测者 在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记录仪记录满24小时后,取出SD卡,将其金属面朝下插入USB读卡器。 打开分析软件,单击“接收”后,单击“开始接收”。待数据接收完后单击“病例”,选中所选病例按“调出病例”。 4、单击“分析”,选择一个QRS波形清晰,幅度大,干扰少的通道做为分析主 通道,在左侧通道显示栏内点击相同的通道,然后在该页面的左上角99个QRS波中,选择其中一个形态清晰的QRS波,调整好该波形上的各个检测点,按“开始分析”。 5、单击“概况”,对电脑分析的病人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有需要也可在此页 面修改病人信息。注意:修改完以后必须按“更改病人资料”否则电脑不会保存已修改的信息。 6、单击“模板”,在“室早”选项页面中系统将该病例中所检测到的室早按照形 态不同分为若干个模板,故分析室早时应对每个模板逐个分析。双击某一模板进入编辑界面,见下图: 在该编辑页面中用户只需移动鼠标逐个选择查看每个QRS波,上方显示当前选中波形的8秒钟心电缩略图,上下两空心圆点对应的为选中波形,如8秒钟心电图的缩略图不够清晰,对事件判断有困难则可双击该QRS波,进入该QRS波的心电图页面。如发现某个QRS波误判可进行修改编辑。

修改编辑有四种方法: A、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相应的类型 进行单个修改。 B、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点击“将该形态QRS波定义为 XXX”,可将该模板中与当前选中QRS波形态相同的所有QRS波进行批 量修改。 C、点击界面右侧“正常”、“干扰”、“室上早”、“室早”、“起搏”、“删除” 等类型按钮,通过鼠标点击左侧QRS波,鼠标点到哪里,就改到哪里。 D、可选择界面右侧“单个”、“行”、“列”、“页”、“所有”等按钮进行逐个, 逐行,逐列,单页,全选编辑操作。 7、单击“模版”右边的“室上早”,在该页面中系统将检测到的室上早按照RR 间期的提前量多少分为若干个提前量区段,故分析室上早时应对每个区段逐个分析。选中某一区段,单击“编辑查看”进入该区段的室上早页面。室上早的编辑方法和室早的编辑方法一致,下面不在重复。注:该室上早与模板中的室上早内容是一样的,故只需编辑其中一个既可,由于该界面下室上早为按提前量多少区间显示,更直观,室上早发生数量较多时,推荐在该页面下编辑室上早。如下图: 8、编辑完室早,室上早后单击“干扰”选项页面,查看其中是否有漏判或误 判的室早在里面。如有漏判或误判的室早,鼠标右键单击该QRS波,在快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第4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 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 J. Holter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Holter”。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监测导联由单道、3导联发展到了12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 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CM1、CM5和MaVF三个导联。 表7-4-1 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 导联正极负极 模拟V1(CM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左腋前线肋缘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 Mason-Linkar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为连续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图,10个记录电极集中在前胸,将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中的3个肢体电极和接地电极移至躯干部与肢

动态心电图系统产品技术要求shijijinke

动态心电图系统 适用范围:该系列产品用于记录不低于24小时的动态心电数据,并通过软件对动态心电数据进行识别、统计和分析。 1.1型号: 表1型号说明 1.2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由下列部件组成:动态心电记录器(Holter)、心电导联线、USB 回放线、软件光盘、加密锁(选配)、挂包(选配)及心电电极(选配)。1.3基本参数 1.3.1动态心电记录器(MIC-12H-3型) a)采样频率:≥500 Hz;

b)通道数:8通道; c)导联方式:标准12导联; d)记录时间:≥ 24小时; e)记录器存储容量:≥512 MB。 1.3.2动态心电记录器(MIC-12H-3G型) a)采样频率:≥500 Hz; b)通道数:8通道; c)导联方式:标准12导联; d)记录时间:≥ 24小时; e)记录器存储容量:≥512 MB。 1.3.3动态心电记录器(MIC-12H-3S型) a)采样频率:≥4000 Hz; b)通道数: 8通道; c)导联方式:标准12导联; d)记录时间:≥ 24小时; e)记录器存储容量:≥1 GB。 1.3.4动态心电记录器(MIC-12H-3L型) a)采样频率:≥4000 Hz; b)通道数: 8通道; c)导联方式:标准12导联,兼容3导联; d)记录时间:≥ 24小时; e)记录器存储容量:≥1 GB。 f) 液晶显示屏:液晶点阵数不小于160*128,可支持颜色数为260K色。 1.3.5动态心电记录器(MIC-3H-3型) a)采样频率:≥4000 Hz; b)通道数:6通道;

c)导联方式:3导联; d)记录时间:≥ 24小时; e)记录器存储容量:≥512 MB。 1.3.6动态心电记录器(MIC-3H-3L型) a)采样频率:≥4000 Hz; b)通道数: 6通道; c)导联方式:3导联; d)记录时间:≥ 24小时; e)记录器存储容量:≥512 MB。 f) 液晶显示屏:液晶点阵数不小于160*128,可支持颜色数为260K色。 1.3.7计算机配置 1.3.7.1 硬件配置 a)CPU主频:PentiumⅣ 1.2 G或以上; b)内存:1GB或以上; c)硬盘:120GB或以上。 1.3.7.2 软件环境 a)操作系统:WindowsXP SP2以上版本; b)分辨率:不低于1280×1024。 1.3.7.3 激光打印机配置:分辨率≥600 dpi。 1.3.8导联的颜色编码采用美国的AHA标准或欧盟的IEC标准,见下表2、表3; 表2:12导10芯心电导联线色标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进展

动态心电图(Holter)临床应用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虎) 动态心电图仪(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DCG)又称Holter;是随身佩带的小型心电记录器,可连续24小时以上记录受检者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的心电信息,然后通过主机回放、分析、诊断,并打印出心电图波形和诊断报告。 动态心电图从1957年发明、60年代初开始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仪由心电记录器和计算机回放系统组成。常规心电图一般仅记录数分钟的心电信号,而动态心电图具有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信号的特点,因而对一过性心电异常有很高的检出率,现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心电监测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和电子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心电图(HoLTER)仪器设备,检查项目新月异,临床应用等也迅速发展了。 一、动态心电图仪器进展

心电记录器:又称为长时间动态心电监测系统。早期主要采用磁带记录技术大多数磁带记录器采用模拟记录方式,,磁带信息存储量大,多数磁带记录器采用模拟记录方式,磁带资料可长期保存,价格较低。缺点是使用时间较久后易出现机械故障。数字式记录器:数字式记录器以能存储数码的数字式存储器作为存储介质,包括超大规模集成存储芯片、微型磁盘、也可以使用数字式盒式磁带。超大规模集成存储芯片主要使用快闪式存储器(Flash memory)。快闪存储芯片可以直接组装在记录器中。也可以组装成一个部件称为快闪存储卡(Flash memory card)。目前内存芯片已由4MB已发展到64 MB,128 MB,256 MB以上。大容量的固态存储器,体积小、无机械性磨损问题,不存在数据压缩间题,可不失真全信息数字化记录,全信息的记录24 小时,48 小时多导联的Holter心电图。记录质量较高。体积微型化,。工作电池由9V积层电池发展到一节5号电池1。5V就可工作。数字化电路广泛应用。使频响、采样率均明显提高,有些仪器采样率达到1000 HZ,可清晰记录出患者的起搏器发放的脉冲信号。以利于对起搏心电图,和起搏器工作状态的分析。 Holter心电图记录导联进展 目前有三通道3导联;三通道正交投影12导联,三通道正交投影18导联;八通道12导联;十二通道同步12导联心电HOLTER。实现十二通道12导联Holter心电图记录。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是利用特殊仪器连续采集 24(甚至 48~72) 小时人体心电活动信息的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由 Norman J Holter 氏首创并在 1961 年率先应用于临床。 其独特的优势在于记录时间长,能反映活动状态的心电变化,从而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作短暂静态记录的不足。 目前已成为心脏血管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不可缺或的重要手段,并在广大基层医院逐渐得到普及应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长程性: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一般 2~3 分钟,只能记录即刻短暂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连续 24 小时记录受检者全日的心电活动信息,因而能显著提高偶发性、短阵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 故动态心电图又称长程心电图。 动态性: 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须静卧,其心电图反映的是静息状态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 24 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进食、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 1 / 4

动态心电图也由此得名。 关联性: 动态心电图仪具有自动计时系统,可以准确记录和报告任何心电变化的发生、持续及终止时间。 结合患者按时记录的当日活动事项及有关反应,可以明确患者活动、症状及用药等与其心电变化之间的关系。 定位性: 常规心电图常规采用 12 个导联,能较全面地探测心脏不同部位的情况。 目前的动态心电图多为 2~3 个导联同步记录,只能反映心脏的局部情况,在病变定位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图形质量: 常规心电图由于是静态短暂记录,干扰因素少,呈现图形质量较好。 而动态心电图容易受体位、活动、情绪等影响而造成心电图形失真,医生在评阅分析时需注意识辨。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临床应用用于捕获偶发、短阵的心电异常: 临床上有些患者时常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或晕厥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症状,但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 往往是查无实据,以致不能确定诊断。 此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标准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围 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3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可使动态心电图波形的ST段产生失真;如高频的上限不够高时,动态心电图的影响表现为Q波、R波和S波的波幅变低,形状变得圆滑,R波的切迹和δ波可能消失。 3.2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是指记录器每秒钟采集心电信号电压的点数。采样频率越高,心电图波形的失真就越小,所采集的数据就会更加精确地描述连续的心电图波形。当采样频率过低时,Q波、R波、S波的波幅都会减小,波形呈阶梯状,心电图将会丢失部分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应用适当的采样频率是必要的。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采样率为128、256、512Hz,但对频响上限达100Hz的系统来说,合适的采样频率应达到,而对于有起搏信号通道的记录器,其采样频率的要求更高。 3.3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运算采样数据并进行模-数转换采集信号的能力,用数码的二进制位数表示,最小分辨率为8bit。分辨率32bit时方可达到计算机运算水平。分辨率可决定QRS复合波振幅测量的准确性。记录器的频率响应、采样频率和分辨率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如果采用较低的分辨率,则会使QRS复合波振幅精确性减低;如果追求太高的采样频率,则会使记录的数据成倍增加,为数据

动态心电图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2 动态心电图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动态心电图系统注册申 术审评的技电图系统导和规范动态心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指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 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和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注册申请人和审评人员应注意其 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注 册申请人和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确认申报产

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定义的动态心电图系20130885YY—统。动态心电图系统用于连续记录和分析人体的心电图,供临床 诊断,管理类别为二类。 本指导原则的范围不适用于心电图机和心电监护设备,以及不能对心电图进行连续记录和分析的系统(例如:间歇事件记录仪)。 二、技术审查要点(一)产品名称要求 ———1 动态心电图系统的产品命名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标准、行局令第号)和国家品监督管理总规则》(国家食品药19 动词的方式命名,如业标准中的通用名称要求,按核心词特征+ 态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系统。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通常由动态记录仪、心电导联线、心电电极、记录读取设备和动态心电分析软件组成。

动态记录仪是指患者随身佩戴或携带的,可以连续记录心脏活动电位的记录设备。动态记录仪一般为内部电源供电设备。 心电导联线连接于动态记录仪和心电电极之间,用于传递人体体表采集的心电信号。心电电极一般采用一次性心电电极, 通常为单独注册的二类医疗器械。 动态心电分析软件对动态记录仪采集和记录的心电波群进行形态和节律分析,供临床诊断。 制造商应根据具体产品情况确定产品的结构组成。 (三)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 动态记录仪通过放置在患者体表的心电电极,获取患者心脏活动电位,记录各测量点间电位差得到心电图信号。动态心电 分析软件将相关心电数据信息进行回放、分析、分类和统计。(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 产品注册单元的划分应考虑工作原理、性能结构是否相同,采用同一工作原理且性能结构相同则可以作为一个注册单元。 目前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因此重点关注产品的性能结构是否相同。 (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产品技术要求惠州科美思

2.性能指标 2.1外观和调节机构 2.1.1 记录器面板上应无涂覆层脱落、文字和标志应清晰、准确、牢固。 2.1.2 机械控制和调节机构应灵活可靠,紧固部位应无松动,各控制按键应响应灵敏。 2.1.3 记录器外壳应整洁美观,色泽均匀,无伤斑、裂纹、锋棱及毛刺。 2.1.4 塑料件应无起泡、开裂、变形、锋棱及飞边。 2.2 输入特性 2.2.1 输入动态范围 对任何导联,记录器必须能记录叠加在±300mV直流极化电压上的±5.0mV 的差动电压。输入不变时,在整个±300mV的直流极化电压范围内,输出变化应为±5%。 2.2.2 输入阻抗 10Hz 正弦信号时的输入阻抗应>10M 。 2.2.3 输入回路电流 各输入回路电流应小于0.1μA。 2.3 最小描记灵敏阈 描记速度为25mm/s、灵敏度为10mm/mV 时,AECG 应能对10Hz、50μV 的正弦波信号记录到可分辨的波形。 2.4 耐极化电压 加±300mV 的直流极化电压时,幅度变化量应不超过±5%。 2.5 系统特性 2.5.1 系统噪声电平 所有输入端接入51kΩ电阻与0.047μF 电容并联阻抗,折合到输入端的噪声电平在任意10s 内应不大于50μV 峰峰值。 2.5.2 系统误差 输入幅度为±3mV(灵敏度设置使之可描记10mV 的信号),在打印输出图形上测量,其误差应不超过±20%。 2.6 共模抑制比

记录器各导联的共模抑制比应>80dB。 2.7 频率特性 2.7.1 低频特性

时间常数应≥3.2s。 2.7.2 频率响应 以5Hz 为基准,在0.1Hz~60Hz 内应为。 2.8 硬拷贝(打印输出或照片)描记速度误差 至少具备25mm/s 的描记速度,其测量误差应不超过±5%。 2.9 基线稳定性 灵敏度设置为最大,将记录器的所有患者电极各串联一个25kΩ电阻后连在一起,24 小时内的基线漂移应不超过0.5mV。 2.10 灵敏度 2.10.1 灵敏度误差 各档灵敏度误差应不超过±10%。 2.10.2 灵敏度稳定度 记录开始采集1min 之后的任一时刻,灵敏度变化量应不超过0.33%/min;1h 内的总变化量应不超过 3%。 2.11 定时误差 24h 内误差不得超过±30s,或定时的±0.1%,取大值。 2.12 道间干扰 记录器各通道之间的道间干扰,对于任一通道输入信号时,其它通道折合到输入端其峰峰值应不超过输入信号的5%。 2.13 回放分析软件部分功能 2.1 3.1 患者信息登记功能 能够建立、修改、删除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记录日期及启动时间。 2.1 3.2 自动分析 2.1 3.2.1 心律失常分析 a)能够自动分析心电图数据,能够识别并标记心搏:如正常(N),室性(V)、室上性(S)。 b)能够自动识别心律失常事件,如室性早搏、室性二联律、室性三联律、成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室上性二联律、室上性三联律、室上性心动过速、停搏、房颤、ST 段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