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基层的医疗现状及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基层的医疗现状及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基层的医疗现状及改革方向

目录

论文提纲 (2)

文章摘要关键词 (3)

正文.....................................................................4-12参考文献 (13)

文章提纲

一、基层医疗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二)医疗基础设施落后。

(三)医疗机构经营困难

(四)医药费用负担重

(五)医疗保障水平低

二、基层医疗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三)医疗补偿体系不健全

(四)对基层医疗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五)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低

三、基层医疗改革的方向

(一)加大政府对基层的投入

(二)调整和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四)提高基层医疗保障水平

(五)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

(六)规划和建设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七)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的监管

(八)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管理机制四、结束语

内容摘要、关键词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近些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的关键时刻。如何扭转医疗卫生体系重城市、轻基层的不利局面,彻底改变基层缺医少药和缺乏高素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状况,是卫生工作战略的重点。本文从我国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医疗机构业务收入能力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医疗保障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出发,分析医疗改革过程中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政府责任、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规范建设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等内容使基层医疗满足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让人人都能分享到医疗改革成果,真正的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基层医疗现状;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基层的医疗现状及改革方向

医疗改革是世界性的难题,基层医疗改革则是难中之难。近几年公众对医疗改革的关注度逐年攀升,中国的基层医疗改革究竟向哪个方向走,这一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渐成为近年关注的焦点。

一、基层医疗的现状分析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近年来,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药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也要看到,作为服务基层的一线医疗机构如县乡级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医院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同时还存在着医疗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现阶段的基层医疗现状具体表现为:

(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县乡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合格的全科医师,服务能力普遍不高。在农村,有的乡村医生仅有护士资格,有的仅有家传从医经历,少有真正受过正规医药学教育的专门人才。在乡镇,卫生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业之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也很欠缺,相当数量的人员不具备上岗资质,技术服务能力普遍不高,一些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的诊治和一般难度的手术在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难以开展,水平和素质亟待提高。

(二)医疗基础设施落后

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现有医院住院面积不足,房屋老化,结构不合理,科室设计拥挤,床位设置受到制约,卫生服务条件差,设备陈旧,不能给老百姓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现阶段当地群众对住院治病的要求。所以很多人为了看病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更加重了经济负担。

(三)医疗机构经营困难

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个体私营卫生机构的竞争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使人们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医疗条件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满足人们的看病需求,人们纷纷涌入大城市就医。再加上地方资金配套困难、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环节多、效率低,部分县乡医疗机构债务负担加重,已对正常运营构成威胁。

(四)医药费用负担重

目前,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医药费用也在随着物价的增长而增长着,并且医药费用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新诊疗设备的投入使用需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大幅度增长,再加上基层医院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的现象严重使得很多群众有病不就诊,应该住院治疗而不住院。

(五)医疗保障水平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二、基层医疗现状的原因

作为基层医疗保障的重要基础,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县级级医疗机构以及城市中的社区医院在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在职责定位和财政保证上的错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遭遇生存困境,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看病的需要,基层医疗的保障程度受到了严重威胁。

(一)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1.政府卫生投入水平偏低、结构有待优化

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总量逐年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并且加大了对农村和基层医疗卫生的倾斜力度,但是,仍不能满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需求。

2.基层政府投入责任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根据《医改意见》和《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对城乡基层卫生投入承担主要责任,特别是实行乡镇医疗机构上划到县级管理和省管县财政体制之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主要由县、区级财政承担。但是,一些应由本级政府承担的财政补助责任没有得到认真落实,更多地依赖上级财政补助。(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总体卫生资源不足,配置还不合理,本应为“金字塔”结构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70%左右的卫生资源在城市,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广大农村只拥有30%左右的卫生资源,这就导致乡镇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和条件差,缺乏合格的医疗人才。

(三)医疗补偿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基层虽然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是,基层医疗保障无论是在范围还是在程度标准上都远远低于城市医疗保障标准。

1.我国基层医疗保障管理混乱,服务功能界定不清、价格体系不完善导致政府补助缺乏依据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中除基本医疗服务外,更多的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准公共卫生服务。但目前,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非公共卫生服务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更没有确立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价格体系,导致各级政府购买或补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准公共卫生服务缺乏足够的依据,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难以真正实施。

2.在医疗保障基金的管理和发放上经常发生矛盾,资金管理透明度不够高

由于地方政府每个部门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同,多头管理,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透明度,使

基层人民医疗后无法及时甚至不能够得到医疗保险的额外补偿,这种低效能的管理方式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基层医疗保障的推行。

(四)对基层医疗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政府对基层医护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基层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编制、职称和社会保障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务人员想方设法调至上级医院,或干脆辞职至发达地区打工,基层医疗队伍流失严重。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和职称水平偏低,无学历、无职称人员占有相当比重,年龄、知识、职称结构不合理,医护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都导致基层医疗服务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群众不得不到大城市看病。

(五)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低

目前就全国而言,农民的收入增长指数小于医疗费用的上涨指数,抗大病的能力较低。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大部分群众剔除支出后少有剩余,而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使无钱看病买药、无钱看病住院的农民显著增加,大部分农民陷入了低收入、低卫生服务需求、低卫生服务利用、低健康再到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量存在。

三、基层医疗改革的方向

医药卫生业关系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如何改革现行体制才能使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使群众就医问药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紧迫工作。

(一)加大政府对基层的投入

1.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确定重点,优化投入结构,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一是适当向基层卫生倾斜。加大对基层卫生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卫生资源过度流向城市的倾向,保证群众获得最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更多享受到政府卫生投入带来的好处。二是侧重对医疗服务“需方”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补助。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对需方的投入,利用财政补贴引导居民(农民)参保。补贴“需方”便于财政投入更有针对性地照顾特定群体,如贫困群体,由此可促进

卫生公平。当然,在财政投入以“补需方”为主的同时,也应当在特定领域加强对“供方”的投入。

2.建立基层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以投入促改革,建立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管理办法。按照各级政府事权划分要求,市、县级政府是基层卫生经费的投入主体。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央和省级的补助在逐年加大,已承担了大部分基层公共卫生的经费补助,基层卫生投入不足主要反映在市、县级政府应该承担的基层卫生事业和公共卫生补助方面。因此,要强化市、县级财政的责任,对市、县级财政的基层卫生投入情况进行考核,加大对基层卫生投入的约束力。

(二)调整和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

在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中,中央和省分年度重点支持政府举办、未达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购置。县级医院将成为最大的政策受益方,而大幅增加医疗设备则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分级负责、激励先进”的原则,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合理配置基本医疗设备。同时,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对于工作积极主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县(市、区),省级安排建设项目和资金时可优先考虑。切实推行卫生资源规划管理,搞好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尽可能的把企业剥离出来的医院、新建民营医院、高校附属医院,转建成专科医院,做到“大专科小综合”。最后,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发挥价格、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政策等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日常运转支出,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基础上,以“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方式实施补偿。

1.核定任务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能力和乡镇基本情况,按照适宜功能、适宜技术和适宜标准进行核定。其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要统一纳入年度任务。

2.核定收支

核定收入以医疗卫生机构近三年业务收入,剔除药品收入后的平均数为基数,根据政策、物价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后核定收入数。核定支出,人员工资支出与事业单位工资相衔接,按核定人员编制和人员工资标准核定;日常运转公用经费按定项定额核定。

3.绩效考核给予实际补助

政府在核定收支的基础上对差额进行补助。差额补助要进行绩效考核,对未完成核定收支任务形成的缺口财政不予补助。

(四)提高基层医疗保障水平

要坚持基本医疗保险“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以此来提高基层医疗保障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筹资标准

通过提高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以此保障基层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2.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比例

随着经济发展和筹资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制度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3.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限额

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保参合,对经济困难家庭人员难以自负的基本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助,缓解困难群众医疗负担,筑牢保障底线。同时,在重点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医疗费用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中。

(五)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

目前,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是增加数量,而是提高现有人员的服务水平,培养技术骨干。通过培训、进修、对口支援等方式,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适宜人才。

1.加快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规划,落实措施,出台全科医师培养、考核、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

2.加快公卫医生、护士等急需人才的培养

可通过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途径,逐步增加公共卫生人员和护理人员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的比例,优化基层卫生队伍结构。

3.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准入管理

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和护士任职资格制度,严把“入口”关,限制无学历、低学历及无资格人员进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在基层建立一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素质优良、配置合理的基层卫生服务技术团队。

4.制定和落实吸引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

在职称评审措施上对基层卫生人员予以倾斜,使长期在基层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得到合理的职称晋升机会。

5.加大卫生人才帮扶工作力度

坚持实施“三支一扶”项目,选派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结对帮扶、技术协作关系,有计划地安排中高级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传技带教,进行技术指导、咨询,举办讲座;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退休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逐步建立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帮扶乡镇卫生院的长效机制。

(六)规划和建设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由于基层医疗条件限制,看大病就到城镇医院找专家,就要多花钱,造成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局面,这是成为基层居民看病难看病

贵的症结。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优先发展县医院,推进县域医疗改革,提升农村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做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使多发病常见病解决在基层。各级政府应当考虑采取全科医生培养、为基层招聘合格医生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措施,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合理分流病人。还应组织医生培训,给予医生补贴,保障医生基本工作条件。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倡导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形成稳定的双向转诊模式。

(七)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的监管

第一,基层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依法进行管理。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等服务要素准入。第二,加强卫生监督,推行综合执法,严禁各种非法行医,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特别要加强对医院内部的管理,严格规范医院诊疗行为,改进服务流程,简化就医环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第四,制定医院规模和设备购置的标准,防止卫生资源浪费。

(八)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管理机制

1.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定编定岗

本着适应需要、从严掌握、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设置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核定人员编制。乡镇卫生院以县为单位核定人员编制,并由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掌握,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适当调配各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区域范围等因素核定,人员编制主要从卫生机构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同时相应核销有关机构编制。

2.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院长选拔、任用管理

大力推行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竞争上岗,落实和扩大院长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业务经营自主权,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院长的目标考核和监督。

3.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方式

一方面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转变服务方式,倡导巡回医疗、上门服务、主动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另一方面探索和完善社

区(乡镇)责任医生制度、社区(乡镇)首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常见病的治疗基本在基层解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基层医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既需要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需要切实可行有效的政策指导,需要先进的科技资源利用,需要人民群众的融入,更需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自身的内在活力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可以让城乡居民切实享受医疗改革带来的实惠,为基层人民的健康事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竺.深化医改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N].健康报,2011.

[2]黄晓璐.我国医疗费用高昂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

[3]蒋毅."公益"是评价医疗改革成功的唯一标准

[N].2005(2005-08-03).

[4]刘文学.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基层医疗改革[J].中国人大,2009,

(05).

[5]肖意.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医疗体制机制[N].深圳特区报.2011.

[6]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四版)[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医疗现状

中国医疗现状 院士委员建议,逐渐实行国立医院国家管,公立医院地方政府管,收支两条线,平衡预算、合理收费 巴德年钟南山等9位院士委员为“医改”开方,建议设“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 “政府的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中国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全世界倒数第4位!” “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彻底地今不如昔。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还容易推诿扯皮、失误腐败!” “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昨天上午的人民大会堂里,巴德年委员代表钟南山、李连达等9位著名医卫界院士委员作联合发言,直指医疗体制弊端,呼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巴院士直率犀利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为什么一骂政府,就都鼓掌?”外省的委员嘀咕说。 “这不是骂政府,是给政府提意见。提得好,说出了老百姓心声,大家当然要鼓掌。”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王智琼委员笑着说。 中国医疗现状 医卫水平排第144位,公平性排第188位 “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这9位医卫界院士委员“把脉”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发达国家用于医药卫生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为7.9%,印度为6.1%,赞比亚为5.8%,而中国只为2.7%。而且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整个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贵?巴院士说,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接近60%。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种不情愿消费,但又不得不消费的极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病情决定、由医院决定。“如果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病人的医疗费大部分由医疗保障体系承担,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药或者动手术,他们就不会感到贵了。” 全民医保 一年净增国税足够支付“全民医保” “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巴院士用数字驳斥这种“全民医保不合国情说”:其实2005年,我国GDP已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比2004年净增国税5500亿。2006年比2005年净增国税超过8000亿,而2005年全国全部医药卫生总支出为6900亿。也就是说,仅一年间净增的国税就足以满足全国全部的医药卫生消耗。 我国已明确要坚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解决看病难指出了光明前景。中国已有能力、有财力解决中国人民的医药保健问题。当然,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2018年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经营特征、市场供求状况及趋势分析(图)

201年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经营特征、 场供求状况及趋势分析(图) (一)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 医药流通行业竞争激烈,产品毛利率较低,企业的盈利点在于存货的高效流转以及精细化管理,而这些又依赖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及物流技术的应用。 目前行业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少部分规模和技术领先的医药流通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作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将财务、业务流程、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品管理、质量管控等各方面有效融合起来,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记录与调整,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全过程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 而大部分小规模的医药物流企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小,信息化投入较低,仍然在采用人工或半信息化的技术,即全部物流作业过程均由人工完成或个别的物流环节采用信息化管理,其余环节靠人工完成。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 年中国医药流通产业运营现状及市场竞争态势报告》 (二)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随着我国医药改革的深入推进,将建立覆盖全

国城乡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1)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是我国医药分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外在因素 ①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快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也得以大幅提升,2016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 年增长了36.85%,达到33,616元。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我国到2020 年国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 年翻两番。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升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现况及问题

中国医疗保险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民来说,关心粉东西有很多,医疗保险绝对是重中之重。人们普片认为看不起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冲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从头说起。 我国的医疗保险经历了多次改革,从整体上来讲是逐渐趋向完美,但是总不能满足所有群体,这其中也算是有历史渊源。我们就从以来哦改革制度的开始说起。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首先,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不仅如此,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过大:新兴产业老职工少,医疗开销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由此造成了一家人靠一个人看病的现象,浪费现象日益明显。 基于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包袱,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已实行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就此告终。到2000年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口5000万。 2002年4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各地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工作进程,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完成今年医疗保险90%以上统筹地区启动,覆盖8000万人的工作目标。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效,到今年6月底,全国349个地级以上统筹地区中,307个已经启动实施,占全国的88%;覆盖人数达到5026万人,占全国应参保人数的30%. 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确实有难点。承认难是为了慎重、积极地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会非常艰难,不会一步到位,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需要不断提出适应的方案。 以药养医制度是药价虚高的重要根源,同时也贬低了医生的价值,有损医生社会地位的评价。药价高昂,尤其是医院药价比药店高出一大截,迫使众多百姓拿着医生的处方到药店里抓药,这显然对医院收入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对付处方外流,医院不得不想出种种对策。譬如,开完处方后,不立即告诉病人如何服用,而是等其把药买来,再坦诚相告;有的将药品用密码编号,处方上除了病人看不懂的密码,没有一个正式药名,迫使病人只能在本院购药;还有的采用电传处方,即医生通过电脑开方,处方被直接传递至药房,只有病人交钱拿药后才能明白。医院的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的种种不满,强迫病人买药又成了医患关系的新焦点。 过去温情脉脉的医患关系已不复存在,医患冲突不断,医疗官司也层出不穷,老百姓对医生和医院的仇视正持续升温。百草止水细究之下,发现医患冲突的原因有四。一,国家极力削减对医院的投入,迫使医院只能靠病人的钱财来维持运转,这是病人负担愈来愈重的最根本原因。二,医生收受回扣和医院乱收费,致使医疗费用飞涨,令百姓的腰包不胜其荷。三,部分医生的麻痹大意或医术不精,导致了众多的低级医疗事故,让老百姓备受伤害和愤怒。四,医疗资源过于向中心城市集中,使得小城镇尤其是乡村百姓就医艰难。值得注

关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1]

(原创)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制度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制度 作者:醒思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医改),事关每一个国民的健康、生活,因此,它必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非常遗憾的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医改却非常失败,而且至今仍看不到有什么实质性的起色。据最新资料显示,在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方面,我国位居全球191个国家的倒数第四位。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占总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最强音!上层在作急,精英们在狡辩,老百姓在期盼,但迄今为止,堂堂十三亿之众,还没有人提出一套完整的、完全适合中国的医改方案。也许医改确实太难,正如咸郎平教授所言,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医改是完全成功的(包括美国)。也许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不但人口最多,单是农村人口就有近八亿。所以,即使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拿到中国来也行不通,甚至适得其反。 咸郎平教授的话使我吃惊不小,原来,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美国医改也是不成功的,那么医改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据我分析,医改不但涉及全民,涉及政府,而且还涉及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市场,任何一方不满意都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美国实行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购买医疗保险,2003年,美国投入的国民医疗费用一共16790亿美圆,占当年GDP的15。3%,其中政府投入占46%(我国为16%),保险公司投入占36%,个人投入仅占16%(我国为55%)。即使政府投入如此巨大,也只能覆盖25%的人口,占总人口15%(约3800万人)的穷人无任何保障。北欧国家实行高福利,全民免费医疗,老百姓很满意,但政府不堪重负,难以维计。俄罗斯人均GDP3000美圆左右,政治上已实行民主,但医疗保障(以下简称医保)仍实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政府负担沉重,医疗机构无活力,政府想改革,但老百姓不同意,只好维持。日本根据个人收入状况决定政府和个人承担医药费的比例,假如在中国,一定会变得无法操作。如果说以上都是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中国不能比,那么,和我们国情最接近的印度相比呢?印度的人均GDP只有我国的50%左右,政府每年只投入几十亿美圆就做到了全民免费医疗,至于医疗设施、技术、服务质量如何则另当别论,但仅此一面就令我们既羡慕而又汗颜。 纵观各国的医保制度,尽管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把医疗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基本不管。客观地说,医疗市场化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大的好处当然是政府的负担大大减轻;其二是医疗机构和设施大大增加甚至过剩,医疗技术及服务质量也得到提高。但另一方面,大部份老百姓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社会出现了不和谐,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占去了资源总量的80%,占人口70%的农村医疗被边缘化;医患矛盾加剧,医商勾结、医疗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药品价格高居不下,暴涨的医疗费用击倒了多少低收入无保障的弱势人群,演绎了多少悲惨的故事;老百姓怕生病,有钱也不敢用,只能存在银行以备万一。接下来就是消费持续低迷,无论国家怎样刺激消费,银行存款就是下不来,市场消费就是起不来。这些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不是老百姓满不满意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发展。在一个<宪法> 中写着社会主义的国度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企、事业实行的是苏联式医保制度,国家负担重,医疗机构少,服务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来源:发布时间:2012-04-12 10:39:46 阅读次数:185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改革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到新医改方案公布实施为止,大致经历了6个阶段。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当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化阶段。 2000年,公立医院产权“变卖”。江苏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因为当时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同时“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2007-2008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最新医改方案提交2008年3月“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2009年,国务院出台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重点提出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此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32年,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第6次改革方案,在梳理过去5次医改的得

中国医疗体制现阶段问题分析

中国医疗体系现阶段问题剖析 摘要:医疗,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否有保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近7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也着实为人民谋求了极大的福利。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医保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国国情,力求全心全意造福群众。尽管如此,中国的医疗体系目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本文将通过中国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医保制度的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制度医保改革医疗体系 一、中国医疗机构简述 中国的医疗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两大类。《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登记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所得的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并报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参照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它依法自主经营,医疗服务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自主制订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公共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经营中的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改善医疗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行医院分类管理制度。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获利润不能用于职工分红,只能用于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扩大医院规模,同时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医疗改革的论文中国医疗改革论文

医疗改革的论文中国医疗改革论文: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卫生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事物普遍联系与特殊性的思维产述医疗卫生改革与保障改善民 生的内在关系。结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与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关键词:医疗卫生改革民生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其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医疗改革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下中国的新医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国医疗改革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 ,资源分布不均衡 ,基层医疗服务相对滞后 , 医疗费用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下面就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与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之间的联系与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1.我国医疗改革及对民生改善的保障现状 1.1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有效资源配置不合理[1]。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

右。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大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不强,发展严重滞后[2]。 1.2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医疗新技术设备、药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近5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5%和12%,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主要由居民个人负担。 1.3 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我国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比例仅4%,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不到位时常被各级政府截留导致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1.4医疗保险覆盖面小,保障体制不健全。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农民工以及少年儿童等群体基本没有参加,职工自费部分也比较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尚不足农民人口的30%。 2.医疗卫生改革与改善民生的相关性 2.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3月28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16年全国医改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2017年医改重点工作。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广州省深圳市、安徽省天长市等分别做医改经验介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7医改最新政策 会议强调,要以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精神为指引,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制度建设上精准发力,立柱架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部署了10件“医改实事”。五项制度细化为10件事,十件事有任务、有目标,指明了医疗改革的发展途径。 1、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 现阶段加强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资源的双下沉,是提升基层能力,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今年各地都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建设。

按照各地的实践经验,医联体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在城市建设医疗集团,二是在县域内建设医供体,三是跨省域组建专科联盟,四是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各地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2017全国医改政策 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医联体内部在保证行政隶属关系、财政投入渠道不便的前提下,打破区域限制,强化人员、资源、运行服务方面的协同管理,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在6月底以前各省区市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每个地市年内至少要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17全国医改政策 2、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首先要摸清底数,面向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可以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这样的重点疾病入手,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让有需求的群众得到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 其次要细化方案,完善签约的机制,要明确签约的组织方式、签约形式、服务内容、考核办法,做到可操作、可督查,还要落实好家庭医生的配套政策,把签约多少、服务好坏与医生收入挂钩,激发医生活力。三是要把握进度,提高服务质量,今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60%以上,但不得盲目追求签约率,不得采取下任务、搞运动的方法,不得搞强迫命令,让群众自愿签约。2017全国医改政策 3、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成为“三医”改革之中“牵牛鼻子”的改革,下一步要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复合型支付方式,同步推行临床路径的管理,既要确保医疗的质量,又要控制好医药的费用。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要达到100个以上,综合医改试点省必须选择1到2个地市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医疗服务,大幅度减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2017全国医改政策 4、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摘要: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城镇职工医疗、农村合作医疗。中国职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浪费。尽管一直在摸索和改进,但仍然避免不了政府负担过重、覆盖率低、公平性无保障、基金平衡难的现状。本文从经济发展、立法、发展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等方面做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城镇职工医疗公平性基金平衡 医疗保险是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即集资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具有涉及面广而复杂,短期而经常性,补偿形式为医疗给付,不确定性和被动性及发生平率高、难以控制费用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各个国家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应对模式:英国、加拿大等的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德国领衔全球流行最广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自由至上的美国采用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还有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储蓄医疗保险模式。而我国作为独一无二有着悠久的古代史、复杂的近代史、独特的社会体制、沉重的人口负担微妙的城—农关系、广阔的地域和文化差别等等不能复制的特点的国家,别国的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难以给于我们最重要的帮助。我国的医疗保险,不断沿革、不断摸索、至今仍在进行、永远为舆论所关注、现状永远都在变动。一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沿革及现状 1、公费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 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3、公费、劳保医疗的历史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缺医少药的历史,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

中国医疗卫生的现状

“政府的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中国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全世界 倒数第4位!” “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彻底地今不如昔。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还容易推诿扯皮、失误腐败!”“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昨天上午的人民大会堂里,巴德年委员代表钟南山、李连达等9位著名医卫界院士委员作联合发言,直指医疗体制弊端,呼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巴院士直率犀利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为什么一骂政府,就都鼓掌?”外省的委员嘀咕说。“这不是骂政府,是给政府提意见。提得好,说出了老百姓心声,大家当然要鼓掌。”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王智琼委员笑着说。 1、中国医疗现状-医卫水平排第144位,公平性排第188位 “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这9位医卫界院士委员“把脉”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发达国家用于医药卫生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为7.9%,印度为6.1%,赞比亚为5.8%,而中国只为2.7%。而且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整个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贵?巴院士说,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 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接近60%。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种不情愿消费,但又不得不消费的极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病情决定、由医院决定。“如果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病人的医疗费大部分由医疗保障体系承担,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药或者动手术,他们就不会感到贵了。”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58 21世纪中国与全球健康 一个国家的健康状况以及其为国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取决于互相关联的生态、经济、政 治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些背景因素的变化支配着一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沿革。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自1949年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几次重要转变,并为《柳叶刀—中国卫生系列》的读者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本文分成五个阶段来描述。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分法[1],而且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时间长度在中国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解放后(1949-1965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抗日战争和内战已大大地削弱了中国国内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中国政府接管医疗卫生服务,并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建立了三级卫生服务网,并 将所有的卫生工作者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当时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卫生防疫、中西医结合以及群众动员运动(如消灭血吸虫运动)。 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组织以及资金的募集方式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城市医疗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医院提供,而农村医疗则由基于合作医疗体制的村镇诊所提供[2]。在此期间新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和护理学校,这些院校的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城市工作。除了大跃进(1958-1960年)期间的几年大饥荒,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改善、水质以及营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Evolution of China’s Health-care System 董哲1, 费立鹏2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个派别争权夺势,所有机构都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各大学及医学院被关闭近5年,师生全部下放至农村[3]。医疗服务是对全民进行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一段时间里在许多精神病院,医生不用药物治疗患者,而是使用《毛主席语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此外,毛泽东发起了“赤脚医生”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和知青参与了该运动,他们接受3 ~ 6个月的 医疗培训,之后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 卫生服务[5]。当时的卫生数据因政治原因进行了处 理,所以关于当时国家健康状况的数据很多都不可靠。 改革开放初期(1977-1989年)邓小平重新掌权后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央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下放,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协调,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而且相应的期望寿命也增加了。慢性疾病(主要为心脏病、癌症、中风和心理性疾病)成为主要的致死、致残因素。计划生育中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而且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健康问题。许多农村居民移居到城市打工,形成了农民工群体,但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获得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 费用责任下放到各个省份,因而扩大了各地区间 的贫富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公营机构的责 任,但医疗服务的资金募集逐渐私人化[1, 2]。由于 对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控制,昂贵的药品和高科技医疗服务被大量滥用。医疗费用迅速增加,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乡村医1.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球卫生研究所2.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预防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 与流行病学系通信作者:董哲 , dougzhe@https://www.360docs.net/doc/6516015864.html,

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余少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摘要:中国“医改”3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商业化特征,传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遇到很大困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08年“新医改”方案看起来很美,但没有实质创新和政府投资的具体措施等,不容盲目乐观。“医改”应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在医疗管理体制上实现“三个分离”,最终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全体国民都能够“病有所医”。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的变革方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开性下降,从总体上讲,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新医疗改革方案有望在2009年初出台,该方案将确定“政府主导”的体制,并明确医疗卫生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一中国“医改”制度现状(一)城镇医疗体制现状 1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看,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近几年,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总体效率低下。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都发生

了非常大的变化,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化、市场化特征明显。2从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制结构看,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已逐步演变为市场主体。除鼓励竞争、放开价格,在医疗机构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外,不少地方还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出售、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市场化、民营化。3从医疗保障模式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及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遇到了很大困难目前,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国家建设的重点、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李岚清:《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职工群众享有更好医疗服务》,2001年1月5日《人民日报》。(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和当地情况具体规定用人单位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和个人缴费占本人工资的比例;(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分开管理,分别核算,个人账户用于小病或门诊费用,统筹基金用于大病或住院费用;(3)对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额确立“封顶线”,“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各地在实践中试行了一些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商业医疗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成效及前景分析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成效及前景分析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梁段平 班级 12人管(1)班 学号201229070131

目录 中文摘要 (3) 1关键词 (3) 2引言 (3) 3正文 (3) 3.1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4) 3.1.1传统城市医疗保障制度 (5) 3.1.2现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 (6) 4案例分析 (7) 4.1个案一 (7) 4.2 个案二 (7) 5 结尾 (10) 参考文献 (10)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成效及前景分析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对我国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的进程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并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不同的医疗保险模式的经济效应,同时结合若干案例的具体分析指出了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发表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扣除保险共同保险限额保险起付线封顶线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 【引言】 国家统计局2000年底发布的“2000年百姓关心的十大生活话题排行榜”显示,医疗卫生改革是人们目前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把1996年国务院成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作为正式起点的话,那么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已历经五、六载,这是一场涉及医疗服务、保险筹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综合改革。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将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因为能否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正文】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合作社”,到1979年,全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其经费来源个人和社区集体共同负担。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合作医疗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改革和完善而跌入低谷。到1991年覆盖面占农村人口的10%。在本文我们重点谈中国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问题。 对于中国城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来说,其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4年。在长达40年时间里,城市的医疗保险具有极浓的福利色彩,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完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无偿供给的医疗保障制度。在这期间,依据保障对象的身份不同分成两个独立的医疗保险系统。一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另一个是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劳保医疗制度”。其他的城市居民或由于是上述的受保对象的亲属而享受“半劳保或统筹医疗”,或是完全自费医疗。所以在城市实际实行的是二元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后的制度创新阶段。1994年12月国务院在江苏省的镇江市和江西省的九江市率先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俗称“两江医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城市内按属地原则,将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享受对象合并,并扩大到三资企业、个体企业一级自营职业者,共同享受统一的医疗保险

形势与政策-浅谈我国医疗体制

浅谈我国医疗体制 无论是哪种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全球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医疗费用日益上涨的压力。医疗费用上涨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进步。全球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致命疾病可以医治,但另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医疗费用的上涨。在此背景下,中国国民卫生费用的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政府难以支付,不得不把医院推向市场,出台“以药养医”政策。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联合发文,提出全面实施医疗机构承包制,医疗机构实行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主支配财务;允许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机构从事各种有偿服务。这一时期的改革,政府的主导思想在于“给政策不给钱”。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其经费来源于三个部分:地方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入以及药品差价收入。而地方财政拨款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非医院的实际预算。由此,医院是否能够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完全取决于自身了。 医院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医疗服务费和医药费。医疗服务费主要包括护理费、手术费和诊疗费,这些类目的收费由物价局严格控制,其定价远不足以医院及其员工的正常开销。而且由于政府医疗投入不足,多年来所采用医疗服务收费机制僵化,许多收费项目若干年维持不变,只有新增检查和治疗项自可以重新定价,医院不得不通过药品销售的暴利以及新仪器的检查费用弥补运营成本。医疗机构可以从销售西药、中成药和中草药的收入中分别获得15%、16%和20%的利润,而医院靠药品收入所占的比重平均约60%以上,少数中小医院达到70%~80%。 医学专业比其它专业而言,其学制年限长,因为它对学生的技术要求和技能要求高。医生通过多年的求学,取得医师资格证开始行医后,为了取得其应有的回报,他对自己就有个期望收入。假定他的预期收入为100元,医生个人从药品中的提成为10%(医院还会提取一部分),那他一天就必须在病人身上开出至少1000元的药品才能达标。而国家对很多常规药品也都有限价政策,那么他们只能通过开一些非常规药,非国家限价药来维持生计。因此,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国家今年出台政策对出现的高价药进行价格调控,医院马上就采取对策,批发同类型的其它非限价药。面对“以药养医”,国家的调控有点捉襟见肘。 医院的另一项高收费来源于各项检查费。大型仪器的检查主要用于对不能确定病因的疾病进行确诊,减少误诊的可能性。前面已经提到过,医院需要更换新的仪器才能重新定价,更换仪器需要经费,而换仪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收费,因此,羊毛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经过30年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广覆盖。但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医疗体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制约医疗体制改革的因素,为“十二五”期间医疗体制建设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疗改革;对策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的综合改革。”截止到2011年底,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全国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0亿人。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广覆盖。但参保人数的增加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不足以证明我国的医疗体制建设已迈进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医疗改革现状 (一)医疗服务市场失灵 1.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性。“以药养医”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公立医院还牢牢控制着医疗市场。虽然公众都寄希望于通过废除“以药养医”来改善“看病贵”的困境,但是这种现象迟迟得不到改善。新医疗改革四年来,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累计投入22427亿元人民币,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4.4%提高到了5.7%。中央财政对医疗卫生累计投入655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 2.28%提高到了 3.19%。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医疗卫生投入相比较还略显偏低。而医生的劳务收入并不高,所以大部分医生通过转嫁推销昂贵药品捞取提成。尽管实行的挂网招标似乎切断了医院和药商的联系,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药商和医院暗地里的利益链条并不会因此解除。医疗机构完全可以靠手中掌握的选择权向医药企业索要回扣和返点。虽然目前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已达75%,但由于报销目录外用药未得到有效控制,实际报销比在50%左右,这也有可能给部分医生提供“可乘之机”。 2.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是“看病难”的现象。阿罗在其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经济学》中指出,在医疗市场中患者极度缺乏信息,诸如对医疗服务何时需求、需求多少及治疗效果等信息,增加了患者消费医疗服务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患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消费者即使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所以由此带来了就医难的困境,也造成了就医的各种误区:地方患者就医从乡镇医院、县医院直接向北京、上海的一级、二级大医院转移,中国患者就像走在迷宫里,分不清孰重孰轻,得了病特别是大病,唯有一个信条,去好医院找好医生才有可能看好病。“进京看病”的大潮已经取代了“进城看病”的过往。大潮涌动下,带来的是大医院挂号难、等检查时间长,还有个别患者还因此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并且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