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

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
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

第5卷 第17期

2015年6月浅谈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演变及提升方向

俞颖燕

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浙江杭州 310016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杭州运河开凿、改线到最终形成的历程分析,明确京杭运河是一个完整水利工程体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未来运河建设应紧紧围绕运河公共开放空间和运河文化这一主线,站在运河与城市空间景观交融、活动渗透、风貌协调的角度,开展运河景观提升,从而进一步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增强运河风貌特色,彰显运河文化魅力。

关键词: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儿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为推动大运河申遗的重要城市,杭州区域内共有7个遗产点段,京杭运河杭州段在首批申遗成功的遗产点段中是最为集中展现运河历史风貌的河段,属于大运河杭州段中的运河正河。其南起与钱塘江交汇的三堡船闸,由南向北依次穿越杭州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余杭区,直至杭州东北行政边界,河道长度54公里(包含运河中线5公里,东线49公里)

运河景观作为运河有机更新历程中的外在表征,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何在发展中延续其景观特质,使其景观建设体现历史连贯性,成为后一阶段运河景观提升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梳理运河发展历程入手,对运河景观形成进行演变分析,找寻运河景观价值的独特性,为后续运河深化建设提供一种基于历史演变角度的景观塑造思路。

1、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发展脉络

1.1京杭运河杭州演变成型历程

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城市,同时也是大运河体系中另一条正河河道——浙东运河的西端城市。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在政治上突出以漕运为主导功能,在经济上促进了商业、贸易、运输、仓储等产业发展,在生活上成为人们日常排水、给水、日常洗用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来看,运河是促成杭州生发、繁荣的“母亲河”。

京杭运河杭州段位于杭州市西湖之东北,属于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又称江南运河(杭州段)。如果从秦始皇时期开辟陵水道开始追溯,杭州市境的运河开凿历史已经历了两千两百余年。在历史长河中,杭州境内的运河航道受到航运交通、水利的影响而几经变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杭州境内最早的运河秦代陵水道具体线路已不可考,但走向大致与今天杭州至嘉兴的上塘河一致,且一直保持到隋代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其江南运河段仍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疏浚加深而成,在杭州境内经海宁长安到余杭临平,然后走上塘河抵杭州并通过清湖河(清代名浣纱河,现已湮没填埋)联系钱塘江。唐、五代、南北宋时期,为了避免杭州湾泥沙淤积影响运河水源,解决运河与钱塘江沟通河道的淤塞问题,实施引西湖水入运河等水利工程,先后新开了沙河(五代时称盐桥河,今中河)、茅山河(上游称龙山河)、菜市河(今东河)、并在运河入江口置龙山、浙江两闸。同时,唐代江南运河除了上塘河主航道外,还另开了东苕溪航线,货物由东苕溪北运至湖州,经平望与京杭大运河相接;直至南宋,上塘河淤塞,而开奉口河自余杭奉口引东苕溪东南达杭州北新桥,槽舟改走今奉口河与下塘河(今西塘河)。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起义军张士诚发动军民开挖从塘栖至杭州的新河,促使江南运河南端改道,并最终形成了由桐乡崇德经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开展了河道疏浚与改造,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部分进行航道改造时将平望至乌镇,经练市过新市穿韶村漾到塘栖的河道按四级航道改造,并标识为京杭大运河。这段航道是所有京杭大运河走向中航程最短的,成为江南运河中线。而在杭州市区内,八十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沟通钱塘江、打通瓶颈、全线实施的三阶段运河整治改造工程,新修了从杭州港艮山门码头至三堡的航道和300吨级三堡船闸,京杭运河杭州段从原来职能通行60吨级至100吨级船舶提高到500吨级船舶。今天我们看到的京杭运河杭州段河道至此全部成形。

从以上杭州运河开凿、改线到最终形成的历程中可见:京杭运河是一个以正河、支河、内河、城河、引河和闸、坝等航运、水利工程共同组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本次规划所指的京杭运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三堡船闸至塘栖段的京杭运河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逐渐稳定成为今天的线形走向:一是从北新关至艮山门一段,形成于吴越至南宋时期,为连接江南运河杭州段(今上塘河)与杭州古城的城外运河以及北护城,并通过清湖河、盐桥河、菜市河等内河与钱塘江沟通;二是元代末期新挖的从北新关向北至市界的河道;三是解放后八十年代后期建设的从艮山门至三堡船闸新线以及从平望经乌镇至塘栖的运河中线。

1.2城河空间发展脉络

在京杭大运河沿线所串联的8省35市中,杭州城只是运河聚落遗产中的一个。但运河的开凿、改线或通埠等,均对杭州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以前秦陵水道未对杭州城市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隋唐至元明清时期江南运河开凿杭州因“江南水运的最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而一跃成为“东南第一郡”,运河沿线区域逐渐走向繁荣兴盛;清末至近现代,随着水陆运输繁盛、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以及作为日租界的特殊历史背景,运河地区云集了茶园、服务于码头的林立店铺以及民族资本家创办的工厂、仓库等,可谓繁华一时。解放以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运河航运功能的逐渐衰退,运河两岸城市逐渐走向衰落,遗留下的建筑大多改为住宅或厂房,成为个体工商业者、近代产业工人及其后裔的聚居区,并慢慢沦落为杭州的“下只角”。八十年代以后进入城河空间发展的新阶段,改变了以往由运河经济主导城市功能的状况,而是随着杭州城市发展悄悄改变着运河沿岸区域的发展命运,包括河道建设、疏浚及航运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运河两岸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以及两岸生态绿化景观改善等,使运河从原来作为物资集散地、工业仓库码头等具有航运时代特征的功能逐步转变为市民休闲、旅游、文化、博览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地区。

2. 运河两岸城市景观发展现状

2.1发展现状

京杭运河杭州段自北向南串联余杭塘栖、拱墅、下城和江干四个城区,并经过三堡船闸汇入钱塘江。沿线既有郊野风光,也有现代化的城市区段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并有工业、仓储、堆场等交杂其间。其中余杭区段以湿地、圩田等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和塘栖古镇聚落构成了开敞自然的郊野景观;拱墅区段以拱宸桥、小河直街、大兜路三处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历史遗迹构成了运河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并与周边以住宅为主的现代建筑相交融;下城区段运河穿越了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展示了现代开放的城市形象;江干区段运河流经杭州最重要的两个未来开发重点区域城东新城和钱江新城,展现了不同建设阶段下尚且凌乱的景观。

2.2运河综合保护工程

自1982年杭州市决定着手“运河污染综合整治研究”, 并于1983年开始建设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至今已有21年时间。其间大致经历了基础起源、筹备启动、快速推进和成熟提升四个建设阶段。本世纪初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随后成立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现更名为“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开展《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并从2006年起每年实施运河综保工程(三堡船闸至塘栖段),最终奠定了运河两岸城市景观的新面貌:运河沿线的拱宸

第5卷 第17期2015年6月

桥、小河直街、大兜路和塘栖水南水北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与再利用;大河造船厂、公益纱厂、国家厂丝仓库等工业遗产再利用改造完成;香积寺、富义仓、拱宸桥等历史遗迹得到再现;刀剪剑扇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使杭州地方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示;运河天地、胜利河等休闲娱乐功能的注入让运河重焕生机;从武林门到塘栖的水上巴士、水上旅游专线的开通,运河两岸花草如荫掩映下连续的慢行、步行道,又为运河增添了一份时尚的动感……。在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在杭州“五水共导”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引领下,运河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提升到由南向北Ⅲ- V类,运河景区被列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并正为创建5A级景区目标奋进。

2.3运河两岸城市景观控制

自本世纪初配合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实施而开展的各类规划,是目前指导运河及其两岸景观的建设导则。尽管各类规划没有针对城市景观控制的专项研究,但基本秉承了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并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在运河两岸控制了30米以上的连续绿化空间。汇总前期规划对运河及其两岸景观控制要求,大致体现了横向分段,纵向分级,控制视廊,量化控高,风貌引导等几个方面。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所编规划繁杂且控制要求不统一,景观控制体系和控制方法粗放,缺少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大部分景观控制规划内容在实施中失效、失控。正因为此,希望通过开展本规划,建立系统性、可操作的景观控制体系,为未来运河两岸新的城市建设和现有街区或建筑的更新改造提供风貌控制指引。

3、未来发展诉求及景观发展研判

3.1发展诉求

杭州作为运河体系上南部关键节点城市,在运河这张重要城市文化品牌上保持持续关注。在申遗成功后,杭州市快速推进运河遗产保护,确定遗产区的界桩,成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并着手《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条例》拟定。运河两岸城市景观作为运河遗产保护重要组成,也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着重关心的内容,其应对的现实诉求主要源于两个层面:

(1)、源于对运河遗产保护的国际规则要求

世界历史景观保护宣言(维也纳宣言)中就诸如大运河类别的历史景观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指出“城市的历史景观的保护河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单独古迹,也包括建筑全及其与历史地貌地形之间在实体、功能、视觉、材料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和整体效果”,也明确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环境的质量,在承认其动态性质的同时提高城市空间的生产效用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社会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核心在于”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今世后代的需要与历史遗产之间可持续的平衡关系”。

(2)源于解决开发与保护现实矛盾需求

运河沿线地区特别是遗产段与遗产点周边地区,城市开发建设的动力极为强劲,其开发建设行为对遗产景观的侵害程度缺乏合理的评判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现实发展中对遗产点景观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标准不清晰不科学,程序不健全使得合理的发展动力收到制约。如现阶段运河有形的遗产载体得到保护,但在缺少文化遗存、工业集聚的郊野段就面临着景观保护与运河沿线地区合理发展难协调的问题。以运河沿线一个街坊深度来核算,运河沿线涉及城市用地约90平方米公里,如果采用一刀切管理方式,沿线用地管制带来的开发折损将会高达千万级平方米。因此在保护遗产的同时,要保障运河沿线地区合理的发展诉求,也需要对地块的景观控制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

3.2景观发展研判

与西湖一样,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的贡献意义非凡,它更内在地揭示了杭州产业经济、社会人文发展脉络,以更贴近城市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方式带动了城市空间发展。今天,尽管运河沿线拱宸桥西、小河、大兜路、塘栖水北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工业遗产得到再利用,运河水质和滨水岸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站在古老运河前,仍难以感受运河古老气息的厚重和运河文化的悠远流长。新的城市建设仍不断包围着运河及其两岸残存的历史街区、古遗址、古桥等,并有向郊区生态系统蔓延的趋势。新建建筑正以群体大尺度、大体量不断挑战着运河景观的主体地位,将运河景观封闭于水道及两岸各30米的有限空间范围内。为此,需要紧紧围绕运河公共开放空间和运河文化这一主线,站在运河与城市空间景观交融、活动渗透、风貌协调的角度,对运河景观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运河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未来运河景观要求,京杭运河景观塑造应该集中体现四大核心价值: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城市功能命脉,流动的生发贯通之所,契合的城市水绿玉带。

结语

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塑造,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现有城市景观的梳理、修复和完善。未来一方面需要战略引导未来运河两岸地区的有机更新方式,对运河两岸现有城市景观整治与修缮提出规划策略;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可持续地保护运河遗产、战略引导运河两岸新的城市建设模式和有效的管理实施提供规划引导,使运河两岸城市景观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

作者简介:

俞颖燕(1981.12- )、女、汉族、籍贯浙江萧山,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工程师,文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文章被我刊收录,以上为全文。

此文章编码:2015J10297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来杭州旅游!我们面前这条河,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纵贯南北,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嘉兴的运河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两位权威专家曾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 京杭大运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世事沧桑,运河几度兴衰。三年前,按照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要求,杭州全面启动“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一句话概括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运河一期工程最北端——北星公园,它因紧邻北星桥而得名,大家注意公园里这7组江南水乡风格的建筑,它们是按“北斗七星”位置整体布局的,中间最高的观景阁取名北星阁,意喻北极星。夜晚上北星阁东望,可见广场上七星闪耀,非常漂亮。 请问有谁看过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的文章《故乡》?陈从周先生所说的“故乡”,就指运河边的青莎古镇。 大家现在游览的,就是依《故乡》描述设计的青莎公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浓浓古镇味,路边一丛丛的是芒草,园里还种了文竹和凤尾,樱花、紫荆花交杂其间,到了春天,你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 苏堤春晓 苏堤全长三公里,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构筑而成的。故名之以“苏堤”。 早春四月,迎着熹微晨光,沿修长的湖堤漫步,但觉轻风徐来,十里垂柳飘忽。在轻烟薄雾中,灼灼红桃含露开放,宛若喷霞,景色着实娇媚迷人,而当春雨霏霏,透过袅娜柳丝眺望西湖,但见薄霭弥漫,渐远渐淡,景色更是奇幻诱人,被人称为“六桥烟柳”。苏堤连接了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且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如诗若画的迷人风光,成了人们长年游玩的好地方。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前身是南宋的皇家花园--聚景园。解放后经整修,已扩建成为占地三百多亩的大型公园。这里以柳叶葱葱,莺声婉转而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春天的花园柳树荫荫,枝枝翠柳婀娜多姿,有些随风摇曳,更有临湖而植者,枝叶俯垂水面,远望如少女浣纱的“浣纱柳”。步履其间,浓荫深处的柳树给人以阵阵思绪,悦耳的莺啼声更是撩人遐想。柳浪闻莺现共分三组园景,即闻莺馆、友谊园和聚景园。这里引进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使园内景色越具诱人之处,以景寓意,情景交融,别有一番情趣。

花港观鱼 “卢园”是南宋内侍卢允升的私人花园,因其处有清溪自花家山流下,故名“花港”,花港观鱼,与苏堤前接,西山在北为其护屏,还有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全园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芍药圃等七个景区。公园中部的南端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红鱼池。池中满蓄金鳞红鲤,池畔花木扶疏。游人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现公园的主景区为牡丹园,用牡丹、湖石等组成,小径迂回,布置紧凑有致。仲春时节,站在耸峙高处的牡丹亭向下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妍,令人流连忘返。不久将再辟芍药圃,与牡丹亭相媲美。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在灵隐路洪春桥畔,据说南宋时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颇有些名不副实。清康熙年间,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种荷花,并建亭立碑,题为“曲院风荷”,此景遂复。今天的“曲院风荷”仍以荷花为主景,建有五个荷花池,分别栽植红莲、粉莲、白莲以及重瓣的“重台”等多种品种。全园又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滨湖密林等5个景区。每当夏日,荷花开放,满眼翠盖红妆,香飘数里,池和池之间筑小桥相连,便于游人流连观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 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现在运河广场上人山人海,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在运河广场上。运河广场是建在运河的东面,离开博物馆,穿过人群,便走到运河边,连接西岸是一座古桥——

一部书写尽西湖千年——林正秋《西湖文化景观史》评介

一部书写尽西湖千年——林正秋《西湖文化景观史》评介 杭州西湖,从中国历代文人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描绘她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可是,西湖是怎样形成的,她都有什么雅号,古人如何治理泛滥的湖水,每个时代西湖文化景观是什么形态,和西湖有关的名人、名胜、山水、园林、游船,甚至西湖饮食具有怎样特点?这些史实原来都零散存在于隋代以来千百种的史籍中,未被世人熟知。虽然当代介绍西湖的书籍已然不少,但是依据古代原始史料完整和系统整理西湖文化景观两千余年历史的著作却仍然空缺。 林正秋,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学家,对南宋故都杭州的研究已经有50年的功力。早在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林正秋首部关于西湖的著作《杭州与西湖史话》(与人合著),此后在林教授代表性学术著作《南宋都城临安》等书中专辟章节,研究西湖文化景观历史;并陆续发表了《历代西湖的治理史》、《古代西湖的园林建设史》、《古代西湖游船史》、《雷峰塔的历史沿革》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当代西湖建设过程中,林正秋两次受杭州市政府邀请,以专家身份参加“西湖十景”的评审(1985年和2007年),所以他对西湖历史文化研究从来没有间断。 为弥补国内西湖文化景观研究的不足,林正秋教授在原有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补充、修订,终于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他专门研究西湖历史文化的大作《西湖文化景观史》正式问世了。 《西湖文化景观史》分为上篇《西湖景观简史》和下篇《西湖文化景观诸论》。上篇特点是完整系统,史实考证严谨扎实。此前有关西湖的著作,都是以景点、景观为主的横向研究,该书则是学界第一次以时间为脉络进行西湖文化景观纵向研究的专著,即为西湖千年著史;下篇特点是重点突出,包括诸多对西湖最有特色、最负盛名的文化景观的专论,是对西湖文化的补充研究。上篇宜做工具书,供学术人员研究之用;下篇宜做文化普及读物,可作为西湖文化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丰富西湖历史知识的读物。 上篇《西湖景观简史》的突出价值是里面有研究西湖完备的史料,要了解西湖从形成到晚清的历史,该书是必备的工具书。更为难得的是,林正秋在正文后列出研究西湖的古代文献101种,近人著作45种,一书在手,即可了解西湖正史,也可由此溯源古籍出处,为学人带来诸多研究便利。 上篇的十一章中,林正秋教授梳理了西湖发展的历史,即西湖早期形成的渊源;隋唐时西湖文化景观初步建设发展;吴越国时期西湖佛寺景观大量兴建;到了北宋尤其是南宋,因为杭州成为首都,城市政治地位提升,随之西湖文化景观建设也达到第一个高峰期,西湖十景被提炼出来;元代西湖虽建设停滞,但仍不失为全国知名旅游胜地;到了明代,西湖文化景观得到恢复与建设,是西湖的中兴时期;而到清代,因为康熙、乾隆二帝数次南巡杭州,每次必到西湖游览,又御定“西湖十景”的景名,所以西湖也成为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促进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的改善,迎来第二次发展高峰。 上篇有很多精彩的考证和论述。比如在第一章第五节“王晫《西湖考》”中林正秋对清代文人王晫提到的除杭州西湖外的数十个西湖一一做了考辨。王晫《西湖考》一文对全国各地西湖之名,做了汇集与考述,对研究杭州西湖历史多有帮助。林正秋的贡献之一是在《民国杭州府志》卷一四五《文苑》中找到这篇原文,为西湖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贡献之二是查阅了数十种古书,对王晫提及到的近三十个西湖一一作了考证,这点尤为可贵。如王晫原文提到:

京杭大运河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我国主要河流受地形限制,都是从西向东而流。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通过开凿运河造成腹地广阔的水路交通网,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因此,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在隋朝以前,运河都是地区性的,且流程也较短。隋朝统一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利用天然湖泊,疏浚古运河,重开一些新渠道,第一次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 历经千余年, 一度成为古代中国沟通华北、中原与江浙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沿河上百座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和借鉴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 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措施的不同方面, 传承博大精深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京杭大运河工程规划的借鉴 1.大水利规划思想的借鉴 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年, 开邗沟, 沟通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隋朝统一中国后, 隋炀帝杨广登基的次年便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 对邗沟也进行了整治。公元605年开成通济渠、公元608 年在黄河北岸引黄河水开挖永济渠至蓟城(今北京) 、610年又开江南运河, 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送余杭(今杭州)入钱塘江, 至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部告成, 曲折连通了京杭两地。后来的元、明、清三朝, 均在北京建都,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 而漕粮又多取之于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起着巩固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巩固了国家军事防务。京杭大运河的工程位置及线路规划, 充分体现了大水利的规划思想。河线绵延上千公里;流经江、浙、鲁、冀、津、京六省市;联通钱、长、淮、黄、海五水系;贯穿华夏大地与南北、弥补中国南北方向无天然河流之短、扬内陆水上运输之长, 创我国南北漕运之盛世。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2.京杭大运河规划中对湖泊的利用的借鉴 我们的先辈们, 在京杭大运河的规划中, 巧妙地利用湖泊资源, 既能有效地缩短了河线、节省了工程量, 又多无水源匮缺之忧。 (1)邗沟串联了众多湖泊 邗沟(今淮扬运河)的修建沟通了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张纶, 为避航行湖区风浪之险, 且便利船舶拉纤, (2)早期江南运河对湖泊的利用 江南运河稍早于邗沟, 是苏州至长江之间最早的运河, 沿途利用了长荡、蠡湖、杨湖、渔浦等湖泊。江南运河的南北两端, 如北段的望亭以北和南段的钱塘江北岸等地, 地势高仰, 运河航运用水, 常需依赖江潮补给, 冬春枯水季节或低潮, 河水常涸竭而影响航运。 3.京杭大运河水利建设对扬州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1)大运河带来了扬州的经济繁盛 中国古代,发展内河航运是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唐代扬州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处于江、河、海交叉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唐代的

京杭大运河介绍(最新)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想知道更多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知识吗?随来看看吧!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景点简介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节点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至2012年,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 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主要景点通惠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当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下简称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区内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宗教、文物、园林、房管、农业、交通、工商、文化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经费应当纳入市级财政预算。 积极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国际援助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资金。 第六条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区、缓冲区的范围根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确定,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七条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对象包括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区内南宋至清代(公元13~19世纪)形成的“两堤三岛”整体格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环境、“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西湖龙井茶园、自然山水以及精神价值与审美特征。 (一)“两堤三岛”整体格局由苏堤、白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构成。 (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历史空间关系由西湖水域和南山、北山峰峦系列及杭州城沿湖景观构成。 (三)“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为始于南宋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四)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包括:钱塘门遗址、六和塔(含开化寺遗址)、保俶塔、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清行宫遗址、文澜阁(含四库全书)、舞鹤赋刻石、龙井(泉)。 (五)西湖龙井茶园包括龙井、满觉陇、翁家山、杨梅岭、双峰、灵隐、茅家埠、九溪等8村的传统茶园保护基地。 (六)自然山水包括西湖水域的外湖、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北里湖;南山系列的吴山、紫阳山、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九曜山、南屏山、夕照山、青龙山、大慈山、大华山、五云山、狮峰山、天竺山、南高峰、丁家山等;北山系列的孤山、葛岭山、将军山、灵峰山、北高峰、美人峰、龙门山、飞来峰、月桂峰、天马山、棋盘山等。 第八条对西湖文化景观各类保护对象实施保护,应当体现以下保护内容或要求: (一)“两堤三岛”整体格局,应保持其历史地点与传统形式的真实性,保护其组成要素、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完整性。 (二)“三面云山一面城”空间环境,应保持西湖南、西、北三向自然山水的组成要素、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持东向城市沿湖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关系。 (三)“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应保持历史性视域空间和审美特征,保持其观赏主题、观赏特征、植被特色、景观要素的材料和实体、观赏功能的历史特性,保护其观赏要素、景

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质管理调研报告22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环境 管理调研报告 1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上世纪末,杭州市的运河水环境恶化程度趋于不利,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和风景旅游名城不相协调。而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生态杭州”,开展运河综合整治,要为运河“申遗”做好准备,需要运河有一个良好的水环境。自 2000年5月起,政府组织开展运河治理活动,通过截污、清淤、配水、驳岸等综合措施改善水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 当年完成了运河底泥清淤约200万m3,通过三堡船闸输水通道每天引入钱塘江清洁水源50~100万m3。配水入运河,在当年召开的首届西博会前就实现了消除黑臭现象。以后数年里,旧城改造截污纳管率达到60%左右,减少了污水排入运河总量,并建成了四格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3万m3占总污水量的75%以上。由于城市发展迅猛,旧城改造也不能一蹴而就,城郊结合部污水的排放管理难度较大,引钱塘江水与三堡船闸营运的矛盾突出等原因,仅从三堡船闸现有输水廊道引水,每天进水量不能满足需要,使得进一步改善运河水质符合环境水质的要求,遭遇了“瓶颈”。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办法,打破“瓶颈”,这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调研目的 通过了解运河杭州段存在的水质问题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运用自身所学对环境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时间: 2011年11月11日—11月13日 四、调研人员: 陈聪,陈卫芳,甄丽婷,虞儒鹏,游伟婷

五、调研方法: 文献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电话访谈法。 六、调研过程 阶段一: 发现问题,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运河杭州段水质基本状况。 阶段二: 参观运河博物馆,坐水上巴士(从武陵门码头至拱宸桥)实地了解水质状况。 阶段三: 拟定访谈内容,拜访市林业水利局和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 阶段四: 汇总访谈内容,撰写调研报告。 七、调研结果分析 (一)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概况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杭州因湖而名,因西湖而闻名于世界;因河而兴,杭州这个城市真正兴旺发达还是靠运河。 运河杭州段自三堡船闸起到余杭与桐乡交界处大麻镇,总长约49km,河道面宽平均80m,主航道日常水深4m,平均深 2.31~ 4.77m。两岸汇入运河的支河在城

京杭大运河历史变迁

大运河历史变迁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京杭运河的干流与支流 京杭大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主要接受余杭泰山、石鸽、闲林及杭州城郊部分径流,经水网调节后,通过运河干线,分别注入太湖和黄浦江,还通过海盐长山闸往南,排入杭州湾。枯水时,水源由太湖补给。 1.京杭运河干流 京杭运河南端原起自艮山门,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后,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武林头至塘栖,由杭申甲线、杭申乙线出境。 杭申甲线。由塘栖向东经博陆镇东边出余杭县境,再经过桐乡县

崇福、嘉兴市向东北流入江苏省吴江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49.2l公里。杭申甲线为运河古道,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60吨级。 杭申乙线。由塘栖向北经邵家村进入德清县,通往上海及长江沿岸各城市。杭申乙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39.78公里,河道宽60―70米,通航高水位4.25米,低水位2.40米,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100吨级。 2.京杭运河支流 京杭运河干流以西的支流主要有沿山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良渚港、中塘河、东塘河、郁宅港、獐山港等。 京杭运河干流以东的支流主要有中华桥港、鸭栏港、横泾港、康桥新河、新河(杭钢进水河)、瓜山桥港、登云桥港等。 大运河历史演变 从周至隋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姓名: 高倩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管理42 学号: 2224224 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 2007年6 月30日 XX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高倩 指导老师秦淳霞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提升古运河的整体历史文化价值,重新发 挥古运河在当代的旅游文化功能,为古运河沿线城市的申遗工作做好准备。本文通过阅读近二十年来有关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回顾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运动变迁,全面介绍了两岸城市旅游景点,并对运河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状况做了评估,展示了当代南北沿河城市对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指出了今后运河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A summary of tourist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 management Gao Qian Tutor Qin Chunxia Abstract:For protecting and exploit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Grand canal, exerting tourist functions of the old canal, getting ready for the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 apply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l, overall briefs the scenery spots along the Grand canal, estim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for the canal by reading abundant of literatures between1999and2007, then exhibits the progress of analysis about tourist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points out the shortings of analysis and theory research from cultureprotectionangle. Key words:The Grand canal;canal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 protection 京杭大运XX起XX拱霞桥,北至积水潭,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流经XX、XX、XX、XX、XX、6省市,全长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我国古代贯通南北的唯一交通大动脉。它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今,万里长城虽已废弃不用,但早在1987年便被列入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而千里运河作为中国独一无二“活”的文化遗产,却不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主要原因在于运河两岸的资源分散、缺乏科学系统的资源分类整理和统一合理的发展规划,致使两岸资源如同散落的明珠,大大降低了大运河的整体文化价值。因此在新时代如何保护古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其深厚内涵,让古老的运河在新世纪焕发生机和光彩,是我们当代人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各位朋友,欢迎来杭州旅游!我们面前这条河,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纵贯南北,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嘉兴的运河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两位权威专家曾说:“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 京杭大运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世事沧桑,运河几度兴衰。三年前,按照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要求,杭州全面启动“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一句话概括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运河一期工程最北端——北星公园,它因紧邻北星桥而得名,大家注意公园里这7组江南水乡风格的建筑,它们是按“北斗七星”位置整体布局的,中间最高的观景阁取名北星阁,意喻北极星。夜晚上北星阁东望,可见广场上七星闪耀,非常漂亮。 请问有谁看过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的文章《故乡》?陈从周先生所说的“故乡”,就指运河边的青莎古镇。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引言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是开凿最早、跨越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与万里长城、印度佛家大佛塔、埃及金字塔并称为世界宏伟的四大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和结晶。随着现代化文明的推进,大运河原有的功能已经下降,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一种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杭州是文明中外的旅游城市,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讫点。随着近年杭州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西湖让其闻名中外后,杭州市政府又开始着手打造古运河这一品牌,让其成为杭州的另一个标志。为此杭州已将运河整治工程列为“十大工程之一”,并提出“延续历史文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杭州市委、市政府于去年提出了“打造运河工程”的发展战略。在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显得犹为重要。不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会对运河造成破坏。我们的研究通过对目前运河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我们合理的见解和建议。这一方面能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公众对京杭运河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研究目的 通过对京杭运河杭州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考察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和开发的社会效益,探索在运河保护和开发中的不合理行为及其原因,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运河保护和开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以此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作为的参考并得到其重视。 研究的意义 对历史的意义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与汗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京杭大运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对运河功能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航运、生态等功能仍然及其重要,并增加了一定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在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下,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其各项功能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功能完善极其重要。 现实意义随着近年杭州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京杭运河越来越受到关注。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运河工程”的发展战略。在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显得犹为重要。不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会对运河造成破坏。通过科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将对运河的保护和申遗起到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历史景点

浙江省有14个遗产点被选入“立即列入项目”,其中杭州段就占了7个。这7个遗产点有什么历史渊源,和运河有着何种联系,现状又如何?不妨一起跟着我们,沿运河从南到北走一遭。 水利通判厅遗址(含乾隆御碑) 水利通判厅,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但是说到乾隆御碑肯定不会陌生,它立在塘栖水北街耶稣堂西侧,3米多高。据记载,1751年,乾隆南巡苏浙皖三省,结果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除了免地丁钱粮三十万两,还特将“圣谕”刻石。 运河综保委工作人员介绍,近期在御碑北侧,考古发现一处古代建筑遗址,后证实就是明代水利通判厅故址。因当时盗贼出没,危害水上治安,而设此机构负责捕盗、兼管水利。最高长官为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文保部门仍在对遗址进一步的考古。 洋关旧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于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即人们所说的“洋关”,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运河货物进出的枢纽。 现在去市二医院内,就可以看到洋关旧址,三幢二层红砖建筑。市二医院保卫科的老同志回忆说,其实建筑原本有四幢,其中一幢早些年拆了。这三幢老房子去年入选省级文保单位,目前用做办公用房、图书馆。 通益公纱厂旧址 拱宸桥西的扇博物馆,就是通益公纱厂的旧址所在,里面还保留着公纱厂的4幢旧厂房,其中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建筑,就是当时的生产车间。 通益公纱厂是杭一棉前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筹募股本,历时八年得以开工。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见证了杭州近代工业发展。 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 小河直街,起源于唐宋时期杭州城外一草市,清代发展成水陆码头。当时这一带,因为靠河相当繁华,酒坊、酱坊、打铁铺、碾米店林立,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没落。2008年,进行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原住民回迁,2009年正式开街。

畅谈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完美结合

畅谈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完美结合 经济学 苗做 提及西湖,一句句优美的诗句不断地闪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之如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这是我们首先在心里的对西湖的美好印象,并且也是西湖吸引人的一种自然人文价值的表现。 杭州西湖,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也称西子湖。 具体说来,让我们在欣赏它美丽的风景的同时来畅谈一下它自然景观方面的价值。 第一,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康体娱乐价值等价值。它三面环山,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面积约6.5平方千米。碧水蓝天,湖裹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等; 第二,在西湖区域内,景色类型丰富,密度较大,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苏堤和白堤横贯于西湖,把西湖分隔为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外湖和里湖五部分。每当晨光初启,宿雾如烟,湖面腾起薄雾时,便出现"六桥烟柳"的优美风景,是钱塘十景之一。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第三,西湖很多景色旅游品位和等级较高,特色明显,吸引力较大,让人过目不忘的景色比比皆是,比如位于五云山南麓的云栖坞里,为林木茂盛的山坞景观,翠竹成荫,溪流叮咚,清凉无比。长一公里的云栖竹径,两旁翠竹成荫,小径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径而下,娇婉动听的鸟声自林中传出,整个环境幽静清凉,与闹市相比,格外使人感到恰适轻松,爽心悦目。 第四,旅游资源不仅质量高,而且集群状况好,有山有水有江(钱塘江),这个山比如玉皇山,它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登云阁上,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湖山空阔,江天浩潮,此景此境被命名为玉皇飞云,并以其壮阔、崇高而入选新西湖十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现在运河广场上人山人海,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在运河广场上。运河广场是建在运河的东面,离开博物馆,穿过人群,便走到运河边,连接西岸是一座古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