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摘要: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过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得以逐渐创造和形成,又是在民间的流传中不断传播、发展的文化现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民族文化,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代表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的主要内容,是增进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

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

前言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信仰。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

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人民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获鸟兽变得简单,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

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祖先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战不胜敌,后来就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引导人们集拢。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在苗家跳舞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以见得芦笙舞在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不可缺性,并流传广泛。

二、苗族“芦笙舞”的形成

苗族芦笙舞(苗语“酒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一边吹着自制的"芦笙"同时以下肢(包含胯部、膝部、踝部)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

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的审美特征:1、从各种艺术形式所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比较中来考察舞蹈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2、从审美主体(观众)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各种艺术作品)的感受特点的比较来看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3、从各种艺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和手法的比较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情感的渗入 2、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3、运用专业技巧创造美的形式 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 竖线:具有强劲的运势,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长于表现正面前进的舞蹈。 横线:一般表现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给人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曲折线:给人活泼、跳荡和游动不稳定的感觉。 舞蹈画面造型,一般可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棱形等基本图形。 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在古代社会的功能:1、舞以达欢 2、祭祀与祈祷 3、交流、交谊和择偶 4、健身、习武、象功5、教育(劳动教育、战斗与狩猎教育、礼仪教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功能: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唐卡的艺术价值及传承意义

唐卡的艺术价值及传承意义 作者:杨惠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唐卡是藏传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其在工艺、构图、材料上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唐卡的画布制作,构图,起源,颜色和图案的意义,以及唐卡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唐卡;材料;构图;起源;类别;艺术价值;祭拜意图 一 唐卡,英译Thang-ga,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也称布画,本意为写在布上的文告。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个民族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艺术形式上和所使用的材料上都有很大的讲究。其颜料全部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或植物颜料,以保证唐卡色泽的鲜艳,使其甚至在百年后也有同样的颜色;其画布全部使用织工精密的府绸或者棉布,否则太厚太硬的布料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皺裂。而唐卡的制作过程从绘前仪式到缝裱开光也是十分繁复,短则需要半年时间,长则需要十余年。从题材上讲,唐卡包罗万象,多以宗教类为主题,内容神圣,表现手法也极为尊敬;同时也包含了不少非宗教类的作品。唐卡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魅力经久不衰,是由于唐卡的宗教内容和美学价值。 二 唐卡艺术既可说它好传承,因为在全国各地都不乏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唐卡艺术中心;也可说它不好传承,因为它工艺复杂,讲究又颇多,大多学习绘画唐卡的画师都是从小学起,要经过多年的不断练习才学成。那么,唐卡究竟难在哪里?香格里拉唐卡艺术中心的唐卡非遗传承人巴丹老师说:“耐心”。 唐卡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一幅唐卡要从制作画布开始。在一块大的布料上量好尺寸,裁下来一块画面所需材料的大小,洗净。再把画布边缘折起一厘米左右的宽度,用针线缝好,要牢固整齐。然后拿比画布大的钉好的框架(这个框架多为木头钉成)做外框,把画布再用绳子固定到框架上。把画布放进框内,先把四角拉紧绷在框上,再从上面缝起的边上拉上线经过框边绕“S”型,直到四边全部绷完,这个过程要保持画布平坦紧绷,并富有弹性,否则绘画时画布会越来越松,从而导致画面不精细准确。接下来要把画布用牛皮胶泡好的水在正反两面刷,再在白颜料中加入水和牛皮胶,调制好,再刷在画布正反两面,不宜过厚或过薄。把刷好颜料的画布放在太阳下晒,等晒干后用清水打湿画布,然后用石头或倒扣的杯子、碗等平整的一面进行打磨。磨完一遍及时晒干,再磨另一面,这样反复磨三到四次为止,就完成了画布的制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太华办八一小学 2018年3月28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承华阴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出特色,打造品牌。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员中涛 副组长:娟周红亚 成员:翠萍建侠甄洁贠西玲王春艳 芬亚利宝平丽蔡晶

1.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又善于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 2.坚持文化修习与人格养成相结合。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历史人物、传统技艺等的学习,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及时代价值,冶高尚人格。 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4.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关注成效,又加强各学段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容的有机衔接、次序推进。 5.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推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卓有成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2018年春季开学,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持续开展老腔、迷胡、剪纸、华山红拳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活动容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爱国、诚信、勤奋好学、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摘要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苗族;银饰;分类;工艺 首饰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服是服装;饰是服装的附加物或替代品。首饰,在古代通指男女头上的饰品。然而,现在专指女人饰物,例如:手镯,戒指等。现在首饰为人们佩戴的饰物的总称。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 一、苗族银饰特点简介 1.苗族银饰介绍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 2.苗族银饰的特征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2)苗族银饰中的龙的形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3)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4)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苗族的平等观念 (5)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 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班级活动方案设计

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班级活动方案设计 一、班会主题: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活动目的: 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让学生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涵. 4、发展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四、参加对象:高一(1)班全体同学与班主任老师 五、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5年6月5日 地点:XXX中学 六、活动形式:情境对话、观看视频、互动交流、才艺表演、 七、活动容: 1、了解传统文化的涵与特点 2、从膳食、服装、建筑、音乐、舞蹈、诗词、书法等方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4、互动交流,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八、活动流程: (一)、情境短片:三个学生正在为艺术节开幕式紧排练:练习拳法,剑术,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学生乙,比比画画,来回捣蛋,拽着别人教他武功,别人不理他,他继续窜来跳去,无奈之下,决定教他几招,不过有个条件,要问问他为什么练武术?学生乙不屑地说,这样就可以在别人欺负我时对付他了,还能混个大哥大当当,看谁敢跟我打。这时三个学生很生气,决定让他转变错误思想,重新认识武术精神。其中一学生讲: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尚武崇德”为基本原则,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通过武术训练,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诚实守诺,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浅谈苗族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苗族医药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在传统医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对它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苗族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不仅以它独具特色的民风闻名于世,更因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巨大影响而在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医学最早大概可追溯到神农时期,而苗族远古医药文化起源于九黎蚩尤,“三苗”和“荆蛮”氏族部落时期,它们最初大多是通过原始神话、传说、古歌等“口碑”形式而传承下来。在苗族浩瀚的“口碑”文献的遗迹中,“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授按摩强身术”、“药王传医方”等将神话时代的苗族远古医药文化与中医紧密相连,形成了苗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联系的原始形态。 中国苗族医药学,是我国历史上最久远的民族传统医药学之一。苗族医药学萌芽于炎黄、蚩尤时代,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明清,复兴于近现代,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曲折发展历史,才有今天的苗族医药学。说其悠久,因为苗族始祖蚩尤与炎帝、黄帝同为我国上古尊称的“三皇”。有关苗医神话传说“蚩尤传神药”与“神农尝百草”和“歧黄论医道”是在同一时代,苗族医药是远古原始神话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经历了苗族原始鬼神教与巫教文化相互兼融后,孕育出以“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特殊巫医文化形态而后传衍出来的苗族医药学。 苗族医药学随着历史的尘封而被湮灭了许多文化精粹,苗族民间远古神话传说在逐渐解冰中显露出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医药文化现象,再现古老的苗族医药的辉煌,诠释着其对中医传承的影响。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千古颂扬远古时代神农氏“尝百草,采百药,开创医药”的传说故事。神农氏,何许人也?与苗族医药有什么关系?史上记载,早在5 ooo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神农氏之名,始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云:“古者仓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搡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尽管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贷,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瞌。”《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作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传说中的炎帝原是极慈爱的大神,当“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作‘神农’。传说他是牛首人身,大约因为他若牛般造福百姓吧。”传说炎帝是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还是医药神。据说神农有一种神鞭,叫做“赭鞭”,是用来识药的,这些草药只要神农用赭鞭一打,就能识别药物是否有毒,识别药物的或寒或热,知其药物赋性,给人民治病。这就是历史上神农“鞭药”的传说。传统医学就在这神话的奇幻色彩中产生。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神农氏“尝百草”,行医治病的传说有如下: 《淮南子.修务篇》:“古者民茹草饮木,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插种五谷,相土地之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五帝本纪》:“赫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搜神记》:“神农以赫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插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尝药疗疾,救死伤之命。”

首届中外文化艺术节计划书

首届南京师范大学 “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计划书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是外国语学院乃至南京师范大学全体学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以外语节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然而,我们意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习外国文化的大学生,决不能忽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决定在外语节的基础上,与文学院联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举办首届“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旨在鼓励学习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一、主办单位: 学生工作处、校团委 二、承办单位: 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三、活动时间: 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 四、活动内容: 分为“国学篇”、“外语篇” 五、活动形式: 文艺演出、知识竞赛、读书节、艺术展、比赛等 六、前期宣传: 制作宣传画册、海报、横幅等,悬挂、张贴于校东南西北四个区及教学楼间 七、组委会成员名单 总顾问:陈章龙 顾问:黄军伟陈中建李莉罗秀山周燕 主席:彭海管红星 副主席:蒋其琴刘更生 指导教师:季璇胡明波 策划团: 外院:戴春华高帅阎耀宗周英杰陆遥张海波徐晗 文学院:朱乐川徐磊陈秀君吴建辉王栩熊轶佶牛日俊 宣传组: 外院:阎耀宗颜冰沁刘俊英 文学院:陈秀君 材料组: 外院:戴春华应超敏

文学院:吴建辉 节目组: 外院:高帅周英杰张海波陆遥 文学院:熊轶佶 办事处: 外院:徐晗吕小镭 文学院:牛日俊 财务组: 外院:刘金 文学院:王栩 八:具体内容: ●首届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时间:2006年12月5日晚6:30 地点:J6音乐厅 内容简介:以对比的形式体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方文化的浪漫情怀。 节目单初拟: 第一篇:中外比拼秀 1、太极拳表演VS跆拳道表演 2、民俗歌曲、民歌演唱(黄梅戏等)VS英文歌曲 3、民族舞蹈(如扇子舞)VS街舞或拉丁 4、中文诗歌朗诵VS英文经典诗歌朗诵如a red red rose 5、民族乐器VS西洋乐器 第二篇:当孔子遇上沙翁 6、一段COSPLAY 类似小品 第三篇:共享一个世界 7、书画现场展示,体现世界共同进步的主题 8、语种联唱 国粹篇 1、“不可遗失的美好”戏曲文化艺术周: 活动内容与形式: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戏曲艺术展示;二是戏曲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2006年12月中旬 活动地点:待定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活动流程:1、前期宣传:制作展现中国戏曲知识的海报、展板; 2、艺术展示:请戏剧团(如昆剧团)展示戏曲艺术,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此种戏曲,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举办讲座:在对此种戏曲形成初步兴趣的基础上,请戏剧团(如昆剧团)专业人士对此中国即将流失的戏剧文化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具体的介绍,让同学们对戏剧文化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4、以班级为单位,对这项艺术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可以以ppt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摘要:刺绣是苗族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更是苗族服饰的核心和灵魂。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主要聚居区,其刺绣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艺,以针法精巧、古绣文雅、色彩丰富而闻名于世。本文从苗绣的图案纹样、构图形式及独特工艺剖析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及历史价值。 关键词:苗族刺绣图案纹样构图形式独特工艺 苗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民族,拥有众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刺绣就是其中之一。苗绣多用于服饰装饰,如领子、袖子、肩部、围裙、头帕、裙子等部位。纹样古朴、造型稚拙,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黔东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其刺绣艺术技法精湛、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及历史研究价值。 一:黔东南苗族刺绣的图案纹样 (一)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一个来历和传说。如“兰娟衣”“姜央变月”“老鼠娶亲”“龙船节”“铜鼓传说”等,这些题材的图案纹样在苗族服饰上比比皆是,各具特点,且都带有鲜明的神灵崇拜观念。 (二)以动物形象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人民一直处于农耕生活,因而纹样体现的内容也与生活相关。以动物形象为母体的纹样一般有龙、凤、牛、羊、虎等,这些动

物形象反映在刺绣纹样中时,已与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不太相同,而是加入了刺绣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才能把多种动物的特征综合起来,创造出似像非像的纹样造型,反映了一种带有神灵化的超自然现象,这种纹样造型承袭了远古先民的原始艺术风格。 (三)以植物花卉为主体的纹样 以植物花卉为母体的刺绣纹样一般有石榴、桃花、梨花、油菜花等,这些植物形象与自然景观和民族迁徙密切相关,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命运乐观豁达的精神。这种对造型、时空的随意性大胆的夸张想象,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所以才能创造出独有的质朴、神秘的艺术天地。 二:黔东南苗族刺绣的构图形式 (一)以动物图案为主的形式 中心式:在台江县的刺绣绣片上,经常可见的就是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的图案,一般采用的是中心式构成形式。动物形象为变形后的龙、蝶、牛、狮等,龙为一条或两条盘踞于中,周边配以蝶或花、鸟或对称的两条龙,在两条龙中设一“元宝”,再四周饰花。 (图一)

少儿舞蹈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少儿舞蹈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 准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儿童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但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水平,审美水平,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能够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能够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能够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唐卡艺术调研报告

唐卡艺术调研报告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整理大学期间课程资料,自己的作业及作品。归纳一下自己的所长和偏好。考虑一下自己希望涉及的领域和方向,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立足点。整理好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相关案例、论文。 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唐卡艺术 调研途径:在青海吾屯考察以及通过网络与相关书籍搜索。 三、调研理由 之所以选择唐卡作为我的调研方向首先源于我对这门艺术的喜爱,唐卡自身的视觉魅力是吸引我的一大理由,加上它与生俱来的神秘感和独特地文化底蕴,通过对它的研究会对我的设计思维有很大启发。 其次,将传统艺术视觉元素与商业插画相结合探索传统艺术的流行性拓展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唐卡以其独特的色彩及丰富多变的制作形式不在局限在宗教绘画门类中,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与追捧者的出现,唐卡与流行的结合,与商业的结合也渐渐有了现实意义。

再者,这门课题同时也是出于商业插画前景与吸引力的考虑,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又能提升作品的品味,体现中国商插设计的原创与特色,需要好好考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调研成果 具体内容: 一、唐卡的简介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摘要 湘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湘区是苗族聚集地之一,研究苗族装饰艺术是对整个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苗族装饰艺术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苗族特有的传统装饰纹样以其饱满的构图,古朴的色调以及纯朴的整体风格深深吸引着无数的现代设计师。苗族装饰艺术纹样中精髓部分的吸取及创新并最终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室设计设艺术作品,使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空间能够与其所需的心理空间相互协调的心理诉求得以满足,延续传统装饰艺术是现代设艺术设计发展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装饰艺术纹样室设计室装饰艺术设计 Summary Western Hunan is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Xiangxi Miao area is a gathering place, a study Hmong Art Deco Analysis of the entire Hmong traditional culture. Hmong Art Deco rich, diverse forms. Among them, the Hmong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unique to its full composition, simple colors and simple overall style attracted countless modern designers. Hmong lessons and innovations in essence part of the Art Deco patterns and eventually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create a work of art of interior design furnishings meet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and space to live their mental space needed psychological demands to be coordinated satisfi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arts is a new way to the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1)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主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 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以及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四、活动形式主题班会、情境对话、才艺表演、通读传统经典。五、活动内容 1、观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老师讲《论语》的片段 2、传统文化知识竞答 3、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六、活动过程 (一)、情境短片:三个学生正在为艺术节开幕式紧张排练:练习拳法,剑术,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学生乙,比比画画,来回捣蛋,拽着别人教他武功,别人不理他,他继续窜来跳去,无奈之下,决定教他几招,不过有个条件,要问问他为什么练武术?学生乙不屑地说,这样就可以在别人欺负我时对付他了,还能混个大哥大当当,看谁敢跟我打。这时三个学生很生气,决定让他转变错误思想,重新认识武术精神。其中一学生讲: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尚武崇德”为基本原则,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通过武术训练,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诚实守诺,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你没看见“武”字拆开是“止戈”,就是停止干戈……学生 乙蹲马步,只叫苦,嘴里不停地说,什么文化,还传统,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那么多的传统传统文化,OUT了,三个学生一气之下,决定带他见识一下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走进班会现场。(二)、你好,传统文化 1、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我是传统文化的代言:出示图片,过新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结、剪纸等,请形象代言人展示。 3、小品:《如此节日》认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引发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寻找传承、拯救传统文化的途径。(三)你好,魅力华夏。 1、学生传统文化才艺展示: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衬托下,几名学生吟诵诗词经典,同时有学生在剪纸;有学生在书法,有学生自创中秋诗,有学生背诵弟子规,还有的学生在编中国结。曲终,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洁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