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金匮要略卷九.精本 经方明理 铁杆中医论坛

伤寒论. 金匮要略卷九.精本 经方明理 铁杆中医论坛
伤寒论. 金匮要略卷九.精本 经方明理 铁杆中医论坛

伤寒论. 金匮要略卷九.精本经方明理铁杆中医论坛

此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张仲景为东汉著名医学家。著伤寒杂病论。为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后汉书,无其传略,说明张仲景非豪门旺族。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才可谓之能读。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应知其侧面,看出底板,专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不可以,仅读后贤书而不读仲景书又不可以,二者兼备,临证方可有济。难症痼疾,师法仲景。仲景书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仲景一生学问,既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示六经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本是虚位,二气流行,方见真机。仲景方能疗大病,救急痛,愈痼疾。一部伤寒医天下。于无字处读伤寒。伤寒论,辨证论治揭示了由阳入阴的理论体系。伤寒全书最吃紧.最着眼处,却是个寒处。识得于此,头脑一清,耳目一新,因张仲景当时所治病证,多因寒起,证则寒象居多,方药则以除寒为主。全书从寒字着眼,寒字着手,方药则以解寒为法。如寒而后热者,系病之发衰.. 如先热而后寒者,为病之变化。故学习. 钻研仲景之书,胸中当时时存有寒字,当牢固掌握寒之正证. 变证,始为学习伤寒杂病

论之一大法门。临证时,当注意寒热二字,掌握寒与热出现的早晚不同,转化关系。若临证所见高热者,未必皆为险症。若高热之时,不应寒而恶寒者,倒须警惕。故寒后化热者尚属一般,热甚而有寒意者亟须深思。伤寒全书中,除寒字而外,尚须精研汗字。汗血同源,甚为宝贵,岂可轻易丢弃。应汗不汗病不瘥,发汗之多少亦须商,汗之适时要讲究,过汗坏病医之过。故临证之所见,有汗出少而不足祛邪者,有汗出多而邪亦不去者,有非汗出不足愈病者,有非汗出而病方退者。惟药使汗出,决无大汗出之理。大出之汗,如战汗者,乃正邪相争以决存亡而大汗出.. 如阳亡者,正气见脱而汗不止也。祛邪取汗,当予调和营卫之法,充分利用机体抗病之力,使周身上下,漐漐汗出,以手抚之似有汗出为佳。如使汗出如水流漓,正亦有损也。仲景全书,除六经本证外,均为变证.. 除六经本证治法外,均为变法。掌握其法度,自可触类旁通而应变也。伤寒之治,要旨在于病情由内向外者病退,为顺.. 由外向内者病进,为逆。临证所见痦寐之变,非惟仅由阴阳之偏胜偏衰所致者,亦可因邪阻隔而使阴阳不交者,如痰.瘀之类均是,邪去则阴阳自交,痦寐复常矣。认为仲景经方1两约为今15.6克。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仲景之秘,唯叶天士能通变之。只学伤寒容易侧重温补,单学温病容易涉于清淡。自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有案可查的方剂不下数万个,其中现在

仍被人们采用而确有疗效的亦不下千万。这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医瑰宝。有疗效就有科学。精研唐代千金,外台诸书,感到其中精华之义,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用之得当,效若桴鼓。专用经方. 古方治病,时起沉疴,随益笃信仲景。仲景治杂病之旨,意其在调以甘药四字。伤寒虽着重在辨六经,杂病虽着重在辨血. 水. 痰. 食. 虫,但具体运用时两者必须结合。不管病证怎样复杂,只要能掌握伤寒杂病的辨证方法,并博采众家. 各科辨证之法相与比较,相互参证,就能对每一病证的发病机制及鉴别有较全面的了解,立方遣药,就不致于茫无头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参阅诸家诠注批阅,反不如钻研原著之会心。当专重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每有应手而痊大症。实践得多了,逐渐感觉到偏执古方存在的一些弊端。一方面,临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之感,一方面也觉得经方究竟是侧重于温补,倘有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在临床上看到心脏病患者,在大便干结之时,病情往往增剧,必须保持大便通畅,而不是泄泻,就体会到炙甘草汤中所以用麻仁之理。通过临床,得到经验和教训,再去温习理论,会对理论理解更深,而这时理论对临床才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仲景桂枝汤,为调和营卫之方。少阳是活动的开端。回

阳救逆能强有力地挽回少阴衰亡的正气,挽回丧失的免疫力。对阳的重视,曰温阳,养阳,助阳,救阳。两感者,本表里之同病,今见有少阴溃于内,而太阳继之于外,即纵肆情欲之两感也.. 太阴受湿于里,而阳明重感于表者,即劳倦竭力,饮食不调之两感也.. 厥阴气逆于脏,少阳复病于腑者,即七情不慎,筋疲败血之两感也。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者,此寐决非嗜睡,而是欲寐而实不成寐,临证又常伴畏光踡卧之忧,当以合看。切勿将嗜睡看作欲寐,而作毫厘千里之别治也。吴佩衡认为人身真阳之少火决不可损,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对热盛灼阴之证,能当机立断,施以急下存阴或养阴制阳之法。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的治疗大法。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必须抓住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这一主要环节,方能获得阳复阴退,克敌制胜的效果。认为扶阳驱寒,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气不蒸手。不论患者症状如何繁杂多变,疑似隐约,通过望. 闻. 问. 切全面诊察之后,以此作为指导辨证的要领,则热证. 寒证的诊断不难以确立。设若确系阳证,应见内热薰蒸。大附子药性温热,能温中扶阳. 散寒. 除湿. 止痛。据他多年临证体验,但凡面色淡白无华,或兼夹青色,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心,动则心慌气短,自汗食少,畏食酸冷,力不从心,溺清便溏,诸寒引痛,易感风寒,甚或形寒怕冷,手足厥逆,恶寒蜷卧,喜暖向阳,多重衣被,口润不渴或渴喜

热饮而不多,舌质淡,或兼夹青色,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多见沉. 迟. 细. 弱. 虚. 紧等,都可以用附子进行治疗。只要谙熟其药性,配伍及用量适宜,炮炙煎煮得法,用量15

至60克,必须先用开水煮沸二至三小时。用量增加,则须延长煮沸时间,以保证用药安全,且不违背辨证论治的精神。附子的临床应用是很广泛的。常用附子加入辛温发散剂治疗阳虚感冒,取其温经解表,辅正除邪,驱邪而不伤正气.. 配合温里药,增强扶阳散寒除湿的效果,与补气药同用,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与补血药服后,以滋润不足之真阴。经验证明,依照吴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不仅能促使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阳虚. 阴寒病证得以恢复,而且用于治疗沉寒痼疾或某些危急重证,尤能显示出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吴通过大量临证观察,从热证. 寒证的不同临床表现中,归纳了寒热辨证的基本要领。即热证为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寒证为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真热证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真寒证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口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元阳有将脱之兆。惟有大剂回阳收纳,或可挽回生机。急宜破阴回阳,收敛浮越。拟白通汤加上桂主之。生脉散加味.. 养阴生津而清余热。人参15克寸冬15

克五味子3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生石膏10

克黄连5克甘草6克在内科杂病治疗方面,吴创用四

逆二陈麻辛汤治疗寒湿痰饮咳嗽.. 吴芋四逆汤治疗虚寒胃

痛及血寒气滞妇科疾病,以辛温扶阳之剂挽救了衄血. 崩漏以及寒闭危证.. 重用当归. 白芍治热痢下重.. 参麦阿胶适当配伍以收润燥养阴之功。临证中善于运用六经与脏腑密切联系的辨证论治法则,以明辨阴阳为纲,谨守病机,严格辨证,因人制宜,独创一格而又不离法度,故尔常能应手而奏效。朱善用附子以温阳救逆。通过长期临床体验,目睹滥用寒凉的恶果,轻则病情增剧,重则阳亡莫救。故对张景岳之论.. 人身难得者是阳,易失者亦阳。阳之将亡其死速,阴之将亡其死缓。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深信无疑。他认为时时顾护阳气的存亡,是治病救命的关键所在。而温阳补阳最力者,莫过于附子。故平生最喜用附子,也最善用附子。但他并非乱投滥施,而有规矩准绳,凡见症有面苍. 汗出. 溲清. 舌淡,即可放胆使用。戴阳之面赤如妆,虚阳上浮之舌红少津,阳虚阴必走之吐血,过用寒凉使实热化为虚寒之麻疹,脾阳不运胃津之消渴等等阴阳疑似之症,在辨证准确之后,也当机立断,重用附子。如遇真阳衰竭,脱症蜂起,奄奄一息,顷刻待毙之际,附子不仅重用60克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追残阳,挽回生机。大吐大泻,阳随阴脱,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加木瓜.. 朝食暮吐,反胃重症,用生附子炭剂,乘热投入姜计研末蜜丸作根治法.. 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水气上逆之眩晕,水泛为痰之咳喘,均用大剂真武汤加味.. 肾虚水肿,

经久不愈之慢性肾炎用济生肾气丸.. 消渴引饮,饮一溲二之下消用肾气丸加乌梅. 花粉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药而重用。但在上热下寒,从阳引阴,引火归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则较轻微。误表戴阳之伤寒坏症,面赤身热烦渴,大便反泻,舌苔两边白润舌中红燥,乃上热下寒,用朱肱之益元汤,扶阳滋阴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阳气不得入于阴致阴虚失眠盗汗,用附子以为补阴响导从阳引阴,每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枣仁. 浮小麦.. 阴虚于下,虚阳上浮的虚火喉症,用李纪方镇阴煎.. 肾不纳气,虚阳上浮的气喘,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以附子与淮牛膝配伍引火归元,则附子用量又极轻微。案.. 脉博迟缓,舌虽黑而湿润,唇虽焦而带淡,当此一发千钧之候,急用温补或可挽回造化之力,乃疏附子理中汤加黄芪米炒,当归土炒与之。苟非脉迟. 肢冷. 面白. 舌润. 吐泻等症状出现,此方不可试也。朱善用滋阴养液,顾护阴津。临床虽时时注意阳气的存亡,但对阴精的盛衰从不掉以轻心。如论治阴虚劳之证,朱认为.. 纯以滋水为主,水足则火藏于水中矣,水虚而火无所附,飞越于上则逼血妄行,克金则咳嗽不巳,灼津液则饮食变为痰涎,蚀肌肉则形骸为之骨立,精竭神枯,脉之所以细而数也。余每见患阴虚劳到极危之候,喉痛. 声嘶. 两颧发赤,则系水涸火越。以善用乌梅丸治杂证蜚声一时,曾四疏乌梅丸方,一用于肢厥,一用于吐逆,一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

气逆于中诸证,皆可随证施用。腹泻与肢厥两证,均阳衰于下也,故重用姜桂附辛,而去二黄.. 呕吐一证,气逆于中也,故重用黄连,黄柏.. 去细辛,轻用附姜以平之。古谚云..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疬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后,由于战乱频繁,以致原书流散于民间。到了西晋,经太医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搜集成册,名为伤寒论。此后,又经东晋,南北朝,该书仍然流散于民间。唐代孙思邈撰千金要方时,仅少数引证了该书内容,而未窥其全貌,故有江南诸师秘仲景书而不传之叹,孙思邈晚年撰千金翼方时,才收载了伤寒论全书内容,开载入卷九.卷十之中,可看做是伤寒论最早的版本。自秦以后,有一个经西汉到东汉早期的几百年的发展兴盛时期,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医学事业的发展,也相当突出。人民群众的疾苦,激发了张仲景发奋于医学并从事医学著述的热情和责任感。伤寒论的学术成就,首推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医学专著。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法则和整体恒动观。其治疗,必因证立法,因法设方,

因方遣药,法度谨严。伤寒论对多种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提出准确而有效的治疗。伤寒论,所论六经,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依据脏腑经络的阴阳属性,而提出的六大机能体系。各机能体系有独立的生理功能,又与其余各体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协调配合关系,故而六经在人体这个大体系之中,构成有机整体。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由于疾病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故有兼挟的,谓之兼证..由此证而变为彼证的,谓之变证..由一经病证而传变为他经病证的,称为传变。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的纲领。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太阳亦称巨阳。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众口皆同。八纲辨证是逐步总结和完善的-种辨证纲领。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总概括,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故在具体运用上,适应面很宽,但须与其他辨证纲领相互渗透,才能对某一具体证候作出准确而具体的判断。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互补之妙,而非相互对峙。循六经次序相传者,谓之循经传。病邪隔经相传,谓之越经传,称为误治传,传有因误治而使病邪传变者。有从太阳而内陷厥阴者,称为首尾传。以上传变形式中,循经传,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余传变形式,固然常可见,但毕竟是形式,不能称为规律。六经病证中,凡二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凡一经证侯未罢,而一经证侯继起者,谓之并病,

换之言,并病出现有先后次序。凡素体虚弱,感受病邪,病证不经三阳阶段而直接出现三阴证候者,名为直中。太阳主一身之表,名六经之藩篱,有卫外之功能。太阳篇中变证尤多,变证则病情巳发生性质变化,不属太阳病范畴,而又列入太阳篇者,正所以明病情演变之原由。不问何气之变,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巳未,而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桂枝汤本证,辨证为主,不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今人凿分伤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盖因桂枝汤所主的证候较广,非太阳中风一种,故脉象难以规定,正是大论清空灵妙处。观论中桂枝汤诸条之脉象,屡有变异,当信而有征,何况桂枝汤主病证尚多。是定法中之活法也。太阳中风以缓脉为主,然随病理状态不同,而脉象常有变例。浮缓之脉,必与中风之症并见,方可断为表病。太阳病在表,从表而祛其邪,犹因势利导,少费功力。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之因,种种不一,汗出而宜汗法治疗的,当属营卫不调之自汗,其发汗之方,又宜桂枝汤,决非麻黄之属。桂枝汤于发汗中寓有敛汗之意,和中有调之功,故发汗是其手段,敛汗为其目的,此指桂枝汤治疗杂病自汗而言。若太阳中风证而用桂枝,则以发汗为手段,调和营卫,邪祛正安为目的。以病字冠首,说明所包范围甚广。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若其人脉

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之,勿令误也。桂枝汤三禁..一.表实无汗者..二.湿热内盛者..三. 内热甚者。桂枝加葛根汤..此方为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经脉之良方。扶阳即所以固表,固表即所以敛汗,敛汗即所以存阴。桂枝汤中加附子以温经扶阳,则暗合存阴之意,为扶阳解表之方。邪陷胸中而胸阳受伤,芍药不得不去。因胸阳不足而邪陷,故去酸苦阴柔之芍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以发汙后但身疼痛,脉沉迟为主症,或有表证未罢。身疼痛,脉沉迟,因表证或有或无,即令表证未罢,仍以身疼痛,脉沉迟为重心。示人以灵活应变。阴虚固宜滋养,外邪尤不可不祛,不汗则邪无从出,汗之又不可常用辛温,可考虑解表与益阴兼顾之法。久患小便淋漓者,谓之淋家。其病始成于下焦湿热,经久而病证不愈者,多是湿热未尽,而津液巳亏。久患疮疡之人,谓之疮家。惟其疮疡久而不愈,所出脓血过多,以致损伤气血,经脉失养,于是身体疼痛与表证的身体疼痛有本质区别。疮疾初起,气血初聚,脓液未成,而有发热恶寒等明显风寒外感现象者,则可酌情使用汗法。然则此为疮疾初起,不属疮家,故须明辨。素来衄血之人,谓之衄家。衄家阴血常亏,虚火常妄动,故有阴虚发热现象。阴虚发热,自异于外感发热,故不可辛温发汗,以免津亏火炽之忧。即令衄家兼有外邪,法宜益阴解表,仍不可使用辛温发汗。目为肝之开窍,亦受肾水的滋荣,阴血伤及

肝肾阴液以致双目直视,当知危象伏于中,不可不慎。尺中脉迟,不论阳虚或血虚,必无发汗之理。阳气不足以温煦,阴血不足以濡润,经脉失养,故有寒栗而振之变。病人有身疼痛之表证,恐人不顾营血之虚,而妄行发汗,故引申禁例,以示审慎之意。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此方以葛根为君,一物而兼三任,既疏散外邪,升腾津液,升阳止利。呕逆者,须加半夏降逆止呕。不得以病因之风.寒,而拘限病证之自然发展趋势,可见寓意非浅。至于脉之浮紧.

浮缓,总是表病之脉。其形成固与风或寒有关,然影响脉象之因素,非止一端。同一证候,常有多种脉象,而同一脉象,又可反映多种证候,盖以感邪有轻重,体质有强弱,个体有差异。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其功效超过麻黄汤,若非表里俱实者,不可轻试。此方不惟少阴病当禁,凡一切虚寒。实热均属禁忌。无少阴证者,大青龙发之,而引伸出重大辨证关节。小青龙汤本方重点在于治寒饮咳喘,不论表证有无,都可用之。方药与证丝丝入扣,示人以灵活。有芍药相配,是发中有收,故汗而不峻。须以方测证,方能得其全貌。石膏为清热除烦要药。生姜一物,而有二任,外则协助麻桂以解表,内则协助草枣以调和。表郁轻,故解表宜轻,尽管如此,仍不离发汗之法。坏病变化多端,治无常法,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凡是各经变证,皆应遵此原则,方得仲景原旨。因芍药为阴柔之品,有碍心阳之恢复,故不

能用于误治后心阳亡失之证。桂甘龙牡汤证乃心阳受损,心神浮动,以烦躁为主症,心阳虚损程度较重,治当补益心阳,潜镇安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乃心阳亡失,而出现心神浮越,以惊狂.卧起不安为主症,其心阳虚损最重,达到心阳欲亡的程度,治当补益心阳,镇惊安神。汗后阴阳两虚证,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学院:二临 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课程:中医误诊误治辨析 姓名:沈楚楚 学号:053014115 完成时间:2015.5.1

摘要 目的:研究误诊误治案例,减少实践失误 方法:选择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结果:通过案例了解到不同性质症候的异同和辨别方法 结论:病症的相似或人为因素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需提高辨别病症的能力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误诊误治、分析、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医著作。医师常常喜欢运用其中的良方,但是实际临床操作中由于辨病的失误,常有误诊误治的事情发生。一剂汤剂中哪怕是一味药的失误增减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祸端。 案例分析与解析 (一)【伤寒论】选例 案1 腹痛误治 吴xx,男,13岁,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无效,后来省城求医。治疗20多天后,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无效。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无效。后转中医治疗。询其腹痛隐隐,时而绕脐腹痛,时而膝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天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因其前期治疗均未有效,病势不急,痛不消失,无任何阳性特征,仍属肝脾不和,姑拟四逆散加味试治。处方: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山药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嘱服2剂,2剂后,腹痛已罢。再服两剂后一切良好。[1] 腹痛: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的部位疼痛而言。包括大腹、

小腹、少腹、脐腹。[2] 病因病机: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六淫、饮食失节、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湿阻、虫积、食积等因素。[2] 诊断要点:从疼痛部位看,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痛在脐下两侧多余肝肾经有关:从病邪辨,腹痛不外乎寒、热、虚、实之类。寒痛,遇寒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热时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黄,脉洪数;虚痛,痛势绵绵喜按;实痛,胀满攻痛拒按;气滞痛,攻痛无定痛;血瘀痛,刺痛而固定不移;另有湿滞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等。[2] 【误案分析】本案几经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此病机仍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四逆散中的柴胡、枳壳有升有降,芍药、甘草缓急中和,加入山药、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顺气和胃,使之肝脾得调,胃气得顺,故可获效。[1] 案2自汗 符xx,女,68岁,1997年初诊。 病者自汗半月余。询其病史,因感冒服板蓝根、感冒灵等中西医成药甚多,继之汗出不止,全身汗出如洗,怕冷畏风,穿着甚多,卧床覆被以热水袋敷之,则身暖汗出较少。起床进食,饮水后汗又出。精神疲惫,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安静,脉缓而弱,舌淡润。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后,患者告知,服一剂,汗出缓解,但服2、3剂后,汗出如前,且有增无减。患者证与第一诊方相似,并用麻黄根之类无效,遂用桂枝加附自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嘱文火久煎,分3次服用。9月26日告谓,汗出止,身体舒适,痊愈。[1] 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个人体会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在处于研究生阶段,仍然开设经典学习课程,把中医经典的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表示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的了解。在几位老师讲述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本人又重新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树立了对中医作用的信心 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橘枳姜汤 经方专版 铁杆中医论坛

橘枳姜汤经方专版铁杆中医论坛 橘枳姜汤组成;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服法;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方歌;痹而气塞又何施,枳实辛香三两宜,橘用一斤姜减半,气开结散勿迟疑。(《金匮方歌括》) 功效:行气化饮,和胃降逆。 方义:橘枳姜汤以橘皮、枳实宣通气机,行气以散饮,用辛温生姜,宣通胸胃阳气,降逆散饮,三药合用,使中上二焦气机宣行,则痹通塞解。古今方论; 周扬俊; 一属足阳明胃,胃中实,故君橘皮以理气,枳实以消满,且使积滞去而机窍通也;更加生姜之辛,无处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快。此同一实证中,而又有藏府之别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徐彬; 橘积以利中上焦气。而加生姜以宣之,胸痹本属虚而治之,若此气塞之甚,故先治标后治本也。(《金匮要略论注·卷九)) 魏念庭;

方用橘皮为君,开郁行气,枳实除坚破积,生姜温中散邪。较前法从急治其标,亦未失治本之意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古今临床; 现代临证,本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等消化道症状者;亦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肺气肿、气管炎等疾病而见本方证者。若伴有呕逆者,酌加干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呕。停饮胸满,加茯苓、泽泻。气滞痰满,加木香、砂仁。赵锡武医案; 李某,女,57岁,干部。 冠心病心绞痛五六年,心前区疼痛每日二三次,伴胸闷气短,心中痞塞,疲乏,脉弦细,苔白质淡,边有齿痕。此系胸痹之病,乃心阳虚,胃不和,遂致气机不畅,血脉闭阻。拟通阳宣痹,心胃同治。仿栝篓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化裁:处方栝蒌30g,薤白12g,半夏15g,枳壳10g,橘皮15g,生姜6g,党参30g,生黄芪30g,枝枝12g,香附12g。服上方2个月后,心前区痛偶见,胸闷气憋减轻,脉弦细,苔薄。心电图改善。(中医杂志1981(3):45)

世界中医药发展论坛方案

第二届中国(吉林)中医药国际研讨会 暨“十三五”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层研讨会 方案(草案)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政策的出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令人振奋,令人鼓舞!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中国政府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注重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医药逐步被更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加快中医药发展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为了能将中药民族药培育成增长快、效益好、老百姓得到实惠多的重要富民生态产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与吉林省政府、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共同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国际研讨会,为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 会议目的 1. 搭建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中医相关行业桥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2.深化与各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与制订,营造有利于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国际环境。实

《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

48 承气汤方 29 桂枝汤方 27 小柴胡汤方 12 五苓散方 12 四逆汤方 10 麻黄汤方 9 白虎汤方 8 大陷胸汤方 8 理中汤方 6 小青龙汤方 6 吴茱萸汤方 6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小建中汤方 5 大柴胡汤方 5 抵挡汤方 5 栀子豉汤方 4 瓜蒂散方 4 小半夏汤方 4 猪苓汤方 4 甘草干姜汤方 3 大青龙汤方 3 葛根汤方 3 甘草泻心汤方 3 泻心汤方 3 桔梗汤方 3 肾气丸方 3 十枣汤方 3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汤方 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 2 桂枝加芍药汤方 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2 桂枝加葛根汤方 2 桂枝加黄芪汤方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2 芍药甘草汤方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炙甘草汤方 2 奔豚汤方 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2 当归芍药散方 2 麻黄加白术汤方 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 越婢加白术汤方 2 甘草麻黄汤方 2 柴胡桂枝汤方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 黄芩汤方 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茯苓甘草汤方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 真武汤方 2 猪膏乱发煎方 2 下瘀血汤方 2 茵陈蒿汤方 2 理中丸方 2 理中加附子汤方 2 白通汤方 2 乌梅丸方 2 桃花汤方 2 竹叶石膏汤方 2 栀子干姜汤方 2 黄连阿胶汤方 2 黄土汤方 2 白头翁汤方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 赤小豆当归散方 1 桂枝加桂汤方 1 桂枝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1 桂枝去芍药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1 桂枝附子汤方

“神奇的眼病丹药”的更多相关文章

“神奇的眼病丹药”的更多相关文章 神奇的眼病丹药” 的更多相关文章中医验方-抗癌片欣 然求索斋 中医验方-抗癌片。处方:黄15g ,田三七60g ,琥珀30g, 黄连15g,黄柏15g,黄苓15g,陈皮15g,丹药30g (丹药方:明矶60g,牙硝60g,水银60g,煅皂矶60g ,朱砂 1 5g )。制法:先炼丹药,再加牛黄、田三七、琥珀研细末, 并加入其余药粉制粒压片,每片含丹药0.03?0.05g。功用: 乳腺癌、卵巢癌及纵隔肿瘤。 中医单药奇效(黑丹)病案iippss 中医单药奇效(黑丹)病案。 中医治疗杂病秘方集锦Wsz6868 中医治疗杂病秘方集锦。 颈椎病头晕秘方中医临床经验交流版- 复兴...天师与魔 颈椎病头晕秘方中医临床经验交流版- 复兴中医网中 国优秀中医药网站|中医论坛|中医...凡颈椎病,头晕者众。有

秘方,用数千例病人,疗效非常好。此方家传,凡颈椎病头晕皆可以用之。石家庄省三院一专家家属,该院以骨科出名,该专家以颈椎治疗出名,然而其母亲患颈椎病之头晕,用尽西药不好,唯有手术一法。颈椎病头晕者,可以试用。 转】强记不忘丹秘方程兵偏方工作 转】强记不忘丹秘方此方是我几年临床常用的一个 验方,疗效非常理想,也是我读书时学中医服用过的验方。 中医药方,大人参90 克,黄耆120 克,忘忧草120 克,柏子仁90 克,元肉120 克,朱砂35 克,石菖蒲120 克,煅龙齿90 克,灵磁石60 克,酸枣仁90 克,东阿胶130 克, 熟地黄60 克,明天麻60 克,茯神90 克,远志仁90 克,紫 河车60 克,硫黄35 克,牛脑花一具,红蚂蚁250 克。记忆 果25 克。临床疗效,坚持服用30 天后明显头脑清醒,60-90 天记忆增强,120 天后可以强记不忘。 转】强记不忘丹秘方痕无迹验方,疗效非常理想,也是我读书时学中医服用过的验方。 转】强记不忘丹秘方此方是我几年临床常用的一个 中医药方,大人参90 克,黄耆120 克,忘忧草120 克,柏子仁90 克,元肉120 克,朱砂35 克,石菖蒲120 克,煅龙齿90 克,灵磁石60 克,酸枣仁90 克,东阿胶130 克,

华夏中医论坛

华夏中医论坛 论坛?温病学资料? 温病医案 温病医案 从别处搜来的,共同学习 风温 案一:孙左男59岁初诊1952年9月10日 头痛,微恶寒,咳嗽不重,发烧38℃左右,两脉浮滑,舌苔白腻根略黄,口干,心烦夜不能寐,二便如常,患者要求急给重药以速其效,故以清热凉气之味。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9克、银花9克、苇根3克、大青叶30克、黄芩9克、知母9克,并自有紫雪丹1克冲服一付。 二诊1952年9月11日药后身热未退,头痛,恶寒未解,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而滑,脉来浮数。温邪上犯,邪在卫气之间,误用清气,卫气不疏,正气受戕,面色暗浊,改用疏卫展气之品,以银翘散加减治之,处方:薄荷3克(后下)、荆芥穗6克、淡豆豉6克、炒山栀9克、桑叶9克、菊花9克、炒牛蒡子6克、前胡6克、杏仁9克,一付。药后卫气得疏,面部及周身小汗,身热退净,脉

象已转弦滑,舌苔略干,头痛、寒热皆解,再以疏解卫气而愈。(《温病汇讲》赵绍琴"论到气才可清气") 案二:败血症伴发肺炎治案患者王××男性54岁干部住××医院传染病房,住院后曾以抗菌素治疗不效,第七天邀中医会诊。 初诊1978年9月29日症状:发热,体温39℃~41℃,昼轻暮重,高热时伴有憎寒,精神淡漠,气急胸闷,咳痰稠粘,腹胀满,按之微硬,大便已六日未行,腿膝酸疼,入夜更甚,但无红肿。舌质绛,舌根及中部苔黄黑而干,脉象滑数,112次/分。化验:血象,白细胞130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7%,嗜酸1%;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X线摄片:右肺有炎症灶。西医诊断:败血症伴发肺炎。中医辨证:属热毒入营,肺失肃降,胃腑蕴结,津枯邪滞,气营两燔。治法:养津通腑,清热肃肺。拟增液承气汤加减。处方:鲜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10克、制军10克、川贝母6克、鱼腥草30克、银花20克、炙甘草4克,服二剂。 二诊10月2日经服前方二剂后,昨晚七时许,大便一次,微清,粪色焦黄,腹满顿减,胸闷气急亦轻,晨间体温38.3℃,舌绛红,根部黄苔未退,脉象滑数,92次/分。再守原法加减。处方:鲜生地30克、元参10克、鲜石斛12克、银花20克,制军4.5克、枳壳6克、麦冬10克、鱼腥草20克、生苡仁20克、甘草4克,服二剂。 三诊10月5日两日来大便每日一次,腹部平软,知饥欲食,体温午后尚有37.5℃,腿膝酸疼明显减轻,舌苔黄糙已退,质红而

国医通 2018-2019 金匮要略及部分伤寒论试题答案汇总

《伤寒论》 1、证见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而属表里同病,治当。:C A、先治表 B、表里同治 C、先治里 D、治表多治里少 E、治里多治表少 2、黄芩汤证见下利,其性质是( ) 。:A A、胆热迫肠 B、肠中热邪内蕴 C、肠中湿热内阻 D、肝热迫肠 E、表邪内迫大肠 3、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4、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下列哪项解释最确切():B A、胃家燥邪亢盛 B、胃肠燥热亢盛 C、胃肠邪气盛实 D、肠中燥结成实 5、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 A、先煮麻黄,去上沫 B、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D、温覆取微汗 E、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6、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予明叙():C A、汗出 B、发热 C、头痛 D、浮缓 7、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 ) 症状?:C A、手足厥冷 B、下利清谷 C、手足自温 D、脉微细 E、利下臭秽 8、《伤寒杂病论》作者::C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张景岳 E、张志聪 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身痒者,治用:A A、桂麻各半汤。 B、桂二麻一汤。 C、桂二越一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茵陈蒿汤。 10、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11、《伤寒论》中厥阴最为全面的概括是( ) 。:E A、手厥阴心包 B、足厥阴肝 C、手、足厥阴 D、阴阳学说中的阴尽阳生 E、脏腑经络及阴阳学说两个不同范畴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应:A A、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B、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柴胡桂枝汤。 C、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柴胡桂枝汤。 D、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桂枝汤。 E、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小建中汤。 13、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 ) :D A、发热与恶寒并见 B、不发热而但恶寒 C、其背恶寒如掌大 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1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证():C A、痞 B、痞满 C、疼痛 D、呕吐 15、下述汤方均具清上温下之功,能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是( ) 。:E A、黄连汤 B、栀子干姜汤 C、麻黄升麻汤 D、干姜芩连人参汤 E、乌梅丸

打造1000铁杆粉丝,建立个人领域权威IP全流程解析,适用于各个行业

打造1000铁杆粉丝,建立个人领域权威IP全流程解析,适用于 各个行业 有流量才会有生意,有信任才会有成交。 阅读提示:文章较长,内容多且杂,但是,只要用心看完这一篇文章,你就会了解到如何在互联网上打造个人品牌了,不管你带入到哪个成名大咖的例子上去,几乎互联网上的成功都是一个模式。 在互联网上做项目,如果是想作为一个长期的事业去做,一定离不开一个优秀的个人IP,不管你是卖产品、卖技术、做培训还是其他,一定要给自己贴上一个便签,让人看到你头像、或者名字,就能想起,噢,这个人是做某某方面很专业的。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说过一个理论:一千铁杆粉丝理论。 你只需要有一千个铁杆粉丝,你就能轻松养家糊口,时代在不断的变革,粉丝经济也在改变,不过你放心再怎么改,只要你有粉丝,依然有钱赚。 但是,你必须是你从事行业上的专家,是你所在领域的的百科全书,当行业的问题你都有所了解,才会有人愿意成为你的铁杆粉丝。 所以今天主要讲的内容: 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个人IP,打造成领域专家 打造个人ip整个流程包括三大点:

微信公众号作为流量载+全网营销推广自我价值+个人微信号引导成 一、公众号名称: 名称简洁,直接点名自己做什么的(如:手机摄影、秋叶PPT、XX创业分享) 公众号发文方向: 根据自己行业,分析粉丝或者说是客户喜欢关注的问题进行细分。(如戒烟类的,可以分为吸烟危害、戒烟方法、戒烟症状、戒烟替代物、戒烟案例分享等内容进行扩散撰文。)目的:此步骤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你只有了解了你的粉丝需求、你才能把握住他们。不要站在个人喜好去发文,那样只能自嗨。 三、公众号发文频次: 发文频次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千万不要断更。现在同类型的竞争很大,建议出一篇就要有有一篇的价值,只有给予别人价值,才能留住粉丝。 四、文章内容: 原创:有能力的或者有自己行业沉淀的可以自己写原创,有手艺类的可以录制视频效果更好,原创所获得的平台推荐量更大,对粉丝积累来说会更迅速。 伪原创:关注50个同行,找比较好的文章,提取中心思想自己组织语言发文。 五、流量: 关于引流这块,一直是所有人需要直面的问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做流量,唯有坚持2字,别无捷径 1、利用现有的资源推广: 微信群、QQ 群,做一行业,总会有自己的同事或者同爱好者,先做好群,,拉他们进来提供干货知识,作为初始粉丝的积累。或者可以直接自己找相关行业群,多在群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 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与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与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与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就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

【请教】如何开始中医的学习讲解

【请教】如何开始中医的学习 本人曾经听过多次中医的讲座,有感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加之本人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直想学习中医知识,现在完全是门外汉,不知道从何学起。 望各位前辈、同仁指点。 --如果自学的话,你可以试下这个方法: 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目前我也在这样学。 -----------回复heacheuy 的帖子 多谢指点。 明天书店里去一下。 --回复雪岩98 的帖子

我也才开始,这个方法好像是看到四圣心源先生说的。 --也可考虑搜索徐文兵的解读黄帝内经听听,对中医建立点印象。再从网上搜索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看看(实体书也有卖,不过删减了许多有趣的内容,而这些对入门个人觉得有帮助) --这种事情要看机缘,不是可以强求的,别人推荐给你的书不见得适合你 -我也困惑中,希望能得到前辈们的指点 --没有中医和易学基础,想入道和刚入道的朋友建议先不要看黄(黄元御)书,最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进中医大门的金钥匙系列丛书》,写的非常好,建议你买几本看看。当然了,想学好中医是想当难的,如果你真想学,先买本秦伯未的《中医入门》入一下门,然后再买本《药性赋》看一看,背一背,然后再买本《濒湖脉决》看一看,背一背,然后再买本《医学三字经》看一看,背一背,大概用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当个普通中医了,呵呵。千万别小看这几本小书,小书中有大学问,大秘决,等你读了十几年中医书,看了无数临床经验后,你就明白了,呵呵。 --拿药性赋里的几句话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寒性药里面有句话叫“菊花明目而清头风”,这一句话就可以让你治疗好多病。现在举两个我的临床病案:病案一:单味菊花清头风治疗头疼,眉棱骨酸痛。最近天冷,一位同事鼻炎犯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头疼5天了好不了,正好她从家里带来了一包菊花,想泡茶喝,我看见了,告诉她让她放上一大把菊花(平时她就用3,4朵),泡了两杯头疼减轻,第二天头疼万全消失。病案二:菊花配合枸杞明目治疗眼睛干涩和精神疲劳,有位学生眼睛干涩,精神疲劳,用滴眼液等不能缓解,找到我,我让其喝枸杞菊花茶,三天后眼睛干涩,精神疲劳症状万全消失。 推拿按摩:揪耳操让老人像小伙精力充沛 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中医论坛 据笔者说,他认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做起事来兴致勃勃,像一个20岁的小伙那样精力充沛。很多人都向他取经,他说:“其实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做一套揪耳操而已。” 他把自己的那套揪耳操,传授给向他取经的人。每天起床后,他都会把右手绕过头部,向上揪左耳14次;然后反过来,左手绕过头部,向上揪右耳14次。他告诉身边的朋友,一天之中只要有空闲,就要多揪耳,养生效果很明显。所以,不要小瞧耳朵这个小东西,它掌管着我们的健康大权。人体耳朵上有180多个穴位,如果用线把耳朵上重要穴位连接起来,像极了倒置在母宫里的胎儿。而且在这小 小的耳朵上,能够找到很多与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和反射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