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传输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在这种网络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信息通信工程技术如何利用传输技术的革新来推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立足于我国传输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对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做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其基本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使人们认识到传输技术手段发展对于信息通信工程技术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输技术通信工程应用发展

传输技术是通信网络的承载媒介,在各项工作业务的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提升传输技术的手段和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通信网络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安全、更加便捷的服务。基于这种情况的认识,信息通信产业的开发商和经销商开始对传输技术的提升与传输网络的建设给与充分的重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特征性,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把握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使用情况和发展前景,对于提高传输技术水平和手段,更好的为社会各行业信息通信工程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输技术产品的轻薄化发展

为了方便人们对传输技术产品的安装、移动和使用,传输技术产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1引言 融合(Fusion)的概念开始出现于7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多源相关、多源合成、多传感器混合或数据融合(Data Fusion),现在多称之为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或数据融合。 融合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种信息源、多媒体和多格式信息,从而生成完整、准确、及时和有效的综合信息过程。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传感器的数据和辅助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精确、更明确的推理结果。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信息的冗余性、互补性、协同性、实时性以及低成本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其关键在于信息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2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由于信息融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融合过程的分类。

2.1按照信息表征层次的分类系统的信息融合相对于信息表征的层次相应分为三类: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 数据层融合通常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折与理解等方面,采用经典的检测和估计方法。特征层融合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信息融合,目标跟踪领域的大体方法都可以修改为多传感器目标跟踪方法;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它实质上是模式识别问题,具体的融合方法仍是模式识别的相应技术。 决策层融合是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处理,其中包括顶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决策层触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2.2JDL模型(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 JDL)和λ -JDL模型该模型将融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源处理,第一层处理(即目标提取)、第二层处理(即态势提取)、第三层提取(即威胁提取)和第四层提取(即过程提取)。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有层次地进一步分割,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它们。 λ-JDL模型为JDL模型的简化,把0层包含进了1层,4层融入其他各层中。

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1)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计划,如法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计划等。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术融合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含有电子信息技术成分。例如,在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火箭)、飞机、汽车、船舶中,都装备了电子仪器仪表;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普通机床通过增加数控系统,就成为了数控机床,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低了管理成本。在产业衍生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发达的ICT 产业,促进了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咨询业、会展业。 (2)发展趋势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不断增强。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将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业衍生方面,ICT 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

融合通信方案

申瓯通信 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10月,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全国性无区域企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6800万,在全国设立多家销售中心和特约经销处,目前,占地面积为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万平米的上海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已经启动运营,借助上海这个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和有利平台,充分整合配置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 致力于IP融合通信系统的自主研发、制造。为国内外运营商提供先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绿色、环保、节能”为宗旨,彻底降低设备的功耗和运营成本。全面配合运营商打造IP融合通信新潮流。 企业宗旨:“尽善尽美贡献产业,至诚至信服务用户” 使命:想客户之难题,为其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经营战略:“以培育综合竞争力壮大产业,以开拓新领域发展产业” 融合通信系统 优势 1、组网灵活、接入方便、节省成本 申瓯融合通信系统真正实现IMS(internet)、PSTN(E1/环路)、2G无线网(GSM/CDMA)、3G无线网(TD-SCDMA/WCDMA/CDMA2000)的无缝接入,彻底解决运营商组网和接入

困难的问题,内嵌电子传真、语音信箱、视频留言、视频录音、视频电话会议、服务满意度自动语音回访系统、产品序列号真伪自动查询系统、呼叫中心(IVR)等多业务服务器。给运营商做增值和传统业务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彻底减少外围设备的添置。并可灵活组网,实现异地分支机构无缝接入此系统,真正实现全球无区域移动办公。使用申瓯融合通信系统无需重新部署电话线,同一条网线即可实现语音、视频、数据的传输,减少了人工和材料的成本。 2、提高客户生产、办事效率 申瓯融合通信系统一个总机下面的分支机构可迈向全球各地,实现便携式移动办公,彻底解决:企业与分公司、办事处之间,对外公布号码太多,联系不方便等问题,真正实现一次接通,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和客户的满意度。 融合通信系统图 拓扑图如下:

物联网中的几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电子教案

短距离无线通信场指的是100m 以内的通信,主要技术包括Wifi、紫蜂(Zigbee)、蓝牙技术(Bluetooth)、超宽带技术(Ultra-wideband ,UWB)、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以及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类型。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信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要求,作为无线通信技术重要分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正逐步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国也相应地制定短距离通信技术标准,特别是RFID 和NFC 在物联网、移动支付和手机识别方面的应用标准,例如主要的RFID 相关规范有欧美的EPC 规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 ID)规范和ISO 18000 系列标准。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短距离通信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短距离通信产业。例如科技部、工信部联合14 部委制订的《中国RFID 发展策略白皮书》等。此外,包括诺基亚、英特尔、IBM、东芝、华为、中兴和联想等众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短距离无线通信中各技术的研究中。 1、Wi-Fi技术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高保真)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IEEE802.11b),Wi-Fi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1Mb/s,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但在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却略胜一筹,可达100 m左右。 Wi-Fi是以太网的一种无线扩展,理论上只要用户位于一个接入点四周的一定区域内,就能以最高约11Mb/s的速率接入互联网。实际上,如果有多个用户同时通过一个点接入,带宽将被多个用户分享,Wi-Fi的连接速度会降低到只有几百kb/s,另外,Wi-Fi的信号一般不受墙壁阻隔的影响,但在建筑物内的有效传输距离要小于户外。 最初的IEEE802.11规范是在1997年提出的,称为802.11b,主要目的是提供WLAN接入,也是目前WLAN的主要技术标准,它的工作频率是2.4GHz,与无绳电话、蓝牙等许多不需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无线设备共享同一频段。随着Wi-Fi协议新版本如802.11a和802.11g的先后推出,Wi-Fi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速度更快的802.11g使用与802.11b相同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调制技术,它也工作在2.4GHz频段,速率达54Mb/s。根据最新的发展趋势判断,802.11g 将有可能被大多数无线网络产品制造商选择作为产品标准。微软推出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都包含了对Wi-Fi的支持。 2、UWB技术 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UWB可在非常宽的带宽上传输信号,美国FCC对UWB的规定为:在3.1~10.6GHz频段中占用500MHz以上的带宽。由于UWB可以利用低功耗、低复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及项目管理 宋风光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及项目管理宋风光 发表时间:2019-09-12T11:53:34.6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宋风光1 唐玮凡2 张韧维3 赵继明4 [导读] 摘要:如今,发布一条消息可以很快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通信。 1.身份证号码:41272119860211XXXX; 2.身份证号码:51112619821021XXXX; 3.身份证号码:51021319811102XXXX; 4.身份证号码:15262419840208XXXX 摘要:如今,发布一条消息可以很快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通信。信息的快速流通是促进全球一体化的一大助力。这么强大的互联网通信的建立依赖于通信传输技术的支持,本文从传输方式的多样性出发,介绍不同传输方式的特点及应用方式,同时介绍如何有效管理通信工程项目,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通信传输工程的施工速度。 关键词:传输技术;技术应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原来的通信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优化升级通信技术在现阶段变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通信服务的需求,并且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通信工程不能合理创新发展,那么首先将导致不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其次会使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发展水平停滞不前,严重者会对社会经济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1通信传输技术的介绍 通信传输技术按传输介质的不同特性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有线传输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的产生应用让我国的通信事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的通信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潜能,需要更多人去探索和研究。文字、语音、视频等数据传输形式的变化表现了我们对更具体、更形象的通信技术的追求。 1.1有线传输技术 有线传输技术是将导线、电缆、光缆等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传输方式,目前主要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其中,最主要的且应用最广泛的媒介是光纤。双绞线电缆是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相互缠绕在一起构成的,这种缠绕方式可以使两跟导线上的辐射电磁波互相抵消,减少对信号的干扰。双绞线可以分为非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的结构简单,阻然效果好,屏蔽双绞线抗电磁干扰强,数据传输速率快。同轴电缆有四个组成部分由内向外同轴放置,即中心导体、绝缘层、金属屏蔽层、外绝缘层。虽然同轴电缆和屏蔽双绞线都具有金属屏蔽层,但同轴电缆可以传输的信号频率高于屏蔽双绞线。光纤一般采用石英玻璃制作,且光信号的传输必须满足全反射条件。与其他两种传输介质传输电磁信号相比,光纤中传输的是光信号,且其是在全反射的条件下以三角波的形式向前传输的,所以光纤的抗干扰性能更强,光信号的衰减速度更慢,在信路中的传输损耗更小,最适合长距离的传输。光纤的传输信号的频带宽,适合传输不同频率的信号,通信容量大,传输速率快等优势满足了现代通信的发展要求,且光信号只在光纤中进行传输,保密性强,数据的安全能得到保证,不会轻易地被截取或窃听,适合构建高速网络。光纤还可以在恶劣环境中进行信号传输,光纤的优势决定了光纤有线通信技术将会是以后通信技术发展研究的重要对象。 1.2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是利用微波,红外线等人摸不着的材料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传输方式。无线通信的工作原理是将需要传送的信号调制到电磁波上在自由空间中传播,不受空间的限制,且相较于有线传输技术,其要求的不多,需要花费的建设资金比较少。但由于信号是在自由空间中传播,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的能量会受到自由空间中小液体的影响损失掉一部分,信号强度也会随着传输时间而衰减,又由于色散效应和多径传输效应,容易产生传输失真。且无线传输的传播方向不受限制,接收天线要想接收到传输信号需要多角度进行转换,避免消息的遗失。但是在近距离的传输中,无线传输信号的衰减幅度不大,且采用无线介质构建的网络灵活多变,易于组建和维护,因此,无线传输技术适用于近距离传输。 2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应用分析 2.1本地骨干线网的应用 基于本地骨干线网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合理利用通信传输的两种技术,不仅可以加强传输技术的运用,而且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最大化地发挥出智能光网络技术与同步数字体系传输技术的优势。容量较小是本地骨干线网最致命的缺点,给信号传输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如果是大容量的信号传输,建议不要选择此线网。一般情况下,管道式铺设是本地骨干线网的主要铺设方法,在这种形式的大量铺设下,可以明显提高网络维护的安全系数,并且在质量达标的同时也便于对网络进行实时维护与监管。本地骨干线网虽然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但是其性价比还是远高于其他传输技术,所以此传输网更适用于短线程的信号传输,不仅保证信号传输质量,还可以提升信号传输效率。 2.2长途干线的应用 虽然同步数字体系传输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传输效果,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和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并取得突破,通信工程作为电子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受重视度也在不断增加。一般的同步数字体系传输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积极对现有资源开发创新才是我国通信行业发展的长远之策。其中研究人员以及专业学者在研究中将大容量波分复用技术与同步数字体系相互结合,这不仅在传统传输定律下实现了创新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优化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将其网络系统的最大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传输灵敏度上也得到了相应的突破。 2.3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 无线接入技术的组网速度十分迅速,可以在各个行业中达到准确接入的程度,进而为网站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此外,在进行接入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其场地的特征进行筛选,选出最科学合理的接入方法,进而达到传输效果最佳的目标。基于传输信号质量好与效率高等优势,无线技术常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企业单位、机场车站、商圈等高密度人群的地方。 3通信工程项目的管理 了解各传输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是设计一个通信工程项目的基础,一个通信工程项目的建立实施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使通信工程项目的完成度更高。一个项目的设计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在有限的的建设环境下覆盖范围尽可能地广、无通信死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技术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研究 1.引言 数控机床具有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生产率高等诸多特点,但其结构和运行工况也很复杂,一旦机床发生故障,引起故障的因素众多,有机械方面的,有电气方面的,同时同一种故障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症状又常常是几种故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各故障之间的复杂联系构成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重点和难点。每个传感器都有一定的功能和测量范围,单个传感器的数据从某个侧面反应被测对象或系统的情况,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单一传感器的特征提取和诊断分析将无法成功完成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任务。因此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克服传感器使用的局限性和传感器信息的不准确性,充分地、综合地、更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信息,减少信息的模糊性,增加决策可信度,提高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种重要的传感器信息处理方法,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解决目标识别与跟踪、状态与身份估计、态势和威胁估计等技术问题。它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得到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估计和决策。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有多种算法,其中,D-S证据理论方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然后利用某一论文中的数控机床的测量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2.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如图1所示。

华为融合通信解决方案 V3.0 技术白皮书

华为融合通信解决方案V3.0 技术白皮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04月 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6。保留一切权利。

目录 1融合通信发展的业务驱动 (1) 2企业建设融合通信面临的挑战 (1) 2.1融合通信有效的从传统TDM平滑演进到全IP化协作 (1) 2.2如何确保融合通信的信息安全并简化运维工作? (2) 2.3融合通信如何有效提升业务运作效率实现CEBP? (2) 2.4在融合通信建设中如何结合运营商网络构筑整体低成本优势? (2) 2.5如何用融合通信满足BYOD/移动办公需求? (2) 3华为融合通信概述 (3) 3.1华为融合通信如何应对挑战 (3) 3.1.1把运营商领域的技术优点和轻量化优势带给企业 (3) 3.1.2为不同容量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方案 (3) 3.1.3保护客户投资,从TDM到全IP均可适应,伴随客户成长 (3) 3.1.4固定和移动的多终端一致用户体验 (4) 3.1.5端到端的安全和质量保障 (4) 3.1.6 SIP为基础的开放架构,实现CEBP (4) 3.2华为融合通信的核心理念 (5) 3.2.1全媒体融合 (5) 3.2.2移动/BYOD能力 (5) 3.2.3开放协作能力 (5) 4华为融合通信架构与主要产品组合 (6) 4.1华为融合通信是电信级政企UC架构 (6) 4.2呼叫管理 (6) 4.3业务应用 (7) 4.3.1 eServer应用服务器 (7)

4.3.2 Meeting MS多媒体会议应用服务器 (7) 4.3.3 MAA移动接入应用服务器 (7) 4.3.4 UMS (8) 4.3.5 Audio Recorder (8) 4.3.6 CDR话单与计费 (8) 4.3.7个人Portal (9) 4.4融合通信业务开放eSDK (9) 4.5融合通信管理应用 (9) 4.5.1 BMU业务管理模块 (9) 4.5.2 eSight统一网管 (10) 4.6 SIP软交换 (10) 4.6.1统一会话服务器USM (10) 4.6.2 U1900系列大中型SIP软交换网关 (11) 1. 统一网关U1981 (11) 2. 统一网关U1980 (12) 4.6.3 U1900系列中小型SIP软交换网关 (13) 1. U1960 (14) 2. U1911 (14) 4.6.4 IAD (14) 4.7终端系列 (15) 4.7.1 Desktop Client (15) 4.7.2 Mobile Client (15) 4.7.3 IP 话机系列 (16) 5华为融合通信典型解决方案 (16) 5.1融合通信解决方案 (17) 5.2融合会议解决方案 (17) 6华为融合通信的关键优势 (18) 6.1电信级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 (18) 6.2丰富的UC业务特性 (19)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17-10-17T11:39:08.0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作者:高春玲 [导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通信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通信技术和通信质量也逐渐提高,已经能够达到大多数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通信要求。 国脉通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通信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通信技术和通信质量也逐渐提高,已经能够达到大多数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通信要求。但是,由于信息建设步伐一直加快,我国现在具备的传输技术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脚步,已经不能再继续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因此,必须要对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功能和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使传输技术的优点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通信工作中,从而提高人们的通信质量,满足人们的通信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最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通信工程;传输技术;有效应用 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为通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通信工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得到广泛应用的可视化通话以及4G网络都是通信工程的重要应用手段。在发展通信工程的过程中,传输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发展通信网络的重要手段和物理平台,承载着通信工程发展的各种业务。只有建立一个良好完善的传输网络,才能够为通信工程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可靠和灵活方便的服务环境,这也就使得传输网络的建设得到了各大通信运营商的高度重视。 1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特点 1.1传输设备具有较小的体积 现如今,我国使用的大型传输设施正逐渐的被小型化设施所代替。例如,信号的扩展设备,这种设备不仅重量轻,面积小,而且还变得更加简单、便于使用者携带和移动。传输设备具有较小体积的优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能够缩小传输设施所需的占地面积,节省了使用空间。第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方便。第三,极大的降低了传输设备的研究成本,促进了传输设备的生产和发展。第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传输设备的价格降低,并且其功能和作用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创造出优质的传输环境,促进通信工程快速、高效、平稳的发展。 1.2功能越来越多 设备传输小型化的发展形势到来,传输设备也开始实现多个独立设备功能性集成。这样能扩宽传输网络的容量利用效率,也能缩小光缆纤芯的整体容量占比。为让传输产品的功能更多,就要提升产品的全部技术含量,让传输信号能够更好地接入到设备内进行传输,特别是减少分散接入复杂工序,能节约现有的使用成本。当前,受到传输设备整合影响,在将以太网信号接入到传输功能后,具有运营资格的运营商都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号的高效传输,然后使用互联网信号让传输接入得以实现。随着我国通信用户的增设,网络覆盖需求量正在逐年增大,所有的相关通信设备也能满足小型号,多功能的要求。 1.3传输设备一体化 传输设备一体化的产生就十分明显。先要了解到单板机的速率,把相同速率的设备更好的集合在一起,便于监督管理。但要注意一点,这种融合有新的特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业务融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监管系统将他们更好的集合在一起,然后在关键路由器上面安装备用设备,放置路由器产生故障后直接断网,造成局域网闪断,为信号传输提供更多的便利。实现传输技术的一体化,能利用SDH技术将速率不同的接口板卡与传输设备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在某处进行插入,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传输速率。利用分插技术,灵活的分配电路设备,以期强化局域网建设。 2通信工程传输技术 2.1SDH技术 SDH是根据ITU-T的建议定义的同步数字体系,它是将交换功能、线路传输以及复接融为一体的综合信息传输技术。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信息结构等级称为同步传送模块STM-N模块,利用块状帧结构承载数据,每一帧都由9x270xN列字节组成。这个结构总共分三个区域,分别是SOH(分段开销区)、STM-N净负荷区与AUPTR(管理单元指针区)三个区域。SDH传输技术可自动选择路由,方便通信传输网络的维护、控制,管理性能强,可传输高速率的通信业务,是目前我国通信企业构建骨干光传输网络的基础技术,也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通信传输技术。 2.2ASON技术 ASON通常被称为自动交换光网络,是通信工程常用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ASON具有分布式控制层面,支持通信工程多种保护、业务恢复方式。在通信工程中应用ASON技术构建通信传输网络时,主要组网方式应选单个控制域。如果选多域联合组网方式,通信工程的传输网络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网络互联、网络混乱等情况。这是因为我国通信工程的E-NNI技术发展还不完善,没有能力支持多域联合组网。构建ASON传输网络还可利用通信工程的SDH(同步数字体系)补充ASON传输网络的不足,使其在不同速度的数位信号传输中具有提供相应等级信息的功能。大规模升级ASON传输网络时,应将SDH归化进同一个控制区域内,用智能化集中网络对其集中进行智能化管理。此外构建的ASON传输网络正常运行后,维护人员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监控网络状态、主动响应网络故障上,否则ASON传输网络将不能有效分担通信传输业务,不能有效支持大客户专线等业务。 2.5WDM系统 WDM(波分复用)将多种频点的光载波信号在发送端经复用器(合波器,Multiplexer)汇合在一起,耦合到光线路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经解复用器(分波器,Demultiplexer)再将不同频率的光载波分离,然后由接收机处理恢复原信号。WDM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光纤频率带宽的使用效率,从系统的本质来说,WDM系统在同样的时间下,进行不同的波长信号传输,高效地实现了通讯技术对光信号的传输。 2.4OTN技术 OTN被称为光传送网技术,它是通信工程中应用比较常见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OTN技术的原理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

谈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

谈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 发表时间:2019-06-11T11:39:03.727Z 来源:《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19年第4期作者:杨晓东[导读] 通信技术传输管理是整体通信工程的核心,传统的通信传输技术只能单独运行,通过通信技术人员的不断研发,现如今的通信传输技术可以将几个单独的通信传输设备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各个设备互相协作,提高了传输设备的整体功能,实现通信传输技术一体化,而且还能降低能源的消耗。 引言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是当前通信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工作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传输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内的竞争水平和技术市场开拓进度。因此为了保证通信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情况,除了需要做好工程技术传输以外,还应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降低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为获得更多经营利润,增强在通信领域的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1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特点 1.1功能齐全 原本的通信工程建设繁琐复杂,但是当把有关的传输技术与其结合之后就会有着不一样的结果。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能够很简单的将多个无关设备连接在一起,这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可能是一加一等于三,也可能是十,甚至更多。这就有很大的可能会研究出新型的具有多功能的设备,大大提高设备的价格,占领市场,而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减少设备数量,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2设备一体化 对于我国过去一些年的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来说,当时设备的特点就是能够互不干预的发挥各自的作用。然而现在和过去则大不相同,就现在来说,较为高科技的传输技术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将不同种类型的设备合为一体,实现设备一体化。这就可以大大的提高设备所具有的价值,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还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贡献。 2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不足 根据研究发现,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水平与技术普遍较低,通信企业缺乏对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导致现有的通信技术管理人员在知识与技术方面水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化通信传输管理的需求,传输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以实现项目目标而开展的相关活动,需要对项目资源合理分配,目前,部分通信企业的传输技术较为落后,主要是管理人员未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到传输管理当中,阻碍了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导致其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2.2传输线路质量不高 通信传输路线主要包括光缆与电缆两种方式,在工程中利用光纤作为信息媒介,可以保障通信信号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信号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国通信传输路线质量控制过于形式化,并未按照控制流程标准与要求进行操作,只限于表现形式,无法保障通信传输线路质量,对材料质量、铺设情况、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不能全面的掌握,严重影响了传输线路的质量与使用寿命。 2.3安全性问题 网络结构与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再加之管理水平与技术的不足,严重的威胁了网络的安全性,导致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虽然网络传输技术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但也比较容易受到木马或者黑客的入侵,提高了通信工程技术的风险性,部分通信企业缺乏对安全性问题的重视度,导致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漏洞与丢失现象,如果通信企业无法保证通信信息的安全性,就无法跻身于通信市场的竞争洪流之中,最终被通信市场所淘汰。 3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措施 3.1传输线路和传输设备的管理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要正常运行,就需要传输设备不断升级,保证通信工程的稳定状态。在构建通信网络环境的时候,要不断的关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通信工程技术的传输效率,还要把这些先进的技术进行应用,例如,无线监控系统。除此之外,不仅要升级传输设备,还要把这些有用的信息整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给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可以让通信工程传输的质量更加有保证,而且也可以提升传输的速度,岂不是两全其美。对传输线路和传输设备不断的进行升级和改良也可以减少工程的投入成本,从而可以提高其竞争力,在许多工程中脱颖而出。因此,加强传输线路和传输设备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3.2合理配置资源 传输管理中涉及的资源包括管道资源、人力资源、光缆资源、物力资源、传输通道、杆路资源以及传输设备等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加强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通信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运用先进的技术,做好系统的维护管理与监控工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掌握其技术核心后,结合自身企业的传输技术与经验,提高其配置资源的能力,目标规划是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有了好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现代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企业要重视对实际工作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的数据信息,吸取相关经验。 3.3提高传输路线质量 加强对传输路线质量的监管力度,使通信传输路线质量的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构建传输路线质量的控制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将传输路线质量的控制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优化传输路线质量控制管理流程,丰富质量控制的内容与形式,完善传输路线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明确各传输路线质量管理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责任细化落实到个人,在监管过程中,能够准确、快速的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加强监管人员的自身专业修养,保障传输路线的质量。 3.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想要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就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运营机构应建立严格的管理架构与制度,并且要采取先进的技术管理工具,我国出现众多帐号密码被盗现象,主要是因为用户数据库老旧,未能及时的进行更新与管理,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和开发技术是尤为重要的,并且要加大力度开发网络安全管理的新型技术与方法,网络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国家制定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法律武器来保护网络安全,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正确的决策能力,在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快速正确的解决,最大限度的保障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3.5做好规划

浅析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

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 近年来,由于信息融合技术充分利用多源数据的互补性和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智能,提高了信息处理结果的质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信息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观测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决 策和估计任务所需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另一种说法是信息融合就是数据融合.但其内涵更广泛、更确切、更合理,也更具有概括性.不仅包括数据,而且包括了信号和知识。 根据美国国防部三军实验室理事联席会给出的定义:信息融合是一个对从单个和多个信息源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相关和综合,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和身份估计,以及对态势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全面及时评估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是对其估计、评估和额外信息源需求评价的一个持续精练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处理过程不断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以获得结果的改善。 随着系统的复杂性日益提高,依靠单个传感器对物理量进行监测显然限制颇多。因此在故障诊断系统中使用多传感器技术行多种特征量的监测(如振动、温度、压力、流量等),并对这些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以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信息融合技术是随着雷达信息处理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而形成的。它是关于如何协同利用多源信息,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认识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融合,是指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检测、关联、相关、估值和综合等处理,以达到精确的状态与身份估计,以及完整、及时的态势和威胁评估。 由于各类传感器的性能相互差别很大,所测物理量各不相同,有互补性,它们协同动作就能获取比单传感器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主要体现在:系统可靠性高;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良好的置信 度和分辨率;增加了测量空间的维数,拓宽了侦察范围;系统生存能力强、抗毁性好。 随着应用系统逐渐扩大,所需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使用的传感器种类也相应增多。原先的单一传感器检测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就是对同一检测对象,利用各种传感器检测的信息和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获得该对象的全面检测信息,从而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在多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大容量,信息处理不同于单一的传感检测处理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理论是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信息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优越的性能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而其基本原理却是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可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将信息融合划分成如下几个过程:对准、相关、滤波、识别和威胁评估及态势评估。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单传感器信号处理相比,单传感器信号处理是对人脑信息处理的一种低水平模仿,不能像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那样有效的利用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可以更大程度地获得被测目标和环境的信息量。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关键在于数据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信息融合是由多个传感器组合成平行或互补方式来获得多组数据输出的一种处理方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涉及的问题有输出方式的协调、综合以及传感器的选择。在硬件这一级上应用。融合是当将传感器数据组之间进行相关或将传感器数据与系统内部的知识模型进行相关,而产生信息的一个新的表达式。 信息融合的一般方法信息融合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广泛,而信息融合方法

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

2003年2月 第2期(总179期) 中国工业经济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Feb.2003 N o.2 【产业经济】 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 信息产业的启示 胡汉辉 邢 华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按 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由于信息技术 的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 趋势。信息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信息产业的管制方式,加速 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因此,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理论以 及产业融合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信息产业;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2-0023-07 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产业间的壁垒,加强产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植草益,2001)。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产业开始不断融合。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发展 1.产业融合理论的提出 早期的产业融合研究集中在技术革新基础上的计算、印刷、广播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来显示,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被称为“数字融合”。“数字融合”的发展为语音、视像与数据文件等信息内容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产业出现产业融合。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后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实际上,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只在这四个产业领域(一直实施着经济限制的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大 [收稿日期] 2003-01-08 [作者简介] 胡汉辉,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什么是融合通信

1、什么是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简称UC,也常翻译为统一通信。融合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一体的新通信模式,融合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电话、传真、数据传输、音视频会议、呼叫中心、即时通信等众多应用服务。 融合通信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一体,让人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 融合通信是传统通信与IT、互联网三大领域逐步发展、自然融合的结果,是基于统一平台、面向各种终端和接入方式的新型社交网络沟通平台。其融合的内容包括通讯录、话音、短信、视频会议、传真等通信功能;IM、状态、空间、微博、SNS等互联网应用,以及桌面软件、企业信息系统等融合。 2、融合通信的背景 All IP进程的持续深入为融合通信奠定了良好技术基础,来自用户的多业务、全方位通信诉求成为融合通信迅猛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促使整个融合通信产业呈现高度繁荣态势。此后,3G网络的全面覆盖,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应用绽放勃勃生机,则为融合通信进一步深入演化奠定了基础。 从企业机构的通信业务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通信,主要以有效协同工作为目标;二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一般以联络中心/呼叫中心的形式存在,并与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密切配合,以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

忠诚度,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不论是企业内部通信,还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通信,都将是融合通信的巨大应用领域。 3、运营商为什么重视融合通信 融合通信业务是指基于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全业务服务,目前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都纷纷地将融合通信业务定位为业务和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 四大原因: 一方面,随着IP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开放的电信业务市场不断涌入新的竞争者,传统的语音业务特别是固网语音收入增幅减少甚至下滑,这迫使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不得不通过融合通信寻找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部分运营商进入融合通信业务领域以及一些传统IT公司、IT服务商不断地推出大量的基于IP网络的融合通信业务,电信运营商为了在竞争中不落后于拥有融合通信业务提供能力的IT公司和IT服务商,迅速地进入融合通信业务领域,在增强自身融合通信业务提供能力的同时向IT服务能力渗透。其三是,广大客户完全不满足基于单业务提供的上一代电信业务,需要能够为其提供融合通信和IT 以及业务流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四是,电信运营商具备强大的基础网和业务网是融合通信最坚实的基础。“融合通信”在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展对中心企业信息化业务和服务中已经得到最大地体现,为了满足客户特别是政企和商企客户这种“全业务”需求,电信运营商率先提升其业务网构架和搭建业务平台为各类客户提供融合通信业务、IT业务和ICT业务。本

试论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苏航

试论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苏航 发表时间:2018-11-22T18:05:46.7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苏航 [导读] 随着信息通信工程规格的扩大以及功能结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输技术也抓住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近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成绩摘要:随着信息通信工程规格的扩大以及功能结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输技术也抓住了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近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成绩,尤其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传输技术特点及常用传输技术,分析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为当前信息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传输技术;信息通信工程 引言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信业务的发展对传输技术有很大的依赖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能够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通信服务,必须要加强信息通信工程建设,并建立良好的传输网络。 1传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传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凭借其技术和功能优势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传输技术只能够满足人们的简单需求,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传输要求的提高,传输技术也得到不断优化,现代传输技术可以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要求[2]。目前,传输技术的应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品的多功能化特点。将多种功能集中在一台传输设备上实现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是多种业务结合的体现,是信息通信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传输设备的利用效率。另外,多功能传输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在适应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消耗,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产品的小型化发展。如今市场上的传输产品外型一般都比较小,这样便于携带,便于移动,便于安装,尤其是光纤接收器等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外型只有手掌大小,甚至还要精小,一些对速率要求较低的光传输设备逐渐实现单板化。产品的小型化、轻薄化发展可以减少产品生产的耗材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方面的费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提升了产品制造商的成本空间。所以,传输产品的小型化、高性能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三,一体机的发展应用。传输设备的一体机发展和应用是当前信息通信工程领域应用的重要特征。通过对多个同等速率单板机的整合,一体机传输设备可以在同一个系统中实现对多个设备的监控和管理。一体机传输设备不仅是对多个设备的组合,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系统对设备的配置进行优化,提高设备组合的整体利用率。另外,一体机传输设备还设置有备用系统,能够结合信息的变化来控制程序的运行和切换[3]。如今一体机传输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于局域无线通信网络中,一体机传输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了信息传输速率和局域网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了耗能和资源浪费。 2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常见信号传输技术 PDH与SDH:在数字传输系统中,有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和同步数字体系(SDH)两种数字传输系列,准同步数字系列是在数字通信网的每个节点上都分别设置高精度的时钟,之所以称为准同步是因为每个时钟的精度虽然都很高,但总还是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不能称为真正的同步。PDH设备在以往电信网中比较常用,尤其适用于传统的点到点通信,随着数字通信的迅速发展,点到点通信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少,PDH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信业务和电信网管理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SDH。SDH是一种智能网技术,这种光同步网具有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和高度灵活等优点,而且采用统一的比特率和接口标准,便于管理控制。WDM:波分复用系统(WDM)可以在光纤上实现对不同波长信号的传输,而且WDM带有光纤放大器,可以在不需要光中继的情况下实现光的长距离传输。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是新一代的光传送网,可以智能化地、自动地完成光网络交换连接功能。ASON是一种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自动发现,可以提供智能恢复算法和智能光路由的基础光网络设施,具有高可扩展性,而且设备各种功能的相互协调性体现了该技术的高灵活性。ASON 可以直接在光层提供服务,可以快速为用户配置所需要的宽度,并提供端到端的保护。 3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3.1传输技术在短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在短途传输网络的应用范围有限,主要用作本地骨干传输网络分布于县级中心或市级中心位置。短途传输网络线路多是以管道光缆形式进行铺设,多采用同步数字体系(SDH),本地骨干传输一般都是小容量传输,在城市比较发达的地方比较常用,在市区可以经常看到地下光缆的标志。相比长途传输网络,不论在备份、升级方面,还是在管理和维护方面,本地骨干传输网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而且比长途干线传输网采用的大容量干线――波分复用系统(WDM)价格更实惠,性价比更高。所以,同步数字体系应用于本地骨干传输网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光纤资源的利用率。本地骨干网络传输干线要实现光纤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在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基础上引入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ASON),在SDH网络基础上建立多个ASON,将每个ASON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的ASON网络,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是新一代的光传送网,技术功能强大,可以将利用原来的GDH或者G872将信号传送出去。虽然这个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就是当前所采用的电信网络与ASON网络之间的相互融合不是很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基于这方面的具体应用,则还需要重点关于如何提高通信工程信息传输稳定性加大研究,以此促进这方面技术在实际应用发展,提高信息传输效果。 3.2传输技术在长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相比短途网络干线传输,长途传输网络的覆盖面要广泛的多,所以对应用的传输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信息通信工程的建设中将传输技术与超宽带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无线网络的传输效率。在长途网络传输中,以往多采用的是SDH技术,SDH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较高,而且SDH网络传输中每个+MSC都相互间隔较长的距离,线路设置成本较高,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该技术方案的缺陷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将波分复用系统(WDM)引入SDH,两种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让传输容量增加到原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