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的诗意

《庄子》寓言的诗意
《庄子》寓言的诗意

?45?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闻一多先生曾说:“哲学和诗,在它们的最高点上是同一的(具有同一性)。最高的哲学是诗,最高的诗是哲学。一首好的诗,往往在篇终给人一种哲学的境界,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一本好的哲学书,它的终篇,则常常弥漫着一种诗意。”《庄子》寓言即是如此:除了在思想方面有其重要性,其诗意的成就亦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神妙的艺术构思(一)形象的寓言《庄子》孜孜以求的最高层次的心灵自由境界是“道”,体道的过程尽显“道”的玄妙,庄子强调言不尽意、言外之意。体道的困惑与艰辛使《庄子》将更具感

性生命更便于直觉感悟的寓言作为表述的方式。

[1]

神妙的艺术构思在《庄子》中真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达到理想的独立人格。在《庄子》中,这一精神境界的基本特征也是借助宋荣子、列子这两个匪夷所思的形象,将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乎无事之业”的精神境界生动的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而对于这种抽象的“无待”,庄子也是用展翅翱翔在广漠天宇的鲲鹏、腾云驾雾不饮不食的“神人”,以及能任意驰骋变幻的梦中之人等具体形象来显现其所追求的那种心境自在自适的“无待”情态,化抽象为具象,犹显生动逼真。

庄子的想象往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泯灭了物我的差别,奇幻异常,变化无穷。其大如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杆东海,期年钓得大鱼,致使白浪滔天,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皆可饱食;其小如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野马尘埃、蜗角触蛮……其幻如庄周梦蝶、髑髅论道、罔两问影……其奇如《养生主》中庖丁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真实发想无端,恢诡谲怪。(二)连章寓言的形式《庄子》寓言神妙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其与众不同的连章寓言的表达形式上。《庄子》中的寓言,“或成串成群地运用,甚至有的篇章通篇都是寓言故事,形

成蔚为壮观的寓言群落;或环环相扣,连缀成一个寓言群体,共同表述一个重要观点;或组成系列,前后相连,用寓言故事群落表述一个演绎过程,以累累如贯

珠的寓言故事构成一个瑰丽的艺术世界。”[2]

这些独具特色的写作结构,都显示出作者构思之妙。如《养生主》中:“缘督以为经”,指出在人生有崖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应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接下来,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喻社会的复杂犹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并怀着“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且以藏敛为自处之道。接下来设三段作喻,意在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泽雉不蕲畜乎樊中”的寓言则写水泽里的野鸡,逍遥自在,如若关在樊中,则神虽旺,却不自遂。“秦失吊老聘三号而出”写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一,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最后的“指(脂)尽火传”喻精神生命在人类历史中具有延续的意义与延展的价值。而“庖丁解牛”的意旨在《人间世》篇中得到更具体、更细微的发挥。《徳充符》则全篇发挥“公文轩见右师”的主题。

又如《人间世》主旨在于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以在乱世中如何处世为内在线索,连用七个寓言以突出之:首章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描述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指出人间种种纷争,追根究底,在于求名用智,“名”、“智”是人间纠纷的根源。第二章,借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一事,道出臣子与君主相处的艰难,进而写传言的困难及使用语言不慎所造成的祸害,其要仍在顺其自然。第三章,假借颜阖为卫灵公太子师,写出与储君相处的艰难,提出引达顺导的教育方法。第四章,以社树为喻,写出全生远害的根本在于以无用为大用。第五章,借异木亟言有“材”“用”者被“斩”遇害,中道而“夭与斧斤”,警世之意颇深。第六章,借支离疏写残形者无所可用于当政者,乃全生远害。篇末一章,借楚狂接舆唱出乱世景象,处世之艰,当慎戒留意!这七则寓言均以无为为主线,又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论述了同一命题——处世方法。

这样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方式即突出了主题又显得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类似这样的结构在《山木》、

[收稿日期]2011-11-09

[作者简介]边春丽(1976-),女,汉语言文学硕士,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1—0045—02

《庄子》寓言的诗意

边春丽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庄子》寓言除了在思想方面有其重要性,还以其神妙的艺术构思、诡异的寓言形象、奇谲的语言技巧显示着独特

的价值。

关键词:《庄子》寓言;诗意;构思;形象;语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 相互影响:来源《庄子大侠》:“春旱,鱼相于地,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湿,不如忘记彼此在江湖。”“原意是春天干涸后,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最后被困在陆地上的一个小洼地里。两条鱼动弹不得。他们用泡沫互相润湿,忍受彼此的吹拂,忍受转身时擦拭身体的痛苦。这时,两条鱼不禁回忆起它们在河湖中自由快乐的生活。 螳螂充当交通工具:来自庄子,人类的世界:你不知道丈夫螳螂吗?一个人的天赋之美在于他对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痕感到愤怒。对美丽的人的谨慎、小心和侵犯是很少的。意思:螳螂张开双臂阻止前进的车轮。它并不知道自己无能,但它确实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何彦!你的心是好的,但你的行为就像高估了自己。你必须保持警惕。小心!屠龙技巧:《庄子·列御口》:“朱令学会了如何以支离破碎的方式屠龙,并在一个富裕的女儿家庭度过了三年。他很有技巧,但没有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意思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想学习一项惊人的技能当他听说分散的利益会杀死龙时,他想,“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技能。”所以他去拜师布衣当老师。他学习了整整三年,在学会屠龙技能之前,他扔掉了所有的财产。但是学习技能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没有龙。他的精彩技能将被用在哪里? 生之约终结:来自庄子?偷跖骨:尾巴和女人住在横梁下。那个女人没来,水不能走,她抱着横梁死了。据说:一个叫微生的疯子正在桥下和他心爱的女孩约会,但是他的爱人很久没有来赴约了。不幸的是,

洪水上涨了。为了遵守诺言,这个疯子坚持不走,最后他淹死在桥柱里。 是一种常见的负重方法:出自《庄子·叙物归》:“郢人的粉笔慢,鼻子像苍蝇的翅膀,这使得工匠们经常负重,听它说话,用粉笔不伤鼻子,郢人站着不失去能力。”宋听了,说:“你替我做。”?工匠说:虽然我已经死了很久了,但我能尝到它的味道。?“意思是:有一个叫瑛的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碰到了鼻子上的一个石灰点,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知道另一个名叫匠石的人可以发挥斧头的独特技能,所以他“习惯于搬运重物”。也就是说,他像风一样挥舞着斧头,咔嚓一声砍掉了石灰,这样他的鼻子就不会受伤了。他不怕丢脸。后来,听了一个叫宋的人讲的这件非常难得的事。他很无聊,想找点刺激,所以他在鼻子上涂了些酸橙,这也让“工匠们锻炼体重成为惯例”马史回答说:“我以前能做好这项工作,但是现在我不能玩了,因为和我一起工作的那个叫英的人已经去世了。”“ 缺钱:摘自《庄子·让王》:“曾子生来健康,十年不做衣服,是冠缨脱落,缺钱而缺钱,一定会鞋后跟“意思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沾满蚕茧,衣衫褴褛,生活十分艰难。有时他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不做新衣服。他一戴上帽子,帽子上的流苏绳就断了,拉下了他的裙子,露出了他的胳膊肘。 1、王维召见庄子 庄子穷,靠编草鞋,向监工河侯借米可以说,为了解决无米之炊的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文中成功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虽然各个寓言具体内容有着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有些寓言在表达对象和运用手法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因此为了更加深入的对这些寓言进行解读,对《庄子》中的寓言进行简要的分类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庄子,名周,字子休,大约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作《庄子》,但现在一般认为《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在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子列传》一篇中,对《庄子》描述到“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不难看出运用大量寓言是《庄子》的一个典型标志。本文依据每个寓言表述对象的性质和寓言本身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大致把《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分为四类:一是动植物类,二是神话故事类,三是日常生活感悟类,四是师徒关系类。当然,这种分类,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有些寓言可以同时属于多种类别。 动植物类 动植物寓言在《庄子》一书中是很常见的,这也是庄子思维广阔的一个标志。《庄子》一书在运用动植物类寓言时,它的一般手法就是:它常常把动植物描写的比较形象生动,动植物好像拥有了像人一样的生命,然后通过对它们行为状态的描写以及它们最终的取舍,来表明作者本人的态度和取舍。如《庄子·列御寇》中当有人聘请庄子入仕时,庄子说“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在这里庄子借“牺牛”的最终遭遇来表现自己淡漠名利,不愿入仕,不愿被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一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又如《庄子·逍遥游》篇庄子说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这里庄子是借大树因为没有用处,而最终能保存生命,来表现自己“无用即有用”,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观点。 神话类寓言 《庄子》和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一样,在文中也采用了神话寓言,应该明确的是,《庄子》文中的神话寓言并不是庄子凭空捏造出来的,而且也很少是对原有神话故事完全的照抄照搬。《庄子》中的神话寓言大多数情况是依据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然后在原有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造。如在《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此段话对钟山之神的描绘比较平直,简单,只是简要介绍了神人的一些生活状态。由这一神话故事,改造的神话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不难发现经过改造的神话,神话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对神人的描绘也更加的形像,生动,不仅写出了神人如冰雪的肌肤,如处女一样的容貌,而且还写出了神人吸清风饮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 说有个老头叫狙公,养了一大群猴子,喂橡子,怎么喂呢?一天,他 对猴子说:朝三暮四。早上三份,傍晚四份。听到这话,猴子们都怒 气冲冲,说,不够吃呀。狙公想了想,说:那好办,我们改变一下, 早上四份,傍晚三份,朝四暮三。猴子对这个方案都表示满意,高兴 得不得了。下面庄子笔锋一转,写道:“名实未亏”。“名”就是数量,“实”就是橡子,“未亏”就是没有改变。两种方案是一样的, 橡子的数目并没有改变,但一种情况下猴子不高兴,另一种情况下它 们就满意了。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狙公愿意改变他个人的方案。他 什么也没有失去。真正的智者,不带偏见地,考虑问题的两个方面。 而猴子呢,“喜怒为用”,多么可笑,一点理性也没有。人离开理性,就和猴子一样愚昧。用理性来观察,就不会像猴子了。 我是非常热爱这个故事的,它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深刻,它点中 了人的头脑――人与猴子的本质区别。 科学发现了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所以人就始终保留着一定的 猴性。猴性什么样?就是永不安宁。你曾看到过哪一只猴子安宁过吗? 不声不响、安安静静地坐着、躺着、站着吗?不可能!猴子总是吃着什么、做着什么,攀来、爬去。人的猴性就是心不安宁,猴性太多就看 不到真理。静能生慧,理性的思考只有在你静心的时候才能实行。 还有一则寓言《混沌之死》就更深刻了。在《庄子内篇应帝王》中,是这样记载的:远古时候,大地有三个主宰者,中央之帝叫“混沌”。北帝和南帝的名字分别是“倏”和“忽”。其中“混沌”最 “本真”,浑朴善良,仅仅太“原始”,面无七窍。于是,“倏”与“忽”商量:“混沌”平时对我们不错,我们不能知恩不报。怎么报 答呢?他没有眼睛,看不到美好的世界;他没有耳朵,听不到美妙的乐曲;他没有嘴巴,品尝不到美味佳肴。太痛苦了,我们应该在他身上把 七窍凿开。商量后决定,对“混沌”实行“文化开发”,每天为他凿 一窍。七日而七窍备,但那位可爱的“混沌”却死掉了。在这里,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全)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原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

《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摘要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逍遥游》、《大宗师》等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表现形式写作,尤其擅构寓言。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白骨骷髅,皆能幻化,敷衍文章。庄子之寓言,想象奇特怪诞、发想无端,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述诡谲神秘、瑰丽绝妙,然而它所承载的思想却是朴素深刻,无人能先。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几乎已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之特点,被黄震先生誉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通过寓言这种曲折含蓄却又古怪离奇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他高深莫测的“道”,幸如他所预期的“十言而九见信”,两千年来,庄子的寓言及寓言所包含的道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浪漫主义刻画手法措辞

目录 引言 0 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 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4) 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7) 结论 (9) 参考资料 (11)

引言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1]他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亦无限,自生自灭,世无主宰。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主张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随遇而安,逍遥自得。 《庄子》成书后,共五十二篇,后散佚,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一般定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发展则历经百余年,夹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体系,可能掺杂有庄子门生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被誉为先秦最具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兼有哲学著作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双重身份,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寓言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庄子在《寓言》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寓言是《庄子》最大的特色。 《庄子》想像力丰富,夸张怪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寓言故事,禅道说理,针砭讽刺,刻画人物,喻世警人。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2]《庄子》寓言的结构严密巧妙,有时候看似各个寓言之间不相关联,实际上是以同一主题或者规则串联起来的,其精神思想是贯穿全篇,从始而终。寓言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类典型人物事迹轮廓式的勾勒,代表性极强,加之内在精神的塑造,让人印象深刻。庄子构思的宏大雄壮,结构的严密新颖,想象的奇特丰富,精神的逍遥自由,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与崇高美妙的享受。 《庄子》整部书中共有将近两百则寓言,《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我们从中能领略到他的思想,同时《庄子》也给后世以莫大的指导和启示,这些寓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述。 《庄子》寓言是先秦诸子作品中最绚丽多彩,令人瞩目的。其思巧妙脱俗,发想无端,令人咋舌,其驾驭语言的能力亦已登峰造极。《庄子》寓言不但富有哲理,而且想象奇幻,形象生动活泼,流露着充沛的情感。高似孙赞庄子道:“其说意空一尘,倜傥峻拔,无一毫蹈袭沿仍之陋,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演迤,如长江大河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率以荒怪诡诞狂肆虚渺,不近人情之说瞽乱而自呼。”[3] 《庄子》的寓言又是与众不同的。先秦诸子中,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通常都是庄子本人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家。《庄子》寓言的独特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word资料18页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 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

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

《庄子》中的寓言

《庄子》中的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首先是“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家语),这是因为: ①作为一种文艺,就应独立成篇。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 据《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如果不从“道”的角度去理解,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严北溟先生干脆称其为“寓言集”。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既是哲学书,也是寓言体。”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借重先贤时哲学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和《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其他各篇大多由寓言所构成。 ②寓言要成为文艺,还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在寓言中自觉运用各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也是从《庄子》开始的。 我们不妨把《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作个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周易》中的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滥觞。其特点是词旨简练。所以在表情描绘、动作描写等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周易》中有《驾车顶牛》这则寓言,原文是: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翻译成白话:有人想叫牛后退几步,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退,而牛呢,却拼命朝前走,他这样蛮干,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头额、割鼻子的官司呢。文中对于这人如何用力扳,表情如何,牛的情状如何,都没有作细致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动词“曳”、“掣”。《孟子》中的寓言平易而辛辣,但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

庄子寓言8则

庄子寓言8则 东施效颦 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他经常患心痛的毛病,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 头。人家看到她这副病态的表情,觉得比平日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显得很可爱。邻居有一 位东施,虽然其丑无比,却不甘示弱,她照样模仿西施的病态表情: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 皱着眉头,就自以为同西施一样的美丽。可是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作 呕的。 [原文] 西施痛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 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简析] 东施虽不漂亮,如果安分守己,不去模仿西施,也未见得那样令人看不过去;但她却不 管自己和西施容貌不同,硬要学西施的病态表情,结果是愈学愈丑,令人作呕。这种不顾条 件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值得引以为鉴戒的。 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当地有个土生土长的 小伙子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相当优美。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赵 国首都邯郸。果然,只见繁华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式都十分优雅,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 着高贵的风度。小伙子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行人模仿起来。学了几天,越走越别扭。小伙子 想,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恶习大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于是, 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 算尺寸。他虽然废寝忘食地学,还是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倒反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样 子也忘了个精光。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原文]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 耳。(《庄子·秋水》) [简析] 这位寿陵少年的学习热情是可嘉的,但他不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条件,取人之长,因时制 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所以结果是失败。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对头,要实事求是。

《庄子》-成语故事

《庄子》 《庄子》,亦称《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螳臂挡车 《庄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部编本)

《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 先秦寓言是在社会激变和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必然为阐述政治思想观点服务。由于庄子既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它,因此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然而对《庄子》寓言进行辩证分析就会发现,《庄子》寓言在消极之中有积极的亮点。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庄子》寓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 《舐痔结驷》故事中,秦王有痔让别人来舐,并用赐车辆来奖励这种下流勾当;而社会呢,偏就如蝇逐臭,乐于吮舐痈。这则寓言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触蛮相争》则写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成,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反映了当时社会诸侯间残酷的兼并战争,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心情。 《盗跖论道》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黄帝问道于童子》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做了盗贼。 以上寓言,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但它们又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是积极的。 其次,还表现为对生活哲理的揭示。《庄子》中的大部分寓言是用来论述所谓“道”的。这类寓言中有许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观察后,所概括出来的东西,具有深刻哲理。这类寓言往往具有作者主观寓意和客观寓意两种。前者往往是消极的,后者往往要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捕蜩》,本是论述“无己”“忘物”的境界,显然是唯心主义思想。但如果抓住他苦练技艺的描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和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易。”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参考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屠龙之技 原文: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参考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鲁侯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庄子·至乐》参考译文:

庄子的寓言故事-(精选)

庄子的寓言故事-(精选)

庄子的寓言故事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

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3.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

庄子寓言中的成语

庄子寓言中的成语 1、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除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业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2、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3、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可能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4、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研究性学习专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庄子寓言了解庄子思想 2.辩证看待庄子思想比较儒道思想的不同与相同 3.了解庄子艺术手法及文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庄子生平思想 【知人论世】 一。生平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庄子思想 1.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他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 他把提倡仁义中国哲学和是非看做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2.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 就像《逍遥游》中说的那样,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

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 本文是关于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

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学习上只知生硬地摹仿,而不是去借鉴创新,结果非但学不到人家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长处也丢掉了的人。 【汉字】邯郸学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基本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贬义词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义词】西颦东效寿陵失步东施效颦邯郸匍匐衣冠优孟寿陵匍匐 【反义词】择善而长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庄子的寓言特点

浅谈庄子的寓言特点 摘要《庄子》被认为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也是庄子一生思想和学术的总结。《庄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丰富而又奇特的寓言,意生尘外,怪生笔端,纵横恣肆,发想无端,瑰丽奇谲。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在他的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向我们传达了他高深莫测的?道?,从他的文章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他的思想,同时,他关于语言和思想的独到论述,给后世的为文者莫大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庄子寓言立言方法 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生活,他的思想,无不笼罩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他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他的代表作《庄子》,集中了庄子思想的精华,被认为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超然而又孤独的身影,也可以看到他的善辩与睿智。庄子的文在先秦散文中可谓是横空出世,借助实体的语言来表达出不可道不可名的哲理。而《庄子》一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寓言。 一 庄子自称他的书中是?寓言十九?,在他的书中确实也

充斥了大量的寓言,几乎随处可见。 寓言,就是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比喻自己所要介绍的他人不知的事物,使人?知之?。先秦诸子为了增强论辩的说服力、趣味性,经常选择寓言这种方式来说明。如论辩 气势磅礴的孟子就著有《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成功的以齐人的言行譬喻官场中那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 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韩非子》中寓言就很多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荆刺母猴》一篇,燕王的昏庸,卫人的狡猾,冶者的聪明,都表现得单纯鲜明,生动逼真。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不同,《庄子》中的寓言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王景林先生认为:庄子的寓言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完全以寓言的形式显现出来,而不像墨子、孟子那样,仅仅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①。庄子的寓言更多的是理与寓、言与意、情与境?磅礴以为一?的混沌的象征性艺术,它模糊了工具性与目的性,使说理与寓意和而为一,不能单独地去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验去品 二

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 1.腾猿处势 【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①,正緳系履而过魏王②。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③”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④。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⑤?其得柟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⑥,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⑦。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⑧。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⑨”(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衣大布:衣,《唐韵》服之也。穿着。大布:古指麻制粗布。②正緳:正,通“整”(zhěng)。端正,工整。緳(xi?):麻绳,带子。过:前往拜访,探望。③惫(bai):困病潦倒。《集韵》困病也。 ④士:旧时指读书人。衣弊履穿:衣服破旧,鞋子穿孔。遭时:遇到好时势。⑤独:难道,岂。腾猿:腾跃的猿猴。柟梓豫章:柟(nán):楠木。梓(zǐ):梓树。豫章为传说中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⑤揽蔓:攀缘。把握,抓捉。王长(zhǎng):称王为首。⑦眄睨(miǎn nì):轻视。⑧得:看到,到达。柘棘枳枸:柘(zha)枳枸(zhǐ gǒu)又称拐枣。危行:小心翼翼地行动。振动悼栗:惊恐战栗。处势:所处的环境或地位。不便:不利,不适宜。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征:证明。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故事解读;庄子以此来喻自己,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每样东西都有其长处,短处,在某些场合是适应的某些是不适应的,军事上说过要扬长避短。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能适应时势会正确选择自己的方向,他能够不受政治上的影响而独立于世外。 2弃璧负子 【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①:“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②,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③,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④”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⑤。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⑥;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⑦’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⑧。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⑨;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⑩,其爱益加进。(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子桑雽(hù):人名。子桑为复姓。②伐树:孔子去宋,与弟子在大树下学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tuí)欲杀孔子,孔子先行离去,司马桓魋拔其树。“拔树”后皆作“伐树”。削迹:铲除车迹。③犯:遭遇。④益:渐渐。何与:与,通歟(yú),表反诘、疑问语气。⑤假人:至人,贤人。趋:快步向前奔跑。⑥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布:古代钱币。⑦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为“天属”。⑧收:聚拢。容纳。⑨醴(lǐ):甜酒。⑩敬闻命:敬,毕恭毕敬。闻命:接受教导。翔佯:安闲自得貌。挹(yì):引,收取。故事解读;这里有两句话很有名,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与小人不同,君子爱道义,小人爱利。作为夫子是应以道义为主而不是自己名利为主。这是做学问的常识。只有这样才会有真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