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贵阳白云区乡镇事业单位笔试辅导:https://www.360docs.net/doc/655841172.html,/general/178/17773/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

知法,守法。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

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

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进步中,不可否认,我国立法中依然有待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

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

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绝不能再掉入另一个陷阱:拳大,还是法大?

再次,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显。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失守,社会难免陷入“以暴制暴”的困境。这也就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

毋庸讳言,民众对当下的司法状况多有不满。一些法官缺乏最起码的法律敬畏,丧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批条子,打招呼,跑关系,权大于法,钱重于法,情过于法,甚至甘心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导致同案不同判,出现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错案。本来,走进法庭的那些弱势无助的受害者,都是把法律作为维护自身尊严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线希望,在他们的意识中都把法官想象为公正无私、惩恶扬善的拯救者形象。司法腐败,不仅严重地动摇威胁着法律的平等性、权威性,也极大地扭曲消解着人们的公平观念、法治意识。

司法改革已经敲响鼓槌,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升法官专业素养,落实审判独立原则,就是要努力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建设人人有责。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集体主义的遮蔽中再现个体,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发展都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已经拥有了人格的独立和发展的自由。但是,这独立有其社会的支持,这自由有其法律的边界,我们不能生活在原子化、丛林化之中。今天的社会,已经从意识形态的高扬中解放利益,每一个百姓的利益诉求都是不可置换的。但是,利益的潮水并不能漫过法律的堤坝,财富的追求也不能湮灭道德的光照,我们不能沉湎于社会欲望的极端化、暴戾化之中。今天的社会,已经从阶级斗争的极致中回归法治,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必须保障的。依法抗争,合法维权,本来就是公民的权利和法治的践行。但是,如何在多重社会矛盾多样利益冲突中,将这种维权抗争纳入法治社会公共秩序的建构之中,更好地释放这种维权抗争对于治道变革、社会进步的良性效应,还是需要求解的问题。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设的,法治也是由人民推进的。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利器,是社会价值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权利和力量的源泉。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感谢市局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谈谈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了六集的专题片《法治中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今天我也蹭蹭热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有关“法治”的话题——“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源于大学时期的同学之间的一次闲聊,聊天的内容是作为法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你首先求助什么,是求助法律,还是找熟人。答案令人沮丧,大家都认为会先找熟人。将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答案呢?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其实很直观地反映了我们对法治的信仰程度,也正是这道选择题,让我感受到法治信仰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什么是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信服的态度,是自愿接受法律统治的一种依赖的姿态,是法律执行的社会心理基石。只有树立了法治信仰,人们才可能对法律忠诚,才会自觉地投入到捍卫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斗争中。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算是信仰法治呢? 有人曾经总结,一个信仰法治的人大致有五个方面的表

现:一是不论在什么时间、地点或者场合,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没有被迫之心;二是不论别人是否遵守法律,自己都能坚持遵守法律,没有攀比之心;三是不论遵守法律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都能坚持遵守法律,没有投机之心;四是当权利受到非法侵犯时,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怨悔之心;五是能够长期持续地信仰和遵守法律,没有放弃之心。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上述五方面的表现,那么,不论他是否懂法,我们都得恭喜他,因为他已经成为信仰法治的“法治人”了。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我对信仰法治的理解。 首先,信仰法治在于内化于心的规则意识。法治其实就是规则之治,信仰法治实际上就是对规则的信赖。只有当人们自发地承认和依赖规则,规则才能被遵守,讲规则、按规则办事才能成为现实,法治才有可能融入到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并成为一种信仰。关于规则意识有许多鲜活的例子,比如里约奥运会的女子接力赛,美国女子接力队因申诉成功被允许单独重赛,导致中国队被淘汰出局,其原因就在于美国代表团找到并利用了《田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有利于自己的条款。申诉结果出来后,中国队提出了抗议,列举了多条理由,咋一听都有道理,但遗憾的是没有援引任何规则支持自己的诉求。这一事件虽是个案,但恰恰反映了我们规则意识的欠缺,这种欠缺导致的结果是我们不知道依靠规则,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 授课对象:全体党员、干部、群众 授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法治信仰缺失的表现及危害,认识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培育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有好的顶层设计,更要有好的社会基础,即要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所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信仰”。信仰,《辞海》中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法治信仰,才能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制观念熔铸到头脑中,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和习惯,法治才能不断释放规则的正能量。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法治信仰还没有在社会层面普遍形成,对法律冷漠、怀疑、排斥甚至肆意践踏的现象并不鲜见。建设法制中国,首先要注重法治精神的培育,这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实现良法善治,以公正司法来树立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还要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其中,自觉守法,共同铸造起依法治国的精神之基。 一、信仰缺位,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孟子,离楼上》只 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官本位思想,造成了我

国社会法治传统的缺失,公众没有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现实中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以及以势压法、以权欺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漠视法律,无知无畏 (二)小视法律,执意信访 (三)忽视法律,迷信人情 (四)藐视法律,拒不执行 (五)轻视法律,徇私舞弊 (六)无视法律,以权压法 二、全民信法:法治中国的精神基石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硬的制度约束,更需要软的文化支撑。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才会凝聚价值共识、情感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才能为法治中国这座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因 法治信仰是人们守法的内在动因,“因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如果人们遵守法律,靠的是法律的严酷和冷峻,是外力的强迫、压制与威胁,那只能使社会公众对法律产生敬畏感而不是神圣性,即便是不逾越法律底线,也只是理智的选择,一旦遇到某种刺激失去理智,便会以身试法。只有出自内心对法治形成真诚信仰,才会产生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归属感与依赖感,从而让这种信仰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将法律的要求内化为自己从事一切社会行为的动机。这是,

让法律成为行为的准则

让法律成为行为的准则 尊敬的评委、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法律成为行为的准则》。 “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三国时刘备告勉自己儿子刘禅的一句话,这位古代政治家的至理名言虽然历经1700多年,但它的哲理光芒永存。是啊,“小恶不制,必然发展”,看看社会中那些犯罪分子哪个不是从“小恶”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呢?就如一只小白蚁在船板上咬一个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任其发展起来,船就会沉没。我们少年儿童预防犯罪要从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做起。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记得班里曾做过一次试验。我问学生:如果有人欺负你们,你们怎么办?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回答:打他,跟他拼了。我接着问:为什么?有一个同学便说:“爸爸妈妈告诉我,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一些,不能受窝囊气。”我庆幸,大多数同学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里,我庆幸,大多数的爸爸妈妈没用这样不正确的思想教育他们。但是,那些同龄人的话仍让我震惊。大人们是怎样言传身教的啊!难怪因早恋而怀孕的少年犯刘美娜对着她的父亲大声指责道:“你成天在家看那些三级片,你有什么资格管我!”家庭教育的影响,难道还不足以引以为戒吗? 再看看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吧。有的执法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有的企业家为谋取暴利将法抛于脑后,违法生产

经营,大肆造假售假,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的人为不劳而获,怨恨报复,把法置之度外,杀人放火、抢劫、横行霸市等等,虽然,这些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但是这些行为却对社会、对孩子们遗害无穷。试想,假若人人都自以为是,轻视法律,那么那些由于缺少知识而心灵受污染的孩子们又怎能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呢? 邓小平曾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确,我们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特殊的团体,如果我们不从小培养他们法律意识,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习惯,那么依法治国就将永远是一句空话! 我们多么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目前,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犯罪。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全部刑事案件的10%。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数椐! 有许多案子让人触目惊心。杀人犯赵某仅12周岁,因向一女童索要一包方便面遭拒绝,竟将她拖至水中溺死。一初中生杨某,只因与一同学几句不和,竟一气之下将该同学用刀捅死。事后,他竟还无知的说“是他先说我的,难道我错了吗?” 由此可见,自私与无知是多么可怕,对法的无知又更是多么可怕啊! 无数事实说明,少年儿童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律观念起着决

青年说法治演讲稿-关于法治的演讲稿

青年说法治演讲稿|关于法治的演讲稿 青年说法治演讲稿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思考越深就越令人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我想说,有一样东西,它就源自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也像头顶的星空一样永恒,那就是法律。在“以法为刀”的社会,法律只是一种工具; 在“以法为魂”的时代,法治则是一种信仰。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非刻在大理石上,也非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法治信仰,应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体验和心悦诚服的认同,应该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法兴则国兴。“改革”和“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双轮驱动”。中国要真正建成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必须尊规矩而崇律令,必须让法治成为每个公民的信仰。 如果法治是荡涤尘埃的春雨,那么信仰就是复苏万物的春风; 如果法治是海上船只的航道,那么信仰就是燃起希望的灯塔; 如果法治是百姓心中的“中国梦”,那么信仰就是逐梦的勇气。 静听历史深处,中国并不缺少法治的声音:从战国李悝《法经》的领先群伦,到宋代宋慈《洗冤集录》的开辟新荒; 从孟子“徙法不能以自行”的法治宣言,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的法治原则; 从商鞅的“徙木立信”到刘邦的“约法三章”; 从曹操的“割发代首”到包拯的“铁面无私”; 从《唐律》的集前世之大成,到《大明律》的启后世以资用……无奈的是,法治的声音总被集权的风暴吹散,法治的阳光总被专制的乌云遮掩。公平正义往往得不到实现,典章法律常常变成一纸空文。数千年来,民众更多的养成了对权力的畏惧和崇拜,却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近代乱世,生灵涂炭,国将不国,救亡图存尚且来不及,又何谈树立法治精神。 革命年代,共产党严明的纪律,解放军整肃的作风,俨然透露呼之欲出的法治信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共和国宪法的出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文明古国终于浴火重生、走上了现代法治建设的通衢大道。法治,正在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信仰,我们不能无视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我们不能无视某些官员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的雷人话语直接挑战社会底线和常识; 我们不能容忍权大于法,钱重于法,情过于法,不能容忍一起起冤假错案的发生……让法治成为信仰,民主立法是基础。从环境保护法审议通过,以“让法律长出牙齿”的力度守护蓝天,到统筹修改多部法律、为改革先行先试提供依据,再到及时妥善处理辽宁拉票贿选案、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与尊严……砥砺前行的法治建设,为日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知识点总结及课时习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 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知识点总结: 1. 学会依法办事的原因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2. 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⑴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①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②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⑵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 ⑴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⑵有利于国家工作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在内心深处尊崇法律,运用法律思维、法律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守和捍卫法律。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依法办事,并不否定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课时习题: 一、单选题 1.法律秩序是我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而良好法律秩序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

人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 ) A.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就行了 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C.依法办事,善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成为法律的坚定捍卫者 D.积极锻炼身体,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到底 2.依法办事,遵循法律而生活,就要做到( )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②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③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④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生活阅历和经验很少,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如被人勒索、敲诈、殴打、拐骗等。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 ) ①自认倒霉,忍声吞气,以免坏人报复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④不惜一切代价与坏人搏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行为中,体现出公民法治精神和法律至上信仰的是( ) ①吴利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学校附近有一个黑网吧 ②“又该缴税了。”“嗯,我想想怎样少缴点税。” ③八年级女生宁宁坚决制止父亲在工地建设上以次充好、违规操作的行为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案_6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威”第一框题“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增强宪法责任等。 本框题通过“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和“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宪法原则和精神。本课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化,在了解宪法确认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从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体认宪法价值,明确宪法地位,维护宪法权威,树立宪法至上理念,落实本单元教育目的。本框题内容还为下一框题“如何坚持宪法至上”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学习了《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的内容,已经对法律、法治、宪法有了初步浅显的了解,对法律的信仰相比于小学得到了增强,具有一定的学习《维护宪法权威》这一课的基础。但是由于初中生更多的时候关注自己身边的小事,公民权利意识淡薄,对国家宪法少有关注,知之甚少,缺乏一定的敬畏感。在人权知识方面,学生在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感知到国家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切,但对国家从宪法的角度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则了解甚少。因此,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提升宪法在中学生心中的权威,增强公民的人权意识,是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中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权、珍惜自己的人权;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产生敬意。 2、能力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推动人权的实现而努力。 3、知识目标:明确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原则;知道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了解我国人权主体和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懂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知道我国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如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2、教学难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1、了解国家(海南省)开展扶贫工作意义和措施。2、了解聂树斌案件始末,要能陈述基本案情3、查找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4、了解互联网+政务服务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的例子。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进行热点播报聚焦两会: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建议 内容:3月7日上午,全国两《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建议,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了专项扣除,首先选择的重点就是子女的教育,大病医疗等老百姓急需关切的问题。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福建重宇合众(泉州)律师事务所苏清柱 【内容摘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通过公正审判,使每个当事人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法治教育,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只有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法治才有最坚强的支撑。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人治 开篇列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第一、“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如果乃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第二、“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累。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上述的例子鲜明而生动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法律信仰?如果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对具体法条背得再多再熟,对一个国家的法治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告诉我们,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低约束,不是纯粹理想的乌托邦。然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指出,传统社会有强烈的“清官”情节,表现了人治模式的根深蒂固。然而法治作为一种信仰已经成为现在国家最基本的准则。法治信仰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社会的现代化需要法律信仰的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法律文化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

[整合]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导学案:第十课第2节 我们与法律同行(一)共3份

我们与法律同行 【学习目标】 1.了解依法办事的要求,了解和掌握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2.学会依法办事,养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习惯。能运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能发自内心的尊崇法律,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学习重点:学会依法办事。 学习难点:树立法律信仰。 一、自主学习 1.学会依法办事 (1)依法办事,就要遵守。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 过,表达自身合法的和。在实现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的合法权益。 (2)依法办事,就要养成的,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 2.树立法律信仰 (1)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地法律、法律、法律和法律。当成为我们的真诚信仰时, 就会铭刻在我们心中。 (2)增强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更应该成为和。 二、合作学习 1.我们应该如何依法办事? 2.树立法律信仰要求我们如何做? 三、复习巩固 1.法律秩序是我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而良好法律秩序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 ) A.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就行了 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C.依法办事,善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成为法律的坚

定捍卫者 D.积极锻炼身体,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到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别人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你应当() A.找人帮忙,私下解决 B.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C.打击报复,以牙还牙 D.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3.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话提示我们( ) A.爱护河流,保护河流 B.遵守法律,依法做事 C.珍爱生命,学会坚强 D.远离闹市,品味生活 4.14岁的小科为了弄钱去上网,和网友小刚商量出了合伙偷走堂哥的出租车,以此向堂哥要钱的鬼点子。一天晚上,小科等3人在偷车时被堂哥发现,民警和30名的哥合力追击,将被盗车截住。目前,小科和网友小刚因涉嫌盗窃被刑拘。这告诉我们( ) ①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同龄人,因缺乏法律知识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网吧是这些同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③我们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④要做到知法懂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守法自觉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法治的意义就在于依法办事。下列符合依法办事要求的是() A.有人欺负我,我就欺负他 B.拆迁“钉子户”无理取闹 C.为增加收入,尽量少缴税 D.在商场购物时,遵守秩序 6. “大头女孩”秋子,在上海求职中遭遇相貌歧视,随后她向上海相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经过劳动部门两次调解后,秋子获得了三年的劳动合同。这说明( ) ①每个公民都具有独立和平等的人格和尊严,不允许受到任何歧视 ②法律必须保证所有的公民得到平等和有效的保护 ③平等的适用法律,就要反对特权 ④公民可以用法律武器反抗歧视,维护合法权益

新人教版七下道德与法治:走进法治天地测试卷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下列案例中能够体现法治这一要求的有( ) ①李某因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而被公安机关逮捕 ②李某在得知自己购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后,依法获得了商家的相应赔偿 ③张某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复习资料 ④某造纸厂因为排放污水严重超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环保部门处以巨额罚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面漫画表明( ) ①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②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③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④在生活中,法律是调节我们行为的唯一规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 ) 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D.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 4.下面漫画《全军覆灭》告诉我们,法治就是( ) ①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②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③坚持以德治国,德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④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有人说:“法律使人不敢犯罪,道德使人不愿犯罪。”这说明( ) ①道德比法律更加有效 ②法律比道德更加有效 ③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④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家长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规定分别体现了法律的( ) A.保护作用和规范作用 B.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C.保护作用和教育作用 D.规范作用和教育作用 7.村民李某长期不孝敬父母,年迈的父母无奈之下将儿子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李某依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贵阳白云区乡镇事业单位笔试辅导:https://www.360docs.net/doc/655841172.html,/general/178/17773/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 知法,守法。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 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 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进步中,不可否认,我国立法中依然有待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依法办事的要求,了解和掌握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2.能力目标: 学会依法办事,养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习惯。能运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发自内心的尊崇法律,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教学重点】 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 树立法律信仰。 一、经典案例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案例】 《今日说法》栏目中,有这样一个案例:16岁的中学生小天(化名)因多次被所谓的学校“老大”勒索而不敢向家长说明,终于恼羞成怒,用匕首将其中一人刺死……小天就这样亲手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小天的失足,让我们为之喟叹,为之惆怅,为之痛心,为之惋惜……但我们能做的,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些吗?设想一下,如果小天被逼无奈时能用“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一切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吧! 教师点拨: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第二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让我们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 二、探究新知 (一)学会依法办事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活动(教材P100) 问题: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四幅图片,独立思考图片后的问题,感受图片中的活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小结:法律的保障功能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背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要学会依法办事。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教材P101) 问题:你认为小宇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情景材料并认真思考后面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小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活动三:观察思考,交流分享 【多媒体呈现】呈现几则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依法办事的要求。 问题:依法办事,中学生该如何做? 要求:先认真观察图片并自主思考,然后参与小组分享交流并讨论达成共识。教师小结: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养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二)树立法律信仰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呈现图片)(材料P102) 图片一: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 图片二:宣誓的具体内容 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要求:1.学生先阅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并进行思考,参与小组分享交流并达成共识,最后由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展示分享。 2.学生模拟宪法宣誓,并读誓词,感受并树立宪法的权威。 教师小结: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当法律至上成为我们的真诚信仰时,法治精神就会铭刻在我们心中。活动五:探究与分享(教材P102) 问题:以下这些法律规定,你自觉遵守了吗?怎样才能更好的遵守?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第1框公民权利的保障件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学习目标 1.认识宪法的基本原则。 2.掌握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认识人权,掌握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 教学重难点宪法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读小眉的周记回答问题: 1.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 2.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 3.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法律依据、经济基础、基本途径、保障措施分别是什么?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人权的主体和内容是什么? 4.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活动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材料一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思考: 1.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2.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 活动二: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保障 材料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材料二课本第4页“探究与分享”四幅图片 思考: 1.为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规定的什么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2.我国经济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公民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4.为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还做了哪些规定? 探究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活动三:走进生活 依据《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数据,从1981年至2012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占全球减少贫困人口的71.82%。由于中国的贡献,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2年多达到2014年的水平。2015年7月6日联合国发布的《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2014年下降到4.2%,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过去的5年,中国有5 564万人摆脱贫困,相当于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 思考: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的哪一项宪法原则?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扶贫举措吗?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要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要让法治成为信仰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改革的领导主体,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领导主体。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政治与法律的关系。作为一个执政党,法律很自然地体现其意志,表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司法实践的开展。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依靠法治。作为执政党,既要领导人民立法,更要带头遵守法律;既要依宪执政,更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让法治成为信仰,成为自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每一个党员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不能动摇,为了这个信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铸就了辉煌,换来了崭新的中国,换来了幸福的今天。80年前方志敏烈士临刑时写下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段文字,今天读来仍令人热血澎湃,感谢信仰的伟大力量。在改革不断深化,中国

日益富强的进程中,作为治国之重器,法治一旦成为信仰,必将成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动力和保障。依法治国的根本,首先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横下一条心,采取“零容忍”,实行“全覆盖”,“老虎苍蝇一起打”,见一个违纪违法的腐败分子处置一个,惩罚一个,有多少处理多少,把“从严治党”列入依法治国的最前沿,让人民群众从活生生的现实案例中增强对党的信任,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如果不能有效严格适用于“关键少数”,那么必然会产生“法不责众”的社会现象。领导干部要依法行政,法律部门要执法公平,人民群众要守法自觉,法治在人民心中才能逐步成为信仰。 说到法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律、是约束。事实上,人们认同法治,遵守法律,既可以是一种他律,也可以是一种自律;既可以是一种约束,也可以是一种自由。两相比较,更加理想、更为给力的状态是:将守法从他律转化为自律,从约束转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一句话,就是让法治成为信仰、成为自觉。 一个公民、一个集体只有信仰法治,才能自觉遵从法律,依法行事,自觉运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和问题,法治的力量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信奉“潜规则”,遇到纠纷时喜欢“找关系”或是“私了”;有的人信奉丛林法则,发生利益矛盾时喜欢用暴力、靠“拳头”;有的人信奉“变通哲学”,有利可图时喜欢打“擦边球”,钻法律空子;等等;这些观念和做法往往弄巧成拙,偷鸡不成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向往法治,却缺乏真正的法治观念。遇事找关系的多,找法律的少;找领导的多,找律师的少。熟人间打官司被看作“撕破脸”,“一把手”当了行政诉讼的被告,就感觉丢了威信……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把法律铭刻在每位公民的内心深处,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重视法治精神 有遵纪守法,也有胡作非为;有法治文化,也有戾气弥漫。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法治意识觉醒,法治理念有较大提高,依法维权愿望迫切,但是对法治的全民敬畏尚未形成。 “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特别是宪法这一国家大法治理国家、治理政党、治理社会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体系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简而言之,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其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因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规的颁布实施,必须使“法治”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法治的重要性,古已有之。《管子·霸言篇》:“我国亦法令如牛毛矣,然曾无所谓法治精神者以贯注之,是以有法等于无法也。”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我国的法治已达到了新高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政治发展目标;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理念载入宪法;2002年,十六大报告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2012年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都牵扯广泛的利益。如何推进改革,就要从制度上挖掘“红利”。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兼具调节利益格局的功能,法治就是改革的制度选择。 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

把宪法根植心中 让法治成为信仰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设立的首个国家宪法日,这昭示了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依宪治国的决心,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提升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性。设立国家宪法日,是对这一根本法的尊重,更是宣传宪法的“最给力”的方式。宪法日这一天,各行各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宣传活动,今天我们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一起学习宪法,宣传宪法。 宪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已对其有初步了解:宪法是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国家性质、根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等。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精神是政治文明的灵魂,是民主观念、法治文化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 在这个经济社会,道德的约束在不断的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开始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促使我们更加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社会的秩序。有一条公益广告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田野中欢快的奔跑,手中牵着一根长长的风筝线,随着她越跑越远,风筝越来越高地飞向蓝天。接着,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个令人深思的字: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是啊,风筝没有了引线的约束,就会随风坠落;航船没有了航向的约束,就会失去目标;人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就会轻狂。 在我们周围,我们常会看到听到一些因法制观念不强而锒铛入狱的不

法分子;在我们身边,乱扔废弃物、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甚至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违背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情节严重者会升格至违法甚至犯罪,究其根源都是因为缺乏纪律法制意识。 在成长道路上我们应如何与宪法、法治同行? 首先要不断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认识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懂得什么是廉耻,什么是伦理道德,不断规范自己言行,不当法盲,不违纪、不违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其次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和犯罪行为。打开窗子,进来的不只是阳光和空气,还有灰尘,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垃圾经常渗入到我们的脑子里,不知不觉影响着某些同学的行为。希望同学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明辨是非黑白,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再次要遵纪守法,理智行事。法律和纪律,都是一条轨道,如果没有这条轨道的有效约束,我们将无法到达预定站点。作为新时期中学生的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都应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牢固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思想,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宪法日不仅仅是宪法纪念日,也应是宪法宣传日、宪法实施见证日、监督日。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功夫更应在国家宪法日之外。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起,从主动学习宣传宪法做起,自觉维护宪法的庄严和神圣,让笃行宪法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把宪法根植心中让法治成为信仰,让宪法精神为我们的美好愿景保驾护航!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与法律同行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分析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律信仰,学会依法办事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依法办事的原因,知道依法办事的定义及怎样依法办事;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懂得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作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能力目标推动者;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知道依法办事的原因、定义以及怎样依法办事;懂得要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识目标定义及作为青少年应怎样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知道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树立法律信仰。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则国乱民怨。”想一想: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总结: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作为现代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并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依法办事、怎样树立法律信仰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学会依法办事 活动一:遵守法规 情景一: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的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图为小学生骑行共享单车。 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提示: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结论:因为没有遵守法律,得不到幸福的保障,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之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情景二: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

2014浙江事业单位写作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2014浙江事业单位写作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55841172.html,/zhejiang/ 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 知法,守法。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 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 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进步中,不可否认,我国立法中依然有待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