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第四节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第四节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历。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术后急性疼痛引起了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已成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为及时控制和缓解术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一、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和镇痛意义

(一)术后疼痛原因

术后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感受神经元产生疼痛感知、传播疼痛的感觉。术后麻醉药的药效作用消失后就会出现疼痛感觉,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伤口痛、躯体痛、内脏痛三类。引起术后疼痛的常见致痛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内源性致痛化学物质和降低痛阈的化学物质。物理(机械力学)因素包括:水肿、肿胀、梗阻、牵拉、挛缩、张力、撕裂、感染、炎症、压力等。每一类型疼痛可由多种致痛因素作用引起,但多以某种因素为主.疼痛的多因素性增加了术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困难。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现已认识到术后急性疼痛对病人病理生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是十分不利的.要认识术后镇痛治疗的临床意义,首先有必要了解疼痛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镇痛治疗在其中的作用。

1.术后疼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疼痛刺激可以引起病人体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术后急性疼痛引起机体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①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②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和皮质醇;③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素。这些激素将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并且通过使体内水钠潴留间接地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体内水钠潴留,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2.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肺间质体液的增多,而后者又可导致病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常。在胸腹部手术的病人,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以造成病人的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促使病人术后发生肺不张,结果导致病人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在大手术病人或高危病人中,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一50%),早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刺激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袁竭。

3.术后疼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除了一些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外,应激反应的结果尚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应激反应导致了促使合成代谢的激素(如雄性激素和胰岛索)水平的降低。肾上腺素、皮质醇和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通过促使糖原分解和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也使得术后病人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的康复。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使得机体潴钠排钾,从而影响体液和电解质的重吸收,这亦可引起外周和肺血管外体液的增加。此外,内源性儿茶酚胺使外周伤害感受末梢更敏感,使病人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之中。

4.术后疼痛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病人尿潴留,增加了相应的并发症(如与导尿有关的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率。

5.术后疼痛时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

与疼痛有关的应激反应可以导致机体淋巴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此外,麻醉恢复期病人体内的中性白细胞的趋向性减弱,从而抑制了单桉细胞的活性.这些因素使得术后病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6.术后疼痛对机体凝血机制的影响

疼痛等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使得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某些有心血管或脑血管疾患的病人尤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或血栓形成造成的心脏

或脑血管意外等。

7.术后疼痛对康复进程的影响

疼痛可使手术部位的肌张力增加,不利于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因而可能影响机体的恢复过程。同时,疼痛刺激可使病人出现失眠、焦虑,甚至一种无助的感觉,这种心理因素无疑会延缓病人术后的康复进程。

(三)术后镇痛的意义

术后镇痛不仅旨在减轻病人手术后的痛苦,而且在于提高病人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已经证实,硬膜外镇痛能够提高大手术(如胸腹腔手术、全髓置换术等)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出院率。术后镇痛治疗可以减少术后病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此外,尚可通过降低病人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和氧耗量.在心功能正常的病人,采用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影响不大,而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术后镇痛使得其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壁顺应性明显改善。在术前有赖于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采用胸部硬膜外治疗并不影响冠状血管灌注压、心排血量及外周阻力.同时,病人的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可能恢复到接近术前的水平。镇痛治疗可以减少病人自主呼吸的微功,减少术后病人对抗机械通气和胸部理疗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术后病人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在血管手术的病人,术后镇痛可避免体内高凝状态的出现,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疼痛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机体对手术刺激的一系列动态反应过程,其结果对病人术后恢复产生了众多的不良影响,也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串增多的重要因素,许多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并发症都可能与术后伤口疼痛和应激反应有关。术后镇痛减轻、防止了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无疑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过程。因此,为了提高手术后病人的安全性,有必要在临床常规开展术后镇痛。

二、术后疼痛评估方法

每位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疼痛的强度和损伤程度间并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存在。小的损伤可导致剧烈的疼痛,反之亦然。疼痛的评估对了解病人疼痛程度及是否达到止痛目的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主观测定法、行为测定法和生理指标测定法对疼痛的自然属性进行评估。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疼痛的程度和性质进行评估,为了使疼痛评估准确、客观,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一)主观测定法

1.视觉模拟量表

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从0端(无痛)到10端(剧痛),病人根据疼痛的感受程度在直线上记号,从0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评分分数。

2.语言评价量表

用语言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极重度痛”表示,病人根据这几种疼痛程度来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病人不宜采用此法,但亦可通过写字板形式进行疼痛程度的表达。

3.数字评价量表

将疼痛用0到10这11个数字表示,o表示无痛,l0表示最痛,病人根据个人的疼痛感受程度在其中一个数做记号。此方法简单,在临床工作中常用。

4.McGill问卷表

McGill问卷表包括4类20组疼痛描述词,从感觉、情感、评价和其他相关类4个因素以及现时疼痛强度进行较全面的评价。病人选择一个与自己的疼痛感受程度相同的词并得到相应分值,计算得到疼痛评定指数。问卷表需要病人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术后早期不宜选用,以免影响病人的休息。

(二)行为测定法

由于疼痛常对人体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病人术后疼痛时常表现出一些行为和举止的改变,如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肌紧张度等。10分脸谱法(scaleoflo faces)是用从微笑到哭泣的6种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它没有特定的文化年龄或性别要求,容易掌握。体位、姿势等行为可帮助测定疼痛程度,如病人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常常哭闹惊叫等表示病人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时病人的肌张力加大。

(三)生理指标测定法

临床疼痛评估还可以通过生理指标测定法实现。疼痛可带来自主神经的改变,故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及局部皮肤温度等变化可间接估计疼痛程度,但这种方法的正确率较低,属于间接评价法。术后护理人员应定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其结果可与上述方法结合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三、疼痛控制的标准和原则

(一)疼痛控制的标准

在我国,由于疼痛治疗和护理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形成使广大医务人员认可的标准,病人的疼痛控制标准是否应该统一,疼痛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以下,这两个问题还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认识、提高和完善.以下为供临床医护人员参考的术后疼痛控制标准。

对于手术后、烧伤创伤和其他非癌性疼痛,建议当疼痛程度<5时,可以选用非药物性止痛,护士可以选择分散注意力,教病人心理和肌肉放松,应用热敷、针灸等方法止痛,也可以报告医生使用止痛药;当疼痛程度>6时,护土应该报告医生使用止痛药。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积极主动地处理疼痛而不应等疼痛达到什么程度才处理,如烧伤、创伤的换药应在换药前,即便是当时无痛,也应先用药,待止痛药物发挥作用时再进行换药操作。

疼痛评估主要是依照病人的主诉,而不是其他的客观指标,但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宗教等对疼痛的认识和忍受程度也各有差别,疼痛控制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目标,是医务人员参照的工作质量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和决定;如在疼痛处理中,预期使病人的疼痛缓解多少,缓解到什么程度。总之,使疼痛处理由被动,逐步变为主动,医务人员主动去关心和处理病人诊疗疾病全过程中的疼痛问题。

(二)术后疼痛控制原则

1)根据手术部位和性质,若估计术后疼痛较剧的病人,在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前,应动作预防给药,如硬膜外腔预先置管,手术结束时向硬膜外腔注入长效局麻药或麻醉性镇痛药。

2)术后应用镇痛药的病人,应首先采用非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剂联合应用,视镇痛效果而后决定是否加用麻醉性镇痛药。

3)手术后应用镇痛药物期间,应首先注意观察和检查手术局部情况朋确疼痛发生的原因。

4)应选用毒性低、对生理指标影响小、药物依赖性较低的镇痛药物,用药期间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

四、术后疼痛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一)术后疼痛治疗

1.药物治疗

(1)口服给药。一般认为对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的病人不宜采用经口服用镇痛药物镇痛。口服给药难以筛选给药剂量。起效慢,作用时间长,并且需要病人胃肠道功能正常才能奏效.习惯上对住院手术病人一般都采用全身给药,然后酌情经口服追加。

(2)肌内注射。与口服给药相比,肌内注射镇痛药物起效快、易于迅速产生峰浓度,许多阿片类镇痛药物可以通过肌内注射给药。肌内注射的缺点在于:①药物剂量难以个体化:病人对镇痛药物的需要量可能相差lo倍以上;②依赖性:病人需要镇痛时必须依赖医护人员的处方和给药;③不及时:病人疼痛时必须等待护士按处方准备药物,肌内注射药物后,药物尚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时才能产生镇痛作用;④注射部位疼痛:注射引起的疼痛可使病人对肌内注射给药产生恐惧,因而影响镇痛治疗的及时性;⑤血药浓度不稳

定:血药浓度的波动可能引起病人的呼吸抑制,并可影响临床镇痛效果;⑥药物吸收不恒定:药物吸收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以及注射部位局部血流情况。

(3)静脉注射。单次间断静脉注射镇痛药物时,血浆药物浓度易于维持恒定,起效迅速。然而,由于药物在体内快速重新分布,单次静脉注射作用时间较短,需反复给药。连续静脉输注则节约人力,血药浓度也很少波动。

(4)病人自控镇痛给药(patient controlanalgesia,PCA)。PCA控制系统借助了电脑技术发挥连续给药的优点,病人根据自己疼痛程度,酌情按压PCA泵的键钮,即可自行注射一定剂量的镇痛药物,以达到镇痛的目的。采用PCA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肌内注射镇痛药物的缺点。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在单位时间内给药的剂量和次数是有限度的,不会发生药物过量。通过PCA控制系统,医护人员可以对病人的镇痛要求及时作出反应,不断评估用药效果和改进用药方案,使病人痛觉和治疗的反馈环在一定程度上紧密结合起来。与传统的给药方式比较,PCA 的优点包括;镇痛效果好,用药总量少,不易药物过量,较少引起夜间病人的呼吸抑制,有利于术后病人全身情况的恢复。PCA还简化了镇痛给药途径,病人可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调整PCA泵的给药剂量,从而使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对PCA治疗易于接受,提高了镇痛治疗的敏感性和临床效果。PCA依其给药途径和参数设定的不同,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和皮下PCA(PCSA)等。

(5)蛛网膜下腔镇痛。单次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类镇痛药可提供长时间的镇痛作用,其起效时间与所给药物的脂溶性成正相关,其作用时间长短取决于药物的亲水成分。单次注射的缺点在于:药物剂量难以筛选,需反复给药,增加了感染的危险,同时需较长时间的监测。此外,蛛网膜下腔给药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注入阿片类药物时可引起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5%~7%)、皮肤瘙痒(60%)、恶心呕吐(20%一30%)以及尿潴留(50%)等,故临床上多采用连续硬膜外给药镇痛。

(6)硬膜外腔镇痛。经硬膜外腔给药镇痛的优点是;不良反应少,作用确切。一般术前或麻醉前给病人置人硬膜外导管,并给予试验剂量以确定硬膜外导管的位置,术中亦可开始连续注药。最常用的药物是吗啡(o.1mg /m1)或布比卡因(1 mg/ml),或芬太尼(10ug/m1) 加布比卡因(1mg/ml)。术中开始用微量泵连续硬膜外给药(4~6m1/h),如手术需3~4小时以上。则术中连续硬膜外给药可以在术毕产生满意的镇痛作用,如小手术(持续1—2小时)则需先单次硬膜外注射上述溶液5—10ml以缩短镇痛作用的起效时间,也可以先单次硬膜外用o.5%布比卡因和芬太尼(50~100ug)或吗啡(2~5 mg).硬膜外镇痛引起并发症有呼吸抑制(1%)、尿潴留(15%~25%)、皮肤瘙痒(45%一50%)、恶心呕吐(50%)、直立性低血压以及与硬膜外导管有关的感染。术后硬膜外镇痛期间呼吸抑制一般发生在给药后1h(此时血药浓度较高)和给药后6—12h(此时是药物经脑脊液向上扩散所致)。呼吸抑制多见于硬膜外吗啡镇痛,而芬太尼镇痛时则较少发生。

2.物理疗法

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或理学疗法。常用的人工理疗有电疗法(红外线疗法、紫外线疗法、激光疗法)、温热疗法、超声波疗法、运动疗法、按摩疗法等。物理疗法是利用各种物理能量作用于机体,机体即受到刺激,首先接受刺激的是兴奋阔最低的各种感受器,同时作用于某些致痛因子,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和体液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使致痛的化学介质迅速排出,因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3.心理疗法

疼痛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现过程。近年来临床学者愈来愈重视心理治疗在术后镇痛中的作用,心理治疗从对慢性疼痛病人的应用已逐渐扩展到临床术后镇痛的范畴。心理治疗旨在提高病人对疼痛治疗的认识,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措施包括使病人熟悉医院和围手术期的环境.提高对疼痛和治疗方案的认识,以减轻恐惧和焦虑情绪。其他的心理治疗包括训练病人自我放松,如放松躯体和精神、做深呼吸运动和肌肉松弛训练等。

(二)术后疼痛护理

1.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性质

疼痛评估的最关键之处在于疼痛的位置、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以及间隔时间,其次包括使疼痛加剧和缓解的因素,以及疼痛发作时的周围环境。病人主诉是评估术后急性疼痛及其剧烈程度的惟一可靠方法,用对手术导致疼痛的估计和一般设想代替主诉作为治疗、护理依据是不可靠的,因此,护士应注意倾听病人的疼痛主诉.但是,大多数病人认为术后疼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的、暂时的经历,他们会安静地承受疼痛,直至疼痛难以忍受,所以护士应加强对病人疼痛感受的主动询问。有些病人术后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他们只能通过脸部表情、眼色、头部和四肢活动试图让医务人员了解他们的疼痛状态。因此,护士应掌握疼痛评估方法,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确保疼痛评估准确、客观。

2.优先止痛,避免疼痛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疼痛研究表明有效缓解疼痛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早期顶防疼痛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随后发生的长时间的疼痛。急性手术后疼痛与突触功能的改变、脊髓后角对伤害性感受的处理、神经内分泌反应和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激活有关。从理论上讲,优先止痛可使这些反应减到最小并防止脊髓兴奋现象(中枢致敏)的发生后者将是更难以治疗,并与慢性疼痛状况有关。优先止痛法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它可使阿片类的需求量减少和提高痛阈,但它是否能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尚不能肯定。术后麻醉药物药效尚未消失时就应按医嘱及时使用镇痛药。

3.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镇痛措施的选择对于保证有效疼痛治疗至关重要。护士根据疼痛评估结果为特定的病人选择有效的镇痛措施。出现以下情况时提出护理建议。

1)医嘱所下的止痛药物剂量不足。

2)术后24小时内经胃肠道外给药,24小时后未改用口服镇痛药和消炎药,而胃肠道外给药量过小,不能发挥应有药效。

3)术后单纯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以期同时发挥镇痛和消炎作用,但实际未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4)术后用镇静剂进行疼痛治疗,而镇静剂不具有止痛作用,也不会增强止痛剂止痛作用,反而可能加强止痛剂对病人的镇静作用。

4.避免激发或加剧术后疼痛的固素

(1)激发或加剧术后疼痛的可能因素有:①精神因素;如精神压力过重,极度悲伤或恐惧、性格忧郁;②环

境因素:如闷热的天气、高分贝的噪音、强烈的光线、特殊的气味、污浊的空气、人多嘈杂的环境等;③身体因素:不良姿势、过度疲劳、低氧状态、药物作用等。

(2)护理对策:①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调节光线,去除异味,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②加强心理护理,寻找井消除精神因素,保持病人安定、镇静.②保持良好的体位姿势,定时更换卧位,尽量保持舒适。腰椎穿刺后应去枕平卧,避免头痛。④分散注意力:可通过躯体或精神上的活动,使病人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胸痛时训练慢而规则的腹式呼吸,或闭上眼睛做深呼吸,或播放悦耳的音乐,创造欢乐的气氛,或与家属、朋友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等.⑤对胸痛影响呼吸者,应协助翻身、拍背、咳嗽,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早期观察并及时处理镇痛治疗的并发症

镇痛治疗后尤其是经椎管内镇痛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呼吸抑制、尿潴留、恶心呕吐、便秘、低血压和过度镇静等,对上述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十分重要。硬膜外镇痛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如下。

(1)呼吸抑制;临床表现为病人的意识状态改变、嗜睡、呼吸深度减弱。因此,接受疼痛治疗的病人应尽量行氧饱和度的监测,对使用硬膜外或PcA泵镇痛的病人应定期监测生命体征,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初次将麻醉性镇痛药注入硬膜外腔后,第一个4小时应每小时监测呼吸频率1次,之后可改为每2小时1次,连续16小时,以后只要继续硬膜外给药,每4小时监测1次。当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或呼吸频率下降少于8次时向医生汇报,同时面罩给氧6L/min,唤醒井鼓励病人作呼吸,病情严重者则需进行机械通气。或使用纳洛酮.呼吸抑制是硬膜外镇痛令人担心的并发症,对此类病人应建立护理常规,对年龄较大(大于60岁)、镇痛药用量大以及全身情况较差(尤其有肺功能减退和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应特别注意呼吸抑制的危险性。

(2)尿潴留;多见于男性,多发生于镇痛治疗后的24—48小时内。临床表现为病人排尿困难、下腹部胀满。尿潴留的处理包括留置导尿、o.1%纳洛酮分次静脉注射等。

(3)恶心呕吐;常出现于给药后4~叫、时,可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东莨菪碱等治疗,有时恶心与体位有关,保持静止不动可减轻恶心。

(4)便秘:镇痛药会减慢胃肠蠕动,造成便秘,对于使用止痛药的病人应常规使用通便剂。

(5)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发生率较高,尤其当镇痛药用量增大时,其发生率更高,症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轻。当临床遇有皮肤瘙痒的病人时,应首先排除病人对镇痛药过敏的可能性.确诊为与镇痛药过敏有关的皮肤瘙痒后进行对症处理。

(6)直立性低血压:造成术后直立性低血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麻醉的影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功能下降、术后长时间卧床等,采用硬膜外镇痛会增加其发生率。临床上对这类病人应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7)过度镇静:硬膜外腔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后还需定时进行镇静评分,第一个4小时应每小时监测1次,然后每2小时监测1次,连续8小时,以后只要继续硬膜外给药,就每4小时监测1次镇静程度。临床可采用镇静程度评分标准(表9—1),2—3分为镇静药物剂量较为适宜的状态。镇痛治疗期间应及时根据评分结果调整镇痛药剂量。

表9—1 镇静状态评分

镇静状态评分

清醒、烦躁 1

清醒、安静 2

欲唾、对呼唤反应好 3

入睡、对呼唤反应迟缓 4

嗜睡、不易唤醒 5

(8)硬膜外感染:与硬膜外导管有关的感染并不常见,临床上应注意置管操作的严格无菌,术后留管镇痛期间,每日查看置管局部并保持无菌,更换针眼处敷料1次/日,一旦疑有感染时立即终止硬膜外镇痛.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

护士应监测止痛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及其疼痛控制效果,为每位病人确定特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及时实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避免护理操作增加病人疼痛程度

术后病人主诉切口疼痛,它往往与咳嗽、深呼吸、上下床和体位改变等活动关系密切,其中咳嗽和身体移动最为重要。术后最初阶段时,病人能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但一旦在咳嗽和深呼吸时感受到了急剧的压榨样或撕裂性伤口疼痛,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因害怕疼痛和担心切口裂开而拒绝咳嗽。因此,病人必须接受这方面地宣教。首先,护士为病人讲述正确的咳嗽方法,并向他保证咳嗽不会导致伤口裂开或内脏凸出。当然,要使病人

完全明白操作方法,光靠语言方面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演示具体的咳嗽方法;②解释咳嗽后疼痛的发生机制,使病人对疼痛有思想准备;③病人进行咳嗽深呼吸训练时陪伴左右,使病人增强信心。咳嗽时可用毛巾、枕头或直接用手按压伤口,施加一定的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咳嗽引起的疼痛。身体移动可引起疼痛,减少对切口部位的压力或牵拉作用可有效缓解切口疼痛。

五、术后疼痛有效控制的影响因素

1.治疗的非主动性

病人常认为护士对他们的术后疼痛存在预见性,会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治疗,因而大多数病人不会主动要求进行疼痛治疗。由于疼痛的主观属性,护士认为病人一旦疼痛就会报告,只有当病人有疼痛主诉时才需要主动处理。因此,虽然术后许多病人得到了镇痛治疗,但护士和病人对这些治疗的给予和接受都存在着非主动性。

2.评估的偏差性

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识存在偏见,经常低估病人的疼痛。护士通常认为主诉多的病人比主诉少的病人经受更为剧烈的疼痛,经常要求止痛的病人遭受的疼痛程度也重。护士对疼痛的评估与病人对疼痛的主诉之间不一致的概率较高。

3.反应的差异性

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常存在很大差异,而这常被医务人员忽视复杂表现和疼痛未缓解时所具有的临床表现。

4.影响固素的多因素性

护士应了解疼痛反应的病人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和个人经历影响着护士对病人疼痛程度和治疗需要的判断。女性常比男性接受较少的止痛药物治疗,年长者比年轻人接受止痛治疗少。

5.疼痛知识的局限性

病人对疼痛及其治疗的观念左右着疼痛处理的有效性。病人常认为一位好病人应勇敢面对并承受手术所引起的疼痛,不应抱怨。他们还害怕药物成瘾,担心止痛药物产生的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虽然许多病人希望术后无痛或尽可能及时解除疼痛,但在这些思想顾虑下,约2/3的病人在主动寻求治疗时已达到严重疼痛程度。而影响术后疼痛有效控制的还有医护人员疼痛知识的局限性,如疼痛治疗知识不足、对疼痛的评价不足,顾虑麻醉品的管理条例、害怕病人产生药物依赖、担心止痛药的不良反应和病人对止痛药产生耐药性等。

六、术后疼痛有效控制的护理管理

(一)成立科室疼痛护理小组

小组可以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和带教教员组成,负责疼痛护理标准的探讨和控制教育、学术交流等,该小组是上一级疼痛专业组织(医院)中的成员。

(二)明确责任护士的瘁痛专业要求和职责

1.疼痛专业护士

在北美、香港等地有些医院配有疼痛专业护士,这些护士学历较高,受过疼痛护理的专业训练,井有丰富的临床疼痛治疗与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内外疼痛护理的学术信息,负责医院护士疼痛护理专业知识培训,负责病人对疼痛护理满意度的监测与控制,负责手术后疼痛病人的护理和护理指导,负责帮助护士和病人解决在处理疼痛中遇到的难题,组织或参加疼痛病人的医疗护理会诊或查房。

2.科室责任护士

疼痛是外科术后病人的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护士24小时服务于病人周围.对待病人的疼痛情况,应像对待病人的病情变化一样,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观察、评估和记录,并且要及时观察止痛措施的疗效,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护士在认真检查病人疼痛的同时,常常可以为病人解除疼痛,如发现病人因体位不对而疼痛或因引流管不通畅而疼痛,或因敷料包扎过紧而疼痛等,可以给予相应的处理,解除其疼痛。护士可以选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方法为病人缓解疼痛,如心理和肌肉的放松方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等。护士负责向病人和家属宣教疼痛控制的一般知识和“痛尺”或其他评估工具的应用。护士要告诉病人及其家属应及时报告新疼痛或未缓解的疼痛,以保证医务人员迅速给予评估和有效的治疗。

责任护士还负责疼痛病人的临床护理,准备病人治疗所需的器材和药品,某些注射、针灸、理疗等治疗的实施,某些特殊治疗,如神经阻滞等的配合。负责病人24小时疼痛的观察、评估与记录,疗效评估与记录,告诉病人止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进行病人及其家属疼痛知识、疼痛自我评估与疼痛自我护理的宣教等。

(三)进行护士的专业培训

由于疼痛护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临床应进行疼痛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用止痛方法的培训,即药物止痛与非药物止痛;护士在止痛方法的选择方面的权限范围;每项止痛方法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等。训

练护士掌握止痛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全身和局部放松的方法,某些物理疗法,某些中医疗法等。并应当训练护士如何把疼痛控制的有关知识宣教给病人,包括应宣教到什么程度,宣教哪些内容。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医生护士的治疗护理操作有时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在护士的专业培训中应当包括这方面的知识.临床医护人员更应关注这些问题.调查研究各项操作可能引起的痛苦程度,教育护士如何认识和处理因治疗护理操作而引起的疼痛。这些操作能造成什么程度的疼痛,能持续多长时间;哪些药物对组织刺激较大,可造成较重疼痛。如何防止;怎样做好无痛或轻度疼痛的注射,减少插胃管、肛管等操作给病人带来的疼痛;在为术后、伤后有留置管的病人翻身或更换床单位时,如何摆放病人的肢体体位和留置管的位置,才能使病人遭受疼痛最少。

(四)制定完善的术后疼痛健康宣教计划

疼痛的主观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在疼痛管理中必须有病人自身的参与,因此应教育护士加强术后疼痛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疼痛相关知识,弥补医务人员与病人对疼痛理解的不一致,使病人主动参与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疼痛的健康宣教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

(1)向病人讲述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术前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预期疼痛处理应达到的目标。

(3)强调大部分术后疼痛可以缓解,并且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病人有权享受术后无痛经历。

(4)向病人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疼痛反应包括疼痛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和部位,并说明这些主诉将成为疼痛治疗的依据.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5)向病人介绍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剂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如使用放松、分散注意力、想像、冷敷和热疗等方法。

(6)向接受PCA治疗的病人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病人应在感觉疼痛开始时自行给药,注入下一剂量药,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7)劝告病人及时向护理人员诉说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避免过分担心疾病的康复而引起高度焦虑从而降低耐受性,加重疼痛。

成人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麻醉MedicalGroup前天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 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 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 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 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 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 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

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法。以此為基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技术。完成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显著好转,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00%,观察组为96.00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者,在护理前对患者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技术,可全面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调整身心,减少痛苦。全面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标签: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普外科是院内最为重要的手术科室,实施手术种类包含小肠手术,结肠癌手术,十二指肠手术等等[1]。在实施外科手术的时候,患者刀口疼痛现象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术后活动造成影响,如未能及时进行处理,还有可能引起并发症。由此能够看出,使用何种方式,做好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存在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于缓解疼痛与手术并发症来讲,效果显著。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技术,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实验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患者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依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阑尾炎手术者17例,泌尿手术者12例。肠梗阻手术者7例,颅脑手术者9例,其余患者5例。男患者33例,女患者17例。年龄区间为15.7-62.3岁,平均年龄为(35.9±1.7)岁。观察组阑尾炎手术者18例,泌尿手术者12 例,肠梗阻手术者10 例,颅脑手术者7例,其余患者 3 例。男患者35例,女患者15例。年龄区间为16.8-63.8岁,平均年龄为(39.4±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法。在完成手术之后,在第一时间为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在此同时实施精神鼓舞,定时对其肌肉进行按摩。放松身心,调节呼吸。做好身体保护工作。 以此为基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技术,详细为: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 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

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四节-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历。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术后急性疼痛引起了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已成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为及时控制和缓解术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一、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和镇痛意义 (一)术后疼痛原因 术后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感受神经元产生疼痛感知、传播疼痛的感觉。术后麻醉药的药效作用消失后就会出现疼痛感觉,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伤口痛、躯体痛、内脏痛三类。引起术后疼痛的常见致痛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内源性致痛化学物质和降低痛阈的化学物质。物理(机械力学)因素包括:水肿、肿胀、梗阻、牵拉、挛缩、张力、撕裂、感染、炎症、压力等。每一类型疼痛可由多种致痛因素作用引起,但多以某种因素为主.疼痛的多因素性增加了术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困难。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现已认识到术后急性疼痛对病人病理生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是十分不利的.要认识术后镇痛治疗的临床意义,首先有必要了解疼痛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镇痛治疗在其中的作用。 1.术后疼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疼痛刺激可以引起病人体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术后急性疼痛引起机体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①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②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和皮质醇;③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素。这些激素将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并且通过使体内水钠潴留间接地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体内水钠潴留,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2.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肺间质体液的增多,而后者又可导致病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常。在胸腹部手术的病人,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以造成病人的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促使病人术后发生肺不张,结果导致病人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在大手术病人或高危病人中,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一50%),早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刺激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袁竭。 3.术后疼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除了一些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外,应激反应的结果尚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应激反应导致了促使合成代谢的激素(如雄性激素和胰岛索)水平的降低。肾上腺素、皮质醇和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通过促使糖原分解和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也使得术后病人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的康复。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使得机体潴钠排钾,从而影响体液和电解质的重吸收,这亦可引起外周和肺血管外体液的增加。此外,内源性儿茶酚胺使外周伤害感受末梢更敏感,使病人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之中。 4.术后疼痛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病人尿潴留,增加了相应的并发症(如与导尿有关的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率。 5.术后疼痛时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 与疼痛有关的应激反应可以导致机体淋巴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此外,麻醉恢复期病人体内的中性白细胞的趋向性减弱,从而抑制了单桉细胞的活性.这些因素使得术后病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6.术后疼痛对机体凝血机制的影响 疼痛等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使得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某些有心血管或脑血管疾患的病人尤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或血栓形成造成的心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得痛苦,对病人得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就是就是病区使用镇痛泵得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得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得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得疼痛管理提出了新得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得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得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得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得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得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得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得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得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得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得发生前兆与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得培训,尤其就是术后镇痛得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得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得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得好处及对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 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 2.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 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 为宜。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 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2 (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 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5-1%罗哌卡因。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 (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 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5.病人自控镇痛:PCA是一种新型镇痛药给药装置。病人佩 带输液控制装置,当意识到疼痛时,通过控制器将一次镇

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3T14:51:14.4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5期作者:程红艳 [导读] 观察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 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外二科安徽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观察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护理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焦虑(24.59±2.06)分、抑郁(23.16±1.87)分、疼痛(2.02±0.46)分、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97.83%,护理满意度97.83%,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病房环境、加强心理护理、积极给予镇痛药物,可有效减轻普外科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负面情绪 前言 普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往往较为严重。过度的疼痛,不仅容易对患者的舒适度造成影响,且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产生。如疼痛长时间无法缓解,将增加各器官生理功能紊乱的风险,对患者的康复不利。为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病情康复。本文于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普外科患者中,随机选取9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方法,并观察了护理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护理组患者共46例。性别:男:女=27:19。年龄最高88岁,最低14岁,平均(53.62±4.18)岁。对照组患者共46例。性别:男:女=28:17。年龄最高91岁,最低26岁,平均(53.77±4.20)岁。两组患者可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护理方法包括术前病情评估、手术准备,术中护理配合、病情观察,以及术后抗感染与并发症预防等。 护理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联合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为目的,采取措施对患者予以护理。护理方法包括疼痛评估、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等。疼痛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方法的针对性。环境护理的内容,以“保持病房安静”、“提高患者舒适度”为主。心理护理的内容,以“沟通”、“激励”为主。分散注意力则可通过阅读、听音乐等途径实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及疼痛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 1.4 评分工具 心理状况包括焦虑与抑郁两种,评分工具依次为“SAS量表”及“SDS量表”。疼痛评分工具,以VAS量表为主。疼痛知识知晓率,需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问卷内容包括“术后疼痛的原因”、“疼痛的自我护理方法”等,共0--100分。得分≥60分者,视为知晓率较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及疼痛评分 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焦虑(24.59±2.06)分、抑郁(23.16±1.87)分、疼痛(2.02±0.46)分。对照组患者焦虑(34.77±3.81)分、抑郁(36.50±1.04)分、疼痛(5.02±0.89)分。两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 护理组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97.83%(45/46),护理满意度97.83%(45/46)。对照组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86.96%(40/46),护理满意度84.78%(39/46)。两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不一,采用相同方式给予护理,针对性差,效果欠佳。加之嘈杂的环境、严重的负面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时间,将明显延长。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疼痛缺乏重视。患者术后24h内,疼痛往往较为剧烈。 根据导致患者疼痛的原因,及疼痛的影响因素,对普外科患者加以护理。能够排除各因素的影响,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1]。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所实施的疼痛护理方法,及各方法的应用优势如下:(1)疼痛评估:根据患者耐受度的不同,术后疼痛程度同样不同。术后,护理人员可利用VAS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针对疼痛严重者,可给予其镇痛类药物缓解疼痛。疼痛较轻者,建议采用其他措施予以护理。(2)环境护理:病房环境过于嘈杂,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烦躁的情绪,进而加重疼痛。对此,护理人员应在病房内外,粘贴“请保持安静”的警示牌。确保患者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使疼痛得以减轻。另外,护理人员还可为患者播放轻音乐,并在病房内摆放绿色植物。在提高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使疼痛得以减轻[2]。(3)心理护理:疼痛过于严重,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负面情绪过于严重,同样会加重疼痛。对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沟通,对其进行鼓励。利用“您的病情有所好转,请继续努力!”等语言,增强患者的信心以及自我效能。使患者能够保持热情、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使疼痛能够逐渐减轻。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护理后,本组患者焦虑(24.59±2.06)分、抑郁(23.16±1.87)分。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患者的心理状态更佳。(4)分散注意力:护理人员可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通过阅读、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疼痛。另外,还可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使疼痛得以缓解。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护理后,本组患者疼痛评分(2.02±0.46)分、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97.83%,护理满意度97.83%,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护理满意度更高。证实了上述疼痛护理措施的实施,在减轻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方面的临床价

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后疼痛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后疼痛的影响【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121-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外科手术患者3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80例,对照组进行普外科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统一标准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术后24h镇痛需求干预组高;干预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关键词】护理干预;外科手术后;减轻疼痛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pain after surgery.method choose our surgical patients 360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every 180 cases, the general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routine for both group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just for intervention group,then adopt a unified standard assessment compared between the postoperative pain of the two groups patients.resultspostoperative analgesia 24h intervention group high demand, intervention group first bed activities, time to first anus exhaust time is short, satisfaction, and

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

3.1 术中出血 由于静脉壁薄如纸张,随时会发生出血情况。术中需要术者操作谨慎,熟悉解剖位置。钳夹大血管时避免损伤血管,防止撕破血管壁。血管一旦破裂,出血迅速凶猛,配合手术的护士应立即准备中转开腹。这就要求手术护士反应灵敏,动作迅速,配合默契。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3.2 脏器损伤 可发生肠道、泌尿道损伤(输尿管、膀胱损伤)。器械护士也应熟悉各种器械,及时准确传递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3 神经系统损伤 臂丛神经麻痹是由于上肢过度外展而引起,应尽可能避免上肢长时间外展。坐骨神经、腓神经损伤是由于手术时间较长,病人处于头低脚高并取膀胱截石位,若手术中护理不当,极易造成肢体神经损伤。因此手术中护士除关注手术基本情况外,应充分重视膝部神经保护,尽量避免压迫病人双腿,必要时适当被动活动腿部并按摩局部,以避免神经受压牵拉导致损伤[3]。 3.4 术后局部疼痛(皮下气肿与肩部背部酸痛) 多由于CO2气体残留与弥散而引起,术毕应尽可能放尽气体,防止由于气体过多残留刺激膈肌,肩部乳酸堆积而造成局部酸痛。 腹腔镜目前已是公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侵入性检查治疗工具。由于腹腔镜视野可放大5倍~7倍,所以盆腔结构较传统开腹更为清晰。在腹腔镜下施行淋巴清扫术,可减少术后盆腹腔粘连。而其切口小,损伤较传统开腹大为降低,病人恢复速度也明显缩短。 其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指证仍在探索中,但总的趋势是腹腔镜手术指证不断扩大,所以对手术者的要求很高,同样也需要有相当经验能熟练配合的手术护士,只有术前做好充分准备,熟练掌握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手术配合,才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巡回护士在手术中应加强工作责任心,仔细观察病人手术中一般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手术者和麻醉师反映,同时应加强对某些细节(体位、肢体受压时间)的关注。充分做好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真正显示其微创优势。 参考文献: [1] 魏苹,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56. [2] 陈士,赵新.妇产科手术致腓神经损伤3例[J].实用妇科杂志, 2007,23(8):511. (本文编辑李娜) 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刘明敏 1986年国际疼痛协会(IA SP)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各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1]。疼痛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外科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尽管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术后疼痛的治疗和护理,但仍有50%~70%的病人未得到充分的术后镇痛[2]。因此护士在疼痛评估、疼痛引起病情变化的观察、镇痛效果的观察以及病人心理护理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术后疼痛的观察和护理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综述如下。 1 术后疼痛对机体带来的影响 外科术后病人明显的疼痛可持续8d以上,尤以胸外科、腹部外科以及骨科手术更为严重[3]。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4]。疼痛既是一种主观不适感,又是一种保护机制,向医护人员提供信息。 1.1 对心理的影响 术后疼痛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痛苦、烦躁、焦虑、不安等。 1.2 对自主神经的影响 术后疼痛会引起病人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平衡,影响了机体正常的分解代谢,加重病人的负氮平衡,并可能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冠状动脉痉挛等严重后果。严重的疼痛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消化能力下降、食欲减退以及影响睡眠等。 1.3 对呼吸的影响 术后疼痛因保护性反射引起咳嗽,深呼吸障碍;有可能导致肺部并发症引起活动障碍,造成术后恢复延迟。1.4 对心脏的影响 术后疼痛可引起心脏做功增加和全身阻力增加而导致心脏缺血。 1.5 对人机体的影响 术后切口的疼痛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5]。 2 疼痛评估 术后全面的疼痛评估应从病人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集体评估。自我报告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减轻、加剧疼痛的因素。行为反应包括病人的表情、体位、活动、呼吸、咳嗽、焦虑、失眠等资料。临床上常采用客观化的疼痛评估工具让病人更正确地评估自我的疼痛程度,常见的有101点数字评分法、数字疼痛分级法(NRS)、M EGIL L疼痛问卷法、M emellan疼痛估计表等。对疼痛的评估还应考虑病人的文化素养、心理状态、宗教信仰、既往对疼痛的体验等因素。疼痛的评估是持续动态的过程,应经常对疼痛及治疗效果进行连续性评估,以便及时修正护理计划。 3 外科术后疼痛护理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控制疼痛的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6]。护理人员对疼痛的正确判断和了解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也随之提高,减轻了术后病人痛苦,为病人康复、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心理护理质量高低决定着对病人护理质量的高低[7]。要敏锐地观察病人疼痛反应,听取他们的诉说,尊重病人的主诉。护士要特别关心那些没有明显外在表现的疼痛病人,细心从他们外部反应体察其疼痛程度。在同情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安静、整洁、温馨的病室环境,如病室整洁、床单位平整,在病室中放置一些鲜花,使病 87 护理研究2008年6月第22卷第1期增刊

普通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

普通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2-09-24T16:39:07.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代红权 [导读] 通过实验对照的方法,对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出疼痛护理干预的优越性。代红权(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徐寨卫生院 441207)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对照的方法,对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出疼痛护理干预的优越性。方法:我院以2010年6 月到2011 年6 月这一时间段为实验段,从入住我院要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样选取自愿参与实验100 例,并将这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 人。在患者进行普通外科手术之后,两组分别采用疼痛护理干预、常规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我们会通过对两组护理效果的比对分析,来对普通外科手术之后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结果:通过对两组护理效果的比对,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观察组的患者的病痛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其止痛药应用的也较少。结论:病患者在普通外科手术之后,伤口会隐隐发痛,而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这种疼痛,从而使患者免除病痛的折磨。【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 术后伤口的愈合是一个修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像茧蜕化成蝶那样,需要病患者经历一段苦痛的折磨。从某种角度来说,疼痛也会反作用于伤口,极易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1] 此外,伤口的疼痛还会给病患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的不良反应,这些心理、生理上的反应主要包括:恐惧、焦虑、不安、抑郁等,影响了患者病情的好转。所以,有效解除普通外科手术后疼痛,已成为外科护理领域重点着眼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进行了对普通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进行干预护理的实验,并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评价、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 年6 月起到2011 年6 月这一时间段,我院从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中,随意抽样选取了自愿接受护理效果观察的患者10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这两组的人数分别为50 人。经过考察统计,可以得知,他们的年龄都在16岁到70 岁之间。此外,为了使得实验的比对结果具有说服性及可比性,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放到同一起跑线上,而且也要使他们的麻醉程度相持平。 1.2 方法 1.2.1 提高护士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能力 在对手术后患者进行干预护理的过程中,护士要始终以患者为主体,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掌握有关疼痛的知识、技能,提高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奠定知识基础。[2] 此外,还要从自身入手,改变对疼痛的传统观念,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每一个患者,稳定疼痛给其带来的紧张、消极情绪。 1.2.2 改变患者对疼痛的消极认识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暗示,让其做好充分地思想准备,从而可以很好地应付手术后的疼痛状况。对于手术后的疼痛感来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它给患者病情好转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就显得极为重要,医护人员对病患者要进行有效的疼痛教育,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这种疼痛感,从而摆脱这种由疼痛引发的恐惧、焦虑、无助等情绪的困扰。[3]此外,还要提高病患者对止痛药的认识。俗话说“是药七分毒”所以要合理的运用止痛药,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还会减少患者手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1.2.3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静养环境 医护人员要客观地看待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并对其表示尊重、同情、理解。同时还要为术后患者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静养环境,尽可能地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需求。在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待患者要和善,有耐心,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病患者,如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减轻压迫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患者家属的探视,杜绝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始终要以保持患者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原则,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增强患者的坚强意志,从而使其更好地应付疼痛的折磨。[4] 另外,在进行治疗、护理的操作过程中,对医护人员也要严格要求。首先要求其治疗、护理操作的动作要准确、柔缓,集中。其次,要将操作中可能引起的疼痛及时告知患者。最后,对于手术切口的部位,要定时用药。 1.2.4 手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依据 对普通外科手术之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主要为术后患者的疼痛强度,自控镇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等。[5] 其中,患者的疼痛强度主要分为四类,即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 2 结果 通过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进行比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状况要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状况。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有10 例无疼痛反应;有20 例属于轻度疼痛;有13 例为中度疼痛患者;有2 例为重度疼痛患者。而在对照组的50 例患者中,其中包括3 例无疼痛反应患者;15 例轻度疼痛患者;22 例中度疼痛患者;10例重度疼痛患者。根据对两组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获知,对于观察组,患者都集中在无疼痛、轻度疼痛状况上,而对于对照组,患者多集中在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状况上。另外观察组运用止痛药的量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如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的比对(表1) 3 讨论 疼痛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生命体征而存在,它是患者的一种生理反应,具有不可抑制性。[6] 同时它也是决定患者病情好转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其有效的减轻或消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临床护士来说,他们并没形成正确的疼痛意识,缺乏对患者疼痛正确评估的能力。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对于患者来说,没有对术后的疼痛进行正确的理解,所以导致其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的出现。这是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的。但随着医学领域的发展,临床护理也有了新的进展。

成人术后疼痛指南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 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防治快捷指南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2012-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快捷指南 执 笔:徐建国 专家组:吴新民 于布为 田玉科 薛张纲 熊利泽 叶铁虎 岳 云 姚尚龙 李士通 王祥瑞 王国林 黄文起 赵国栋 王俊科 马 虹 李 刚 顾尔伟

目录 术后疼痛的定义和危害 ——————————/4术后疼痛的监测和评估 ——————————/4术后镇痛治疗 ——————————————/5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快捷指南 术后镇痛的定义和危害 定义:手术后疼痛是指手术后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为伤害性疼痛,一般持续7天以内,是临床上常见和需紧急处理的疼痛。 危害: 1)手术后疼痛可增加氧气消耗,导致短期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代谢,心理、精神的不良影响。 2)疼痛控制不当还可以导致慢性疼痛,疼痛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以及中枢可塑性形成,使慢性疼痛可具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 术后疼痛的检测和评估 1.治疗疼痛前后均应进行常态和动态的疼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1)疼痛部位 2)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 3)是否有突发性疼痛 4)是否伴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 5)治疗反应和副作用 6)病人的满意度 2.疼痛强度常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数字等级量表(NRS) 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快捷指南 评定。 1)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指示无痛,另一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依据感受的疼痛强度,标定相应位置。 2)NRS:用0-10等分刻度标记出不同程度的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5-6为中毒痛,7-9为重度痛。 3.应提倡成立包括麻醉医生、外科医生、麻醉科护士和外科护士的跨学科急性疼痛管理组(APS)以提高术后镇痛的质量和满意度,达到最大的减低副作用的目的。 4 . 在术后镇痛过程中,应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镇静状态,脉搏氧气饱和度以及可能发生的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副作用,处理方法和结果。 术后镇痛治疗 1. 术后镇痛的目的是要达到安全止痛,清醒止痛,运动止痛,低副作用止痛和病人高满意度止痛。 2. 单一的药物常不能阻止复杂的疼痛机制和达到上述术后止痛的目的。 3. 多模式或多种药物平衡镇痛的原则是选用作用机制不同而 副作用也不相同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方法互相补充,达到镇痛作用相加和副作用不相加(因每种药物剂量减小,副作用减低)的效果。 5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一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兴奋的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 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 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 (4)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5)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 (6)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 (7)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8)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 (9)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 (1)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2)术后长期疼痛(持续1年以上)是行为改变的风险因素。 二、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 AS)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 erbal Rating Scale,VRS) 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二) 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回

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术后镇痛的优缺点,使其了解使用镇痛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