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_张婷婷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_张婷婷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_张婷婷

2012年7月地球学报Jul. 2012

第33卷第4期: 654-662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Vol.33No.4: 654-662 https://www.360docs.net/doc/658159215.html, www.地球学报.com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

张婷婷1), 黄勇2), 唐晓倩3), 刘飞4)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四川成都 610081;

3)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摘要: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是在冈底斯成矿带中发现较早, 勘探工作也开展较早的大型铜金矿床,

是冈底斯成矿带上具有代表性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 对该矿床的深入研究, 为在相似地质条件下寻找“雄

村式”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总结雄村铜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 以该矿床的

地质描述模型为依据, 以矿区勘探资料为数据基础, 将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这一高新技术应用于该矿床,

建立了雄村铜金矿的数字矿床模型, 充分展示了立体模型对地质体空间特征的有效表达, 实现了该矿床的

数字化、可视化和动态化管理。同时, 将数字矿床模型与矿区的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测数据结合, 开展多源信

息三维综合分析, 为矿区深部和外围三维定位定量预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地质描述模型; 数字矿床模型;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628.3; P618.4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12.04.25

The Digital Mineral Deposit Model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Xiongcun

Cu-Au Deposit, Tibet

ZHANG Ting-ting1), HUANG Yong2), TANG Xiao-qian3), LIU Fei4)

1) ML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Resource Assessment,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2) Chengdu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hengdu, Sichuan 610081;

3)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Abstract: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was found and explored earlier in the Gandise metallogenic belt, accumulating a wealth of data. It is a kind of typical island arc type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in this belt. A thorough study of this depo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cing the “Xiongcun type”

deposits in similar geological setting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ore-controlling factors of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and used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its digital deposit model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ata to show the deposit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and to manage the deposit visually and dynamic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gital deposit model withthe large-scale aeromagnetic data could provide strong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1172077)、国家973项目(编号: 2011CB403103)和青藏专项(编号: 1212011085529)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 2012-06-18; 改回日期: 2012-07-10。责任编辑: 张改侠。

第一作者简介: 张婷婷, 女, 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及矿产资源评价工作。通讯地址: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E-mail: yueztt@https://www.360docs.net/doc/658159215.html,。

第四期张婷婷等: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 655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ep and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mining area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Key words: geological descriptive model; digital mineral deposit model; large-scale metallogenic prognosis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步, 以美国、加拿大和前苏联为代表的国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将三维可视化、三维地质建模等技术应用于地质现象和过程的研究, 实现了地学三维模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随着Vulcan、MineSight、Micromine、Surpac、datamine等地质建模软件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也自主开发了如3Dmine、Minexplorer等更加适应我国地质环境的建模软件。三维地质建模作为矿床和矿山数字化的基础技术, 从单一的地质体立体模型的建立, 逐步向三维结构和属性建模、三维空间分析、多源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方向发展, 更加体现了该技术的实用性, 为在大比例尺矿区尺度上进行矿床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Houlding, 1994; Mallet, 2002; Apel, 2006; Wang et al., 2011)。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是在冈底斯成矿带中发现较早、勘探工作也开展较早的斑岩型矿床, 由I、Ⅱ、III号铜金矿体组成, 其中I号矿体是本次工作的研究重点。前人对雄村铜金矿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化蚀变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徐文艺等, 2006; 张丽等, 2007; 唐菊兴等, 2009a, b, 2010; 张万平等, 2009; 郎兴海等, 2010a, b, c, 2011, 2012a, b; 黄勇等, 2011, 2012; 丁枫等, 2012), 积累了丰富的科研资料。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矿区勘探资料进行二次开发, 以雄村铜金矿的矿床地质模型为依据, 建立了该矿床可视化的数字模型, 实现了矿床的数字化、可视化和动态化管理, 有效提高了地质模型的实用价值。此外, 地球物理勘探对矿区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作用, 将矿区的物探数据与数字矿床模型结合, 开展多源信息三维综合分析, 进行三维立体预测, 是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预测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矿区地质概况

雄村铜金矿区位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南部, 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壳地体基础上发育的冈底斯南缘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陆缘岩浆弧东段南缘岩浆弧与昂仁-日喀则中-新生代弧前盆地转换部位(张丽等, 2007)。矿区及外围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雄村组(J1-2x)火山沉积岩, 岩石组合为中酸性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流纹岩等火山岩夹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泥质板岩和灰岩等; 其次为下白垩统比马组(K1b)火山-沉积岩, 岩性组合为安山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泥质板岩和较多的灰岩(图1)。由于受早期板块俯冲和后期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 在早中晚侏罗世、白垩世、第三纪均有发生, 其中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和白垩世。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出现在雄村组(J1-2x)及侵入其中的岩浆岩中, 走向呈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 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断裂与成矿有一定的关系。围岩蚀变强烈, 主要有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红柱石化、硅化、钠长石化、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粘土化、电气石化、矽卡岩化、角岩化和青磐岩化等(唐菊兴等, 2006)。

2 雄村铜金矿床的地质描述模型

矿床模型是对一组相似矿床基本属性特征的系统概括, 反映了矿床的形成环境和成矿规律性, 其中矿床地质描述模型是用自然语言概括总结某一类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物化遥找矿标志等(Cox et al., 1986; 张贻侠, 1993)。矿床模型提出了对矿床综合资料的模型化表达, 为数字矿床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总结了雄村铜金矿床的地质描述模型(表1), 对地质模型的深入理解, 是数字模型建立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数字模型的可靠性。

雄村铜金矿是中-晚侏罗世新特提斯洋壳向拉萨地块俯冲所形成的岛弧或类似岛弧环境中产出的斑岩型铜金矿床, 其中I号矿体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具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J2δομ1j)及其外接触带强蚀变中细粒凝灰岩中, 晚侏罗世角闪石英闪长玢岩体导致大面积矿化蚀变, 早期蚀变经历了弱的钾硅酸盐化阶段和强烈红柱石次生石英岩化阶段, 晚期蚀变经历了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和青磐岩化阶段, 对应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Cu-Au-Ag 成矿和晚期Zn-Pb-Cu-Au-Ag成矿, 早期成矿阶段形成了Cu-Au-Ag主矿体, 晚期叠加Zn-Pb-Cu-Au-Ag

656

地 球 学 报

第三十三卷

图1 雄村铜金矿矿区地质图(据唐菊兴等, 2006)

Fig. 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表1 雄村铜金矿床的地质描述模型

Table 1 Geological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金矿床 成矿时代 中侏罗统

大地构造 冈底斯南缘陆缘岩浆弧东段南缘与昂仁-日喀则弧前盆地转换部位

区域地层 雄村组(J 2x )、麻木下组(J 2K 1m )、比马组(K 1b )、昂仁组(K 1-2a )、始新统秋乌组(E 2q )、渐-中新统大竹卡组(E 3N 1d )

岩浆岩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斜长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角闪石英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及大量岩脉

区域断裂

昂仁-也异-切吉断裂、如多-桑竹岗-江庆则断裂、谢通门-努玛韧性-脆性断裂带、申扎-谢通门-掐格宗断裂带

含矿建造 中侏罗统雄村组安山质凝灰岩 地质环境

含矿岩体 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石英闪长玢岩

矿体形态 平面上呈巨型透镜体, 南北和东西向剖面上呈似层状、厚板状 矿石矿物 蓝铜矿、赤铜矿、黄铜矿、辉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 矿石结构 细脉状、浸染状

脉石矿物 石英、红柱石、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

矿体围岩 顶板在矿体的中东部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西北部为斜长闪长玢岩; 底板为角闪石石英闪长玢岩, 部分为蚀变中细粒凝灰岩

蚀变分带 由斑岩体中心向外: 钾硅酸盐化(赋矿蚀变带)→红柱石次生石英岩化带(赋矿蚀变带)→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 矿化分带 由斑岩体中心向外: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 有益组分

主要成矿元素是Cu, 伴生有用元素Au 、Ag

平均品位 Cu: 0.4686×10-2, Au: 0.6226×10-6, Ag: 4.0286×10-6(工业品位0.24×10-2) 资源量 Cu 大型, 伴生金、银大型 矿床特征(I

号矿体) 矿床规模

大型

第四期张婷婷等: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 657

矿化(唐菊兴等, 2010; 郎兴海等, 2010a, 2011)。

3 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模型

数字矿床模型的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地调局, 主要用于中小比例尺矿产资源评价当中, 国内学者赵鹏大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数字矿床模型是指将地质矿床的自然描述语言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和符号, 从而实现矿床类型的计算机自动推理和辅助决策(Cox et al., 1986; 肖克炎等, 2006)。随着三维建模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国内一些学者将其应用于矿床数字化方面, 如高志斌等提出数字矿床模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字化、信息化的矿床, 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数字化的、三维显示的虚拟矿床, 陈建平等也在此基础上, 发表了相关文章(高志斌等, 2005; 陈建平等, 2011)。本文所指数字矿床模型针对大比例尺矿区尺度, 有别于其最初的含义, 同样借助于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技术, 将对地质模型的认识拓展到三维空间, 包括地质空间结构、蚀变空间分带、元素空间分布等。

本次工作基于Micromine平台, 共收集了雄村I 号矿体的24条地质剖面, 167个钻孔, 21870条钻孔分析值以及矿区地形地质图等资料, 用以构建矿区地质数据库, 实现矿区探矿工程的数字化、动态化管理, 为数字矿床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来源。

3.1地表DEM

高程是表达地球表面起伏形态的基本几何量, 地形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 基于点、线或者面实现不同层面上的、多种比例尺的可视化表达, 通过纹理映射, 与遥感影像叠加, 可以逼真再现三维地形景观, 也可以通过飞行模拟浏览地形的局部细节和整体概貌。

雄村矿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 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 地形切割中等至强烈, 谷深岩峭, 属深谷中等切割区, 海拔在3900~5570 m之间, 起伏较大, 矿区向北山地连绵不绝, 向南地势低缓、开阔平坦(图2)。地表模型的建立不仅能反应地表的起伏、地质体从地表到地下的延伸情况, 还能作为矿体、地层等模型边界的限定条件。

3.2 钻孔空间分布

勘探工程是获取矿区三维空间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钻探数据以其对地下三维地质信息直观、准确、详细的反映, 成为构建三维数字矿床模型的重要基础数据。雄村I号矿体在露天首采地段由50 m×50 m勘探网度控制, 在矿体厚度不大处放稀至50 m×100 m, 钻孔的位置信息、形态信息控制了钻孔在深部的形态, 钻孔的分析值则是进行矿床定量研究的基础(图3)。

3.3 矿体及顶底板模型

地质体具有复杂多变的形态, 很难用规则的几何形体来描述, 将地质调查和测量获得的离散的、不均匀的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处理, 基于特定的三维数据结构, 构建不规则几何模型, 实现地质体的立体化表达。矿体模型的建立, 可以直观地反映矿体的形态特征, 延伸趋势, 同时, 对矿体进行品位赋值, 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储量估算, 大大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

雄村I号矿体在平面上为一巨型透镜体(图4), 走向北西, 沿走向方向延伸约1000 m, 南北向剖面上呈似层状、厚板状, 东西向剖面上呈顺层分布的向南东侧伏的似层状。矿体倾向北东, 倾角40°~53°, 倾向方向最大延伸达590 m, 单孔见矿厚度最大至474.5 m, 矿区中部的88个钻孔中, 矿体边部厚度为5 m, 中部为474.5 m, 平均厚度216.296 m。矿体顶板在中东部为始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西北部为始新世石英闪长岩, 矿体底板则主要由中-早侏罗世角闪石英闪长玢岩组成, 部分为蚀变中细粒凝灰岩(图5)。

3.4 断层模型

构造条件是岩浆热液运移的通道, 是重要的控矿要素,断裂与成矿物质的活化运移和沉淀富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断裂所致的成矿有利部位更决定了矿化空间的形态变化特征。雄村矿区内发育多组断层(图1), 其中F1和F2断层对I号矿体最为重要, 矿体基本夹持于F1、F2断层之间。F1主断层贯穿整个区域, 呈265°~280°方向展布于测区中部, 延伸约3.5 km, 倾向北, 倾角一般在40°~50°, 是矿区重要的控矿构造; F2主断层在矿区中部呈265°~280°方向展布, 贯穿于矿区的北东侧, 倾向北, 倾角一般在50°以上, 最大可达73°, 含矿斑岩体侵位于F1和F2断层之间, 致使其间的斑岩体及围岩几乎全岩矿化(图6)。

3.5 多源信息综合分析模型

随着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 地质找矿工作逐渐由寻找地表出露矿转变为寻找深部隐伏矿, 找矿难度也随之加大, 这就要求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方法开展多源信息综合分析预测, 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 取长补短, 以尽可能少的找矿投入取得最大的找矿收益(王世称等, 2000)。地球物理勘探因其对深部地质和找矿信息的有效反应, 成为预测深部隐伏矿体的重要辅助手段, 其中磁法勘探

658 地球学报第三十三卷

图2雄村矿区地表DEM

Fig. 2 DEM of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图3雄村I号矿体钻孔空间分布

Fig. 3 Drill hole distribution of Xiongcun No. I ore body

图4雄村I号矿体模型

Fig. 4

Model of Xiongcun No. I ore body

图5雄村I号矿体及顶底板理想模型Fig. 5 Ore body and its roof and floor ideal model of

Xiongcun No. I ore body

图6雄村I号矿体断层模型

Fig. 6 Fault model of Xiongcun No. I ore body

图7航磁异常与矿体叠加图

Fig. 7 Superposition chart of aeromagnetic anomalies and

Xiongcun No. I ore body

第四期张婷婷等: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 659

以其轻便易行、效率高、成本低、地域限制小、工作范围广的特点, 成为发展最早、应用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通过对航磁数据的滤波和转换处理, 突出磁场的特征, 进行异常解译, 分析和圈定靶区, 指导找矿(张云等, 2010; 娄德波等, 2008; 卢焱等, 2008; 樊俊昌等, 2012)。

雄村铜矿在区域上处于雅鲁藏布江磁异常西段北强磁异常带(谢通门-仁布强磁异常带)南侧边部, 紧邻日喀则中间负磁异常带。矿区的大比例尺高精度地磁测量, 共采集74, 470个数据, 行程330 km, 从图7可以看出, 雄村铜矿位于北西走向的地磁区中, 与其东测的花岗闪长岩分布区的高地磁异常区相接, 其它几个高地磁异常区反映了其它几个浅成岩体的分布特征, 铜(金)矿体分布在北西向两个高地磁异常的狭长带中, 地磁异常值在49200 nT以下, 在49100~49000 nT之间(唐菊兴等, 2006)。

4 结论

数字矿床模型以点、线、面、体等要素对地质模型进行抽象化表达, 使对矿床的定量评价和预测成为可能。数字矿床模型的构建必须以地质认识为基础, 才能更好地为地质工作服务。本文在深入分析了雄村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 总结出该矿床的地质描述模型, 作为构建数字矿床模型的依据。基于几何形态的模型, 能直观地表达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及各地质体的相互关系, 以反映地质环境, 本文从地质结构方面入手, 构建了雄村铜金矿I号矿体的矿体及顶底板模型、构造模型, 充分展示了矿体、围岩、断层间的相互关系, 对雄村I号矿体的认识更加具体形象。从广义上讲, 数字矿床模型还包括蚀变分带模型、元素空间分布模型等非几何形态的, 但必须以几何模型为基础的组成部分, 用空间结构与空间属性共同表达完整的地质内容。在数字矿床模型上增加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的综合, 则可得到数字找矿模型, 对数字找矿模型进行空间分析、地质变量提取等最终实现定位定量预测, 得出数字预测模型, 如果将成熟的数字找矿模型和预测模型推广至中小比例尺, 进行“相似类比”, 由点到面, 势必又还原到数字矿床模型最初的意义当中去。

致谢: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研究员的悉心指点, 审稿老师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参考文献:

陈建平, 陈勇, 朱鹏飞, 王丽梅, 尚北川, 赵洁. 2011. 数字矿床模型及其应用——以新疆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稀有金属隐伏矿预测为例[J]. 地质通报, 30(5): 630-641.

丁枫, 郎兴海, 胡正华, 杨欢欢, 王子正, 张丽. 2012. 西藏雄村铜金矿I号矿体赋矿凝灰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地球学报, 33(4): 546-558.

樊俊昌, 毛先成, 赵莹, 唐艳华, 单文法, 陈进. 2012. 隐伏矿体立体预测的体元模型及其磁法正演模型[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2(1): 239-250.

高志斌, 秦德先. 2005. 数字矿床概述[J]. 金属矿山, 344(2): 54-56.

黄勇, 丁俊, 唐菊兴, 郎兴海, 陈渊, 张丽. 2011.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I号矿体成矿构造背景与成矿物质来源探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3): 306-312.

黄勇, 丁俊, 唐菊兴, 张丽, 郎兴海. 2012. 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红柱石成因矿物学特征[J]. 地球学报, 33(4): 510-518.

郎兴海, 陈毓川, 唐菊兴, 李志军, 邓起, 黄勇, 陈渊, 张丽.

2010a.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因讨论——来自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的证据[J]. 地质论评, 56(3): 384-402.

郎兴海, 陈毓川, 唐菊兴, 李志军, 黄勇, 王成辉, 陈渊, 张丽.

2010b.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I号矿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对成矿构造背景的约束[J]. 地质与勘探, 46(5): 887-898.

郎兴海, 唐菊兴, 陈毓川, 李志军, 黄勇, 王成辉, 陈渊, 张丽.

2010c.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II号矿体中辉钼矿Re-Os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 30(4): 55-61.

郎兴海, 唐菊兴, 李志军, 董树义, 丁枫, 王子正, 张丽, 黄勇.

2012a.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区及其外围的找矿前景地球化学评价[J]. 地质与勘探, 48(1): 12-23.

郎兴海, 唐菊兴, 李志军, 黄勇, 陈渊, 张丽. 2011.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I号矿体的蚀变与矿化特征[J]. 矿床地质, 30(2): 327-338.

郎兴海, 唐菊兴, 李志军, 黄勇, 丁枫, 王成辉, 张丽, 周云.

2012b. 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I号矿体的硫、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J]. 地球学报, 33(4): 459-470.

娄德波, 宋国玺, 李楠, 丁建华, 阴江宁, 邹伟. 2008. 磁法在我国矿产预测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3(1): 249-256.

660 地球学报第三十三卷

卢焱, 李健, 白雪山, 李永占. 2008. 地面磁法在隐伏铁矿勘查中的应用——以河北滦平Ⅱ号铁矿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8(4): 698-702.

唐菊兴, 黄勇, 李志军, 邓起, 郎兴海, 陈渊, 张丽. 2009a.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矿床地质, 28(1): 15-28.

唐菊兴, 黎风佶, 李志军, 张丽, 唐晓倩, 邓起, 郎兴海, 黄勇, 姚晓峰, 王友. 2010.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主要地质体形成的时限: 锆石U-Pb、辉钼矿Re-Os年龄的证据[J]. 矿床地质, 29(3): 461-475.

唐菊兴, 李志军, 钟康惠, 孙传敏, 刘文周, 叶摇江, 徐仕海, 郭科, 丁枫, 郭文铂, 张廷斌, 张丽, 王志辉, 茅燕石, 郭娜,郎兴海, 凌娟, 张峰, 崔晓亮, 黄厚辉, 黄勇, 王友. 2006.

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雄村铜矿勘探地质报告[R].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唐菊兴, 张丽, 黄勇, 王成辉, 李志军, 邓起, 郎兴海, 王友.

2009b.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主要地质体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 28(6): 759-769.

王世称, 陈永良, 夏立显. 2000.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2-25.

肖克炎, 王勇毅, 陈郑辉, 薛群威, 黄文斌, 朱裕生, 杨永华, 张寿庭, 杨毅恒, 张晓华, 刘锐. 2006.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徐文艺, 曲晓明, 侯增谦, 杨丹, 杨竹森, 崔艳合, 陈伟十. 2006.

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因探讨[J].

矿床地质, 25(3): 244-251.

张丽, 唐菊兴, 邓起, 黄勇, 郎兴海, LANG J, TAFITI R. 2007.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矿石物质成分研究及其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3): 318-326.

张万平, 莫宣学, 朱弟成, 袁四化, 王立全. 2009. 西藏冈底斯带南部雄村铜金矿成因探讨——来自锆石U-Pb年龄的证据[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8(3): 235-242.

张贻侠. 1993. 矿床模型导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5-37.

张云, 朱自强, 严文婕. 2010. 航磁在秘鲁12区找矿靶区中的作用[J]. 物探与化探, 34(3): 367-371.

References:

APEL M. 2006. From 3D geomodelling systems towards 3D geo-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data model, query functionality, and data management[J].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2(2): 222-229. CHEN Jian-ping, CHEN Yong, ZHU Peng-fei, WANG Li-mei, SHANG Bei-chuan, ZHAO Jie. 2011. Digital ore deposi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prognosis of the

Koktokay No.3 pegmatite dike concealed rare metal deposit in

Altay area of Xinjiang[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30(5):

630-64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OX D P, SINGER D A. 1986. Mineral Deposit Models[M]. US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1693: 143-161.

DING Feng, LANG Xing-hai, HU Zheng-hua, YANG Huan-huan, WANG Zi-zheng, ZHANG Li. 2012.The Genesis of Mineral-

ized Tuff of No. I Ore body in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

per-Gold Metallogenic Ore District, Tibet: Evidence from Geochemistry and Sr-Nd-Pb Isotopes[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3(4): 546-55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FAN Jun-chang, MAO Xian-cheng, ZHAO Ying, TANG Yan-hua, SHAN Wen-fa, CHEN Jin. 2012. Voxel model and its magnetic

forward model of stereoscopic prediction of concealed ore body[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22(1): 239-2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AO Zhi-bin, QIN De-xian. 2005. Outline of digital mineral de-posit[J]. Metal Mine, 344(2): 54-5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OULDING S W. 1994. 3D Geosciences modeling-computer tech-niques for 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M]. Berlin: Sprin-

ger-Verlag.

HUANG Yong, DING Jun, TANG Ju-xing, LANG Xing-hai, CHEN Yuan, ZHANG Li. 2011. Tectonic setting and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No. I orebody in the Xiongcun cop-

per-gold deposit, Tibet[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38(3): 306-31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ANG Yong, DING Jun, TANG Ju-xing, ZHANG Li, LANG Xing-hai. 2012. Genetic Mineralogy of Andalusite in Xiong-

cun Porphyry Copper-Gold Oredeposit, Tibet[J]. Acta Geosci-

entica Sinica, 33(4): 510-5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LANG Xing-hai, CHEN Yu-chuan, TANG Ju-xing, LI Zhi-jun, DENG Qi, HUANG Yong, CHEN Yuan, ZHANG Li. 2010a. A

discussion on Genesis of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

posit, Xietongmen, Xizang(Tibet)-Evidences from elemen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J]. Geological Review,

第四期张婷婷等: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 661

56(3): 384-40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ANG Xing-hai, CHEN Yu-chuan, TANG Ju-xing, LI Zhi-jun, HUANG Yong, WANG Cheng-hui, CHEN Yuan, ZHANG Li.

2010b.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geochemistry of orebody No. I in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metallogenic district, Xietongmen county, Tibet: Constraints on metallogenic tec-tonic settings[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46(5): 887-89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ANG Xing-hai, TANG Ju-xing , LI Zhi-jun, DONG Shu-yi, DING Feng, WANG Zi-zheng, ZHANG Li, HUANG Yong. 2012a.

Geochemical evaluation of exploration prospect in the Xiong-cun copper-gold district and peripheral areas, Xietongmen county, Tibet[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48(1): 12-2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ANG Xing-hai, TANG Ju-xing, LI Zhi-jun, HUANG Yong, DING Feng, WANG Cheng-hui, ZHANG Li, ZHOU Yun. 2012b.

Sulfur and Lead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No. I Ore body in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Ore Concentration Area of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Source of Metals in the Ore De-posit[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3(4): 459-4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ANG Xing-hai, TANG Ju-xing, CHEN Yu-chuan, LI Zhi-jun, HUANG Yong, WANG Cheng-hui, CHEN Yuan, ZHANG Li.

2010c. 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from orebody No. II of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metallogenic district, Xietongmen,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30(4): 55-6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ANG Xing-hai, TANG JU-xing, LI Zhi-jun, HUANG Yong, CHEN Yuan, ZHANG Li. 2011.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No.I in 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metallogenic district, Xietongmen county, Tibet[J]. Mineral Deposits, 30(2): 327-3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OU De-bo, SONG Guo-xi, LI Nan, DING Jian-hua, YIN Ji-ang-ning, ZOU Wei. 2008. The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method in national mineral prediction[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3(1): 249-25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U Yan, LI Jian, BAI Xue-shan, LI Yong-zhan. 2008.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survey on hidden iron deposit prospecting-Case study on luanping II iron deposit in Hebe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38(4):

698-70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MALLET J L. 2002. Geomodelin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NG Ju-xing, HUANG Yong, LI Zhi-jun, DENG Qi, LANG Xing-hai, CHEN Yuan, ZHANG Li. 2009a. Element geo-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iongcun Cu-Au deposit in

X-ietongmen county, Tibet[J]. Mineral Deposits, 28(1):15-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TANG Ju-xing, LI Feng-ji, LI Zhi-jun, ZHANG Li, TANG Xiao-qian, DENG Qi, LANG Xing-hai, HUANG Yong, YAO

Xiao-feng, WANG You. 2010. Time limit for formation of

main geological bodies in Xiongcun copper-gold deposit,

Xietongmen county, Tibet: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ages

and Re-Os age of molybdenite[J]. Mineral Deposits, 29(3):

461-47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TANG Ju-xing, ZHANG Li, HUANG Yong, WANG Cheng-hui, LI Zhi-jun, LANG Xing-hai, WANG You. 2009b. 40Ar/39Ar iso-

tope ages of main geological bodies in Xiongcun copper-gold

deposit, Xietongmen County, Tibet,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

nificance[J]. Mineral Deposits, 28(6): 759-76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Gong-wen, ZHANG Shou-ting, YAN Chang-hai, SONG Yao-wu, SUN Yue, DONG Li, XU Feng-ming. 2011. Mineral

potential targeting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based on 3D geo-

logical modeling in Luanchuan region, China[J].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7(12): 1976-1988.

WANG Shi-chen, CHEN Yong-liang, XIA Li-xian. 2000. Theory and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ineral predic-

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2-25(in Chinese).

XIAO Ke-yan, WANG Yong-yi, CHEN Zheng-hui, XUE Qun-wei, HUANG Wen-bin, YANG Yong-hua, ZHANG Shou-ting,

YANG Yi-heng, ZHANG Xiao-hua, LIU Rui. 2006.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evaluation model of mineral resource

assessment in China[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XU Wen-yi, QU Xiao-ming, HOU Zeng-qian, YANG Dan, YANG Zhu-sen, CUI Yan-he, CHEN Wei-shi. 2006. Ore-forming fluid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Xiongcun copper-gold deposit in

central Gangdese, Tibet[J]. Mineral Deposits, 25(3): 243-25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Li, TANG Ju-xing, DENG Qi, HUANG Yong, LANG

662 地球学报第三十三卷

Xing-hai, LANG J, TAFTI R. 2007. Study on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 ore from the Xiongcun Cu (Au) deposit in Xie-tongmen County, Tibet, China[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34(3): 318-3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Wan-ping, MO Xuan-xue, ZHU Di-cheng, YUAN Si-hua, WANG Li-quan. 2009. The genesis of the Xiongcun cop-per-gold deposit in southern Gangdise, Tibet: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SHRIMP ages[J].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 28(3): 235-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Yi-xia. 1993. Introduction on mineral deposit model-ing[M]. Beijing: The Earthquake Press: 25-37(in Chinese). ZHANG Yun, ZHU Zi-qiang, YAN Wen-jie. 2010. The Role of the aeromagnetic survey to Twelve Ore-Prospecting Target areas in Peru[J]. Geophysical &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34(3): 367-37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中国地质科学院六个实验室获准建设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 批准建设46个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六个实验室榜上有名: 依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和“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将开展生态地球化学理论研究、生态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生态地球化学测试技术方法研发、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将发展和应用古地磁学, 研究古大陆再造、古环境重塑和典型地层磁性“定年”。重点解决地质学中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 在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以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理论创新研究, 服务于地质调查、解决关键地层问题为研究特色, 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 致力于发展地层与古生物学重大基础理论, 解决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关键地层古生物问题, 建立和完善新的技术方法体系, 开展生命早期演化过程、生物更替与地质环境变迁、重要地层断代对比等基础研究。

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深地震探测为手段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结合深部地球化学与岩石学探测、深部构造与浅表变形填图, 精细揭示中国大陆三维结构、物质组成、内部各层圈相互作用与变形样式。近年以来, 实验室在青藏高原、西秦岭、大兴安岭、大别山、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重要构造单元开展岩石圈断面、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综合研究, 建立了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及共享平台, 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国际地球化学前沿和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地球化学调查与填图技术研究。普及地球化学科学知识, 为科学团体、政府决策者和公众之间搭建桥梁, 为相关科学机构与政府组织提供专家咨询, 为了解全球资源和环境变化提供有力保障。

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将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形成演化理论研究; 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退化岩溶湿地、水土流失、洼地内涝或矿区或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退化等)修复试验研究与示范; 岩溶石山地区土地整理及特色农业种植技术试验示范; 岩溶地区生态水文及水土保持应用研究及工程示范; 岩溶地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监测、评价、规划与区域经济对策研究。

本刊编辑部采编

蒙古OyuTolgoi斑岩铜金矿的勘查

第39卷 第1期2003年1月 地质与勘探GEOLO GY AND PROSPECTIN G Vol.39 No.1 January ,2003[收稿日期]2002-11-26;[修订日期]2002-12-05;[责任编辑]曲丽莉。 [第一作者简介]刘益康(1942年-),男,196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班,教授级高工,现主要从事金属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专家论坛 蒙古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的勘查 刘益康,徐叶兵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北京 100028) [摘 要]Oyu Tolgoi 斑岩型铜金矿床达世界级规模,正在大规模勘探中。矿床位于蒙古南戈壁沙 漠中,离中蒙边界80km 。矿床由西南部、南部、中部和远北部4个矿化区组成。文章介绍了该矿床的勘查历史、地质概况和4个矿化区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勘查该矿的方法可供在戈壁地区寻找隐伏半隐伏斑岩铜矿借鉴。 [关键词]斑岩铜金矿 勘查历史 中亚成矿带 蒙古 Oyu Tolgoi [中图分类号]P618.41;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3)01-0001-04 斑岩铜矿是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常以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及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为特征[1]。从全球范围来看,斑岩铜矿床常发育次生富集带,形成品位富的矿石,是开采的主要对象[2]。近两年来,加拿大 Ivanhoe Mines 公司在蒙古T urquoise Hill (Oyu T olgoi )斑岩铜金矿勘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引起矿产勘查界的高度关注。该矿床离中蒙边界仅80km ,正在进一步勘探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勘探营地。笔者最近考察了该矿勘查现场,现将该矿床介绍如下。 1 勘查历史 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勘查区中心位置位于东 经106°51′,北纬43°附近,在蒙古乌兰巴托近正南方向,中蒙边界北约80km 处。Oyu Tolgoi 项目确定了4个主要矿化区,即西南部区、南部区、中部区和远北部区,总计约6km 2,其中西南部区被作为首选勘查区,已施工的钻孔最多。截止到2002年9月18日,Ivanhoe Mines 公司在Oyu Tolgoi 项目区已施 工275个钻孔。已施工的钻孔结果表明,Oyu Tol 2goi 为一特大型斑岩铜金矿床。 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床是由蒙古高级地质学 家G aramjav 首先发现的。澳大利亚BHP 公司亚洲勘探部Sergei Diakov 领导的一个踏勘组于1996年检查了该地区,1997年BHP 公司取得了勘查权,并且在该区开展了地质填图、水系和土壤沉积物测量、磁法和激发极化测量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 上,BHP 公司打了23个钻孔,钻孔分布较零散,累计进尺3000多米,孔深最大的为270m ,见到了矿化。其中有两个孔结果较好,一个见矿长度26m ,平均Cu 品位0.86%,另一个见矿长度38m ,平均Cu 品位1.63%。 由于BHP 公司战略调整的原因,2000年5月,BHP 公司将包括Oyu Tolgoi 项目工作区在内的238km 2的勘查权区转让给了Ivanhoe Mines 公司。2000年6月,Ivanhoe Mines 公司开始开展反循环钻 进,至9月底,完成了109个孔,总计8828m 。反循环钻进最初的目标是验证BHP 公司已施工钻孔揭露的次生富集辉铜矿矿层。但通过大量的反循环钻进,却有意外的发现,许多孔的底部已打到了可工业利用的深部铜金矿化体。 2001年,Ivanhoe Mines 公司开始施工金刚石岩 心钻探,以查明项目区深部矿化潜力。位于Oyu Tolgoi 项目西南部区最东北部的O TD150孔-I 2vanhoe Mines 公司的发现孔,揭示了Oyu Tolgoi 斑 岩铜金矿深部矿化的情况。O TD150孔孔深590m ,从70至578m ,揭穿了508m 的矿体,金平均品 位1.17×10-6,铜平均品位0.81%,其中从188m 至466m ,总计278m 为富矿段,金平均品位1.60×10-6,铜平均品位1.02%,从而启动了Oyu Tolgoi 斑岩铜金矿大规模勘探的序幕。 2 地质概况 南戈壁地区邻近蒙古南部和南戈壁构造区的交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剖析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成因综述 卡林型金矿床指产于未经区域性变质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中的微细浸染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又称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渗透热(卤) 水型金矿床、沉积岩型金矿床以及“化学上有利于成矿的沉积岩层中的浸染状矿床”。该类型金矿床的贱金属含量低,具有一套中低温热液硫化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形成环境以中温为主,不是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热泉型金矿床。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和中国,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可能也有分布。自60年代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首先发现卡林金矿床以来,在该地区又陆续发现了30多个金矿床,内华达卡林金矿带的探明储量超过2000吨。美国卡林型金矿床的总储量达到3075吨,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储量还在增加。卡林型金矿床的规模大,形成许多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卡林金矿带中4个矿床的金储量超过100吨,其中,Goldstike金矿床的储量达到627吨。该类型金矿床在我国发现于80年代,已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滇黔桂和川陕甘“金三角”区。在滇黔桂地区已发现200多处矿化点、矿点和矿床,探明了一批大型和中小型矿床,少数矿床的储量接近超大型矿床的规模。 一、宏观地质背景 1. 空间和时间分布 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分布局限和集中的特点,如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和犹他州形成Getchell等9个金矿集中区;在中国贵州形成黔西南金矿集中区、西秦岭地区形成川西北的松潘-平武成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大盆地地区科迪勒拉造山带,少数分布于科罗拉多地台上;我国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冒地槽。 美国西部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定年从侏罗纪到第三纪,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第三纪。部分矿床形成作用持续较长,如Getchell 和TwinCreeks 金矿床早期含金矽卡岩型矿化的年龄为95Ma 和92Ma;第三期为典型卡林型矿化,形成年龄为83Ma;第四期低品位金矿化的形成年龄为75Ma;第五期为典型卡林型金矿化,可以分为3 个阶段,形成年龄42Ma。卡林型金矿床由第五期金矿化叠加

浅谈金矿床中共生矿物的组合特征

浅谈金矿床中共生矿物的组合特征 范长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作者经过相关资料收集和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多年工作总结出热液金矿床中共生矿物的组合特征。根据其矿物组合特征从中提取出含矿与非矿矿物特征来判定矿化程度,对寻找金矿体具有指示作用。 关键词: 热液;矿床;共生;金矿物; 目前自然界中的金矿物有约有60种,多数金矿物产于热液金矿床中,与金矿物共生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其中:黄铁矿在金矿物最为密切,而辉钼矿、白钨矿、黑钨矿、辉锑矿、辰砂、雄黄、雌黄、磁铁矿、白铁矿、晶质铀矿、硫砷铜矿等金属矿物则以主要矿物出现;与金矿物共生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碳酸盐、绢云母、微斜长石、钠长石、冰长石、玉髓、绿泥石等,而石英、绢云母矿物在金矿床中最常见,石英与金密切共生,同时也反映出无硅不成金的现象。 1 金矿床中常见的金矿物物理特征 在自然界中众多的金矿物中具有工业意义的矿物为数有限,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碲金矿、铜金矿、金铜矿及金的锑化物,其中以自然金和银金矿最为普遍和重要。金矿物的结晶习性为八面体晶型,而立方体和菱形十二面体较少,其它晶型少见,而完整晶型也少见。 自然金和银金矿:等轴晶系,形态六八面体类,完好晶型少见,单形有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八面体以及四六面体、四角三八面体;金黄色,具有耀眼的光泽,自然金富含银者淡黄—乳黄色,随着含银量的增加,反射率增高,金硬度增大,密度减小。故可根据硬度来确定金的成色。矿物硬度2~3,比重15.6—18.3,具延展性。 碲金矿:晶体呈柱状、针状。颜色为草黄—银白色,硬度2.5—3,比重9.1—9.4.溶于硝酸,产于铁锈色的金沉淀。 锑金矿:粒状晶体,灰白色,具有是斑铜矿的青色、硬度3—4,比重9.98. 铂金矿:等轴晶系,不规则粒状,与自然金连生,比重19.53,具可展性,硬度略大于自然金,淡黄—土黄色。 铜金矿和金铜矿:四方晶系或等轴晶系,铜金矿硬度3,比重14.7;金铜矿硬度3.5—4,比重12.2。 2 金矿床中常见的金矿物产出环境 自然金、银金矿、碲金矿矿物主要产于中—低温或低—中温热液成因的含金矿脉中,其产出环境说明其成因,在含金石英脉中呈树枝和纤维状的自然金矿物反映了浅成、低温的成矿条件,而小且规整以等轴晶体为主的金矿物反映的是深成、高温的成矿环境。 锑金矿主要产于白云质碳酸盐和低温含金石英脉中。而黑铋金矿产于高温石英脉中,铜金矿、金铜矿产于蛇纹岩中。 3金矿床中金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金矿物在成矿过程中,往往在大多数共生矿物结晶以后,才由成矿母液中析出,由于经常受到早期结晶矿物的限制和影响。因此金矿物的形态反应其形成深度及时代的特征。随着金矿物形成深度的增加金的晶型有简单化的趋向,一般八面体的金矿物反应深成形成的环境,此环境中也可见到立方体,其它晶型发育微弱;中深层环境中除八面体、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的晶型也很发育;浅成或近地表形成的金矿物形态复杂,除上述晶体外,还可见到片状、条带状及树枝状晶体发育的情况,还可见到复杂的双晶。 在大小兴安岭地区金矿床中,矿物组合的特点是黄铁矿和石英在所有类型的金矿床中均以主要矿物矿物出现,与含金热液密切共生,此外共生矿物还伴有磁铁矿,磁黄鉄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白钨矿等。在不同温度的成矿阶段矿物的共生组合也不同;在热液金矿床中黄铁矿与金矿物密切共生;当黄铁矿呈细小蜂窝状集合体出现并伴有大量石英出现时,显示出金矿化比较强烈,伴生的黄铁矿晶体较粗大,而共生的黄铁矿晶体较细小,随着金矿化的强烈,金矿石也有不同程度的褪色现象。 经过多年工作经验认为,深成金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与火山成因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破碎带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与岩体的关系: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 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并参与成矿。

广西方解石脉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收稿日期〕2001-12-03;〔收稿日期〕2002-02-05 〔作者简介〕张振贤(1934-),男,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①李祖才,广西地质与矿产资源,1950。 广西方解石脉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张振贤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南宁 530023) 〔摘 要〕在二叠纪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和生物礁的复合部位,含金方解石脉受右江断裂作用影响,具有挤压、扭 动、碎裂构造特征,矿体产状以脉状为主,次为不规则状。矿石结构构造为透镜状、条带状、扁豆状、浸染状、细脉状 和角砾状。金属矿物除自然金、银外,还有黄铁矿、辉锑矿、辰砂、白钨矿、毒砂、磁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 为主,次为石英、高岭石,局部有萤石、水云母。围岩蚀变自内向外具有硅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 →褐铁矿化、重晶石化。矿石品位变化极大,一般为(1.5~19.06)×10-6,最高440.66×10-6,方解石脉晶洞中产 皇冠状狗头金,重47kg ,揭示了金矿资源的前景。 〔关键词〕金矿床;碳酸盐岩;方解石脉 〔中图分类号〕P 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61(2002)02-0047-04 据史料记载,广西田阳、田东、德保和大新一带岩溶凹地中产金,计15处,曾产金513两(吴燕生、周光, 1937~1949)①。其中田阳县叫曼金矿被认为属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床(褚有龙,1957)〔1〕。70年代,区域 地质调查在上林县镇圩等地岩溶凹地发现砂金,产金>10kg 。90年代,凌云县下甲村当地群众在水晶砂矿两溶洞中,发现自然金粒和金丝,产金266.1kg ,提出碳酸盐岩方解石脉中的石英细脉与含金硫化物的关 图1 广西区域构造示意图 1-地体;2-断层系〔3、4〕。最近几年,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发 现大量金矿化异常,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找矿线索。根据笔者 调查,认为这类矿床受成岩后生作用所控制,属碳酸盐岩方 解石脉型金矿床。现以叫曼金矿为例探讨广西方解石脉型 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以飨读者。 1 区域地质 广西地处华南板块的南部,属特提斯构造和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图1)。目前在碳酸盐岩中发现金矿19处(图2)。其中田阳叫曼金矿和沿老窿附近的砂矿位于右江断裂的南 西侧;凌云下甲等地的砂矿位于右江断裂的北东侧。显然, 矿化作用的分布受右江断裂所控制。右江断裂二叠纪为转换断裂,西南侧生物礁向南迁移,东北侧生物礁向北迁移。在礁体迁移的前缘,普遍发育灰岩、方解石脉,为含金硫化物石英细脉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三 叠纪右江断裂具有自南而北推覆断裂特征。早期控制着微粒型金矿的分布〔4〕;晚期则控制着碳酸盐岩方解 石脉型金矿的分布。 2 矿床地质 田阳县那坡乡叫曼金矿位于五村背斜北翼,二叠系朝马新村生物礁向东变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相厚—块第15卷第2期2002年6月 广 西 地 质Guangxi G eology Vol 115 No 12 J un 1 2002

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重中之重项目(No.200210200001). 作者简介:郑有业(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西藏高原基础地质、成矿预测及铜多金属矿产勘查工作.E 2mail :zhyouye @https://www.360docs.net/doc/658159215.html, 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郑有业1,2,高顺宝2,程力军1,李国梁1,冯南平1,樊子珲1,张华平1,郭建慈1,张刚阳2  1.西藏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 2.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冲江斑岩铜(金钼)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造山带中寻找斑岩铜矿最先取得突破的一个大型矿床.矿化、蚀变具中心 式、面型分布特点,其中钾硅化带大体上与强铜矿化带相对应.根据ICPMS 测试、辉钼矿Re 2Os 及SHRIMP 锆石U 2Pb 测年结果,含矿斑岩高钾富碱过铝,强烈富集轻稀土(L REE/HREE 为8.56~23.1),无Eu 异常(平均1.001),具有微弱的负Ce 异常(平均0.84),微量元素显示Ⅰ型和A 型花岗岩的过渡特征,反映斑岩岩浆作用与拆沉作用及其伴生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矿床形成于中新世(14~16Ma )陆内造山体制向伸展走滑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关键词:冲江;大型斑岩铜矿床;新进展.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章编号:1000-2383(2004)03-0333-07 收稿日期:2004-03-15 Finding and Signif icances of Chongjiang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Aurum)Deposit ,Tibet ZHEN G Y ou 2ye 1,2,G AO Shun 2bao 2,CHEN G Li 2jun 1,L I Guo 2liang 1,FEN G Nan 2ping 1,FAN Zi 2hui 1,ZHAN G Hua 2ping 1,GUO Jian 2ci 1,ZHAN G G ang 2yang 2 1.Tibet B ureau of Geology and Mi neral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 hasa 850000,Chi na 2.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 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 uhan 430074,Chi na Abstract :The Chongjiang copper deposit is a large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aurum )deposit found in Tibet in recent years.It is also the first one that has made great breakthrough during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G angdise oro 2genic belt.The deposit has the characters of circular and surfacing model in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belt.Cu mineralization is according to K 2Si alteration belt approximately.Methods such as ICPMS on the rocks with mineralization ,Re 2Os dating on molybdenite and U 2Pb dating on zircon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eralizin g porphyry enriches in K ,Na ,Al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 REE )with high L REE/HREE (8.56-23.1).The porphyry is normal in Eu (δEu =1.001),but weak negative abnormal in Ce (δCe =0.84),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al granite between type Ⅰand type A.Th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magmatism related to asthenos pheric upwelling.The Chongjiang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aurum )deposit formed in 14-16Ma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extrusion and extension in orogenic belt.K ey w ords :Chongjiang ;large 2scal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new progress. 冈底斯东段斑岩铜矿带位于西藏中部,东至工布江达县,西至谢通门县,东西长约500km ,南北宽近50km.区域内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矿产勘查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在中国地调局及西藏地勘局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在冈底斯东段地区的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发现 第29卷第3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29 No.32004年5月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May 2004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_张婷婷

2012年7月地球学报Jul. 2012 第33卷第4期: 654-662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Vol.33No.4: 654-662 https://www.360docs.net/doc/658159215.html, www.地球学报.com 西藏雄村铜金矿床的数字矿床模型构建及意义 张婷婷1), 黄勇2), 唐晓倩3), 刘飞4)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四川成都 610081; 3)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摘要: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是在冈底斯成矿带中发现较早, 勘探工作也开展较早的大型铜金矿床, 是冈底斯成矿带上具有代表性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床, 对该矿床的深入研究, 为在相似地质条件下寻找“雄 村式”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总结雄村铜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 以该矿床的 地质描述模型为依据, 以矿区勘探资料为数据基础, 将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这一高新技术应用于该矿床, 建立了雄村铜金矿的数字矿床模型, 充分展示了立体模型对地质体空间特征的有效表达, 实现了该矿床的 数字化、可视化和动态化管理。同时, 将数字矿床模型与矿区的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测数据结合, 开展多源信 息三维综合分析, 为矿区深部和外围三维定位定量预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地质描述模型; 数字矿床模型;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628.3; P618.4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12.04.25 The Digital Mineral Deposit Model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Xiongcun Cu-Au Deposit, Tibet ZHANG Ting-ting1), HUANG Yong2), TANG Xiao-qian3), LIU Fei4) 1) ML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Resource Assessment,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2) Chengdu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hengdu, Sichuan 610081; 3)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Abstract:The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was found and explored earlier in the Gandise metallogenic belt, accumulating a wealth of data. It is a kind of typical island arc type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in this belt. A thorough study of this depo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cing the “Xiongcun type” deposits in similar geological setting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ore-controlling factors of Xiongcun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and used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its digital deposit model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ata to show the deposit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and to manage the deposit visually and dynamic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gital deposit model withthe large-scale aeromagnetic data could provide strong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1172077)、国家973项目(编号: 2011CB403103)和青藏专项(编号: 1212011085529)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 2012-06-18; 改回日期: 2012-07-10。责任编辑: 张改侠。 第一作者简介: 张婷婷, 女, 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及矿产资源评价工作。通讯地址: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E-mail: yueztt@https://www.360docs.net/doc/658159215.html,。

中国铜金矿床的三角形分布趣谈

江苏地质,28(4),253—255,2004 中国铜(金)矿床的三角形分布趣谈 中国铜矿探明储量占世界铜储量基础的1211%,成为仅次于智利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铜资源国,黄金储量也跃居世界第四位。十分有趣的是中国铜矿和金矿的的绝大部分储量都集中在由中国三大斑岩铜矿,即黑龙江多宝山、江西德兴和西藏玉龙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线段上(图1)。下面就直角三角形ABC与中国铜、金矿床分布的密切和有趣的联系作一简单介绍。 图1 中国铜(金)矿三角形分布趣向图 12铜矿;22金矿;32角分线;42中线;52城市 1 直角三角形的端点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端点A为多宝山,B为德兴,C为玉龙。 ①3个端点矿床集中了中国铜矿探明储量的30%,其中德兴是特大型铜矿,玉龙是中国第一个储量超千万吨的铜矿带,多宝山是北方最大的铜矿床。 ②3个端点矿床成因类型均为斑岩铜矿。 ③3个端点矿床分别属于全球三大成矿带。多宝山处于古亚洲成矿带、德兴处于滨太平洋成矿带、玉龙则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上。

452江 苏 地 质 2004年 ④3个端点矿床分属于3个不同成矿期。多宝山为海西期成矿,德兴和玉龙分别形成于燕山期和喜山期。3个矿床形成时差约为2亿年,德兴成矿时间在两者中间。 ⑤3个端点铜矿都是重要的伴生金矿床。多宝山是特大型伴生金矿(Au储量大于50t)德兴铜矿的伴生金储量超过200t,是中国最大的金矿。德兴九区铜硫矿和银山铅锌矿—铅硫矿亦为特大型和大型伴生金矿。此外,德兴金山是特大型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在我国20个金储量超过50t的特大型金矿中德兴占了3个,成为仅次于胶东的全国金资源最集中的地区。玉龙是大型伴生金矿(Au储量大于20t)。 2 三角形的边 211 直角边AB 直角边AB北延是呼玛砂金区(1)。呼玛是我国砂金最重要产地,Au储量大于8t的大型砂金矿床有兴隆沟、吉龙沟、韩家园子和达拉罕等。 辽宁阜新排山楼(2)是构造蚀变岩型大型金矿。 辽宁盖县华铜(3)是大中型矽卡岩铜矿。 胶东金矿区(4)是全国金矿最集中地区。在混合岩化带花岗岩型金矿中,招远玲珑是特大型,乳山金青顶是大型金矿;在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中,掖县新城、焦家、三山岛是3个特大型金矿,招远河东、河西、望儿山、大尹格庄及掖县上仓均是大型金矿。 山东五莲七宝山(5)是中型斑岩金铜矿床。 江苏宁镇地区铜矿(6)有安基山、铜山、九华山等中小型矽卡岩型或斑岩铜矿。该地区栖霞山碳酸盐岩型大型铅锌矿伴生金储量达到大型。 南京铜井(7)是中小型火山岩金铜矿。 安徽铜陵地区铜矿(8)。以矽卡岩型、层控或二者复合型为主。代表性铜矿有冬瓜山、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等,其中冬瓜山为大型伴生金矿,余为中型伴生金矿。马山金(硫)矿为大型金矿,天鹅抱蛋硫铁矿伴生金接近大型金矿标准。 江西铅山永平大型铜矿(9)为火山岩型。铅山天排山铜硫铁矿是大型伴生金矿。此外,永平铜矿向南即为贵溪冷水坑特大型火山岩型银矿,其伴生金储量接近特大型规模。 福建上杭紫金山大型火山岩型铜(金)矿(10)。 福建漳洲钟腾中型斑岩铜矿(11)。 2.2 直角边BC 江西九瑞地区铜矿(12)。成因类型为矽卡岩—斑岩型。九江城门山和瑞昌武山都是铜储量超百万吨的大型铜矿,其中前者是特大型,后者是大型伴生金矿。 湖北大冶—阳新地区铜金矿(13)。成因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次为斑岩型。大冶铜录山为大型铜矿和特大型伴生金矿、大冶鸡冠咀金铜矿和阳新鸡笼山金铜矿均为大型金矿、封山洞斑岩铜矿和石头咀铜铁矿为中型伴生金矿。 湖北嘉鱼蛇屋山(14)是我国最大的红土型大型金矿。 湖南平江黄金洞大型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15)。 在BC线西端的金沙江东岸的四川白玉呷村大型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是中型伴生金矿。 包括端点B在内的BC线是我国最重要的伴生金分布线。 2.3 斜边AC线 青海玛沁德尔尼(16)是我国最大的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钴矿,也是大型伴生金矿。 甘肃兰州白银厂铜矿(17)是火山岩—沉积型大型铜矿和中型伴生金矿。内蒙古包头乌拉山(18)为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大陆板块钙碱性岩浆活动强烈的边缘火山岩浆深成弧及岛弧,深大断裂带附近。 成矿环境矿床的形成与板块俯冲过程中钙碱质中酸性岩浆的高侵位斑状 侵入体有关,矿床形成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中温。 含矿岩体为钙碱系列的小型(多<1km2)中性及中酸性复式岩体。岩石类型多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可见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岩体形状为岩株状、岩筒状,可见岩墙状、脉状。 成矿时代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的板块俯冲时期,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及金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矿体产于斑岩体上部、边部及内外接触带附近。常见的矿体形态有柱状、筒状、板状(全岩矿化)分布于斑岩体的上部,呈环状产于岩体的边部或成脉状、凸镜状沿裂隙带分布。 矿石矿物组合常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及金银矿物等。常见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重晶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等。 从中心向上向外矿化从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他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从斑岩体中心向上、向外,矿石及矿化类型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围岩蚀变从岩体中心向上、向外,蚀变类型从钾(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铜的矿化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图28)

图28斑岩铜矿主要蚀变分带及国内外斑岩铜矿形成相对深度示意图(翟裕生等,1979)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在世界铜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具有规模大,品位低的特征。对世界各地208个矿床的统计结果见图29。 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内蒙)白乃庙、(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智利)El Salvador、(美)Bingham。 图29斑岩型铜矿床的吨位(A)和品位(B)(据Donad A.singer等人,1986) 矿床成因

中国金矿床主要工业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第9卷第3期贵 金 属 地 质V o l19 N o13 2000年9月JOU RNAL O F PR EC I OU S M ETALL I C GEOLO GY Sep1,2000 文章编号:100224182(2000)0320166204 中国金矿床主要工业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邵晓东,李景春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32) 摘 要:石英脉型、蚀变碎裂岩型及糜棱岩型目前仍然是我国金矿床的主要类型.金矿床的空间分布上具有丛聚性, 在矿床类型及成矿时代方面,东、西部表现出明显差别.东间地区主要为石英脉型、蚀变碎裂岩型、冰长石一绢云母 石英脉型、矽卡岩型、铁帽型及红土型等,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铁帽型及红土型主要形成于第四纪;西北部地区 主要有蚀变碎裂岩型、冰长石一绢云母石英脉型和石英脉型等,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西南部地区主要为微细浸染 型、蚀变碎裂岩型、石英脉型及红土型等,成矿时代主要为印支一喜马拉雅期1砂砾层型在各矿化集中区均有不同程 度分布,主要为现代地质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金矿床;工业类型;时空分布;中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18151;P617 在对我国金矿床工业类型初步划分的基础上[1], 进一步分析各类型金矿床的重要程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对指导金矿勘查、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1 金矿床主要类型 金矿床类型繁多是我国金矿床的一大特点,这是由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构造复杂和特殊地质环境所决定的1尽管在生产实践中对各种类型金矿床都有所强调,但不同类型的金矿床其重要性存在着明显差别.从目前蝗勘查及开发情况来看,各类型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我国黄金产量主要来自岩金矿床,其次是砂砾层型矿床,此外尚有大量有色金属矿床中的伴生金. 最近20多年来,岩金矿的找矿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无论是矿床数量还是储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新类型矿床的发现和新成矿区的确认更为引人注目.从总体上看,石英脉型、蚀变碎裂岩型、微细浸染型、冰长石—绢云母石英脉型是当前我国岩金矿床的主要类型.其中石英脉型和蚀变碎裂岩型无论在矿床数量上(表1)还是在储量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含金石英脉一直是人们最为主要的开采对象.在许多地区,人们把石英脉和蚀变破碎岩带作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糜棱岩型金矿床目前虽然为数不多,但已发现的矿床多以其大储量和较为稳定的品位所决定的巨大经济价值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红土型金矿床在我国尚属新发现的类型,这类金矿床与铁帽型金矿床一样,都具有埋藏浅、易采、易选的特点,对其开 收稿日期:2000-04-28.张哲编缉.发有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也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矿砾层型金矿床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黄金业的重要开采对象.据不完全统计[2],全国已发现该类金矿床(点)4000余处,广布于全国727个县(市). 2 空间分布 任何矿床的产出都与地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金矿床也不例外,它的分布受大地构造环境、含金建造、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因素所制约.中国大陆是现今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太古宙—早元古代的原始地壳克拉通化阶段,中、晚元古

科研勘查评价一体化常态化是新时期地调工作的必然选择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三 承担责任敢于担当勇于创新 科研勘查评价一体化常态化 是新时期地调工作的必然选择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一、概况 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领”的实施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找矿人的责任,需要我们既要醉心于地质科学创新,更重要的是为缓解国家资源瓶颈作出贡献;既要当好耕耘于SCI科学沧海的爬格匠,更要有担当成为向矿产勘查一线的地质科技人员提供科技食粮的爬山匠,正是那些在山水之间跋涉的爬山匠,才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先行者。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国土资源部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是一支长期战斗在西藏高寒山区的主要成矿区带,摸爬滚打数十年,常年坚持在野外工作一线,取得重要成果的科技创新团队。2005年以来,依靠西藏地勘局和西藏地调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

心,地勘行业同仁的共同奋战,团队承担3个超大型、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甲玛、雄村、尕尔穷)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累计新增探明铜资源量947万吨,钼资源量69万吨,铅锌资源量105万吨,伴生金379.7吨,伴生银11036.9吨(331+332+333类别),取得新成果。 与此同时,从2013年开始,助力和科技支撑多龙整装勘查区中铝资源、西藏地质五队取得铁格龙南(荣那矿段)、拿若铜(金)的找矿突破,截止2014年12月31日,估算铜资源量大于1000万吨。 二、主要成果和进展 (一)助力和科技支撑多龙整装勘查区铁格龙矿区、拿若矿区取得找矿新突破。青藏高原腹地矿产资源勘查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既要有先进的成矿理论指导,又要参加长时间的野外调研,乃至要牺牲个人的健康。 团队2013年承担中铝资源和西藏地质五队多龙矿集区的技术支撑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青藏专项:《西藏多龙地区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综合研究及中大比例尺电法扫面》;地质调查项目:中国西南地区中新生代斑岩-矽卡岩型铜矿成矿规律与矿床模型;中铝西藏金龙公司《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影响找矿突破的关键找矿标志和找矿地质条件研究》;973项目课题:青藏高原南部增生造山成矿系统发育机制)。多龙整装勘查区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0年初开始进行了不间断公益性地质调查和

斑岩型铜金矿床岩浆热液体系演化研究进展

27卷增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7?中国东部岩石圈演化及成矿作用? 斑岩型铜(金)矿床岩浆一热液体系演化研究进展冷成彪1’2,张兴春1,王守旭1’2,秦朝建1,吴孔文1’2,任涛1’2 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通常认为斑岩铜一金矿床中成矿流体是在中酸性岩浆侵入过程中,由于结晶分离作用和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致使岩浆中的以水为主的挥发分达到过饱和状态,进而分异形成的独立流体相。但大量研究表明,岩浆中水的含量是有限的,浅成、超浅成(≤3km)中酸性斑岩体含水量一般低于3%El,Z]。由于含矿斑岩规模通常较小(通常小于5km2),因而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分异出的成矿流体不太可能形成目前在超大型斑岩铜矿中的金属量。此外,大量同位素资料,如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钾化带中黑云母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等,又充分证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 对此,我们认为斑岩型矿床(尤其是大型和超大型)的成矿流体与成矿斑岩与其说是“母子”关系,不如说是“兄弟”关系,即成矿流体亦主要来源于斑岩下部的岩浆房。Klemm等C3]认为,只有当来源于深部异常富集成矿金属的流体加入到浅部岩浆一热液系统中,才能形成E1Teniente超大型铜矿,Shinohara和Hedenquist[引、Heinrich[5]也是基于这一观点建立了岩浆一热液体系的成矿模型。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地质证据支持这个观点:1)几乎所有的斑岩铜一钼矿都产于复式岩体(岩柱或岩株)之上[6],即与斑岩矿化有关的岩浆活动是多阶段多期次的。2)矿化年龄通常晚于斑岩侵位年龄,有的甚至晚10Ma,例如普朗斑岩铜矿石英闪长玢岩和含矿二长斑岩的锆石年龄为228,~226Ma,辉铝矿的Re_Os等时线年龄为213Ma。3)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通常具有多期次、多阶段和多次沸腾[3一]的特征,这同样反映了岩浆热液活动的多期次性。 岩浆通过结晶分离作用及温压条件的改变可以分异出独立的流体相。研究表明,由于岩浆成分的复杂性和温压条件的差异,分异出的流体相盐度、密度以及相态变化很大。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当声>100MPa时,这种流体表现为单一相(通常又称超临界流体);2)当P<100MPa,或者岩浆熔体中CI/OH值很高时,这种流体表现为两相(卤水+蒸气)共存[8.9]。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前人观点[4’5’10—1引,我们认为可以用三阶段热液作用过程(图1)来解释斑岩型、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机制。 I.斑岩侵位:近年研究发现,斑岩型铜一金矿床不仅限于洋壳俯冲形成的岩浆岛弧环境[141,也可以产在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的大陆或者陆内环境[15,16],因此成矿斑岩的源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洋壳板片脱水交代上部地幔楔使其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可以在Mash带形成相当规模的岛弧钙碱性岩浆rz3;二是在陆一陆碰撞条件下,由增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1门。 岩浆房在内压大于外压时,岩浆会发生上涌(尤其在岛弧环境,由于洋壳持续俯冲,岩浆会不断上涌,有时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下降,这些岩浆侵位到2~3km深度时,由于结晶分离作用(和/或同化混染作用)的不断进行从而固结成斑岩。随着斑岩结晶分异作用的进行,将分异出富挥发分的流体,由于斑岩侵位高,此时静岩压力较低(50~75MPa),因此这种流体相通常表现为卤水和蒸气两相不混溶的现象(第一次沸腾)[珀],此时流体的温度大约为600~800℃。 在斑岩体系半开放的情况下,由于气相密度较低,因此富含Au、Cu等成矿元素及HzO、C02、H。S等挥发分的蒸气,很容易沿着围岩的裂隙或早期岩浆通道迅速上升,由于这种蒸气相的pH值较低,能

地球化学-读书笔记

K是常量元素,为典型的亲石元素(刘英俊等,1984),钾元素主要赋存在钾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绢云母以及硅酸盐中。K在钾硅酸盐化带中,随着斜长石被水白云母等矿物交代及角闪石被黑云母交代,Na大量浸出,且Na易溶于水形成Na-Cl而流失。因此,在钾硅酸盐化带、次生石英岩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中Na被带出。矿体中心部位Mn含量相对较低。(唐菊兴等,2009) 锰的硫化物溶度积最大,属于强烈的亲氧元素(芮宗瑶等,1984) 。休尔曼确定的金属元素与硫的亲合力的顺序为:M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