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内容概要]

1、更新教育观念

2、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颁发两年多了,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烈烈,教师们在实验中深深地感到要全面地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教师。因此,在这一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头戏”——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与时俱进”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要构建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观念,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

一、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实施两年来,从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1、现实反思。

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民主、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一言堂、对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

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

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范围内。

2、现实需要。

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如何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关键,一些实验区中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现象恐怕与之有非常大的关系。

3、解决对策。

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的,有的教师能做得很好,而有一些(恐怕数量不少的)教师恐怕很难

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民主化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绝不是靠学校规定学几本名著或什么读本就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教师的内在要求,应该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是终身的学习。二是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 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和实施民主的规则方面,教育(转载

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s://www.360docs.net/doc/659817269.html,,请保留此标记。)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第二,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

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教材(教科书)]。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

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

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有很大的势力,复习、新授、小结、巩固、测试等教学环节仍旧是现在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这几年改来改去仍旧没有太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深恶痛绝,他们渴求老师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焕发他们出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这次新课改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重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教学方法除了受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教学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当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的时候,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必须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

。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本文《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s://www.360docs.net/doc/659817269.html,。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面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我们应转变哪些观念

摘要:弄清新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内容与措施,有助于一线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从而唱响和高扬素质教育这根主旋律。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念

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1.在改革思路和整体建设上,新课程唱响和高扬了素质教育这根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当前与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新课程的新视野,也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2.新课程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的课程。这种学习型和开放型的课程强调以与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合作、探究为基础,并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共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和谐发展。

3.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

新的课程标准逆现行教学大纲存在的上述弊端而行之,彻底改变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着眼于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并对此提出基本要求。这样,无论是对教材的编写,还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业评价,课程标准既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又显得更富有指导性和灵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它。

这次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已有成就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改革思路与时俱进,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培养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2)课程管理模式由二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管理权利和职责;(3)课程结构的构建以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为原则,明确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4)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见以上论述)。

5.新课程十分强调合作、对话与探究。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由于受其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次课程改革,强调从国家、地方与学校、课堂实施三个层面来进行创新,显然这不仅仅是课程编制者所能完成得了的,它要求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共同参与与课程编制者的合作、对话和探究,从而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二、教师的观念转变

观念是人们行动的信念和指导原则,它对人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定向作用。因此,教育改革一再强调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并把教育观念的转变看成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教育观念:

1.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依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观念。例如,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就是成功教育或者就是挫折教育等。这些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而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工作者依然是我行我素,你说你的素质教育,我搞我的应试教育。在课程上依然重视学科和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才能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科学

素养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围绕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这一最根本的目的而展开。它总结了这些年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提出新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并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突破口,全面塑造人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牢固地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把素质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

2.新的教师观。过去的课程有“防教师”之嫌。课程通过严格的设计而把教师固定在课程和教材上,这使教师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是规范化了的行为,教师不准超越,不能自由发挥,教师的工作也是机械化了。这种按部就班,缺乏创造力的做法,怎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又如何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践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变革以及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了克服“无教师”或“防教师”的倾向,有意识地把教师引入课程编制领域,主张教师在课程编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编制中的“平等中的首席”。也有人认为,学校课程是专家、校长、教师等共同编制而成的,教师是课程编制共同体中的一员,因而应当在课程发展上起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采取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的加强,可以使学校课程充满活力。

在课程发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观念:第一,要有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改革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推动学校课程的改革;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教师是学生生活的直接指导者,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第二,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的来临,科学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教师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第三,要有合作精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教师的作用只是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学生只有从多个教师的影响中才有可能健康地、和谐地发展。同时,合作精神也是教师们克服困难和挫折,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力量。第四,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中不仅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而且以往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原来认为是正确的,现在看来可能还有待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滞不前,要用全新全面的视野来认真审视社会发展变化,使课程和教学与生活贴近,与学生贴近,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相联系。

3.新的学生观。面向学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新课程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建设的中心地位,充分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情境,使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这实际上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几个观念:(1)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也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已有发展和可能发展,促进学生实际才能的提高。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各方面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样性。(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知识化社会的到来,学习化课程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主题,这要求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3)教师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力量。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比教师知道得少,有时甚至是学生知道的多。因此,教师应当从时代的发展变化中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应当克服“师道尊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平等地看待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得到发展。(4)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宽容并不是不要纪律,而是要对学生采用“换位”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同时纪律只是一种“他律”,这种“他律”只有被学生接受并且内化为学生的“自律”时才会起作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转化,给学生一定的机会,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新的教材观。传统教材有人称之为“圣经”式的教材,这种教材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它的直接表现是在教材的价值观上,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教材设计往往就以“规范”教学为指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上,编制者们认为教师必须遵从教材,不可轻易更改教材,教师要持着一颗“尊敬”之心,服从它的安排,教师就像在赛马道上奔跑的马一样,不能跑出“跑马道”;教材的关键部分是内容纲要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设计;教材是惟一的教学资源,把教师排斥在教材之外。在这种教材观下,教师成了教材的附庸,毫无自主与创造之可能,因而也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多样性发展,使教学缺乏个性,学生缺乏人性等。新课程强调教材是学生的学材,是学的范例文本,要求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再组织,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材观。它克服了“圣经”式教材的控制式的模式,教学不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教与学提供基础,它只是在教学标准下编制的“教学材料”而非标准本身。因而教材没有绝对的权威性,更不是静止不变的永恒。尽管这次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从“圣经”式教材转变到“材料”式教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材编制的模式,使教材由纯粹的“圣经”式转向两者的结合,这样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教材基础。这也是本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

5.新的教学观。新课程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课程。学习型课程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开放型课程则使课程能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更新,使课程永远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但无论是学习型还是开放型,它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的,由于存在着“防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也就按部就班地依纲行事,教学缺乏创造性。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就是“命令”,学生必须服从,这样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很少具有主动

性。学习型和开放型课程则要求教师完全摈弃过去的做法,要求教学具有创造性,并把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教书匠”,而是一个“教练员”,他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做一个生活学习的指导者、价值的引导者等。

总之,新课程贯穿着新的教育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必须转变过时的和陈腐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促进我国课程向着更新、更好的方向发展。

{

最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

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阐述了“三个发展,六个理念”,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它对我们英语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荣誉感。 外语教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的人格,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橡皮泥,可由老师任意捏成什么形状。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应全面掌握各种常用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以及运用它们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充分增加教育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新世纪的教师要会利用计算机制作常用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所以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一方面可利用现实的CAI教学课件和下载网上的优秀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就是自己动手制作。如利用常用的应用软件Powerpont、Flash、Authorware等制作切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课件,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性、挑战性、趣味性、可控性、可操作性;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关键。 在当前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能较快领悟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语言实践作为教师活动的重点,恰当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辅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然而,仍有少数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

新时期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多样化的教学交流方式以及网络环境下所呈现的超链接信息,这些因素使得目前国内的教育界学者已经达成共识: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作者和监督者,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学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一主导思想符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精神,正引导着英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地展开,使英语教学发展朝着“网络化、协作化、个性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的方向迈进。 下文将介绍英语自主学习的相关概念,详细阐述中职学校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定义。针对英语学科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一种引导学习者深入学习的机制,自主学习主要由学习者的态度、动机、能力以及策略等因素构成。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者自身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把握的能力,一个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往往能够针对自身的学习目标制定出严密的计划,并严格地执行,学习中能够做到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自我总结。对于教师、学习者这些教育实践者而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所在。就学习者而言,自主学习就是对学习目标、内容的自主把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自主学习指的是教育机制对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所设置的宽容限度。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践行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体教育目标的完成。从更加严谨的角度来说,自主学习的内涵对于不同的对象是不一致的。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能力,也是指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条件。 针对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我们还要区分其与独立学习间的区别,第一、自学不完全指的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在自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但通常这种自由度往往受学习目标及条件所限,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学习内容及材料的限制,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自主学习。此外,自学是没有教师指导帮助下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仍旧有老师的实际指导。而对于独立学习而言,更倾向于个体在没有外界帮助下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对学生的

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张志中 (高中生物甘肃武威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3 / 2033 发表日期: 2010-07-31 10:01:09 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要构建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观念,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 一、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制约新课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

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第二,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 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教材(教科书)]。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XX (XXXX系XXX班,学号,指导教师:XX)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在教育工作者们面前,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怎样抉择,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这就对今天的教师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们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把握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教师们懂得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用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绝对权威上,而是与学生完完全全的平等。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单项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已经成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特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迹。爱要有度。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爱到恨的程度更不行。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实际上棍棒只能造就奴隶,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贵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好结果。 二、学会理解学会理解,才能学会关爱。理解不仅是认识手段,而且是人的存在方式。误角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前充满误解的教学是扭曲学生心灵的教学。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们的想法和感受。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我们的认识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学会理解,特别要理解哪些学生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往往被戴上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 三、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会宽容,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咱声音,尤其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期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麦克劳德的幸运。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学会宽容,教师要学会期待。期待,就是不能奢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期待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阐述了“三个发展,六个理念”,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它对我们英语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荣誉感。 外语教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的人格,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橡皮泥,可由老师任意捏成什么形状。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这远比简单的“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 二.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可以促进他们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职责和功能,要从领导着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动者,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要变“演员”为“导演”。学校教育是一出生动的“活剧”,学生在剧中应该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剧中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导演的责任是: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提供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担任具体的角色:设计者-——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任务的框架,设计出适应不同目的的任务;组织者——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任务的目的,对任务要求明确具体,对任务的完成方式,时间,完成形式与人员分组详细周到;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包括话题的导入,讲清任务要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语言资源的提供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语言材料,回答学生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修订版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 求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_数学论文_希望可以帮到您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

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淞欣学校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资料) 主讲人朱木林 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具体要求是: (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里的“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开发学生的潜能”。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二是指“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它不仅是指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课标、课本),还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这就意味着,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做管理者,制订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这样不准做,那样搞不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一,应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基础 首先,浯文教师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林斯基亦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精工巧匠。”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不仅要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学习,研究文学名著,追踪语文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从研究语文的高度,丰富专业知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其次,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语文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成为“通才”“全才”。随着教材改革,“社会科”教材的出现,语文学科与邻近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因此,语文学科应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沟通,形成“大语文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拓宽知识视野,博学而多才,尤其要加强文科知识的学习,并加强对经济,艺术及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语文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理论修养。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内部因素,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个性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第二,要具备适应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给学生,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2.较高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教学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教学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21世纪,新的教学观念正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体系,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从单纯的讲解谱为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共存。社会给学生的是挑战,要求他们有自信、能创新,有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善于思考,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实质的认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知识的配剂师转变为催化剂,教育者和向导。社会对教师似乎变得挑剔起来,而教师这个“铁饭碗”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牢固性和依赖性。 面对如此巨大的形式转变,面对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什么样的老师才能适应社会,成为新一代优秀教师呢? 一、具备人格魅力,全身心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老师。 一个真正热爱地理教育的老师会对周围的环境非常关心,在平时注意收集地理素材、地理信息,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亲身经历各种地理情境,拍摄多种民俗风景,丰富课堂教学。这样做不仅调动了

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也能够提高,无形中产生的一种新和力,让师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切身感受地理带来的乐趣,课堂的效果不言而喻,许多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参与其中。 二、对学生了解到位,能“因材施教”的教师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益,就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标准。重点学校和普通校的难题一定不一样;同亲,在普通学校得到大家认可的讲课方式到了重点学校也许无用武之地。比如排到地形图判读时,重在学校教师选择的等高线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要求在难度上大许有一个档次,而普通学校则在基础图形上以兴趣作为着眼点。这种大的基础环境差异上,教师就需要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给自己学生一个适当的情境,使学生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解决问题,让学生变得有效率、有效果。 三、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教师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知识的容量大,同时也是训练思维的良好载体,尤其在综合思维的形成和训练过程中其作用格外突出。实际在教学过程中

(最新)新时代对老师的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与此同时,作为老师,我们亦不应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做个学者型的合格教育者。学者型的教师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以下我的一点十分浅陋的想法。 首先是知识更新,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我们都曾经受过高等教育,以所学专业应付教学应该绰绰有余,但是我们的课本在变,我们的学生在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变,我们的时代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做一个时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所以我们要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博观细取,厚积薄发。 其次,教师还应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一)提高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进行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力,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能力呢? 1、提高教师的修养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反之,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水平。 2、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4、提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控制。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 总结起来基本上有以下的途径: 1、在独立思考和学习中培养。

浅谈“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浅谈“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样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我们贯彻“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尝试用崭新教法来进行教学时,我们感到异常欣喜——终于盼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了;但是,在为时不长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新课改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一孔之见。 一、崭新的现代教材观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比较的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内容;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教材结构具有学际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不仅要做本学科的专家,而且要做大致通晓相关学科的“杂家”。其次,从对教材的运用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第一,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做合理的取舍: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教材中简要的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展开或补充,对某些内容还要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这和以前“唯教材是上”的教材观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二,教师应多方面组织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实现教学再创造。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照本宣科”的时代将彻底结束。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由此看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做到博览群书、与时俱进,否则,教师就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灵活机动地运用教材、科学灵动地使用教材,更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对知识的渴望,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更强 新课标强调,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必须转变,取而代之以主动、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由接受性学习模式中的“忠实的听众”变成了与老师地位平等的探索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富有生气的课堂活而不乱、收放自如?用以前那套使课堂教学“秩序良好”的老办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自己在新形势下的课堂驾驭能力,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学会分工、学会协作,从而营造一种崭新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教学机智 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教师对课堂的设计。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从课堂引入到中间进程到结语安排,甚至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来回答,哪一段由哪个学生来朗读都设计得天衣无缝。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只是侧重于教者的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胜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

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好”的课堂教学。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 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过程高效和优化,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这就是备课。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 Placier,2001)。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 Kron ,2003).。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李建平,2002)。 3.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