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洪堡
近代时期(19世纪、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对地理学赋予真正科学基础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
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 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柏林大学教授——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洪堡德和李特尔是地理学的先驱。他们从凌乱无序的地理事实中开辟出一条新途径。洪堡德注重生物和地形,可说是自然地理的开山祖师;李特尔强调人文现象,可说是区域地理的开创者。
人地关系论
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人类生态论
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适应论
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适应论”不仅用来概括自然环境对人群活动的“控制”,也包括人群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生产关系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研究中,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忽视生产力的作用,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

唯意志论
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作用。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已大大减弱甚至微不足道。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使他们陶醉,忘掉了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忘掉了自然可能产生反作用和报复。

二元论
二元论(非决定论)是人地关系研究中否定或贬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一派观点。

反对地理学的一元论,主张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只研究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

反对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反对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被彻底抛弃。

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批判
环境伦理(也称生态伦理)就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对传统人地关系思想中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走出只关心一个物种——人 的传统伦理学,提倡还要关心地球上千百万物种、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大自然;

其理论上要求确立其它生物和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实践上要求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

人地协调论
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

协调论认为:在人地作用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谐一致,人类必须通过约束自身的行为取得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间的协调。

人地相关论
又称或然论、可能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既不突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重要性,也不夸大人在人地相互作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强调人与地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其作用的对等性。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文化区
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

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分子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