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大气下陷证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大气下陷证学术思想探讨
张锡纯大气下陷证学术思想探讨

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浮沉、转输的生命过程有机系统,广义膜原论的系统层次内构为多元叠加,其关系结构非常复杂,都处于混沌有序的整体恒动态中,即中医所说的三焦通会之气,贯一而通会是系统复杂性膜原论简约化机理,大道至简至易,再复杂的系统也无法逃脱“精、气、形、神”的统辖网络。

系统膜原论的研究,全称为系统复杂性膜原说的研究。“复杂性是通过系统,而且是复杂系统定义的。它是一个系统概念,且是一个复杂系统概念,它具有结构,也具有层次”[2]它与中医膜原-三焦门户说自身固有的系统复杂性科学机理一致。膜原的复杂性是通过人体三焦气化巨系统加以框定的,三焦气化的高端层次是构建在“天、人”合一,太极感应系统得以成立的。人具备“独立守神,感而遂通”的性灵守神系统,道家的太上感应;太一生水说,是天人感应论医道哲理的根基。

三焦气化是人体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开放”的第一要素就是天、人感应,人实际上无时不刻地生活在天、人感应中,如鱼得水一样,须臾不可分离。三焦气化巨系统下,衍生、黏附着多元的膜原子系统:一门户、二廊道、三内室、四少阳、五厥阴、六气血、七狭义膜原、八广义膜原、九九横断层、九纵向矢状层膜原,十十八横轮膜原的功能层次与关系结构。这些子系统均有其不同的功能层次,关系结构与“方、证”对应的辨治模式。形态解剖实体的刚柔相济膈膜组织,产生衍化为形上虚体的功能层次,再衍生为关系结构。反之,关系结构的虚体模式制约,调控着关系“者”的结构实体;三焦气化巨系统的多元“关系”纽结大于诸膜原的关系“者”。

系统膜原论的研究,是在吸取控制论、协同论、黑箱学说、循证医学说等前车之轼的基点上大胆探索。采用“拿来主义”,仅作为方法论工具说,先吃下去,再消化,防止少腹膨胀,一切为我所用。借用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论研究膜原,仅在于激活中医固有的、原始的、沉睡的系统膜原自组织复杂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开拓出一条如何构建中医功能层次与关系结构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苏云放.再论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J].浙江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8,32(1):127.

[2]赵凯荣.复杂性:人类认识之迷[博士学位论文][D].武

汉:武汉大学,1999.22.

3项目来源:上海颜德馨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会(编号052 015)

收稿日期:2008203202

(编辑 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08)06-0004-03?学术探讨?张锡纯大气下陷证学术思想探讨

赵文明,黄 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关键词:大气下陷证 张锡纯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志码:A

近代杰出医家张锡纯先生(186021933),学验俱丰,颇有建树,为中医学一代大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欢迎的中医著作之一,被称为中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张氏治学严谨,立论精当,对后世颇有启迪。其中张氏宗《黄帝内经》之旨,参喻嘉言之说,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大气下陷”理论,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笔者在临证中有所领悟,遂不揣浅陋,略陈于下。

1 大气的生理功能

张氏认为大气即胸中之宗气。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之气和脾胃消化得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具有推动脏腑功能,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人之大气虽在胸中,实能统摄全身”,“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故郑而重之曰大气”。因此,凡人体的呼吸、语言、声音高低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活动,无不与宗气有关。

2 大气下陷证的病因病机

关于大气下陷证的病因,张锡纯说:“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气分虚极自下陷,种种病因不同。”又说:“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

?

4

? 中医研究 2008年6月 第21卷 第6期 TC M Res.June2008Vol.21No.6

感证亦有之。”由此可见,大气下陷证可由肺气虚、心气虚、脾胃气虚、肾气虚、过劳伤气以及外邪侵袭多种原因所致。由于大气下陷,失去其行呼吸、贯心脉等功能。并影响了全身的气化功能,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如大气陷后,肺失所养,可致劳嗽不已;或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或心无所依附,而心悸怔忡;气陷不能上达,清窍失养,出现神昏谵语等等。

3 大气下陷证的临床表现

张氏说:“其病之现状,有呼吸短气者,有心中怔忡者,有淋漓大汗者,有神昏健忘者,有寒热往来者,有胸中满闷者,有努力呼吸似喘者,有咽干作渴者,有常常呵欠者,有肢体痿废者,有食后易饥者,有二便不禁者,有癃闭身肿者,有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肛门突出者,在女子有下血不止者,更有经水逆行者。种种病状,实难悉数。其案亦不胜录。”《灵枢?刺节真邪论》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指出了宗气不足,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根据张氏所述和其著作中所记载的医案,并结合现代临床报道可知,大气下陷证涉及多个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低血压、低血糖、重症肌无力、脑供血不足、吐血、衄血、大小便失禁、脱肛、、神经官能症、倒经、崩漏等疾病。其脉象常见沉迟微弱,关前尤甚,或见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等。其症状表现多样,临床须仔细辨证。

4 大气下陷证的治疗立法及方药

张氏对气虚而大气下陷者,治以补气升提之法,自创升陷汤治疗。此方由黄芪、知母、柴胡、升麻、桔梗组成,气虚严重者可酌加人参、山茱萸,下陷严重者将升麻加量。对于兼有心肺阳虚者则用回阳升陷汤,兼气分郁结者用理郁升陷汤,对脾气虚极下陷、小便失禁者创醒脾升陷汤,其组方皆以生黄芪为主,或辅以干姜、桂枝以温通心肺之阳,或辅以柴胡、当归、乳香、没药以理气活血,或辅以白术、甘草、桑寄生、续断、龙骨、牡蛎、山茱萸以补肝脾、固小肠,体现了张氏辨证论治的精当。

5 讨 论

中医学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具备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中医气学理论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中医学的气学理论包括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经气以及五脏之气等,诸气相互依存,共同行使气的功能,维持和构成人的生命活动。从对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的解释,到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康复与保健,气学理论无不贯穿其中。然而历代临床医家多注重五脏之气和营卫之气,对于大气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张锡纯先生在其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大气下陷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的理法方药,为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辨证用药指南。

诚如张先生所言,大气下陷证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可涉及多个系统的疾病。辨证准确,应用升陷汤治疗往往可获得很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胸痹证,也就是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体会尤深。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致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基于现代解剖和病理上的认识,许多中医师在用中药治疗胸痹证时,多用活血化瘀或化痰通络的治法及方药,的证者自有良效,但也有患者疗效不佳,究其原因,其中有些患者并非完全由于瘀血或痰浊阻塞经络所致,而是由气虚乃至大气下陷所致。然而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药物会进一步消耗正气,且这类患者往往年迈气虚,所以治疗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增剧之势。诚如张锡纯先生剖析王清任专化胸中血瘀之论时说:“王氏《医林改错》一书,皆从目力视验而得,但见胸中有形之积血,不见胸中无形之积气,遂敢轻易《内经》气海之名为血府。夫血为气之配,胸中无血,大气将无所留恋,血之所关非不重,究不如大气之斡旋全身,关于人者尤重也。”所以说,虽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多数都存在瘀血的情况,然而从中医理论看应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气滞或气虚的情况,或者说,应该考虑导致瘀血的原因,从治疗其病因着手。目前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普遍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可能也是在受现代医学影响下,对中医辨证论治有所偏颇所致。

笔者曾医治一位53岁女性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于1年前放置支架后,仍觉胸闷不适,上一层楼即感气不接续,步行不到百米即觉胸背有如千斤巨石压迫,服用抗凝扩冠西药及活血化瘀中药效果不显。就诊时见动则胸闷憋气,气不接续,周身乏力,有时腹部隐痛,大便偏稀,舌质淡黯,舌苔白,脉细缓。辨证为大气下陷,治以补气升提之法,以升陷汤加味治疗,组方如下:生黄芪40g,党参15g,白术20g,柴胡10g,升麻10g,桔梗10g,麦冬10g,炙甘草8g。连服5剂后症状有所减轻。之后在前方的基础上稍作加减,调理月余,诸症明显减轻,可步行1~2里,周身亦较前有力。这位患者虽然经过手术和药物的治疗,但仍动则憋闷、周身无力,究其原因,是宗气下陷失去其“行呼吸”、“贯血脉”的功能所致。所以之前服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虽其间也曾加入些许补气药,但终究效果不理想。然而经过补养升提大气的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足见宗气对于人身的重要

?

5

?

中医研究 2008年6月 第21卷 第6期 TC M Res.June2008Vol.21No.6

性,也体现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必要性。

从另外一方面而言,现代医学包括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确实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资源,中西医结合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在临证中还是要注意辨证论治,还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中医药。在这一方面,张锡纯衷中而又参西,尊古却不泥古,很值得我们学习。

总而言之,“大气下陷”理论由张锡纯详细阐发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创制了升陷汤等一系列方剂,临床可应用于治疗由于大气下陷所致的多种疾病,运用得法疗效确切,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其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57.

(本文承蒙李浩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收稿日期:2008203209

(编辑 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08)06-0006-03?学术探讨?

温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探析

沈金玲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 “阳微阴弦”为冠心病之主要病机,阳气亏虚为发病之本,因此治疗上宜温阳扶阳。温法具体应用分为温阳益气、温阳散寒、温阳活血、温阳化饮、通阳宣痹、温阳除悸、回阳救逆等。

关键词:温法 冠状动脉疾病/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志码:B

冠心病是老年人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轻者影降低生活质量,重者危及生命,探索该病的治疗方法甚是必要。由于冠心病多发于老年人,且在冬季易于发作,说明阳气不足为老年冠心病发病之本。本文就温法治疗该病探析如下。

1 “阳微阴弦”是老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1.1 冠心病与中医“胸痹心痛”相类

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可见心绞痛、心肌坏死、心力衰竭等[1]。而“胸痹心痛”之“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中痞”、“胸中气塞”、“胸痹缓急”等[2],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症状描述相似;而“胸痹心痛”之“喘息咳唾”,“短气”又与心力衰竭之左心衰竭表现相像。可见,冠心病与中医“胸痹心痛”相类。1.2 “阳微阴弦”为冠心病之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言:“夫脉当取太过不足,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金匮要略心典》对“阳微阴弦”注云:“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闭也。”此言之胸痹心痛病机,亦可推类于冠心病。“阳微”与“阴弦”并见,说明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阳虚阴乘,邪正相搏,故曰“阳微阴弦”。“阳微”一则为上焦阳气不足,即心肺阳气亏虚;二则为中下焦阳气不足,即脾肾阳气亏虚,尤以肾阳亏虚为主。而“阴弦”一是阴寒、痰浊、水饮、血瘀类病邪痹阻胸阳;二是中下焦阳气不足对上焦的影响。阴寒、痰浊、血瘀为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导致阴寒、痰浊、血瘀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发病之本。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藏神而主血脉。一身之血脉畅通运行,靠心气之推动,心阳之温煦。若心气亏虚,心阳不足,则血脉不畅,心脉痹阻,故见胸痹心痛。肺主气,司呼吸,参与宗气之形成。宗气者,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若肺气不足,行血无力,血行瘀滞,心脉痹阻,亦可见胸痹心痛,短气。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若脾之气虚阳虚,脾失其用,不能运化水湿,则能成饮成痰,水饮痰湿阴邪上泛而乘心肺阳位,则也见胸闷、心痛、喘息咳唾。肾者,先天之本,主津液。五脏之阳以肾为本,若肾阳不振温煦无力,阳虚生内寒,寒凝血脉,心脉瘀阻而病胸痹。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停滞而痰浊痹阻心脉也为胸痹心痛。总之,阳气亏虚为发病之本,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阴乘阳位”而发病。

?

6

? 中医研究 2008年6月 第21卷 第6期 TC M Res.June2008Vol.21No.6

中里老师说中药

莫言草木无情,无情树怎会栖息有情鸟。谁说花瓣无语,空心蕊岂能招蜂引蝶。草木有情,人亦有情,有情人才能真懂中草药。心如顽石,情如槁木,学到死也是一枝枯藤。学的东西,一定是你喜欢的东西。尤其是中医中药,学之前,已经心驰神往,好象是要去游历名山大川,探索世外桃源,寻访乡野人家。而不是去少林寺面壁苦修,到冰峰荒漠去超越极限。 很多网友想学习中医中药,问我能不能给讲一讲。没有问题,我乐意效劳,只要您想听,咱们就开讲。只是很久没怎么看书了,得复习复习,现学现讲。我讲的只能算是戏说。大家一起学,也就当作自娱自乐吧,虽不敢妄用中医本草,不辨虚实,滥施虎狼之药。倒可以用歧黄之道,祛寒顺气,常备陈皮姜汤。 准备先讲中药,说到中药,你得和中药有点缘分,如数家珍。象是你首饰盒里精心收藏的玉石、翡翠一样。看着它们就喜欢,闻着它们的气味就亲切。象是你的一群孩子,乖的,淘的;俊的,丑的;聪明的,笨拙的;都是自家孩子,都一古脑的当作宝贝,爱不够。有了这种感情,就不是在用你的大脑去学习中药,你的心就成了一味通心草,无师自通了。 大家因山药社区结缘,与山药一见如故。山药既是迎门童子,也是福官喜神。今天先说说它的功效。作为开篇向导。我只是头前带路,作个路标。要想曲径通幽,采摘果实,你必得亲自探寻。好,我先说,然后大家补充修正。“ 山药温平治虚劳,久服无伤上品方。益肾健脾补肺弱,涩精固肠润皮毛。内服和中定喘嗽,外洗煎汁止痛痒。鲜药同煮白萝卜,推陈出新顺气汤。 今天说的这味草药叫“大腹皮”。药名让我想起了“将军肚”。觉得生动有趣,感性十足。所以先来讲它。“大腹便便用腹皮,降气除湿两相宜。水肿气肿二便闭,皆因三浊腹中聚。味辛泄肺通大肠,气顺痰消除满痞。性温和中去湿寒,归经专走胃肠脾。药效虽佳皆助力,长治久安靠自己。 太极拳的要点在于“肚子转动”。四肢如何运动,都无关紧要,不过是在点缀和装饰,就象旋涡四周一圈圈的波浪,它们不是发力点,也没有自主性。 今天说一味中药:酸枣仁。主治虚劳之症。虚劳者,诸脏不足。‘心主明则五脏安,心血虚则神浮动’。山药能补五脏之气虚,枣仁专补五脏之神弱。神弱者,魂不守舍,多恐善惊,虚烦不寐,自汗盗汗。酸枣仁,味甘酸平,归肝胆心脾经。生用或微炒皆可。为何一药可兼补五脏之虚,所依者《黄帝内经》:“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只有心安神定,才是健康的基础。 中药葛根,是外感发热的常用药。‘少用则浮而外散发汗,宣内火以解肌表之寒郁,多用则沉而内降生津,辛甘凉以清胃脘之热结。’“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止渴,解酒,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煨用升阳止泻。因此药不可单独久服,恐损胃气,故《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中品。葛根还能滋润筋脉,舒缓强急,调和表里,活血化瘀。此药雪白多粉少筋者为佳。 今天,再说说利水良药:薏苡仁。性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药多耗气伤阴,唯薏仁米,消水肿而不耗气,利湿浊而不伤阴。性善走下,导肺热以下行,开食欲以健脾。善除下焦之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 1.生平著作简介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 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 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怎样突出中医特色,怎样引进西医理论,两者能否汇通,合而为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氏为此呕心沥血,作了诸多尝试,虽然未有所就,然不亏为先驱者,可钦可佩。张氏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圈,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悟出脑充血病证的病因。明确指出:“至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气反则血随气下行,所以可生,若其气上走不反,血必愈随之上行,其脑中血管可致破裂,血出不止,犹可望其生乎?”阐释经文未明之义,理显意明,与西医脑充血之认识完全符合。肝脾位臵,中医与西医认识完全相反。张氏认为:“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之脉诊于左关。脾虽居左,而其气化

张锡纯升陷汤活用四则_New

张锡纯升陷汤活用四则

张锡纯升陷汤活用四则 升陷汤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先生所创,方由黄芪、知母、桔梗、升麻、柴胡等药组成,用于治疗大气下陷之证。笔者平素喜读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每遇气分不舒之证,先存大气下陷设想。”不管何病,若确系大气下陷之证,投与升陷汤,莫不随手奏效。现列举验案于下:1、崩漏 王×,女,45岁,农民,于2001年4月25日就诊。患者自诉月经行经期延长,淋漓不断3月余。本次月经已23天未尽,并伴有头晕、气短、乏力、少腹坠胀感,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遂处方:生黄芪30g,当归炭15g,知母9g,桔梗9g,柴胡6g,升麻6g,党参15g,阿胶(烊化)10g。患者服2剂后诸症俱减,又续服6剂痊愈。 本患者经期延长,致失血过多,气血虚弱。大气生养不足,不能安居胸中斡旋周身,反下陷腹中致冲任不固。经血失其约束,随之淋漓不断。故采用升补大气,固摄冲任之法而获捷效。 2、子宫全切术后遗症 杨×,女,农民,2002年11月3日就诊。患者因重度子宫脱垂而于2002年10月行子宫全切术,术后1周愈合良好而出院。但患者术后卧床一如常人,起立后即觉少腹下坠,

稍微走动则觉气短、胸部满闷。查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虑其大气下陷,遂处方:黄芪30g,升麻6g,知母9g,桔梗6g,柴胡3g,党参15g,山萸肉15g。日服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自觉胸闷、腹部下坠等症均减轻,续服4剂,即能在院内随意走动而不气喘,又巩固服5剂病痊愈。 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加之手术伤及元气,致使大气生养不足,不能积储于胸中而反下陷,经用升补大气方药后,诸症悉除。 3、尿频 李×,女,42岁,农民,因“小便频数加重1月”于2000年7月15日就诊,患者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5年,间断出现小便频数,白天数10次,夜间5~6次,色清量少;有时遗溺裤中,无尿痛感。常觉气短口渴,但不能饮水,饮后即尿,伴大便干燥,常3~4日一解,每用开塞露或服番泻叶水助便。肾及膀胱B超未见异常。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应用氧氟沙星片及中药八正散治疗1周,小便频数不减,大便干燥加重。改用滋阴益肾法,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诸症仍无好转。细诊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乃忽悟证属大气下陷,下焦气化不能图摄所致,遂用升陷汤加味,处方:生黄芪30g,知母12g,柴胡10g,桔梗10g,升麻6g,党参25g,山萸肉15g,益智仁10g,肉苁蓉10g,麻子仁10g,药用5剂,小便次数减少,尿量增加,大便转软,

张锡纯脉学特点(2018-4-2)

浅谈张锡纯脉诊 ---梁知行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 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张锡纯的一些名方

功效: 山药白色,入手太阴肺经,补肺,入补足太阴脾经,补脾,只要是肺和脾这两种虚,张锡纯认为可以服山药。可平喘止咳,其液还可补肾。 医疗案例: 在33岁的时候,张锡纯到天津去参加科举,到了天津,张锡纯闹肚子了,张锡纯自己分析他的泻肚子没有什么外邪,而是脾胃不和,张锡纯想起了山药,他想山药有补脾止泻固涩的作用,于是就去买来四两山药,把山药切片,捣碎,放点大米熬粥,然后喝这个粥。结果喝了两天这个腹泻就好了。这是张锡纯的一个方子,叫一味薯玉粥。就单用这一味山药就可以治病。 张锡纯认为,一切阴虚虚弱,或者咳喘,或者大便腹泻,脾胃虚弱。一味薯玉粥也可以治疗。因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腹泻经常与脾和大肠有关,脾不足,大肠也不能固涩,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有营养都要靠脾胃吸收过来,把脾胃之气补足了,这个人就有生机了。 脾气不足,体内水湿重,可用山药配上莲子肉、薏米、芡实,这三者分量都是1 00克,主要的药是山药,把它们碾成磨,然后每天熬膏。 现在小孩的很多病症都是因为脾气不足引起。如果小孩确实是脾气不足,面色非常黄瘦,吃饭不好,不长个儿,容易泻肚子,有的是肺系统经常有问题,比如咳嗽哮喘,山药是一味非常好的食疗的药物。 如果想养生的话,每天少量服用,配以薏米和芡实,再加点莲子肉,磨成粉, 每天一勺就够了 。 对于重病患者,他大病之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尤其是胃口不好,或者是大便总是不成形,可以用山药熬水给他喝,或者熬粥,用山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大便干燥的人不要吃,因为它有固摄的作用,越吃大便越干燥,若一定要吃,可在用山药的时候配点杏仁,因为杏仁有通便和开肺气的作用,配一点就没这毛 病了,所以山药吃也很讲究。 挑选山药时,如果是要药用的山药,就到药店买怀山药。 若日常食用,到菜市场买就可以了。选山药要选形状非常规整的,圆圆的,这样的山药比较好,比较好的品质的山药,是种非常细的铁棍山药,这种山药的 力道更大一些。 (2)--三七(2010-02-24)

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朱章帅 前言:想要更好地学习清代临床大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其中一个著名医家不得不学,那就是温病大家吴鞠通。 吴氏非常善学,如众所周知的是他所著作的《温病条辨》就是仿照《伤寒论》的模式所写,且里面多数内容均可以在叶氏医案中能找到依据。放到现代,他有侵犯叶氏的著作权的嫌疑,但是在那个年代,于他而言,还要他自己出资印刷,为的是能够将圣贤之学传承下去。然而,要想更好的学习吴氏学术,他晚年的一本医案,不得不学。我读此书,收获颇多。以下我浅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吴氏学术特点如下: 1. 宗仲景,继叶氏,学百家,是其整个脉络。其医案中,仲景心法比比皆是,如小建中治虚劳咳嗽,旋覆花汤肝胁痰饮,木防己汤化裁治热痹,桂枝汤表虚证,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外感,白虎汤治疗消渴,大承气治阳明腑实证,半夏瓜蒌薤白汤胸痹,麻杏石甘汤治喑哑,乌梅丸法治肝胃不和,黄土汤治便后血,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吐血,白头翁治疗热毒痢,五苓散治水饮病······同时又继承叶氏了三仁汤法、甘露消毒丹法、络病法、通补法、甘寒养阴法、苦寒养阴法。其犹善用玉女煎、天台乌药散、芍药汤、芦荟丸、普济消毒饮、千金韦茎汤治疗咳嗽、金沸草汤治咳嗽等百家诸法。 2. 寒温统一的思想,吴氏不仅善用寒凉药,而且善用辛热药。这点他与叶氏一样绝对善学仲景心法,且在用辛热药上,似乎比叶氏更有胆量(当然我不是贬低叶氏的意思。相反在我心中,叶氏的博学真的是历代医家中没有几个能够比拟的)。其医案中大小青龙比比皆是,附子、巴豆、干姜亦为常用药。在他另一本医著《医医病书》中提出"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可见他十分重视人体阳气。 3. 关于疾病新旧用药原则提出:新病宜用急,旧病则用缓。如他言"昔李东垣有方用药至三十余味者,张仲圣鳖甲煎丸,亦有三十几味,后人学问不到,妄生议论。不知治以急,急则用少而分量多。治络治以缓,缓则用多分量少。治新则用急,治旧则用缓。治急可用独,治旧必用众。独则无推诿而一力成功,众则分功而互相调剂,此又用药多寡之权冲也。"这一点能够很好地告诫我们判断一个医生的医术不是通过其所开药方的药味多少而定的,并不总是药味少才是好医师。有时,一个慢性疑难病真的需要众多药方可力敌。一张好的大处方更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能开的出(这里需要与那些为了买药而开大处方相区别)。 4. 治大病投重剂是其一大特点,如痰饮桂枝一两,痘症用大黄四两、犀角一两,痹证用生石膏一斤(大家只知道张锡纯先生善用石膏,而吴氏也善用),肺痈用桔梗三两、甘草一两等。可见其胆识非常人所有! 5. 重视《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思想,其案中多处提到五运六气方面的术语,这点继承了历代大家重视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还有非常善用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思想,尤其善用内经中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当然后世之黄连温胆汤效果亦非常不错。 6. 其断证之准确,用药之魄力,犹如鬼神也!如其用大承气汤治疗一孕妇重疾。如其用天台乌药散治疗脐周隐痛,患者不大便已四十九日,服用天台乌药散数次后,竟下黑亮球四十九枚,且此球坚莫能破;再服数次,亦下十五枚黑亮球,然破之能碎,后用香油熬川椒敷于坚处,内服芳香透络,月余化净。此案真乃神仙手笔,绝妙无比! 7. 治呕血之人,其有良法,如其提出"右脉坚搏,治在上焦气分;

罗大伦《这就是中医》张锡纯

罗大伦《这就是中医》张锡纯

————————————————————————————————作者:————————————————————————————————日期: ?

罗大伦 《这就是中医》张锡纯 1山药粥 山药切成片熬粥——治疗一切阴虚虚弱,或咳或喘 ——山药入肺经,脾经,补肺和脾。腹泻和脾和大肠有关,肺于大肠相表里。脾不足,大肠不能固涩,山药治疗上中下三焦虚弱。单刀直入,补脾,补后天之本。 颜色白,入肺,平喘止咳,味甘入脾,粘液滑,入肾,富含营养,生发性很强,用来救命。一个小孩,皮肤痒,吃半年凉血的药,多动症——脾气不足。因为肺属金,脾属土,脾是生金的。肺主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脾气不足,水湿重。处方:山药,莲子肉,薏米仁,芡实20克,碾成末,做成膏 糖尿病分两种: a脾气不足的:舌头白苔,胖大淡白。——正气虚弱,大便不成形用山药,但是山药固涩的,便秘的人和大便干燥的人再加个杏仁,杏仁通便。 淮山药——病人食用 普通山药——一般人服用 b阴虚的:舌头通红,无苔 2三七粉通经活血 气憋在里面,胸中有淤血,活血化瘀——三七粉。 三七功能:化瘀血和消肿化瘀(肿块疼痛即气血结聚) 解毒不如通经络,经络通百病消。瘀血是怎么来的? 第一个途径:跌打损伤和瘀血肿胀疼痛。 第二个途径:情志不畅,气滞产生瘀血(生气完了这疼那疼。) 第三个途径:因虚导致瘀血(年龄越大,正气不足,瘀血越多,人越衰老。) 活血化瘀是防止衰老的最好的方法。三七鸡腿骨汤 材料:三七粉10克,鸡腿骨带肉20根。做法:将鸡腿骨捣裂,熬汤喝汤吃肉。每天喝此汤,任何骨伤的愈合的速度加快。 三七:性平,化瘀止血,止血不至于把瘀血留在经络里。骨头缝里痛,三七粉冲服,把毒拔到表皮。 3生黄芪 补足正气,排毒邪 生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生黄芪补气,走表,把毒往外顶。熟黄芪补气,走内,补脾胃。疮伤很长时间不愈合,不排毒。 黄芪主大风,风邪进入体内,驱外风,风湿严重要用活血和补气的药,推动药性的行走,血为气之母,气为母之帅。 痔疮的祖传秘方:生黄芪补气9克到12克,地龙通络(干蚯蚓)6克磨成粉,然后泡水喝。诊脉:左手心肝肾,右手脾肺。 脾气从左边升,胃气从右边降,肝气随脾气从左边往上升,胆气随胃气从右边往下降。肝虚——左脉弱,肝气血不足,生黄芪和柴胡补肝气。肾炎水肿:生黄芪。 气阴两虚药膳:黄芪老鸭汤(滋阴补气) 急症:呼吸困难,四肢无力,胸口憋闷,小肚子往下坠,提不上来气。——大气下陷。——升陷汤:黄芪+知母,柴胡,升麻,桔梗(药性全部都是上升)脏腑和气血的运转是什么推动的?——大气下陷。 症状:气提不上来,胸口憋闷,小腹坠胀胃下垂,心肺功能障碍。体力劳累干活,气喘不过来,

浅谈张锡纯脉诊

浅谈张锡纯脉诊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 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 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 )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 )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 )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____________ (5 )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 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 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_ 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 )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 )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 )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 要性 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 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于是最后张锡纯施以大剂白虎汤加以疏通肝胆郁热之药治愈该病人。 案例二 近治奉天大西关溥源酱房郭玉堂,得此证(脑漏)半载不愈。鼻中时流浊涕,其气腥臭,心热神昏,恒觉眩晕。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其大便恒干燥。 按:书中对此“脑漏”证的解释是“肝移热于脑,其胃亦移热于脑”。我的理解是,弦脉应肝病,肝病失其疏泄,肝横逆犯土,所以除本部脉现弦象,右部脉亦显弦。因此在此案的拟方中,张锡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清肝火之药。 案例三 外甥王竹孙,年二十时,卧病数月不愈,精神昏聩,肢体酸懒,微似短气,屡次延医服药莫审病因,用药亦无效验。一日忽不能喘息,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其气蓄极下迫肛门突出,约二十呼吸之顷,气息方通,一昼夜间如是者八九次。诊其脉关前微弱不起,知其胸中大气下陷,不能死肺脏呼吸之枢机也。

张锡纯先生治疗“大气下陷”的理法方药

2019年第32卷第4 期 张锡纯(公元1860—1933年),字寿甫,祖籍山东诸城,生于书香门第,家富藏书,幼承家学,学成后一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张氏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他提出:“合中西融 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 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学[1]。张氏通过《黄帝内经》的启发以及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大气下陷”证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十分详尽的阐释,特别是对大气下陷的辨证论治更是独具匠心,别 具一格[2] 。张氏临床诊疗病种繁多,尤其对于临 床较为棘手的“大气下陷”证,张氏往往能做到效 如桴鼓、立起沉疴。笔者潜心精钻研张氏相关论 著,略有体悟,以下从理、法、方、药四方面详细介绍张氏治疗“大气下陷”证的临床经验,深入剖析张氏的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1理———重视机制, 审证求因1.1大气的内涵“大气”一词,源于《黄帝内 经》,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灵枢·五味》篇曰:“谷始 入于胃,其精微也,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此处明确指出大气处于胸中,与宗气密 切相关”。后《金匮要略》亦有记载,桂枝加黄芪汤 下,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后又见喻嘉言 《医门法律》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 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始知胸中所积之 气,当名为大气[1]。张氏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 的临床验证,对大气作出进一步阐释。 他指出胸中之气即是宗气,亦即是大气,即《内经》所述之宗气,原以元气为根本,“以五谷精微之气为能量,以 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所以张氏认为大气即是宗 气之别称。 张锡纯先生治疗 “大气下陷”的理法方药*刘宝虎1,2,朱旭2,3 ,郭彤彤1,江继鹏2,张赛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神经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武警部队脑创伤与神经疾病研究所,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3天津医科大学 [摘要]从理、法、方、药4方面详细介绍张锡纯先生运用升陷汤治疗“大气下陷”证的临床经验。 张氏业医几十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善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疗“大气下陷”证,临证遣方用药重视辨证,衷 中参西,选药精准,君臣佐使配伍严谨;不仅可以治疗大气下陷之症状,而且还可以增强正气,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文中以大气下陷证的治疗为例,深入剖析张锡纯先生的中医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大气下陷;益气升陷;张锡纯;升陷汤[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9)04-0041-03 Mr Zhang Xichun ′s Principle,Method,Recipe and Medicines of Treating "Sunken Qi " LIU Baohu 1,2,ZHU Xu 2,3,GUO Tongtong 1,JIANG Jipeng 2,ZHANG Sai 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2Key Lab for Neurological Damage and Repair in Tianjin City,People ′s Armed Police Institute of Brain Trauma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Brain Department Center,Affiliated Hospital to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eople ′s Armed Police Force;3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Mr Zhang Xichun 's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ing "sunken Qi "with sinking-lifting decoction was introduced from principles,method,recipe and medicines thoroughly.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medicine for decades with rigorous scholarship and excellent medical skills,he made the best of treating the pattern "sunken Qi "with the method of "tonifying middle-Jiao and Qi ,invigorating Qi and lifting sinking",he emphasiz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hen he used the recipe and herbs in clinic,combined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chose the herbs accurately and valued the compatibility,he could not only treat the symptoms of "sunken Qi ",but also enhance healthy Qi ,which could reach the goals of addressing both the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In the paper,Mr Zhang Xichun ′s clinical therapeutic thinking and method are further analyzed by taking the treatment for "sunken Qi "pattern as the example. sunken Qi ;invigorating Qi and lifting sinking;Zhang Xichun ;sinking-lifting decoction 博士论 坛

养生 练武桩法

98928000介绍大家杨氏太极几个桩法的练习 2011-05-05 12:23 太极桩功――无极桩 一.无极桩功诀阐秘 (一)姿势规范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指尖贴风市穴。头顶正直,舌抵止腭,两眼平视,下颏微收。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有虚、静、松、空之感。 无极乃太极之始,练好无极桩可使身体内外加速放松,可培养先天浩然之气。练好无极桩内气增强了,可以疏通经络,扶助正气,调节阴阳,增强人体健康。 (二)虚静守一 1.意念放松调节。神经、肌肉放松,骨节对应拔开,气通各节,节节贯穿。次序为: 上肢: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下肢: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 躯干:胸椎一节一节拉开-腰椎松开-尾椎松开。 头部:玉枕、百会、下颏微收,颈椎一节一节松开。 调息:吸气意念至命门,呼气意念至肚脐。此为一息,共做三息。 自然呼吸:任肌肉自然反博,任内气在体内自然流动,气畅经络自通,自上下通,自左右通,百会通天,涌泉通地,归法自然,百病清除,身体健康。 2.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暧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 3.行功经义:放松意念调整后,静息三分钟;默念功诀,接受宇宙大智慧人子信息,定中自然,一心不乱;天之“百会”,地之“涌泉”,人之“璇玑”三才合一,功进速矣。 4.行功禁忌:首先,思想上忌“贪、嗔、痴”;其次,饮食上禁用辛辣食物;其三,时间以太阳初升为宜,其他则为功力辅助;其四,对父母孝心恒持,使祖上信息扶持。 (三)无极桩意念导引的医疗作用 无极桩针对具体病情、意念或内视有关穴位,进行体内阴阳调配。循阴阳,遵五行,蹈八卦,衍生克之理,使人体生理之机制达于优化,从而治病强身――无极桩的观想法,有病治病,无病长功。 十八丹田观想法(感应神通法) 人体有十八丹田,意守或观视某一丹田,并观想放松,将治疗与之相关区域的病症。观想部位有一光亮,或日、或月、或一能量团,放射光芒。 初步功能:凡近距离的人和物,我默然之中明之,其信息的变化,他不知我,我已知他。如:对方肝病,一接近我,我之身体有关部位马上会自然产生反应。 意守各丹田,接近内分泌腺部位,可以加强内分泌腺的血液、氧气、营养精微物质的输送,增强其调节作用。 会阴观想法:可滋阴壮阳增强性生殖功能。 膻中意守法:可贯通阴阳,接连上下治疗心肌炎、肺炎、咽喉炎、气管炎等。 肩井观想法:增强气血对上肢部位的作用,加强上肢生理功能,主治露肩风、肩周炎、肩痛及肩关节骨质增生等。 百会观想法:增强大脑生理功能,使大脑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促进大脑之气血之供应,提高记忆思维之功能。 印堂观想法:小周天之关键,增强视力,对青光眼、假性近视、白内障有良好疗效。意守印堂要观想放松,否则易引起头晕。 丹田观想法:相当于胃幽门和肠腺的部位,守此丹田可促使胃肠蠕动,使胃液和肠液分泌增多。气沉丹田疏通百脉,对肝、胆、胰、胃、肠之功能的康复和提高很有益处。 涌泉观想法:守此穴可使人进入松弛反应状态,可排出体内病气,增强气血的上下通畅,对治疗高血压、肾虚有明显疗效。 太阳观想法:可促使大脑气血循环,调整大脑的生理机制,治疗头痛、偏头痛、头晕、头昏等症。

浅谈张锡纯脉诊

浅谈锡纯脉诊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1)左右脉数。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张锡纯升陷汤活用四则

锡纯升陷汤活用四则 升陷汤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锡纯先生所创,方由黄芪、知母、桔梗、升麻、柴胡等药组成,用于治疗大气下陷之证。笔者平素喜读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每遇气分不舒之证,先存大气下陷设想。”不管何病,若确系大气下陷之证,投与升陷汤,莫不随手奏效。现列举验案于下: 1、崩漏 王×,女,45岁,农民,于2001年4月25日就诊。患者自诉月经行经期延长,淋漓不断3月余。本次月经已23天未尽,并伴有头晕、气短、乏力、少腹坠胀感,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遂处方:生黄芪30g,当归炭15g,知母9g,桔梗9g,柴胡6g,升麻6g,党参15g,阿胶(烊化)10g。患者服2剂后诸症俱减,又续服6剂痊愈。 本患者经期延长,致失血过多,气血虚弱。大气生养不足,不能安居胸中斡旋周身,反下陷腹中致冲任不固。经血失其约束,随之淋漓不断。故采用升补大气,固摄冲任之法而获捷效。 2、子宫全切术后遗症 ×,女,农民,2002年11月3日就诊。患者因重度子宫脱垂而于2002年10月行子宫全切术,术后1周愈合良好而出院。但患者术后卧床一如常人,起立后即觉少腹下坠,稍

微走动则觉气短、胸部满闷。查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虑其大气下陷,遂处方:黄芪30g,升麻6g,知母9g,桔梗 6g,柴胡3g,党参15g,山萸肉15g。日服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自觉胸闷、腹部下坠等症均减轻,续服4剂,即能在院随意走动而不气喘,又巩固服5剂病痊愈。 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加之手术伤及元气,致使大气生养不足,不能积储于胸中而反下陷,经用升补大气方药后,诸症悉除。 3、尿频 ×,女,42岁,农民,因“小便频数加重1月”于2000年7月15日就诊,患者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5年,间断出现小便频数,白天数10次,夜间5~6次,色清量少;有时遗溺裤中,无尿痛感。常觉气短口渴,但不能饮水,饮后即尿,伴大便干燥,常3~4日一解,每用开塞露或服番泻叶水助便。肾及膀胱B超未见异常。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应用氧氟沙星片及中药八正散治疗1周,小便频数不减,大便干燥加重。改用滋阴益肾法,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诸症仍无好转。细诊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乃忽悟证属大气下陷,下焦气化不能图摄所致,遂用升陷汤加味,处方:生黄芪30g,知母12g,柴胡10g,桔梗10g,升麻6g,党参25g,山萸肉15g,益智仁10g,肉苁蓉10g,麻子仁10g,药用5剂,小便次数减少,尿量增加,大便转软,

我们要如何精通中医(医者佛:董洪涛)

我们要如何精通中医(医者佛:董洪涛) 题记:好友医者佛老师,精研歧黄,虽修至国内凤毛麟角的中医博士后,却甘弃浮华,选择广西继续埋首杏林,堪为师表。玩味其应求所作的一篇《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肺腑良言,常读常新。小子不敢私藏,现转帖至此,希望能给中医同道以更多启发。 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 医者佛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

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来源:名师与高徒 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 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 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调理1周后出院。通过这一病例,我深深体会到,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确实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认识到老师说的“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救之所在。”真是独具只眼。 二、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 我因长期从事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接触众多中医界人士,其中不乏精英者。从他们的医疗实践,我感到当前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不足,仅举以下两点说明之。 (一)昧于脉诊医道之大失 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