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构想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 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解析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解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正式作为高等教育范畴以来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一种“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这有约束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其根木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用人需求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直接上岗还需要进行再次培训,而企业又不愿承担这种培训任务。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就需要在现有的教育上进行改革迎合企业的人才需要,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因此应运而生 一、国内外学徒制发展特征 (一)国际学徒制发展状况 目前有很多国家的政府对学徒制度教育也比较重视,同时将其当成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方式,芬兰、澳大利亚是现代学徒制开展较为成功的国家。 1.澳大利亚学徒制的发展 澳大利亚于1998年引入新学徒制度,与之前相应隔离的学徒制度及培训有机结合,把学生、培训机构、雇主三者结合,形成实际操作以及层次分明的培训课程的一体化体系。以培训机构来说,其要承担知识传播以及部分技能的培训,企业培训为学徒制的主要构成,其雇主要在整体培训中为学徒提供实习机会并给予一定报酬。 2.芬兰学徒制的发展 芬兰的学徒制度培训历史悠久,并于1992年颁布了有关法律,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芬兰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由国家核心课程所控制的,国家各类教育政策通过核心课程展现。核心课程是教学大纲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以及雇主组织、商会、教育商会以及学生会来拟定的,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审核并通过。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基本特征 早在上世纪60-80年代左右,国企内的一种工作,如机修的焊工、木匠等,均是采用学徒制的方法来培训人才。之后有职业学校就将这种广泛融入到教学中。 200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从这时起,学徒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在全国多个地区,如广东、浙江等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学徒制的教学和。现代学徒制把传统学徒培训及现代教学有机结合,学校

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一、简介 (一)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二)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审议”是“实践性课程”的内在要求。“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课程审议的主体自然是“课程集体”,该集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 (三)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然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再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合法主体和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地取舍、批判。同样,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虽然,他们不能直接设计、开发课程,但他们有权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有权对于什么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内容等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改造过程中,从而让“创造和接受课程变为同一过程,该过程导致儿童行为、成长和成熟的能力的增加”。 二、评析 (一)优点 1、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开发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使得广大教师从传统课程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开始反省他们自己的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

数的运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体会数的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1.2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运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字计算的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方法。 2.2 教学难点: 能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相互计算。 3.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每一种运算都有其自己的含义,也有其自己的计算法则。具体怎样的呢?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这些运算方法我们还记得吗 ?

①加法: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②减法: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表示减法的符号是“-”,读作减号。用来计算减量。 ③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④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加法复习 1、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加法性质是怎样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1、加法的性质: ①加法交换律:a+b=b+a 举例说明: 18+2=2+18=20 25+15=15+25=40 ②加法结合律:a+b+c=a+(b+c) 举例说明: 17+2+3=17+(2+3)=17+5=22 10+5+12=10+(5+12)=10+17=27 师:同学们理解加法的性质了吗?那么同学们知道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课程项目化_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南 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 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 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

高职_能力本位_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高职研究GAOZHI YANJIU 高职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李彩丽 吴纪生 摘要: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从现行的几种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了此类课程开发的若干关键环节,以及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并对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关键环节 作者简介:李彩丽(1981—),女,内蒙古赤峰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数控编程技术课程教学;吴纪生(1976—),男,江西都昌人,讲师,现供职于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现状及其内涵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教育目标、价值都要通过课程加以体现和实施。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对其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目标,时代赋予这类技术人才以新的要求: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满足这样的社会需求,开始了职业教育领域内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从最初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再到“人格本位”课程模式的提出。 在这三类课程模式中,“学科本位”课程,过分拘泥于学科的体系框架,其诸多弊端被大家所认同,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人格本位”课程,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其较高的目标以及面面俱到的要求又降低了此类课程的可操作性;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提出的“能力本位”课程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它较“人格本位”易于实施,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因此“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成为现今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改革的主流。 能力导向已经成为今天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随着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加深,人们不断深入挖掘能力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不断开拓新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力已不是简单意义上所理解的操作技能(操作能力),而更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1]综合的职业能力不可能在孤立的知识、技能学习中产生,而是需要在一个有机整合的更大的系统中获得,是在批判地探索、解决和转化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结果。[1]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决不是在单一、静态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在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等更为复杂的综合环境背景下得以培养和发展。因此只有真正理解“能力”的内涵,我们才可能更有效的进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开发。 2.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2.1 CBE/T模式(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模式采用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法。课程开发人员包括相关产业、行业或职业岗位上的优秀的从业人员、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程序:首先将一种职业目标从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种职业可分解为8~12个综合能力,每项综合能力包括6~30个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及说明。而后对这张能力表进行融合以及逻辑分析,加以系统组织排列,最终形成若干课程模块,这些模块按一定方式排列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如图1.1所示。 该模式以能力为核心,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养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追求标准化,以获取从事 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 图1.1 工作能力分析 2.2 MES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MES模式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一种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它类似于DACUM,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所应具备的全部职能,再将这些职能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实际需要,确立完成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如图1.2所示。 该模式就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 《职教论坛》2009年6月214

[教学设计,导向,能力]论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训教学设计

论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训教学设计 摘要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其就业及长远的职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类型,又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且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训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文章基于此,主要探讨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训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原则,从未为实训教师设计实训教学提供参考,设计出更有效的实训教学。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训教学设计特点原则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LIU Xing (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Guizhou 563002) Abstract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for their long-term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eaching and training,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actical teaching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pro- 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ability to develop career-oriented students. Based 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 ted training teaching design features and principles, never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raining teachers of practical teaching, de- sign more effective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ractical teaching design; features; principle 1 实训教学设计的内涵 实训,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军事领域,后来该概念被逐渐引入到教育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所谓实训,是指实训教师在一定条件下(硬条件和软条件,硬条件包括实训基地情况等;软条件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情况等),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在仿真或者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建构知识与经验以形成职业能力的教学活动。而实训教学设计则是实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训学习、职业能力的培养,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对实训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描述、规划,而制定的具体、可行、可操作的方案。对实训教学进行设计,旨在促使实训教学活动更具有发展性和有效性。 图 1

[课程改革,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摘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做综合分析与探讨。阐述公共基础科学的高等数学,应当依据新课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特点,使课程改革向专业化靠拢,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能力为专业课提供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Discussion on Advanced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O Xiaohai (Inner Mongolia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 term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specific to 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do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Elaborate public basic scientific mathematics,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so close to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master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specialized cours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dvanced ,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0 前言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针对书本备课,教师怎么样教授,学生就跟着怎么样去学习,通过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来左右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新了教与学的内涵:它认为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共同的组成部分,师生应该是合作互利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对学生这一主体的要求也应当予以重视,对学生从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是经验给予足够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对学生合理的特质发展予以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提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今天,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改革是十分紧迫的。 1 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我国对学生的教育已随着时代对教育的新标准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简单一点说,就是从以前的照本宣科,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理念迈进。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课程,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为例,通过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堂教学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授课方法上,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主体,即使是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今天,有的课程也是多媒体课件一幅幅文字的电子黑板代替了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对象研究不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段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才来高职院校学习,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高职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上睡觉、课桌下玩手机,玩电子游戏,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把握不透。有的教师对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教师对理论不熟悉,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完全弄清,课堂教学只能读书。有的年轻教师大多对教材内容不甚熟悉,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脱离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经常游离于教材之外,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好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以人为本,确立高职课堂教学主体化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革新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革新 新世纪以来为增强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其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却不尽合理,为实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根本和前提,本文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基础课程的民族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范化,以及职业课程的能力化三个方面探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一、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的严重西化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及欣赏》、《音乐作品分析与儿童歌曲创编》等,现在《基本乐理》课程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五线谱、简谱,而我国流传几千年的乐谱,如俗字谱、工尺谱等却没有纳入课程之中;同样西方的七声音阶大小调首先进入学生的乐理知识体系,而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民族调式则因西洋大小调的先入为主,常常被学生所忽略;目前《中外音乐史及欣赏》课程是将中国音乐史及欣赏与西方音乐史及欣赏二者合并,这样虽然有益于知识的综合贯通,但因受音乐教育西化的影响,很多老师授课中习惯安排大量的西方音乐史及欣

赏内容,然而尽管我国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精品,却很少被介绍到课堂来。另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没有进入课程;同样《基础和声》课程因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内容上以西洋传统和声学为主,关注和声理论,重视四部和声连接等,由于和声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且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和声课程的兴趣锐减,最终导致最简单的和声连接学生都掌握不了,进而影响了其即兴伴奏能力的形成。另外,新世纪伊始基础音乐教育已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纳入课程之中,而目前高职高专音乐课程体系在这一领域却是空白,因此专业基础课程急需改革。 (二)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 多年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一直套用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在技能课程方面向音乐学院表演系看齐,只重视技能课的训练而忽略了师范性。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有《钢琴与即兴伴奏》、《声乐》、《舞蹈》、《合唱与指挥》等,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构上看,目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长期将钢琴作为唯一的必修乐器,我国民族乐器在高师课程体系中是缺失的,无疑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在课程教学上很多学校的钢琴老师在教学上依然延续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上偏重于技能,关注大量练习曲、乐曲的训练,追求弹奏大型的乐曲或难度较高的练习曲,学生的钢琴技巧规范而娴熟,但简单的儿歌即兴伴奏能力却相当薄弱。从技能课程的内容结构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需求。文章以“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例,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实证论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要使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其次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确保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以课程“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实例,论述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过程。 “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在课程体系中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本课程的学习又将要为后续课程“导游基础”“旅游美学”“现场导游”等专业课程做准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赏析、描述各种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评估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开发旅游资源的能力。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第一,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主要有两个目标就业方向,即旅行社方向和景区方向。相应的职业岗位有: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线路开发等),旅行社管理人员(门面工作人员、部门经理、经理助理等),景点定点导游,景区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景点推介、出入口业务),景区管理人员(部门经理、景区工作人员)等。这些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由众多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的。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的一个基本职业能力是能带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进行鉴赏,这就要求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具备以下能力: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辨析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鉴赏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描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特色。而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人员则不仅要具备鉴赏旅游资源的能力,还要具备基本的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及其在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初步能力。“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专业角度识别各种旅游资源,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设“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开发与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课程总体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首先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辨析各种旅游资源,并能描述它们的主要特色,为今后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等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是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为学生将来从事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与开发等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课程具体目标。为了实现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我们对总体能力目标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发布时间:2008-01-1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陈庆合 摘要: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力本位教育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材理论均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条主线展开。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支柱;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材理论 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在课程设计、学习过程、教学规律以及教材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应有以下四大理论体系做支撑。 一、能力本位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包括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组织。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是能力本位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认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可归纳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能力本位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类型的教育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生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基础阶段的教育,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二是毕业即面临就业上岗,而社会上的每一个职业岗位又都有单位、行业,甚至国家制定的就业上岗的条件和标准。所以,职业学校要满足能力本位教育目的要求,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一是在学生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行业或用人单位的标准。 针对能力本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行为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结合起来,即形成一种新的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取向,称为“行为——表现性目标”取向。这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设计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设计 电类教研组王晓林 2011年11月25日

一、本教学设计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 1.突出能力本位将德育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对三人表决电路的研究性设计,激发和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机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 2.体现实践主线课程实施紧紧围绕项目和任务来开展,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行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思想。以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典型数字芯片为载体,按强能力、宽基础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路装接与调试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3.凸显以人为本教学目标的确立将学生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课程实施的过程符合职教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主导思想;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现过程性、特质性和发展性等多元评价思想。 二、本教学设计的依据 1.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及电信工程系“五”课评比,“两”课竞赛活动 2.《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文件。 3.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开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为技术指导。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三、本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设计方案是依据《数字电子技术项目教程》中的项目一任务:三人表决器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来编写的。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码与数制、逻辑函数、逻辑门电路、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焊接电子电路的工艺。同时,学生对数字集成芯片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教学设计课时为2节,以理、仿、实一体的形式进行。

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了几点关于高职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构想。力争提高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标签: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课程是理论实践类的课程,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系统地讲授广告设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理论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来培养学生对广告艺术设计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平面广告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广告设计的理论内涵和基本设计技能。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媒体的发达,加之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变化等因素,均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即在保持或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克服其弊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所有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教给谁,教什么,怎样教”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课堂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给谁,教什么,怎样教”,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1)教给谁,教学对象要明确,要了解学生的心态。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分析其特征、风格、能力。学生特征分析是目前我们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年龄基本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因此,对学生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育学和教学论中主张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师备课中要“备学生”,都是指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主要表现在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遗传因素导致的智力条件的差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成就动机及相应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能力分析是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内容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等对将来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加涅也认为,传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