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基本原理-烹饪学

烹饪基本原理-烹饪学
烹饪基本原理-烹饪学

烹饪基本原理

我国的烹饪,历来讲究色、香、味俱佳。色、香、味俱佳原理,可以说是烹饪的基本原理。

要使菜肴色佳,最重要的是,将色科学地加组合。

1、调和色的组合

调和色的组合效果是统一协调,优美柔和,简朴素雅。但由于色彩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因素,所以对比较弱,容易产生同化作用。在面积相当的情况下,两色差别都较模糊,造成平淡单调,缺乏力量的弱点。

在过于调和的色彩组合中,以对比色作为点缀,形成局部小对比,这是增强色彩活力的有效办法;也可以用适当的色线勾出轮廓,以增加对比因素,加以补救。

2、对比色的组合

如果调和色以柔美统一见长,那么对比色的组合则以矛盾对立为特点,以鲜明的对照,浓郁的气氛,强烈的刺而获得独特的效果。这是调和色所办不到的。正因为如此,又易因对比强烈而刺激过度,甚至使人感到昏眩、烦躁,这又是它逊于调和色组合之处。

3、色彩面积不同的组合

调和色的组合,在面积相近时,各色的变化不大,组合的效果仍是调和的。两色彩的面积相差悬殊时,色彩有了变化,结果增加了两色组合的对比因素,使组合效果较佳。例如采用小间隔的同种色组合时,若以小面积的淡色包围大面积的浓色,效果便较面积相枋时为好。若以小面积的浓色包围大面积的淡色时,效果更佳。

对比色的组合,如互为补色的红与绿,在面积相近时,双方的对立性过强,组合效果对比过强犹如一位姑娘上穿红色绸衣,下穿绿色裤子,鲜明地表现性格的活跃,与众不同,对于文静性格的姑娘来说,则认为是过分的。但在色彩面积相差悬殊时,由于一色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另一色的抗争能力大为削弱,组合效果便较为调和了,而这种调和又是以强烈对比为基础的,便显得总的效果十分和谐。还是以红配绿这两色为例,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红配绿,丑得哭",这是就面积相当的搭配而言的;但是以大面积的绿色军服上,配上两虚红色的领章,或在补贴口上镶一线红边,穿在一位年轻女兵的身上,则红与绿的对立性格又大为减弱,出现了和谐的效果,表现出军人的庄重。

所以,面积对比的作用,能使调和色的组合增强对比,又能使对比色的组合增强调和,有时竟使本为极差的色彩组合,变为极好的色彩组合。

总之,从色彩组合的效果来看,无论调和色或对比色的组合,都以面积对比的方式为宜,面积对比是装饰色彩处理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假如对比效果过强,那么可以对色彩的面积加以变动,即可补救、减弱。

4、色线对配色的影响

线条对色彩组合的效果也产生影响。调和色的组合,两色交界处比较模糊,若以线条从中隔开,削弱视觉的合色作用,使双方能较清楚地显示出本身的特点,对比因素便有所增强,沉闷气氛有所打破。再看,两补色组合,本来极为刺激,两色交界处更加对垒,过分紧张。如用线条隔开,则形势可望缓和。

这种方法,在作画中便时常应用,在形状底稿上涂上颜色后,形象不清晰,于是用墨线一色轮廓,色彩和形体便见生动和谐。而黑色是种特种色,前已叙述,它是一种与大多数色彩均能构成调和关系的颜色。装饰色彩中常用它来勾轮廓,效果同用绘画笔色一样。

5、多色的组合

墨置于两明色之间,因光度的对比,效果很好。如红与红橙组合,本过于调和,这时如果间以黑色,效果便很和谐。黑置于同种色之中,在光度上与同种色中低光度者调和,与高光度者形成对比,效果较好。黑与青、黑与橙,光度上都有距离,组合效果也好。

白与冷色组合的效果胜与暖色组合。白与明暗两色组合,则在光度上与明色调和,与暗色对比,效果也好。

红与青、黄与青、青与橙、红与紫、青与绿、橙与紫、绿与紫等,用白色加进去与它们组合,其效果便较用黑色加进去组合为好。

黑、白、灰三色组合,以灰色在黑白之中时,效果最好。

(二)香

调香原理是从化学和物理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烹饪工艺中使菜肴面点生香的原理。其中包括吸附、渗透、溶解、挥发等。

气味可以挥发自不必赘述。为什么调香原理中还有渗透、溶解现象呢?这是因为脂肪是香味物质特好的粘结物,而绝大部分香味物质是亲脂性的。香味物质的挥发分子与脂肪结合被吸着;水同油脂一样也有这种性质,不过性质较弱,且只能吸着亲水性的香味分子。由于油脂和水可以渗透,那些随着的香味物质自可以跟着渗透了。浓度大的香味油质和香味水,可以分散在水液中,因此,可以看作味物质具有溶解性质了。

1、挥发

有些食物(如水果),在常温下其香味成分能不断挥发,又如小麻油,常温下能挥发强烈的香气。将这些食物或香料置于菜点中,自能增加菜点的香味。如在凉拌制中加入小麻油,在热菜、汤菜中淋入小麻油,都是利用香料的挥发原理。

又如在凉菜中拌入醋,在热菜出锅前滴入醋,使醋分子挥发于空气中,也是利用挥发原理,使菜肴发出酸香味。

在"水煮牛肉"这款菜中,起锅装碗后,将碎干辣椒、花椒撒在牛肉上,然后再取烧热的热油,淋在干辣椒、花椒的面上,生出香味,也是利用挥发原理。

2、吸附

香料中的发香成分在热烹过程中,有浓烈的香气分子挥发出来,这时如果用油脂将其吸附,然后用这种油脂去烹调菜料,会使菜点具有香气。这种香气在装盘后,不断挥发,另外通过口腔咀嚼,一部分香气则通过口腔内部达到鼻腔,从而被感知。

炒菜时,锅热后下油少许,油冒烟后投入葱、蒜。葱蒜在高温油中,内部香气分子挥发,大部分飘散在厨房空气中,另一部分则被油脂吸附,再下入原料翻炒,那些吸附了香分子的油脂便裹附在菜料表面,品尝时,除嗅到不断挥发出的香气(其中包括葱、蒜香)外,通过口腔咀嚼,再一次从鼻咽呼气时,感觉到葱、蒜香气和食物的原香味。

熏制菜肴时,将糖、锯末、花生壳、香树叶等作为熏料,加温使熏料冒浓烟,这浓烟将原料熏制,其中大部分浓烟散发于厨房空气中,只有少部分被吸附中原料表面。这些被原料吸附的熏料香气,然后再缓慢地发于盘子上空,另外在咀嚼时有些香气分子,再度被鼻腔感知其烟香味。

3、渗透

香气分子具有亲脂性,香气分子容易被油脂吸附。当肉类原料与植物原料共烹时,香气分子能跟着油脂渗透到植物原料中去,使植物原料具有肉香味;而吸附于水溶液或油脂中的蔬菜香气分子,则依相反的途径渗透到肉中,使肉中具有蔬菜香味。我们常说的"菜中有肉味,肉中有菜味",除了指滋味以外,也是指的香味。

包子或饺子的面皮,成熟后具有肉香味,也是由于肉中的香气分子渗透和被吸附到面皮中所致。

4、溶解

在一些有汤液的菜肴中,除了菜料本身有香气外,汤液也异常鲜美香醇。汤液中的香气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原料中的产香成分,首先附着于原料的油脂中,或附

着于原料的自由水分子中,然后随着油脂或水分溶解或分散在汤液中;另一部分是香料中的香气分子,也可溶解于汤液中。

例如"椒醋活鱼"这道菜,经过汤煮,鱼中的香味成分挥发出香气分子,附着在鱼肉的脂肪上,或者亲合在鱼体中的自由水分子上,然后再溶解于鱼汤中;烹调时加进的醋、胡椒、葱姜、黄酒、油脂等,这些调料的香味分子,一部分进入鱼肉,一部分溶解于鱼汤中。

菜点要生香,往往要先除去异气。而去除异气同样是离不开挥发、吸附、渗透、溶解这些原理。

例如要除掉动物内脏的异气,首先应要摘除异味最重的油脂,因为附着于内脏周围的油脂,吸附着大量的异气分子。去掉油脂的内脏再用水煮,在加热过程中使异气挥发加速直至减弱,热也使那些残留的带有异气的油脂,继续溶解在沸水中,通过换水再煮,当可使内脏的异气逐步清除。

为去除羊肉的膻气,可与萝卜块同煮,羊肉的膻气分子,渗透在萝卜中并被它吸附,则羊肉的膻气当减弱。

5、矫臭

辛香料的气味可以抑制肉类特有的不快气味,具有矫臭、矫味、赋予芳香的作用。常用的葱、大蒜、葱头、胡椒、花椒、辣椒、茴香、生姜、食醋、酱油、黄油等。它们在受热时散发香气,用以矫正腥、膻、臊、臭等异味。

动物原料当有轻微变质时,常用油炸的方法加以矫臭。例如不太新鲜的鱼,就要用红烧或炸的方法,而不能用清蒸的方法,因为油炸的温度比清蒸或水煮的温度高,原料在热油的作用下,能生成更多的香气成分,达到矫臭的目的。

水产品中鱼臭味的主体成分为六氢吡啶类化合物。当六氢吡啶和附在鱼体表面的乙醛聚合,便生成河川鱼臭味。在鱼体表面的粘液内,血液内部都含有氨基戊醛,所以有强烈的腥臭味。

鲜鱼体中含有氧化三甲胺,随着鱼的新鲜程度降低,该物质被细菌腐败产生的还原酶还原成三甲胺。尤其是鲨鱼类鲜度降低时会发生强烈的腐败腥臭味,这是由于肌肉中含有多量氧化三甲胺都被还原成三甲胺。

一般淡水鱼中所含的氧化三甲胺较海水鱼少,故当其新鲜程度降低时,其腥臭味不象海水鱼那样强烈。

鲜度降低的臭气成分有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以及脂肪酸氧化的生成物等,这些物质都是弱碱性物质,当添加醋酸等酸性溶液使其呈中性盐物质时,臭气便可大减。

鱼体表面的粘液中含有蛋白质、卵磷酯、氨基酸等,因细菌的作用产生氨、

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等。三甲胺和有些成分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烹调加热时,随着酒粗的蒸发也把这些成分蒸发掉了。

去腥味的酒最适合的是黄酒,因黄酒中含有多种有鲜味的氨基酸,它们有的与鱼中的鲜味成分相和,有味的相乘作用,从而提高了鱼菜的鲜味程度。

此外,做鱼时还可适量加糖,因为糖分解后能生成醛,醛基有还原性,性质活泼,容易和其它物质结合,糖和鱼中的氨基酸等在高温下形成甲基糖醛,是诱人的鱼香成分之一。

(三)味

在烹调过程中,当两种能上能下的原料调在一起时,各自的性质要发生变化,最后各自体现出一种新味,这种新味有三种情况:

一种表现为调和的结果,也就是它们之中至少有一种原料本味,比以前有改善,或者都有改善。例如"霉干菜烧肉","青菜烧豆腐"。这是人们希求的。

另一种表现为变化不大,也就是它们相处以后,各自的本味在搭配成菜与单独成菜无大区别,例如豆腐烧腐竹,茭白炒笋片,土豆烧板栗。这种情况,看来是多此一举,但如果认为从营养的搭配,或从色彩的搭配有好处的话,那么这仍然是可取的。例如红萝卜丝共炒。

最后一种搭配,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存在有串味的情况,例如羊肉炒虾仁肥肠烧鲫鱼。这是人们所不企求的。

将多种原料互相搭配,在中国烹饪也讲究原料之间的搭配,但着眼于各自烹调,最后在盘中共处,各占一方,体现一种抽象的造型和色彩的对比或调和,另有一番风格。而中国烹饪原料的搭配,讲究在烹调过程中相配,着眼于味的调和,表现为味的和谐之美。这是中国烹饪的独到之处。

那么,原料的搭配有什么规律或原理可循呢?我们在这里提出三条法则:

1、浓配淡。例如雪菜炒青豆、香椿拌豆腐。

2、厚配薄。例如网油烤鱼扇、芋头蒸肉。

3、脆配软。例如宫保鸡丁、松子豆腐。

但是上述这几条中,除了脆与软外,浓、淡、厚、薄等仍不可捉摸。为此,将中国烹饪中,最常见、最爱与它物搭配的原料,归为几类:

脂肪类:猪肉、猪网油、猪油、植物油。

蛋白类:豆腐、豆干、豆豉、鸡蛋。

淀粉类:面粉、粉皮、土豆、板栗、莲子、藕。

纤维类:黄瓜、莴笋、菜心、绿豆芽、萝卜。

脆爽类:笋、木耳、荸荠、核桃、松子、锅巴。

浓鲜类:虾籽、蟹黄、蟹肉、干贝、虾米、虾、香菇、鲜蘑、瘦火腿、鸡、鱼。

浓香类:香菇、雪菜、梅干菜、冬菜、香椿、香菜、韭、青蒜、瘦火腿、水果、榨菜、大头菜

这个分类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而不根据营养成分进行的,因为土喜和藕并不都是淀粉,面粉中亦含有蛋白质。

在这个分类中没有列入牛肉、羊肉、猪肠、肺、腰,它们属于易串味的原料,一般不与它物搭配;但也有配得理想的,如土豆烧牛肉、萝卜烧羊肉,芹菜炒牛肉丝等。鸭也没及列入,因为鸭与鸡就不宜相配。鱼虽然列入了,但鱼还是自成其菜的多,它本身已经够美的了。在这个分类,最为活跃的是猪肉、笋、面,它们可以称为化学无素的话,则是最活泼的元素;相反,牛肉、羊肉、肠都属于惰性元素。

面粉也可以与任何东西搭配其结果开辟了另一类领域--面点。由于面粉的营养成分,不仅含有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了克服传统筵席中营养搭配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大力研究"面菜"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改善筵席的色、香、味和营养,今后还庆大力提倡豆制品、水果与各种原料的搭配。

1)浓配淡。如蟹黄海参、香椿拌豆腐、开洋菜花、榨菜肉丝等等。

2)厚配薄。如板栗烧肉、荷包鱼、萝卜丝氽卿鱼等等。

3)脆配软。宫保鸡丁、锅巴虾仁、枸子豆腐、冬笋肉丝、松子鱼糕等等。

松子鱼糕等等。

另外,还有"全家福",是由火腿、海参、鸡脯、鱼片、肚丝、鲍鱼、玉兰片、海米、干贝等烧烩布成。有的则用鱼片、猪腰、鸡肫、鸭脚、鱼肚、鸡肉、猪肚、冬笋、复杂菇等组成。

中式烹调教学计划

《中式烹调师五级》培训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 根据上级文件的精神要求,我校特制定中式烹调师培训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一、培训工种及培训时间:中式烹调师初级 15天 二、培训课时及课时分配:共120课时,理论20课时、实操100课时。 三、培训对象 有培训就业愿望,年龄在18周岁至48(女)54(男)周岁之间的农村劳动者等符合国家规定的享受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 四、培训方式:集中 五、培训级别:初级(五级) 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讲授烹饪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员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操作;培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解决烹调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员继续深造和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七、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员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达到初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工作能力。(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烹饪发展概况和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2. 熟悉烹调各环节的操作原则及要求。 3.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和汤汁形成的原理。 4. 掌握中式烹调方法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烹饪原料加工处理方法和成型质量标准。 2. 熟悉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分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加工制作菜肴。 4. 熟练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制作一般筵席菜肴。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立业的本领。

2.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3. 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烹饪技艺。 4. 具有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态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 精神。 八、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中式烹调概述 1. 了解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 2. 熟悉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 掌握中国菜肴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二)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1. 熟悉常用蔬菜洗涤、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了解常用水产品的宰杀、刮鳞、去鳃、剖腹等加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掌握家禽宰杀、洗涤、开膛的加工步骤,以及家畜内脏、四肢的初步加 工方法。 (三) 刀工刀法和勺工技艺 1. 了解刀工、勺工在烹调中的作用。 2. 掌握刀工、勺工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四) 出肉、整料去骨 1. 熟悉出肉、整料去骨的基本要求。 2. 掌握常见水产品、家禽、家畜的出肉、整料去骨的加工步骤。 (五) 干货原料的涨发 1. 了解干货原料涨发的概念、方法和要求。 2. 熟悉常见干货原料涨发的步骤。 3. 掌握干货原料涨发的基本原理。 (六) 烹饪原料的初步热处理 1. 理解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的意义、作用和原则。 2. 熟悉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的各种方法。 3. 掌握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方法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 (七) 热菜配菜知识 1. 理解配菜的意义。 2. 了解热菜配菜的原则和方法。 3. 掌握菜肴命名的方法和要求。 (八) 火候 1. 了解火候的概念。

学习烹饪心得体会

学习烹饪心得体会 篇一:烹饪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doc 烹饪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自治区世行项目办公室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烹饪培训班,在这次短暂的培训学习期间学习地道的中式美食烹饪,感受美食的味道!真正体会舌尖上的中国,让我重新认识了烹饪这门专业。对于这次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文笔糟糕,不能够将所有的感触都通过文字显然于纸上。但是我还是尽力绞尽脑汁,以祈求能将培训完后心中所想所获能表达出来。 首先,在中式烹调的课程班我学习到常用烹饪原料及其加工方法,烹调工具及设备、火候的掌握、油温的识别等,以及厨房卫生与安全知识;此外,还介绍了刀工操作以及闷烧、爆炒类等菜肴的制作方法。在烹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炒菜一定要热锅凉油,我亲眼所见老师把锅都烧红了! 2、炒菜一定要把料头炸香,炸的呛人是最高境界。 3、盐不一定要晚放,营养师的说法是晚放,但是从烹

饪的角度还是早放入味。 4、选料一定要正确。炒肉丝要瘦,红烧要五花肉,干煸一定是仔鸡,配菜也很有讲究,不得乱套。 5、调味品多备些,酱油要有生抽提鲜,老抽上色,凉拌酱油,蒸鱼酱油。醋也要分白醋,陈醋,米醋等。辣椒酱,豆瓣酱,蚝油,豆豉等都要常备,这样做出的菜才好吃。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习了不少礼仪与修养。这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一个上午来给我们培训礼仪与修养的知识。在这次课上,我学到了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情商,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如何让自己以后的一言一行更加具有素质与修养。让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慢慢走向成熟与稳重。 再次,通过这次培训我知道了烹饪真的不仅仅是把生的食物煮熟调味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烹饪者投入感情来做,这样的菜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才值得品尝。学习是可贵的,培训是精彩的。通过这次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我对烹饪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了解,烹饪绝不是煮煮饭,炒炒菜而已,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一门艺术。不管是把烹饪好的食物给他人品尝,还是别人对你烹饪技术的肯定,我想这对于每一个爱好烹饪的人都是幸福的。通过这次培训告诉我以后该怎么好好的去工作,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刻苦,细心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

烹饪概论试卷(含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rray盱眙县职教中心 烹饪概论 出卷人:张甜甜 本试卷满分120,时间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烹调:指厨师对于食品原料进行择选、切削、拼配、饮制、调味、装盘的全部操作过程。 2、烹饪工艺: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对烹饪原料进行筛选、切割、组配、调味和烹制, 使之成为符合营养卫生科学,具有名族文化传统,能充分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菜品的规范Array 方法。 3 彩蝶或花色大菜。 4、筵席: 人类的饮食文明大体分为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称为人类饮食文明的三部曲。 中国烹饪诞生的标志,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学会用火进行熟食,即火烹;二是发明陶4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它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从此进入了新时期时代。 5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大的历史阶段。6我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五谷为养,无果为 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谷、果、畜、菜的有机结合,便是中国传统的 营养卫生理论。 7筵宴是筵席和宴会的合称,二者词义接近,也有差别。 8筵宴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吃饭,在于它具有聚餐式、规格化和 社交性的鲜明特征。 9宴会的形式有国宴、家宴、便宴、专宴四种,特征是饮宴、娱乐、社交、晤谈相结合。

10中国菜肴分为流派的四大菜系是指四川菜、山东菜、江苏菜、和广东菜(粤菜)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错)1、中国烹饪的昌盛时期是指清朝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 (对)2、中国烹饪的8大要素是指料、刀、炉、火、器、味、水、法。 (对)3、五味调和的境界说中,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在性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 (错)4、宫廷菜又名公馆菜,是旧社会权归缙绅人家所制的菜馔,其掌厨者俗称“官厨”。(对)5、菜品流行潮是指某段时间内时髦、兴盛、走红,火爆并风行全国的一些菜式。(对)6、乡土菜热的基本特征是“乡”、“土”二字。 (错)7 档筵宴的山珍海味约占比例为 (对)8 (对)9 (错)10 (A) 4、下列哪种菜肴的命名方法是采用寓意法?(A) A全家福B过桥米线C洋葱猪排D番茄炒蛋 6、下面哪种菜系不属于中国菜品的构成(D) A祭祀菜B宫廷菜C商贾菜D安徽菜 7、满汉全席、全鱼宴属于下面哪种档次的筵宴?(D) A低档B中档C高档D特档 8、下面哪种不属于筵宴的环节?(D) A宴会设计环节B菜点设计原则 C接待服务原则D原料采购原则 9、我们在对筵宴的分餐制改革中,对分餐的形式进行了总结,下面哪个不属于分餐形式(D)

微波技术原理简述

微波原理 微波技术是一门需要高度实验技能的专业技术知识,微波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经典的电磁场理论,其目标是解决微波应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微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科技知识。 微波是一种频率非常高的电磁波。微波包括的波长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是指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三个波段,也就是波长从1mm到1m左右的电磁波。由于微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也叫超高频电磁波。目前国内只有915MHz和2450MHz 被广泛使用。 微波是电磁波,它具有电磁波的诸如反射、透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伴随着电磁波能量传输等波动特性,这就决定了微波的产生、传输、放大、辐射等问题都不同于普通的无线电、交流电。微波系统没有导线式电路,通常应用所谓“场”的概念来分析系统内电磁波的结构,并采用功率、频率、阻抗、驻波等作为微波测量的基本量。 l 微波的穿透深度 ①、渗透深度(穿透深度)当微波进入物料时,物料表面的能量密度是最大的,随着微 波向物料内部的渗透,其能量呈指数衰减,同时微波的能量释放给了物料。渗透深度可表示物料对微波能的衰减能力的大小。一般它有两种定义: ②渗透深度为微波功率从物料表面减至表面值的1/e(36.8%)时的距离,用DE表示,e 为自然对数底值。 DE=λ0/π gδ式中λ0--------自由空间波长; ε---------介电常数; tgδ-------介质损耗。 ③微波功率从物料表面衰减到表面值的1/2时的距离,即所谓半功率渗透深度D1/2,其表 达式为 渗透深度随波长的增大而变化,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其穿透力也越弱。 微波在空气中的渗透深度:2450MHz为12.2cm;915Mhz为33.3cm。 特别注意提醒:微波进入物料后,物料吸收微波能并将其转变为热能,微波的场强和功率就不断地被衰减,即微波透入物料后将进入衰减状态。不同的物料对微波能的吸收衰减能力是不同的,这随物料的介电特性而定。衰减状态决定着微波对介质的穿透能力。 l 微波的热效率 工业微波设备在生产工作中的热效率计算方法,行业内多数企业几乎依据1Kw的微波输出功率在1h时间内烘干1kg的水来笼统计算。这样的计算结果在设备工作过程中给客户和生产企业带来很多莫名的误区,从而给工业微波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假设微波设备的输出功率为P0(kw),那么微波设备在1h的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效率应进行如下的估算: 式中:η微波加热效率,其值的大小与加热器损耗和负荷匹配系数确定,一般做到0.7~0.9;

2018年自考《烹饪工艺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烹饪工艺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烹饪 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洗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营养兼美的安全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强人体质的饭食菜品。 2、烹饪辅料 也可称之为配料,目的是为了改善菜肴的香味、色泽、质地的动、植物性原料。主要是香辛料、增稠料。 3、碱性食物 如果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钾、钠、钙、镁等,在人体内经过生物氧化后可使体液呈碱性,这种食物我们称之为碱性食物。主要是果蔬。 4、营养不良 是指因营养素摄入的种类不足、过剩或比例失当而影响健康的现象。 5、剞花 在原料表面上切割一定深度的某种图案条纹,使之受热收缩或卷曲成花形的加工,称之为剞花。 6、码味 又称着味,就是按成菜的要求,在菜肴烹制前,对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调味品进行腌制调味的操作技术。

7、勾芡 根据烹调要求在菜肴接近成熟或成熟装盘后将粉浆淋入锅(盘)内,使粉浆糊化后能附着于原料上的一种方法。 8、药膳 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二、填空题 1、成菜的质量指标:色、香、味、形、质地、营养、卫生。 2、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水 3、人体四大组织:骨骼组织、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 4、鱼胶即鱼鳔的干制品,富胶质,故名鱼胶,也称鱼肚、花胶。 5、所谓鱼翅,就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是用鲨鱼的鳍加工而成的一种海产珍品。 6、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动物油脂常温下为固态。 7、健康人的体液(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应该呈弱碱性,PH值在7.35~7.45之间。 8、从中医角度说,食物分为五大性,一般是平、寒、凉、温、热这五性。 9、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安全性最高的是有机食品。 10、大学生男性每日需要能量为2500千卡,女性为2100千卡。

烹饪概论题库

1.单项选择题 (1)“烹饪”一词最早出现于() A.《周易》 B.《吕氏春秋》 C.《黄帝内经》 D.《礼记》 (2)《随园食单》的作者是() A.李渔 B.袁枚 C.贾思勰 D.苏轼 (3)“烹调”一词大约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家庭烹饪特点的是() A. 高度分散 B. 大众化 C. 以大锅菜为主 D. 制作工艺讲究 E. 以快餐为主 (2)烹饪活动具有() A. 技术属性 B. 标准属性 C. 文化属性 D. 科学属性 E. 艺术属性 3.填空题 (1)以后,“料理”一词逐步退出我国退出表述餐饮和烹饪之意。 (2)烹饪是一门做饭做菜的技术,是其最本质的属性。 1.单项选择题 (1)中国烹饪理论的初步问世是在() A.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至隋唐时期 C. 两宋至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2)烹饪技术出现了两大分工,即炉、案的分工和红案、白案的分工是在() A. 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3)器身自底部向上逐渐敞开,形若漏斗,主要用于煮饭熬粥的是() A.鼎 B.釜 C.鬲 D.甑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中国烹饪特点的是() A. 选料广博严谨 B. 善于调味 C. 流派众多 D. 盛器考究 E. 技法多样 (2)下列属于新中国时期烹饪发展特点的是() A.厨师地位提高 B.建立管理机构 C.重视烹饪教育 D.重视烹饪文化研究 E.加大交流力度 3.填空题 (1)人类学会了用火,这是熟食的开始;人类发现了,这是调味品的发端。 (2)孙中山在其《》(1918年) 的第一章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饮食者,至寻常、至易行之事也,亦人生至重要之事而不可一日或缺者也。”。 (3)据《广州日报》2011年9月4日第B1版报道,科学家称烹饪历史或有1900万年。 1.单项选择 (1)餐饮业是利用餐饮设施为客人提供餐饮实物产品和( )的生产经营性行业。 A.餐饮服务 B.物质基础 C.社会基础 D.环境基础 (2)“业态”泛指() A.企业经营的范围C.企业经营的形态B.企业经营的品种D.企业经营的方式 (3)下列不属于有固定营业场所无就餐场所餐饮业态的是() A.火锅店 B.食堂 C.运输业移动餐厅 D.熟食店 2.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餐饮消费需求特点的是() A.层次性 B.多样性 C.可诱导性 D.安全卫生性 E.趋时性

微波烹调的特点

微波烹调的特点 1 省时微波从四面八方穿透食物,加热速度快,烹调时间短,较传统方法省时2/3~3/5 2 经济微波加热食物热损失小,热效率高。可比传统的加热方法节约大量的能源。 3 污染小因微波炉内无火焰、无油烟、无灰尘、无异味,可保持厨房清洁卫生。 4 方便食物可直接盛放在耐高温碗碟、塑料袋里加热,省去了一般加热食物时转换盛器 的麻烦。微波炉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和时间都可自动控制,烹制饭菜时,不必像传统烹调那样 ,人一直站在锅台边手忙脚乱地动锅铲。 5 保持食物的营养微波烹调食物时,不需水作导热介质,食物中水溶性的维生素不会流 失。而且微波烹调加热时间极短,食物中容易氧化和不耐热的营养成分能最大限度地得以保 存。 6 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细菌本身因含有蛋白质及水分而吸收微波,故会随着产生的高温 而被杀死。微波烹调技巧 [排列]:环状排列是最佳的烹调方法,因为微波可以从顶部、底部,两侧和中心进入食物内,使食物烹调均匀。不要将食物叠放在一起。 [重排]:在烹调途中,小块食物需要移动位置。即外面的食物向中央移,中央的食物向外面移。 [遮盖]:微波烹调时,为防止水份蒸发,缩短烹调时间,可用耐热塑料盖、耐热胶膜、腊纸或纸巾等遮盖,可以保持食物的水分。同时要注意不要盖太严密,应留个通气孔让蒸汽逸出,降低内部气压。 [翻面]:烹调途中,将食物翻面,可缩短烹调时间,以达烹调均匀。 [转动]:在烹调途中,大块食物如烤肉、整只鸡,需要转动,以达到烹调均匀。[搅拌]:微波烹调时,外边相对中心熟的要快,所以在烹调途中常需要由中心向外轻轻搅拌。 [解冻]:·对冷冻食物进行解冻,应随时查看,必要时翻面。·对于绞碎的牛肉、虾、扇贝肉或蟹肉,在解冻途中,应分开并取出已解冻的肉类。·形状不均匀的末端,在解冻的途中,需用铝箔遮盖。·解冻大块的烤肉,或整只鸡,其中心可能仍然结冰,让它搁置一段时间。 [穿刺]:在烹调加热时,有些食物的表皮或膜会阻止蒸汽向外流,使食物内部蒸汽压力过大,使之爆裂,所以在没有烹调之前,将这些食物的皮剥掉、穿刺些洞或切缝,以使蒸汽蒸发。例如:蛋-用牙签刺穿蛋黄2次,蛋白数次。(切记把蛋壳剥掉烹调,以免爆裂。)香肠-用刀划痕,或用叉刺穿数次。苹果、新马铃薯-在煮之前,剥掉2.5厘米的皮。马铃薯-用叉刺穿 [刷涂]:为使食物表面着色,烹调之前在表面上涂以调味,例如烤鸡、鸭、鱼等。[搁置]:烹调后,把食物从炉中取出,搁置一段时间,使食物中心熟透而外部不致过度烹调、干燥和硬化。影响微波烹调效果的因素 1、食物的初始温度:烹调食物的温度越低,所需要的烹调时间越长。

初级中式烹调教学大纲

中式烹调师初级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初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二、培训时间 开班时间为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每日上课时间为上午8:30至11:45下午1:30至4:45。上课课时总共为120课时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中式烹调概述 1. 了解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 2. 熟悉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 掌握中国菜肴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二) 干货原料的涨发 1. 了解干货原料涨发的概念、方法和要求。 2. 熟悉常见干货原料涨发的步骤。 3. 掌握干货原料涨发的基本原理。 (三) 烹饪原料的初步热处理 1. 理解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的意义、作用和原则。 2. 熟悉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的各种方法。 3. 掌握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方法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 (四) 热菜配菜知识 1. 理解配菜的意义。

2. 了解热菜配菜的原则和方法。 3. 掌握菜肴命名的方法和要求。 (五) 火候 1. 了解火候的概念。 2. 熟悉不同的传热介质、传热方式对烹饪原料的影响。 (六) 调味 1. 了解味觉和味的分类。 2. 熟悉调味的方式。 3. 掌握调味的原则。 (七) 上浆、挂糊、勾芡 1. 了解调制浆、糊、芡所用的原料。 2. 理解上浆、挂糊、勾芡在烹调中的作用。 3. 掌握上浆、挂糊、勾芡的区别和种类。 (八) 热菜的烹调方法 1. 熟悉热菜烹调方法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2. 了解常用烹调方法的步骤。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的操作关键。 (九) 热菜装盘 1. 熟悉热菜装盘的要求。 2. 了解盛菜器皿的种类和用途 3. 掌握盛器与菜肴配合的原则。 (十) 筵席知识 1. 了解筵席的意义、作用和种类。

烹饪教学计划

烹饪教学计划 烹饪教学计划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员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达到初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工作能力。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烹饪发展概况和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2. 熟悉烹调各环节的操作原则及要求。 3.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和汤汁形成的原理。 4. 掌握中式烹调方法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烹饪原料加工处理方法和成型质量标准。 2. 熟悉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分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加工制作菜肴。 4. 熟练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制作一般筵席菜肴。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立业的本领。 2.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3. 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烹饪技艺。 4. 具有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态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中式烹调概述 1. 了解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 2. 熟悉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 掌握中国菜肴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二)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1. 熟悉常用蔬菜洗涤、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了解常用水产品的宰杀、刮鳞、去鳃、剖腹等加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掌握家禽宰杀、洗涤、开膛的加工步骤,以及家畜内脏、四肢的初步加工方法。 (三) 刀工刀法和勺工技艺 1. 了解刀工、勺工在烹调中的作用。 2. 掌握刀工、勺工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四) 出肉、整料去骨 1. 熟悉出肉、整料去骨的基本要求。 2. 掌握常见水产品、家禽、家畜的出肉、整料去骨的加工步骤。 (五) 干货原料的涨发 1. 了解干货原料涨发的概念、方法和要求。 2. 熟悉常见干货原料涨发的步骤。

中式烹调工艺 大纲概述

大纲概述 一、课程性质、任务及要求 《中式烹调工艺》以菜肴制作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和制作原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高职学生具备高级技能和开发新菜品新工艺的能力,对实践操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式烹调工艺》的主要内容有:烹饪原料的鉴别与选择、鲜活原料的初加工、干制原料的涨发工艺、加工工艺、保护及优化加工工艺、风味调配工艺、组配工艺、烹饪原料的熟处理、熟处理的基本技法等内容。教学任务和要求是使学生装进一步了解烹调工艺的理论知识,熟悉烹调技术的系统内容,掌握专业技术和操作要领,为全面、熟练掌握烹调综合技能、进行烹饪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浙江菜的特点和行业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培养目标 从岗位能力培养入手,以各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托,通过科学系统教学内容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一线烹饪操作人才为目标。 “中式烹调工艺”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 1、中式烹调技术形成及发展; 2、了解烹饪与烹调的概念、中式烹调工艺特点、中式烹调操作一般程序、学习中式烹调工艺的方法; 3、烹饪原料质量鉴别的定义、方法、优质烹饪原料的标准; 4、干制原料涨发方法的分类、涨发原理、涨发成品特点、操作关键; 5、制汤工艺原料选择、制汤的种类及制作工艺、制汤工艺的技术关键;

6、了解淀粉胶体的性质、菜肴糊、浆、芡的种类和作用、花色热菜的成型方法; 7、通晓中式菜肴的味型、调味工艺的原则、调味的方法和时机、调味工艺的一般要求; 8、了解单个菜肴及筵席菜肴组配的原则、基本方法、种类、作用和要求; 9、了解烹饪原料预熟处理的作用、原料熟处理技法的种类、定义、操作关键、成品特点、菜肴造型和盛装技术; 10、了解烹调工艺改革与创新的意义、原则、方法。 能力目标: 1、能运用感官鉴别法及辅助工具鉴别常用烹饪原料的质量; 2、熟练掌握正确操作姿势及各种刀工技法、颠锅技法; 3、掌握畜、禽、鱼类的分割技法和整鸡出骨技法; 4、通晓鲍、参、翅、肚、燕干制品涨发技法; 5、掌握高级清汤、清汤、奶汤、上汤、淡汤、素汤吊制技法; 6、掌握原料制嫩技法、干粉糊、脆皮糊、蛋清糊、菜汁糊、干粉浆、蛋清浆、苏打浆和米汤芡、熘芡、爆芡的操作技法; 7、了解常用调味品的性质及酸甜汁、麻辣汁、黑椒汁、蒜香汁、姜汁、葱油汁、豆豉汁、茄汁、茄油、蒜油、葱油、胡萝卜油、花椒油、香辣油调制技法; 8、熟练掌握焯水、过油预熟处理技法及炸、熘、爆、炒、烩、烧、汆、煮、蒸、拔丝、挂霜原料制熟技法; 9、熟练掌握正确菜肴装盘技法、菜肴美化技法; 10、具备一般筵席菜单设计的能力; 11、能够熟练按照各岗位操作流程操作; 综合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中式烹调工艺的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熟练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各项实训能力项目,能够胜任高星级饭店、宾馆及大型中餐餐饮企业厨房中炉台、切配、打荷、蒸灶岗位的工作。

烹饪学概论

1.距今18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已经发现甚至可能学会利用火了。 2.在整个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熟食过程中大致经历了火烹、石烹和陶烹三个阶段。 3. 用火熟食孕育了原始的烹饪,奠定了中国烹饪史上一大飞跃的物质基础。 4.由于陶器的发明,酿酒条件已具备,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制酒器,表明在7000多年前,原始先民已经初步掌握了酿酒技术。 5.特别是陶器的发明使用使“煮海为盐”有了必要的生产条件。 6.在中国烹饪萌芽阶段的末期,调味也出现了,此时人们已学会用酸梅、蜂蜜等调味。 7.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宴席,是虞舜时代的养老宴。 8.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中,有许多是盛酒的酒器。 9. 鼎不仅是远古先民重要的饪食器和食器,也是象征国家和统治者最高政治权利的王器。 10. 甗(yan)为商周时的饪食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11. 簋(gui)传统说法谓盛煮的黍、稷等饭食之器。 12.商代,由于统治者嗜酒之故,酿酒业很发达,因而酒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可观。 13. 冰鉴是用以冷冻食物饮料的专用器,先民在冰鉴中盛放冰块,将食物或饮料置其中,以求保鲜。 14. 《周礼食医》中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15. 《吕氏春秋本味》认为调味水为第一,“凡味之本,水为之始。” 16.相传夏代的中兴国君少康曾任有虞氏的庖正之职。 17. 易牙又叫狄牙,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幸臣,擅长烹调。 18.膳,在周礼中规定士大夫以上的社会阶层于“食”、“饮”的基础上所加的菜肴,又称“膳羞”。 19.在食礼规定中,膳必须用木制的豆来盛放。 20.以《楚辞》中《招魂》、《大招》为代表所记录的主食多为稻米,副食多为水产品,至于“吴醴”、“吴羹”、“吴酸”、“吴酪”等以产地为名的饮食品更体现了长江流域的食风。 21.以乐侑食,早在夏代上层贵族阶级已甚流行。 22.南北饮食的不同风格在周代已经形成。 23.秦时已有利用地温培植蔬菜,汉代出现了温室。(秦汉时期) 24. 南北朝时已用竹木制作蒸笼和面点模具。 25. 唐代葡萄酒的制法也从西域传入内地。 26.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制糖技术。 27.清真饮食随阿拉伯人进入中国经商和定居传入中土大唐。 28.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至南朝梁武帝崇佛吃素,形成寺院素菜风味,给中国烹饪添加了一笔浓彩。 29.据说淮南王发明了豆腐。 30.三国时期,蜀国出现了夹层可蓄热的诸葛行锅。 31. 唐朝的炊具中还有比较专门和奇特的,如有专烧木炭的炭锅,还有用石头磨制的“烧石器”,其功用很似今天的“铁板烧”,但更为优良,冷却缓慢,可“终席煎沸”。 32.我国使用金银制品的历史很悠久,汉代已经有了黄金制成的饮食器的记载。 33.大概自西汉后,中国人的饮茶才开始。 34.至唐,素菜制作出现了创新,出现以素托荤类的菜肴,以素托荤就是形荤实素。 35. 梁武帝笃信佛教,以身侍佛,且躬亲食素,对荤素菜肴形成流派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亲撰《断酒肉文》,号召天下万民食素,寺院素菜渐成流派。 36.五侯鲭的创始人是娄护,他亦可被称为杂烩的发明者。 37. 陆羽精于茶事,著有《茶经》,被后世尊为“茶圣”。 38.宋代茶叶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炒青”技术,茶叶种类增加。 39.南宋饮食行业出现了上门服务、分工合作生产的“四司六局”。 40.辣椒原产于秘鲁,明代传入中国。

中式烹调技艺大纲

中式烹调技艺教学大纲 (144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烹饪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操作;培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解决烹调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和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中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烹饪发展概况和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2. 熟悉烹调各环节的操作原则及要求。 3.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和汤汁形成的原理。 4. 掌握中式烹调方法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烹饪原料加工处理方法和成型质量标准。 2. 熟悉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分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加工制作菜肴。 4. 熟练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制作一般筵席菜肴。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立业的本领。 2.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3. 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烹饪技艺。 4. 具有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态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 中式烹调概述 1. 了解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 2. 熟悉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 掌握中国菜肴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二)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1. 熟悉常用蔬菜洗涤、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质量要求。 2. 了解常用水产品的宰杀、刮鳞、去鳃、剖腹等加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掌握家禽宰杀、洗涤、开膛的加工步骤,以及家畜内脏、四肢的初步加工方法。

烹饪学习心得体会

烹饪学习心得体会 烹饪学习心得体会篇1 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饮食文明的国家,众多的传统佳肴,精湛的烹饪技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烹饪奇迹,中外称誉。中国对饮食的重视程度有史以来都是很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为主要内容了,而是增加了一个健康的概念。饮食与健康也成了一对不可分割的词语了。 在中国的饮食中,很多都是富有传说和故事的。这不仅为饮食文化增添了一种深厚的积淀,也同时记录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 据《易,鼎》中最早的记载,以木翼火,亨任也。在古汉语里,亨同烹,作烧煮讲也就是用火加热食物。饪是指事物加热到适当的程度(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就是对事物原料的科学合理的加工,制成有一定艺术的,有营养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我国的烹饪技术在夏朝得到很快的发展,当时不仅宫廷中,官府中有专职的厨子,明鉴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专司饮食业。少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查的厨师,而是夏代国王,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夏王朝对烹饪的重视。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在商朝春秋等以后的时期,到元明清时期,饮食烹饪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烹饪技

术算是到了又一个高峰。清朝的满汉全席,享誉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是清朝的一个代名词。 中国的饮食文化文明与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肴,它也成为了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特色不一,有川鲁苏粤四大菜系,闽浙皖湘风味,京沪鄂风味等,以长江为界又分为北方菜和南方菜。不同的菜系又有别的分类方式,菜肴又可分为宫廷菜,素菜,少数民族菜,官府菜。每种菜肴又有细分,由此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厚之底蕴。 烹饪学习心得体会篇2 烹饪是膳食的艺术,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做菜、烧菜家常菜谱。虽然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烧菜,但做什么菜,各有特色;怎么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样,各有味道。话说做菜,也是要讲学问的。在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说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据典故记载,伊尹初至殷时,为祈求神灵保佑,成汤曾特意为伊尹举行盛大祭典,欢迎伊尹的到来。祭祀完毕之后,成汤虔诚地向伊尹请教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策略。 对此,伊尹并未冠冕堂皇,坐而论道,更未谈高深玄妙的大道理,而是说汤以至味,为使自己的言说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伊尹选择了人世间最为平常,而自己又最为擅长的饮食烹饪来现身说法。于是就有了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说法。民以食为天,通过品尝人间美味,伊尹以烹饪中精妙细微的奥秘,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教给了成汤许多治国之道,为汤治国提供了宝贵的经略。事物都

烹饪概论教案

绪论什么是烹饪? 第一章中国烹饪简史 第一节中国烹饪的起源 第四节中国烹饪史的启示 第二章中国烹饪原理与技术规范第二节中国烹饪的民族文化特质第四节中国烹饪工艺的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菜品 第一节中国菜的属性与命名 第二节中国菜品的构成 第四节当代菜品流行潮与迷宗菜第四章中国筵席 第二节筵席的结构 第三节筵席设计的原则与要求第五章中国的烹饪风味流派 第一节什么是烹饪风味流派 第二节中菜主要流派 第六章中国饮食民俗 第一节饮食民俗概述 第二节年节文化食俗 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节饮食文化概述 第二节中国烹饪文化遗产 第八章中国当代餐饮市场 第一节中国当代餐饮市场的格局第二节市场需要的新型厨师

教案(1) 授课内容:《烹饪学科中的基本概念》绪论:什么是烹饪? 第一节烹饪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授课对象:三年制中职烹饪专业学生 科目《烹饪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授课班级:2008级烹饪专业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周第* 课时 教学提示:绪论主要介绍烹饪学科中的七个基本概念和本书的学习方法,作为本书的总纲。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中式烹饪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绪论安排2课时,教师只讲三个基本概念,其余部份学生自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2) 第一章中国烹饪简史 授课内容:《中国烹饪简史》 第一节烹饪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授课对象:三年制中职烹饪专业学生 科目《中国烹饪简史》授课班级:2008级烹饪专业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周第* 课时 教学提示:本章主要介绍中式烹饪的起源、发展和昌盛的历史,以及中国烹饪史给人们的启示,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中国烹饪史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知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

微波炉的原理解说和修理技巧

微波炉的原理解说和修理技巧 目录 第一节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一)微波炉的种类和性能 (二)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微波炉的原理图和原理解说 (一)格兰仕WP700---800微波炉电路图 (二)格兰仕WP700---800微波炉电路分析 1,四个电路部分 2,三个电流回路 3,主要器件所在位置 第三节微波炉的修理技巧 (一)盖板折装 (二)看图识件 (三)快修技巧 1,读熟三个电流回路 2,万用表扩大量程 3,高压带电检测法 ` 第一节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 据说,1946年美国斯潘瑟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微波溶化了糖果。事实证明,微波辐射能引起食物内部的分子振动,从而产生热量。1947年,第一台微波炉问世。但大家用微波来煮饭烧菜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能量不仅比通常的无线电波大得多,而且还很有"个性":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而含有水分的食物,微波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微波炉正是利用微波的这些特性制作的。微波炉的外壳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可以阻挡微波从炉内逃出,以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装食物的容器则用绝缘材料制成。微波炉的心脏是磁控管。这个叫磁控管的电子管是个微波发生器,它能产生每秒钟振动频率为24.5亿次的微波。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波,能穿透食物达5cm深,并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也随之运动,剧烈的运动产生了大量的热能,于是食物"煮"熟了。这就是微波炉加热的原理。用普通炉灶煮食物时,热量总是从食物外部逐渐进入食物内部的。而用微波炉烹饪,热量则是直接深入食物内部,所以烹饪速度比其它炉灶快4至10倍,热效率高达80%以上。目前,其他各种炉灶的热效率无法与它相

学习烹饪的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学习烹饪的总结 篇一:烹饪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烹饪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烹饪是膳食的艺术,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做菜、烧菜家常菜谱。虽然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烧菜,但做什么菜,各有特色;怎么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样,各有味道。话说做菜,也是要讲学问的。在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说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据典故记载,伊尹初 阅读技巧:ctrl+D收藏本篇文章 烹饪是膳食的艺术,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做菜、烧菜家常菜谱。虽然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烧菜,但做什么菜,各有特色;怎么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样,各有味道。话说做菜,也是要讲学问的。在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说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据典故记载,伊尹初至殷时,为祈求神灵保佑,成汤曾特意为伊尹举行盛大祭典,欢迎伊尹的到来。祭祀完毕之后,成汤虔诚地向伊尹请教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对此,伊尹并未冠冕堂皇,坐而论道,

更未谈高深玄妙的大道理,而是“说汤以至味”,为使自己的言说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伊尹选择了人世间最为平常,而自己又最为擅长的饮食烹饪来现身说法。于是就有了“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说法。民以食为天,通过品尝人间美味,伊尹以烹饪中精妙细微的奥秘,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教给了成汤许多治国之道,为汤治国提供了宝贵的经略。事物都是有共通性的,烹饪与法学也不例外。烹饪与法学都要求具有实践性。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又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下厨做菜,用什么火候,放什么调料、何时放调料、放多少调料,何时出锅,都需要在多次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林淡秋在《马逢伯》中说道:“小菜还是平常的小菜……但一经过这位女厨师的神手烹饪,的确有一种不平常的滋味。”是的,小菜还是那样的小菜,但是经过多次下厨实践,熟能生巧,慢慢领会出做菜的奥妙,做出来的菜才美味可口。作为一种知识,法学也需要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法学是司法具体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脱离实践的法学,就像是没有放油盐酱醋的菜,苦涩无味,会让人产生排斥,甚至是厌恶。源于实践的法学,才更具有生命力。近年来,司法机关建立与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对于总结和提升司法实践的理论层次,加深和促进法学研究的具体应用,实现司法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的互动大有裨益。烹饪(做菜)是家常便饭,法学也应该通俗易懂,成

中国烹饪概论试卷

《中国烹饪概论》综合复习题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烹饪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烹饪与中国烹饪学 一、名词 烹饪、烹调、食品、中国烹饪学、传统烹饪 二、单项选择 1.烹饪一词最早出现于( )。 (1)《周易》(2)《论语》(3)《礼记》(4)《尚书》 2.( )的出现是古老烹饪的开始。 (1)火(2)青铜器(3)鼎(4)铁器 3.烹饪的性质是( )。 (1)手工制作(2)成新(3)烹炒调制(4)食物由生变熟 4.中国烹饪学属于一门( )学科。 (1)自然科学性(2)社会科学性(3)技术科学性(4)综合性 三、多项选择 1.传统手工烹饪的特点有( )。 (1)手工性、地区性(2)传承性、个性化(3)时间性 (4)全面性(5)狭隘性 2.现代烹饪相对于传统烹饪来说,具有的优势有( )。 (1)规模化(2)规范化(3)标准化 (4)智能化(5)现代化 3.烹饪成品以能提供( )为基本要求。 (1)营养(2)蛋白质(3)卫生 (4)美感(5)维生素

四、判断 1.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烹饪必将全面替代手工烹饪。 五、简答或论述。 1.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2.传统手工烹饪与现代食品工业有什么特点和关系? 第二章中国烹饪文化 一、名词 文化、中国烹饪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烹饪典籍、饮馔语言、饮食成语、饮食谚语、饮食歇后语、医食相通 二、单项选择 1.《饮膳正要》是( )人( )编着的。 (1)宋代、林洪(2)明代、宋诩(3)清代、袁枚(4)元代、忽思慧 2.以下书籍中,( )是唐代一本谈烹饪技艺的刀工专着。 (1)《调鼎集》(2)《醒园录》(3)《山家清供》(4)《砍脍书》 3.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叶的科学专着《茶经》的作者是( )的陆羽。 (1)汉代(2)唐代(3)明代(4)清代 4.中国烹饪文化的精华是( ) (1)烹饪典籍(2)饮食文献(3)饮食思想与哲理(4)食风食俗 5.豆腐的发明者是( ) (1)黄庭坚(2)老子(3)苏轼(4)刘安 6.“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 ) (1)《礼记》(2)《论语》(3)《尚书》(4)《道德经》 7.最早记月饼这一食品名称的着作,是宋代周密的( )。 (1)《清嘉录》(2)《荆楚岁时记》(3)《风土记》(4)《武林旧事》 8.《厨者王小余传》的作者是( )。 (1)李渔(2)张英(3)袁枚(4)徐珂 9.最早进行中西饮食比较研究的书籍是( ) (1)《厨者王小余传》(2)《武林旧事》 (3)《清稗类钞》(4)《建国方略》 10.清代郎廷极编着的( )对中国古代酒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酒名记》(2)《胜饮篇》

中式烹调教学计划---2015

《中式烹调师五级》培训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根据上级文件的精神要求,我校特制定中式烹调师培训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一、培训工种及培训时间:中式烹调师初级 15天 二、培训课时及课时分配:共120课时,理论20课时、实操100课时。 三、培训对象 有培训就业愿望,年龄在18周岁至48(女)54(男)周岁之间的农村劳动者等符合国家规定的享受技能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 四、培训方式:集中 五、培训级别:初级(五级) 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讲授烹饪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员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操作;培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解决烹调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员继续深造和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七、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员具备饮食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应用新技术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达到初级中式烹调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工作能力。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烹饪发展概况和主要地方风味流派的特点。 2. 熟悉烹调各环节的操作原则及要求。 3.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和汤汁形成的原理。 4. 掌握中式烹调方法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烹饪原料加工处理方法和成型质量标准。 2. 熟悉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3. 掌握常用烹调方法和分类,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加工制作菜肴。 4. 熟练运用烹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制作一般筵席菜肴。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立业的本领。 2. 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微波炉的原理解说和修理技巧

微波炉的原理解说和修理技巧 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1、微波的特性 微波是一种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很短,具有可见光的性质,沿直线传播。微波在遇到金属材料时能反射,遇到玻璃、塑料、陶瓷等绝缘材料可以穿透,在遇到含有水分的蛋白质、脂肪等介质可被吸收,并将微波的电磁能量变为热能。由于微波的频率较高,它的传输需要用高导电率的波导管来传输。 微波的频段虽然很宽,但是真正用于微波加热的频段却很窄,主要原因是避免所以使用较多的频率,防止对微波通讯造成干扰。国际上,家用微波炉有915MHz和2450MHz两个频率,2450MHz用于家庭烹调炊具,915MHz用于干燥、消毒。 2、微波加热原理 被加热的介质一般可分为无极性分子电介质和有极性分子电介质。有极性分子在没有外加电场时不显示极性。如果将这种介质放在外加电场中,每个极性分子会沿着电场力的方向形成有序排列,并在电介质表面会感应出相反的电荷,这一过程称为极化。外加电场越强,极化作用也越强。当外加电场改变方向时,极性分子也随之以相反的方向形成有序排列。 若外加的是交变电场和磁场,极性分子将被反复交变磁化,交变电场的频率越高,极性分子反复转向的极化也就越快。此时,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增大,也就是热量增加,食物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便完成

了电磁能向热能的转换。 家用微波炉的频率是2450MHz,电场方向每秒钟变化24.5亿次,其生成的热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微波炉是用微波来烹调食物的,由磁控管产生2450MHz的超短电磁波,通过微小元件发射到炉内各处,经发射、传导、被食物吸收,引起食物内的极性分子(如水、脂肪、蛋白质、糖等)以每秒24.5亿次的极高速振动.由于振动所引起的摩擦使食物内部产生高热,将食物烹熟. 3、微波炉的工作过程 电控系统将220V交流电压通过高压变压器和高压整流器,转换成4000V左右的直流电压,送到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微波能通过波导管传入炉热腔里.由于炉热腔是金属制成的,微波不能穿过.只能在炉腔里反射,并反复穿透食物,加热食物.从而完成加热过程。 第二节微波炉的电路原理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适合不同需要的各种品牌的微波炉相继投入市埸。国内产品以格兰仕、LG、蚬华、美的、飞跃、海尔等品牌为主流。国外进入我国市埸的以松下、夏普等公司产品为主。 本讲解以格兰仕WP700----800,机电控制单一加热转盘控制型微波炉为主。 (一)格兰仕WP700----800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