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论文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论文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论文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张占领

成绩:

2012年4月25日

浅析我国CAM技术应用状况、问题和发展趋势

摘要: CAM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CAM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况,通过对比国外先进国家CAM技术的应用现状、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指出我国CAM 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CAM、应用、现状、问题、趋势、分析

1 引言

CAM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从生产准备到产品制造出来的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如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制造过程控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CAM是CAD/CAPP/CAM集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 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数学、机诫设计、人机工程、电子技术及其他很多工程技术。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CAM 技术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 CAM技术发展历程简介

CAM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代是APT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在专业系统上开发的编程机及部分编程软件如:FANOC、Semems 编程机,系统结构为专机形式,基本处理方式是人工或辅助式直接计算数控刀路,编程目标与对象也都是直接是数控刀路。但其存在功能差、操作困难、专机专用等缺陷。第二代是曲面CAM系统阶段,其系统结构一般是CAD/ CAM 混合系统,较好的利用了CAD 模型,以几何信息作为最终的结果,自动生成加工刀路。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具有代表性的是UG、DUCT、Cimatron、MarsterCAM 等。基本特点是面向局部曲面的加工方式,表现为编程的难易程度与零件的复杂程度直接相关,

而与产品的工艺特征、工艺复杂程度等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3 我国CAM技术应用的现状

我国CAM技术的研究工作起步于60年代末, 可以说与工业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六五”期间, 个别大型企业和设计部门成套引进了CAM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应用。但国内CAM技术的应用不是很普遍, 原因是许多国有企业效益不佳, 没有经济实力购买数控设备或软件, 而大多数乡镇企业缺少像国企那样的技术队伍, 使CAM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当前, 我国使用CAM技术最多的仍然是国家扶持的航空航天工业、造船业、大型民用企业和科研院所。

4 我国CAM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体制、经济模式、以及CAM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原因, 使软件技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主要间题有:

4.1 发展模式的制约

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使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而在我国, 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却很差, 加上行业内部存在的宏观失控和短期行为, 较大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使得软件产品的性能、质量、品种, 以及推广应用等都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另外企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而全”、“小而全”、“自成系统”的自然经济特征,也制约了软件技术的正常发展。绝大多计算机应用项目从立项、投资、开发到应用都是封闭型的。这样做, 势必保护了一些本来可以由社会分工来取代的落后环节, 削弱了企业与社会的商品联系, 反过来也使开发的软件产品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阻碍了应用软件的商品不七进程。同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软件开发重复现象也较为严重, 使本来就有限的软件开发人员和资金更加不足。

4.2 软件开发人员力量分散

我国的CAM软件开发人员主要分布于各行各业的应用部门和高等院校。在应用部门工作的软件技术人员, 包括各企业、各部门的计算中心、信息中心、计算站等, 其主要任务是使用计算机宋参与本单位的管理、科研和生产等活动, 但在多数单位表现出技术月良务的性质, 处于配角地位。并且他们大多数只是在各自单位的使用范围内参与软件技术工作, 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单位生产、管理的需求。加上各行业、企业之间的应用软件的使用环境差别, 开发出的大多数软件难以作为商品软件进入市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软件开发人员, 由于各种信息比较多, 思想活跃, 了解国内外CAM技术的发展动态, 在理论水平和软件开发经验上都占有优势。但由于设备、资金、人员编制和政策上的限制, 多数人员只能作为软件需求者或计算机公司“雇佣”的廉价劳力的身份进行开发工作, 这样大大限制了技术水平的发挥, 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再加上缺乏有力的软件开发法律保护虽已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 但未能得到很好地落实, 开发者的成果和应有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广大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4.3 CAM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

这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3.1 缺乏重微机软件思想

一些购买微机的企业, 只重硬件不重视软件, 常选择使用盗版图形软件的办法。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技术培训, 常导致CAM工作停滞不前。因为软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使用需要相当技能, 如能得到软件公司或代理商的技术援助, 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2 CAM未能与CAD数据共享

一些CAD 工作开展得好的企业, 已在微机上实现了二维绘图工作,在工作站上实现了三维造型工作, 也在工艺自动生成和数控加工的计算机控制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这些工作是分别在不同的软件上, 由不同部门分别实施, 未能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 未能使其数据共享, 集成为一个整体。

4.4 引进国外CAM系统时存在问题

目前, 国内实际应用的CAM系统, 一类是国内自主版权的CAM系统, 另一类是国外商品化的CAM系统。由于国外的CAM系统功能齐全、性能优良, 并完成了商品化及工程化要求,所以在国内占得了很大市场分额。从对引进CAM系统的使用情况看, 大多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4.4.2 国外的CAM软件没有全方位汉化和进行二次开发

现在从事设计的工作人员中, 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设计人员, 他们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外语水平较低, 让他们很快掌握CAM软件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部分年轻的设计人员, 他们外语基础较好, 但经验欠佳。再加上设计之后的加工很多还靠图纸来加工, 加工人员的外语水平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故汉字标准亦是一大问题。因此, 从我国使用的实际情况出发, 引进CAM系统之后, 必须做到从菜单、提示、错误信息到标注的全方位汉化二次开发。

4.4.3 CAM应用中缺乏管理的系统化

随着CAM新技术的应用, 设计管理过程和方式也必须随之而变, 这些管理包括设计过程管理, 设计人员管理、设计图纸的管理。因此, 引进系统之后必须

进行管理方面的二次开发。管理系统化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 有利于设计过程并行工程实施, 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从而达到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4.4 缺乏人员培训与人才培养

CAM 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这对一些老设计人员来说, 肯定存在一个适应的问题。要想使软件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就必须对有关使用者进行专业培训, 否则可能设计效率提高不理想, 严重者可能效率下降。人才培训则是另一个关键, 系统的维护以及CAM软件的二次开发需要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水平的人员来完成。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得力人才, CAD/CAM软件只是一个“电子图板”, 其使用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5 CAM技术发展趋势及我国CAM技术发展建议

5.1 制造业新技术对CAM提出新要求

众所周知,近年来制造业新技术的最大热点是高速加工技术,该技术在简化生产工艺与工序、减少后续处理工作量、提高加工效率、提高表面质量等几个方面能极大地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及应用,其对CAM 也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主要分析如下:

5.1.1 安全性要求

高速加工采用小切削度、小切削量、高进给速度,特征加工的一般切削速度( F 值) 为传统加工的10 倍以上( F 可达到2000~8000mm/ min) ,在高速进给条件下,一旦发生过切、几何干涉等,后果相当严重,故安全性要求是第一位的。传统的CAM系统靠人工或半自动防过切处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杜绝过切现象的发生,所以无法满足高速加工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5.1.2 工艺性要求

高速加工要求刀路的平稳,避免刀路轨迹的尖角(刀路突然转向) 、尽量避免空刀切削、减少切入/ 切出等,故要求CAM系统具有基于残余模型的智能化分析处理功能、刀路光顺化处理功能、符合高速加工工艺的优化处理功能及进给量( F 值) 优化处理功能(切削优化处理) 等。为适应高速加工设备的高档数控系统,CAM应支持最新的NURBS 编程技术。

5.1.3 高效率要求

高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a) 编程的高效率———高速加工的工艺性要求比传统数控加工高了很多,刀路长度是传统加工的上百倍,一般编程时间远大于加工时间,故编程效率已成为影响总体效率的关健因素之一。传统的CAM系统采用面向局部曲面的编程方式,系统无法自动提供工艺特征,编程复杂程度很大,对编程人员除工艺水平之外(基本要求) ,还要求有很高的使用技巧。迫切需要具有高速加工知识库的、智能化程度的、面向整体模型的、新一代的CAM系统。(b) 优化的刀路确保高效率的数控加工,如基于残余模型的智能化编程可有效地避免空刀,进给量( F 值) 优化处理可提高切削效率30 %等。

5.2 CAM技术发展趋势

CAM技术的更新发展迫在眉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2.1 软硬件平台

WinTel 结构体系因优异的价格性能比、方便的维护、优异的表现、平实的外围软件支持,已经取代UNIX操作系统成为CAD/ CAM集成系统的支持平台。OLE 技术及O&M 技术的应用将会使系统集成更方便。今后CAM的软件平台无疑将是WindowsNT 或Windows 2000 ,硬件平台将是高档PC 或NT工作站系列。随着高档NC 控制系统的PC 化、网络化及CAM的专业与智能化的发展,甚至机上编程也

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

5.2.2 面向对象、面向工艺

传统CAM局布曲面为目标的体系结构应被改变成面向整体模型(实体) 、面向工艺特征的结构体系。系统将能够按照工艺要求(CAPP 要求) 自动识别并提取所有的工艺特征及具有特定工艺特征的区域,使CAD/ CAPP/ CAM的集成化、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可能。

5.2.3 智能化

CAM系统应发展为不仅可继承并智能化判断工艺特征,而且具有模型对比、残余模型分析与判断功能,使刀具路径更优化,效率更高。同时面向整体的形式也具有对工件包括夹具的防过切、防碰撞修理功能,提高操作的安全性,更符合高速加工的工艺要求,并开放工艺相关联的工艺库、知识库、材料库和刀具库,使工艺知识积累、学习、运用成为可能。

5.2.4 网路化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网络已经渗入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时刻影响和推动着制造的发展、改变着制造环境,面对这种变化,迫切的需要建立一种以市场需求驱动的、具有快速响应机制的网络化制造系统模式。制造企业将利用Interner 进行产品的协同设计和制造。而CAM作为制造的核心部分更是需要建立起CAM2NET,通过Interner 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建立敏捷制造的支撑环境在网络上协调工作,将企业中各种以数据库文本图形和数据文件存储的分布信息集成起来以供合作伙伴共享,为各合作企业的过程集成提供支持。

CAM技术要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发CAM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CAM 技术,提高企业的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CAM在市场需求、理论基础及外围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已经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CAM 一定会朝着方便、快捷、网络化、智能化、专业集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5.3 对我国CAM技术发展建议

要使我国CAM技术有长足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5.3.1 要在观念上打破“重硬轻软”的传统,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软件开发是计算机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过去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原因, 没能将其提到应有的地位, 致使计算机硬件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要对软件产业适当给予倾斜扶植政策与必要的投资, 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解倒软件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给软件开发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尽快将我国的CAM应用技术搞上去。条件成熟时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开发实体, 使之成为外向型的软件产业基地。

5.3.2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

科研和生产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而我国在科研与生产结合上, 在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转化上恰恰是一个薄弱环节。要使科研真正起到先导作用, 就必须扣破以往的“自立课题、自己开发、自己应用”的状况, 走出“自我”的小天地, 全面地考虑间题, 在重视产品开发的同时, 还要重视生产技术、工艺化意识, 才能真正发挥科研的作用, 促使科研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5.3.3 采取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促进和保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要想尽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搞上去, 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协调各种软件开发部门, 合理分工, 密切配合,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集中资金, 在关

键项目上打“攻坚”战, 组织科研、高校和生产应用部门等各方面力量, 进行技术攻关, 争取拿出质量过硬的软件产品。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 来维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创造一个软件开发工作的良好环境。要密切注意世界上知左国家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跟上世界技术的潮流, 以使我们能够认清方向, 少走弯路, 尽快赴上世界水平。

5.3.4 高度重视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及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发展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 人才是关键没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切将无从谈起。软件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性高科技行业, 发达国家对于软件开发是非常重视的,为软件技术人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因此我国要想使软件产业高速发展, 就必须强化智力投资, 加速和扩大人才队伍的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为我国机械工业技术的腾飞开劈了广阔的前景,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部门必然会对拉术产生更大的兴趣。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大好时光, 面向国内国际市场, 发展真正的外向型经济, 就一定能够在国内外技术的激烈竞争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并且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姚英学、蔡颖主编.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2] 王卫东,范伟:浙江省中小企业CAD_CAM技术应用调查[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3] 李国农:企业在应用CAD/CAM技术中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9(03).

[4] 高宏、尹立明:机械CAD_CAM的发展趋势[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2).

[5] 曹直泉: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机械,2004(04).

[6] 杨洪旗:CAD/CAM技术引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机电工业 , 1999,(02).

[7] 李尔斌、张志远:CIMS技术及其在我国推广应用[J]. 机电新产品导报 , 1995,(07).

[8] 张继烈:对我国CAD/CAM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J]. 兵工自动化, 1988,(03).

[9] 夏伯雄:CAM系统的发展_最新成果与挑战[J].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 2004,(03).

[10] 陈宏亮:国外CAD/CAM的发展和新战略[J].微型机与应用,1993(07).

[11] 路全胜:试论我国机械工业CAD/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机械科学与技术 , 1993,(02).

机械系统设计说明书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 二.《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题目 (1) 三.传动系统设计 (3) 四. 主轴.传动组及相关组件的验算 (17) 五.设计总结 (35) 六.参考文献 (36)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和设计的综合性练习。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能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分析比较机械系统中的某些典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改进;结合结构设计,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技术文件;完成系统主传动设计,达到学习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通过设计,掌握查阅相关工程设计手册,设计标准资料的方法,达到积累设计知识和设计技巧,提高我们设计能力的目的。通过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 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技术参数: =40r/min , =400r/min Z=6 公比 =1.58 电机参数: 电机功率 P=4KW 电机转速 n=1430r/min 设计对象: 本设计自选为普通车床,最大加工直径400mm. 设计要求: 1.完成装配图的设计,包括床头箱传动系统 展开图和床头箱剖视图。 2.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页数在20页左右,打印件,书写规格 按《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撰写规范》 书写。

三.传动系统设计 3.1 传动设计 3.1.1 确定转速数列及转速范围 由设计题目知最低转速为63r/min,公比为1.58,查文献[2]表2.12,查得 主轴的转速数列值为(单位:r/min):40,63,100,160,250,400. 转速范围Rn= ===10 3.1.2定传动组数和传动副数 本设计为6级变数,考虑到结构的紧凑性,在变速组后加一定比传动组。方案为: 6=3×2×1 3.1.3 齿轮齿数的确定 ≤≤2,因此≤≤,故取== ====4<8 所以满足条件 = = ==2.5<8 所以满足条件 由转速图上定的传动副和传动比,查文献[2]表4.1,齿数和最大不超过100~120,可得各齿轮组的齿数如下表: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作者: ————————————————————————————————日期: ?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软件+电商专业09级(2)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1年6月 20 日起至2011年 6月 24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5#301)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机 概念。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最终目标是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前必须根据课程设计题目认真查阅资料; (2)实验前准备好实验程序及调试时所需的输入数据; (3)实验独立认真完成; (4)对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按照书稿的规格撰写打印课设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正文中要有问题描述、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调试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和讨论等 (4)课设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3)课设考核 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查:

(1)出勤情况和课设态度; (2)设计思路; (3)代码实现; (4)动手调试能力; (5)论文的层次性、条理性、格式的规范性。 4)参考文献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王爱英.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习题详解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1图书馆 实验与调试 3 实验室 撰写论文 1 图书馆 6)任务及具体要求 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模型机,该模型机包含若干条简单的计算机指令,其中至少包括输入、输出指令,存储器读写指令,寄存器访问指令,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学生须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出这些机器指令对应的微指令代码,并将其存放于控制存储器,并利用机器指令设计一段简单机器指令程序。将实验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通过联机软件将机器指令程序和编写的微指令程序存入主存中,并运行此段程序,通过联机软件显示和观察该段程序的运行,验证编写的指令和微指令的执行情况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并对程序运行结果的正、误分析其原因。 学生签名: 亲笔签名 2011年6月20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设计思路:优( )、良()、中( )、一般()、差( ); (2)代码实现:优()、良()、中()、一般()、差();

操作系统论文2

一引言 1.1实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1.1性质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系统,此课程设计用于模拟操作系统的实现。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所有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要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为其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任务 模拟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方法的单用户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四部分内容: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存储管理、设备管理、进程管理。 1.1.3目的 通过模拟操作系统原理的实现,加深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实现方法的理解;通过模拟操作系统原理的实现练习编程,进一步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现方法;练习合作完成系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1.2实验要求和实验意义 实现对操作系统的模拟,具体是在采用文件分配表的基础上实现单用户的磁盘文件管理部分和用户接口;加深对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1.3论文结构安排 本论文主要内容:引言、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实现、结束语、参考文献。

二系统分析与设计 2.1系统要求 模拟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方法的单用户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包括四部分内容: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存储管理、设备管理、进程管理。 2.2主要模块 2.2.1文件模块 2.2.1.1文件模块的定义 文件是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组合,它有一个名字做标识符。一个文件必须要有一个文件名,用户利用文件名来访问文件。文件名通常由一串字符构成,名字的长度因系统而异。文件系统具有5大功能:完成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实现文件名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实现文件和目录的操作管理,提供文件共享能力和安全可靠措施,文件系统向用户提供了有关文件和目录操作的接口。 2.2.1.2文件的逻辑结构 文件的逻辑结构采用流式结构,流式文件指文件内的数据不再组成记录,只是一串的信息组合,字符是构成文件的基本单位,这种文件常常按长度来读取所需信息。 文件的内容均采用文本文件,系统中有两种文件:一种是存放任意字符的文件;一种是可执行文件:可执行文件的内容就是系统内进程的程序体。 2.2.1.3文件的物理结构 实验中采用显示链接的物理文件结构,把磁盘中每一块的指针部分提出来,组织在一起,形成文件分配表(FAT表)。一个磁盘仅设置一张文件分配表,磁盘有多少块,文件分配表就有多少项,若文件的一个磁盘块号为i,则这个文件的下一个磁盘的块号应该记录在文件分配表的第i项。 2.2.1.4磁盘模拟 用一个文件C模拟磁盘,磁盘的每个盘块64字节,模拟磁盘共有128块。第0,1块存放文件分配表,第2块存放根目录,其余存放子目录和文件。 2.2.1.5目录结构 目录结构采用树形目录结构。 目录项内容(8个字节) 目录名,文件名:2个字节; 扩展名:2个字节(目录没有扩展名)。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

机械系统设计讨论课汇报 班级:机设08-1 组内成员:庞沙沙何宏雷宋盈盈指导老师:汪飞雪 完成时间:2011年10月26日

目录 一、平行辊矫直机原理 (3) 二、平行辊矫直机结构参数计算 (3) 三、平行辊矫直机力能参数计算 (5) 四、平行辊矫直机工艺参数计算 (8) 五、讨论感想 (9) 六、参考文献 (9) 七、组内分工 (9)

一、平行辊矫直机原理 平行辊矫直机属于连续性反复弯曲的矫直设备,这种矫直机克服了脚力矫直机断续工作的缺点,是矫直效率成倍提高,使矫直工序得以进入连续生产线。 金属材料在较大弹塑性弯曲条件下,不管其原始弯曲程度有多大区别在弹复后所残留的弯曲程度差别会显著减小,甚至会趋于一致。随着压弯程度的减小其弹复后的残留弯曲必然会一致趋近于零值而达到矫直目的。因此平行辊矫直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具有相当数量交错配置的矫直辊以实现多次反复弯曲;第二十压弯量可以调整,能实现矫直所需要的压弯方案。 二、平行辊矫直机结构参数计算 1、辊系与辊数 (1)辊系 首先需要选定辊系,为了兼顾扩大适用范围及缩小空桥区的两个目 的,曾提出双交错变辊矫直辊系,如图3-8所示,辊系中,2、,3、,4及,5各辊为液压恒压支承或在形成连续梁受力时自动卸载变为零压支承。其恒压是只能对工件头尾有矫直作用的压力。于是这种辊系,第一,可矫直中等断面的工件,相当于辊距为p=21t 的矫直机;第二,可矫中等断面的工件,使,2、,3、,4及,5各辊处于浮动状态,其压力只能矫直头尾,而对其他各辊只有较小的增压作用;第三,可矫大型断面的工件,上述恒压辊在变成零压辊之后辊距增大到p=3t +2 t 61t ,也达到了变距的效果。这样“变辊距”要比其他办 法有三个优点,其一为容易调整;其二为机架刚性好;其三为空桥区很短。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上海电力学院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名称:编写程序模拟虚拟存储器管理 姓名:杜志豪.学号: 班级: 2012053班 . 同组姓名:孙嘉轶 课程设计时间:—— 评语: 成绩: 目录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4) 1. 1 设计题目 (4) 1.2 使用算法分析: (4)

1. FIFO算法(先进先出淘汰算法) (4) 1. LRU算法(最久未使用淘汰算法) (5) 1. OPT算法(最佳淘汰算法) (5) 分工情况 (5) 二、详细设计 (6) 原理概述 (6) 主要数据结构(主要代码) (6) 算法流程图 (9) 主流程图 (9) Optimal算法流程图 (10) FIFO算法流程图 (10) LRU算法流程图 (11) .1源程序文件名 (11) . 2执行文件名 (11)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1) Optimal页面置换算法结果与分析 (11) FIFO页面置换算法结果与分析 (16) LRU页面置换算法结果与分析 (20) 四、设计创新点 (24) 五、设计与总结 (27)

六、代码附录 (27) 课程设计题目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编写程序模拟虚拟存储器管理。假设以M页的进程分配了N

块内存(N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报告(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汪启源 专业班级:信管112001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12 月10 日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目录 1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概述.. (4) 1.1. 设计背景 (5) 1.2. 设计目的 (5) 1.3. 设计内容 (5) 1.4. 运行环境 (6) 2. 需求分析 (6) 2.1. 工作流图 (6) 2.2数据流图 (7) 3. 概念模型 (10) 3.1. 关系模型 (10) 3.2. 各模块E-R图 (10) 4. 逻辑结构设计 (12) 5.物理结构设计 (14) 6.心得体会 (16)

. 系统概述 1.1. 设计背景 对学校而言,个人信息的管理能极大的帮助学生和老师管理生活学习或办公的琐事,过去都是用纸质物品记录存储,缺点很多,面临着保管困难,查找困难,浪费资源,不环保等诸多问题,现在需要一个应用于计算机的强大软件来管理这些信息,解放劳动力,节省资源,因此,借助于强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能够把人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更加准确、安全、清晰的管理自我信息,势在必行。 1.2. 设计目的 对通讯录、备忘录、个人日记、个人财务的部分功能进行管理,以个人信息系统的方式简化传统的纸质个人管理的工作,方便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1.3. 设计内容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个人生活中通讯、日志、日记、财务管理放面的一些事务进行管理,参照现有的开发环境,利用可用资源和使用环境,设计出能满足相应功能的特点,构造并确定出类和类成员函数。实现一个能够进行数据库的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等处理功能。 具体功能:总体而言该系统具备对数据进行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在个人通讯录方面实现对个人通讯录进行分类、按编号录入、删除、查询等功能;在备忘录方面实现对个人重大事件进行记录,重要日期进行记录并提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7级变速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题目: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设计 学院:机械动力工程学院 姓名: 指导教师:段铁群 系主任:段铁群 2013年08月29日

目录 第一章运动计算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1.4 运动参数及转速图的确定 1.5 核算主轴转速误差 第二章动力计算 2.1 带传动设计 2.2 计算转速的计算 2.3 齿轮模数计算及验算 2.4 传动轴最小轴径初定 2.5 执行轴合理跨距计算 第三章主要部件的校核 3.1 主轴强度,刚度校核 3.2 传动轴刚度校核 3.3 轴承寿命校核 第四章总结 第五章参考文献

第1章运动计算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后,进行一次学习设计的综合性练习。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理论知识,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技能,达到巩固、加深和拓展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分析比较机械系统中的某些典型机构,进行选择和改进;结合结构设计,进行设计计算并编写技术文件;完成系统主传动设计,达到学习设计步骤和方法的目的。通过设计,掌握查阅相关工程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和资料的方法,达到积累设计知识和设计技巧,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通过设计,使学生获得机械系统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为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创造一定的条件。 1.2课程设计的内容 《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由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图样技术设计和技术文件编制三部分组成。 1.2.1 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 (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设计方案的分析,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确定。 (2)根据总体设计参数,进行传动系统运动设计和计算。(3)根据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选择情况,进行有关动力计算和校核。 1.2.2 图样技术设计: (1)选择系统中的主要机件。 (2)工程技术图样的设计与绘制。 1.2.3编制技术文件: (1)对于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自我经济技术评价。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专业、学号授课班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课程设计任务书 Ⅰ、课程设计题目: Ⅱ、课程设计工作内容 一、课程设计目标1、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开展实践创新的能力; 2、……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应用 1、将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分模块调试和完成任务; 2、…… 三、课程设计预期效果 1、完成实验环境搭建; 2、……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 目录空一行。空一个中文字符行。“目录”,分页,居中,加黑宋体二号。前言………………………………………………………………………………………………1 第一章系统设计………………………………………………………………

…………………2 第一节课题目标及总体方案…………………………………………………………………..2 ……………… 目录正文,宋体小四号,倍行距。第二节…………………………….. ………………… 第二章实验结果及讨论 (5) ……………… 第三章结论 (10) ……………… 心得体会 (42)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1、移动台 MS 二级标题“1、”,左对齐,加黑宋体小三号。移动台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 NMCDPPSPCSSEMC OSSOMCMBTSSBTSBSCHLR/ MSC/VLRAUC BSSEIR NSSPSTNISDNPDN 图 GSM系统

组成 2、基站子系统 BSS 图编号及图名“图”,位于图下,居中。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实现无线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通信,进行无线发送、无线接收及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它通过与网络子系统NSS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⑴、基站收发信台 BTS 三级标题“⑴、”,左对齐,加黑宋体四号。基站收发信台BTS属于基站子系统BSS的无线部分,………………。①收发信台组成四级标题“①”,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 BTS包含有若干个收发信息单元TRX,而一个TRX有八个时隙,………………。●收发信息单元 五级标题“●”,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收发信息单元是………………。●其它辅助单元 辅助单元包括………………。②收发信台作用 收发信台的主要作用有………………。 ⑵、基站控制器 BSC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 3、网络交换子系统 NSS - 4 -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机械系统设计试题及答案

内蒙古民族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学期 试卷答案(考查) 课程名称:机械系统设计考试时间:110分钟年级:11级 专业:机制、农机 一、简答题(6小题,共60分) 1、什么是专家系统?专家系统的作用是什么?简述现代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的目的与意义。答:一个或一组能在某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 专家系统的作用:减少设计人员的负担;适用于常规方法和分析程序无能为力的地方;快速;防止设计人员出错及保留系统的知识和经验的领域。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的目的与意义:化设计;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性安全性;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及产品设计质量。 2、试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分析汽车驾驶室的布置设计。 答: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知识,使人和机器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工效的学科。 驾驶座椅的设计,根据不同的体格可以调整高度和前后位置。而且坐姿操作可减少疲劳。显示装置的设计,如速度里程表、油表等的设计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及人的视觉习惯,便于观察,警醒作用。操纵装置设计,方向的大小以人施力最适宜的尺寸,而且活动灵活,长期驾驶不易疲劳。档位杆的设计充分考虑人手生理学特点,手握舒适,不产生滑动,施力方便。脚操纵的刹车,离合,油门等,与坐姿操作相适应。踏板采用矩形或椭圆性。转向按钮与方向盘一体便于操作。照明灯及前后镜子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人的视觉规律。 汽车驾驶室的设计,充分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使人在最舒适最不易疲劳的最易观察的角度安全驾驶。 3、机械工作状态能量信息论;机械工作过程能量损失论;机械工作过程节能效益论。 曲柄压力机动力机容量的选择,根据压力机负载而确定的有效能+系统广义储能+系统损耗能的综合,在乘以安全系数,便是动力机容量。 4、典型闭环控制系统有哪些基本环节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答:给定环节、测量环节、比较环节、校正及放大环节和执行环节。 给定环节是给出与反馈信号同样形式和因次的控制信号。 测量环节用于测量被控变量,并将被控变量转换为便于传送和便于处理的另一物理量的环节。 比较环节是将来自给定环节的输入信号与测量环节发出的有关被控变量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的环节。 校正及放大环节将偏差信号做必要的校正,并进行放大以便推动执行环节。 执行环节接受放大的控制信号,驱动被控对象按照预期的规律运行的环节。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100分) 1.分析设计内容,给出解决方案(要说明设计实现的原理,采用的数据结构)。20分 2.画出程序的基本结构框图和流程图。10分 3.对程序的每一部分要有详细的设计分析说明。10分 4.源代码格式规范,符合软件模块化设计思想,数据结构采用得当。20分 5.设计合适的测试用例,对得到的运行结果要有分析。10分 6.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的心得体会。10分 7.按期提交完整的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和课程设计报告。10分 8. 设计有新意,功能模块完善,有操作界面,运行结果清晰 10分 l 模拟页式存储管理方案中内存空间的管理和分配。1063(05级) l :仿真模拟银行家算法对死锁的避免 0606303030 (专升本) 详细要求:采用银行家算法,编写和调试一个仿真模拟银行家算法避免死锁的程序。设计n 个并发进程共享3类不同的系统资源,即1类资源、2类资源、3类资源。进程可以动态的申请资源,系统按各个进程的申请动态的分配资源。可以添加进程,进程动态的申请资源,系统进行安全性检查,判断是否可以为申请资源的进程分配资源。如果能够找到安全序列,则系统为进程分配资源,否则原先的试探分配资源作废。 l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成者与消费者问题 0606303007 (06专升本) 设计目的:通告研究Linux的进程机制和信号量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的并发控制。 说明:有界缓冲区内设置有20个存储单元,放入/取出的数据项设定为1-20这20个整型数。设计要求:(1)每个生成者/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全部内容,当前指针位置和生成者/消费者线程的内容。 (2)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有两个以上。 (3)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须有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纵的函数代码。 l 用JAVA模拟仿真“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解决过程及方法。0606303021 要求: (1)多个缓冲区不是环形循环的,也不要求按顺序访问。生产者可以把产品放到目前某一个空缓冲区中。 (2)消费者只消费指定生产者的产品。 (3)在测试用例文件中指定了所有的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只有当共享缓冲区的数据满足了所有关于它的消费需求后,此共享缓冲区才可以作为空闲空间允许新的生产者使用。 (4)在为生产者分配缓冲区时各生产者间必须互斥,此后各个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活动可以并发。而消费者之间只有在对同一产品进行消费时才需要互斥,同时它们在消费过程结束时需要判断该消费对象是否已经消费完毕并清除该产品。 l 仿真进程管理程序,应考虑,进程状态之间的转换、同步机制与进程通讯1001 l 仿真连续分配存储管理系统,至少包括以下功能:并发分配与回收、查询、多种分配算法的分析比较、拼接和搬家等功能1002 l Linux下进程调度算法模拟实现 1003

CA6140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卧式车床CA6140机械传动系统课程设计 前言 在现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切削加工仍然是将金属毛坯加工成规定的几何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主要加工方法。所以金属切削机床是加工机器零件的主要设备,它所担负的工作量在一般生产中占制造机器总工作量的40%~60%,一个国家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标志着自身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实力,反映着机械工业发展的水平。因此机床工业部门必须首先为各机械制造厂提供先进的、现代化的机床装备,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所具备的条件。显然,金属切削机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就是为切削加工设计出既经济而且满足加工要求的车床,CA6140车床加工范围广,能够满足各方面加工的需要,在这种车床的主传动中,采用齿轮传动,因为齿轮传动效率高,如一级圆柱齿轮传动的效率可达99%,这对大功率传动十分重要,因为即使效率提高1%,也有很大的经济意义。而且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寿命长,传动比稳定,在齿轮设计中,应该首先考虑齿轮的工作条件和用途,使所设计的齿轮满足工作的需要,根据齿轮的工作条件,得出齿轮最可能的失效形式,然后进行校核,如齿根强度计算和接触疲劳强度校核,使其在有效工作期内安全可靠,在国内外齿轮的设计中,如何提高设计效率是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为提高设计效率,人们借助与计算机软件UG软件,它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参数化设计平台。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机床的概述 (4) 1.1机床的作用和用途 (4) 1.1.1金属切削机床的作用: (4) 1.1.2机床的用途: (4) 1.2机床的规格 (4) 第2章机床的主传动设计 (7) 2.1主传动系统 (7) 2.1.1传动关系的确定 (7) 2.1.2各种转速的传动计算 (8) 2.1.3主传动系统图及传动内部的结构 (9) 2.1.4设计机床的主传动的基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 签。 2.2主运动参数的选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确定最低和最高转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确定其他参数 (13) 第3章机床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参数的设计 (13) 3.1绘制转速图 (14) 3.1.1各轴转速 (14) 3.1.2各轴输入功率 (14) 3.1.3确定各轴的计算转速 (15) 3.1.4各齿轮的计算转速 (15) 3.1.5各轴的转矩 (15) 3.1.6转速图 (16) 3.2动力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带传动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齿轮的设计 (19)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城市排水处理》 课程设计报告 系别:城市建设系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60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段泽琪 (课程设计时间: 6月15日—— 6月19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3) 3.1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3) 3.2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选型 (6) 3.3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主要设计参数 (7) 3.4污水处理辅助构筑物设计 (8) 3.5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设计 (8) 3.6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设计 (9) 3.7 设计计算………………………………………………………………………

10 4.总结……………………………………………………………………………页码 参考文献…………………………………………………………………………页码 (要求: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书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级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1. 课程设计目的 (1) 经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水污染控制》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步骤,达到巩固、消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2) 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污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 (3) 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1 设计题目描述 (1) 设计题目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初步设计。 (2) 设计内容 根据任务书所给定的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设计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①确定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②选择各种处理构筑物形式,并进行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书中要附计算草图); ③估算各辅助构筑物的平面尺寸; ④进行污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机械系统设计》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重点:机械,机械系统的相关概念及学科中的位置。 难点:学习机械系统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讲授提示与方法:回顾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注重机械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学生对机械系统设计的认知程度。 1.1机械系统设计在机械工程科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机械工程科学 1.机械工程科学的定义: 机械工程科学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和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2.机械工程科学的组成: P1图1.1 (1)机械学:机械设计过程(核心部分); (2)机械制造:机械制造过程(基础部分)。 3.机械学所包含的内容: P3图1.5 二、机械、机械系统、系统 1.机械:关于机械的定义,目前尚无严格的定论,一般可归纳为: (1)须由两个以上的零、部件组成; (2)这些零、部件的运动部件,应按设计要求作确定的运动; (3)将外来的能源转变为有用的机械功。 【举例】机械产品:汽车、拖拉机、机床、钟表…… 2.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一定联系的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整 体。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都是 系统。 3.机械系统:由若干个零、部件及装置组成的,彼此间有机联系,并能完成特 定功能的系统,称之为机械系统。 4.系统应具有下述特性: (1)目的性:完成特定的功能 (2)相关性与整体性: 1)相关性: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整体性:评价一个系统的好与坏要看该系统的整体功能 (3)环境的适应性: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干扰有良好适应性 三、机械系统的组成: P4图1.6 1.动力系统:为系统提供能源(动力源) 2.执行系统:是系统的执行输出部分 3.传动系统:把运动和动力由动源传递给执行系统的中间环节 4.操纵、控制系统:使前三者协调动作和运行 5.支承系统:支承和联系各机件 6.润滑、冷却与密封系统:

C语言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c语言程序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统计学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江俊君 日期 2016/6/11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1.课程论文题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2.程序设计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3.功能模块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数据结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5.算法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6.程序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7.程序运行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8.编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9.总结心得及良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1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大学论文

目录 第一部分:我的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职业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我的就业意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机械行业前景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自我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强化职业能力的方案途径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BCM试验台机械系统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 (10) 前言 (10) 第1章汽车BCM概述及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1) 1.1BCM在汽车中应用的必然性 (11) 1.2BZ10重卡汽车BCM的结构 (11) 1.3汽车BCM功能及测试原理 (14) 1.4汽车BCM试验台的前景分析 (17) 第2章BCM试验台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19) 2.1 BCM试验台的总体布局设计 (19) 2.2 BCM试验台工作过程分析 (20) 2.3 BCM试验台主要装备形式的选取 (20) 第3章供料装置的设计 (21) 3.1 供料仓的设计 (21) 3.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设计 (22) 3.3 驱动电动机的选型与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同步带轮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测试装置及输送装置的设计 (24) 4.1 测试装置的设计 (24) 4.1.1测试装置的整体结构 (24) 4.1.2测试装置的主要部件设计 (25) 4.2 输送装置的设计 (25) 4.2.1输送装置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25) 4.2.2输送装置的主要部件设计 (2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范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习报告 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班级:信息1101 姓名:杨刚 学号:1125486514 成绩:优 评语:该课程设计详述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结构清楚,格式能够按照要求完成;重点内容叙述较好,内容较全面;整体设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但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年月日

一、课程学习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学习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和设计主要是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规划 第二阶段:系统分析 第三阶段:系统设计 第四阶段:系统实施 第五阶段:系统运行与维护 1、系统规划阶段 该阶段是将组织目标、支持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信息、提供这些必须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这些信息系统的实施等诸要素集成的信息系统方案,是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发展远景的系统开发计划。鉴于在实践中选题“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其系统规划阶段是针对酒店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为提高酒店信息管理水平,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信息系统开发规划。 其主要任务是在开发环境的调研基础之上,确定酒店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向、系统需要达到的目的,制定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政策和策略,做出人力、财力和物资的总体安排,制定来发活动的进度安排,制定MIS系统的总体结构,以确保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下调行,避免开发的孤立性和重复性,同时预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明确系统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和准则。从战略角度为系统开发

CM6132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精密车床主轴箱与变速箱系统设计说明

目录 绪论 (1) 1.概述 (5) 1.1机床主轴箱课程设计的目的 (5) 1.2设计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 (5) 1.3操作性能要求 (6) 2.技术参数确定与方案设计 (6) 2.1原始数据 (6) 2.2开展CM6132功能原理设计 (6) 3.运动设计 (7) 3.1确定转速极速 (7) 3.1.1计算主轴最高转速 (9) 3.1.2计算主轴最低转速 (10) 3.1.3确定主轴标准转速数列 (11) 3.2主电动机的选择 (12) 3.3变速结构的设计 (14) 3.3.1 主变速方案拟定 (14) 3.3.2 拟定变速结构式 (14) 3.3.3拟定变速结构网 (15) 3.3.4 验算变速结构式 (16)

3.4绘制转速图 (17) 3.5 齿轮齿数的估算 (20) 3.6 主轴转速误差 (23) 4.动力设计 (26) 4.1电机功率的确定 (26) 4.2确定各轴计算转速 (26) 4.3 带轮的设计 (27) 4.4传动轴直径的估算 (30) 4.5齿轮模数的确定 (33) 4.6主轴轴颈的直径 (36) 4.6.1主轴悬伸量a (36) 4.6.2主轴最佳跨距0L 的确定和轴承的选择 (36) 4.6.3主轴组件刚度验算 (37) 5. 结构设计 (38) 5.1齿轮的轴向布置 (39) 5.2传动轴及其上传动元件的布置 (40) 5.2.1 I 轴的设计 (42) 5.2.2 II 轴的设计 (42) 5.2.3 III 轴的设计 (42) 5.2.4 带轮轴的设计 (42) 5.2.5 Ⅳ轴的设计 (43) 5.2.6主轴的设计 (43) 5.2.7 主轴组件设计 (43) 5.3齿轮布置的注意问题 (44)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Your school brand here(学校图标)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系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1年?月??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 (1)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1) 三、设计内容 (1) 3.1 变频电路工作原理(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 (1) 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 (1) 3.1.2 (1) 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1) 四、本设计改进和建议 (2) 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2) 六、主要参考文献 (2) 附录 (2)

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可以围绕为了熟悉××课程,学习××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能力、掌握××知识等方面展开讲述。 (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对你所设计课题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结合设计任务书中内容阐述,你所做设计有什么意义,用到哪些主要参数指标) 三、设计内容 主要包含的内容: 1、变频电路的结构设计(例如:PWM交-直-交变频电路结构),对变频电路的原理进行说明,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2、仿真结果分析,按照任务书中对仿真结果分析的要求进行。 3.1 变频电路工作原理(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3.2 … 3.2仿真结果与分析

四、本设计改进建议 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六、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是按照毕业论文对参考文献的标准列出)例: [1]易跃春. 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市场分析[J]. 国际电力,2004,(10):54-59 [2]迟永宁. 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研究[D]. 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3]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 Global wind 2006 report. Brussels,Belgium:2007 [4]欧洲风能协会/国际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中国.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的12%的蓝图[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 附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