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0819

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0819
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0819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迪沟湿地公园位于皖北平原颍上县东北部,以迪沟镇的地域范围为依托,总面积为2800hm2。迪沟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良,有丰富的湿地生物资源。

迪沟湿地公园的地势西高东低,其边缘受西淝河、济河的水患灾害影响,形成大面积低湖洼地和坡岗地,又因自1996年以来,迪沟镇列于国家大型煤矿——谢桥煤矿重点开采区,加之四周罗源、展沟、刘庄、顾桥、丁集、张集、新集等煤矿的不断开采,地面持续下陷,一部分村庄和农田变成湖泊和低洼地,形成了大面积水域,水面面积达到1900hm2。近几年,迪沟镇政府在湿地的保护、宣传、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更有效保护水禽资源,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迪沟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并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建设更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谐一致目标。

1.2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5)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

《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1992)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2)

1.3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注重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吸收国际、国内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始终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指针。

以资源为依托,以保护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突出重点,讲究特色,注重产品策划。

利用区位、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当地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等宏观政策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方针,把保护和恢复湿地景观、改善湿地水质、注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民俗文化的延续为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模式。

1.4 规划基本原则

(1)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符合现阶段国家对湿地保护与开发原则的整体要求。

(2)注意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规划的编制注重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3)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要着重突出生态效益,注意发挥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同时也要发挥游览观光、度假休闲,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4)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控制、重点突出、阶段发展的原则。依据各地段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旅游资源类型等状况的不同,把湿地公园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规划,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管理得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5)注重社区参与、谋求共同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通过一些旅游项目的设计,为当地居民充分参与到湿地旅游中创造多种途径的就业方式,以改善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和缓解日渐突出的就业压力。注意旅游产业与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等传统产业的结合,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一条多种产业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实现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1.5 湿地公园性质

平原煤矿塌陷区湿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随着两淮煤矿开采范围进一步扩大,塌陷区湿地将逐渐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生境。因此迪沟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为:在保护和展示平原塌陷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塌陷区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和鸟类变化为研究重点,集塌陷区湿地生态保护、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建成我国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示范的重要基地。

1.6 规划目标

在维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掘迪沟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力争把迪沟湿地建设成为湿地景观展示并集观光、度假、休闲、环境教育、科普和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湿地公园,实现迪沟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7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9~2018年。规划分为三期实施: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18年。

第二章基本情况概述

2.1 地理位置与范围

安徽迪沟湿地公园位于阜阳市颍上县东北部,北靠西淝河,南临济河,与淮南市凤台县、亳州市利辛县接壤。地处济河与西淝河交汇处,距颍上县城20km,距阜阳市区60km,行政区划隶属安徽省颖上县迪沟镇。迪沟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9′37"~116°26′13"、北纬32°47′05"~32°49′36"。范围包括三河、五岔、谢彭、卢高四个行政村。湿地公园南临谢桥煤矿、罗源煤矿,北临展沟煤矿、生态农田,西临刘庄煤矿,东临顾桥煤矿、丁集煤矿、张集煤矿、新集煤矿。

迪沟湿地公园南湖丰水位25.3m,丰水面积1900hm2。枯水位23.7m,枯水面积1030hm2,平水位24.5m,水域面积1300hm2。

2.2 自然条件

2.2.1地质地貌

迪沟湿地公园地处淮河平原西北部,地貌类型以河漫滩、洼地、湖泊为主,局部分布河间平原和孤丘。地势总体为西高东低,海拔高差为 5.6m,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多在洪水位以下,多数滩地、洼地在汛期时洪涝灾害相当严重。湿地周围土壤多为棕壤,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

2.2.2 气候

迪沟湿地公园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该区气候具有以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带气候特征,既兼有南北方气候之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同时又兼有南北方气候之短——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涝,旱涝灾害频繁,表现出气候明显的变异性。

(1)气温

年均气温14.5℃~15.0℃,1月平均气温1.0℃~1.2℃,是阜阳地区相对暖区,7月平均气温28℃;常年月气温波动幅度以2月最大,可达9℃,以9月最小,一般在3.5℃;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接近35℃,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在-14℃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21天。

(2)日照和辐射

年均日照时数为2183.7~2425.3小时,北多南少,相差251.6小时。一年之中,以8月最多,2月最少。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而变化显著。太阳辐射总量自北向南为5000~5150MJ/m2。

(3)风

迪沟湿地公园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交替变化。全年以偏东风居多,冬季盛行北至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季以东南风居多,秋季多东风至东北风。地区年平均风速在2.3m/s~3.5m/s 之间。月平均风速以3月和4月风速最大,接近4m/s,冬季风速次之,夏秋季风速最小。超过8级或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8~10天。

(4)降水和蒸发

常年平均降水量950mm左右,1954年降水量最大,为1722mm,1966年降水量最小,为389.6mm。地区年蒸发量1614.1mm~1928.9mm,随季节变化而不等,以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一年之中,6月蒸发量最大,可达年蒸发量的1/7~1/6,1月蒸发量最小,低至60mm左右。

(6)相对湿度

迪沟湿地公园位于半湿润区域,相对湿度稳定。3~6月相对湿度较大,在82%以上;10月至翌年1月较小,在78%以下;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2.2.3 土壤

迪沟湿地公园区域由于地处暖温带南缘,地带性土壤应为棕壤。但由于该区域大部分为河间平原,开发利用历史久远,地下水直接参与成土过程,加之河水泛滥的侵蚀和覆盖,导致土壤结构、类型错综复杂。

该区域土壤类型主要分为4类,分别为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和水稻土。其中,砂礓黑土为主要耕作土壤,潮土是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影响,并经过旱耕熟化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颍河沿岸地带;棕壤系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的土壤,分布不均;水稻土是砂礓黑土、潮土和棕壤经过长期水耕植稻熟化而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域。

2.2.4 水文水质

颍上县南临淮河,北接西淝河,中贯颍河,境内有小润河、八里河、济河及流域面积20km2以上的大沟、内河25条,中小沟纵横成网,大小湖泊72个,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河沟总长2028km,水资源总量年均8.76亿m3,其中地表水4.95亿m3。根据颖上县40年(1951~1990年)水资源可利用量统计结果表明,该县水资源丰富,总面积达21800hm2,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分布上,基本特点为南多北少。

(1)地表水

主要来自降水,地表水径流深度一般为200mm~300mm,年际间和季节间变化较大。客水主要来自淮河、颍河,其次是西淝河、济河、润河等,共长273.3km,流域面积1885.6km2。其中淮河流域743.9km2,西淝河流域223.8km2,淮河年径流量1.23×1010m3左右,颍河为4.97×109m3左右。

(2)地下水

颍上县分布在1097km2内0m~40m浅层地下水蓄水量1.7×109m3,埋深2m左右。富水区(颍河两岸)单井出水量可达40 m3/h~50m3/h,贫水区单井出水量在20 m3/h左右。中层水埋深在40m~110m,深层水埋深在110m以下。现在地下水使用主要集中在浅层水,可开采量在2.0×108m3~2.5×108m3。

2.3 社会条件

2.3.1 行政区域

迪沟湿地公园位于迪沟镇,迪沟镇总面积58.8km2,辖7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迪沟经济开发区。

2.3.2 人口数量

迪沟镇总人口4.25万人,镇区人口2.13万人,主要由汉族组成。

2.3.3 交通、通信

迪沟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网已初步形成。224省道颍利路纵贯全境,是迪沟与外部连接的主要通道;南接合阜高速公路;北接界阜蚌高速公路,西临京九铁路,迪沟距离与之连接的颍上火车站仅8km;距离阜阳机场58km,距合肥机场180km,车程在2小时以内;镇村公路连网,全部柏油路面。建成移动和联通两座通讯基站,改造农村低压线路7000m,投入300多万元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沿湾圩堤治理工程。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52.9%。

2.3.4 土地或资源权属

迪沟湿地公园位于迪沟镇三河村、五岔村、谢彭村、卢高村四个村,占地2800hm2,土地权属集体土地所有和使用;经营权属颖上县迪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使用权和经营权无争议。

2.3.5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根据全国拟定的土地利用现状与结合迪沟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将土地共分为7大类:耕地、林地、园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其他。土地利用主要特点是:70%耕地,水域、宅基各占10%,园林和交通占10%。

迪沟湿地区域主要用地分为:水域、耕地、住宅用地等5类,其中,耕地与水域面积占90%以上,水域用地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和蛋鸭养殖。

2.3.6 地方经济

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1556万元,棉花、粮食、油料和肉类总产量分别为88吨、3216吨、70吨和1800吨。粮经比例发生显著变化,由1992年的7.1:1,调整到4.2:1,城镇居民收入达5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1元。林业生产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人均占有绿地90m2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商贸流通繁荣活跃。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

个私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经营规模达100万元以上的有9家,50~100万元的有16家,10~50万元的有48家,10万元以下的有65家。

2.3.7 社区发展

经过10多年的滚动发展,总投资近6亿元,城区面积达4.5km2,建成了“八纵八横”、宽42m的水泥街道,黄牛、服装、鞋类三大专业市场,迪沟农民文化广场,佛教圣地竹音寺,旅游胜地生态园,民营工业园区和28.8万m2的安居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拥有全省乡镇首家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新阳光大酒店。

迪沟镇现有1所中学,12所小学,1所幼儿园;小学生4800多名,中学生2800多名;在编在岗教师206名,其中中高级职称98人。迪沟中学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学校”、“市级文明单位”。位于镇区内的安徽涉外旅游职业学院是安徽唯一一所旅游类、大专层次、全日制职业学院,并首创了“旅游胜地学旅游”的崭新办学模式的,该学院占地23hm2,建筑面积80000m2。

迪沟镇有7个村卫生室,方便当地农民看治。各行政村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节目,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2.4历史和法律地位

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臵“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迪沟镇原隶属于陈桥区,1992年撤区并乡时由汤店和卢圩合并成立汤店乡,1999年12月改汤店乡为汤店镇,2007年2月改为迪沟镇。

迪沟镇通过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劳动,变得美丽富饶、神奇自然,成为淮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05年年底迪沟旅游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生态旅游景区”,2007年迪沟镇荣膺建设部颁发的全国首批十大“园林城镇”的称号,近年来,还分别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生态农业示范点”,以及“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十大旅游休闲基地”、“全省绿化先进城镇”、“全省绿化环保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诚信旅游企业”、“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等称号。

第三章湿地资源与建设条件评价

3.1 湿地生态资源评价

3.1.1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迪沟湿地水域主要是由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而形成,湿地地貌形成期较短,水域以下的地质结构变化尚处在待稳定时期,同时湿地生态系统也处于初期发育阶段,湿地植被正发生阶段性的变化。由于地面塌陷的时间不一致,在其上形成的湿地植被发育时间也不一致,从刚刚塌陷形成的次生裸地到较为稳定的当地气候带下的顶级湿地植被群落,以及之间各个演替阶段的植被类型在这里都能找到。随着塌陷区的不断扩大,这种情况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出现。

3.1.2 地理位置与气候的独特性

迪沟湿地公园地处淮北平原,三面环水,四周矿产资源丰富,形成过程独特,湿地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适宜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形成了生物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的湿地特征。

3.1.3 湿地区域的可利用性

迪沟湿地公园水源补给完善,水质状况良好,周边矿业生产没有对湿地区域构成污染威胁,有利于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湿地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又紧靠镇中心,交通便利,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发挥其集教育、科研、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服务功能。

3.1.4 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性

迪沟湿地公园内生物资源丰富,还分布有许多具有重要科研、经济、文化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

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种,水生植物中有野菱等保护植物。

3.1.5 水体水质的优良性

阜阳市环保监测站对迪沟镇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表明:水中高锰酸钾盐指数全年为每升2mg~4mg,非离子氨小于每升20μmg,水中汞、锡、铅等重金属均未检出,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B 类标准。

3.2 湿地生物资源

3.2.1 鸟类

迪沟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共有鸟类14目33科92种,按照区系组成分析,既有广布种,又有古北种和东洋种,其中广布种鸟类最多,共17种,东洋种次之13种,古北种鸟类12种;按照居留型对42种鸟类进行分析,繁殖鸟类最多,有34种,非繁殖鸟类8种,其中冬候鸟5种,旅鸟3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白琵鹭、白枕鹤、灰鹤、斑嘴鹈鹕、小天鹅、黑鸢、普通鵟、红隼、游隼。

3.2.2 鱼类、两栖及爬行类

湿地内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底栖动物等动物资源亦丰富多样。其中,鱼类资源6目11科43种,两栖、爬行动物资源8科13种,小型兽类资源5目8科15种,有啮齿目、食虫目、食肉目、翼手目和兔形目。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湿地动物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之所。

3.2.3 湿地植物

迪沟湿地公园共调查到野生植物22科29属33种,其中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5种。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主要为野菱,多分布于鱼塘、沟汊等地;沉水植物主要有眼子菜、菹草等,分布于较深水体中;挺水植物主要分布于水边、沟边,主要有菰、菖蒲、莲等。

3.3 经济、旅游和管理水平评价

3.3.1 经济评价

迪沟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经济。依据大面积湿地,开展网箱养殖和蛋鸭养殖,在低洼地,种植种草2000hm2,引导群众养殖黄牛、山羊、鸡、鹅等,促进当地经济有效发展。在此基础上,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迪沟镇把握塌陷区的移民建镇的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生态城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了迪沟的经济发展。2007年完成了地区生产总值2.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6788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35.6万元,农民银行存款超过1亿元,私营经济新增从业人员2000多人,新农村建设被确定为“全国煤矿塌陷安臵建设示范点”。

3.3.2 旅游资源评价

迪沟湿地公园位于颍上县东北部,地理分布属典型的淮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迪沟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丰富多彩,水域环境优美,民风民俗多姿多彩,国家AAAA级迪沟风景区集自然生态、城镇园林、佛教文化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迪沟湿地公园紧邻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八里河和生态环保“全球500佳”的小张庄风景区,地理位臵优越,这些旅游资源为迪沟湿地公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际遇。2006年旅游人数50万,收入401万元,2007年旅游人数89万,收入787万元,迪沟的旅游发展呈上升趋势,这为以后湿地公园的湿地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3.3 管理水平评价

目前,迪沟湿地公园各项事务由迪沟镇人民政府、迪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多年来迪

沟镇建立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采取宣传、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工程等各种手段和有力措施,实行统一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充分发挥湿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大力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的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宣传国家保护湿地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法规,宣传保护湿地的科普知识,宣传保护湿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开展保护湿地的有关活动。大力营造保护湿地光荣,破坏湿地可耻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保护湿地的良好习惯,把保护湿地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3.4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3.4.1 对塌陷区湿地有效保护的必要性

湿地公园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保护区和公园,它的内涵更加丰富,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塌陷区湿地是一种新兴类型的湿地,目前对它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还不成系统,但对塌陷区而言,日渐扩大的湿地已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同时,湿地的生态作用也至关重要,如何对塌陷区湿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家鼓励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展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工

作,建立湿地公园作为近年来国家林业局面向非自然保护区地域所提倡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形式,在充分考虑湿地资源承载力的条件下开发适宜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湿地观光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充分挖掘保护各类湿地资源具有示范性的推广作用。但目前经评审通过的国家湿地公园当中,还没有以塌陷区湿地为对象的湿地公园,所以建立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将填补我国湿地公园这一重要类型的空缺,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的区域和类型代表性,有利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宏观布局的合理性。

3.4.2 塌陷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典范

以塌陷区湿地资源为依托,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相结合,打造塌陷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典范。结合大面积塌陷水面及湿地的优势,新建一些湿地旅游项目,增加湿地旅游内容。在游览活动区建水面运动中心、水上乐园、露天游泳场和人工沙滩等水上旅游项目;在湿地体验区规划建设生态岛、鸟类观测站、珍禽养殖场、专类观赏园、农家乐园、水村渔舍等,供游人垂钓或用传统鱼具捕鱼,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湿地的景观特色,亲近自然、走融入自然,亲身体验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和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在湿地展示区水边可种植大面积芦苇、蒲草、芦荻等水生植物,放养各类水产品及水禽、水生作物,同时,开发农家乐项目,邻近湿地可开辟百亩农田和果林,种植各种时蔬、各种果树,以及设传统农具,让参观者体验农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之劳作,寻找农家乐趣。

3.4.3 建设基本条件分析

根据迪沟湿地公园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规定的划建湿地公园的基本条件,逐条

对照迪沟湿地公园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如表3-1),评价结果表明,迪沟湿地公园已经具备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与管理条件。

表3-1 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基本条件分析

第四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区划

4.1总体布局原则

迪沟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环境中的作用。

4.1.1系统保护的原则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2)保护湿地景观的连贯性

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

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4)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贫瘠化,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4.1.2合理利用的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

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4.1.3协调建设原则

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臵。

4.2功能区划

根据迪沟湿地公园现状结合有关规范,在功能区域划分上,为了便于保护和管理,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将迪沟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

4.2.1湿地保育区

迪沟湿地公园的东部,东至张扬、西至张圩,北至彭海,南至谢桥镇小王庄,总面积650hm2,其间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大量的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白枕鹤、灰鹤和白琵鹭在此栖息,为迪沟湿地公园的重要湿地,因此将其规划为湿地保育区,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3.2%。

在湿地保育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臵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湿地保育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湿地保育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臵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

为前提。

4.2.2湿地展示区

在湿地保育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也是作为湿地保育区的缓冲地带,其面积1027hm2,西至谢老郢,东至济河,南至老万店,北至高庄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6.7%。

在湿地展示区内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和湿地自然景观等生态功能的区域,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湿地展示区的在其建设鸟类观测站、湿地管护点和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的建设等。

4.2.3湿地体验区

在湿地公园的西部,展示区的西侧,相对于湿地保育区和湿地展示区来说,其湿地的生态系统相对缺失,其保护的重要性较低,在此规划湿地体验区,面积860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0.7%。

在湿地体验区规划建设生态岛、鸟类观测站、珍禽养殖场、专类观赏园、农家乐园、水村渔舍、水上乐园、露天游泳场和人工沙滩等。可以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湿地的景观特色,亲近自然、走融入自然,亲身体验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和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

4.2.4游览活动区

在离迪沟镇较近湿地公园北部,其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面积260hm2,规划为游览活动区,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9.3%。主要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主要包括生态园、天鹅湖、竹音观鸟园、风情小镇、儿童乐园等。

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

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4.2.5管理服务区

在游览活动区南侧,颖利路以东,面积约3hm2的非湿地区域规划为管理服务区,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0.1%。管理服务区是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建设的可供参观者进行休憩、餐饮、购物、娱乐、医疗、停车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宣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管理服务区建设立湿地公园管理处、科普宣教中心及停车场等。

4.3 规划建设理念

4.3.1 规划建设理念基础

根据规划区的条件分析和湿地的主要功能,以及所面临的湿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迪沟湿地公园建设主要任务是修复和重建湖泊湿地,强调水系的自净功能,兼顾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科研创新,探索当地社区参与湿地开发的新模式。

该湿地区域的建设是皖北地区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和重建的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后,该湿地将成为皖北地区生态旅游网络的重要一环。针对平原地区因煤矿开采而迅速形成大面积湖泊湿地的普遍问题,该工程的实施将充分体现迪沟进行塌陷区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决心,进而为解决煤矿塌陷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提供一个典范。湖泊湿地的修复和管理涉及目前国际恢复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项目的实施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将对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3.2 规划建设理念形成

基于本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土地资源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一、公园简介 1、公园范围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二期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2、公园性质 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二、绿化保洁 1、公园绿化 灞桥湿地公园内植被丰茂,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避免外来种。本地植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 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灞河水量,因地制宜,种植适宜植物,既要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要满足审美的需要。灞河泥沙较多,可以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搭配。在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松等进行种植,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湿地公园,应尽量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

某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化大纲版)

********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 二零一零年五月

项目名称:********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主管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人:******** 编制单位:**** **** 项目负责人: 编制小组成员: 成果审核:经审查,本项目符合有关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同意提交。签发日期: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项目概要 (1)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1) 三、研究依据 (1) 第二章项目背景 (3) 一、宏观背景 (3) (一)经济背景 (3) (二)旅游发展背景 (3) (三)旅游政策背景 (3) (四)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3) 二、项目概况 (3) (一)自然地理 (3) (二)社会经济 (3)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第三章旅游资源条件评价 (5) 一、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5) (一)景观资源 (5) (二)文化资源 (5) 二、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5) 三、项目区资源条件 (5) 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7) 一、市场分析 (7) 二、游客规模预测 (7)

一、空间布局的依据与原则 (9) 二、总体结构布局规划 (9) 三、旅游规划设计 (9) 四、旅游投资估算 (13) 五、建设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14) (一)建设总目标 (14) (二)近期目标 (14) (三)中期目标 (14) (四)远期目标 (14) 六、永久性建筑及辅助设施 (15) 第六章效益评价 (16) 一、经济效益评价 (16) 二、生态效益评价 (16) 三、社会效益评价 (16) 四、风险分析 (17)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9) 一、区域环境状况评价 (19) 二、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19) 三、区域环境保护措施 (20) 第八章组织管理、人力资源需求及安全消防 (21) 一、组织管理构架 (21) 二、运营规划 (21) 三、保障措施 (22) 四、防火和安全 (23)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项目提要 (1)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 1.3主要建设指标 (3) 第二章基本情况 (6) 2.1自然地理条件 (6) 2.2社会经济条件 (8) 2.3历史沿革 (10)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0) 第三章湿地资源 (12)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2) 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3)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5)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18)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19)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0)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1)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第五章总体布局 (24) 5.1湿地公园范围 (24)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4) 5.3规划指导思想 (24) 5.4规划原则 (25) 5.5规划依据 (25) 5.6规划期限 (27)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27) 5.8功能分区 (29) 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29)

第六章保护规划 (32) 6.1 规划原则 (32)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33) 6.3水岸保护规划 (34)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34) 6.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34) 6.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35) 第七章恢复规划 (38) 7.1 规划原则 (38) 7.2 栖息地恢复规划 (38)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40) 8.1科普宣教设施 (40) 8.2解说标识系统 (42) 8.3标识系统 (43)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44) 9.1科研规划 (44) 9.2监测规划 (44)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48) 10.1规划原则 (48) 10.2资源利用方式 (48) 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49) 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50) 10.5旅游项目规划 (52) 10.6游览线路规划 (52) 10.7旅游设施规划 (53)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56) 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56) 11.2洪涝防治规划 (57) 11.3防火规划 (58) 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59)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湿地公园)试题及答案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湿地公园) 试题及答案(88分)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88.0分,用时2175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对工程建设确需占用国家湿地公园土地的,必须进行( )并按程序报批。 A .环境影响评价 B .生态影响评价 C .用地影响评价 D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2.一般情况下,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建设用地不应超过园内陆地面积的( )。 A .2~3% B .5% C .3.5% D .6%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3.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 ( ) 审批。 A .省林业厅 B .国务院 C .省政府 D .国家林业局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4.湿地水文恢复包括( )和( )。 A .水质恢复、水量恢复 B .水源供给恢复、水质恢复 C .水源供给恢复、水生植被恢复 D .水量恢复、水生植被恢复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5.4、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 A.5% B.6% C.8% D.4.5%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率不低于() A.20% B.30% C.40% D.50%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下列哪种行为是国家湿地公园中禁止的()。 A.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B.湿地植被恢复 C.生态农业示范 D.商品性采伐林木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8.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湿地面积应控制在湿地总面积的 ()以内。 A.20% B.30% C.15% D.10%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9.功能区划时,在同等生境状况下,遵循流域的顺序,一般将流域上游范围区划为()。 A.恢复重建区 B.宣教展示区 C.保育区 D.合理利用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说明书(中间稿)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 2 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 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文件 办湿字[2010]191号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附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保障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的验收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自批准试点之日起6年。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由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要求及标准进行自查后,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验收;对验收达标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四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理验收,并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整改: (一)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擅自调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边界、功能分区、公园名称的。(二)尚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专门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的。(三)新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与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重叠或者交叉的。 (四)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存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属争议,或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存在其它严重利益冲突的。 (五)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土地被征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的。(六)在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从事开(围)垦湿地、开矿、开发房地产、建高尔夫球场或度假村、非法采石或挖沙等,以及其它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开发建设活动的。 第五条申请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验收申请和自查评估报告; (二)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报告;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1节规划提要 1.1.1 规划名称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20年) 1.1.2 项目建设单位 民勤县林业局 1.1.3 单位法人代表 彭智荣 1.1.4 项目主管单位 民勤县人民政府 1.1.5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 项目规划宗旨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石羊河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文景观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鸟类资源为出发点,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构建多样化动植物栖息生境,维持石羊河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积极开展湿地科研监测和环境教育等工作,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石羊河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1.7 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域: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由石羊河民勤段及红崖山水库周边区域构成。行政区划涉及武威市民勤县及凉州区。具体范围包括民勤县蔡旗乡金家庄村、蔡旗村、官沟村的部分区域,重兴乡双桥村、黑山村、红旗村、上案村、下案村、新地村、野马泉村、扎子沟村的部分区域,涉及11个村,红崖山水库管理处,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小西沟分场、扎子沟分场、红崖山分场的部分区域;凉州区洪水河桥以西、白沙河与洪水河汇合处以东、平乐林场以北区域,涉及九墩乡平乐村、光明村等2个村。规划区南北长31km,东西宽0.6~3.5km,总面积6174.9hm2。其中民勤县范围总面积6140.0 hm2,包括民勤县属5082.5 hm2,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属1057.5 hm2;凉州区属面积34.9 hm2。

第2节主要指标 1.2.1建设期限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17年,远期为2018—2020年。 1.2.2湿地公园功能区划 依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中有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石羊河湿地类型、面积、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分布等因素,将湿地公园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 湿地保育区包括规划区内石羊河蔡旗桥至重兴乡红旗村延伸到石羊河流入红崖山水库的河口滩涂以及相连部分适合水禽活动、人类活动密度相对较低的开阔水面,主要为石羊河两岸约0.8~1.9km范围内的永久性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红柳灌丛沼泽湿地及库尾湿地,规划面积2994.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48.5%;湿地恢复重建区包括规划区的红旗村柴湖以北至红崖山水库南坝以及重兴乡双桥村至民武路以北区域两部分,石羊河东岸约1.5km范围内的弃耕地、稀疏草地,规划面积1014.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16.4%;湿地宣教展示区包括南北两部分,总面积663.3 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10.8%。南部宣教展示区为洪水河桥和蔡旗桥之间、石羊河两岸约0.5km范围的永久性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红柳灌丛沼泽湿地区域,面积411.4hm2。北部宣教展示区为红崖山水库坝下以北、老外河部分区域中植被类型多样、适宜开展宣教的区域,面积251.9 hm2;湿地合理利用区以红崖山水库为中心,包括红崖山水库部分区域、水库管理区、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老外河以及现有开发利用区域,规划面积1503.2hm2,占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的24.3%。 第3节主要规划内容 1.3.1 湿地保育 建设湿地公园外围围栏49.0km;河流缓冲湿地28.6hm2;人工净化湿地及设施1处,面积20.0hm2;建设石羊河生态护岸6.0hm2;建设湿地周界隔离带32.0hm2;生态河岸整治6.0km;建瞭望塔1座;标示牌1座,界碑、界桩200个,警示牌100个;建鸟类观测点3个、鸟类投食点20处,巢箱巢台50个,水禽避难所5处,鸟

省级湿地公园申报条件

第六条湿地面积在20公顷以上,资源权属清晰,管理机构明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建立省级湿地公园:(一)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水鸟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 (三)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第七条申请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一)所在地的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提报的申请文件及申报书; (二)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反映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三)拟建省级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的证明文件;(四)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文件; (六)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向省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跨县(市、区)的需出具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第八条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遵照以下程序: (一)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材料。 (二)省林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评审;对不符合要求的,在10日内告知申请单位。 (三)申报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总体规划和有关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 (四)省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实地考察和评审结论,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第九条湿地公园采取下列方式命名: 市(设区市)或县(市、区、)名称湿地名省级(或市级、县级)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xx中部偏xx,xx地区南部。地处xx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xx接xx,xx,南接xx,xx。西毗xx,北靠xx。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xx,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xx某某头两侧,南靠xx大道,xx 某某xx,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xx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xx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xx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xx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xx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xx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xx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临海城市概况: 一、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 二、位置与人口: 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29′—29°04′之间。104国道、605省道、606省道、716省道、707省道通过市域,是台州地区的内陆交通枢纽。市区规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 三、自然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夏少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1℃,一月平均气温为5.9℃,七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高温39.6℃,极端低温-6.9℃,无霜期241天。降水主要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明显,一年有两个丰水期(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的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相对枯水期)。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明显。气象灾害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重,常有洪涝灾害发生。间有低温阴雨、干旱、冻害等。由于受海水调温的影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分明显。 四、历史沿革: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五代,临海属越国台州。及至宋代,复置台州临海郡、临海县,郡治临海。元代改郡为路,临海属台州路,明代改名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建制基本不变,府治临海。 五、城市特色与历史风貌: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国 家 湿 地 公 园 管 理 办 法 (2017版)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同时废止。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第六条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可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在所在地进行公示,经审核后符合晋升条件的设立为国家湿地公园。 第七条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 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 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 5 设立的基本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成果大纲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成果大纲 规划成果: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文件,由摘要、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 一、摘要 简述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编写参考提纲如下,规划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并鼓励规划单位以此为基础增加创新性内容。 第一章总则 规划主要内容(摘要)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1节自然地理条件 第2节社会经济条件 第3节历史沿革 第4节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三章湿地资源 第1节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第2节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3节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第4节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节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第2节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第3节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第4节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1节湿地公园范围 第2节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第3节规划指导思想 第4节规划原则 第5节规划依据 第6节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第7节功能分区 第8节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第六章保护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第3节水岸保护规划 第4节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第5节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第6节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第七章恢复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水体修复规划 第3节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第1节科普宣教设施 第2节解说标志系统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第1节科研规划 第2节监测规划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资源利用方式 第3节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第4节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第5节旅游项目规划 第6节游览线路规划 第7节旅游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第1节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第2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3节洪涝防治规划 第4节防火规划 第5节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社区公园设计导则

社区公园设计导则 1.总则 1.1.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城市公园全面发展的形势,迅速提升本省城市公园设计和建设水平,特制定本导则。目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城市公园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设计和建设生态、经济、安全的,具有游憩、防灾避险功能和景观艺术俱佳的城市公园。 1.2.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各类附属绿地的设计可以参照使用。 1.3.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化条例》及其它有关法规,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4.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 1.4.1.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原有生态为基础,把生态功能置于首位,自然生态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多样化、多元素的公园格局;保持和利用原有基地内地形、水体、植被、矿物等各种资源,避免在建设过程中造成大的破坏;或在破坏过程中加以恢复,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4. 2.以人为本和社会性原则:尊重人的使用需求,在设计中考虑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塑造人性化、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园;通过美化生活环境,倡导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现城市和社会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 1.4.3.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公园应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协调,合理设置出入口,科学布局重要的视线廊道、功能布局,合理确定公园主题;公园内应统筹考虑各功能区和景观区的内容、规模、交通组织、绿化特色、基础设施和防灾避险等要素。 1.4.4.节约性和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低维护的植物及建筑材料,达到优良的性价比和低成本运行管理。 文化性与地域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公园设计,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2.基本要求 2.1.公园类型及规模 表2.1.1 公园分类表

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公园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根据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办发[1998]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湿地公园(Wetland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第三条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一)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二)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第四条国家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湿地公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五条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坚持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统一的原则。 坚持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并适应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章公园申报和建设 第六条申报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以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为主要目的;(二)以湿地利用、科普宣育、弘扬湿地文化为主题; (三)湿地及其它土地、地被物权属清晰; (四)湿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50%以上; (五)兼有湿地生态旅游服务功能; (六)投资主体明确,投资基本落实;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有关图表、照片等资料。 第七条申报审批程序 根据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办发[1998]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决定“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工作”,湿地保护包括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是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报建设湿地公园应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一)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提供湿地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有关图表、照片等资料,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备文报国家林业局审批,审批后在国家林业局备案。 (二)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提供湿地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相应的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将有关材料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八条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由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依据林业部门的批件及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按分工管理权限报计划部门批准后,按建设部门的有关规定实施建设。并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修改总体规划设计必须经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九条湿地公园的设施和景点建设,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在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湿地公园主题工程建设和湿地保护及所需的必要设施外,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工程设施。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word参考模板

湿地公园相关标准目录 1.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 2.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0年2月20日印发) 3.《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 4.《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和规划成果,科学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我中心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三日附件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 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 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 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5.2 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 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6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 术语 2.1 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MK_22.湖域一体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策略——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湖域一体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策略 ——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①为例 侯建丽,何立羽,王萌,赵城 摘要: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之为“地球之肾”。湖泊湿地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类型之一,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6%,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承担着维系生态平衡、水源涵养、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提供人居生产生活空间等功能。通过水的汇聚,湖泊成为大量污染物的最后归宿。由于湖泊流域面积较大,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基于管理和实施的考虑,以整个湖区或截选一部分湖面及关联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红线范围,并尽量避免将村庄、农田等不可控区域划入范围内。这种边界划分方式缺乏对湖泊流域的生态安全、人居生产生活空间、产业发展等的管控和统筹。本文通过对现有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分依据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在现行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基础上,提出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管控边界的划分方式,与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共同作用,通过双重边界分层级构筑统筹城乡的完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并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湿地公园边界的构建及生态管控边界的管控内容。 关键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红线范围湖域一体生态管控边界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 1引言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由于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被称之为“地球之肾”。从1992年我国政府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到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逐步法制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关注。 截至2014年国家林业局批准的湿地公园试点569个(含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以湖泊型为主的国家湿地公园占23%,是除河流型湿地公园外占比最大的湿地公园类型。湖泊流域是汇入湖泊的来水区域,包含了水流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被、森林、水域、村庄、城镇和各种生物等。由于水的流动,湖泊成为大量污染物的最后归宿。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出于管理和实施考虑,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独特性等原则以整个湖区或截选一部分湖面及关联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红线范围,进行功能分区,提出具体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