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标签: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文字精炼,毫不雕琢。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 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借助多媒体运用音频、图示、图片、文字等材料,由浅入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拓展、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选择性点评学生的发言,调控教学进程,保证教学目标完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体会作品清幽的意境,培养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法,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知识。并借助多媒体直观画面、文字材料,领悟文章语言凝炼之美、结构美、意境美,体会作者愉悦自豪的情感。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体会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山川及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教学重、难点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精品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情感目标:3、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 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今天我们品读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解题 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读法:答/谢中书/书 答:回复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美文美读 1.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如“颓” tuí“与”念yù。 2.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导学案_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词语;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背诵《三峡》引出三峡风光迷人,导入学生旅游所见美景, 进而引入新课《答谢中书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三、朗读感知: 1.解题并认识作者。“答”和后一个“书”是什么意思? 2.诵读乐学。 学生自由读书。 学生示范读文,师生评点。 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男女生竞读课文,促进竞争。 加难度,朗读去标点的课文,促使其读出文意。 3.背诵竞学。 四、探究发现: 1.掌握重点词语,指出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消散)②夕日欲颓(坠落)③沉鳞(鱼)竞(争着)跃 ④未复(再)有能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其奇者 2.导问探学:出示四个问题,男女生分组讨论。 ①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②所写景物有何特征?③写景的方法是什么?④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是哪句话?全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①景物有高山、流水、石壁、树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鱼。②景物特点:山高、水清、石壁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很美。 ③总写分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视角:仰视——俯视——平视。④最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实是欲界之嫌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情感:自豪、陶醉。对于康乐公的钦佩和羡慕,对于普通大众不能欣赏美景而惋惜、遗憾。 五、穿越千年: 学生模拟陶弘景和谢中书两人写信的情景对话。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 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1)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 竞跃:争着跳跃;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课答谢中书书 教案

初中__二___年级__语文___学科教案 执教人 李威课 型新 授 教案 类型自 主 主 备 人 李 威 集备日期 合 作 释 疑 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使用日期主管人二、明确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课题第27课答谢中书书研讨意见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1、解题: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即书信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2、作家和作品介绍: 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重点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3、作品背景: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语言,体验归隐情趣。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教具自制PPT 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学过程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明标自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学《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点拨拓展(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达 标 训 练 一、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①四季②早 晨③坠 落④潜游在 水中的鱼⑤ 考虑、想 到⑥参与, 这里指欣赏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①四时 ..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二.课文理解题。 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3、文中的静景是:_____ ,文中的动景是:_____。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4、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 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 明确赏析: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 书 设 计 答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谢仰视高峰入云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中写四季常景俯视清流见底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书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书日夕变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怀 六、拓展迁移:堂堂清 天天清 三、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对偶 (2)对偶,借代从中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清的对象 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教后感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7

2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水平。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升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以前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所以,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来说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解决词语疑难,疏通文意。 3、自学法: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三)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王小英)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米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 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6)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鹏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字词积累: 之:的美:美景 古来:自古以来共:都 高峰:高耸的山峰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林 四时:四季俱:都 备:长久存在晓雾:早晨的雾 将:将要歇:消散乱:此起彼伏欲:要 欲界: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 处境界,即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答谢中书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4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人教版中学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秋季学期第单元课答谢中书书两课时优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 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 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 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 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 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 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

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 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 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 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 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3 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 一内容解读 1.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有高雅情怀的人总能在品味山川之美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并以此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期望自己能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具体描绘,山川美景。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凝练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清流三重景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余晖中,鱼儿

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这些句子中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认知。 3.收束全文,流露真情。 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是在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技法总结 1.结构缜密。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构思十分精巧。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答谢中书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

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1.全文是抓住哪一个字写的?共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抓住了“美”字,描写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鱼等景物。这些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顺序: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

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实词 2.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法指导:有感情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位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我们今天就跟随陶宏景、素失去共同领略山川之美、体味人物的复杂心情。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石壁()颓()四时jù()备竞()跃与()其奇者 2.理解加点的字 (1)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 ..()(5)与其奇.者() 3.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中的“答”是“”的意思,“书”即是,又叫“”或“,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字。号华阳隐居,朝人。因看透浑浊人世,隐居句曲山,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丞相’”。 三、问题导学: 1、本文可分为几层?每层主要写了什么?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训练达标: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实是欲界之仙都。 4、理解填空。 (1)“”总领全文。 (2)文中的写景角度不同,先“高峰入云”,写出了山之, 再“清流见底”,写出了水之,复“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3)文中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五、拓展延伸: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 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 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 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明代的礼仪和文化; 2.理解中书书时刻体现的为国出谋划策的精神,并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3.能分析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了解中书书为朝廷工作的实际情况; 4.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恩意识,懂得答谢之道,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2.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的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能够借鉴中书书的精神,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社团、团队等活动,为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答谢之道。 2.文本结构分析。 2.难点 1.如何懂得并实践答谢之道。 2.如何理解文本结构,领悟到作者表达的含义。

三、教学内容 1.主要知识点 1.“中书书”的职业特点 2.中书书为连庄解围之计 3.感恩与答谢 4.文本分析 2.教学过程 (1)导入 “感恩与答谢”一词,你们一定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就是感恩答谢,教育我们做一个懂得感恩答谢的好孩子。 (2)讲授 1.介绍中书书及其特点。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职业体系中,中书是皇帝的机要机构之一,主要掌管的是内廷的文书管理工作。因此,中书对于成功担任官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中书书,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他不仅聪明智慧,还充满了为国出谋划策的精神。 2.分析中书书的特点,并分析他为连庄解围的策略。 中书书的出现让张泰感到庆幸与欣喜。因为他知道中书书 不仅聪明有智,而且政治眼光独到,懂得时势变换,能静下心来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这种特点正是中书书成功为连庄出谋划策的关键。 3.感恩与回报。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八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参加人员 地点主备人课题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 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价值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具使用 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 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 备注

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又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帮助学生规范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2、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 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