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对版画的兴趣浓厚,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地展开教学,通过指导欣赏与实践,提高学生对版画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美术表现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分为版画的起源与发展、版画的分类、版画的特性及应用领域、铜版画、石版画和丝网版画、木版画制作过程、木版画的实践与体验六部分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地指导学生了解、感受版画艺术的独特艺术风貌,意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表现的能力,拓宽艺术表现的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版画的相关知识,体会版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2.体验、感受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3.尝试用木版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版画的欣赏及木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版画的欣赏及木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木版画制作的相关工具。

2.教师准备:课件、木版画制作的相关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木版画制作录像的一个片断导入本课: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

(三)讲授新课:

1.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版画是绘画和印刷工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造型艺术,是画家运用各种制版方法和印刷手段完成的艺术作品。

版画起源于印刷术的出现,中国是版画的发源地。

利用中外版画作品简介版画的发展概况

版画的制作是画家在平面的版上,通过刻、画、贴、封堵、腐蚀、感光制版等手段,或造成版面的凹凸不平,或对油墨的吸收与排斥,或造成油墨的封堵与漏印,经过印刷机或手工着色印刷,便能在纸上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印痕肌理,具有独特的印刷美感。

2.版画的分类

a.按制版印刷方式与材料的不同,分四类:

木版画(凸印版画):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国简介发展概况

铜版画(凹印版画):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和意大利简介发展概况

石版画(平印版画):产生在19世纪,随着1789年德国人森纳菲尔德发明石版印刷术发展起来

丝网版画(漏印版画或孔版画):最年轻的版画简介发展概况

把不同版种制版印刷方法和多种材料综合运用:综合版画

b.按版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油印版画、水印版画、创作版画、复制版画、电脑版画、木口木刻、木面木刻、拓印版画、独幅版画等。

举例介绍

c.按版画材料的不同还可细分为:麻胶板画、塑料板画、石膏板画、纸版画、吹塑纸版画、砖刻版画、泥版画、实物版画……

举例介绍

3.版画的特征及应用领域

特征:a.间接性b.复数性c.工艺制作性d.平面性和简洁性e.小型轻便性应用领域:书籍插图、电脑艺术、环境美化、藏书票艺术、贺年卡、商标图案、招贴广告、民间木版年画……

4.铜版画、石版画和丝网版画

借助课件分别介绍铜版画、石版画和丝网版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方法

5.木版画的制作过程:(结合录像详细介绍)a.画稿b.刻版c.印刷

6.尝试制作木版画(第2、3课时)

借助录像、演示引导学生了解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的艺术特征、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幅黑白木刻

(四)课堂总结:

围绕学生课堂作业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学习的感受,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总结:不同的工具材料、不同的制作手法造就了版画艺术世界的绚丽多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只亲自感受了黑白木刻的制作过程,但相信这个过程会令大家久久难忘。希望大家把版画艺术的学习拓展到课外,在业余时间通过参观展览、实际制作等这样的机会,加深对它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

在网上搜集木刻藏书票,并根据所受启发设计制作自己的木刻藏书票,将它们带到学校来参加“藏书票制作展”

学习建议:

藏书票的设计与制作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可采用黑白木刻或笔彩法制作,如有条件,也可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可以到商场、图书馆、书店去搜集相关资料,采集灵感。

版画学习总结4篇

版画学习总结4篇 版画学习总结[篇1]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现在,中国丝网版画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了技术的开发、材料的实验和观念的演化等阶段,在前辈们和几代丝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确立了丝网版画在中国艺术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学院丝网版画创作在这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印刷科技的进步和丝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材料媒介、形式语言和观念意识的拓展上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景象,同时随着艺术院校工作室的完善和师资创作队伍的建设及各地方创作、商业性等工作室的迅速崛起,为学院丝网版画的创作和实验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丝网印刷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印刷花布、背包图案、玩具、壁纸等,都是丝网印刷的。在版画艺术家族中,丝网版画是年轻、富有生命的一个版种,丝网所具有的年轻开发的个性和独特的绘画语言,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创作空间。 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我们来说,我们完成了从一无所知到接触,到了解,再到熟悉把握,接着到能运用并创作的基本过程,还实现了让作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经过我们的团结努力最终得到了外界的认可,最后在老师和学院的支持下开展了第一届丝网版画交流展。 走进公共艺术——版画 我们是一群敢于尝试吃螃蟹的人,对于美术学院一新型专业,我

们选择了尝试,并希望它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技术性因素可以决定一张版画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同版种有着不同的制作程序、材料和技术标准。版画的技术要求决定了从事版画创作的人先要经过技术的培训这一关,然后通过对各种技法、材料、设备的驾御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思想。为了能尽快过渡这初级阶段,课程表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版画特有的性质,制作最好能一气呵成,我们有时从早上七八点钟能足足工作到晚上十点钟,不停地工作吃饭的时间都变得不稳定了,身体上的疲惫,精神上的兴奋让我们能够努力并坚持着。 丝网版画的创作中,技术性的表达同样是贯穿作品制作过程的重要因素,同时技术性因素在丝网版画创作中不仅仅是技术技法,它还代表着丝网这一独有的灵活多样的印刷方式和语言特征,这样一种印刷方式和语言特征恰恰是由丝网印刷材料和技术的多样性、综合性所决定的,而正是因为丝网印刷材料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才容易使我们更多的“情迷”丝网印刷的技术技巧,甚至是一些肌理的完美表达,从而忽视了作品中思想观念的融入和有效传达。丝网版的前期工作是复杂繁琐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要认真对待,仔细完成的,否则最后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老师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想法思考创作,但摸索的过程是很困难和复杂的。我们经历了多次尝试,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它的不可预见性与我们的预想作品结果经常出现问题,老师指导我们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逐渐熟知了过程,同时也掌握了绘制技巧。

第七课 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第七课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 【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版画的相关知识,体会版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2.体验、感受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3.尝试用木版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版画的欣赏及木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 版画的欣赏及木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木版画制作的相关工具。 2.教师准备:课件、木版画制作的相关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 以木版画制作录像的一个片断导入本课: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 (三)讲授新课: 1.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版画是绘画和印刷工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造型艺术,是画家运用各种制版方法和印刷手段完成的艺术作品。 ·版画起源于印刷术的出现,中国是版画的发源地。 利用中外版画作品简介版画的发展概况 ·版画的制作是画家在平面的版上,通过刻、画、贴、封堵、腐蚀、感光制版等手段,或造成版面的凹凸不平,或对油墨的吸收与排斥,或造成油墨的封堵与漏印,经过印刷机或手工着色印刷,便能在纸上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印痕肌理,具有独特的印刷美感。 2.版画的分类 a.按制版印刷方式与材料的不同,分四类: 木版画(凸印版画):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国简介发展概况 铜版画(凹印版画):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和意大利简介发展概况石版画(平印版画):产生在19世纪,随着1789年德国人森纳菲尔德发明石版印刷术发展起来 丝网版画(漏印版画或孔版画):最年轻的版画简介发展概况 把不同版种制版印刷方法和多种材料综合运用:综合版画 b.按版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油印版画、水印版画、创作版画、复制版画、电脑版画、木口木刻、木面木刻、拓印版画、独幅版画等。 举例介绍 c.按版画材料的不同还可细分为:麻胶板画、塑料板画、石膏板画、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的产生都是来源于社会,美学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由于思想、宗教信仰、地域差距、生产方式以及政体的区别,产生了绚烂多样的中西方文化,共同编织着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发展与演变都犹如灿烂的星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却各成一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很多,民族发展脉络、地形地势、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等等,但这些依然是表面因素。深层次上讲,这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整体上看,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主要存在以下差别。 中国艺术绘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留白,绘画艺术中的事物并没有科学的标准,而是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写的是意境、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西洋艺术绘画,追求造型的准确,强调透视、色彩的真实形象,是一种写实的艺术表现。 齐白石虾图,是中国水墨画写意之经典。重在画虾,却未画水,墨迹间的留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衬托出虾在水中欲动还静栩栩如生的意境。其高超的笔墨技巧,运用宣

纸和墨收放自如,将虾之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水墨渲染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直觉,其“心物统一”的艺术境界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的成就,作品通过色彩和光的运用,构图和谐生动,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神态、肢体动作有的惊恐、疑虑,有的愤怒、激动,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实自然,画面生动,运用宗教题材与宗教文化表现了这一紧张不安的圣餐场面。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自古强调中庸之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主张天地和谐。而西方《圣经》中说上帝七天造万物,上帝是神,人类对神充满敬仰与虔诚,而上帝的形象依然是人形。 因此,中国多为山水花鸟画,体现雄伟浩瀚的山河或是秀气灵动的生灵,运用浓、淡、干、湿、焦五墨,勾、皴、擦、点,晕五技,画中的人物通常十分渺小,源于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追求和谐之美。 而西方最初以人物为创作对象,以神学和宗教为主题,表现着神对自然的支配和对人的关怀。拉斐尔的《圣母像》虽然已经体现在母爱和人性,但仍是高高在上,充满着

版画自编教材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程丛书——黑白木刻教程》结构大纲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雷务武潘丽萍 序 木刻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木刻黑白木刻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于印刷流通的绘画艺术,中国古时是印刷术萌芽之地,制版印刷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木刻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常用刻绘印刷的图象取代手绘的缓慢操作,印刷的发明产生了图形的附属美化功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印刷技术是伟大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解决了文化传播与流通的途径问题,它传播了技术、经验、方法,记载了历史,同时它还将图形作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播了美的内容、美的观念。印刷图形在实践其文字说明功用的同时,以美的形态呈现于纸张上,内蕴着根基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现方式之一。中国传统木刻起源于唐代,发展在宋代,兴盛于清代,延续了5个朝代的变更,但是其艺术的本身仍然没有脱离复制木刻的范畴。

随着制版印刷术的进步,木刻的功能作用减退,欧洲的黑白木刻脱离了复制传播的唯一功能,独立成为了具有个性主观意识的印刷艺术,艺术家们发现了版画语言的趣味性,发现了内涵在版画当中的艺术本质,创作木刻的概念终于成立了。黑白木刻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脱离了传统的复制绘画的身份,溶入了个人情感表现,黑白语言不再以复制画稿为目的,而转向黑白语言的自由表现,发掘黑白本身的语言潜能。观念的改变是黑白木刻独立成为版画艺术的基础,随着工具技术的革新,黑白的语言魅力尽显。 黑白木刻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国画对当时的木刻影响深远,古代的画师和工匠共同完成木刻作品,线稿的勾画由得力画师承担,单刀线刻是其特点,并把这种简便易行的印刷艺术用于生活中的教育、宣传、祈福等方面,黑与白以其最常用的语言形式深入民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个中国进入抗击强暴、力争自由的革命狂潮,全新的以创作为目的的黑白木刻形式从欧洲传入中国,引起当时进步艺术青年的强烈心灵震撼,带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新兴木刻艺术崛起,中国的木刻实现了从复制木刻到创作木刻的里程碑式的转折。革命木刻成为时代的强音,黑白语言展示出空前的活力,工具的改良使黑白木刻形式语言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由于其特有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这一时期的黑白木刻多以富力量感的大块黑白为主,刀味与木味的朴素结合更好地表达了主题和强烈的情感。以黑白为主导的木刻艺术在工具和形式语言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彻底的释放是黑白木刻形式语言得到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版画走向成熟阶段,对工具的进一步熟悉、对黑白艺术语言的进一步探索使作品日趋完善。八十年代开始,艺术的发展走向多元化的空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宽松的艺术氛围下,版画也展现出新的活力,突破以往的单一和概念,在题材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尝试全新的突破,出现了木版以外的三版(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以及电脑版画和综合版画。黑白木刻在当代的意义已截然不同,摆脱了沉重的革命责任的黑白木刻可以更专注于黑白本体语言的思考,丰富的版种衍生出多样的版画形式语言,但黑白木刻一直以其语言的纯粹性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木刻的功能变化--- 传统木刻以图象的方式实践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通过插图、纸马、门神等形式实现美化书籍、记录工序流程、辅助叙述故事情节、辟邪招福等功能,可见实用性是传统木刻的普遍特点。传统木刻通过线条的复制,主要实践的是传统审美意识下的相对固定的图象模式效果,以实用功能为制作主线,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创作木刻的独立样式,但是传统木刻经过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积累贡献了非凡的成果。 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兴起,带来的是创造木刻的独特视觉表现,同时由于其形式的表现张力和新兴木刻本身的思想精神,新兴木刻的实际功能发生全新的改变,以宣扬革命的思想、表现作者真实情感为目的。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形式。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韵的融合型国画。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现代派画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正如徐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表明中国画应

单色版画教案

单色版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单色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基本艺术表现实践。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概括能力,养成耐心细致、有计划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版画制作的兴趣,拓展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通过对版画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掌握单色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2、难点:通过复制,刻印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基本的艺术表现实践。 三、教学工具:吹塑纸、海绵纸、卡纸、宣纸、白纸、小刀、剪刀、 辊子、无色圆珠笔、美术纸、黑色水粉颜料、调色盘、水、小水桶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学5分钟) 现在是冬季,树木都凋零了,上课前我们先利用这些落叶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在自己准备的叶子上涂上黑色水粉颜料,印在白纸上。 (学生活动) 提问为什么会印出叶子?

学生回答:叶脉凸起部分沾上颜料就被印在纸上,凹下去部分在纸上印不出来就成了白色。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就是版画制作的秘密,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魅力无穷的单色版画世界。引出课题———单色版画。 2,、积极探索,自主实践:(引探、引练共30分钟) 版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印刷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艺术。我国的版画起源于唐朝,是中国美术中一个重要的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其他绘画造型艺术一样,经过不断演变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1)、版画:就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运用刀和笔等工具进行刻画后直接拓印出来的作品。 (2)、分类:根据版面材料与印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版画、纸版画等(今天我们就以学习纸 版画为主。) (3)、制作过程:画版、制版、拓版三道工序完成。 (4)、绘刻技巧:阴刻——画面上是以凹线为主的构成,画面上黑多 白少。阳刻——画面上是以凸线为主的构成,画面 上白多于黑。阴阳混合刻——有阴刻,也有阳刻的 混合刻制版。(结合范图讲解) 2、教师展示一两张黑白纸版画作品,请同学们感受黑白版画的韵味。然后请同学们(主题还没有想好,见面之后需要请教商量)自主尝试制作一副黑白纸版画。

最新中西艺术的差异讲课讲稿

中西艺术的差异 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

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两种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差异,衍生出迥异的审美风格。西方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到古罗马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罗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而到包豪斯开创的现代建筑以及目前正方兴未艾的后现代建筑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对比,则显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

版画课程纲要

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儿童版画教学 课程类型:选修系列:美术特长 开课教师:周金菊 二、课程背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使教育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延伸和拓展,使校本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得以凸现。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版画。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版画历史,欣赏古代、现代、国内、国外的优秀版画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版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培养审美情操,张扬学生个性。 三、课程目标: 1、进一步探索版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 2、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版画教育校本课程和版画特色校园文化。 3、探索版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学生综合学习之间的关系及其实施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设一支适应美术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深化版画教育特色。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版画知识 2、了解版画的一般制作过程 3、掌握版画创作技法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制作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版画创作的持久的兴趣,获得亲 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情感与价值观: 1、形成对自然、自我、社会在内的整体认知,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和对社会、对自 我的责任感。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 创新能力。 4、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四、课程简介(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本课题收集有关版画历史背景、艺术发展的资料,了解版画的历史发展以及纸版画、木刻版画等,了解版画的制作材料及工具,掌握版画的制作工艺,利用网络资源对现代版画进行欣赏和评价。从而体现民族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创造性。 五、课程对象与课时安排 面向一年级学生,招收热爱绘画兴趣和手工的学生。每周安排一次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六、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儿童版画的发展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讨论 教学要点: 1、了解版画的发展简史, 2、加深学生的印象,开拓展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版画制作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我国版画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学生谈体会 第二课时儿童版画的分类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讨论 教学要点: 1、进一步了解版画①让学生了解版画的种类根据制版方式,主要分为4种。②从材料上分,版画有木刻、丝网、金属、石版、纸版等。 2、知道版画的分类,知道我们们所学的儿童版画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的分支。 3、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版画的热情与兴趣 4、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看看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利用这一技术来制作的。

《高二美术绘画模块》第9课风姿独特异彩纷呈—版画

《风姿独特异彩纷呈——版画》一课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普及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学会学习:学习、探究版画的艺术语言。 2、学会做人:感受生活以及表现生活的艺术作品的美感,培养热爱生活 的美好情愫。 3、学会爱美:感受版画简洁、概括、有力的艺术语言,增强对版画的兴 趣和爱好。 4、学会创造:学会如何表达画面主题,如何运用版画技法,做到内容与 形式的统一。 教学要点:重点:以生活为题材的木刻版画创作技法。 难点:创作构思以及纸版画拓印技巧、吹塑纸版画制作技巧、黑卡纸版画雕刻技巧等。 兴趣点:欣赏版画的作品时学生对生活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及学生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会极感兴趣;木刻版画创作过程的乐趣及作品成功的 满足感。 知识要素:1、版画的艺术语言 2、版画稿的设计步骤 3、木刻版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拓印、黑卡纸版画的制作过程。 技能要求:初步掌握木刻版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拓印、黑卡纸版画的创作技巧教学准备:版画教学欣赏与制作图例,有关的工具与材料。 作业内容:选择某种形式(如木刻版画、纸版画拓印、吹朔纸版画、黑卡纸版画等)进行简易版画的创作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生活为题材,结合优秀版画作品的欣赏以及版画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版画的兴趣的课程。首先是版画作品欣赏,让学生体会以生活为题材的版画创作的成功典范,初步感知版画的艺术语言。然后,学生自我归纳、介绍版画艺术的有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版画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过程。最后是动作操作,设计、制作版画。本课教学由浅入深,从感知、认知、理解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展示作业体现教学成果。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摘要: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里依照园林艺术原则,进行创作而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相融合的生活境域。本文从三大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及历史上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差异;影响 纵观园林的发展史,当今世界园林艺术已形成了三大系统——中国、欧洲和西亚。其中,中国园林代表了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是欧洲几何规则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两者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当代的园林艺术创作有所启迪,使之更好地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1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本文主要从以下3 点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 1 园林布局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得游览路线复杂多变,通过延伸游览时间来展示各个景区。另外,中国园林的建筑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很小,大都从属于自然山水。建筑往往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达到“依山就势”、“自然天成”的效果,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筑尺度,一般都不大。即使有些像灵隐寺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也被有意识地隐藏于山麓林木之中,不让它去与自然风景争主角地位。至于像颐和园万寿山南麓的佛香阁中央建筑群,虽然体量高大,人工气息浓重,但从总体布局上看仍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和中心。它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景的主体,反而丰富了万寿山平淡、呆板的形象,烘托、渲染了皇家园林所需要的艺术气氛。总之,中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达到一种含蓄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西方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以建筑物为园林文化与历史景区的主体,在构图上特别强调园林的中轴线,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以突出空间布局来缩短时间流程。在游览路线的安排上,西方园林的游览路线一般都是围绕着园林的中轴线而有规则地向四周扩散,每条路线几乎都是笔直的,而且主次分明,通向中心景区或主景区的路线较宽广、显眼,通向次要景区或小景区的路线则相对狭窄、隐蔽。这样,虽然游览线路众多,但都排列有序、交接规则,游览者一入园后就感到心中有数,能轻易地到达中心景区,对于游览者极为方便,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领略整个景区。另外,与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不同,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更甚于山水。西方园林的建筑物往往是全园的主体,山水花木则被修整后作为园林的陪衬物,建筑的附属。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一种建筑物的扩张或延伸,山水花木都成了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要算这种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表现者。例如凡尔赛宫的中心主题是一座主体部分长达707 米的宫殿。它的中心部分就是当年路易十四的卧室,也是全园的核心。在宫殿的两翼,是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

浅谈版画艺术

版画艺术论文-版画艺术的生活化摘要: 通过一些画廊机构的拍卖和艺术家作品的题材来观察版画的生活化过程和发展前景。也就是版画越来越能被大众接受以及喜欢的一个过程。无论是从画廊拍卖行来看,还是从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形式来看,版画艺术的生活化过程已是必然。虽然版画至今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上还是处于边缘化状态,同时这种进程也许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通过市场宣传和艺术家的努力,我国的版画艺术界也会和国际市场接轨并成为一颗新星。 关键词: 生活化版画艺术家拍卖行创作形式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版画早在1000 多年前就作为一门重要的画种占据画坛一席之地。但是对于版画艺术,我想大多数人在概念或者形式上都是一种空白。然而随着艺术市场越来越红火,版画与人们见面机会与日俱增,也使之慢慢开始进入人们的脑海。甚至在市场上还出现了许多专家级的收藏家都加入了版画艺术生活化的道路中。艺术家们也受这种潮流的冲击,在版画作品的创作方面,也纷纷采取多种手段来迎合市场和大众的需要。我想对于版画,对于美术,对于艺术这都代表了一种进步,一种艺术和生活的自然融合。 下面我想通过两个重要方面来论述这种生活化的体现。一个是从客观方面来看这种进程,即通过版画在市场中的行情来窥其全貌。 版画最早源于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后通过路上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在欧洲生根发芽,演变。在欧洲迅速的成长起来,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后又由鲁迅先生带回了版画艺术创作历史上的辉煌,版画艺术当时风靡全国。虽然在现在的市场上,版画好像并没有出现他该有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生活化 的过程。因为生活化就是这么一个静悄悄的过程,可能你不注意,它就已经沿着这条路走着。就这样,许许多多为版画向人民大众铺路的组

走进版画之乡 传承非遗文化

三峡大学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走进版画之乡,传承非遗文化 策划书 (公益类)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二〇一七年六月

目录 一、活动主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活动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活动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活动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活动内容..................................... - 4 - 六、活动流程..................................... - 5 - 七、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经费预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活动人员 (8) 十、联系电话.............................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主办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活动主题 走进版画之乡,传承非遗文化 二、活动背景 宜昌夷陵区民间版画源远流长,传人众多,佳作纷呈,誉播遐迩。早在1993年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版画之乡”。地处鄂西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夷陵区,为巴楚文化之故地。山水钟灵毓秀,民风自然淳朴,文化源远流长。木版画、灶头画、皮影戏、窗花剪纸、挑花刺绣、山歌号子等文化异彩纷呈。改革开放的春风,绿了神州,也绿了长江两岸,夷陵现代民间版画,内容上是夷陵人现实丰富多彩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表达,肺腑的心声、时代的主旋律。艺术风格上,夷陵版画很少受西洋画、文人画的影响,淳朴稚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有雅俗共赏之妙;从主题出发,不受比例关系和透视原理的束缚,夷陵版画也成为了宜昌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 夷陵版画早在2013年就申请为湖北省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它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官庄村也是国内唯一的“民间版画之乡”。2000年来,夷陵的现代民间版画,走出了三峡,走出了湖北,走向了全国。有260余幅作品先后被全国性和省级报刊杂志发表,126幅参省美展,10多幅获奖,《草垛》曾获得"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二等奖,夷陵因此而被国家文化部命命为中国民间艺术这乡。夷陵区人民政府为抢救、保护民间版画采取了得力措施并投入了大量资金,这里先后举办版画创作班达10余次,创建了三峡民间版画院。拟以在全国发表获奖的作品镌刻在花岗岩石板上,建设了以石刻版画为主的文化广场。资助版画作者到本省、外省和进京办展览。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环境、民间生产、生活方式大大改变,原有的版画艺人大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版画艺人队伍越来越少,现在全区仅存版画作者不到10人,夷陵区版画的承传已处于濒危时期。为了进一步做好“夷陵民间版画”

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与套色版画

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与套色版画 黑白木版画制作过程2--刻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绘画模块 学校:大连市一0八中学 授课人:李冬冬年级:高一课时:1课型:新授 学生分析:普通高中课程不是高考的平台,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因此,由于生源特点不同,比如没有绘画造型的基础等,教学中就要注意针对性,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高中美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木版画能产生出学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启发学生的趣味性和创造性才能上好版画课。 教材分析:木版画制作过程基本分为:1.画稿,2.刻板,3.印刷。计划每一步骤为一课时,本节课进行木版画制作过程第二步--刻版的教学,是木版画的重要步骤,是从画稿到成品中间的飞跃过程。黑白木刻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黑白灰的巧妙构成与刀法刻痕的丰富变化,具有强烈的刀味、木味、和印味。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与鉴赏,学生们能基本了解黑白木刻应脱离对自然物象的再现模仿,强调主观感受和形式美感的自由表现,才能产生黑白木刻艺术的独特效果。而本节课对木刻艺术的刀味、木味的体会,会让同学们发现木刻刀法的力度之美,从而激发内心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冲动。 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黑白版画的刻制方法,培养以刀代笔的造型方式。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木版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提高

审美感知能力。 道德情感价值观:加强教材与生活联系,根据题材进行德育渗透,提高修养。 重点:学习木版画的制作方法步骤2--刻板 难点: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刀代笔的造型方式 关键:要体现黑白木刻的语言特点,强调刀的表现力。 教学分析: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发挥木版画的艺术趣味和学生的创造性,突出艺术学科特点,欣赏作品,动手实践,熟悉不同的用刀方式,培养以刀代笔的造型方式。落实技法,放开思路,鼓励优点,肯定成绩。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掌握方法技巧,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适当地进行分组式教学与辅导,培养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讲述法、欣赏法、实践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学生用品准备情况。 二、导入:我们上一课学习了画稿,各组同学根据已有的图案内容,进行黑白的控制与转化,都已经画好了黑白稿。下面我来考考大家啊。 提问:1、版画从形式上分,可以分为凸版、凹版、孔版、平版、混合版等。我们今天研究的木刻版画属于那一种?(木版画属于典型的凸版画,是在木板上用刀雕刻出凹凸形,在凸版面上着色印刷而把图形转印在纸上完成作品,俗称木刻。)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中国版画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中国版画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一、让版画成为大众的艺术,就必须让它同大众多接触。报刊、杂志、书籍插图都有发表版画、运用版画的机会,应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并且通过展览、展销、电视等各种媒体,使民众对这一艺术了解、熟悉,才会热爱。 二、教育是根本,要有长远目光。在国外,版画是艺术类的必修课,但是我国有的美术专业院校、师范学校竟不开设版画专业,所以教育要从美术界内部做起,而且应该重视中小学的版画教育,广泛普及版画知识,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近些年我国各地已有些版画家在为儿童版画教育事业默默地做贡献,这是非常可贵的。全国性的普及还要靠更多的人去努力。 三、版画艺术市场的培养是促进版画事业发展的关键。版画家要尊重观众的需求,要研究当代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生活状态和接受视觉艺术的方式,寻找共鸣点。版画的兴旺在于市场的对接,要有专门人才研究艺术市场,研究大众的需求心理。让大众直接认识作品、熟悉作品、评价作品和接受作品,这是版画走向大众的关键。 四、版画家自己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与社会和时代同步。近年来,一些版画展览会观众反应平平,有的作品虽然制作精良,但内容让人看不懂;有的作品艺术语言陈旧,还是半世纪前那一套;有的作品盲目西化,画面不美,这是值得反思

的。我们要努力创作出有时代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有现代感的、人民喜闻乐见的版画艺术品。好的作品终究是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欢迎的。 走出目前暂时的低谷,迎接新世纪中国版画艺术的高潮,需要认真总结中国版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无论组织和个人都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版画界继续加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文艺批评,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努力创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发市场,争取更多的人熟悉、理解、重视和支持,使中国版画再次成为真正为大众的艺术,使它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进入良性循环。在创作版画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时,鲁迅先生克服重重困难,在30年代点燃了新兴版画之火,使其成为燎原之势。我们应该发扬鲁迅精神,为中国版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为中国的版画事业兴旺发达而继续努力奋斗!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东西方不同的感知方式。所谓“感知方式”是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 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关于“美”字的说法谈起,根据后汉许帧的《说文解字》认为“羊大为美”,“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肉好吃的原因.羊在六畜中主食,味甘美,甘表示味觉的感受,因而“美”作为味觉的“甘”因而“美”字除了表示味觉感受之外,必然也包括触觉在 内,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字的本义应该是环绕着甘美肥厚之“羊”的味.触感受,而源自味,触感受的“美”字在中国古代又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除了味、触、嗅三觉之外,美字 也经常被用于听.视二觉。关于“听觉”我们从汉语有关听觉的概念“闻”字的双关性(既指听觉,又指嗅觉),由此可知,“美”可普遍使用在味.触.嗅.听四觉之中,至于视觉对象的“色”“美”字被使用的频率则更高,以至于把“美”字主要限于视觉感受方面,把“美色”主要当成视觉的对象,事实上,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即使面对纯粹的视觉对 象,其感受仍然混合着其他诸觉,尤其是触.味觉。 西方人以视.听为基础的审美意识。西方审美意识的显著特色是对视.听觉的高度重视。这一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的审美意识。尽管对视,听觉的重视源自希腊,但 是它是西方审美意识一贯的特征。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进于智慧的官能”,我们清晰的感觉到,西方审美意识具有重视和强调视.听觉的鲜明特色。西方人的审美意识对视 听二觉较之其他三觉具有特殊的重视。这一特征可以引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在西方审美意识有关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关系方面,有一种明显的断 裂和等级制倾向,扬前二而贬后三者,这种等级制说明西方审美意识具有一种尊心灵,精 神而贬肉体.物质的价值观。 第二,由于视听二觉和嗅.味.触三觉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 视听的对象必然处于视听的主体之外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嗅.味.触则必然接近对象乃至 与对象溶为一体,方能获得嗅.味.触的感受,所以,西方审美意味对于视.听二觉的重视意味着一种重视外在秩序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 意识以视.听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若把中国审美意识的这一特色与 西方审美意识的特色作一比较,便可发现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西方人普遍把视.听二觉作为审美感受,而把嗅.味.触排斥在美感领域之外。柏拉图明确地把视.听二觉定义为“理论感官”即能认识真理。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持一种断裂的宇宙观,认为神圣的价值外在 于人和世界而存在,视.听觉恰好用于感受外在对象,故而适宜认识外在的神圣价值,易 言知,在西方审美意识中,外在的美学价值决定了外在感受方式,视.听觉超越了为触.嗅.味诸觉而被有意识地提升被当作合适的审美感官。西方艺术之所以特别重视“形式”和“色彩”是因为它们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而与神圣的价值相关。 中西方艺术不同的美学价值观。“美学价值”则是指该民族或文化所认可的终极宇宙价值,它使万物对感知器官呈现为美,“对艺术的根本态度”则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 察该民族或文化的艺术面貌和特色。 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之儒家的美学价值。儒家作为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 统意识形态,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强调以文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 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 建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两边“呤咏情性”方面,导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