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苏联解体的一段历史

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苏联解体的一段历史
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苏联解体的一段历史

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苏联解体的一段历史

前面写过一篇《一个实寄封验证了一个民主体制》后,看到许多地方转载了。其实,每一个实寄封都记录了一段历史。正值12月25日苏联解体15周年之际,在这里再给大家介绍我收藏的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实集封。

收集到这枚实寄封是一次意外。我本来是不收集实寄封的,见到信封上好的盖消票就撕下来保存并把信封扔到。这一次就在我几乎要扔掉它时,我突然发现它极为特殊:在一个信封上贴的是两个国家的邮票:两枚苏联的和两枚俄国的。幸亏早年学过俄文,虽然都忘光了,终于还是认出了这两个字。

这枚实寄封记录了一段历史,那就是从苏联向俄国的过渡。我的俄国同学告诉我,那时候,因为过渡的那么突然,政府部门都没有准备。虽然邮局里已经发行新的俄国邮票,但是老百姓手里还有大量的前苏联的邮票,因此就出现了象这枚信封出现的两个国家的邮票。当时的局面发展的太快了,以至我们旁观者也是糊里糊涂。至今还有文章在讨论苏联解体的谎言和事实。顺着这枚实寄封的思路,我Google了一下因特网,逐渐地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图象。

简单概括地说,前苏联的灭亡和俄罗斯的诞生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环节:一个是“八一九政变”,另一个是《别洛韦日协定》的签署。就象一个正在维修的大楼突然经历了两次人为的强烈地震,于是它只能自己选择悲壮地倒地解体。

“八一九政变”断送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91年,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推行自由化,遭到了反对派的反对。特别是取消宪法第六条以后,人民可以自由成立党派了,一下子一千四百万共产党员就退了四百万;而且预计第二年还会有五百万人退党,共产党马上就要解体垮台。为了解除戈尔巴乔夫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职务,苏共反对派和党的机关筹备在1991年9月召开非常的苏共代表大会和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向加盟共和国领袖寻求支持,许诺彻底地扩大他们的权限并加紧准备于1991年8月签订新的联盟条约,并想让当时的具有自由开放形像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拜耶夫担任总理。这就使共产党的保守派们感到末日来临。反对派的克格勃的头子柯留其阔夫,私下联系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内务部长、政府总理和副总统等人合谋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这场政变。

他们选择戈尔巴乔夫到克里木别墅度假的契机。而且巧的是这次政变最大的障碍叶利钦,也在他的别墅阿里桑给度假。他们准备在发动政变后,叶利钦若不同意,就逮捕他。

8月15日柯留其阔夫下令克格勃监听所有领导人的电话。首先派托尔斯泰的一个重孙子--克格勃第九局、戈尔巴乔夫所在度假地克里木的克格勃头子,负责包围了戈尔巴乔夫的别墅。戈尔巴乔夫是从美国之音广播那里知道发生了政变的。

8月16日,柯留其阔夫下令克格勃七局和国防部共同组织制订计划,捉拿可能成为政变障碍的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

8月18日下午13点由成立的“该该掰”(政变委员会)派人下令让戈尔巴乔夫下台,宣布副总统依纳耶夫为“总统”。下午16点戈尔巴乔夫对外的所有联系被切断。但是戈尔巴乔夫拒绝签字下台。

8月19日0时30分,政变委员会正式宣布:戈尔巴乔夫生病,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由依纳耶夫出任总统。早晨6时政变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全民发表宣言。早晨9时,当时几乎所有闻讯政变的俄罗斯领导人,都跑到叶利钦的别墅商量对策。苏维埃议会主席哈斯部拉达夫,也跑到叶利钦的别墅。叶利钦与众人商讨起草对全苏人民的宣言。俄政府当时的总理哈德布拉德夫、列宁格勒当时的市长卡恰朵夫,莫斯科当时的副市长卢什科夫,共同签署了对全民宣言:宣布政变非法。早晨叶利钦给苏联空降兵的总指挥戈拉乔夫(后来的俄罗斯第一任国防部长)打电话。不想他是个政变者,参与了制定捉拿叶利钦的计划。他在电话里说派自己的部队来“保护”叶利钦,但事实上派来的却是穿了空降兵服装的克格勃阿利法的别动队。别动队的头子达耶夫上校被叶利钦的一个侍卫认出。叶利钦让自己的卫士假装没有认出他们,导致阿力法失去警惕后,叶利钦从别墅后门逃出。叶利钦跑到了俄罗斯政府和议会所在地“白房子”。立即与将出任苏联新总理的纳扎拜耶夫及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联系,联合抗击政变。但没有得到回复,他们在观望,看哪头风硬。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柯亚利比捷夫(后来的俄罗斯安全委员会主席)派了一个团的部队来保护叶利钦所在的“白房子”。8月19日12时25分,叶利钦跳上坦克,发表告俄罗斯人民书,宣布政变非法,号召人民反抗政变,保卫俄罗斯政府和议会。要求“让戈尔巴乔夫出来工作!”

8月20日14时,柯亚利比捷夫的四辆坦克和一个团奉命开走,留下叶利钦自己面对敌人。政变总统依纳耶夫下令列比捷夫和戈拉乔夫制定攻击白房子计划。当时阿利法别动队有六十名队员受命指挥向白房子攻击,十辆坦克包围了白房子,决定凌晨3点发起进攻议会。但被反政变的莫斯科市民组识的人墙昼夜阻止。当时所有的电视台都被政变委员会控制,但在白房子内尚有天线电台,记者们就用天线电台组织反击。

21日凌晨1时,三名市民为了阻挡装甲车被杀害。人们在大街上高喊:“凶手!”“凶手!”政变委员会派来的十辆坦克,一直堵在议会的桥前。这是最关键的时刻:白房子失守,则政变成功。但是政变委员会低估了人民保卫民主进步决心和力量,以为坦克出现一恐吓,人们就会退却。所以坦克没有带炮弹,士兵也没有枪枝和子弹。相峙之下,人们开始登上坦克,拆卸坦克。在关键的时刻,指挥这十辆坦克的上校达吉莫瓦决定支持叶利钦,率坦克向人民投降了。达吉莫瓦后来说,政变委员会确实胆怯了!最后也没有准确命令进攻白房子。“就是下令进攻,我们也不会进攻。因为挡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民,我们怎么能向人民开枪呢!”

8月22日,最后胜利的人民高喊着消灭克格勃!人群从白房子拥向克格勃总部所在地的捷仁斯基广场(后来的鲁宾广场),打砸克格勃创始人捷仁斯基的巨大塑

再来看看另一边。自从8月18日戈尔巴乔夫被围困后,他每天只能靠听美国之音广播判断形势和消息。8月20日,戈尔巴乔夫在别墅里,用一架自已的录影机,录制下对全民的宣言,担心被杀掉。这时,形势异常严峻紧张,但向着不利于政变一伙的方向发展。政变委员会成员、政府总理巴布洛夫相继宣布退出政变委员会。叶利钦派自己的助手顾柯夫去同政变方面的指挥官格拉乔夫谈判。顾柯夫打电话报告:“他们已经控制不住形势了!”要求叶利钦和自己一块儿去接回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不同意亲自前往,让俄罗斯副总统鲁斯科依前去见戈尔巴乔夫。克格勃头目柯留其阔夫也抢着去见戈尔巴乔夫。在空中他们就展开了竞争。当鲁斯科依和柯留其阔夫同时到达戈尔巴乔夫在克里木的别墅时,戈尔巴乔夫还没有决定跟哪一派走。为了防止克格勃暗算戈尔巴乔夫的座机,鲁斯科依把柯留其阔夫押作人质,同戈乘一架飞机飞回莫斯科。到达莫斯科乌奴哥瓦机场,柯留其阔夫立即被逮捕。当天,所有政变委员会成员均被捕。两天后,苏联政变总指挥长官和内务部长自杀。

至此“八一九政变”失败了。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到了终点。叶利钦已经掌握苏联俄罗斯境内实权,并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叶利钦的压力下,戈尔巴乔夫宣布暂时取消共产党。戈尔巴乔夫回到克里姆林宫,立即召集各加盟共和国重新签订联盟协定。但此刻叶利钦强硬起来,他不再要“让戈巴乔夫出来工作”并带头拒不签订新的联盟协定。尽管戈尔巴乔夫一再让步,可以签成“联邦”或“邦联”的形式,保持苏联。但是叶利钦根本不听。既然大国俄罗斯领导人带头拒签,再加此前一直闹独立的立陶宛、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小国不参加,联盟进入彻底崩溃的最后阶段。到12月份,15个加盟共和国中只剩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还没有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基本已成定局。

《别洛韦日协定》敲响了苏联的丧钟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科维奇一起商量后认为,有必要就苏联的最后结局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举行一次斯拉夫国家三方会晤。这个建议得到了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的支持和响应。为了遮人耳目,特意把会晤地点选在偏僻的别洛维日。叶利钦对外名义是率政府代表团对白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克拉夫丘克则是纯粹的“私人访问”,是应白俄罗斯领导人的盛情邀请到这里的丛林打猎。12月7日晚餐之后,俄、白、乌三国领导人坐在一起进入实质性工作。显然,这三国总统有其独特的讨论联盟的命运的法律地位。因为他们代表1922年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创始国中的三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第四个创始国是南高加索联邦,它只存在到1936年,而所有的前南高加索联邦的成员都已经退出了联盟。

最初白俄罗斯舒什科维奇提出的新组织名称为“独立国家联盟”,乌克兰总统对“联盟”这个字眼极其反感,坚决不同意这样的名称,当有人提出用“联合体”来代替“联盟”时,克拉夫丘克没有提出反对。独联体成立的重大决定作出以后,三国领导人要求法律专家连夜起草《别洛维日协定》,以便在第二天举行签字仪

经过协商的文本初稿手稿是用电子打字机打出来的,并用电传机将它复制成三份,然后送到只有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三人呆着的房间。总统们加了批注和建议后又退回去。这样反复几次,《别洛维日协定》在12月8日早晨即告完成。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始国确认自己建立的苏联死亡的事实;第二部分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是以创始国的身份)宣布建立新的联合体───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当天签署了这份文件。

此时,尽管远在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对发生在这里的事情一无所知,但他凭直觉预感到这几个人在别洛维日正在搞什么名堂。当他得知苏联国防部长刚刚与叶利钦通过电话时,马上迫不及待地把电话打到这个部下的办公室,得到的消息证实了他的预感:叶利钦等人在偏僻的树林里,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苏联解散了。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丧失控制时局的最后能力,就连他的国防部长得知苏联解体的消息以后都不愿向他报告。《别洛维日协定》签署以后,他们决定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接线员好久才找到克里姆林宫的主人,而白宫倒是一拨就通了。结果通话同时进行:叶利钦和布什,东道主舒什克维奇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而灭亡。叶尔钦接管了戈尔巴乔夫的全部权力,成为俄罗斯独立后的首任总统。1991年12月25-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确认了联盟解体的事实,并表决通过停止联盟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事宜。

关于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有许多好文。我推荐最近看到的两篇文章:一个是黄苇町写的苏联亡党祭;另一篇是白焰写的在苏联解体的阴影中,中国的反腐何去何从?。

眼看苏联解体15周年在即, 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思考这个问题。就以次文抛砖引玉吧。

俄罗斯,没有苏共的15年

作者:张举玺

平民

“每年到这个时候,所有的报纸都是关于苏联解体给老百姓造成的影响,烦不烦呀?”谢尔盖说

前首富

尤科斯石油公司原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更有传奇性。他从一名普通的共青团干部,发迹成为俄罗斯首富,又变成一名阶下囚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张举玺

孤儿

姓名:塔蒂亚娜?尤莉耶芙娜出生日期:1990 职业:学生

拍摄地:孤儿院城市:基洛夫

许多俄罗斯人对外国人收养俄罗斯孤儿很敏感,认为应该由俄罗斯人收养本国孤儿,禁止外国人收养。

干自己想做的

“兄弟,请你不要再谈苏联解体这码事,当心我跟你翻脸。你不能一直让我们生活在痛苦的回忆中吧?”谢尔盖瞪着双眼,怒气冲冲。

那是在2004年12月24日晚上,几个朋友到谢尔盖家里迎接圣诞。席间,大家免不了提到苏联解体的话题。就是在这讨论中,谢尔盖发起火来。

“每年到这个时候,所有的报纸都是关于苏联解体给老百姓造成的影响,烦不烦呀?”谢尔盖解释说。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在苏联国旗垂落的时刻,谢尔盖的父亲抱头痛哭,一口气没上来,就此告别人间。谢尔盖的母亲将这口怨气一股脑泼向了谢尔盖身上,口口声声抱怨是谢尔盖气死了父亲。

谢尔盖的母亲介绍说,谢尔盖的父亲曾是莫斯科一家军工厂的总设计师,在有一个强大祖国的自豪感中度过了一生最好的时光。到头来,“为之奋斗和自豪的苏联却被一些政客当作恶魔摧毁了”。被谢尔盖母亲阿列娜称作政客的,就包括谢尔盖。谢尔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谢尔盖父亲的军工厂,没过几年就当上了团委书记。受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新思维”鼓动,谢尔盖带头要求军工厂党委公开群众所关心的问题。

谢尔盖很快离开军工厂另谋职业,辗转组建了一家水暖管道救险公司,他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他还考上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我读新闻专业的目的,是想研究苏联解体前后的新闻环境与公开性的关系问题。苏联解体在给我造成创伤的同时,也给了我发展机遇。”谢尔盖常为他如今能够“干自己想做的”而喜悦。

如今谢尔盖收入不菲,供养着包括母亲、前妻、与前妻生养的一双儿女,以及现在的家庭。

老作家曾一贫如洗

与谢尔盖相比,米哈伊尔老人的命运却不怎么样。苏联时期,米哈伊尔是一位高产童话作家。到苏联解体前夕,他存在苏联国家银行的稿费有56万卢布。如果按照1988年外汇汇率1卢布=2.7美元计算,其存款高达151万美元。

俄联邦政府在推行货币改革过程中,曾进行了三次换币。第一次发生于1993年6月24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1992年前发行的货币全部停止流通。俄罗斯公民或持有俄罗斯居留证者在8月7日之前到银行兑换新币,但每人兑换的数额不得超过35000卢约合35美元换币发生于1996年1月1日,这次将外汇汇率定位于1美元=6卢布。第三次换币发生于1998年,将所有原卢布的面额都变成原来的千分之一。

米哈伊尔在政府推行的第一次换币改革中,就几乎丧失了全部存款。

记者1998年参观米哈伊尔在“俄罗斯作家公寓”中一套三居室的住宅时,里面除了必要的家具外,陈设十分简陋,看不出主人曾是“百万富翁”。米哈伊尔告诉记者,这套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分给他的,除此之外他没有其它财产。

为帮助这位老人渡过危机,那次拜访之后,记者从莫斯科大学找到一位要租房子的中国学生。说好每月房租50美元,老人免费陪练口语。

2004年再去米哈伊尔家,眼前情景令记者大吃一惊。添了不少新家具,主人用上了电脑。原来,他写的书有些再版后,出版社向他支付了版税。

由团干部到阶下囚

比起前两位,尤科斯石油公司原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更有传奇性。他从一名普通的共青团干部,发迹成为俄罗斯首富,又变成一名阶下囚。

霍多尔科夫斯基发迹前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被推荐为莫斯科伏龙芝区共青团区委副书记。为使团区委有充足的活动经费,1987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受命组建了“梅纳捷普”商社。

他依靠“梅纳捷普”商社和“梅纳捷普”银行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使可控资金达到300万美元。1995年12月,尤科斯石油公司公开拍卖,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份。从此,尤科斯石油公司成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摇钱树”。

俄罗斯社会分析家认为,“俄罗斯转型过程是一个掠夺平民,堆积财富,大批制造世界级富翁的过程。富翁一旦成就,就会与政治紧密挂钩。叶利钦的第二次连选成功,正是得益于寡头们的助选。”为了回报,叶利钦放出话来,“你们尽管去放心赚钱吧!”

霍多尔科夫斯基后来走上了一条“以钱谋权”的道路。从2002年起,霍多尔科夫斯基不仅出资帮助反对派政党,还操纵议会反对派对卡西亚诺夫政府提出不信任议案。现在看来,他之所以花大力气做国家杜马党派的工作、资助选举,就是因为在新议会的立法日程中将要通过新的《资源法》和《各级政权机关过剩资产私有化法》,尤科斯公司的目标是让立法结果对自己更有利而已。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政治家说:“当局接受寡头干政的‘前车之鉴’,就对以霍多尔科夫斯基从查经济问题入手,大翻其发家老账。”

15年:一个结论两种选择

本报记者史哲

15年前的12月25日,一面国旗的黯然飘落催生了15个新的国家。

15年后回眸,15个各奔前程的国家没有走出15条不同的路,也许是脱胎于同一个母体的缘故,他们各自选择,过程、方向却依稀相似。

“叶利钦当政八九年,折腾了八九年,折腾中有探索;普京上台执政,探索了五六年,探索中有折腾。早先是折腾,乱中找路,到普京时才有条理一些……”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俞邃教授这样概括俄罗斯走过的15年。

在俞教授看来,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被浓缩为四个字:破-乱-治-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逾越这四个字。15个国家都经历了“破”的阵痛,他们“乱”

的程度各有不同。

今天,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仍处于转型期,但15年已足以拉开他们之间的距离,如果依然以这四个字为标准,15个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像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已经进入“治”的阶段,正在走向复兴;大多数国家则刚刚跨进“治”的阶段,远说不上“兴”;而像格鲁吉亚等国则仍然在“乱”与“治”之间过渡。

虽然相差悬殊,但他们选择的过程似曾相识,一开始普遍想投靠西方,甚至一度全面引入西方的价值观和发展道路,但最终大多碰壁。

20世纪的时候,一位47岁的小个子,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通过武装起义,打破并着手改造了一个旧俄国;21世纪,又一位47岁的小个子,弗拉基米尔-普京,开始试图改造整治一个“乱”的俄罗斯。

乱中求治的过程虽然痛苦,但这些探索终于有了结论。俞邃教授认为,这个结论就是“本国特点”,不过这个结论却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选择:“本国特点的资本主义”,或者“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俞教授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以及一边倒政策的碰壁事实上给予俄罗斯同样的教训——当代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衔接、难以割裂,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而要搞社会主义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认识到这一点俄罗斯用了很长时间,而这正是中国改革的成功之处。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错就错在把资本主义的东西都“割”掉,为什么市场经济不可以用?为什么忽视民主?为什么多党制在有些国家不可超越?苏联垮台后,很多共产党改名为社会党,是希望能亡羊补牢,是因为过去社会主义少了,民主少了,现在才要用这些来挽救自己。

俞教授介绍,现在把15个加盟共和国都说成搞资本主义,结论也下得太早。比如土库曼斯坦,共产党只是换了个名字,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惟一实行水、电、煤气都免费的国家,贫苦的人,粮食还是国家供给;像摩尔多瓦,虽然经济比较困难,依然是共产党的总统,共产党在议会占多数。

经过各种力量的较量,形成一个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同时也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模式。深受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俄罗斯大民族主义、欧洲自由主义熏陶的普京,正是把这三种思潮相互融合与取舍,而务实地运用于俄罗斯的复兴。具体的体现就是以维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可控民主,以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平衡性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全方位外交。

这也是前苏联国家未来的方向,“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本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15年后,当大多数前苏联国家在一场前所未有的乱局中,终于渐渐找到振兴国家的方向,15年前的一幕,终于成为历史的唏嘘。此情此景,最合适的莫

过于普京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懊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家产在法院审理尤科斯石油公司偷漏税案件中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丧失殆尽,霍多尔科夫斯基本人也付出了8年监禁的代价。

随着几位寡头在普京时代先后落马,20世纪最后10年统治俄罗斯政治和经济的“寡头时代”被宣告结束。

“克里姆林宫看不见的手”

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判入狱后,阿布拉莫维奇成为俄罗斯的首富,也是俄罗斯至今为止惟一一位担任州长职务的亿万富翁。从今年1月开始,阿布拉莫维奇被普京直接任命为楚科奇自治区州长,这是他在该州的第二个任期。

2002年12月,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影响,阿布拉莫维奇以超过90%的高票当选为楚科奇民族自治区的州长。他在这块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大展宏图,拿出1800万美元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自掏腰包,在市中心建起了电影院、超市、银行和香肠加工厂。

阿布拉莫维奇是孤儿出身,苏联解体时,他从石油中嗅到发财的机会,开始以倒卖石油为业。1992年,阿布拉莫维奇结识了别列佐夫斯基,并被带入了叶利钦的社交圈子,他的买卖也越做越大。

因为与普京的密切关系,他甚至被称为是“克里姆林宫看不见的手”。

目前,阿布拉莫维奇拥有斯拉夫石油公司50%的资产、俄罗斯铝业公司50%的资产、俄罗斯航空公司26% 的股份和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

从官员到平民,从平民到富翁,从首富到阶下囚,从孤儿到高官……俄罗斯转型15年,到底演绎出几多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百姓故事,我们无从得知。但从俄罗斯动荡不安的转型过程中能否提高对居安思危的认识,则是我们今天所讲述的目的所在。

老俄共遭遇分裂

“俄共成立初年,我们曾对之寄予很大希望。”前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孙子——安德烈?勃列日涅夫跟记者介绍,“老俄共曾在杜马里把持着10个重要的委员会,我们曾经为此感到振奋。”

但是,令安德烈“振奋”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2002年4月,国家杜马中,亲政府的右翼势力联合起来,在杜马会议上对俄共突然发动了一场“政变”,剥夺了俄共在杜马中8个委员会的控制权。

“政变”成功之后,受政府支持的团结党杜马议员费图洛夫称:“俄共严重阻碍了杜马的立法工作。尤其是久加诺夫针对总统和国家政权的一些讲话,应受到法律审判……”

“您看看,这都是些什么呀!共产党内纷纷指责久加诺夫过于软弱,领导无方,导致俄共内讧,在政界一败涂地。”俄共被罢权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多时,但安德烈一提起这件事,至今依然愤愤不平。

据知情人事后回忆,由于杜马“政变”,久加诺夫号召俄共党员退出所有杜马领导职位。但是,当时担任国家杜马主席的谢里兹尼奥夫等三人认为,“俄共不能放弃在杜马里的所有领导权。”俄共以76票对25票的结果通过了决议,开除了谢里兹尼奥夫等三人的党籍。

俄罗斯政治家联盟的分析家就此事向记者表示,“从76∶25的投票比例来看,俄共必然分裂,形成激进派、温和派两个阵营。”

许多跟随久加诺夫多年的共产党员对记者说,“不能完全归罪于久加诺夫的领导失误,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共继续保持着前苏共的官僚作风和教条主义,没有平等对话,领导层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纲领,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无能为力。加上党员多为前苏共党员,年龄老化,死气沉沉,在党建方面缺乏创新。”

新俄共寻找新出路

为重振俄共雄风,安德烈联合社会主义运动、青年共产主义者联盟和左翼俄共,于2002年6月30日,在莫斯科创建了新俄共,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代表大会。

在新俄共的成立大会上,安德烈当选为该党第一任主席。他宣称,“新俄共主张平等和社会公正。立志成为一个平等对话的政党。新俄共不会为教条束缚手脚,将以生机勃勃的方针政策,吸引年轻一代参加,力争在新形势下找到俄共的新出路。”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分析说,“新俄共否定俄共,并不意味着就能取而代之。有新俄共的叫阵,不仅久加诺夫的日子不好过,就连俄共今后的日子也会如履薄冰。”

俄罗斯政治家联盟分析家伊格尔认为,“俄共在经受一系列的政治排挤和打压之后,一蹶不振。新俄共自成立以来发展了50多个分支机构,在积极吸收知识分子和青年加入组织的同时,也向前苏共党员和现俄共党员敞开大门,党员突破了1.5万人。由于新俄共既看不上现俄共,又同现政权作斗争,部分政治观察家们觉得新俄共充其量不过是一支弱小而观点模糊的左派力量。”

1991年,苏共也随着苏联解体画上了句号。有媒体评论说:“苏共是苏联的基础,也是苏联的大脑、心脏和骨骼:政党不能没有国家而存在,国家也不能没

有政党而存在。它们共同走过了不幸的道路,并在同一天灭亡。”

俄社会舆论基金会的民调显示, 51%的俄罗斯人认为苏共功大于过,只有15%的人认为苏共过大于功。

宗教信仰成为时尚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虔诚的东正教徒,他在朝拜教堂时指出:“没有东正教,就没有俄罗斯。”东正教历来就是俄罗斯的国教,1917年十月革命打破了俄罗斯由信仰东正教的统治者进行治理的历史连续性,共产主义成为苏联公民的惟一信仰。

1991年年底,随着苏共的解散与俄罗斯的改制,共产主义从俄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突然消失了,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片迷茫的躁动不安中。恢复东正教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俄联邦宪法首先赋予国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并颁布政令,将前苏联时期被占用的教堂归还给宗教团体使用,划拨专项资金,大事兴建教堂,修缮修道院。

在俄罗斯许多高等学府中开设有神学课程。神学还被写进了新闻心理学等教科书中。神甫已经走进俄罗斯军营,成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导者。对于平民百姓,上东正教堂做礼拜成为日常生活的程序。

一位叫季欣柯的博士告诉记者,“不能把俄国人的宗教信仰简单地看作是两面派。俄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东正教精神,面对强权干预,人们可以去信仰共产主义。一旦宗教信仰恢复自由,人们马上就能放弃共产主义,回到东正教的轨道上。”

普京曾在一次电视报告中强调:“在俄罗斯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东正教起着特殊的精神作用。”“俄罗斯的文化首先是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俄罗斯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它拥有永远的价值——东正教传播下来的价值。”

除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之外,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信徒在俄罗斯境内也比较普遍。俄罗斯政府倡导对东正教等教义的信仰,逐步解决了俄罗斯国民在改制过程中的信仰缺失问题。

前苏联各国对苏联“情感复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民调机构每年总要在民间做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民间调查。今年11月,“欧亚民意调查中心”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四国进行了民意调查。其结果显示,有68%的被访者对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这其中57%的人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在解释俄罗斯人的怀旧情结时,俄罗斯新闻社发表评论认为:“尽管苏联不复存在,但裂痕依旧存在:人们仍把自己的生活与苏联时期相比较。”

谈到苏联解体,2004年普京曾公开表示,“我深深地相信,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当时存在的问题“本可以在一个国家框架内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但是总统“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这句名言既反对右派为苏联解体兴高采烈,也打消了左派要求恢复苏联的旧梦,精辟地道出了前苏联各国人民对苏联的“复杂情感”。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所瓦西里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设想重新联盟,建立强大的帝国。这种想法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但在现实条件下困难重重,仿佛白日做梦。”“独联体各国实力不同,发展方向也不一致。在失去对‘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追求目标’的大前提下,推行经济同盟或者政治一体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已经加入北约集团。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先后靠拢西方阵营。

“为什么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如此钟情于加入北约?说好听点,是为了确保安全,说白了就是害怕。他们害怕帝国在俄罗斯重现。”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系主任维克多博士告诉记者。“俄罗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关于俄罗斯扩张的话题越来越盛行了。因此,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为了防止从东部来的威胁,首先躲到了‘山姆大叔’的背后。”维克多博士认为,“孜孜不倦地谈论恢复苏联的话题,只是某些政客们哗众取宠的把戏。对于俄罗斯百姓来说,苏联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事件有待历史评说

尽管戈尔巴乔夫认为现在对苏联解体做出“历史性评价”还为时尚早,但是他在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是不得不承认,“苏联解体让我们失去了祖国”。

时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的瓦连尼科夫如今仍是活跃在政坛的国家杜马议员,他称:“如果苏联没有解体,那么这将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国家!我不排除国家将会转向资本主义——两者之间并不妨碍。……”

1991年担任苏联国防部长、曾参与发动“8?19政变”的亚佐夫说:“如果苏联不解体,苏联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我的遗憾只在于,国家灭亡了,只剩下断壁残垣。我没犯任何错误。”

今年12月初,作为苏联解体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角色的叶利钦则坚称,苏联解体是必然的。他说,“像历史上众多的帝国,例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一样,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

其实,除了当事人、媒体和一些政治人士以外,前苏联国家的老百姓并不怎么热衷于讨论“苏联解体”的这一让他们感觉伤心的话题。阿列克是记者的邻居,年近50岁的他已不愿意再回想15年前的那些“如同梦境”一样的往事了,他说,“其实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那些日子如同做梦一样,一切都乱哄哄的,让人无法理解,每个人都很焦躁不安、不知所措。那段时间,局势一直动荡。大家都在关心国家到底会怎么样。就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人们议论的话题也是关于局势和国家领导人的。”而记者追问,“人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他说,“可能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也许50年以后,甚至100年以后,人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他们得到和失去的是什么

经济差距拉大

经过了 15年的思索和调整,如今一些前苏联国家已逐步走出了“苏联解体”的阴影。

俄罗斯已摆脱严重危机,俄国内生产总值由 2000年的259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 7500亿美元,职工平均月薪由当初的近百美元增加到2006年中的约370美元,有0.4%的俄罗斯人成为了百万美元的富翁。如今莫斯科大街跑的豪华轿车让人目不暇接,街道两旁的世界级高档名品店比比皆是,古典建筑与现代化大厦交相辉映。据统计,人口总数约1000万的莫斯科,汽车总量已飙升到 300多万辆,差不多每3个人就有1辆车。

今年12月16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15周年纪念日。这个国家也已摆脱了苏联解体造成的“后遗症”,没有发生任何种族冲突和社会震荡,迈上了稳定发展之路。哈是独联体最早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哈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10%,哈政府确定的2010年的发展目标已经提前两年实现,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哈国内生产总值到2015年将翻一番。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哈今年人均收入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苏联国家都走出了解体的阵痛,苏联15个前加盟共和国的发展水平还是千差万别的。据俄罗斯《观点商报》今年2月15日报道,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 2005年基本经济指标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波罗的海三国居民平均月工资较高,最高的是爱沙尼亚,它2005年第三季度人均月薪约合593美元。其次是立陶宛460美元脱维亚430美元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别以302美元、260美元、220美元和214美元居4到7位,处于中游。紧随其后的是阿塞拜疆 140美元、摩尔多瓦121美元、亚美尼亚115美元。其它独联体国家居民月平均收入均不足100美元,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在60美元左右、格鲁吉亚50美元、土库曼斯坦不足40美元,最低的塔吉克斯坦仅为28美元,其中最低月工资仅为 3美元,与最高的爱沙尼亚相比,相差近200倍。

都想融入欧洲“大家庭”

在外高加索三国,各位总统言必称“融入欧洲”。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称:“高加索国家应该成为北约和欧盟下一轮东扩的目标。格政府会……早日实现融入欧洲的梦想。”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也表示:“阿塞拜疆积极参加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逐步实现加入欧盟的战略目标。”

融入欧洲,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在许多前苏联国家,都有一个专门播放欧美流行乐的电台叫“欧洲+”,颇受当地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爱。漫步大街上,随处可听到飞驰而过的拉达车里传出的震耳欲聋的欧美流行金曲——车主正在收听“欧洲+”。

记者曾问一位年轻人:“你们为何如此喜欢听‘欧洲+’?”答曰:“我们是欧洲国家、欧洲人,欧洲人当然要听来自欧洲的声音。”说这话时,那位 20岁出头的小伙子乐呵呵的,言语中似乎透着自豪。记者又问:“那这个电台为何不直接叫‘欧洲’呢?”这下,小伙子不知如何作答,干脆来了句:“反正我就是喜欢听!”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记者似乎从另外一个角度悟出了问题的答案——奥妙就在于这个“+”号之中。在前苏联国家一些政治精英的心中,融入欧洲是他们多年的梦想和夙愿;而在传统欧洲人的眼里,这些国家却并不是欧洲,充其量只是个欧亚国家,是欧洲的边缘国家。这个“欧洲+”就形象地描述了欧洲人对这些国家的印象。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伤亡情况

B.T. 佩尔维申

【译者】永林

【正文】

战争期间,官方关于红军作战损失的通报多次变更。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宣布:“在4个月的战争中我们有35万人被打死,37.8万人失踪,而受伤者达102万之众。”这些数字分明是不真实的。斯大林把损失数字压低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为至1941年底法西斯军队已经俘虏了苏军380万名官兵,而实际被歼灭的作战军已超过600万人。

苏军在西部边境集中了170个陆军师(103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9个摩托化师和7个骑兵师)和4个旅。边境部队的总人数达290万,而全军只有530万人,所以西部战线在战争的头4个月里给我军的有生力量带来了重创。

战争开始后,许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作为政治工作者被派往部队。仅6月27日前,就有1.8万名党员派往前线,3天后又有2.3万名党团员充实到作战军中。仅战争的头6个月就有6万名党员和4万名团员作为政治工作者被派往前线,他们在与德军作战的第一个星期内就全部阵亡。当时,凡18~19岁的青年都成了士兵,到战后,1922~1924年间出生的男性中还活着的只剩3%。

战争期间苏联的伤亡包括列宁格勒因饥饿和寒冷而死亡的人数,还有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大会战和其它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和游击队员。这个数字被蓄意削减了,在前线牺牲的共产党员的人数也被大大压缩。1965年官方的苏联二战史声称:“战争期间联共(布)共损失300万名党员。”勃列日涅夫也重申过这一数字。但在《苏联历史》第5卷中,这个数字变成了“近200万”。

从党员数字的变化可作比较精确的推算。1941年1月1日,党员和预备党员的总数为3872500人,1946年1月1日,党员和预备党员总数为5511000人,较战前增加了1634850人。但“自1941年7月1日到1946年1月1日,共有5319297人成为联共(布)预备党员,3615451人成为正式党员。”战时发展的党员人数达到8934748人。由此推算,战争年代仅党员就损失了7296248人。在战争打响之前吸收入党的人,到战争结束时差不多无一生还,接受入党的文件都已办妥,只好装成卷宗妥为保存。

在苏联官方编写的战争史中,列宁格勒在封锁期间居民的死亡数也被大大缩小。该书披露的数字是:居民中“由于饥饿而死亡的超过64.1万”,另有数万居民在疏散期间死亡。“到1943年,列宁格勒全市所剩的居民不超过80万。”

但根据列宁格勒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卡尔普照申科于1942年9月在联共(布)列宁格勒市委执行局会议上的报告:“自1941年12月16日至1942年5月1日,仅皮斯卡寥夫墓地就开挖了129处壕沟作为公墓,每个壕沟深6米、宽6米、长180米。自1941年7月1日至1942年6月1日,在塞拉菲莫夫、鲍戈斯洛夫、皮斯卡廖夫和沃尔科夫墓地共开挖了146处类似的公墓,总长度为26.42公里,共掩埋死者1093695人。”据此,仅在封锁的第一年,列宁格勒居民的死亡就超过100万,而后面还有一年半的饥饿和寒冷在等着他们哩!

在战前的1941年6月,列宁格勒共有居民320万人,到1944年1月1日只剩下56万,其数相差264万,很显然,这个数差不能算作是列宁格勒人的死亡之数,因为一些居民在封锁之前就已被疏散,但为数极少。在1941年8月间,可能从列宁格勒疏散出去的居民数最多也不超过20万,可是谁也未曾料到德国人会如此快地逼近这座城市,所以居民的疏散工作只是到8月最后几天才开始。国防委员会中负责疏散列宁格勒企业和居民的大员——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科西金、巴甫洛夫只是到8月26日才出发去列宁格勒,由于去得太迟,结果什么东西也没有疏散出去。在列宁格勒被封锁的900天中,遭受饥饿、寒冷、炮火和空袭而死亡的人数,按最保守的计算决不会少于230万。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自1941年6月22日至12月

1日,在东线战场共俘获苏军3806860名;1942年2月19日国会经济院公布的东线苏军被俘数为390万。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涅斯在其着《希特勒军队在苏联》中提供的有关苏军被俘人数的资料是:1941年为335.5万人,1942年为165.3万人,1943年为56.5万人,1944年为14.7万人,1945年为3.2万人,总计为575.4万人;而索科洛夫提供的苏军被浮人数的更为精确的数字则是:1941年为380.7万人,1942年为165.3万人,1943年为56.5万人,1944年为14.7万人,1945年为3.4万人,总计为620.6万人。很清楚,有600多万名苏军被俘而死亡。

战争初期,红军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仅1941年下半年,因战斗牺牲、受伤死亡、失踪和被俘的人数几近646万,其中有390万人被俘。至1942年2月前,德国集中营生活着的苏军战俘仅剩下110万人。

由于苏联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1941年新组建了419个师,其中有407个步兵师和12个坦克师。此外新组建了305个步兵旅、滑雪兵旅、空降兵旅、摩托步兵旅、工程兵旅和坦克旅。一个步兵师的编制在1.2~1.5万人之间,而一个旅的编制在6千到7千人之间。

由于未曾做好准备匆忙发动全线反攻,1942年苏军再次遭到惨重的损失,损失了数十个诸兵种合成的加强集团军。根据波多利斯克档案馆的资料,沃尔科戈诺夫称,1942年红军损失的数字为588.8万人。解放克里木三次未果,3个月内就损失了25万官兵。在克里木战线,第47、51和44三个集团军超过30万人在5月15日全部牺牲。西南战线的哈尔科夫一役也使第6、9和57集团军以及鲍勃金将军的战役兵团遭到毁灭。企图与第59集团军协同打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两个突击集团军也被包围并于6月份被全歼。在卡拉契地区有10个步兵师和8个坦克师被围歼。

同年,红军新组建了126个师和414个旅,以取代已损失的154个师和230个旅。1942年秋天,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视察了生产雅克—1新型歼击机的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他了解到,苏军飞行员绝大多数只是在老式飞机上仅具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飞行训练,对新式战机根本就一无所知,往往就会仓促上阵,被派赴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此,飞机和飞行员的惨重损失难以避免。

在1988年至1989年间,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分析并计算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其中的一个委员会负责人员方面,另一个委员会负责武器和军事技术方面。总参谋部对这两个委员会的总结进行过详尽的研究,并得到了确认。根据人员损失委员会的资料,在战争年代苏军“牺牲、失踪、被俘而未被遣返,以及因伤、病和不幸造成死亡的总计为8668400人。此外,负伤、冻伤和患病的在1800万人左右。”《揭开谜底》一书引用了这个数字,但接着又写道:“从军事战役角度看,卫国战争期间包括失踪和被俘的在内,苏军

共不可挽回地损失了11441100人。”所谓不可挽回的损失包括牺牲或死亡,以及因各种原因从序列中被注销,如被俘和失踪。

负责这个委员会的加列耶夫将军写道:“在整个战争期间,……各方面军、军区和各集团军每10天必须将伤亡、失踪和非战争减员的报表送达总参谋部,经过总汇后为最高统帅准备季度、半年和全年的人员损失情况的定期报告。当然,准确数字的采集极为困难,……一般地说,有关卫国战争期间人员伤亡的资料都是保密的”,为了对人民隐瞒真实的惨重损失,“只是部分地、零星地按某个孤立的防守或进攻战役在有关卫国战争史的著作中予以公布”。前总参谋长、俄罗斯“安魂弥撒”基金会主席洛勃夫曾说,该基金的电子银行“已经储存了1700万名死者的姓名。”

敌军的损失很清楚,在各自国家里的统计数可精确到每一个人。盟军的损失也很清楚:美国为176万人(含死亡和伤残)、英国为74.4万人。

我方整个国家和部队的人员损失的确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缺少1945年底苏联人口总数的官方资料。即使有准确可信的资料也严格保密。能公开的唯一数字就是1950年初苏联的居住人口,为178547000人,由于1947年被饿死的人数无法确定,所以很难确定1946年初的人口总数。此外,1941~1945年间苏联出生的人口数字也是保密的。

据其它资料来源,1941年6月22日的苏联人口数为200100000人,战争期间共出生9194000人;而1945年12月31日的人口数为170500000人,所以说战争期间苏联人员伤亡的总数达到38794000人。

1993年6月22日的《红星报》发布的资料显示,“战争期间共动员29574900人,在战争年代参军的共34476700人,陆海军共牺牲21639900人,因伤复员的共3798200人。”战争期间有72%的伤员和90%以上的病患者重又返回部队。因伤复员的共37982000人,占伤员的28%,因此可以算出,全部伤员共13565000人。一个人在战场上可以受伤一次、二次或三次,所以列宁格勒军医博物馆收藏的病历卡达2400万之多。从这些病历卡中我们了解到,其中弹伤占95~97%,震伤占2~4%,烧伤占0.5~1%,患病占0.08~0.1%。

所谓“离开军队”包括死亡和因伤复员,即残废,这样我们获得的数字是:战争年代共死亡17841700人,当然其中包括失踪和被俘,约600万人,因此,“被打死的”应为12841700人(此处有误,原文如此——译者注)。

战争年代的这一死亡数字亦为1939年和1959年的苏联居民人口统计资料所印证。根据1939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苏联的人口总数为170467186人,其中男性为81664981人,女性为88802205人。至战争前,“女性优势”超过男性7137224人。1959年苏联的人口总数为208827000人,其中男性为94000000人,女性为114800000人,“女性优势”超过男性20800000人。1959年与1939年相比,“女性优势”的差距为13700000人。而这个数字就是在战争中死亡的男人数。

对战争年代红军死亡人数和伤员人数的比较可以看到,死亡者为12841700人,伤员数为13565000,也就是死伤之比为1:1.05。换句话说,我军是死一伤一,而德军是死一伤三。在整个战争年代,各条战线的红军共损失:步兵武器1547万件,坦克和自动推进炮96500辆,火炮和迫击炮317500门,飞机88300架,载重汽车351800辆。

这1547万步兵武器的损失意味着1547万名军人被打死或被俘,因为假若一个战士只是受伤的话,他的随身的武器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至于96500辆坦克和自动行进炮的损失,要知道,每辆坦克和自动推进炮都有3~4名乘员,换句话说,也就意味着有337000名坦克手被打死。战争年代坦克手的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在战争的头3年内,苏军发起的坦克冲降平均每年不超过3次,但均被击败。

关于31750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损失,平均按每门炮5~6名炮手计算,也就是说有1587000名炮手死亡。

按88300架飞机的损失这一数字,那么至少有150000名飞行员死亡。

当然,不一定每件军事装备的损失都会有人员的伤亡,但他们真的死了,这是战场上的直接损失:步兵1547万人,坦克兵33万7千人,炮兵158万7千人,飞行员15万人,水兵20万人,通信兵、驾驶员等100万人。总计差不多为18744000人。这一数字与前一种统计方法所得的17841700人的数字非常精确地相吻合(按:文中推算依据多种资料,前后有相互矛盾之处)。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 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 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 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最终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作为一个军事强大、科技发达的国家的迅速解体,其原因必定是多种因素集合于一体。所以文中就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教训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标签: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在苏联解体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出现革命进程,在意识形态和民族解放运动方面也没有强烈的波动,它的瓦解是在众多极具微弱的冲击下形成的。不仅对于苏联,对于苏联共产党来说,它们聚集多年所埋下的祸根和各种非正常下的细微变化已经蔓延开来,这些病变已经逐渐浸入到國家最关键的部分。苏联的覆没,不仅仅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所改变,甚至是对世界格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主体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1]。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83 次更新时间:2014-11-19 21:37:32 进入专题:苏联解体● 梁柱吴恩远曹长盛安启念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苏联国旗颓然跌落,三色旗随后升起。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惨痛的历史教训,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的情况下顷刻土崩瓦解,“红旗落地”铸就了一个大国的苦难,也留下了巨大的历史谜团。认真总结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铭记20世纪遗留下的这一沉痛的政治遗产,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话人 梁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吴恩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曹长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吴恩远:在苏联解体20余年之际,人们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分析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其焦点在于,一些人坚持认为存在70余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或称苏联

模式、斯大林模式等)“由于弊病太多,已走入死胡同”,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因;戈尔巴乔夫的责任仅仅是次要因素。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单一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极大消融了企业改革创新能力和生产活力;思想领域的保守、僵化和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丧失生命力……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当时的苏联体制同样还有巨大优势的一面。由经济学家阿巴尔金主编、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苏联经济史》是重新评价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威著作。该书没有回避苏联体制的弊端,但同时指出:“毫无争议,苏联在自己的存在时期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没有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经济和军事政治范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在航天、核能方面成为第一大国。它发展了自己的能源经济潜能,建立了结构最发达的统一的能源体制。苏联的基础科学、教育体制和干部培养体制客观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该书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体制、苏联模式的垮台不是必然的”。 这不仅是俄罗斯权威经济学家的观点。苏联解体后的多次俄罗斯民意调查表明:70%以上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不存在必然性,是完全可以防止的。甚至戈尔巴乔夫本人也不认可“苏联体制弊端导致苏联解体”的观点。2010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安启念: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地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在苏共亡党的问题上,应当负责任的不仅是戈尔巴乔夫,还有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以及那些反对改革的人。 党的指导思想改变,放弃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是苏共覆亡至关重要的原因。

苏联解体原因中特问题

三、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的错误 在党的问题上 1.合理划分党政职能无可非议,然而戈尔巴乔夫却错误地套用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从以党代政、党包揽一切的极端走到放弃党的领导的另一个极端。苏共第十九次代 表会议确定,凡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重大问题,都由国家机关去研究解决,党不再 对国家机关直接下达指示。继199。年2月苏共宣布放弃在政治体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之后,苏共二十八大更加明确规定,要“彻底完成将全部政权交给各级苏维埃的工作”。苏共二十 八大产生的苏共中央政治局,除戈尔巴乔夫外,所有人均未担任重要的国家和政府领导职 务。同时,党不再管干部工作,使苏共失去了执政地位的组织保证。加之党内各派斗争激 烈,党的纪律松弛,国家和政府机关中的党员不执行党的决议,结果,党的总的领导作用和 通过党员在国家和政府机关执行党的决议来体现党的具体领导均无法实现。 2.1989年12月前,戈尔巴乔夫并不同意在苏联实行多党制,但在党内右翼和非正式团体的 压力下,199。年1月他在立陶宛发表讲话,接受了多党制现实。接着,苏联第三次人代会修改的 苏联宪法、1990年10月通过的《社会团体法》,以及苏共二十八大纲领性声明,以宪法、法 律和党纲的形式把多党制固定下来。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未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匆忙实 行多党制,其结果必然是“政治家们”利用各种政党、组织争权夺利,政治斗争陷入混乱, 在党内和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无法控制的政治局面。 3.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戈尔巴乔夫在5lt调发展党内民主、提倡“意见多元化”的同时,把开展正常的党内思想争论等同于放弃党的纪律约束,允许各种思潮自由发展。苏共二 十八大把党的指一导思想改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利用进步的社会思想成果”,党的奋斗日标变成了“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党的指导思想和 口奋斗I l标的多元化和含混不清,必然影响到党的政治思想统一。在党内生活方面取消民主集11,制原则,允许党内不同意见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造成党内派别存在,威胁了党的组织上的统一。到苏共二一}一八大时,苏共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战斗力丧失殆尽,根本无法发挥团结和联系各民族人民的作用,无法保证改革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苏维埃问题上 1.“全部权力归苏维埃”导致苏共丧失对国家的领导权。 戈尔巴乔夫没有充分考虑苏联70年形成的实际,即苏共作为权力的核心,实际上是国家 政权的一部分,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国家权力重心从党的机关向苏维埃机关转 移的任务。根据这次代表会议的决议,苏共撤销了领导经济的机构,却没有在苏维埃中建立 起新的机构。苏共丧失了权力,苏维埃也没有掌握“全权”,执行机关被反复多变的决策搞 得无所适从,苏联国家管理体系逐渐陷入全面素乱。 戈尔巴乔夫曾设想通过选举使共产党人继续掌权,但由于他一方面把苏共看作是影响改 革的“阻碍机制”,另一方面又扶持各种社会团休与苏共竞争。其结果是各种社会组织利用 苏共历史上的错误和戈尔巴乔夫对苏共的自贬大造声势,抢夺苏共让出的苏维埃权力。 由于国家权力机构的改组以及人民代表的选举都是在政治多元化和舆论对苏共不利的情 况下进行的,致使一批苏共的反对派人物被选进国家权力机关。议会中派别林立,成为政治 角斗场,大多数议员醉心于政治斗争,对经济并不关心,使经济改革无法正常进行。同时各 加盟共和国自行其是,严重地威胁了苏联的国家权威。 2.从苏维埃制到三权分立—国家管理体制的根本变化。 在“恢复苏维埃全权”的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失控的局面,当新的苏维埃权力体系不能正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业论文》 西方人看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院:研究生部 班级:建研111 姓名:李佳 学号:2201100468 日期:2011年11月

西方人看苏联解体的原因 摘要: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西方学术界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按分析方法将其分为总体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两大类。在此,本文拟就有关著作和文章的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苏联解体;西方学术界;原因分析;意识形态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但是,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西方学术界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按分析方法将其分为总体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两大类。在此,拟就有关著作和文章的观点进行综述。 一、苏联解体原因的总体分析 总体分析是指一些西方学者从总体的角度深人进行分析,强调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这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内生条件和外生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分析内生条件时,一些学者分别论述了作为政治领袖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战略的失败、反对派的作用、国家的转型失败、体制弊端、意识形态问题、民族问题、帝国过度扩张等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并且强调了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的经济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并驾齐驱。假使苏东的经济发展成功了,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民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

北京科技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期末论文 题目: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 信息学院双控专业2010级 学号S2******* 姓名刘利敏 2010 年 10月 30日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 【摘要】对苏联7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中苏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密切联系,因此反思苏联模式以及苏联解体的种种原因,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源教训现实问题 【前言】1991年12月25日晚上,戈尔巴乔夫作为总统,在发表最后一个简短的电视演说之后,印有镰刀锤子的旗子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降下,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苏联的解体,如同上世纪初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联的兴亡,又一次表明,一种新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总是伴随着无数曲折反复的历程。苏联解体之后,西方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弹冠相庆、欣喜若狂,以为“21世纪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然而他们搞错了。苏联的解体只是宣告了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路线的破产,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就不会改变。不管历史的发展会出现多大的曲折、反复,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当代世界的种种变化充分证明:“在卡尔·马克思逝世100多年以后,资本主义再度驶入这位革命的经济学家为他那个时代所正确描述的那个方向上。” 十几年前的苏东巨变,应当说也是一场社会变革,然而却没有以往社会变革的激烈的社会对抗,暴风骤雨般的群众运动甚至是暴力冲突、战争。与以往许多社会变革比,这一次要平静得多,似乎没有多少人激动、抗争,没有大规模的动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包艺辉单位名称玉林实验中学填写时间2020.6.12学科历史年级/册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名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 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 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 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 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 自主的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东欧各国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经济方 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 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以后为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方针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虽曾进行过经 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 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Б.Н.米罗诺夫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堡) [摘 要]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3-0074-05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 国社会史。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苏 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 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民族问题的 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联邦是按民族—地域原则而不是按地域原则建立的。在1924年宪法、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都载有各加盟共和国主权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民族因素在苏联政治社会领域的结构形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按民族—地域原则组成的联邦里,民族精英的低效率的权力体系被合法化,即按民族原则创建的加盟共和国享有国家主权。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们轻易地把自己的名义上的国家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4.共产党的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立足于硬 性的中央集权之上。其实际的载体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苏共领导作用的丧失、苏共的解散,必然导致国家的解体。 5.意识形态的危机。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意识形态统一来保证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了精神真空,民族主义思想乘机填补进来。 6.民族精英的背叛。苏联在其存在的最后几 ? 47? 2006年6月西伯利亚研究Jun.2006第33卷第3期 SI BERI AN ST UDIES Vol.33No.3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摘要: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0多年了,有关苏联的事情似乎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但是,苏联这个曾经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建立、发展、兴盛,还是衰落以致解体,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何时,研究苏联的过往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显著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改革该何去何从?我们从苏联改革的研究中能得到不少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实现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改革;中国;戈尔巴乔夫;警示 一、苏联改革概况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为了恢复因战争遭到破坏的经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不久以后,斯大林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推行计划经济,着重发展重工业,史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一模式本身就有弊端,后来被继任者僵化,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赫鲁晓夫继任后,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进行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在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对外实行强硬的路线,大力发展军事。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1。 在这以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维持了苏联社会的稳定,但由于他们执政的时间过短,未从根本上扭转苏联经济不断衰落的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1百度百科词条“苏联”,https://www.360docs.net/doc/665444840.html,/view/6824.htm#2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一)内部因素: 1.政治原因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其解体的最深刻原因,民主制度的破坏使得个人集权制的形成,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走向腐败,走向专横,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府形同虚设。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苏共一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不准,思想体制僵化。 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有学者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军事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严重, 经济结构不合理。为了实行对外扩张,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文化原因 苏联时期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 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 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剖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3日/第003版 国际问题 《莫斯科大学学报》转载我学者文章 苏联解体原因剖析 编者按 我国不少学者经过对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历史教训的认真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自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开始直到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为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致。这些观点是否符合苏联解体的实际呢?最近,俄罗斯理论界对中国学者的上述结论做出反映。2007年10月,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对我院李慎明副院长任总撰稿的《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教育参考片解说词做出评介,明确指出:“《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课题,严谨地分析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得出了不少有勇气和警示性的结论。”在国际学界有影响的《莫斯科大学学报·历史卷》2007年第4期,登载了我院吴恩远研究员题为《苏联解体原因》的文章并加按语,表明俄学界对中国学者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研究观点的重视。现将《莫斯科大学学报·历史卷》按语和转载的文章刊登如下。 《苏联解体原因》 吴恩远 按:苏联解体这一事件在中国的政治和学术精英中引起相当程度的震动。《苏联解体原因》被列入国家最为重要的研究题目范围。相当多的学术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投入了对这个题目的研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会议,发表了众多对此问题不同观点的文章和著作。 绝大部分中国学者否认苏联解体是必然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以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所奉行的政治方针的结果。但到现在为止,中国学者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问题、关于苏联的内外政策、它的政治精英人物的活动、关于苏联在1980年代所发生的事件及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等看法,实际上俄罗斯学术界知之甚少。 吴恩远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是苏联和俄罗斯历史学研究的专家。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在担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同时还是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会(副)会长。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В.Г.布罗夫教授 (以下为正文) 苏联解体已经十余年,但围绕“苏联解体原因、教训”的争论在学界,特别在中国学界至今没有停息,甚至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可见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及其后果仍对当今世界产生影响的时候。 在改革时期离开了国家领导岗位后,戈尔巴乔夫承认:“本来可以用另一种速度改革党和国家联盟,应强调社会计划,强调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他说,“失去了人们的支持,就失去了主要的资源,就会出现冒险家和投机家。这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 一、关于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都肯定苏联解体是由综合性的因素造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因素: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主要分歧焦点在于:是历史原因(即70年的斯大林模式),或者是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等人所起作用)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