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五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感觉,知觉的概念和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感觉概念,听觉,其他感知觉,错觉。

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一节感觉概述

第二节心理物理学

第三节听觉

第四节视觉

第五节其他感觉

第六节知觉组织

复习与作业要求:掌握所学概念、原理,能理解其意思,并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候学会应用分

析。

考核知识点:感觉概念,听觉,其他感知觉,听错觉,视错觉。

辅助教学活动:讨论生活中关于感知觉的错觉现象。

教学过程:

看电视时,我们可以看见图像的颜色、听到电视节目的声音;冬天烤火时,可以看见火的颜色、感受到火带给我们的温暖;几个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外表特征,还能根据长相将他们区别开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运动员不仅能进行各种精巧的动作,还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得怎样;把相同重量和大小的冰淇淋盒重叠在一起,让小朋友们从中挑选看上去最大的那个,他们总是选最下面的那一个。那么,看颜色、听声音、烤火时进行的是一些什么活动?看人的长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运动员对自己运动的了解、小朋友认为最下面的冰淇淋最大等又是一些什么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特点和意义?我们能否找到其规律并加以运用?这些现象和问题就是我们在本章分五节将要阐明的有关感知觉的问题。不过,在介绍有关感知觉的相关知识之前,我们要说明一种与伴随感知觉及其他认知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注意状态。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

P博士是个聪颖而杰出的音乐教授,但他在看东西方面出了点问题。他通过听声音能准确地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学生是谁,但无法凭眼睛区别长相相似的学生。有一次,他错将妻子的头当作自己的帽子,企图将妻子的头戴在自己头上。除了看东西有问题外,他没有其他的毛病。神经科专家奥利佛·萨克斯给P博士进行了检查,他递给P一枝鲜艳的红玫瑰,看他是否能认出来。P拿起玫瑰,好像拿着一个几何物体模型而不是一枝花似的。“大约6英寸长,”P看后说,“是一个连着一条绿色直线形柄的弯曲的红色结构。”“对!”萨克斯说,“但它是什么?”“很难说。”P答道。“闻闻看。”萨克斯建议道。P将玫瑰放到鼻子旁边,突然,他的疑惑一下子消失了,“太美了,一支初绽的玫瑰花,真香啊!”这个故事说明,P看东西看得很清楚,但他丧失了将看的东西知觉成有意义的图像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对事物的颜色、线条等有感觉能力,但他无法凭眼睛知道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患了一种视觉失认症。

P看东西方面虽有些问题,但他的感觉是正常的。什么是感觉呢?所谓感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玫瑰的颜色、香味、线条等是玫瑰所具有的个别特性,这些特性直接作用于P的眼、鼻等感觉器官,被P用眼睛看、用鼻子闻所反映(能说出来)。P所进行的这种对玫瑰花的个别特性的反映过程,就是感觉。我们看见电视图像的颜色、听到电视节目的声音、烤火取暖,所进行的也是反映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过程,也是感觉。

感觉对人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们能够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和软硬等,从而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其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有人认为,大城市中信息超载,会使人变得“冷漠”;相反,由“感觉剥夺”造成的信息不足,将使人无法忍受由此而产生的不安和痛苦。再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知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人体表面或靠近表面的地方,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由于正常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80%~ 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视觉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导感觉。其次,听觉对我们认识世界也很重要,因为听觉与言语信息输入有着密切联系。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机体的内部,主要接受机体内部的适宜刺激,反映个体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况,包括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机体觉。这些不同的感觉将在第二节中详细介绍。

二、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形式,所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性,是人认识世界的低级阶段。但是,知觉必须以感觉为基础,有了感觉输入,才能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实现知觉过程。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个体倾向于将所选择的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清晰的完整映象。但是,知觉所反映的并非是感觉信息简单相加后得到的整体。例如,我们看到一个正方形,它的成分是四条直线。但是,把对四条直线的感觉相加在一起,并不等于知觉到一个正方形。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我们日常看到的不是个别的光点、色调或线段,也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刺激特性,而是由这些特性组成的有结构的整体,如房屋、树木、花草、人物等。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的。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红旗的红色,就是红花或红衣的红色;我们听到的声音,不是马达的声音,就是说话的声音等。这些属性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不与任何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完全没有客体意义的感觉是很少的。

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如: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

加工。

不仅如此,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还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对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4、知觉的分类

知觉可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物体知觉是对人以外其他事物的知觉。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如: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运动的知觉属于视知觉;对声音的方向、节奏、韵律的知觉属于听知觉。在这些知觉中,除了起主导作用的感官以外,还有其他感觉成分的参加,如:在视觉空间定向中,常常有听觉或触觉成分参加;在物体形状和大小的视知觉中,有触觉和动觉成分参加;在言语听知觉中,常常有动觉成分参加等。

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可将知觉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可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

(1)时间知觉

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时间知觉,如对日子演进、季节交替等的知觉。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所以在时间知觉中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参考系。时间知觉的参考系主要有:第一,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圆缺、植物的盛衰枯荣、气候的季节变化等)。第二,人体自身的生理节律性活动(心跳、呼吸等)。第三,人造计时工具(日历,钟表等)。

(2)空间知觉

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进行空间知觉时个体有时以自身的位置为中心(参考系)对其他物体的方位(上下、左右、前后)进行知觉;有时以身体外某物为参考系(东西南北以日出日落的位置或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或以特殊的山川、大树、建筑物等为参考)。对物体大小、远近、形状等的知觉也有一定的参考系。(3)运动知觉

个体对事物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是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很复杂的,例如,你坐的火车到站停车,另一轨道上的车开动了,你会感到自己坐的车在开动,这涉及到运动知觉的参考系。例如我们在公路上看到人来人往,汽车南来北去,这种运动知觉是以它的背景(地面)之静止为参考系的。

第二节人体的主要感觉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视觉是人们研究得最早、最充分的领域,所以介绍视觉的篇幅最大,此后再讨论其他感觉,如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

一、视觉

1、视觉刺激

光波是视网膜的适宜刺激。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它的频率范围为5×1014~5×1015Hz,波长范围为380 ~ 780nm。在幅员广阔的电磁辐射中,可见光只是其中的一个狭窄的区域。

2、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人眼是我们的视觉器官,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角膜有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虹膜在角膜后面、晶状体前面,中间

有一个瞳孔,虹膜可随着落在视网膜上光线的多少而调节瞳孔的大小;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晶状体起调节作用。在近视觉时它的曲率半径下降,放大率提高,并进一步增加由角膜造成的折射。当眼睛注视外物时,由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使物像聚焦在视网膜中央凹部位,这就是眼睛的光路系统。

视网膜按主要的细胞层次可简化为四层,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它们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不仅外形不同,而且它们所含的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所含视色素为视紫红质;视锥细胞外段呈短圆锥状,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这对揭示颜色视觉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在视网膜中央窝处,只有视锥细胞,这是视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离开中央窝,视杆细胞急剧增加,在视网膜边缘,只有少量的视锥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由于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因此,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中存在相应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和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视杆系统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分辨力低。视锥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有关的传递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

视觉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合成视神经,穿过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向后延伸为左右视束。在视交叉中,只有一部分纤维交叉,即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颞侧的不交叉。因此,左视束含有来自两眼左侧半的纤维,右视束含有来自两眼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由它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投射到枕叶距状裂两侧的皮质,即视区(又称初级视皮层或V1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加工的区域。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时,人们能看到闪光;这个区域被破坏,病人会失去视觉而成为瞎子。与V1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视觉信号的进一步加工,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这些部位受损伤,病人将失去对物体、空间关系、颜色或词的认识能力,产生各种形式的失认症。

3、视觉的基本现象

光线的基本特性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应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由于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光线,都是经物体表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的,因此,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还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的照度无关。物体表面的反射率高,显得白;反射率低,则显得黑。一张白纸比一件灰色衣服白些,而灰色衣服又比一块黑煤白些。不论在强烈日光下还是在昏暗灯光下,黑煤看上去总是黑的,这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决定的。

(2)颜色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白色、黑色和各

种不同程度的灰色)和彩色(如红、绿、黄、蓝等),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例如,如果700nm的波长占优势,光源看上去是红的,如果510nm的波长占优势,光源看上去则是绿的。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色调相同的颜色,明暗程度可能不同。例如,绛紫色与粉红色都含有红色,但前者显暗,而后者显亮。颜色的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如绛紫、粉红、黄褐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在刺激光较弱时,这些人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另一种色觉缺陷为色盲,它又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这种人一般缺乏视锥系统,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他们的视觉都是靠视杆系统。这种病人很少见,在人口中只占0.001%。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3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例如,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两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一张白纸和一张黑纸的背景上,这时可观察到,放在白色背景上的小正方形比放在黑色背景上的小正方形要暗得多,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对比的效果也不同。这种现象叫明度的对比效应。颜色也有对比效应。例如,将一个灰色正方形放在蓝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显黄色;放在黄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带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视敏度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物体间的距离时,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所对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4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是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在视觉范围内,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当我们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时,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后像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短暂时间。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黑色背景之上的灯的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的黑色形象,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花。

闪光融合是指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例如,日光灯的光线每秒闪动100次,我们看不出它在闪动;高速转动的电风扇,我们看不清每扇叶子的形状,都是由于闪光融合的结果。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或闪烁临界频率,它是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二、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对周围空气产生压力,使空气的分子作疏密相间的运动,这就是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周/秒),单位是赫兹(Hz)。不同声音,其频率也不相同。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 ~ 20000Hz。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发声体振幅大小不一样,它们对空气形成的压力大小也不一样。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测量声音的物理强度的单位多为分贝(dB)。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这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的。

声波的这些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的作用主要是收集声音。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三块听小骨指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一端固定在鼓膜上,镫骨一端固定在卵圆窗上。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大约提高20倍~30倍。声音的这条传导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声音的传导途径还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分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鼓阶与中阶以基底膜分开。基底膜在靠近卵圆窗的一端最狭窄,在蜗顶一端最宽,这一点对听觉有重要的意义。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后者是听觉的感受器。毛细胞的细毛突入由耳蜗液所充满的中阶内。声音经过镫骨的运动产生压力波,引起耳蜗液的振动,由此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

毛细胞的轴突与前庭神经一起组成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在延髓、脑桥交界处终于蜗神经前、后核。此二核发出纤维,横穿至对侧,至上橄榄核外侧上行,为外侧丘系,再向上止于下丘,从下丘开始,经过背侧和腹侧的内侧膝状体,形成了两条通路。腹侧通路投射到初级听皮层(布鲁德曼41、42区),背侧通路投射到次级听皮层(听觉联合区)。和视觉系统不同,听觉皮层接受同侧和对侧的输入,以对侧为主。

3、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之间,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 ~ 5000Hz之间。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 ~ 20000Hz。其中1000 ~ 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 )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

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dB,上阈约130dB,它的物理强度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

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

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例如,在一间安静的房屋内,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暖气管内的水流声、电冰箱的马达声,而在人声嘈杂的室内或马达轰响的厂房内,这些声音就被掩蔽了。

三、皮肤感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肤觉主要分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人不仅能够通过触觉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等特性,还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等其他感觉的联合,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视觉、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盲人用手指认字、聋人靠振动觉欣赏音乐,都是利用肤觉来代偿视觉和听觉的缺陷。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温觉、冷觉,就不能回避各种对人体有伤害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1、触压觉

触压觉是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触觉和压觉两种。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触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痒觉也属于触压觉, 但引起痒觉的刺激不仅有机械刺激,还有化学刺激,如蚊子、蚂蚁叮咬后,由于蚁酸的作用引起痒觉。

皮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触觉感受性。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辨别阈限。对落在皮肤上的物体的定位也是触压觉的一种形式。触觉的定位能力也因身体的部位不同而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2、温度觉

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3、痛觉

引起痛觉的刺激物很多。当任何一种刺激对机体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这类刺激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温度的以及电刺激等。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

人的痛觉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环境、经验的作用,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暗示的作用等。强烈而持久的注意有时也能减轻或消除疼痛。

四、嗅觉和味觉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海马回、沟内,因而产生嗅觉。

嗅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对不同性质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其次,它和环境因素、机体状态有关。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如果用吸水纸或布将舌面擦干,将糖或盐撒在舌面上,起初没有味觉,只有当唾液将糖或盐溶化以后,才能尝到它们的味道。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因此,尝甜味通常用舌尖,而吃药时,喉头对苦味的感受很久才消失。脊椎

动物没有单独的味觉神经,味觉在皮层上也没有精确的定位。

五、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动觉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人们在行走、劳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时,由肌肉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紧张度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断向皮层发出运动信号,皮层分析综合了这些信号以后,又通过传出神经对肌肉进行调节和控制。人们由于具有高度精确的动觉,才能实现动作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技能。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人们熟悉的晕船、晕车现象,就是由于前庭器官受刺激引起的。前庭器官活动的稳定性,可以经过训练得到增强。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

第四节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心理学领域。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费希纳,他于1860年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并为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费希纳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始终关心物理和心理的关系问题,试图在物理刺激与感觉之间发现某种定量关系。有一天,他忽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数量关系,即感觉强度同刺激强度的增长不是一比一的关系,而是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增长、与其相应的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长。例如,5根蜡烛正在发光,加添1根后,只能感觉到微乎其微的变化;如果原来只有2根蜡烛发光,加添1根后,它所造成的亮度的变化就相当明显。

费希纳认为,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它的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行为、注意等等。心理物理学方法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能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分别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一、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过去,人们曾经把绝对感觉阈限理解为一个固定的刺激量。超过这个数量,就能引起人的感觉;低于这个数量,人就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也不会对它有任何反应。后来人们发现,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

觉察出它们的差别。例如,几百人参加的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们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个人,差别就明显了。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地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他让被试用手先后提起两个重量不大的物体,并判断哪个重些,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结果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比方说,如果手上原有的重量是100克,那么至少必须增加2克,人们才能感觉到两个重量(即100克与102克)的差别;如果原有的重量是2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必须达到4克;如果原重量为300克,那么增加的重量应该是6克。可见,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K= ΔI / 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规律,但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换句话说,只有使用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分数才是一个常数。刺激过弱或过强,比值都会发生改变。波林(1942)用实验证明,当原重量在100g至400g范围内时,韦伯分数为0.02;当原重量低于100g或超过500g时,韦伯分数就不再是0.02了。世界挺举冠军能举起195 kg的重量,再增加l kg,就可能力不胜任。这时的差别阈限也不是1/53。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因此,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刺激物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

1.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他认为,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根据这个假定,费希纳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

P= K lg I

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如果我们已知某个光线的物理强度I = 10,而常数K=1,那么由它引起的感觉强度(P)为1。如果我们使刺激强度加倍,即I = 20,那么由此引起的感觉强度(P)为 1.3。可见,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

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例如,给被试呈现一个中等的光刺激,并给它的明度指定一个数值,如10 (标准光)。然后,随机呈现不同强度的光刺激,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给每种光刺激的明度确定一个数值,以表示它们的强弱。如果某种光看上去比标准光亮两倍,那么它的估计值应为20。如果某种光看上去只有标准光的一半亮,那么它的估计值就是5。这样就得到每种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估计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光刺激的强度上升时,看到的明度也上

升。但是,强度加倍,并不使知觉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变化。在强度较高时,这种现象更明显,叫反应的凝缩。

斯蒂文斯还发现,对不同刺激物来说,刺激强度与估计大小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刺激为电击,那么刺激量略增加,感觉量将显著增加。如果刺激为线段长度,让被试进行估计,那么,反应的大小几乎严格地与刺激量的提高相对应,即线段长一倍,被试对长短的估计也大一倍。

根据这些实验,斯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换句话说,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这种关系可用数学式表示为:

P= K I n

式中的P是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性

人的知觉过程并不是对感觉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非常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具有某些特别的属性。这些规律和属性反映为知觉的组织性、恒常性、知觉定势,它们保证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相对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一、知觉的组织过程

知觉是在经验背景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这一整合过程也就是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整体地把握事物,这体现为知觉的整体性。同时,由于经验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并借助经验辅助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这分别体现为知觉的选择性和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间的构成关系有关,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格式塔学派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条原则:(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良好连续性: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5)共同命运性: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知觉在一起。(6)封闭性: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7)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另外,个体的定势及经验对知觉的整体性也有影响。

2、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感觉系统所提供的刺激是很多的,但个体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作出反映。个体总是把其中的一些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当作知觉背景。对对象的反映很清晰,而对背景的反映较模糊。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要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条件:

第一,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如用红笔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对其能一目了然;如果用蓝黑墨水或蓝圆珠笔批改,学生就很难看清楚。书刊中一些重要文句用黑体字、大号字,或加着重号,就是为了加大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让读者能较容易地从大量的背景文字中将它们

选择出来作为对象。

第二,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该物体成为知觉的对象,其他物体成为知觉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知觉对象也就改变了。因此,支配知觉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第三,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如知觉者的兴趣、态度、情绪、知识经验、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等。另外,它还与知觉的其他特性密不可分,如被选择的对象通常是完整的、相对稳定的和可以理解的。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也与上述几个条件有关。对象与背景的相互转换在两可图形中表现得较为典型。下图是一张两可图形,它显示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图形中的白色部分看成是一只花瓶,那么图形中的黑色部分就会成为知觉的背景;相反,如果我们把图形中的黑色部分看成是两个侧面人头,那么中间的白色部分就会转化为知觉的背景。

3、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

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

性可以用某些隐匿图形来说明。

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片时,他们

不是消极地观看图片上的这些黑白斑点,

而是力求理解这些斑点的关系,提出种种

假设,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例如,“这是

一块雪地吗?”“雪地上有什么?”“这里

好像有一只动物。”“它是什么?”“是熊

吗?”“不是。”“是狼吗?”“不是。”“是

狗吗?”“哦!我想起来了,它像一头生活在北极地带的狗。”人们根据知觉对象提供的线索,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

理解帮助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在两可图形中,如果我们事先知道它是一只花瓶,那么图形的中间部分就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并且使我们对它的知觉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果我们事先知道它是一张侧面的人头,那么图形的两侧就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而中间部分成为知觉的背景。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受到破坏。在观看某些不完整的图形时,正

是理解帮助人们把缺少的部分补充起来。

最后,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例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母“Wor…”后,会预期出现D,K,M,N等字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文单词。在这里,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环境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一样。

二、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距离、角度、光线明暗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形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在视知觉中,知觉恒常性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个体与知觉对象的距离改变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映象会随之改变。但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对象的大小知觉却相对不变,仍把对象识别为大小相同的物体。又如物体的方位改变时,个体仍将其知觉为形状没有改变的物体。你坐在房间里看室内的物体(椅子、桌子、其他东西),你会看到物体的形状,如果你在房里移动自己的位置或移动物体的位置,从不同角度看这些物体,物体在你的视网膜上的映象会随之改变,但你仍把物体知觉为形状相同的,并不因你的身体或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研究表明,知觉恒常性的发展与个体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有关,有的心理学认为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当外界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变化了的客观刺激物的信息与经验中保持的印象结合起来,人便能在变化的条件下获得近似于实际的知觉形象。对知觉对象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在一定条件下,就越有助于产生知觉对象的恒常性。

第六节错觉

一、错觉的概念

我们所知觉到的主观世界与物理学或几何学所指的客观世界有所不同。那么,每个人所知觉到的主观世界就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无规律可循吗?其实不然。大多数人知觉到的主观世界也是遵循某种共同规律的。错觉也是如此。心理学家们认为,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必然歪曲的知觉现象,它是在主客观事物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知觉。

错觉不是判断失误。在漆黑的夜晚,—个人走在街上,有时会把随风飘动的树影当成是人影。这可能是恐惧心理在作怪。但是,心理学所指的错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错觉有所不同。它不是指在异常病理或异常心理条件下发生的,而是在一般正常状态下必然发生的歪曲的知觉现象。错觉是在外界刺激或对象存在的条件下,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不同的观察者,即便是长年从事错觉研究的人,也会产生歪曲的知觉。

错觉也不是幻觉或妄想。幻觉是指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存在时而出现的虚假知觉的异常体验,药物中毒、洒精中毒、发高烧、某种精神病、催眠等异常情况下可出现这种异常体验(幻视、幻听等)。例如,实际没有人和动物时能看见人和动物,实际没有物体和人的声音时能听见物体和人的声音。妄想是指错误的不合理的不可能的想法或判断,它不同于偏见或误解,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说服或改正。如无端的认为有人要加害于自己的被害妄想,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经济能力的过分自信的夸大妄想等。

二、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其中大小和形状、方向错觉有时统称为几何图形错觉,这也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类,它是指人们看到的形状或大小,不是外界事物的形状或大小的真实写照。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歪曲的视知觉现象随处可见。或许,它们没有所介绍的经典的错觉图形那么明显,但是,其差别

也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一)大小错觉

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例如,长度、宽度、距离、面积,受到附加的线段或图形等条件的影响,有时知觉起来会比原来的大,而有时知觉起来会比原来的小。

1、缪勒-莱耶错觉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很多。

2、潘佐错觉在两条辐合线的中间有两条等长的水平直线,结果上面一条直线看上去比下面一条直线长些。

3、垂直-水平错觉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比水平线要长一些。

4、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中的一条比包含在上图中的一条看上去长些。

5、多尔波也夫错觉面积相等的圆形,一个在大圆的包围中,一个在小圆的包围中,结果前者显小,后者显大。

缪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垂直-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

(二)形状和方向错觉

线段的方向或倾斜度,由于受到附加图形的影响,知觉为与客观条件不同的结果。

1、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行的。

2、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狭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3、爱因斯坦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

4、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5、桑氏错觉大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等长,但是,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大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较长。

冯特错觉

爱因斯坦错觉

波根多夫错觉

桑氏错觉

三、错觉的理论解释

关于几何图形错觉的产生,目前尚没有很好的解释,而且不同类型的错觉,其产生的机制也可能不一样。

1、眼动理论

眼动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错误。根据这种理论,垂直-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要长一些。同样,在缪勒-莱耶错觉中,由于箭头向外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大的眼动,箭头向内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小的眼动,因此前者看上去长一些。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佐尔拉错觉、波根多夫错觉等。

3、深度加工和恒常性误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以潘佐错觉为例,由于两条辐合线提供了线条透视,夹在它们中间的两条横线在深度上被分开了,上方的线段应该比下方的线段远些。而画面上的两条线段实际相等,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相等。按照大小距离不变假说,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估计了物体的距离,因而把“远处”的线段看得长一些。

尽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但许多错觉对我们是有益处的,它们被大量用于建筑、造型、绘画、摄影、化妆、布景、杂技、魔术、服装、装潢等艺术及生活领域。当然,有些错觉严重歪曲事实,有消极作用,甚至会危及生命。空军飞行员驾驶战斗机作翻转时,由于离心力始终指向飞机底部,飞行员坐姿也未改变,便以为仍处于正常坐姿,感觉不出是在倒飞。这种错觉称“倒飞错觉”,它可能导致机毁人亡。但这类有害错觉为数不多。只要我们合理运用错觉,会使生活增色不少。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感觉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感觉适应后象闪光融合感受性感觉阈限韦伯定律对数定律乘方定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错觉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4、用视觉掩蔽说明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5、肤觉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6、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有什么影响?

7、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举例说明生活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8、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9、什么是知觉恒常性?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10、常见的大小错觉和形状方向错觉有哪些?

11、试述错觉的理论解释。

总结

?感觉的过程与种类

?感觉阈限

?信号觉察论

?听觉与听觉论

?视觉与视觉理论

?知觉恒常性

?深度知觉和运动知觉

?错觉

作业

?1、各种感觉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

?2、什么是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5、知觉有哪些组织原则?

?6、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包括哪些内容?

?8、通过双眼视差说明立体图像和立体电影的制作原理。

?9、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自考)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4学时)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 (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触觉、嗅觉等,去感官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以及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所处的背景,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表象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抽象、概括、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5)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3感觉与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1) 2 感觉的作用 (4) 知觉的特性(1) (4) 知觉的特性(2) (9)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 (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 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 4.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2)适应现象 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 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 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 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 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 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 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 觉得苹果是酸的)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 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 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 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一、填空题 1关系。 2 3、观察的品质包括: 4、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应,可分为 5 6 7. 8 9 觉。 10.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 二、单项选择题 1、知觉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对象的影响仍然相对不变的 特性称为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的时间依次出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 这种知觉称为()。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幻觉D时间错觉 3、月朗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现象B对比C后象征D视觉障碍 4、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外受感觉D运动觉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

A继进对比B回想C适应D继时对比 6、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称为()。 A思维B感觉C知觉D概括 7、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应称为()知觉。 A深度B大小C形状D面积 8、视觉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机体觉D外受感觉 9、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是()知觉。 A运动B空间C方位D时间 10、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应是()感觉。 A外受B内受C本受D皮肤 11、费希纳指出符合对数定律的是()。 A 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B心理量变化和物理量C物理量的变化和心理量D感觉和感觉阈限 12、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A 感觉B知觉C记忆D注意 13、内脏痛觉属于() A外受感觉B本受感觉C内受感觉D感受性 14、从黑暗处到明亮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叫() A嗅觉B皮肤觉C暗适应D明适应 15、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 A嗅觉B皮肤温度觉C触压觉D痛觉 16.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 ):A.感觉B.反应c.知觉D.阈限 17.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是( ): A.感觉阈限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18.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出磨苹果感到光滑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一、简答题 1. 简述感觉的分类。 答案: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它们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2. 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答案:(1)收集信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案:(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4. 简述韦伯定律。 答案: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5. 简述视觉产生的机制。 答案:(1)眼睛。①眼睛的构造。②网膜上的感光细胞。(2)色觉理论。①三原色说。②拮抗理论。 6. 简述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 答案:三原色说与拮抗理论为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拮抗理论也称四色说。黑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复习稿练习与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 (1 )“直接作用”。 (2 )“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 、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P42 2.知觉P60 3.感受性P45 4.感觉阈限P45 5.绝对感觉阈限P45 6.差别感觉阈限P46 7.适应P50 8.明适应P52 9.暗适应P52-53 10.社会知觉P72 11.首因效应P74 12.晕轮效应P76 13.社会刻板印象P77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 )P60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P42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表,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P42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P44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5.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P45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P45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P46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P50 A.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P60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P61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P64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P62-63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P76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P50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 )P52-53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P53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消费心理学资料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 教学要求: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本章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和营销应用,掌握提高企业展露水平的技巧;学会利用知觉原理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特征,感觉知觉的心理现象在营销中的应用。错觉的产生、种类及营销应用。知觉过程、知觉风险以及在营销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展露及展露选择性的认识以及营销应用;零售商如何提高展露水平;植入式营销和埋伏式营销的认识和营销应用。知觉风险的产生和降低知觉风险的途径。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包括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等心理过程。

第一节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与知觉是消费者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者通过感觉和知觉活动可以获得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资料。 一、消费者的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所谓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二)感觉的分类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把各种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指由人体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按引起感觉的刺激物与感受器官有无直接接触,分为距离感受作用和接触感受作用。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态的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多种多样的感觉使消费者能够从各个方面了解商品的属性和特点,初步获得对商品的感性认识。 (三)感觉的基本特征 (1)适宜刺激。(2)感受性。(3)适应性。(4)关联性。 (四)感觉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感觉使消费者获得对商品的第一印象。感觉是消费者认识商品的起点,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

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第四章_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感觉P104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_知觉。不正确的P131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_,这个过程是_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_,这个过程是__。提高,暗适应,下降,明适应P110 4、_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P110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_关系。反比关系P107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_的现象。降低或减少P110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_、__、__、_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_、__、__。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信息,组织信息,赋予意义 P116-120,114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_的刺激。韦伯定律,中等强度的刺激P108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_和_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双眼辐合,双眼视差P121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_、__、__、__。迎合,自我美化,自我表露,威胁,恳求P129-130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C )P107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 )P110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 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P120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 D.理解性 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 D )。 A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C物体本身 D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C )。P109 A整合 B 对比C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P104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 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P122 A.线条透视B.运动视差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C) P124-125 A.运动知觉B.似动现象C.动景现象D.现象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选择题: 1、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和感受性成反比。 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了解一下 4、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 5、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适应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6、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构成,最重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而棒体细胞位于网膜边缘。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散,锥体细胞逐渐变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更好。 7、人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8、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9、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音色。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10、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11、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但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觉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12、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13、运动知觉从运动中获得线索。 14、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15、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实践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而实践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长。(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低估计。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 16、社会认知的过程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信息的搜集与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精编资料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 简答题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 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 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02-4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 A.生活经验和成熟 B.成熟和教育 C.生活经验和教育 D.选择和生活经验 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04-7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保和度 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 7 A.2岁时 B.3岁时 C.4岁时 D.5岁时 名词解释: 视觉敏度弱视 简答题: 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 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 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 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 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 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 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 09-7 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减轻疼痛的方法有: ①改善外部环境。减少环境中可能引起碰撞并造成伤害的因素,如降低地面的硬度、楼梯和家具尽可能做成圆角等。 ②调节情绪。采用积极暗示和分心等方法减少儿童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强儿童对痛的耐受力。 第六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心理学)

《心理学》郭德俊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种类? 1、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第一类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第二类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感觉阈限。 1、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感觉阈限(感受性)。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绝对阈限:个体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 三、三色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些 不同? P57-58 1、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 本的颜色感觉,其他的颜色感觉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黑和白的感觉是 由视杆细胞产生的。 2、三色论适用于对视网膜机制的解释。对立过程理论则更多地解释了信息离开视网膜后在视觉神经通路上发生的事件。 四、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有哪几种? P61-63 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2、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五、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P63(参考图 3-6) 1、邻近原则 2、相似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4、闭合原则 5、同域原则 六、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七、什么是似动?似动的形式有哪些? 1、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2、形式: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知觉、观察 [教学目标] 1、理解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感知、观察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了解观察的策略。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感知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一节感觉、知觉、观察概述 一、感觉、知觉、观察的概念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周围的客观事物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滋味、温度、硬度等等,当事物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人就会有所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总是结合为整体而存在,或统一于事物的整体之中的。因而,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通常会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映象,这便是知觉。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统称感知。 (三)观察 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 二、感觉、知觉、观察的作用 (一)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感知、观察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情感和意志等都是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观察。例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感知和观察活动。 (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可以充分说明感知对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俄国医生鲍特金(1830—1889)描述过一个病例。这个病人除了一只眼和手上的一小部分有感觉外,全身其他部分都失去了感觉。如果这个病人再闭上这只眼,别人也不去动他那只手,他很快就睡着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通过感知接受外界的任何刺激,他就会失去意识。这样的人根本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什么认识世界了。所以,人必须通过感知、观察,获得外界和自身的信息,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