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菊花遗传分析和杂交育种的研究

转基因菊花遗传分析和杂交育种的研究
转基因菊花遗传分析和杂交育种的研究

高中生物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五章我们学习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大家首先回忆一下生物体产生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些理论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来,同时又要进一步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生产实践的发展。第六章就是研究遗传原理在农业育种方面的应用。 资料分析:(图片展示) 1493年,哥伦布从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把玉米这种农作物带回了欧洲,后来遍及了世界各地。如今,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远在古代,印第安人就开始对玉米进行选育,尽管他们并不懂得遗传学,但他们通过对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偶尔产生的优良性状进行选择和培育,淘汰不良性状,经过长期的一代代的选育,最终创造出了具有果穗硕大、颗粒饱满、无杂粒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 [这种育种方式被称为:] 一、选择育种 1、概念: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就能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2、分析与思考: 在选择育种过程中,被选择保留下来的优良变异来自于哪里? (答:来自于农作物自然繁殖状态下发生的自发突变。) 在选择育种过程中,选择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答:人工选择,即人们根据生产的需要进行选择,汰劣留良。) [这种育种方法技术操作简单,在早期人类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获得了许多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这种方法只能对物种在自然繁殖时偶尔产生的变异性状进行“汰劣留良”,因此选择范围有限,而且周期长,不能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 由于每种生物都有很多性状,这些性状有的是优良的,有的是不良性状,而且不同的优良性状常存在于不同的品种中。人们一直设想能够创造出去掉不良性状,

遗传育种终极版

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现象 变异: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世代之间、同代个体之间) 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 饰变(表型模写):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基因引起的变化很相似 着丝点:指两个染色单体保持连接在一起的初缢痕区 减数分裂: 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配子形成阶段的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的分裂过程。 等位基因: 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造成的许多可能状态之一。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新形状的遗传现象 连锁遗传: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交换:杂合的F1在形成配子时,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了交换(染色体内重组) 连锁率和交换率:交换值是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 连锁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遗传力:(广义)遗传方差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杂种优势: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集中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作用 细胞质遗传:细胞质中固有成分中的基因控制或影响的性状遗传 雄性不育(植物花粉败育的现象)、不育系(由于细胞质内含有不育性基因而造成雄性不育的植株)、保持系(给雄性不育株授粉产生的后代继续为雄性不育的植株)、恢复系(给雄性不育株授粉产生的后代为雄性可育的植株) 缺失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了,其中包含的基因也随之丢失 重复染色体上个别区段的增加,从而使某些基因也增多 倒位染色体上某一区段连同它带有的基因顺序发生180度的倒转并引起变异的现象 易位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某个区段转移的畸变 三联体密码:一个密码子由三个连续的核苷酸组成 简并性: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转录: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rNTP(ATP、CTP、GTP、UTP)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 冈崎片段: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新生链都只能从5’向3’延伸,前导链连续合成,滞后链分段合成。这些分段合成的新生DNA片段成冈崎片段。 花色素苷:构成红色到紫色、蓝色的主要物质 助色素:单独在细胞中几乎无色,但与花色素同时存在时形成蓝色的复合体的色素 共着色:许多在花瓣中无色的类黄酮,能通过与花色素苷形成复合物来影响花的颜色 嵌合体:遗传上不同的两种植物的组织机械地共存于一个生长点的植物 周缘嵌合体:整个植株的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组织,其最外一层或几层细胞为一种植物的组织,而其里面则为另一个种。 规则性彩斑:由稳定基因控制的彩斑(花环、花眼、花肋、花边、花斑) 种质资源:园林植物材料中能将其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能表达的遗传物质总称。

高中生物必修《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要求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具体内容标准 行为动词 目标动词水平要求 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搜集 知识性:理解 根据必修模块2教材编排体系的设计思路,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章是解决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这个问题的。所以应该在如何利用上做文章。本模块前5章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本章集中讲述遗传和变异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但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2、生活经验方面: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育种有关的物品,如杂交水稻(大米)、各种类型的猫狗等宠物,对育种有一些感性认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最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制订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四、教学目标

杂交育种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生物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借助如何培育优良品种这一实际问题为话题,将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优点和缺点融入在讨论之中。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本节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 2、学生背景分析: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及相关的生物变异类型,第五章学习染色体变异时,学生对于获得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方法有所接触,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系统的体会生物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简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原理 ②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③讨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以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尝试运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育种技术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

遗传学实验果蝇杂交设计书 一、单因子试验 1、实验原理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也称孟德尔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互相影响,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形成配子的时候,就会互相分开,并按照原样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在一般情况下,配子的理论分离比是1:1,子二代(F2)的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的表型分离比是3:1。杂种后代分离出来的隐性基因纯合体与原来隐性亲本在表型上是一样的,隐性基因并不因为和显性基因在一起而改变它的性质。 单因子杂交是指一对等位基因间的杂交。野生型果蝇是长翅(+/+),其长翅超出腹部末端约1/3.残翅果蝇的双翅已经退化,只留下少量残迹(vg/vg),无飞翔能力。Vg的基因座位于第二染色体,。对长翅(+)完全隐性。 用野生型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子一代(F1)全是长翅。子一代系内交配,子二代产生性状分离,长翅:残翅为3:1,。 基因型为+/vg(长翅)雌雄均可产生两种配子+和vg,并且各占1/2,。简单列表可知F2的性状比为3:1。 2、实验步骤 (1)确定杂交亲本,挑选处女蝇。 选用2#与18#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选用野生型长翅和突变型残翅果蝇为杂交亲本。雌蝇一定要选处女蝇。处女蝇的挑选方法:亲本饲养2周之后,提前10—12小时把培养瓶内所有活的成虫倒干净,然后在倒掉成虫的12小时内吧新羽化的成虫倒出来,装进消毒过的培养瓶或者平底试管进行适度麻醉,麻醉后放在消毒过的白瓷板或者硬纸板上把雌雄蝇分别挑出,雌蝇即为处女蝇。根据实验所需处女蝇数量的多少,可连续收集,但不要超过3天。 (2)配好杂交组合,进行正、反杂交。 正交组合:野生型长翅(♀)×突变型残翅(♂)。用消毒过的毛笔把3—4只长翅处女蝇扫入培养瓶中,然后把培养瓶水平放置,一面麻醉状态下的果蝇沾到培养基或水珠而被闷死,随机用同样方法扫入3—4只残翅雄蝇,塞紧棉塞,贴好标签,保持水平直至果蝇苏醒后放入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反交组合:将亲本性别交换。 (3)培养7天之后把亲本果蝇成虫全部倒出来处死。 (4)再过7天F1成蝇出现,把F1成蝇转移到经过消毒的空瓶子里进行适度麻醉,观察F1翅形的变化,并把结果记录。把5~6对适度麻醉的F1转入另一培养瓶,标明信息。 表2 正、反交F1果蝇翅形观察结果记录表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2、变异: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异性。 3、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内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5、核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 6、授粉:雄蕊中成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7、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的胚乳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8、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 直感。 9、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10、基因型:个体基因的组合。 11、表现型:植株表现出来的性状。 1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置上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13、完全显性:用二个相对性状不同个体杂交,F1完全表现一个亲本性状。 14、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的表现,这种基因的多因一效性叫多因一效。 15、交换值:在连锁遗传情况下,由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叫交换值。 16、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17、伴性遗传:指连锁在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遗传,常伴随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的遗传现象。 18、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杂种后代中难以求出不同类型比例。

19、超亲遗传: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超越父母双亲性状的现象。 20、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21、近亲繁殖: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二个个体间的交配。 22、自交:指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所产生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交配方式。 23、回交:指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的再次交配。 24、杂种优势:指二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25、 25、芽变:植物的分生组织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变异。 26、镶嵌现象:指同一个体的一部分组织表现一种性状,另一部分表现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27、染色体组:遗传上把由不同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的染色体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叫染色体组。 28、一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9、单倍体:指细胞中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0、多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31非整倍体:指在正常染色体的基础上、某个染色体组减少或增加1-2个染色体的变异。 32、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叫细胞质遗传。 33、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34、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 mRNA 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35、基因工程:采用类似于工程建设的方式,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实验室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后者定向地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新类型。 36、生物技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科学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方面。 37、遗传改良:指作物品种改良。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6-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学习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新知预习】 一、杂交育种 1、古代人们利用__________________,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这种选择育种不仅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交育种是将__________或__________品种的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在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常规方法。杂交育种的方法也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育种。 二、诱变育种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变育种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诱变育种的优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 (1)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细目表】 一、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重组 3、应用:在改良农作物品种、培育家畜新品种等方面广泛应用。 4、一般步骤:①两亲本杂交,获得F1;②F1自交,获得F2;③在F2中选出符合要求的性状并进行多次自交获得较纯的新品种。 5、优点:操作简单 6、缺点:育种时间长、工作量大、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杂交,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能进行本物种或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之间杂交,不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等。 二、诱变育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优质教案

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 一、教材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人类遗传病及其病例 (2).什么是遗传病及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2.能力目标: 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几种遗传病,教材前几章已经出现伴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基础。另外“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是了解水平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

学习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学生分组讨论

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练习题一

智能暑期辅导班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练习题一 1.耳廓多毛症总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又由儿子传给孙子,决定这个性状的基因最可能的位置是( ) A .在常染色体上 B .在Y 染色体上 C .在X 染色体上 D .在X 、Y 染色体上 2.下列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 ) A .抗维生素D 佝偻病 B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C .原发性高血压 D21三体综合症 3.列哪项是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遗传病?( ) A .白化病 B .色盲 C .苯丙酮尿症 D .抗维生素D 佝偻病 4.唇裂和性腺发育不良症分别属于( ) A .单基因显性遗传和单基因隐性遗传 B .多基因遗传病和性染色体遗传病 C .常染色体遗传病和性染色体遗传病 D .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5.人类的遗传病中,当父亲是某病患者时,无论母亲是否有病,他们子女中的女孩全部患此病,这种遗传病最可能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 .X 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 6.在下列生殖细胞中,哪两种生殖细胞的结合会产生先天愚型的男性患儿(A 表示常染色体)( ) ①23A +X ②22A +X ③21A +Y ④22A +Y A .①和③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②和④ 7.下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则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 .X 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C .X 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D .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7题图 8题图 8.下图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谱,请据图回答: (1)该病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遗传病。 (2)若该病为白化病则: ①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② 为纯合体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 ③ 为患病女孩的机率为_______________ (3)若该病为色盲病则: ①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② 为纯合体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③ 为患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4 )若 同时患有色盲和白化病,则 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为色盲男 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9.下图为某种病的遗传图解,请写出你分析该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思维方式: (1)进行分析的关键性个体是______________的表现型,可排除显性遗传。 (2)个体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型可以排除Y 染色体上的遗传。 (3)如果_________________号个体有病,则可排除X 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4)根据上述推理,你所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病是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则8号和10号同时是杂合体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下是两例人类遗传病。 病例一:人的正常色觉B 对红绿色盲(b )呈显性,为伴性遗传;褐眼A 对蓝眼(a )呈显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有一个蓝眼色觉正常的女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婚配,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在这对夫妇中: (1)男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2)女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的子代中出现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例二:幼儿黑蒙性白痴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遗传病。试问: (1)如两个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那么这个儿子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儿子与一个正常的女子结婚,他们生的第一个孩子患此病,那么第二个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2、变异: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异性。 3、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内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5、核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 6、授粉:雄蕊中成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7、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的胚乳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8、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9、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10、基因型:个体基因的组合。 11、表现型:植株表现出来的性状。 1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置上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13、完全显性:用二个相对性状不同个体杂交,F1完全表现一个亲本性状。 14、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的表现,这种基因的多因一效性叫多因一效。 15、交换值:在连锁遗传情况下,由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叫交换值。 16、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17、伴性遗传:指连锁在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遗传,常伴随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的遗传现象。 18、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杂种后代中难以求出不同类型比例。 19、超亲遗传: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超越父母双亲性状的现象。 20、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21、近亲繁殖: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二个个体间的交配。 22、自交:指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所产生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交配方式。 23、回交:指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的再次交配。 24、杂种优势:指二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25、芽变:植物的分生组织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变异。 26、镶嵌现象:指同一个体的一部分组织表现一种性状,另一部分表现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27、染色体组:遗传上把由不同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的染色体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叫染色体组。 28、一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9、单倍体:指细胞中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0、多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31非整倍体:指在正常染色体的基础上、某个染色体组减少或增加1-2个染色体的变异。 32、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叫细胞质遗传。 33、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34、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 mRNA 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35、基因工程:采用类似于工程建设的方式,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实验室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后者定向地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新类型。 36、生物技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科学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方面。 37、遗传改良:指作物品种改良。 38、育种目标:指在一定地区的自然、耕作栽培及经济条件下,所育成新品种应具备的一系列的优良性状指标。 39、收获系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40、高光效育种:以提高光合效率为目标的遗传改良。

创新实验项9-10 植物基因的分布、杂交育种问题

创新实验项目9-10 植物基因的分布、杂交育种问题 为了解释生命的奥妙,人们越来越重视遗传特征的逐代继承问题,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都会将本身的特征遗传给后代,后代继承了双亲的基因,形成了自己的基因对,基因对就确定了后代所表现的特征。 杂交育种的目的就是培养优良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农作物的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A 、Aa 、aa ,我们知道AA 基因型为优良品种。 由遗传学知识,基因在上一代身体细胞里成双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单个存在的,在有性生殖的传代过程中,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生殖细胞形成一个合子,合子所含的基因又是成双存在的,也就是在正常染色体的遗传中,后代是从每个亲本的基因对中各继承一个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对。 ◆研究思路: 用123(),(),(),x n x n x n 分别表示第n 代植物中基因型AA ,Aa ,aa 的植物所占植物总数的百分比,令123()((),(),()),0,1,2,,T x n x n x n x n n ==L 则()x n 是第n 代植物的基因型分布向量,由于其分量为各基因型植物的百分比,所以有 123()()()1x n x n x n ++=,后代各从父体或母体的基因对中等可能的得到一个基因 而形成自己的基因对,故父母代的基因对和子代的基因对之间的转移概率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的概率分布 如果用AA 型植物与其它基因型植物进行杂交培育后代,则有 1121 ()(1)(1)2 x n x n x n =-+- 即根据表中的第三行,第n 代的AA 型植物是由第n-1代的AA ,Aa 基因型的植物产生, 同理有 2231 ()(1)(1);2 x n x n x n =-+- 3()0x n = 也就是第n 代的Aa 型植物是由第n-1代的Aa ,aa 基因型的植物产生; 第n

遗传育种资料讲解

一、名词解释 1.基因重组(杂交)育种: 利用接合、转化、转导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和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的育种方式。 2.基因型: 即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3.诱变剂: 在人工的物理和化学诱变因素作用下,菌株的突变率得以大大提高,具有有利性状的突变株被筛选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些物理和化学诱变因素又称为诱变剂。 4.抗性突变型: 指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表现出抗性的突变体。如紫外、氨苄青霉素和噬菌体等的抗性突变体。 5. 营养缺陷型: 野生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在选择培养基( 或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 简答 1.根据突变修复原理紫外线诱变处理菌种时,应注意什么? 如何保证细胞均匀的受到诱变剂的处理? 答:一般微生物细胞内都具有光复活酶,所以,微生物紫外线诱变育种应在避光或红光条件下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要得到均匀分散的细胞悬液,通常可用无菌的玻璃珠来打散成团的细胞,然后再用脱脂棉或滤纸过滤。 2.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关键是什么?何故? 答:出发菌株的选择:适合的出发菌株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即菌株是否具有产生特定代谢产物的催化酶系的基因,有效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制备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诱变育种要求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处于对数生长期同步生长的细胞,并且是均匀状态的单细胞悬液。 诱变处理: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剂量的选择。 3. 了解并熟悉不同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与发酵试验技术有什么实用意义? 答:了解不同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并熟悉其生理与发酵试验技术。使人们能利用这些不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

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第一批成虫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人类遗传病与生物育种复习试题

人类遗传病与生物育种复习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②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③都是先天性疾病④近亲结婚可使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⑤线粒体基因异常不会导致遗传病 ⑥性染色体增加或缺失都不是遗传病 A.① B.①③⑥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人类遗传病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以及染色体遗传病等;有些遗传病是由环境条件而诱发的;近亲结婚会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线粒体基因异常、性染色体增加或缺失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只有①叙述正确。 答案:A 2.(2011?汕头质检)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新,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 D.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 解析:杂交育种的缺点:育种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避免不了盲目性;杂交育种必须选择同种生物进行杂交,不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基因工程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某些性状。答案:B 3.二倍体水稻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在矮秆品种田中发现了一株高秆植株,用这一高秆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了多个植株,这些植株有可能是() A.不能开花结籽的矮秆植株B.能开花结籽的矮秆植株

C.能开花结籽的高秆和矮秆植株D.能开花结籽的高秆植株 解析:二倍体植物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是不育的,因此不可能开花结籽。 答案:A 4.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太空诱变育种的热潮。太空育种一般要经过“诱变—自交—杂交”才能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纯种品种经诱变,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B.自交的目的是获得单株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C.杂交的目的是获得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品种 D.与转基因食品一样,太空食品也存在安全性问题 解析:太空环境中存在高能离子辐射等,会引起基因突变,所以即使是纯种,经诱变后后代也可能发生性状分离。太空育种只是作物本身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与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没有外源基因的导入,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答案:D 5.在患有“成视网膜细胞瘤”的儿童体内,染色体缺失的情况出现在所有细胞内,这说明染色体畸变() A.在视网膜细胞中发生B.首先出现在视网膜细胞,然后延伸到其他细胞C.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不出现D.从父亲或母亲遗传下来 解析:由于该儿童体内所有细胞均有染色体缺失,而所有细胞均来自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故受精卵也应为染色体缺失,故该染色体畸变应是来源于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异常,即由父亲或母亲遗传来的。 答案:D 6.据报道,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推出每公斤30元高价的“太空营养米”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市场销售。据介绍,“太空营养米”是搭载卫星上过太空的优质变异大米,分析下列哪项与“太空营养米”品种培育所依据的原理相似()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练习题

高一生物限时练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下列关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育种的双亲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 B.杂交育种不同于基因工程育种的优势是可在不同种生物间进行 C.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D.高产“黑农五号”大豆的培育、高产青霉菌株的选育都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2.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不定向的 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育种方法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3.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A.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 B.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C.用X射线处理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 4.可获得无子西瓜、青霉素高产菌株、矮秆抗病小麦的方法分别是( ) ①诱变育种②杂交育种③单倍体育种④多倍体育种 A.①②④ B.④①② C.②①③ D.③①④ 5.有一种塑料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能迅速分解为无毒物质,可以降解,不至于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培育专门吃这种塑料的“细菌能手”的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6.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植物杂交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父本进行去雄 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7.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抗病易倒伏和易染病抗倒伏的两个纯合品种,采取杂交育种方法培育既抗病 中筛选出的抗病抗倒伏植株处理的方法是()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那么,对从F 2 A.杂交B.自交C.测交D.回交 8.要提高农作物产量,良种是保障。下列关于几种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育优质新品种时,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都要先通过杂交集优 B.选育玉米杂交种时,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先得到纯种再杂交获得杂种 C.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但不能控制基因突变的方向 D.进行多倍体育种时,加倍的染色体一定来自于一个物种 9.2017年7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 C.太空环境定向诱导后,可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 D.太空环境作用下,灵芝菌株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遗传育种名词解释

基因型(genotype) 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现型(phynotype)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的变异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 (2)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 (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不遗传的变异 表型模写:环境改变造成的表型变异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 这种现象叫做表型模写. 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在基因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 染色质是指细胞分裂的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核小体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核小体的核心 DNA 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体性细胞中染色体的总数。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按照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档、编号、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亚显微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 交换(crossing over):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遗传物质的局部交换。 二价体(bivalents):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 是指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性状character: 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行为特征的统称。(trait) 相对性状contrast character:是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系亲本杂交时,在F1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在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则称为隐性性状。 基因:具有功能的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 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等位基因(Alleles):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 :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

高三一轮复习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学案

第六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学案) 【最新考纲】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学习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异同点。 【学习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学习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学习策略】导学—自学—互学—助学—拓学 【导学】思考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的原理是什么? 2.什么是诱变育种? 3.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自学】 一、选择育种(参考课本98页) 利用,通过长期,汰劣留良,培育优良品种。缺点是不仅,而且。 二、杂交育种 1.植物杂交育种的方法 【自主探究】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如果你是育种工作者,怎样才能得到矮秆抗病的优良品种(ddTT)?试写出育种方案(遗传图解) 2.动物的杂交育种 【自主探究】假设现有长毛立耳猫(BBEE)和短毛折耳猫(bbee),你能否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长毛折耳(BBee)?写出育种方案(图解) 【归纳总结】 1.杂交育种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3.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的常规方法。杂交育种的方 法也用于的育种。【互学】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分析上述杂交过程,杂交育种有哪些优点? (2)能否有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产生? (3)从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各种类型及育种时间来看,杂交育种有哪些缺点? 【自学】 三、诱变育种 1.概念:是指利用处理生物,使生物的方法。 2.诱变育种的原理是。 3.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 ①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如; ②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互学】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 (2)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联系基因突变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 (3)还有什么育种方法有可能缩短育种年限,使具有小麦的矮杆抗锈病的品种能更迅速在生产实践上得到应用? 【自学】 四、单倍体育种 1.原理:。 2.人工诱导单倍体的方法:。 3.单倍体育种的优点: 五、多倍体育种 1.原理:。 2.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处理的种子或幼苗(常用),处理。 3.多倍体植株的特点:。 4.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 【互学】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单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处理的是, 多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处理的材料是。 2.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作用时期。 3如果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间期,会引起变异。 4.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属于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高二生物教学开放周教案 课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吴秋华 班级:高二(5)班时间:2016年12月1日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本节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 【教学目标】 ㈠知识方面 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㈡能力方面 通过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实例的分析和比较,提高运用遗传和变异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的 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 【教学用具】:教师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导入:出示各种育种图片,导入复习课育种方法。教授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就是用杂交育种交育种方式选育的,导出杂交育种。 想一想: ⑴选择育种中“选择”的含义是什么? ⑵选择出的优良品种为什么要隔离种植?⑶选择育种的优点: ⑷同学们从选择育种的过程来看,你能发现这种方法有什么局限性?为什么有人称它是一种“守株待兔”的方法? 一、杂交育种 问题探讨: 小麦有高杆和矮杆,由D控制的高秆对由d控制的矮杆为线型。我们知道矮杆的小麦抗倒伏,是我们需要的形状。小麦经常受到一种真菌的感染出现锈病。由T控制的抗锈病对由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