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首先,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值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的。其次,持有领域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是相互独立的。

四、理解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于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大多集中在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首先,英海尔德和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本质上来源于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认知发展可以通过成熟、学习或者两者相结合得以发生。其中成熟是指认知、情绪或生理等方面相对持久的改变,是生物性成长的结果而不是个体经验的结果。而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引发的思维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改变。其次,对于生理因素(如遗传和成熟)和环境因素(如学校教育和练习的机会)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

五、理解教师理解认知发展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制定教育目标。一方面,有些教师认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这些教师可以认识到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而不是随时间平缓地发展的。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教师就不会强迫学生跨越某个阶段,也不能强迫学生思考或做一些其生物成熟程度还不允许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同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技能的发展,因为许多技能的发展只依赖于环境。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经验的教师能够识别这些技能,进而为这些技能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其次,对于认知发展领域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判断“为什么

一个学生在某个领域的成绩不如他在另一个领域的成绩?”最后,对于认知发展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应有的一般思维水平,以此为依据为课程、活动和评估制定计划,并进行日常的课堂管理。同时教师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学生什么时候认知发展会落后,什么时候需要帮助。有经验的教师还可以逐渐探索并运用一种既能促进认知发展又不会导致挫折感的方式来激励自己的学生。

六、掌握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儿童在每个阶段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他的理论属于领域一般性的认知发展理论,用平衡调节机制来解释认知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是发展中的不平衡导致了发展和变化。他的认知发展涉及了三个概念。1、图式。皮亚杰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并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倾向。他把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式称为认知结构,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他认为图式是认知发展变化的基本单位。2、适应。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理结构的适应。适应就是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了同化和顺应两种不同的过程。同化指根据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可以知道儿童一般运用他们已有的图式去探究。但是当已有的图示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建造,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就是顺应。3、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状态,即已有的经验和当前的问题之间发生了不平衡性。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直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叫做平衡作用。皮亚杰认为学习依赖于平衡作用过程,只有发生不平衡时,儿童才可以成长和发展。同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1、感知运动智力阶段(0岁~2岁)。在此阶段,儿童掌握了关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规则,获得的是“实践智力”,同时,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的概念,即能够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寻找它们,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会玩捉迷藏的游戏。2、前运算思维阶段(2岁~7岁)。儿童在此阶段出现了表象思维,思维直觉性强,但很少使用逻辑和推理。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即不能为他人考虑。同时儿童还表现出中心化的倾向,即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岁~11岁)。在此阶段,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进步了,但是只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还不能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即在头脑中可以进行精确地位置转换。这种思维有助于儿童理解守恒法则和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岁左右的青少年期~成人)。在此阶段,个体的思维更加抽象,能够根据假设来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总之,皮亚杰的观点认为认知发展的根源在于儿童自身的成熟,儿童运用因成熟而获得的能力去解决他们在社会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即发展先于学习。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包括了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内化机制、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情绪等;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情感等。认知发展不仅依赖于生理的成熟,更取决于社会与所处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社会文化的影响存在多种途径,如成人对儿童的看法、对获得技能的鼓励、使用信息的方式等等。在塑造认知的众多文化因素中,维果茨基特别强调语言的作用。他认为认知发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语言的,因为语言对认知发展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成人将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语言传授给儿童;二是儿童以语言为工具来适应环境和解决

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接受教育及接受他人信息过程中会吸收来自社会环境知识,以便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内化。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就是将这些信息内化。儿童会观察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通过模仿和不断地重复这些技能来逐渐地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儿童观察的相互作用越多就会获得更多的利益。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这是将内化的观点进一步的深化了。他认为最近发展区代表了认知发展的潜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是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或在能力更高的同伴的合作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可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是已有能力在被重组和内化后,又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内化水平上被整合。维果茨基的理论也强调了认知发展阶段的阶段性观点。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分阶段地获得信息的。同时,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模糊音节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完全依靠行动;二是复杂阶段,此阶段儿童已可以使用复杂程序不同的策略,但仍然不能明确所要求的属性来操作;三是前概念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已能处理每一个属性操作,但还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属性进行操作。总之,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即学习先于发展。

七、理解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观点。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第一,他们侧重于分析儿童在某一个领域所处的认知发展状态;第二,他们不是对发展状态进行简单的描述二是更关注认知发展转变的机制;第三,在结合四认知发展的机制时他们关注信息加工过程,从信息的获得、储存、加工和提取等几个环节来分析和解释人的认知活动;第四,他们注重研究知识基础与信息加工水平的关系,以及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的基础表现在很多的方面。1、工作记忆容量和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的发展是认知基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对正在使用的信息进行储存和操作的系统,通常工作记忆的广度受到信息消退速度的影响2、注意与知觉编码。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和知觉编码能力不断提高。一方面,儿童注意内容的广度在随年龄而提高,另一方面,儿童集中注意的能力不断提高。3、信息加工方式。持有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的基础发展还表现为其信息加工方式的逐渐转变,即从整体性到分析性的转变。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的高级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认知的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运用认知策略的能力。当面对一个复杂认知任务时,为了更高效地达到该任务的要求,人们常常会设计出某种系统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这种方法就是策略,他有利于信息的加工。认知的高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元认知指对自己认知能力和局限性的认识。

八、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注意的品质也有了良好的发展。想象力在从初中到高中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具有较高的现实性。青少年在记忆的有意性、记忆的理解性、记忆内容的抽象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批判性思维发展迅速,但思维发展存在个别的差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的某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彬 (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概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含义,即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并初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建立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现实意义;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信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阶级利益和个人发展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整体的现实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彻始终的主题,而统摄这两个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群众的真正力量所在,也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别、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制高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1845年之后,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念的日趋成熟,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了更为深刻而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它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同时指出,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一前提。它的前提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1”。 (2)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作了深入的论述,他指出:全面发展的“全面的人”,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已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因此,现在已被机器破坏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了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将完全消失。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本性的【作者简介】刘彬(1970-),男,汉族,四川省资阳市人,哲学学士,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7。 8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这种个体对环境进行主动的适应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焦点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儿童的思维。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结构。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将个体认知发展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真题回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2014下半年全国统考)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答案:A。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曾提出过应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论述都是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展。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也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没有从根本上说清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同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人的发展“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用这种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中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大工业生产发展对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教育原理。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目标是强调“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状态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本质的展开和丰富,即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2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和自我的解放 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劳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122页.

动和社会活动获得了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因此,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就是人占有物,主要是指通过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性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本身,不断实现人类的自我满足。人占有物还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强调,个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也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也只有把自己当做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手段。人,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使每个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自我实现,自由选择自我发展路线和发展模式,“主体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3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 (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 过去人们常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切分工的消灭。劳动是人的能力的支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因此,进行社会改造活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这里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首先,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力的发挥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脑、神经等,并强调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一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48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主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 1.出现分工前。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 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为何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探讨 关于人为什么要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动物,创造人的历史, 人需要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之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进行生产。“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是克服片面发展的需要。为了摆脱由于人类在生产上的分工而导致的异化,人需要全面发展。分工在使“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 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如前分析,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因而要克服片面发展,就需要消灭分工,就需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Harre,1999)。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精析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精析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他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各位考生重点掌握,不管是教师招聘还是教师资格经常考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考生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及理论提出者维果斯基的匹配。下面中公讲师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好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观 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中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歪风邪气和不良倾向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刻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揭示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时提出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和全面,标志着人本质力量新的呈现和人存在的充实。”1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对需要的要求就低。随着工业改革的推进,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精神需求方面比较落后。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也成为生活的需要,才能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最充分的满足,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人的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人的天赋、认知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是个人创造物质、精神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进入全面自由的状态。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人必须通过参与各个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5:5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33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224.

论人的全面发展

论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及其对大学生的 启示 摘要: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当代领会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大学以及自身发展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文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刻内涵 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个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由的,开始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萌芽;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劳动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初步形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马克思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确立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的现象,它要实现的是每个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

人是发展的主体,即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③,这里的每个人即个体人。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肯定个体差异性,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形式,实现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由、自主的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的主人。这里的“联合体”即自由自主的个体人建立起来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现人的社会性,只有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从而看出马克思所谓的人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达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阶段。 (二)自由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 恩格斯在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⑤,自由即摆脱必然的束缚,是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必然,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个人是发展的主体,这种“自由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马克思看来,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形态中,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个体依附群体,缺乏独立自主性。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级社会中,产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物质统治大多数人,牵制人的自由,压抑人的个性,人们无主体性意识。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获得了自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在这个由自由人组成的“自由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由发展观内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统一。 (三)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马克思追求人类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理想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马克思将人的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那么,何谓“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含义就是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②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③。这里所说的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和智力,又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还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将自身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④“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⑤,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发展完善自己。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皮亚杰主张认知发展不是能够被教的,但他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复杂而又有规律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世界,表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模式,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 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反对人为地或无根据地加速儿童的发展。认为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儿童与成人认识活动的质的区别,主观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教儿童。教师应仔细观察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正确判断儿童所处的思维发簪水平,相应地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皮亚杰反对那种教师主动教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同时,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会互动活动,提供概念的实例,为认知发展过程提供环境资源。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育界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等。(以下参见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40页》 活动法——皮亚杰认为智慧发源于动作,而主体的活动(动作)就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也是智慧根本的来源。在教学中实施活动原则,就应该放手让儿童动手动脑,探索外物,获得丰富的逻辑——数理经验,通过反省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对教师来说,强调活动就意味着应着眼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而不拘泥于某一事物的精确记忆。 自我发现法——依据皮亚杰理论,儿童自己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继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要实施自我发现教学,教师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给儿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使儿童通过积极的同化和顺应,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认知冲突法(失衡法)——是让儿童学习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新事物。运用该方法,要注意材料引发的认知冲突的适当性,即材料的适度新颖原则,这样才能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动机。 同伴影响法——皮亚杰一贯重视儿童之间的互教和相互影响。儿童之间彼此交流看法,可以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似乎比成人更能够促进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因此,鼓励儿童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新皮亚杰理论对皮亚杰理论提出的批评: 1.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 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不重视教育对儿 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研究表明,当幼儿遇到困难任务时,他们的认识表现与年长儿童和成人的接近程度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现今教育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辩证观的理论依据,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现今,经济在全球化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所以,在此我将讨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今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现今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给了教育学说很好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首先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和重要源泉,只有发展好了基础,才能够进行更深层级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也要求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生活、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等的全面发展在每个人身上的个性化表现及其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充分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载体,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求人的个体需要全面满足,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四点。首先来说,马克思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阐明了人的发展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包括了个人、集体。其次来说,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的片面性的基础上,阐明了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即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再次,马克思提出并实际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区别其他的重点。最后说来,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对于现今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跨时代综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这是对教育理念进行了高度概括,对现今的全面发展素质要求有了很广泛很深刻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在当今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素质教育问题中,还都没有超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学说。人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心理学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取向上作为既注重实证主义也不抛弃人文主义的学科以及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它要想发展,必须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而对人类了解自身以及个体发展关键的儿童期因其研究的难度和手段上的不足,目前仍有许多难解的谜,而维果斯基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这里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另一种是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的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第二,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提出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是最古老的,是动物和人的共有的。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每一种新的较高的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须伴随着有机体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复杂化。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在机械记忆上增添了逻辑记忆,在不随意注意上增添了随意注意,在形象思维上增添了概念思维,在再现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理论性想象。在低级情绪的基础上增添了各种如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的情感,在冲动性意志的基础上增添了预见性意志。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心理技能由低到高的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技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特质的心理机能。他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 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 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 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

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所有具这种社会根源的高层次心智功能都会逐渐化。语言是中心(language as central):语言是最初始的文化工具,人们用来修正行为;这是再重建思想,以及形成高层次、自我规的思考过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 教育引导发展(education leads development):正式的教育以及其它社会化的文化形式,是引导孩子发展到成人的主要关键。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学习与发展产生假设推测的动力根源。所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距离—从孩子能独立解决问题,到获得成人或该文化中有能力份子的协助,而完成工作之间的距离。 在各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语言。语言有很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从当时的情境中──从刺激作用的那一时刻解放出来。词能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和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