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那么,何谓“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含义就是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②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③。这里所说的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和智力,又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还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将自身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④“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⑤,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发展完善自己。

新时期高校科研内涵建设及策略

新时期高校科研内涵建设及策略 2020年7-9月,本人参加了第八期高校处级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通过在线听取了各位专家专题报告,以及小组的专题讨论活动,收获很大,对推进我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问题以及科研内涵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2019年以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校科研处的科学统筹已经各个二级学院的积极落实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不仅体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的历史性突破,还体现在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和奖项的突破。新时期下,如何整合现有的教学科研优势,稳步推进我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科研内涵建设,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建议: 1)构建逐层支撑的科研体系,形成科研发展的良好生 态 统筹校级研究中心建设。打破学校外部界线和内部管理障碍,通过梳理整合,调整现有研究中心名称,构建2~3个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我校科技创新品牌。突出二级分院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科专业发展和自身优势设立研究院(所),注重系(室)的职能拓展。将教研室改为研究室,促进从单一教研功能向教研、科研双重功能转变,明确并稳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实行三层次科研立项。针对专业发展趋势与科研立项数量不相适应问题,增设校级科研立项,形成教

师科研发展基础,提高省级科研项目立项率,通过国家、省、校三级项目体系的构建,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2)形成重点明确的科研方向,组建优化组合的创新团队 依据“突出重点,集中资源,精准发力”的工作原则,针对重点学科专业和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需要,综合考虑传统优势、新兴学科和发展潜力,抓住制约现代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遴选或凝练若干 个重点科研方向。依据科研重点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打破常规方法和常规待遇,引进若干知名领军人才。 3)建设全面开放的科研平台,实现科技发展的要素汇聚 充分认识校校、校企、国际合作对推进学校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对外合作管理机构建设,设置专门对外合作促进办公室,专门负责校企对接的联系沟通工作。强化二级单位主动对接行业产业意识,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社会资源,搜求相关人才,提升科技发展实力,形成学校推动、学院主动、业界随动的有利发展格局。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 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 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 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 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 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 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 1、转化说 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

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些思考 中建小学

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些思考 学校内涵发展成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关注学校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一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涵发展力的强弱。学校内涵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血液。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让学校内涵发展起来。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要发展学校内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正确理解学校内涵发展 1、内涵发展不是一味追求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强化优质教学,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优质教学上。从而产生优质高效的教学结果,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2、内涵发展是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不是把发展的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 3、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但不是简单的搞几项特色活动、或办几个特长班。 4、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是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更不是效仿其他学校的发展。 二、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的内涵 一所学校,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我认为学校领

导干部要努力做到“三先”:一是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二是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三是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学校领导干部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让教师的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一)建立学习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把外出学习与请进来培训集合起来。要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要一如既往的做好每学期的研究活动,要通过观摩听课、集体评议、经验交流、案例剖析等活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有效教学”方法,让师生享成功的喜悦。 (三)组建教师学习团队。要以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成不同的教师学习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加强学习指导,有效推动教师个性的发展。 四、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让师生置身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打造一种精神,让师生内化于心,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五、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育硕士教育综合333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2、生活教育 3、贝尔兰卡特制 4、知识表征 5、自我提高驱动力 6、恩物 二、简答题4道,每题10分 1、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的基本目的的基本精神 3、课程的多样性 4、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论述题4道,每题20分 1、试论孔子思想 2、教育学原理的德育: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述评韦纳的动机理论 4、材料:教育无目的论。(1)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综合真题回忆版 名词解释 教师期待效应 简答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性质和学习的分类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论述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学生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当代走向 3、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 4、当代教师素养的构成 5、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 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化2、“三纲领八条目” 3、“稷下学宫” 二、简答题1、教育的政治功能2、“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3、德育的功能 三、论述题1当今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例举,并就其中一例说明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独立性,以及两者的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2.学校教育 3.“六艺”教育 4.苏格拉底方法 5.学习动机6.道德情感 二、简答 1. 简述德育途径 2.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 3.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4.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步骤 三、论述题1. 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 试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 3. 杜威教育思想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握概念是前提,文化建设是根本,发展教师是关键,精细化管理是策略,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两项基础工程。一、把握一个概念:内涵式发展(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相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途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在事关教师发展的工作上都力求做精做细。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将办学特色放在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整体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注重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特色)、不断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二)内涵式发展的一般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根本措施是提高科研实力,根本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硬件支持不可或缺。二、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词语罗列,大话套话;言行不一,名不副实。2、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定位欠妥,缺少特色;表述欠佳,缺少关联。3、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注重面子,缺少内涵;追求形式,脱离实际。 (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本质,体现科学性。?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通过物质的、行为(制度)的、精神的(社会意识)等形式表现出来。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好学校文化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正确定位,凸现创新性。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思考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怎样建设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往往贯穿办学的始终,经得住历史检验,是历任校长治校育人的总方向、总路线。? 学校文化要体现学校特色。特色就是特长,特色靠创新,创新靠民主。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环境设施建设、制度(行为)建设和思想建设都要体现既定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 顾明远说:?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校风由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组

十四五研究生学院发展规划

中医学院 研究生学院“十四五”(2021-2025) 发展规划 一、恢复独立建制以来工作完成情况与现状 (一)主要发展成就 1、组建机构。 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后,即于2017年11月正式成立了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学院成立后,逐步组建完善了工作机构,目前共有职工六名,分设行政、招生、学位、培养、学生管理五个工作单元。根据职工个人专业背景情况及工作需求,认真做好所属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成功取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恢复独立建制之初,即将争取博士授予单位资格确定为全校的重点工作。首先与上级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学位办取得联系,表达我校争取博士授予单位资格的迫切愿望,并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主持协调下,与医科大学进行了原有授权学科的划分。经周密组织,精心准备,于2020年2月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确认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组,于2020年4月对我校整体办学情况及相关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5月12日下发《关于中医学院和医科大学有关学位授权事宜的批复》,正

式批准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3、新增多个学位授权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复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时,明确我校具有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1个二级学科及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除以上从医大划转的授权学科外,又积极与各方沟通商洽,在2020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确认中医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工作中,取得中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为同时具备中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全国十七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至此,我校共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大部分中医药类学科的博士、硕士学术与专业学位授予权,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4、做好招生各项准备工作,保证实现平稳过渡。 (1)认真做好现有医科大学学籍在校研究生的注册、考勤、学年鉴定、中期考核、开题、复试、论文答辩、学业奖学金评定、学位评定等日常管理工作,保持了研究生的思想稳定,保证了培养质量。 (2)建设新增我校附属医院、神威药业集团两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场所保障。 (3)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制订了《2020年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探索新时代的临川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让每一位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临川教育人的责任和理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质特色校的发展之路。 十二小开放日五所北师大项目基地校。一小、二小、七小、十一小、十二小。在北师大项目组北京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三年教育实践,已探索出各自特色化的办学新路,文化兴校办学理念对五个基地校的校长来说可以说已入脑入心田。 今天我想谈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1)感谢北师大教育专家组。您们为五所基地学校量身打造了一条学校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一小的幸福教育、二小的生命教育、七小的责任教育、十一小的扬长教育、十二小的和美教育各有千秋,独具风采。(2)感谢基地校与非基地校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在三年教育实践活动中付出的辛劳与汗水。(3)感谢亲爱的同学们在参加项目中的热情与配合。 二是祝贺。(1)祝贺北师大-临川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高峰论坛临川十二小分论坛开放日活动圆满成功。(2)祝贺各位校长、老师收获成长与提升,管理水平与专业

发展更上一层楼。(3)祝贺亲爱的同学们成长与进步。 三是希望。(1)办特色学校,走文化兴校之路,永远在路上。北师大项目虽然结束了,但各校走特色办学文化兴校之路不能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2)要充分发挥五所基地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助力发展优质特色学校。(3)继续与北师大项目专家保持联系,增进情谊,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良师益友。 内容仅供参考

品格教育

读《品格教育》有感 10110170122 历史系)王雪纯 “品格教育”一词最早听说是在一场美国人所描述的自己的小孩在幼稚园所接受的教育,在他描述自己的小孩的时候脸上所表现的发自肺腑的开心与满足是毋庸置疑的,但让我们听者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少不更事的幼年时光里,美国人便已经用“品格教育”这样人性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不是像中国一样圈养或是放任,这也便不用奇怪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美小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譬如最近的“朱令案”,在大家都对朱令的悲惨遭遇报以同情的心态时,案件终于发生了转机。当大家基本上都把眼光聚集于朱令所遭受的悲惨遭遇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偏偏是她被大家集体投铊以致中毒。在对她平时的所作所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后,便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便是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模式让一个女生这样自我,自我的几乎让她身边的所有人都对她表示厌弃,最终酿成这样的惨案。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在马丁贝布尔的《我和你》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品格教育》一文很简要但又深刻的表达了《我和你》一书的主旨思想。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不可忽略的是马丁贝布尔本人是一名虔诚的犹太神学家,因此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深深的宗教思想。这是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观念,并不影响“品格教育”这一模式本身所折射出的人文主义关怀。更不能因为这种宗教情怀与宗教影响力便以不适合无神论者聚集多的中国。 在文章中,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是一种相互对话、包容与共享的互动关系。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把教师和学生都看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与互动关系中。没有交往与互动,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发生。因此,师生交往、师生互动与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具有教育性。关于教育互动,我

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 展 本文话题:教育学习课题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协议书名师工作室 摘要: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在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创新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以此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打造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亮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学校内涵式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54-03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承载着教师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成果呈现的任务。名教师引领优秀教师队伍发展,对于营造教师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学校内涵式发展机制具有十

分积极的意义。一、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名师工作室,就是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名师队伍。(一)建章立制,规范名师培养2007年起,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常熟中专”)先后修订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五高”教师、“五优”教师评定、考核、奖励系列方案,教师下企业研修、科研、竞赛、成长规划等16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保障教师的成长。2011年,根据《关于印发〈常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常教人〔2011〕61号)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精神,学校颁发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印发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申报表》、《名师工作室特聘专家信息表》、《名师工作室工作手册》、《名师工作室项目研究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等相关文件,促进了名师工作室的规范有序推进。各项制度规范,以高标准引领名师,把名师打造成掌握行业科技与生产发展动态的专业拔尖人才。要求名师具有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能力,具备教学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全体成员规划并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明确要求,

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 2017秋季学期开学工作会议讲话稿: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质量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得办学质量、效益与规模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只盯着中高考的学校是没有明天的;不盯着中高考的学校是没有今天的。 二是精细发展。将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养成教育、德育工作、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小事做成精品,细节做到极致,服务变成精神。 三是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牢牢树立“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将每所学校都办成富有个性和独特化的师生的精神家园,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创新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是没有止境的,而且需要每个学校因校制宜、独辟蹊径、有所创造,需要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不断地改革、超越和创新,把学校整体水平持续推向一个新境界。

学校内涵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成才的途径和机遇,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追求状元变为追求群星灿烂,从追求一流考生变为追求一流学生,通过发展带学生身心的良好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xx中学的前世今生都要求我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是:学校要全神贯注抓质量,全心全意谋发展,全力以赴创特色,把xx办成立足xx本土有民意、有民心、有民众的学校;把xx办成影响教育圈内有名声、有名誉、有名望的学校,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路径是:打造名校。具体表现为:更新理念是前提,发展教师是关键,提高质量是核心,养成教育是基石,精细管理是策略。 二、新学期工作要求 (一)让办学思想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灯塔。“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就xx中学而言,一是选择xx,成就精彩,做最好自己。凡是走进xx中学的每一个学生,我们都有责任把他教好,为其以后的成长奠基,使其能够成就未的事业。这是承诺,这是自我加压,这是科学的学生观: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只有不同,没有不好。用希望的眼光看待学生:潜能生、希望生、可能生、变化生。

心得体会:以内涵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以内涵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最新) 刚刚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力支持创建更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挥高校作为创新源头和主阵地作用”。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是驱动X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系统。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的“国家队”,以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为指南,以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为主线,扎实推进中药学学科群建设,通过内涵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本为本培养一流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学校明确“办精本科教育、办强研究生教育、办优留学生教育、办好继续教育”的目标,坚定落实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指示,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中医思维打造中医药人才“底色”,注重中医人文精神教育和中医思维能力锻炼,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中医药人才。落实医教协同要求,构建“学校规范与医院管理相融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的中医临床教学体系,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延伸专业上下游,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办中医养生学新专业,新增中医康复学、健康管理学、儿科学、护理学(助产士方向)等专业。为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学科交叉和协同,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办临床医学专业,新增生物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承担国家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按照“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质、追求卓越”的要求,通过融通中西的卓越课程体系、顶尖临床实训计划和海外游学计划,培养九年本博一贯制中医药创新型人才。2018年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成立“新中药学院”,在国内首创“4+5”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融合创新造峰一流学科 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特色、最具原创优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学校立足中国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将“学贯中西、至精至诚”凝练成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基于学科、重建大学”,以此优化大学治理结构和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注重传承中医药学科的“文化基因”,坚持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战略定力。近年来,学校成功推动了中医药走向海外,大力开展中医学派流派研究传承,推出一批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指南,研制中药饮片制备和智能制造标准等,在中医药学核心概念传扬、方法技术传承、文化传播等方面,不断做出新的探索。 着力在学科协同、支撑、交叉、集成上下大功夫,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建设机制,组建包括多位国医大师、2名长江学者、6名国家杰青在内的高水平

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中外著名教育家都认为养成教育很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哲思录(学习中……),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现在的应试教育让我真的很纠结,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讲,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对话颇耐人寻味。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直到老年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在起作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有利于孩子成人、成才,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

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贯彻两个原则: 一是不可贪多,一段时间重点培养的习惯越少越好。我们经常说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次的坚持。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如果你对每一种好习惯都坚持长时间的认真训练,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言:“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关键是坚持每天去缠一股新索,而不是三天打渔连天晒网,或者今天抓这个习惯,明天抓那个习惯,最后一个好习惯也没有抓实。魏书生老师十余年坚持不懈抓“七个一分钟”取得巨大成效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证明。 二是不可纠缠坏习惯。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庄稼,培养了好习惯,坏习惯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习惯培养一般有哪些步骤? 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①认识习惯的重要;②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③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④持之以恒地练习;⑤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⑥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这六个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每一步都不可忽略。 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有很多。有突破法、榜样法、体验法、情绪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关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使用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概念,更多地是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讲的,前者表示内容和实质,后者表示外观和形式。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发展比较注重外观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模的扩张、占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的增大、橱窗的改变、马路的修缮、各种文体活动和庆典活动的举行等等。这种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但是发展仅限于这种方式,没有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为支撑,就有可能流于浅薄。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学校内涵发展,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上四个方面的含义,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指向。学校内涵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里的具体体现,只有软硬兼备、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学校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小学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中小学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策略有: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质学校文化。 文章快照:胡锦涛主席和周济部长都强调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之新课程改革正纵深推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学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和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使学校内部进发出勃勃生机,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持续

德育及其意义

教育及其意义 一、“德育”概念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柜。广义的德育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正组织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习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

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未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品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什么是高校内涵

什么是高校内涵? 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 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学规模扩大将稀释高校的办学资源。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高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所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从这个角度讲,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了外延发展的方式,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快速扩张,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校发展必须发生转变。所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