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研究

系(院)教育科学系

专业初等教育

班级2009级初教专一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常华锋

职称副教授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年月日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也为语文学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春天。“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成为语文教育新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还存在不少困惑和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作者选择了“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研究”作为研究题目。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即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态度是指人说话和动作的神情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是人们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一贯的、较稳定的综合心理反应倾向;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和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利于落实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本文从研究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入手,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此类目标进行解读,提出了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结合如何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情感因素以及合理把握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编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实施

Primary school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emotional attitude values teaching go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Abstract:"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utline ( Trial)" promulgated, marking China's basic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 the era of curriculum reform, but also for the Chinese education brings a new spring. " For all students, focuses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needs" become Chinese education new idea.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education by hitherto unknown attention.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idea,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goals of the design there are still many puzzles and problems. It i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author chose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target design research" as a research subject. Emotion is the objective things conform to human needs and desires, view and produce experience, namely to external stimuli in the affirmative or negativ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attitude is a person speaking and action look and Duirenduishi perception and action, is the people of a certain object held by some more consistent, more stable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endencies; values are personal things and behavioral significance, importance of general evaluation and total view, is to provide general

guidance and act as decision making, or to the belief, action for evaluation of reference point, is to make people take action accordingly some principles, basic belief, ideal, standard. Emotional attitude towards the values of the three are complementary,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goal of the education of great significance, it is helpful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of humane car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embody the new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goals, o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ch target, put forward to design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goals to consider two factors ( primary school Chines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 combined with how to explore Chinese Textbooks 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emotional factors and a reasonable grasp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target preparatio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ttitudes values go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目录

引论 (1)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目标设计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文本解读中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情景创设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作文训练中铸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言传身教中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拓展延伸中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七)作业布置不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培养的方法................................................ 错

误!未定义书签。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交往与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2.倡导赏识教育,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赏识是陶行知儿童观的真谛错误!未定义书签。

3.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2)

(二)教师要具备何种素质与实施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谢辞 (12)

引论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教育大多数是在科学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他对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是有益的。但由于偏重认知,忽略了情感,相应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过于强调理智教育,将认知从请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真善美中抽取出来。而这正是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尊重人的情感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觉情感因素,实施情感教育。突出教学的情感性,重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别强调了这一点,提出了新的情感教学观,即从学生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同时,强调对语文人文情感的建构,使学生的生命主题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必须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从整体上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并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从心理学上来理解,这三者的意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表现为:

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2、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

3、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罗克奇的定义是: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引起了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

领域联系起来。1964年,克拉斯沃尔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把情意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的满足。与我们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从这五级情意目标来看,学生首先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然后作出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可见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又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不仅指对待学习的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二、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这些目标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主动地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探究,才能与老师上课所提到的问题产生共鸣,并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后,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

(一)目标设计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同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价,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我们就得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之前,制定好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如教学《山中访友》,在教学之前我们就设立目标如下: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让学生明白就是写景的文章也绝不是单纯写景的。《詹天佑》一文教学目标更是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教育学生,从小立下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唯一的听众》一文教学目标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可见,无论是写景、写人、写事的文章都要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也都可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二)文本解读中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主要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这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大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饱含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与他人思想的对话,是与他人情感体验的对话,是与他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表达的对话。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课堂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文的这一优势,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精神漫游的课堂,展示生命魅力的课堂。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对课文进行创造性解读,而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比如通过解读挖掘,我们可以得知六年级上册教材在编排上所蕴含的即有一以贯之的,又有阶段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回顾·拓展”中还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另外,本册课文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 (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 专题)等方面的专题。既有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而编写的“感受自然” 专题,又有了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而作的“初识鲁迅”的编排。

(三)情景创设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境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思维和情感需要一定的情境作为支撑,思维是

情境化的思维,情感也是情境化的情感。什么样的情境往往就能诱发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责任,提高学生的对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用音乐创造情境,例如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师可直奔《月光曲》这首曲子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句子,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说说皮鞋匠脑海中先后出现了哪些画面,教师则通过幻灯片,展现图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领会《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边看边听乐曲,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旋律的变化(舒缓——欢快——激昂)。这样,学生对本来抽象的、陌生的《月光曲》,却轻而易举地领会到了,感受到了美。情境的创设,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以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例如用图像创造情境,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碟,把静、清、绿的桂林的水,奇、秀、险的桂林的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领悟祖国河山的美丽可爱,让学生欣赏了美景之后,谈谈自己看到的桂林的山、水是怎么样的。说的时候,展开想象,加以具体的描绘,让学生在交谈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然后,回到课文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段落,通过感情朗读,通过评议朗读情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得以升华。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情境的创设,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活动化,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可以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

(四)作文训练中铸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不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作是孤立于作文教学过程之外,要在学生日常的

作文训练中持之以恒加以引导。 1、作文的拟题立足于生活中的真、善、美、作文的拟题立足于生活中的真、拟定作文的题目,无论是直接命题、选题,还是半命题,都应力求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实际,在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事情。特别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当作作文拟题的重点,一方面可以就身边发生的社会问题作为作文命题的素材,使学生作文贴近生活、主体、时代。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领他们学会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作文指导要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作文指导是教师在学生拟定作文题目或话题后,对如何完成一篇合格的、内容丰富的作文给与学生必要的辅导。所谓“指” ,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怎样写,如何写得好的问题。作文指导可以是作文思路,可以是写作技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则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地指。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依靠强加于学生来体现的,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寻求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事物,才利于学生接受,避免了“传教士”的做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一席倾诉的空间,激发学生言真情,写真话的欲望和冲动,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美好愿望。不要再“代‘别人’立言” 。

(五)言传身教中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多、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尽量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去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能否长存, 是教师品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渗透,是学生在日后的坎坷生活路上及对人生价值取向时的逐渐领悟和倾心感佩,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在摒弃追逐私利名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长

久地树立自己的形象并且感染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

(六)拓展延伸中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而教材的价值取向,往往就联系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设计拓展延伸:播放防震知识及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图片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与子都是如此。让学生在图片中认识地震,感受父母之爱,紧扣主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七)作业布置不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作业的布置应该走向“以人为本” ” “发展为本” “协调发展” ,在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同时,别忘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有些课文,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写写“读后感” 。感中有悟,悟中有得,学生自然受到熏陶。有些课文,课后尽量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课后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多去接触社会、自然,满足和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多方面的智力需要。比如得知玉树地震后,可以让学生给灾区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可以自制一张贺卡,写上真诚的祝福。这些都是写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更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更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 ,解决了传统教学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这样就使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了体现和落实。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实施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 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 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 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 培养的方法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交往与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是教育生活中最日常、最具体的表现。平等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 学生要尊师, 但教师更应该或者说首先要爱生。而民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此氛围中鼓励和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笔者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生产力,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倡导赏识教育,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赏识是陶行知儿童观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小小儿歌》里说: “人人都说孩子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看到了小孩子的力量, 但我们心中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个原则。尽管也培养了一批人才, 但却有一大批带着失败的阴影, 很不自信地走上了社会。

每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缺乏自信的人, 他的潜能就会被压抑。成功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走向成功, 而赏识教育正是一条能增强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

3.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 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 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

情境和氛围。因此,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 而且是师生的情感交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情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只有确立情感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才能真正做到智力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教师要具备何种素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施方法

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方面的学习, 往往是潜移默化。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教材媒介进行。教师只要有全身心的投入, 即将全部的情感投入教学或教育内容, 才可能整体把握教材中已有的客观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意义。也就是说, 把握逻辑背后的意义联系不仅是形式的, 分析的接受过程, 更是意义, 综合的体验过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写道: 找出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受喧嚣、厌恶与无益的劳苦, 独具其暇, 快乐与坚定的脚步。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定位在平时学习的时候, 学生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们看到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们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 科学家们废寝忘食, 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当我们全身心去体验时, 就会有一种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并从中获得荣誉感, 责任心, 进取心和同情心等等人类所具有的许多高尚的情感。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 情感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维持学习、保障学习深入的动因, 更是促进我们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心里动力, 当我们参与到真实的情境活动中, 用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情感体验, 能够对所有的优秀的或丑恶的, 崇高的或卑劣的, 愉快的或悲惨的各种不同事物或存在的问题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体验自己所表现出的爱与憎、满意与讨厌的情感。通过这样的

情景体验学习, 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刻内涵与幽远意境, 更能增强同学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形成, 陶冶我们的个性, 促进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格的养成, 同时, 积极的情感还有利于创造情感的养成。

情境体验教学定位于一种呼唤情感的教学理论, 特别强调以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生命体验为手段, 使得情境与体验都成为可供操作的概念, 并成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直接因素。

心理学认为, 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 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所谓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关于体验, 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呈现。从心理学看, 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体验作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一种人文的教育, 是一种对学生心灵的关注, 但是体验的过程并不排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思辨。因为体验本身就包括人文体验与科学体验两种方式。在课堂上用一个特定的情境体验和感悟来获取运用语言的直接经验, 化成一种综合的语言活动这便是情境体验式教学。凸现了对学生主体生命性的关注。

结论

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把体验性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必须重视教学的情感性、体验性。综合起来看, 情境体验教学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体。

情感, 以及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给予人的特殊而微妙的作用往往是积淀性和过程性的。无法追求短期外显性的效果的整体性的变化。因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维持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实现个体生命的自己主动的发展。

参考书目:

①胥丹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教师博览》2007.4.

②金晓云.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革新》2007.

③英莫尼卡.泰勒著,杨绍刚译:《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④杨艳蕾:《迁徙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辽宁教育学院报》

⑤王虹:《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染艺术的几种方法》,《浙江教育科学》,1996年第4期。

⑥陈玉秋:《语文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

谢辞

从开始写论文就一直很惶恐,没有写过这样专业而且具体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下手,但后来慢慢地了解了这个反复修改不断改进的过程,现在回顾一下,真的既有郁闷又有兴奋,从开始选题到着手写论文,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们现在才能自信地把论文拿出来。在这里我要表达一下我现在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们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我们看来他是一个很慈爱的老师,但老师对我们的论文要求很严格,无论从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还是格式以及真实度上都很认真,刚开始很不习惯这样严格的要求,但后来才明白,只有这样认真写一篇论文才能让自己这个毕业生没有遗憾,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从开始到现在的每一个过程,常老师都认真负责地给我们深刻而细致的指导。是老师让我开拓了思路,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感谢田老师那天那个灿烂的笑容和无私的帮助。

还要感谢我们大学里所有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课方式和教育形式,三年来,老师传给我们学习方法、专业知识、处世态度等不同的东西,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感谢我的每一位老师。

还要感谢我们的团队中的每一员,写论文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把痛苦变为有意义。在这段时间里,遇到难题时,我们商量,我们互相鼓励安慰彼此,这样减轻了许多压力,让我们在相对快乐和自信中完成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课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共7篇)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一、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教学内容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 习基础。 3.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教材分析、深入,能对 教材进行精心加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4.开发和使用的教学资源符合教学学需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结构内容: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要求分课时写出课时目标,特别要具体写出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表述要具体、准确) (四)、教学过程 注意教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学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也要写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方法、方式、内容。同时还要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 三、教学案文本格式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四、教学案结构图表: 《课题》教学案 单位:年级:设计者:时间:联系电话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反思编写要求 1.教学实录请用戏剧剧本形式编写(教师投影、板书,学生活动,学生状态、课堂气氛等用舞台提示标识)。实录应原汁原味、具体详尽地呈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在关键处有针对性的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点评,有条件的请参照网上或其他资料。 2.每个教学实录后均需附不少于200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梳理出成功处,并对不足处提出改进的做法。 3.内容、格式 《课题》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 执教时间:×年×月×日 执教班级:××学校×年级×班 执教老师:××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4.教学实录文本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舞台说明语言用括号标注,小四号楷体(gb2312),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说明:1.文件:一个课题建一个word文档,依次排列为:教学案(2课时)、教 学实录、教学反思; 5.命名:文件以课题+单位+作者命名。

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课改: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办:针对部分教师对《导学案》中的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模糊情况,课改办做了一下模式作为参考,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学校课改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三)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 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 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 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 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 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小学语文微型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微型课教案 上传: 李信更新时间:2013-1-9 13:58:41 草虫的村落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案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案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案时间: 1课时。 教案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提问,直接受教学任务的影响,为了掌握知识,提问成为一种检测手段。 1、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他们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灵活性。 2、应变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的知识知识储备才能驾驭新课程中的许多变化。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

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因此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课堂上,当你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就自然会变得亲切温馨,你的目光就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他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友善、鼓励、信任;也能从你的眼神中读出讨厌、憎恨、不开心。他们的情感会紧随老师不断起伏变化,并带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关爱就是注意发现学生的变化、老师的眼神、老师的声音、老师的动作、老师的微笑都应该向每一个孩子传递来自老师的关爱信息,这些关爱的因子会伴随知识奔向每一个孩子求知的心灵深处,课程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提高。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上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平日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平时里,教师应该言行得体,平易近人,关心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教学声誉,这样,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了威信,使学生觉得可敬、可亲、可信。教师平时不经意地对学生的一句问候,或许会使这位学生对你亲近。我在教学中,对自己所带两个班的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从他们的资料上了解到各个学生的生日,每逢某个同学生日时,我会给这位同学买一点好吃的或学习用品,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就为营造一种良好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条件。

三维目标 态度 情感 价值观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编辑本段有效整合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合三维目标。 解读文本,把握三维目标 “整”就是整理,“合”是组合,“整合”就是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就不能简单地与学生泛谈要保护环境。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确定“人类的朋友”“关爱生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再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如紧扣文本中的“它从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等,全面制定教学目标。 呈现目标,组合三维目标 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如王自文老师设计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②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③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情景假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 同化” 或“ 顺应” 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 怀柔三小缐亚平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实施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2.《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 共安排了四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2)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既有经验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⑴ 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⑵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王雄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要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 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资源链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 [2]《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亦菲着译 【学习心得】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素养所涵盖的目标主要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因此,在课程活动中,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联系实际教学,想到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科学课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

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着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象课标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投入,你投入多少也不会算多,因为它没有量化的结果,但它却能通过被学生感受、体验、内化后显现出来,成为一种积极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科教育的优先目标。那怎样在科学课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励浓厚的科学志趣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方法与乐趣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性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将来的科学学习、为小学学科的学习,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新课导入设计意图 1、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2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猜礼物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4、短小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刚开课就用清脆、宛转的夜莺歌声导入,让学生感到美妙的歌声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大家产生无限丰富的想象,令人亲切陶醉而心驰神往。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6、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主人公产生敬仰之情,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检查预习: 1、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2、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识字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读正确,然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者: ————————————————————————————————日期: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 ○树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依法维护劳动权益的观念。 ○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增强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 ○增强诚实守信、科学管理的观念。 ○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那么情感态度也要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可通过以下四个过程实现: 一、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培养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教材中的几何内容大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推理证明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种的辨证关系。所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学生要想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使自己意识到没有扎实的基础,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这必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真正的在课堂上思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并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解题过程中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应该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调动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毅力等)的参与中形成的,有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与信心,产生放弃或等待老师解决心理,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对学习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在哪里,或者让会做的学生来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前要求做到:一要多读题;二要勤思考;三要多联想。要弄清题目已知、要求、未知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观察出潜隐的已知条件。由此即可产生清晰的思路,就易探寻到解题的途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励放弃学生的上进心,一方面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解题中增进情感,在解题中端正态度,在解题中体现人的价值,是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培养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