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九大融资最多的科技公司美团饿了么纷纷上榜

2017中国九大融资最多的科技公司美团饿了么纷纷上榜
2017中国九大融资最多的科技公司美团饿了么纷纷上榜

2017中国九大融资最多的科技公司美团饿了么纷纷上榜

根据亚洲科技数据库(Tech In Asia)的数据,2017年,中国创业融资略有放缓,其中科技公司共计融资516亿美元,低于2016年的539亿美元。以下是今年九家融资最多的科技企业,由低到高。第九:菜鸟融资金额:7.99亿美元阿里巴巴于2013年与15家中国快递公司合作成立菜鸟物流公司,该公司旨在加快网上购物速度。阿里巴巴最初持有菜鸟的少量股权,但最近的这一次投资使其获得了接近一半的股权。第八:摩拜融资金额:8.15亿美元摩拜在2017的筹资额可能比Ofo少,但今年仍然不错。摩拜和Ofo都成功地挤出了几家规模较小的中国竞争对手,其中三家竞争对手在11月倒闭。腾讯和富士康是摩拜的投资者之一。第七:饿了么融资金额:10亿美元据最新统计,饿了么在中国2000个城市拥有2.6亿用户,从一百三十万家餐厅订购餐点。第六:今日头条融资金额: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据统计,今日头条每天有1.2亿名用户,平均阅读时长为74分钟。上个月,这家初创公司收购了Musical.ly,并将这家社交网络添加到其不断壮大的全球媒体帝国中,其中包括Flipagram、Topzz和Tik Tok。第五:口碑网融资金额:11亿美元口碑网是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共同建

立。马云建立该网站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他的公司不会错过用户零售和餐饮的开支。在支付宝钱包应用程序中,该服务将本地挂牌和交易结合起来。虽然食物是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但口碑不送货(与饿了么和美团点评形成对比)。第四:Ofo融资金额:12亿美元就像摩拜一样,Ofo 也经历了一个忙碌的全球扩张之年。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和滴滴出行都是其投资者。第三:蔚来汽车融资金额:17亿美元目前,蔚来的品牌重组预示着该初创企业转型为汽车制造商。蔚来汽车本月发布了其首款生产车型ES8。第二:美团点评融资金额:40亿美元。这家巨大的初创公司合并了两个网站--美团(Meituan)和点评(Dianping)--并进行上市、交易和送货,这让它与阿里巴巴支持的饿了么形成了竞争。为了让这场竞争更加激烈,阿里巴巴的对手腾讯是该公司的主要的支持者。第一:滴滴出行融资金额:55亿美元运输。滴滴今年以五十五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7.8亿元)的资金吸引了不少眼球--当时这是对科技公司的第二大投资。滴滴一再承诺全年全球扩张,但没有实现。尽管如此,据说这款叫车应用正在为进军巴西做准备,2018年可能是滴滴出行登上世界舞台,再次挑战优步的一年。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四 姓名:陈松 学号: 41015149 (一)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 1992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来, 中国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金融在改革中稳步健康发展, 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金融业务迅速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于金融机构的组织创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形成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并且在逐步完善。到1996 年末, 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3 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 家、其他商业银行14 家、城市合作银行18 家; 信托投资公司244 家, 证券公司96 家, 财务公司69 家, 保险公司21 家。 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 初步实现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 随着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善, 实现了与商业银行的合理分工, 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国家政策性银行已开始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推进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96 年,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继续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 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度, 向集约化经营迈出了重要步伐。1996 年国有独资银行全部进入世界100 家大银行之列, 其他商业银行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996 年, 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大中城市由35 个扩展到100 个, 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在按照合作金融原则进行规范, 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调整和规范中健康发展, 保险在稳定企业经营、安定人民生活和促进市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金融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中国金融大变革

中国金融大变革 金融体制改革加速进行时 * 西方国家经济仍飘摇动荡,中国政府则着眼于在未来3-5 年内推动改革全面加速 * 利率市场化推进有望加快,债券市场规模将增加一倍... * ... 人民币在五年内可能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 提要 西方经济疲弱仍在持续,市场将目光投向中国并密切关注决策层刺激经济的政策举措。未来一段时间,有望看到财政和货币稳增长的政策努力持续,并拉动经济温和回暖。关注短期政策波动之余,更应注意到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正加速推进。预计明年年初上台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金融领域的改革进程表中将包括银行体系改革、发展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可兑换几个方面,推进的速度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这一变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获取更高收益并进而促进消费,为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转型并提升潜在增长速度创造条件。 本报告分析了未来三到五年可能的改革推进路径。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过程中的波动和曲折在所难免。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借鉴他国历史经验及教训无疑有助于少走弯路。 从银行到债券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的累积迫使决策层加快发展以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催生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等)投资需求。超过50%的国民储蓄率决定了资金并不成其为问题。但长期融资工具的匮乏意味着基建投资项目的融资不得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并因而造成了项目周期长期性与银行贷款短期性之间的错配。要解决这一错配,适应未来城市化需求,债券市场的发展亟待加快。在推出了市政债及高收益债试点之外,企业债发行提速。给定未来十年总计约20-30万亿人民币的城市化基建投资需求以及金融十二五规划将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15%的目标,预期市政债及企业债规模可能在未来五年扩大一倍。当然,发展债券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相互割裂的几个债券市场一体化并对发行统一监管以及建立健全的市场制度框架对提高市场效率至关重要。此外,允许国际金融机构更多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债券市场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刺激银行业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及消费者的融资需求。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对于探索贡献我国GDP的65%、就业的80%以及税收50%的中小企业未来融资效率将做出有益探索。 利率市场化 央行今年6、7月份连续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加速。目前主要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有所深化。鉴于非国有部门占投资比重已近60%。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时机成熟,也对资本市场的深化意义重大。

最新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分析 由于加入WTO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国金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分析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我国在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遭到了宏大影响。如爲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商机,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推进了我国金融变革,进步了我国金融的素质和竞争力,推进了我国金融的国际化进程等。但也使我国金融行业面对体制、客户与人才监管方面的竞争。可以看出,出世不只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应战。对此,我国金融变革必需要做好一系列预备以应对这一场面。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信息化;金融压制;人才流失 一、中国金融现状 在世贸框架下,中国金融行业的变革和开展紧迫性剧增。这其中的重点次要是中国金融不断以来就存在一些成绩,而国际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也存在成绩。在此之前中国金融存在着许多严重成绩和缺乏之处。现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片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也大举进入中国,我国金融业将不可防止空中临宏大的压力。在这种机遇与应战并存的场面下,中国金融业只要放慢变革和开展步伐,才干处理这一成绩。 二、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中国金融遇到的成绩 2.1金融信息化的历程 (1)平安性。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中次要需求应对的成绩之一就是平安性。普通状况下,客户对业务平安性的要求次要包括:完好的电子信息,即用户收到的信息

与对方收回的信息要完全相反,在网络运输进程中没有遭到删除改动。电子信息的失密性,在信息传输进程中使信息无法被第三方获取,这亦是非常重要的。发送信息的单方身份的精确性要失掉保证,必需是单方亲身发送的,身份验证是一个很重要的成绩。(2)法律规章制度。在金融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传统的金融法律曾经不能顺应如此复杂的场面了,已经的手写票据如今已变成需求数字签名之类的来验证身份。电子凭证码、电子印鉴、领取密码等网络概念应运而生,要想这些新概念可以合理合法的运用在生活当中,相关的法律必需出台,否则我们无法停止正常的金融操作,这个成绩我国无法逃避。 2.2控制过度的金融压制 在变革开放之前,我国出现典型的金融压制,次要表现爲金融机构全部国有化、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手腕被完全控制,汇率不一的成绩临时存在,与国际金融市场没有半点交流。变革之后,此类状况失掉改善,但却没有完全解脱金融压制。(1)信贷控制。信贷规模的控制是信贷控制的次要表现。地方银行取消了限制之后,将其改成指点性方案,但是在国际的专有银行照旧运用之前的规模控制,所以中国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效果并不良好。好在目前的中国曾经取消信贷控制,毫无疑问,这将是中国在金融市场化的路途上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2)利率控制。在能否控制利率方面,失掉的答案是一定的。但是重点是采用什麼措施控制,而操作控制的方式是硬性还是软性呢?自古以来的经历标明,但凡硬性操作控制最初都会发生压制。说究竟还是软性操作控制效果好。我国的价钱变革曾经是最好的证明。实践上,不论盲目性怎样样,如今利率的控制曾经逐渐走向正轨。城乡信誉社(城市已更名爲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完成利率浮动,银行同业的借贷市场利率也曾经完全开放,这是价钱双轨制的完满表现。

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大体上讲,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主要朝三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系统化。 第一个方向就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浪潮,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从世界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全球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就是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各国之间汇率成为一种政策工具。由于国际购买力主要根据汇率来衡量,因此,各国之间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下就成为一种政策博弈的工具。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10年左右的经济衰退。在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很大,曾几何时,现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同样很大。那么这些都说明汇率的问题成为各国政府之间博弈的工具,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主权在我的原则。当然我们要考虑各种因素,但是汇率主权问题我们不能跟着别人的意见走,所以这是第一个特点。 其二,是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增大。这种流动的特点也逐渐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的流动比以往时代都要迅速,亿万的资本在一秒钟之内可以迅速地转移到几万里之外的地方。 其三,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化日益发展,也就是说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美国次贷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巨大打击可见一斑。 其四,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在这几十年之内,金融创新层出

不穷,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推出,使得现在金融衍生品总的量大大超过了世界的GDP,大概是8到10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发挥金融衍生品防范风险、对冲风险的功能,防止金融衍生品方面的过度投机,也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提高我们自己的国际金融竞争力,即通过金融改革来适应这种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一是,要认真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我们的知识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实际操作的经验就更少了。所以,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我们经常遭遇失败,像在期货方面就出现过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事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二是,要培养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金融经营管理的人才。在这个方面我们要依靠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策略。 三是,要正确地去运用各种金融创新的工具。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证明,金融创新工具运用不得当的话将引发巨大风险,况且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银行的钱都是老百姓的钱,造成的风险会更大。 第二方向就是市场化。它包括利率的市场化、汇率的市场化和不断丰富市场参与者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利率的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成本,它实际取决于险和交易成本,所以利率本身不应该是固定的,它是跟着风险和交易成本来变化的。比如农村金融、小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就比较高,因为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 [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

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李德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北京1008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长足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可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0(6)-0015-03 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3.5万亿元,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全年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1万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8%。 金融业改革深入推进。2002年和2007年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全面推进金融业改革,增强金融机构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不良贷款率1.58%。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家相继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四家银行按照“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工作。2008年10月29日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2009年1月16日,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7年12月31日,汇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注资200亿美元,拉开了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序幕。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 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稳步推进。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拟制了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和《章程》修订草案。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本次改革明确提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为“三农”服务的社区和地方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末,人民银行共计对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95亿元,对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41亿元;对新疆等四省(区)发放专项借款21亿元。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54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5家。截至2009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2.3%。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截至2009年末已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截至2009年3月末,2005-2006年试点成立的7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7亿元。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中国证监会在国务院的部署下,按照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到2007年8月 收稿日期:2010-4 作者简介:李德,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15

建国后中国金融改革大事件

建国后中国金融改革大事件 12级金融三班 1951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按照苏联银行模式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 系,即“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 1953 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方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为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 督和服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1978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做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 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金融 改革开放由此拉开大幕 1979 设立国家专业银行,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迈出专业银行体系的建设步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于 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而成立的,专门承担原有中国人 民银行办理的金融经营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构成了我国四大专业银 行。至此,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专业银行体系,并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一 阶段的改革宣告了几十年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结束 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 展的序幕。 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 1980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

1981 国债恢复发行1月28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库券,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债重新恢复发行 1983 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 1984 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诞生 1986 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组建 1990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沪、深交易所以及1990年建设的中国证券交易 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 成 199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1999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 我国以证监会为核心的集中统一监管模式 1993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4月4日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 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交易中心)成立并正式 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它的建立统一了人民币 市场汇价,彻底改变了市场分割、汇率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浮动汇率 制的基础 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我国金融体制的新框架 1995 《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事业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 道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大事记【一文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 1.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成立,以华北银行总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并正式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是新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起点。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的65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 体制、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立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受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领导。此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了华东、华中、西北三个区公司和天津分公司;又协助原东北保险公司改组为东北区公司;并在华北、华东、华中建立了22个分公司、支公司或办事处。它的成立标志着新 中国国家保险事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保险业的历史新纪元。 3. 1949年12月2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务院正式提出了发行公债的提案。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决定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总额为2亿分,于1950年内分两期发行。其中,第一期公债1亿分成功发行,第二期公债因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

止发行。公债的发行对于减少社会游资,稳定金融和物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展开剩余95% 4.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国家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代理国库。外汇牌价与外汇调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国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粮、税收及仓库物资的全部,公营及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的一部分,除有特殊规定者外,全部限期缴纳同级金库,通过各地金库汇缴中央金库,作为中央政府统一支配的财力。这次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5. 1951年7~8月,农村信用合作社最初的组织章程确定1951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工作的补充指示》。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联系合同范本》《农村信用合作社试行甲、乙种记账办法(草案)》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规则范本(草案)》发出指示,确定这三个文件作为各级银行组织领导与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依据,要求各级银行在具备条件的信用合作社试行。这些文件确定了信用合作社最初的组织章程,虽然在以后的实践中曾经作过多次修正,但对于推进当时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 1954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正式成立1954年9 月9日,政务院通过《关于设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决定》,

四十年来中国金融改革的主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如同在其他经济领域一样,金融业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微到著、从几乎是“单一细胞结构”到复杂多样化的“高级生命体”的诸多变化。中国金融业的资产规模和活跃程度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中的领先者。 1978年年末,国内金融机构的全部存款余额为1155亿元。其中,城市储蓄存款154.9亿元,社员个人存款55.7亿元。以当年年末全国城镇人口17245万、乡村人口79014万计,上述数据意味着当时城镇人口的人均存款为89.8元,乡村人口人均存款7元,全部人口各种类型的存款为人均120元。这些数字反映了那时中国金融业(主要是简单的存款和贷款业务)的总规模。由于当时金融业的不发达,社会经济中的许多交换主要是使用现金。1978年年末,流通中的人民币现金余额为212 亿元,比城乡人口拥有的全部储蓄存款(210.6 亿元)还多。 2017年年末,城乡居民的人民币银行存款(“住户存款”)余额达到了64.4万亿元,人均46,311元;流通中人民币现金余额为7.1万亿元,仅为住户存款的约11%。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大大丰富起来,除了有手持现金和银行存款,还有股票、债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寿险保单、年金账户和外汇等。粗略估计,中国居民部门(不涉及企事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也不涉及房地产)所拥有的各种金融资产总额应

在200万亿元上下,折算为外汇接近30万亿美元,相当于人均15万元人民币元或2.3 万美元。 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当然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得益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各类金融机构的成长、各个金融市场的兴起以及多种多样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供给创造。 回顾过去的四十年,中国金融业一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经历了多次的“脱胎换骨”,逐渐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多样化发展局面。如果要简要地概述一下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以下所说的几次大分离便可以被认为是构成了当代中国金融改革的主线。 一、金融与财政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就是金融与财政的分离,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在计划经济的“鼎盛”时期,金融业在中国实际上没有立足之地,那时只有财政。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所有金融机构被合并为一家,即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实上主要为财政充当着出纳和现金管理的职责,同时也承担吸收零星存款和按信贷计划给部分企业发放流动性贷款的职能。按照当时流行的理论观点,国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它们之间以及企事业机构与其职工之间的交换不必全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历史脉络、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4723774.html,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历史脉络、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林化森 来源:《财讯》2017年第07期 云南财经大学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开端。从1978年到2017年将近40年的时间,中国金融体制和结构的发展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特别是在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调控监管体系等方面尤为突出。本文主要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历史、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金融改革历史脉络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金融业 (1)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自此以后西方资本开始逐渐进入中国,以至于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在西方经济的影响下产生的复杂和充满矛盾的变化。本文将近代中国金融的改革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在这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大批涌入中国,并控制着中国的金融业。同时,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由于受到西方资本银行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受西方制度的影响,中国在此间也逐渐形成了官办银行、官商合办以及私人投资银行,至此,近代中国银行出现。第二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由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战争的进行,使得外国银行和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相反,以银行为代表的民族金融业发展迅速,并产生各种不同的金融机构,例如兴办省银行和信托公司、储蓄会和保险公司。第三阶段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金融业控制到新中国诞生。在这期间垄断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代名词,因为当时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滞后,金融市场完全被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完全控制。处于战争年代的中国金融,由于货币不统一,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就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当时的中国金融业和货币制度的基础是官僚资本,这就预示着它们处于崩溃的边缘。相反,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金融事业稳步发展,并创办了金融组织体系和业务活动方式的新模式。 (2)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由当时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在回收各解放区货币的同时发行人民币。央行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统一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也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步入新时期。

麦金农与中国金融改革的命门

麦金农与中国金融改革的命门 作者:马光远 | 发表时间:2014.10.13 刊发于总2080期《中国经营报》[专栏]版 美国时间2014年10月1日,全球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人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教授去世。 作为“金融压抑”理论的创立者,中国经济学界对麦金农教授一点儿都不陌生。麦金农教授长期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的金融改革问题。在他的名著《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他开创性地提出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及对金融和经济的危害。对于转型国家的金融改革问题,他在肯定金融自由化大方向的同时,特别强调转型国家金融改革的关键是“选对”改革的次序。在他的《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一书中他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顺序,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中国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没有像一些国家因为开放“次序”错误而付出惨重代价。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他是少数替中国说话的美国学者。他认为中国陷入了一个“货币陷阱”,这一陷阱的原因是储蓄盈余和美元资产的近零利率。因此,他认为,即使没有热钱流入,人民币汇率也将面临上行压力,因为中国没有相应的流出为贸易(储蓄)盈余融资。他指出,尽管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全自由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朝一日可能实现,但这一天还远得很。因此,在他看来,中国必须保持对金融资本流入的管制,央行应该干预以稳定人民币/美元汇率。这些真知灼见,对于中国正在破局的金融改革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金融抑制理论与民间借贷 1973年,麦金农教授和爱德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一时风靡全球,成为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最重要的理论。而所谓“金融抑制”一般是指一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地控制利率上限、负实际利率并操纵银行信贷等问题,从而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金融与经济之间陷入一种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状态。麦金农和肖提出的这种金融抑制假说和市场分割假说,不仅可以用以解释中国民间借贷产生的体制性根源——正是因为金融抑制的存在使得部分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满足,民间借贷由此应运而生,而且,对于中国一方面M2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又出现“钱荒”等现象也能给予贴切的解释。 就民间借贷而言,由于金融抑制的长期存在,民间金融不仅成为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资金供应者,而且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财富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学者刘伟(2001年)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中,国有经济的贡献为2.75%,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为97.25%,在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中,国有经济的贡献为27.84%,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为72.16%,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为28.5%,国有经济的贡献为71.5%,加权平均计算,改革以来,我国62%以上的GDP由非国有经济所贡献。这意味着,改革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是非国有经济。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对资金的供应却呈现相反的扭曲状态: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到40%的国有经济部分,获得的贷款资源却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70%以上,而对国民财富贡献高达62%的非国有经济,只能从主流金融机构拿到不到30%的贷款。就此而言,可以说,如果没有民间借贷等地下金融的发展,非国有经济很难想象能有今天的发展。 这说明,中国的主流金融机构将大量的信贷资源给了大企业和国有部分,但其创造的财富和其占有的资源之间明显不成比例;而身份尴尬的民间金融,反而成为中国财富增长的最主要的金融动力。学者辜胜阻近年来在温州市的调查也表明,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等主流的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教学内容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