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大体上讲,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主要朝三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系统化。

第一个方向就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浪潮,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从世界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全球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就是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各国之间汇率成为一种政策工具。由于国际购买力主要根据汇率来衡量,因此,各国之间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下就成为一种政策博弈的工具。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10年左右的经济衰退。在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很大,曾几何时,现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同样很大。那么这些都说明汇率的问题成为各国政府之间博弈的工具,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主权在我的原则。当然我们要考虑各种因素,但是汇率主权问题我们不能跟着别人的意见走,所以这是第一个特点。

其二,是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增大。这种流动的特点也逐渐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的流动比以往时代都要迅速,亿万的资本在一秒钟之内可以迅速地转移到几万里之外的地方。

其三,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化日益发展,也就是说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美国次贷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巨大打击可见一斑。

其四,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在这几十年之内,金融创新层出

不穷,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推出,使得现在金融衍生品总的量大大超过了世界的GDP,大概是8到10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发挥金融衍生品防范风险、对冲风险的功能,防止金融衍生品方面的过度投机,也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提高我们自己的国际金融竞争力,即通过金融改革来适应这种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一是,要认真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我们的知识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实际操作的经验就更少了。所以,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我们经常遭遇失败,像在期货方面就出现过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事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二是,要培养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金融经营管理的人才。在这个方面我们要依靠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策略。

三是,要正确地去运用各种金融创新的工具。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证明,金融创新工具运用不得当的话将引发巨大风险,况且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银行的钱都是老百姓的钱,造成的风险会更大。

第二方向就是市场化。它包括利率的市场化、汇率的市场化和不断丰富市场参与者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利率的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成本,它实际取决于险和交易成本,所以利率本身不应该是固定的,它是跟着风险和交易成本来变化的。比如农村金融、小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就比较高,因为

它们所需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风险要高一些,因为中小企业的管理不那么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所以它的交易成本也相应比较高些。所以这个利率应该市场化,应该有一定的浮动空间,不管贷款利率、存款利率都应该有这样的考虑。

当然,我们现在也是在逐步推进,在另一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基准利率的确定。在这个基准利率的确定上一般是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银行拆借利率,另一种是用短期国债滚动的利率。当然我个人是比较赞赏后者,当然我们现在央行正在推行前者。我们国家实际上这种拆借隔夜的比重占的并不是像国外那么大,反映市场没有这么灵敏。而国债,当然我们现在国债自从总量管理以后,应该说发行短期国债的条件是具备的,但是我们现在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尽合理,短期国债整体上比较少,如果我们发行三个月的短期国债,通过银行形成一个基准利率,可能有它比较好的一方面。当然这个是学者之见,最后央行怎么决定还是这个,当然这里有银行和财政部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债是财政部管,利率是央行管。

第二,就是汇率的市场化。汇率它本身,我刚才说了,汇率本身它反映的是一个购买力衡量,大家知道购买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购买力,商品和服务做分子,货币量做分母,货币供应量不断变化,商品服务量不断变化,购买力不断变化,但是我们汇率又是相对固定的,这实际不符合市场的规律。这种情况下面,我们的汇率确实是应当不断的改进,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去改进,按照购买力的变化,按照供求关系来推进汇率的市场化。

我在99年的时候曾经讲过,就是三步,第一步,在美元强势的时候盯住美元,第二步,是盯住一篮子,第三步是人民币安全自由可兑换。我们从2005年7月开始,基本上是盯住美元改成了参考一篮子,参考和盯住是不同的,参考是透明度低,灵活性高,盯住是透明度高,灵活性差。什么意思?如果盯住的话,你要告诉他你这个篮子里有什么币种,每个币种权重是多大,如果是参考的话我不告诉你,反正我是参考,我说多少就是多少。所以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所以这个也是国际上很少的参考一篮子的办法。但不管怎么说,总算往前推进了一步。

但是在参考一篮子情况底下,我们从05年7月到现在,人民币总体升值将近20%,说明浮动了。这个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管理的目标区域浮动,就是说如果是在目标区之内的话不要过多的去干涉,但是如果超出目标区了,那央行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当然最后人民币必然要走向自由兑换,现在大家知道96年我们清偿账户是放开了,我们的资本账户现在没放开,根据规定,我们有43个分账户,43个分账户里大体上有20个基本上算放开了,所以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一段路怎么走?需要我们逐步去推进。蒙代尔先生曾经跟我说,2008年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最好的一个奥运会的时候人们买,我说我看可能条件不成熟,因为第一,我们的管理能力,在汇率问题上你只有管得住才放开,第二,就是要看当时的国际形势,要看美元、欧元、日元的相对强弱势,选择一个最好的时机。所以我认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只是个时间问题,虽然说现在没有时间表,但是我认为

为期不会太遥了,当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因为我不是周小川。这样呢,我们的汇率是把它到了全部自由可兑换,人民币可以成为一种世界货币之一,世界流通货币之一的时候,可以说我们的汇率制度完全市场化了。

市场化第三点,就是要不断的增加市场的参与者,现在我们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多数都还是国有股,外资和民资还不太多,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这点规定很明确。所以我认为要增多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加入,我们才能更好的完善我们自己的金融体系。当然,这个参与可能有一定的规定,要从国家安全各方面出发,比如我们现在规定银行外资单个不能超过20%,整个不能超过25%,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引进更多的参与者,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参与金融。就像民生银行,民生保险,它是比较少的,所以我想市场化恐怕要遵循这样一些路。

第三个方向就是系统化。系统化我觉得要这么认识,第一个认识,就是金融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就金融谈金融。金融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实体经济是属于生产、制造、流通、置换这种范畴,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虚拟经济里产生的问题会传导到实体经济里去,实体经济里产生的问题会传导到虚拟经济里去。所以不能就金融看金融。所以现在美国政府下了这么大的力量,就是为了使它不至于从金融危机变为经济危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像十五大报告里讲的,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第二,金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是各不相干的孤岛,汇市、股市、债市、保险、期货等等,它都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在这样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下我们要系统的考虑问题,不能单考虑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稳步的推进混业的经营和混业的监管。这个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综合监管了,才能够综合防范风险,否则的话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证监会只保证证券市场不出问题,风险赶到保险市场上去或者赶到外汇市场上去,那边出问题,反过来同样也会影响政策市。所以我认为综合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方面,现在美国这个事出来也有人反对,说AIG的垮台,风险就是因为混业经营产生的,其实混业经营两大类型,一类是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类似AIG这种情况,另外一个就是像德意志银行,我都去看了,不是说混业经营就是说你混起来,随便用钱,它内部还是有严格的监管风险管理制度的。当然,它的风险管理制度可能不能构建的十分健全,或者他没有预见到房地产价格这么迅速下掉的时候他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但是这不能怪罪于混业经营。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分析美国的华尔街风暴,不能够随自己的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三,就是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这个我也讲过多次了,从我们国家来看,现在证券市场应该说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的债券市场还不够发达,其实债券市场也有它的特色,因为证券本身它的安全性,收益性虽然比股票低,但是它的安全性是比股票高的。这次美国之所以下这么大力量去挽救这些公司,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防止它在债券的兑付能力上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的话,不仅造成

这个社会问题,而且造成国际问题,美国的国际信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他要下大力量去挽救“两房”,因为“两房”是美国政府可以说提供了一定的担保的,对它发行了MBS进行担保,所以我们的债券市场要发展,外汇市场要发展,期货市场要发展,另外以金融期货、以股指期货为起点也应该要发展,当然发展的过程里头我们应该非常注意防止过度投机,防止可能产生的风险。但是我想制度经济学里有句名言,叫做交易先于制度。任何交易都不可能等制度非常完善了才去做交易,只能是有了基本的制度,然后通过交易发现问题,不断地去完善。所以这个是第三个。

最后一点系统化就是监管的系统化。我认为我们现在监管来看,因为我们是一行三汇,我提过意见,应该有一个综合协调的机构,现在逐步在加强,但是我们监管的系统化首先第一点,认识到监管的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这才叫以人为本。所以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在监管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考虑维护机构的利益多一些。当然也有原因,因为我们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都是国有的,它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这点可以理解。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该看到,国家的财富和人民的财富是相辅相成的,以前人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似乎是国家强了,人民才能富,但是反过来你想想,如果小河没水,大河不也照样会干吗?所以民富国强,国富民强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护国家的利益。所以监管的头一条应该是这样。

第二条,我们应该要求我们的保险公司,我们的证券公司,我们的银行,应该树立服务意识,金融本身是服务业,本来就是应该有好的服务态度,不断的改进你的服务方法,不是人家求你的。现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实,我们的金融行业和国外相比那确实是差很远。我曾经听说过日本地方银行到了什么程度,他到一个小面馆打工,他亲眼看到日本银行的服务员到小面馆来,当天晚上结账了,把钱收到银行去,第二天早晨给你送来一堆零钱,因为一开门他要找零钱,人家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想我们的银行还没有做到这样的程度。

最后一点,就是一定要从信息披露入手,监管本身首先你要信息透明,你信息透明本身就是使得我们的消费者能够有知情权,只有信息披露以后发现问题,然后公告,处置。所以我一再强调,监管不应该对市场的高低负责,因为那个是市场规律,但是有一条,你必须要对信息披露,保证它的真实性,所以只要信息披露做好了,监管层才能真正做到位。

好,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和我们中国国家的需要,和我们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挑战相比,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改革。而我个人认为,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应该走改革的方向,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共同来探讨,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四 姓名:陈松 学号: 41015149 (一)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 1992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来, 中国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金融在改革中稳步健康发展, 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金融业务迅速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于金融机构的组织创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形成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并且在逐步完善。到1996 年末, 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3 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 家、其他商业银行14 家、城市合作银行18 家; 信托投资公司244 家, 证券公司96 家, 财务公司69 家, 保险公司21 家。 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 初步实现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 随着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善, 实现了与商业银行的合理分工, 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国家政策性银行已开始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推进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96 年,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继续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 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度, 向集约化经营迈出了重要步伐。1996 年国有独资银行全部进入世界100 家大银行之列, 其他商业银行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996 年, 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大中城市由35 个扩展到100 个, 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在按照合作金融原则进行规范, 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调整和规范中健康发展, 保险在稳定企业经营、安定人民生活和促进市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金融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

当前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及中国金融改革方向的研究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当前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及中国金融改革方向的研究国际金 融专业就业方向 摘要:中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金融体制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深化中国的经济结构,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改革的方向要朝市场化和开放化方向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金融发展的环境下,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发展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来了举世瞩目的关注。由于增加的速度过快,这种情形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使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在高速膨胀下,造成的风险和危机更快的显现出来。除非中国能够以经济改革和方针政策带动金融行业走向正规,否则资本主义金融历史上的风暴,将在中国再次上演。论文从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发展中遭遇的问题、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文献。一、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国际金融的发展,处于近十年最好的时期,但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却有很强烈的不明显性。这种不明显性主要来自美国的影响,是由于美国政权的更迭对美国经济金融领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此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美元在外汇上的下跌,削弱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间的地位。三是美股指数的震荡反弹,使得美国对国际金

融市场的掌控力度在不断削弱。国际金融发展的另一制衡因素是世界银行,银行业的调整与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的预期更加不可估量。美元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引导资金流向。由于美股的一度震荡,使得原始资本流向,由美国流向欧洲和亚洲国家,一度影响着国际形势。同时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朝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和抵制金融危机等方向发展。二、中国金融发展中遭遇的问题我国银行业金融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发展设限。而且银行内部改革缺乏对中小企业和基层融资的扶持力度,使得银行业发展的客户还拘泥于大客户。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当时的危机局势。对于制度改革这件舶来品,尚且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许多年来,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同比世界增长来说还是相当缓慢的。人均消费水平的低下,一方面使得物资融通及资本货币流通领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剧,另一方面使我国投资行业发展受限,金融领域面临的危机更甚。这种危机下,带来的负面效应,直接会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货币融通率的不相称,通货膨胀、过度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我国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偏向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由此而迸发的金融机构效益的普遍下滑,使得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下滑。由于居民人均存款的增加和居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加剧,使得我国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7月银河证券一项对郑州人均存款余额的调查中,有一个不甚严谨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中国金融大变革

中国金融大变革 金融体制改革加速进行时 * 西方国家经济仍飘摇动荡,中国政府则着眼于在未来3-5 年内推动改革全面加速 * 利率市场化推进有望加快,债券市场规模将增加一倍... * ... 人民币在五年内可能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 提要 西方经济疲弱仍在持续,市场将目光投向中国并密切关注决策层刺激经济的政策举措。未来一段时间,有望看到财政和货币稳增长的政策努力持续,并拉动经济温和回暖。关注短期政策波动之余,更应注意到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正加速推进。预计明年年初上台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金融领域的改革进程表中将包括银行体系改革、发展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可兑换几个方面,推进的速度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这一变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获取更高收益并进而促进消费,为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转型并提升潜在增长速度创造条件。 本报告分析了未来三到五年可能的改革推进路径。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过程中的波动和曲折在所难免。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借鉴他国历史经验及教训无疑有助于少走弯路。 从银行到债券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的累积迫使决策层加快发展以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催生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等)投资需求。超过50%的国民储蓄率决定了资金并不成其为问题。但长期融资工具的匮乏意味着基建投资项目的融资不得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并因而造成了项目周期长期性与银行贷款短期性之间的错配。要解决这一错配,适应未来城市化需求,债券市场的发展亟待加快。在推出了市政债及高收益债试点之外,企业债发行提速。给定未来十年总计约20-30万亿人民币的城市化基建投资需求以及金融十二五规划将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15%的目标,预期市政债及企业债规模可能在未来五年扩大一倍。当然,发展债券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相互割裂的几个债券市场一体化并对发行统一监管以及建立健全的市场制度框架对提高市场效率至关重要。此外,允许国际金融机构更多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债券市场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刺激银行业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及消费者的融资需求。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对于探索贡献我国GDP的65%、就业的80%以及税收50%的中小企业未来融资效率将做出有益探索。 利率市场化 央行今年6、7月份连续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加速。目前主要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有所深化。鉴于非国有部门占投资比重已近60%。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时机成熟,也对资本市场的深化意义重大。

2020年(金融保险)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及要点

(金融保险)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及要点

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及要点 2003-02-17 摘要经过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壹些重大突破,尤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当见到,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其中壹些问题经过多年的累积已经比较严重,因此改革迫在眉睫。中国金融系统的改革是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而同步推进的。这种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在这二十多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壹些重大突破,金融业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此同时,仍应当见到,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其中壹些问题经过多年的累积已经比较严重。 壹、当前中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壹)银行业垄断程度高、中小金融机构较少,由此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市场的绝对控制。我国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资金市场的主体。四大国有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绝大部分。同时整个银行体系高度"纵向化",贷款高度集中,基层银行没有贷款权,而地方上又没有自己的金融体系。这种高度集中垄断的金融体系,难以形成在竞争基础上的高效运营机制,也难以对地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且对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障碍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债权约束关系,仍带有很强的旧体制痕迹,新体制的构建又是壹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可避免,从而银企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扭曲的现象。 由于传统体制下银企关系的影响,加之中国的银行和非银行机构长期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趋势探讨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对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所需要的坚实基础出发,我们分析了目前,中国金融改革需要在监测预控、利率调控、汇率杠杆和货币政策方面加强管理。 【关键词】金融;改革;趋势 发达国家金融风暴的经历历在目,为了应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防止金融改革发展过快导致高风险和高危机,中国金融改革应充分考虑中国的经济现状,通过发展基础的坚实奠定,促进重要任务的建立与完成,来修正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帮助整体发展平稳有效。 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全球发展及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但是由于经济增速过激,也给我国展现了发展中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危机,将会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1.消费水平人均值涨幅缓慢 我们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人均消费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趋于较低水平。这一水平的

指数过低,会导致资本市场货币流通市场扩张和物资融通发展的不匹配,同时也限制了中国投行业的发展,带来一系 列的不均衡,如货币资金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通货膨胀的形成,恶性的高度竞争等。 2.过度竞争引起的金融风险 我国在快速的金融改革发展中,常到了竞争带来的积极效益,但是过度的竞争,会让整个金融主体的偏好倾向于高收益,即时同时伴随着高度的风险。在过度的竞争中,金融主体因利益转让,效益降低,应对风险能力也从而降低,不利于中国整体金融的发展。 3.金融主体发展不均衡 因为缺乏有利的对中型及小型金融主体的国家扶持,以及激励的方式不够有效,我国目前的金融主体发展不够均衡,制约了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 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趋势的变化,中国的金融系统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变化和改革。良好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 1.体系结构的完善 理论上,金融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金融市场主导的系统,在美国英国出现普遍;一种是银行主导的,主要出现在欧洲国家和亚洲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倾向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两种体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要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

最新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分析 由于加入WTO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国金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分析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我国在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遭到了宏大影响。如爲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商机,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推进了我国金融变革,进步了我国金融的素质和竞争力,推进了我国金融的国际化进程等。但也使我国金融行业面对体制、客户与人才监管方面的竞争。可以看出,出世不只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应战。对此,我国金融变革必需要做好一系列预备以应对这一场面。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信息化;金融压制;人才流失 一、中国金融现状 在世贸框架下,中国金融行业的变革和开展紧迫性剧增。这其中的重点次要是中国金融不断以来就存在一些成绩,而国际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也存在成绩。在此之前中国金融存在着许多严重成绩和缺乏之处。现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片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也大举进入中国,我国金融业将不可防止空中临宏大的压力。在这种机遇与应战并存的场面下,中国金融业只要放慢变革和开展步伐,才干处理这一成绩。 二、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中国金融遇到的成绩 2.1金融信息化的历程 (1)平安性。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中次要需求应对的成绩之一就是平安性。普通状况下,客户对业务平安性的要求次要包括:完好的电子信息,即用户收到的信息

与对方收回的信息要完全相反,在网络运输进程中没有遭到删除改动。电子信息的失密性,在信息传输进程中使信息无法被第三方获取,这亦是非常重要的。发送信息的单方身份的精确性要失掉保证,必需是单方亲身发送的,身份验证是一个很重要的成绩。(2)法律规章制度。在金融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传统的金融法律曾经不能顺应如此复杂的场面了,已经的手写票据如今已变成需求数字签名之类的来验证身份。电子凭证码、电子印鉴、领取密码等网络概念应运而生,要想这些新概念可以合理合法的运用在生活当中,相关的法律必需出台,否则我们无法停止正常的金融操作,这个成绩我国无法逃避。 2.2控制过度的金融压制 在变革开放之前,我国出现典型的金融压制,次要表现爲金融机构全部国有化、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手腕被完全控制,汇率不一的成绩临时存在,与国际金融市场没有半点交流。变革之后,此类状况失掉改善,但却没有完全解脱金融压制。(1)信贷控制。信贷规模的控制是信贷控制的次要表现。地方银行取消了限制之后,将其改成指点性方案,但是在国际的专有银行照旧运用之前的规模控制,所以中国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效果并不良好。好在目前的中国曾经取消信贷控制,毫无疑问,这将是中国在金融市场化的路途上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2)利率控制。在能否控制利率方面,失掉的答案是一定的。但是重点是采用什麼措施控制,而操作控制的方式是硬性还是软性呢?自古以来的经历标明,但凡硬性操作控制最初都会发生压制。说究竟还是软性操作控制效果好。我国的价钱变革曾经是最好的证明。实践上,不论盲目性怎样样,如今利率的控制曾经逐渐走向正轨。城乡信誉社(城市已更名爲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完成利率浮动,银行同业的借贷市场利率也曾经完全开放,这是价钱双轨制的完满表现。

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大体上讲,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主要朝三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系统化。 第一个方向就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浪潮,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从世界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全球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就是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各国之间汇率成为一种政策工具。由于国际购买力主要根据汇率来衡量,因此,各国之间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下就成为一种政策博弈的工具。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10年左右的经济衰退。在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很大,曾几何时,现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同样很大。那么这些都说明汇率的问题成为各国政府之间博弈的工具,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主权在我的原则。当然我们要考虑各种因素,但是汇率主权问题我们不能跟着别人的意见走,所以这是第一个特点。 其二,是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增大。这种流动的特点也逐渐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的流动比以往时代都要迅速,亿万的资本在一秒钟之内可以迅速地转移到几万里之外的地方。 其三,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化日益发展,也就是说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美国次贷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巨大打击可见一斑。 其四,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在这几十年之内,金融创新层出

不穷,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推出,使得现在金融衍生品总的量大大超过了世界的GDP,大概是8到10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发挥金融衍生品防范风险、对冲风险的功能,防止金融衍生品方面的过度投机,也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提高我们自己的国际金融竞争力,即通过金融改革来适应这种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一是,要认真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我们的知识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实际操作的经验就更少了。所以,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我们经常遭遇失败,像在期货方面就出现过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事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二是,要培养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金融经营管理的人才。在这个方面我们要依靠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策略。 三是,要正确地去运用各种金融创新的工具。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证明,金融创新工具运用不得当的话将引发巨大风险,况且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银行的钱都是老百姓的钱,造成的风险会更大。 第二方向就是市场化。它包括利率的市场化、汇率的市场化和不断丰富市场参与者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利率的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成本,它实际取决于险和交易成本,所以利率本身不应该是固定的,它是跟着风险和交易成本来变化的。比如农村金融、小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就比较高,因为

工作心得: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工作心得: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金融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发展得好,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杠杆使用不当,就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目标,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设计有三个内容: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建设多层级的资本市场是金融改革的基础。 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金融和金融的运作是从实体经济的运行中产生,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经济学成本核算的角度说,金融机构也是要计成本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它设置机构、建立营业网点,不能赚到足够的钱,必然难以存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图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奢望。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商品的交易量上了一定的规模,金融机构设置网点才能盈利。 一般来说,如果金融扩张是建立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在现货市场的基础上,那它对整个市场带来的风险是可控制的。可是,若金融离开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性,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整个市场的风险就不可控制了。因此,金融的过度创新就成了金融欺诈,衍生金融产品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成为骗取高额利润的手段。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工程师创造出了无数光怪陆离、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创造出了与实体经济完全不相关的金融市场巨额

交易。而这些金融产品的目标并非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等,而是制造波动、投机套利。这种行为不仅让绝大多数民众财富遭到某种程度的掠夺,也直接危害着实体经济。 当今社会,一切错误的理念、奢望和白日梦都来源于金融幻觉:所谓的点石为金、一夜暴富、黄金可以下蛋、价值可以自己增值、运作资本就可以发财。由金融幻觉给人们带来一个极为错误的理念:通过玩钱的游戏就可以增加钱的数量,导致财富的增加。于是,人们开始所谓金融创新。当创新离开了实体经济的时候,就成为彻头彻尾的金融骗局。 金融业在扶持、帮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实体经济创造利润的一部分化为金融利润,而金融业一旦离开了服务实业的本源,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国,银行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这是经济结构的扭曲,是社会分配的一种本末倒置,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金融改革的方向在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金融改革的核心 金融资源配置分为微观金融资源配置和宏观金融资源配置两个方面。微观金融资源配置又分为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方面。众所周知,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完成的,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的。 金融资金的配置效率对于已有的货币化了的财富,对货币的存量怎么实现金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呢?通常就是通过人们所说的银行贷款来实现。势力强大的银行体系具有天生的谨慎倾向,使资金流向经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资金利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 [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

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改革总体思路 李德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北京1008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长足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可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0(6)-0015-03 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3.5万亿元,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全年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1万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8%。 金融业改革深入推进。2002年和2007年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全面推进金融业改革,增强金融机构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不良贷款率1.58%。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家相继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四家银行按照“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工作。2008年10月29日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2009年1月16日,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7年12月31日,汇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注资200亿美元,拉开了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序幕。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 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稳步推进。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拟制了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和《章程》修订草案。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本次改革明确提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为“三农”服务的社区和地方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末,人民银行共计对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95亿元,对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41亿元;对新疆等四省(区)发放专项借款21亿元。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54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5家。截至2009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2.3%。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截至2009年末已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截至2009年3月末,2005-2006年试点成立的7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7亿元。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中国证监会在国务院的部署下,按照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到2007年8月 收稿日期:2010-4 作者简介:李德,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15

建国后中国金融改革大事件

建国后中国金融改革大事件 12级金融三班 1951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按照苏联银行模式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 系,即“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 1953 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方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为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 督和服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1978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做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 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金融 改革开放由此拉开大幕 1979 设立国家专业银行,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迈出专业银行体系的建设步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于 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而成立的,专门承担原有中国人 民银行办理的金融经营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构成了我国四大专业银 行。至此,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专业银行体系,并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一 阶段的改革宣告了几十年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结束 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 展的序幕。 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 1980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

1981 国债恢复发行1月28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库券,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债重新恢复发行 1983 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 1984 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诞生 1986 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组建 1990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沪、深交易所以及1990年建设的中国证券交易 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 成 199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1999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 我国以证监会为核心的集中统一监管模式 1993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4月4日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 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交易中心)成立并正式 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它的建立统一了人民币 市场汇价,彻底改变了市场分割、汇率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浮动汇率 制的基础 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我国金融体制的新框架 1995 《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事业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 道

中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与改革方向.

中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与改革方向 发布时间 :2013-10-25新闻来源 :证券时报网文章类型:转载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 人们对金融体制改革给予了厚望。解决金融结构失衡问题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除了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金融市场化改革之外, 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应该是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拥有庞大的金融资产存量, 然而, 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 也产生了大量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 如何通过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真正发挥促进实体经济作用, 怎样让“水”流向不同金融层次, 流向经济体的末梢循环并提升产出效率, 是摆在决策者面前最重要的战略性命题。 目前,中国的信贷规模已经名列世界第一,中国广义货币 (M2约为美国的 1.5倍,是世界第一货币发行大国 ;M2与 GDP 之比达到 2,远超过日本的 1和美国的 0.7; 居民与企业储蓄存款超过 70万亿,这无论历史纵向比较,还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都是相当高的比例。但实体经济各部门却依然普遍感到流动性紧张,究其原因就在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进一步的讲, 金融体系的期限错配、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 也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 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 而高技术产 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相对落后。中国的信贷资金投放一直存在“重大 轻小”的结构性矛盾, 主要体现为信贷投放集中于政府项目、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传统行业,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新兴行业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而信贷资金向房地产领域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严重倾斜。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之和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近 35%。 其二, 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明显产生“挤出效应”。金融部门与制造业部门之间的利润鸿沟不断扩大, 2012年中国五大商业银行 (工农中建交营业收入占中国 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