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唐赛儿起义简介 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历史趣谈唐赛儿起义简介 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赛儿起义简介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导语: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

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

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之间,贫苦农民争先信奉。

唐赛儿以红白旗为号发动起义,击杀前往镇压的官兵千余人,声威大震。附近等数十支队伍纷起响应,众至数万。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等急向朝廷报警。朱棣闻讯,遣使诱降唐赛儿,被拒绝,随即命柳升为总兵、刘忠为副总兵,率京军5000前往镇压。二月十一,柳升率部包围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柳升骄狂的弱点,派人向其诈降,声称起义军将从东寨门夺路寻水宵遁,骗得柳升派重兵据守东寨门外待战。

三月十三夜,唐赛儿命人驱羊群伪装起义军走东寨门下山,吸引明军主力,自率众从明军薄弱处突围,袭杀刘忠。黎明,柳升发觉中计,匆忙遣兵追击,然不知唐赛儿去向。十六日,宾鸿率莒州、即墨义众万余攻安丘,遭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指挥王真率沿海备倭兵突袭,起义军大败,被俘杀6000余人。唐赛儿等隐匿于民间。朱棣下令搜捕尼姑、女道士近万人诘问,仍无结果;以"追剿不力"罪逮捕柳升入狱,以"纵盗"罪处死储埏、张海等12人。

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踪。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世界历史50大著名统治者

世界历史50大著名统治者 历史造就名人英雄,名人英雄完成历史,名人英雄以他们超人的能力进行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同时他们无穷的魅力让历史变得丰富多彩。 本书所述的是我心目中的世界历史50大著名统治者。所谓统治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因此,统治者包括世界历史记载的各国帝王、古今共和制度下的国家元首、拥有极大主权的诸侯王,而神化时代帝王、原始部落首领、古代城邦主人、摄政王、国家下辖行政区域长官则不属本书范畴。 任何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域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少数统治者甚至对其统治区外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我认为,一个统治者的著名与否有三大要素: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人气声望,三大要素的叠加就是一个统治者的著名度。在这三大因素中,人气声望显然是次要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软因素,作为统治者,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能让人铭记的霸

气和魅力。正负面影响是一个统治者是否伟大的决定性因素,其标准包括以下几条:一、如何取得和巩固权力,包括使用任何手段;二、是否建立或完善一整套完整出色的政治制度,若能开创历史则更佳;三、是否能在前任或前朝的基础上扩大国家版图或主权利益;四、是否在任期内对国家作出重大的建设贡献,包括任何领域,使国家稳定发展;五、如何进行权力移交,使国家持续发展,等等。 显然,根据著名度依然难以给本榜中50大统治者排位,因 为在每个有所研究人的心目中,每个统治者的著名度都会有差距。一个榜单的排位的主观程度不应过高,也不可过低,因此本榜不对入榜者做具体排位,而做星级排位,我将50 个入榜统治者分为5个星级,最高5星,最低1星,每个星级10人,而且我还对入榜统治者做地区分类。 由于我只是历史业余爱好者,文笔水平也普通,因而书中难免有疏漏,对人物的理解也难免有不足,望广大读者加以指正。以下是入选正榜的统治着名录:一、东亚 1、秦始皇嬴政(中国秦朝皇帝,公元前259—前210年。

《历史常识》五大农民起义

《历史常识》五大农民起义 1.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秦朝末年,赋税严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田租、口赋等“二十倍于古”,兵役、徭役更使得农民感到负担承重。尤其是秦二世胡亥继位以来“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且刑罚严酷。秦二世元年,朝廷征发闾左(闾左即是秦朝时的贫困农民)屯戍渔阳(秦渔阳县,现至北京密云县一带),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的时候,被大雨阻拦,无法按照规定到达渔阳,按照秦朝的律法,逾期要被斩杀。于是陈胜、吴广利用“鱼腹丹书”,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宣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发动了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为后来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2.东汉:黄巾农民起义 东汉末年,外戚(何进)当政,宦官(十常侍)专权,边疆战事不断,土地兼并严重且赋税严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利用太平道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组织群众率领起义,由于起义者头戴黄色头巾,故称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虽然在9个月内被镇压,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央军权的下放,减缓了东汉的覆灭。同时也使得地方将领官员私自培养兵力,为后期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拉开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序幕。 3.隋末:瓦岗军起义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废朝政,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是以翟让、李密为首的瓦岗农民起义。翟让、李密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为口号,赈济贫民,与隋军作战。后期,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战斗力日渐衰弱,终于瓦解。瓦岗军起义推进了隋朝的覆灭,消灭了大部的隋军主力,沉重打击了士族大地主,为后期李渊取得长安打下了基础,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严重。在外,建州努尔哈赤兵力强壮,之后皇太极即汗位,威胁明朝;在内,阶级矛盾尖锐,且旱灾蝗灾不断。在陕西又出现了大旱灾,天灾人祸不止,李自成打着“等贵贱,均田免粮”的口号发动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口号提出了平均地权等思想进而广受农民欢迎。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不久后攻破北京,但由于明将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镇压农民起义,遂以失败告终。明末农民起义推动了旧的剥削制度的转变,影响了旧的土地剥削关系。 5.清末: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使得国内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农民纷纷揭竿而起,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率先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的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打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体现出了绝对平均的思想。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

1381 年英国农民起义探析 1381 年英国的农民起义,是封建时代西欧规模最大、程度最激烈的农民反封建的武装斗争。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偏重于对英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但对该事件的原因、状态与影响还缺乏系统而明晰的认识。笔者仅就 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并对有关评价农民起义的学术取向浅 陈管见。 一 1381 年的英国农民起义究竟是如何酿成的,起义者的社会愿景究竟何在?弄清这些问题,无疑是理解这次农民起义的关键之所在。在分析这一 问题时,一般都把英国封建王权征收高额人头税看作是这次农民起义的根源。实际上,正如一位史家所言,“需要探讨的是远比人头税复杂和根基深厚的原因”,因为“为现存的制度所产生的不满的确一直十分强烈而导致了一次广泛而又分散的起义”。[1]58 这一现存的制度,当然是中世纪的那种 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封建制度。 自诺曼征服后,随着封建化的日益加深和自由农民农奴化的普遍确立,封建的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以及诸多的封建役务,一直是羁勒广大农奴的 枷锁。自14 世纪开始,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奢侈生活与 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封建领主开始让农奴缴纳货币地租,有的进而要农奴 缴纳一笔钱来赎买人身自由,由此而开启了“农奴解放”的端绪。这个过程当然是艰难的。为了获得自由,农奴常常要将多年积聚的钱拿出。又因为 他在理论上不拥有财产,因此他不得不找第三者当担保人来与领主交涉, 由此而受到商人和高利贷者的无情勒索。此外,教会封建主领地中的农奴 一般难以获得自由,因为主教、修道院长等没有权利出卖或放弃教会的包 括土地与农奴在内的任何财产。[2]1 因此,在当时的英国,农奴制在相当 的程度上仍然延续,农奴人数仍占据人口的一半。他们被固定在领主土地 上劳动,深受沉重的敲剥,他们甚至不能赶跑来吃庄稼的兔子和鸟,因为 这些都是主人的财产,被发现后要被处以罚金。农奴结婚也要领主批准, 不得与其他领主庄园的人完姻,因为这将带来对其妻子及其子女之领主权 的纷争。“农奴的生活水准最低,几乎就与动物差不多。”[2]13 正因为其人身属于领主,当一个男性农奴去世时,主人就拿走他的最好的牲畜和衣物,如果其没有儿子,还要拿走他的最好的劳动工具。而在女性农奴去世时, 如果其没有未婚之女儿,则要拿走她的最好的衣物和床。[1]60 此外,教会征收的什一税也加重了农奴的负担。教会封建主集领主权和神权于一身, 对农民进行双重压迫。 1348 年的黑死病(鼠疫),更使得农民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这次瘟疫使英国的人口几乎减少一半。在肯特、埃塞克斯、赫特福德和苏福克这 四个郡,由于劳动力缺乏,一些封建领主力图将已经获得自由的农民重新 套上农奴制的锁链,出现了“第二次农奴化(Second serfdom)”的现象。一些自由农民被强迫在领主的庄园领受一小块地,为领主终身低薪劳动。而 一些农奴要离开庄园,必须与领主达成协议,在农忙时回来为领主劳动。[3]25 因此,这些郡成为大起义首先爆发和斗争激烈的地区。有资料表明,在起义中最活跃的村,在肯特有118 个,埃塞克斯有105 个,苏福克有72 个,赫特福德有35 个。[3]11 诸多底层农民生存状态的恶化,也与庄园法庭的衰落有关。长期以来,

盘点中国古代帝王出生时的天降异象谁最能扯

盘点中国古代帝王出生时的天降异象,谁最能扯? 帝王出生时都有哪些异象?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文:芜蓬鼓吹“君权神授”是封建帝王宣扬统治合法性的最佳选项。异象作为其重要佐证之一在正史中占据独特地位。无论是朝代血腥更迭还是帝位和平传递都和异象有千丝万 缕的关系。每当帝位交接存在异常因素,是异象最活跃之时。异象有时分布于帝王整个人生阶段,本文着眼帝王降生时异象,力求管中窥豹。1先秦和秦汉时期 《史记》记载了商、周、秦先祖的起源传说。 商秦两家内容雷同:简狄和女修分别吃了玄鸟下的蛋生下了契(殷之始祖)和大业(秦之始祖)。玄鸟下蛋,是卵生信仰和玄鸟崇拜的体现。姜嫄在郊野踩中巨人脚印怀孕生稷(周之始祖)。 自黄帝建元始至子婴投降终,君主大多宣称身上流着黄帝血脉。刘邦取得秦的“小鹿”后不得不用正统标榜自己,昭告百姓我是天子。故《史记》叙述刘邦之母的受孕过程尺度奇大:“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和圣母玛丽亚受孕相似,表现帝王是龙胎,非人种。 《汉书·外戚传》记载薄夫人曾说:“昨暮梦龙据妾胸“,从而受孕生下汉文帝刘恒。再看《后汉书》写汉安帝刘祜:

“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第之间。”不细思也极恐,小孩的卧具下盘着红蛇,侍者还不拖出去杖毙?刘邦斩白蛇起义,号为“赤帝子”,子孙袭承大统自然要作足舆论准备。汉武帝刘彻的之母梦日入怀。汉宣帝刘询刚出生就受牵连被关在长安监狱,“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汉昭帝刘弗陵的之母怀孕十四个月才顺利生产。 两汉时期,异象的基本形态就差不多奠定下来了,后世在继承这笔“宝贵财富”基础上还进行升华创作。▲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文帝曹丕出生时青色的云气形成车盖的形状在其上方,“望气者”认为这不是“人臣之气”。晋元帝司马睿: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垫着婴儿的藁草像刚割下来一样,意同枯木复生)。晋怀帝司马炽生时,豫章郡南昌县出现了基因突变的禾稻(嘉禾),望气者说“有天子气”。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是此时期异象的绝对主力。南朝是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寄奴”)出生时:“神光照室尽明,是夕甘露降于墓树。”刘宋孝武帝刘骏生时“有光照室”。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温州中学2006学年高三第一次摸底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制 A. 其主要内容是封土授民B.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C.受封者须向周王交土地税D.秦、楚是周初分封的两个大国 2、唐初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则改行两税法。两税法 A.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B.赋役合一,用银交纳 C.与国家授田配合施行D.以人丁为征税标准 3、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有①开始设置进士科②首创武举和殿试③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④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舞弊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叛乱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和唐朝赋税制度“庸”的规定近似的是 A.青苗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6、秦朝统一货币,其中有一种叫“半两钱”,这“半两”二字的字体应是 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楷书 7、比较图A和图B,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皇帝皇帝 太丞御门尚中 尉相史下书书 大省省省 夫 工刑兵礼户吏 部部部部部部 图A 图 B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的权利下放到了兵部 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察举是一种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九品中正制 C.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D.明朝对科举制进行重大改革,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9、对君主专制制度,韩非子和黄宗羲所持观点截然相反,出现这种状况的决定性原因是他们两人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你觉得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人物是谁

你觉得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人物是谁 我认为,同时满足两点,才能称为伟大的政治人物:一是所做所为对民众对国家对历史有重大影响,二是本人的政治主张、作为会造福当代以至后世民众。 政治人物中,满足其中一点的很多,二者同时具备的却很少。 只具备第一点的,一般是一些人物一般是一些枭雄、暴君,治下的民众常常苦不堪言,典型代表是太祖高皇帝。只具备第二点的是一些悲剧英雄,没有成功实现自己的主张,例如谭嗣同,宋教仁,zzy。 其实对于任何一点,很多政治人物都并非黑白分明的,例如蒋公,第二点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是或否。但我认为,有一位明确地同时具备两点,就是蒋经国。 蒋经国作为一个政治强人,对他治下的社会确实有实实在在的影响,他的施政能够决定这个社会的走向,所以第一点不用怀疑了。 在他施政的前十一年,实行开明专制,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也不大,他还很亲民,经常走到民众中间了解民间疾苦,至今很多台湾人还在怀念。有了这些,蒋经国的作为已经不会逊于那些古代贤明的君主。但真正使他与明君有所不同的,还是他执政最后两年的作为,即使社会开启由专制走向民主宪政。 他能看得清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懂得何时不应滥用权力。 1986年,民进党成立,很多党内高层主张严厉镇压,但蒋经国看清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在变”,默认了民进党的成立。用他自己的话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1987年,蒋经国结束了长达38年的戒严,随后解除党禁、报禁,正式开启了向民主宪政过渡的进程。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继承了蒋经国的遗志,继续推进民主化进程,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使台湾社会完成了到民主宪政的和平过渡。 有人警告他,这样会使国民党失去政权,但他坦然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回过头来看,国民党的确在2000年失去了政权,但国民党也获得了救赎。专制政治下得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因此国民党的大佬们时时刻刻提防权力的丧失,因为到了那一天不仅国民党都很难继续存在,这些大佬们恐怕连正常人的生活都过不了了。但在民主宪政之下,政党即使下台了仍然可以合法活动,可以过几年继续争取选民从而重新上台,就像2008年那样。只要民主宪政体制还在,国民党就可以一直存在。 我们应当看到,蒋经国也曾经严厉镇压异己,晚年解严、解除党禁、解除报禁很大程度上是与来自社会来自国际的压力有关,而且其实也只是为开启民主宪政而开了一个头,但即便如此,蒋经国也堪称伟大。 (1)绝对的权力就像毒品一样,吸食了以后很难放弃,这不仅由于权力本身的诱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史通·二体》译文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 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假设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写编年史,至于前汉的隐士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名士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回答帝王询问的书策,刘向、谷永的献纳奏章,这些人物全都是品德在各类人中占第一,名声传布天下,识见能洞察细微和明显的地方,言论上能把军国方面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有的因为自身隐遁,地位低下,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冗长,事迹很多,难以进行次序编排,全都省略而不记载的话,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必定是真实情况而有舍不得的地方,不加以删除的话,那么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包括志和列传在内的一百卷汉书的内容,全部列入十二帝纪中,将恐怕成为既琐碎又很杂乱、力尽疲乏毫无力量的东西了。因而班固知道结果会像这样,就设立帝纪、列传来区分,使它们历历可观,主次有区别。荀悦厌烦班固的编排不切实际,又依照左氏的编年体另成一书,对《汉书》进行剪裁压缩,才为数三十,历代却称赞他这部新著,认为超过了《汉书》。既然如此,那么班固、荀悦为代表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比试生命力争占上风,想废弃其中的一种流派,压根也就很困难了。后来写史书的人,超不出这两种写史书的途径,所以晋朝的国史有王隐、虞预先后写成纪传体《晋书》,却又用干宝的编年体《晋纪》来相配;《宋书》有徐爰、沈约先后写成的纪传体《宋书》,却又分化出裴子野的编年体《宋略》,它们各自是有本身的优点,在世上一起流传。看来干令升(宝)的说法就太偏激了,它只是墨守编年体一家而已。 《通志·总序》译文 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因而他所创立的理论大放光辉,无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后,诸子百家兴盛起来了,各自仿效《论语》用空洞的言词撰写著作。至于历代的史实,却无所记述和编排。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比史

[历史] 重新评价农民起义

[历史] 重新评价农民起义 近几年,曾经是史学研究热门的农民起义研究陷入沉寂,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论著。究其原因,是有关农民起义的研究陷入误区,走入了死胡同:由于过去片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农民作为主力军,在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因而我们的历史研究一反历代史书将农民起义定性为“乱匪”的惯例,对农民起义予以了充分的歌颂和赞美。在这种错误比拟思想的指导下,历史教科书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农民起义——建立新政权,减轻剥削——贪婪的地主阶级又加重剥削和压迫——又爆发农民起义……的不断循还,农民起义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这种形而上学的论点当然是不能正确解释历史发展的。拨乱反正以后,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去对农民起义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民起义是“造反有理”,但是“造反无功”,农民起义的客观效果“是使千百年创造的文化精品和社会财富毁于一旦”[1]。不过,这种对农民起义进行全面否定的“新见”似乎并未被史学界所接纳,应者寥寥。农民起义研究在此后竟处于停顿,这无论如何也是不正常的。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农民起义进行重新研究。 一、对农民起义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必须承认,在对农民起义的研究中,我们过去有形而上学的倾向。由于对农民这个受压迫者对地主阶级反抗“造反有理”的全面肯定和歌颂,史学界长期认为,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甚至是唯一的动力;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因而对所有的农民起义均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凡是农民起义均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而没有考虑过应对每一次农民起义的作用进行具体考察和具体评价。十年动乱结束后,史学界虽然围绕农民战争是否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展开过讨论,但对全部农民起义仍是持肯定的态度。而持农民起义“造反无功”的“新见”者,虽然一反史学界的传统观点,全盘否定了农民起义对社会发展有可能起推动作用,却仍然未能考虑到应对每次农民起义的作用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 我认为,以上两种对农民起义进行评论的观点均可称为“一概而论”派,都犯了观察事物、评论事物绝对化的主观主义的错误。试想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有数百次,背景、原因、过程、结局都有一定的差异,作用又怎能完全一样呢?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这段曾被广泛引证的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作用的论述,并不是“一概而论”的。毛泽东同志在这段话中加有两个限定词:“较大的”和“多少”。那么,可以肯定,“较小的”农民起义显然是未包含在内的;即使是“较大的”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有“多”与“少”的区别。由此可知,毛泽东同志是主张客观地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17课 明朝的灭亡 同步作业

2020年春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17课明朝的灭亡同步作业 一、选择题 1.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其主要原因是()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B.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陕西北部一带连年自然灾害D.“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 2.明末农民战争中,成为起义军主力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军B.张角起义军C.黄巢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 3.李自成的“均田免赋”口号是针对明末以下哪些情况提出的() ①土地高度集中②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③赋税沉重④物价昂贵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明末农民起义军中被称为“闯王”的起义队伍领袖是() A.陈胜B.张角C.黄巢D.李自成 5.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吴三桂引清军入关B.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C.朝廷不断加派赋税D.土地兼并严重 6.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②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③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④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 A.③②①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③②D.①②③④ 7.民国学者、历史学家郭沬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从陕北发动革命,……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不包括() A.提出“均甶免赋”的口号 B.建立了“大顺”政权 C.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D.为了抗击清军而起义 8.见图示,这两种变化是哪一人物所为()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雍正 9.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在绝望中自缢的明朝皇帝是() A.明神宗B.明熹宗C.崇祯帝D.明成祖 10.“进北京后,李自成就住进了皇宫,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轻易见不到他了。全军弥漫着盲目乐观、轻敌、懈怠等消极情绪。”这段文字分析的是() A.皇宫建筑群的庞大 B.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 C.农民军失败的原因 D.清军大举入关的影响 11.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二、判断题 12.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三、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末民谣(1)民谣中的“闯王”是指谁? (2)该民谣反映了百姓对“闯王”的到来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5.《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一共62卷。《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6.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1]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2]。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3]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7.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道光十二年(1832)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明王朝自中期以后逐渐衰败,进入晚明更面临着朝政腐败、满清崛起、矛盾激化的积重难返,江河日下,内外交困的局势。李自成起义推翻大明王朝,清军入关并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至此,历史进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2. 过程与方法 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的能力。 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学会综合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 从“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个方面的实例,学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1368年)至晚明已有25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会出现积重难返、内外交困的局势?乃至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加上满清的入关,就此断送了其将近280年的统治?分析晚明的社会概况,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 原先盘居于东北地区的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清朝,由于吴三桂引其入关,不仅击溃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而且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陆续平定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如何看待满清的统一和各地的抗清这又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作者:杨津涛 史学界对“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 国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大陆史学界也曾一度热衷于研究“农民起义”。如范文澜之《中国通史》认为:“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则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 但在民国时期,通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如钱穆之《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之《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 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 考察究竟是否存在“农民起义”,首要之务,是考察其领导层的基本构成。事实上,所谓“农民起义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这些人起事之初,亦无人怀抱“反抗地主阶级”之目的。 “农民起义领袖”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 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在唐元鹏看来,只有杨幺是渔民、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算在农民行列中。 农民无法成为民变领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时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单一的农民,最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规则。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刘邦、朱元璋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