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乙肝疫苗(详细参考)

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乙肝疫苗(详细参考)
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乙肝疫苗(详细参考)

重组乙肝疫苗的研制生产过程、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

国际上先后研制出了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和第二代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第一代乙肝疫苗主要运用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提取纯化出的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先后经过减毒处理和添加佐剂后注入人体预防接种。但是由于对血源性疫苗安全性存在顾虑,人们进一步着手开发第二代乙肝疫苗,也就是基因重组疫苗。

第一步是分离目的基因,获得目的DNA片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细胞基因组中分离,二是人工合成。

第二步是将DNA片段和载体在体外连接重组,成为重组DNA分子,多采用连接酶的方法连接。

第三步是基因克隆,即将重组体DNA分子,引进合适的宿主细胞(大肠杆菌、酵母)中增殖。根据所用载体的不同,可选用转化(以质粒作载体时,重组体DNA分子以此种方式进入感受态的宿主细胞,以获得转化子菌落)、转染(λ噬菌体作载体时,构成的重组体DNA分子,以此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可转染得到噬菌斑)、转导(λ噬菌体DNA与外源DNA组成的重组体DNA分子,与噬菌体蛋白组装成具有感染力的噬菌体颗粒,即人工包装的噬菌体颗粒,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往宿主细胞引入重组体DNA分子。

第四步是目的基因克隆的筛选与鉴定,即从大量携带重组体DNA分子的细胞中分离出带目的基因的细胞。因为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获得重组体DNA分子,为了获得摄取了重组体DNA分子细胞,需经筛选,才能将其与未摄取重组体DNA分子的细胞区别开来,并作进一步鉴定。筛选含有重组体DNA分子细胞的方法,一般都是以载体DNA 及目的基因的遗传标记及分子特征为依据,并结合受体细胞的基因表型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许多质粒都具有抗生素等药物的抗性标记,因此,在含有一定浓度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很容易地把摄取了重组体DNA分子,因同时也获得了抗生素抗性的细胞辨认出来。但药物筛选只是一个方面,依据它只能判断质粒载体是否进入了受体细胞,还不能确定受体细胞是否摄取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体DNA分子。

对于重组体DNA分子的鉴别,通常是在抽提出重组质粒DNA后,用凝胶电泳法或电镜观察其分子大小,用限制酶酶解,观察其酶切图谱进行。还可采用菌落原位杂交法来进行鉴定,即将菌落从最初生长的平板上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用碱裂解滤膜上的菌落,使DNA分子游离,变性,并固定在滤膜上,随即用同位素标记的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或RNA探针杂交,最后通过滤膜的放射自显影鉴定菌落,并从最初生长的平皿上挑选出放射自显影呈阳性的菌落。

第五步是基因表达,这是指宿主细胞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外源DNA在宿主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表达生成的产物(蛋白质),最好在细胞内不被分解,而分泌到细胞外面。表达产物若为较小的多肽,或是对细菌蛋白酶极为敏感的蛋白质,形成后,通常即被迅速降解。为了保证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能分泌到细胞外而不被降解,通常可以把外源基因插入在载体的某些结构基因中间,在这种情况下,表达产物是融合蛋白质,融合蛋白质可以抵

抗内源蛋白酶的降解,又可以在细胞信号肽的引导下分泌到细胞外。

最后,利用发酵工程培养重组与乙肝疫苗的工程菌

理化性质从热稳定性方面说

酵母源乙型肝炎疫苗37℃保存1周不改变其免疫原性

乙肝疫苗,主要成分是45个氨基酸的多肽,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使用直接注射的方法打入静脉。这45个氨基酸分别编码了三个抗原表位(所谓表位,是一串大于9个氨基酸的多肽,是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反应的最小多肽片段):

,HBscFv等电点理论值为 8.5 1,实验值为 7.3~ 8.1(就是抗体)

综上所述,用基因工程法生产乙肝疫苗要先后将过获取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培养工程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分离纯化、产品多项性质的初步检测、成品化处理(如添加佐剂、抗生素、除菌)、成品检测鉴定、包装几个步骤。对产品多项性质的检测对于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尤其重要。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图1 乙肝病毒表面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肝疫苗首先要选择表达HBsAg的载体系统。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若选用细菌为基因表达载体,即使使用强启动子,也不能得到大量具有免疫原性的基因表达产物。这可能是由于原核表达系统中不能进行糖基化修饰,或者原核细胞环境不适合专性寄生于真核生物的乙肝病毒包膜蛋白表达,故应选用真核表达系统。选用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宿主系统,因其具有丰富的膜结构和细胞器的特点,既可使蛋白以分泌形式表达,又可以使蛋白糖基化变为活性形式。克隆载体构建时,将编码HBsAg的基因(野生型adw)添加到酵母酒精脱氢酶Ⅰ(ADHⅠ)的启动子之后。如图1所示构建载体。[6]将质粒转化至酵母菌中,通过HBsAg抗体与酵母菌积累产物HBsAg之间的特异性反应筛选出成功转化的菌体。对筛选出的菌体进一步发酵培养,摸索合适的基因工程菌培养条件,使产物尽量高效积累。

基因工程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习题 一、单选题 1.在基因操作中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指( B ) A.I类限制酶 B. II类限制酶 C. III类限制酶 D.核酸内切酶 E. RNAase 2.下列关于同裂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是从不同菌种分离到的不同的酶,也称异源同工酶。 B. 它们的识别序列完全相同。 C. 它们的切割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 有些同裂酶识别的完整序列不完全一样,但切割位点间的序列一样。 E. 两种同裂酶的切割产物连接后,可能会丢失这两个同裂酶的识别位点。 3. 多数限制酶消化DNA的最佳温度是( A ) A. 37℃ B.30℃ C.25℃ D.16℃ E.33℃ 4. 下列关于限制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 Mg2+、ATP和S-腺苷蛋氨酸。 B. I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Mg2+、ATP。 C. II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Mg2+、ATP,S-腺苷蛋氨酸能促进反应,但不是绝对需要。 D. I、III类限制酶对DNA有切割和甲基化活性,II类限制酶对DNA只有切割活性而无甲基化活性。 E. II类限制酶要求严格的识别序列和切割点,具有高度精确性。 5. 如果一个限制酶识别长度为6bp ,则其在DNA上识别6bp的切割概率为( D ) A. 1/44 B. 1/66 C. 1/64 D.1/46 E. 1/106 6. 多数II类限制酶反应最适PH是 ( C ) A. PH:2-4 B. PH:4-6 C. PH:6-8 D. PH:8-10 E. PH:4-10 7. 下列关于限制酶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 限制酶识别序列内或其邻近的胞嘧啶、腺嘌呤或尿嘧啶被甲基化后,可能会阻碍限制酶的酶解活性。 B. 许多限制酶对线性DNA和超螺旋DNA底物的切割活性是有明显差异的。 C. 有些限制酶对同一DNA底物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切割速率会有差异。 D. 限制酶反应缓冲系统一般不用磷酸缓冲液,是由于磷酸根会抑制限制酶反应。 E. BSA对许多限制酶的切割活性都有促进作用,所以酶切反应中常加入一定量的BSA。 8. II类限制酶反应中必须的阳离子是( C )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 1.细菌的F因子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基因转移的 A.接合作用 B.转化 C.转导 D.转染 E.转座 2. 下列关于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作用特性正确的是 A.在对称序列处切开单链DNA B.DNA两链的切点一定不在同一位点 C.酶切部位一定位于识别序列处 D.酶辨认的碱基一般为8~12个 E.酶切后产生的DNA片段多半具有粘性互补末端 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顺序通常是 A.基因的操纵序列 B.启动子序列 C.S-D序列 D.回文结构 E.长末端重复序列 4. 可识别并切割特异DNA序列的酶称为 A.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核酶 D.核酸酶 E.反转录酶 5. 下列DNA序列属于回文结构的是 A.ATGCCG B.GGCCGG C.CTAGGG D.GAATTC E.TCTGAC TACGGC CCGGCC GATCCC CTTAAG AGACTG 6. cDNA文库包括该种生物 A.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B.所有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C.所有结构基因 D.结构基因与不表达的调控区 E.内含子和调控区 7. 下列哪种工具酶的出现在基因工程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A.逆转录酶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末端转移酶 D.DNA聚合酶 E.DNA连接酶 8. 常用质粒载体的特点是 A.为线性双链DNA分子 B.为环形单链DNA分子 C.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D.含有同一限制性内切酶的多个切点 E.缺乏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 9. 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可简单地概括为 A.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分离 B.分、切、接、转、筛、表达 C.将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筛出阳性细胞株 D.将载体和目的基因连接成重组体 E.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

基因工程练习题(附答案)

基因工程练习题 1、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其作用是( ) A、将目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割出来 B、识别并切割特定的DNA核苷酸序列 C、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D、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2、基因工程中常用细菌等原核生物作受体细胞的原因不包括( ) A、繁殖速度快 B、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C、多为单细胞,操作简便 D、DNA为单链,变异少 3、基因工程是DNA分子水平的操作,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限制酶只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 B、载体与目的基因可以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 D、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检测 4、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中,为检测实验是否成功,最方便的方法是检测棉花植株是否有( ) A、抗虫基因 B、抗虫基因产物 C、新的细胞核 D、相应性状 5、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时的受体细胞是( ) A、受精卵 B、精细胞 C、卵细胞 D、体细胞 6、基因工程中常见的载体是( ) A、质体 B、染色体 C、质粒 D、线粒体 7、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构成,其中Asp、Gly、Ser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质的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 ) 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B、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C、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出来 D、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 8、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育种方法,将抗菜青虫的Bt基因转移到优质油菜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的油菜品种,这一品种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特异的杀虫蛋白质,对菜青虫有显著抗性,能大大减轻菜青虫对油菜的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减少农药使用,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t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Bt基因中有菜青虫的遗传物质 C、转基因抗虫油菜能产生杀虫蛋白是由于具有Bt基因 D、转基因抗虫油菜产生的杀虫蛋白是无机物 9、人的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合成,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细胞是(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T 噬菌体 D、质粒DNA 4 10、不属于质粒被选为基因运载体的理由是() A.能复制 B.有多个限制酶切点C.具有标记基因D.它是环状DNA

基因工程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基因工程原理习题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DNA分子克隆技术:克隆,指含有单一的DNA重组体的无性繁殖系,或指将DNA重组体引入宿主细胞建立无性繁殖系的过程。DNA分子克隆技术也称基因克隆技术,是在体外将DNA分子片段与载体DNA片段连接,转入细胞获得大量拷贝的过程。其基本步骤包括:制备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连接,制成DNA重组→导入宿主细胞→筛选、鉴定→扩增和表达。载体在细胞内自我复制,并带动重组的分子片段共同增殖,从而产生大量的DNA分子片段。主要目的是获得某一基因或DNA片段的大量拷贝,有了这些与亲本分子完全相同的分子克隆,就可以深入分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引入的DNA片段不同,有两种DNA库,一种是基因组文库,另一种是cDNA库。 2、分子杂交:两条不同来源的DNA(或RNA)链或DNA与RNA之间存在互补顺序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分子,这种分子称为杂交分子。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从不同个体制备的DNA,使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切得的片段长度各不相同。酶切片段的长度可以作为物理图谱或者连接图谱中的标记子。通常是在酶切位点处发生突变而引发的。 4、报告基因:一种编码可被检测的蛋白质或酶的基因,也就是说,是一个表达产物非常容易被鉴定的基因、 5、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PCR使用一种耐热的多聚酶,以及两个单链引物。以过高温变性将模板DNA分离成两条链。低温退火使得引物和一条模板单链结合,然后是中温延伸,反应液的游离核苷酸紧接着引物从5/端到3/端合成一条互补的新链。而新合成的DNA又可以继续进行上述循环,因此DNA的数目不断倍增。 6、核酸的凝胶电泳:将某种分子放到特定的电场中,它就会以一定的速度向适当的电极移动。某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叫做电泳的迁移率,它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该分子所携带的净电荷数成正比,而与分子的摩擦系数成反比(分子大小、极性、介质的粘度系数等)。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是离子化的,所以,DNA和RNA实际上呈多聚阴离子状态。将DNA、RNA放到电场中,它就会由负极向正极移动。在凝胶电泳中,一般加入溴化乙锭进行染色,此时,核酸分子在紫外光下发出荧光,肉眼能看到约50ngDNA所形成的条带。 7、细菌转化:所谓细菌转化,是指一种细菌菌株由于捕获了来自另一种细菌菌株的DNA,而导致遗传特性发生改变的过程。这种提供转化DNA的菌株叫做供体菌株,而接受转化DNA的菌株则叫做受体菌株。大肠杆菌是使用最广泛的实验菌株。 8、反义核酸:指与靶DNA或RNA碱基互补,并能与之结合的一段DNA或RNA。 9、RNA interference: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抵御转基因或外来病毒侵犯的防御机制。将与靶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 存在同源互补序列的双链RNA 导入细胞后,能特异性地降解该mRNA ,从而产生相应的功能表型缺失,这一过程属于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范畴。 10、Spi:λ噬菌体体重组克隆的一种筛选方法,其筛选方法是Spi+:λ不能感染E.coli(p2);Spi-:λ(red- gam-)能感染E.coli(p2),形成小噬斑/host recA+/chi。λ包装时若gam- ,需recA

(整理)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 1.F因子从一个细胞转移至另一个细胞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A.转化 B.转导 C.转染 D.转座 E.接合 2.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A.转化 B.转导 C.转染 D.转座 E.接合 3.溶原菌是指: A.整合了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B.整合了质粒基因组的细菌 C.含有独立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D.含有独立质粒基因组的细菌 E.含有独立噬菌体和质粒基因组的细菌 4.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称为: A.转化 B.转导

C.转染 D.转座 E.接合 5.由整合酶催化、在两个DNA序列的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称为:A.位点特异的重组 B.同源重组 C.基本重组 D.随机重组 E.人工重组 6.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称为: A.位点特异的重组 B.非位点特异的重组 C.基本重组 D.随机重组 E.人工重组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后产生: A.5'磷酸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B.3'磷酸基和5'羟基基团的末端 C.5'磷酸基和3'磷酸基团韵末端 D.5'羟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E.以上都不是 8.可识别并切割特异DNA序列的称: A.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非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D.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DNA酶 9.限制酶的识别顺序通常是: A.聚腺苷酸 B.聚胞苷酸 C.RNA聚合酶附着点 D.回文对称序列 E.甲基化“帽”结构 10.限制酶: A.从噬菌体中提取而得 B.可将单链DNA任意切开 C.可将双链DNA任意切开 D.可将双链DNA特异切开 E.不受DNA甲基化影响. 11.限制酶的作用特性不包括: A.在对称序列处切开DNA B.同时切开双链DNA C.DNA两链的切点常在同一位点 D.酶切后的DNA片段多具有粘性互补末端 E.酶辨认的碱基一般为4—6个 12.限制酶的特点不包括: A.只识别一种核苷酸序列 B.其识别不受DNA来源的限制

基因工程参考答案20页word文档

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用人工方法, 在体外对DNA分子进行切割、连接,组成重组DNA分子,再导入生物体内,并使其在异种生物内复制、表达,从而使受体生物获得新的遗传性状,这一全过程称为基因工程。(PPT) 限制酶:限制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P 21页) DNA连接酶:DNA连接酶是一种能够将两段DNA拼接起来的酶称为DNA连接酶。 (或DNA连接酶是一种能够催化双链DNA片段紧靠在一起的3`羟基末端与5`磷酸基团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两末端连接起来的酶)(P 27页) DNA聚合酶:DNA聚合酶是能够催化DNA复制和修复DNA分子损伤的一类酶。(P 30页)DNA修饰酶:DNA修饰酶是一类通过添加或删除化学基团来修饰DNA分子的酶,主要有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简称末端转移酶)、碱性磷酸酶、T4噬菌体多核苷酸激酶等。(P 22页与网上整理结合) 质粒:质粒是一些存在于微生物细胞染色体外的小型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是能够进行独立复制并保持恒定遗传的复制子。(P 42页) 穿梭质粒:穿梭质粒载体是指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标记,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活和复制,并可以携带着外源DNA在不同物种的细胞之间往返穿梭的质粒载体。(P 56页): 噬菌粒:噬菌粒是一类由质粒载体和单链噬菌体载体结合而成的新型载体系列。(P 77页)粘粒载体:粘粒又称柯斯质粒,是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粘性末端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杂种质粒载体。(P 70页) M13噬菌体载体: M13噬菌体是一种含有6.4kb环状单链DNA分子的大肠杆菌丝状噬菌体。(73页及PPT) 克隆载体:克隆载体是指具有在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是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最新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 1.F因子从一个细胞转移至另一个细胞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 A.转化 B.转导 C.转染 D.转座 E.接合 2.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为:A.转化 B.转导 C.转染 D.转座 E.接合 3.溶原菌是指:

A.整合了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B.整合了质粒基因组的细菌 C.含有独立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D.含有独立质粒基因组的细菌 E.含有独立噬菌体和质粒基因组的细菌 4.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称为: A.转化 B.转导 C.转染 D.转座 E.接合 5.由整合酶催化、在两个DNA序列的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称为:A.位点特异的重组 B.同源重组 C.基本重组 D.随机重组

E.人工重组 6.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称为:A.位点特异的重组 B.非位点特异的重组 C.基本重组 D.随机重组 E.人工重组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后产生: A.5'磷酸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B.3'磷酸基和5'羟基基团的末端 C.5'磷酸基和3'磷酸基团韵末端 D.5'羟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E.以上都不是 8.可识别并切割特异DNA序列的称: A.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非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D.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DNA酶 9.限制酶的识别顺序通常是:A.聚腺苷酸 B.聚胞苷酸 C.RNA聚合酶附着点 D.回文对称序列 E.甲基化“帽”结构 10.限制酶: A.从噬菌体中提取而得B.可将单链DNA任意切开 C.可将双链DNA任意切开 D.可将双链DNA特异切开 E.不受DNA甲基化影响.11.限制酶的作用特性不包括:

轧钢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轧钢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1、棒材生产线工艺流程 钢坯验收f加热f轧制f倍尺剪切f冷却f剪切f检验f包装f计量f入库 (1)钢坯验收=钢坯质量是关系到成品质量的关键,必须经过检查验收。 ①、钢坯验收程序包括:物卡核对、外形尺寸测量、表而质量检查、记录等。 ②、钢坯验收依据钢坯技术标准和内控技术条件进行,不合格钢坯不得入炉。 (2)、钢坯加热 钢坯加热是热轧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工序。 ①、钢坯加热的目的 钢坯加热的目的是提高钢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以便于轧制;正确的加热工艺,还可以消除或减轻钢坯内部组织缺陷。钢的加热工艺与钢材质量、轧机产量、能量消耗、轧机寿命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直接关系。 ②、三段连续式加热炉 所谓的三段即: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 预热段的作用:利用加热烟气余热对钢坯进行预加热,以节约燃料。(一般预加热 到 300?450°C) 加热段的作用:对预加热钢坯再加温至1150?1250°C,它是加热炉的主要供热段,决定炉子的加热生产能力。 均热段的作用:减少钢坯内外温差及消除水冷滑道黑印,稳定均匀加热质量。 ③、钢坯加热常见的几种缺陷 a、过热钢坯在高温长时间加热时,极易产生过热现象。钢坯产生过热现象主要表现在钢的组织晶粒过分长大变为粗晶组织,从而降低晶粒间的结合力,降低钢的可塑

性。过热钢在轧制时易产生拉裂,尤其边角部位。轻微过热时钢材表面产生裂纹, 影响钢材表而质M和力学性能。 为了避免产生过热缺陷,必须对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b、过烧 钢坯在高温长时间加热会变成粗大的结晶组织,同时晶粒边界上的低熔点非金属化 合物氧化而使结晶组织遭到破坏,使钢失去应有的强度和塑性,这种现象称为过 烧。 过烧钢在轧制时会产生严重的破裂。因此过烧是比过热更为严重的一种加热缺陷。 过烧钢除重新冶炼外无法挽救。 避免过烧的办法:合理控制加热温度和炉内氧化气氛,严格执行正确的加热制度和 待轧制度,避免温度过高。 ( C、温度不均 钢坯加热速度过快或轧制机时产量大于加热能力时易产生这种现象。温度不均的钢坯,轧制时轧件尺寸精度难以稳定控制,且易造成轧制事故或设备事故。 避免方法:合理控制炉温和加热速度;做好轧制与加热的联系衔接。 d、氧化烧损 钢坯在室温状态就产生氧化,只是氧化速度较慢而己,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氧化速度加快,当钢坯加热到1100-1200°C时,在炉气的作用下进行强烈的氧化而生成氧化铁皮。氧化铁皮的产生,增加了加热烧损,造成成材率指标下降。 减少氧化烧损的措施:合理加热制度并正确操作,控制好炉内气氛。 e、脱碳 钢坯在加热时,表面含碳量减少的现象称脱碳,易脱碳的钢一般是含碳量较高的优

基因工程作业题及答案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核酸内切酶、核酸内切限制酶、同裂酶、同尾酶、核酸外切酶、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答: 核酸内切酶:是一类从多核苷酸链的内部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的酶。 核酸内切限制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4—8bp),并由此处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 同裂酶:识别位点的序列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 同尾酶:识别的序列不同,但能切出相同的粘性末端。 核酸外切酶:是一类从多核苷酸链的一头开始催化降解核苷酸的酶。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可以不需要模板,在单链DNA或突出的双链DNA 3’-OH端随机 添加dNTPs的酶 2.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原则是什么? 答: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按属名和种名相结合的原则命名的,即:属名+种名+株名+序号; 首字母:取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且斜体大写; 第二字母:取种名的第一个字母,斜体小写; 第三字母:(1)取种名的第二个字母,斜体小写; (2)若种名有词头,且已命名过限制酶,则取词头后的第一字母代替。 第四字母:若有株名,株名则作为第四字母,是否大小写,根据原来的情况而定,但用正体。 顺序号:若在同一菌株中分离了几种限制酶,则按先后顺序冠以I、Ⅱ、Ⅲ、…等,用正体。 3.部分酶切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1)缩短保温时间 2)降低反应温度 3)减少酶的用量 4. 在序列5'-CGAACATATGGAGT-3'中含有一个6bp 的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识别序列,该位点的序列可能是什么? 答:回文序列是:5'-CATA TG-3, 5.什么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星号活性? 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Ⅱ类限制酶虽然识别和切割的序列都具有特异性,但是这种特异性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即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异性。条件的改变,限制酶的特异性就会松 动,识别的序列和切割都有一些改变,改变后的活性通常称第二活性,而将这种因 条件的改变会出现第二活性的酶的右上角加一个星号表示,因此第二活性又称为星 活性。 概括起来,诱发星活性的因素有如下几种:(1)高甘油含量(>5%, v/v);(2)限制性 内切核酸酶用量过高(>100U/ugDNA);(3)低离子强度(<25 mmol/L);(4)高pH(8.0 以上);(5)含有有机溶剂,如DMSO,乙醇等;(6)有非Mg2+的二价阳离子存在(如 Mn2+,Cu2+,C02+,Zn2+等)。 第三章 1.如何将野生型的λ噬菌体改造成为一个理想的载体? 答:①删除λ噬菌体的非必需区,留出插入空间;并在余下的非必须区内制造限制酶切点 ②引进某些突变表型,作为选择标记 ③突变某些基因,使它成为安全载体 ④删除λDNA必须区段上常用的限制酶切点

基因工程(所有章节及答案)最新版

基因工程(所有章节及答案)最新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基因工程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使人们从简单地利用现存的生物资源进行诸如发酵、酿酒、制醋和酱油等传统的生物技术时代,走向按人们的需要而定向地改造和创造具有新的遗传性品种的时代。 2.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人类可以通过细菌发酵、真核细胞培养和乳腺生物反应器等三种主要生产方式,大量取得过去只能从组织中提取的珍稀蛋白,用于研究或治病。 3.Cohen 等在1973年构建了第一个有功能的重组DNA分子。 4.基因工程的两个基本特点是:(1) 分子水平上的操作,(2) 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5.基因克隆中三个基本要点是:克隆基因的类 型;受体的选择和载体的选 择。 6.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P.Berg 等在Proc.Natl.Acad.Sci.USA上发表了题为:“将新的遗传信息插入SV40 病毒DNA 的生物化学方法:含有λ噬菌体基因和E.coli 半乳糖操纵子的环状SV40 DNA”的论文,标志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这一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他们并没有证明体外重

组的DNA 分子具有生物学功能。7.克隆基因的主要目的有四个:(1) 扩增 DNA;(2) 获得基因产物;(3) 研究基因表达调控;(4) 改良生物的遗传性。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因研究重组DNA技术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 C) (a)A.Komberg (b)W.Gilbert (c)P.Berg (d)B.McClintock 2.第一个作为重组DNA 载体的质粒是( C) (a) pBR322 (b)ColEl (c)pSCl01 (d)pUCl8 3.第一个用于构建重组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 A) (a)EcoRI (b)EcoB (c)EcoC (d)EcoRⅡ 4.P Berg 构建SV40 二聚体时用了几种不同的酶,其中( B)的作用是制造隐蔽的5’端。 (a)末端转移酶(b)λ外切核酸酶(c)外切酶Ⅲ (d)DNA连接酶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基因工程技术是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答:这是因为:(1)1967 年发现了连接酶;(2)大肠杆菌的转化技术是1970年获得突破;(3)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分离始

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

第十七章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 一、单项选择题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后产生 A. 5′磷酸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B. 5′磷酸基和3′磷酸基团的末端 C. 5′羟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D. 3′磷酸基和5′羟基基团的末端 E. 以上都不是 2. 可识别并切割特异DNA序列的酶是 A. 非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 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D. 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 DNA酶 3. 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 识别和切割位点通常是4~8个bp长度 B. 大多数酶的识别序列具有回文结构 C. 在识别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 D. 只能识别和切割原核生物DNA分子 E. 只能切割含识别序列的双链DNA分子 4. 在重组DNA技术中催化形成重组DNA分子的酶是 A. 解链酶 B. DNA聚合酶 C. DNA连接酶 D. 内切酶 E. 拓扑酶 5. 对基因工程载体的描述,下列哪个不正确? A. 可以转入宿主细胞 B. 有限制酶的识别位点 C. 可与目的基因相连 D. 是环状DNA分子 E. 有筛选标志 6. 克隆所依赖的DNA载体的最基本性质是 A. 卡那霉素抗性 B. 青霉素抗性 C. 自我复制能力 D. 自我表达能力 E. 自我转录能力 7. 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质粒DNA是 A. 病毒基因组DNA的一部分 B. 细菌染色体外的独立遗传单位 C. 细菌染色体DNA的一部分 D. 真核细胞染色体外的独立遗传单位 E. 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一部分 8. 下列哪种物质一般不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 A. 质粒 B. 噬菌体

C. 哺乳动物的病毒 D. 逆转录病毒DNA E. 大肠杆菌基因组 9. 关于pBR322质粒描述错误的是 A.有一些限制酶的酶切位点B.含有1个ori. C.含有来自大肠杆菌的lacZ基因片段D.含个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E.含四环素抗性基因。 10. 以mRNA为模板催化cDNA合成需要下列酶 A. RNA聚合酶 B. DNA聚合酶 C. Klenow片段 D. 逆转录酶 E. DNA酶 11. 催化聚合酶链反应需要下列酶 A. RNA聚合酶 B. DNA聚合酶 C. Taq DNA聚合酶 D. 逆转录酶 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2. 关于PCR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 是一种酶促反应 B. 引物决定了扩增的特异性 C. 扩增产物量大 D.扩增的对象是DNA序列 E.扩增的对象是RNA序列 13. 在基因工程中,DNA重组体是指 A. 不同来源的两段DNA单链的复性 B.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物 C. 不同来源的DNA分子的连接物 D. 原核DNA与真核DNA的连接物 E. 两个不同的结构基因形成的连接物 14. 基因工程操作中转导是指 A. 把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 B. 把DNA重组体导入真核细胞 C. 把DNA重组体导入原核细胞 D. 把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 E. 以噬菌体或病毒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15. 重组DNA的筛选与鉴定不包括哪一方法 A. 限制酶酶切图谱鉴定 B. PCR扩增鉴定 C. 显微注射 D. 蓝白筛选 E.抗药筛选

基因工程习题及参考答案01

基因工程习题及参考答案01 绪论部分 一、填空题 1.基因工程是年代发展起来的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使人们从简单地利用现存的生物资源进行诸如发酵、酿酒、制醋和酱油等传统的生物技术时代,走向的时代。 2.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人类可以通过、和等三种主要生产方式,大量取得过去只能从组织中提取的珍稀蛋白,用于研究或治病。3.Cohen 等在年构建了第一个有功能的重组DNA 分子。 4.基因工程的两个基本特点是:(1) ,(2) 。 5.基因克隆中三个基本要点是:;和。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在上发表了题为:“将新的遗传信息插入SV40 病毒DNA 的生物化学方法:含有λ噬菌体基因和E.coli 半乳糖操纵子的环状SV40 DNA”的论文,标志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这一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他们并没有。 7.克隆基因的主要目的有四:(1) ;(2); (3) ;(4) 。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 )1.因研究重组DNA 技术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 (a)A.Komberg (b)W.Gilbert (c) P.Berg (d)B.McClintock ( )2.第一个作为重组DNA 载体的质粒是( ) (a)pBR322 (b)ColEl (c)pSCl01 (d)pUCl8 ( )3.第一个用于构建重组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 ) (a)EcoRI (b)EcoB (c)EcoC (d)EcoRⅡ ( )4.P Berg 构建SV40 二聚体时用了几种不同的酶,其中( )的作用是制造隐蔽的5’端。 (a)末端转移酶(b)λ外切核酸酶(c)外切酶Ⅲ(d)DNA 连接酶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基因工程技术是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2.重组DNA 的含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基因工程的两个特点? 4.在Cohen 构建有生物功能重组体的第一步实验中,用EcoRI 切割了R6-5 质粒,然后转化E.coli C600,在卡那霉素抗性子板上筛选到了pSCl02,它是由R6-5 的三个EcoRI 片段组成,请推测这个质粒具有什么遗传特性? 5.什么是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四、问答题 1.S.N Cohen 于1973 年构建了三个重组体,pSCl02,pSCl05,pSCl09 请说明这三个重组体是如何获得的?各说明了什么? 2.基因克隆是如何使含有单个基因的DNA 片段得到纯化的? 五、概念题 1.遗传工程2.生物技术3.基因工程4.细胞工程5.细胞分泌工程 6.酶工程7.蛋白质工程8.发酵工程9.移动基因10.断裂基因 11.重叠基因12.假基因

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乙肝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的研制生产过程、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 国际上先后研制出了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和第二代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第一代乙肝疫苗主要运用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提取纯化出的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先后经过减毒处理和添加佐剂后注入人体预防接种。但是由于对血源性疫苗安全性存在顾虑,人们进一步着手开发第二代乙肝疫苗,也就是基因重组疫苗。 第一步是分离目的基因,获得目的DNA片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细胞基因组中分离,二是人工合成。 第二步是将DNA片段和载体在体外连接重组,成为重组DNA分子,多采用连接酶的方法连接。 第三步是基因克隆,即将重组体DNA分子,引进合适的宿主细胞(大肠杆菌、酵母)中增殖。根据所用载体的不同,可选用转化(以质粒作载体时,重组体DNA分子以此种方式进入感受态的宿主细胞,以获得转化子菌落)、转染(λ噬菌体作载体时,构成的重组体DNA分子,以此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可转染得到噬菌斑)、转导(λ噬菌体DNA与外源DNA组成的重组体DNA分子,与噬菌体蛋白组装成具有感染力的噬菌体颗粒,即人工包装的噬菌体颗粒,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往宿主细胞引入重组体DNA分子。 第四步是目的基因克隆的筛选与鉴定,即从大量携带重组体DNA分子的细胞中分离出带目的基因的细胞。因为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获得重组体DNA分子,为了获得摄取了重组体DNA分子细胞,需经筛选,才能将其与未摄取重组体DNA分子的细胞区别开来,并作进一步鉴定。筛选含有重组体DNA分子细胞的方法,一般都是以载体DNA 及目的基因的遗传标记及分子特征为依据,并结合受体细胞的基因表型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许多质粒都具有抗生素等药物的抗性标记,因此,在含有一定浓度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很容易地把摄取了重组体DNA分子,因同时也获得了抗生素抗性的细胞辨认出来。但药物筛选只是一个方面,依据它只能判断质粒载体是否进入了受体细胞,还不能确定受体细胞是否摄取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体DNA分子。 对于重组体DNA分子的鉴别,通常是在抽提出重组质粒DNA后,用凝胶电泳法或电镜观察其分子大小,用限制酶酶解,观察其酶切图谱进行。还可采用菌落原位杂交法来进行鉴定,即将菌落从最初生长的平板上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用碱裂解滤膜上的菌落,使DNA分子游离,变性,并固定在滤膜上,随即用同位素标记的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或RNA探针杂交,最后通过滤膜的放射自显影鉴定菌落,并从最初生长的平皿上挑选出放射自显影呈阳性的菌落。 第五步是基因表达,这是指宿主细胞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外源DNA在宿主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表达生成的产物(蛋白质),最好在细胞内不被分解,而分泌到细胞外面。表达产物若为较小的多肽,或是对细菌蛋白酶极为敏感的蛋白质,形成后,通常即被迅速降解。为了保证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能分泌到细胞外而不被降解,通常可以把外源基因插入在载体的某些结构基因中间,在这种情况下,表达产物是融合蛋白质,融合蛋白质可以抵抗内源蛋白酶的降解,又可以在细胞信号肽的引导下分泌到细胞外。

基因工程复习题答案

基因工程原理复习题思考题 基因工程绪论 1、基因工程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在体外把核酸分子(DNA的分离、合成)插入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重组DNA),引入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受体细胞内,稳定地复制表达繁殖,培育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品种(品系),生产人类急需的药品、食品、工业品等。 特征:1、具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 2、强调了确定的DNA片段在新寄主细胞中的扩增。 2、试述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1)、目的基因的分离 2)、DNA的体外重组(载体、受体系统等) 3)、重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及其筛选 4)、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的扩增、表达、检测及其分析。 3、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上有何应用发展? 主要是通过基因重组,使各种转基因生物提高生产谷氨酸、调味剂、酒类和油类等有机物的产率;或者改良这些有机物组成成分,提高利用价值。 4、转基因是一把双刃剑,请客观谈谈对转基因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认识。 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通过该项技术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特性,改良培育新品种; 第二,延长食品保存时间或增加营养成分; 第三,将抗虫防菌基因转入到作物中,使作物本身产生抵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第四,转基因技术及基因食物在医学方面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忧在于环境方面。外源基因的导入可能会造就某种强势生物,产生新物种或超级杂草、损害非目标生物、破坏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也即转基因生物存在潜在的环境安全问题。 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已有数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至少有10亿之多,但至今仍未有转基因食品对生命造成危害的实例;更何况目前每一种基因工程食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国家法律认可,食品卫生部门和环境部门的严格检测。只有测试合格了,才能投放市场。因此公众完全可以安全地消费、大胆地食用转基因食品。 第一章 DNA的分子特性与利用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有何差别? 1)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三个水平:转录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蛋白质加工水平的调控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 ● 1.基因组DNA存在的形式与原核生物不同; ● 2.真核生物中转录和翻译分开进行; ● 3.基因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 4.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在多个水平上进行:DNA水平的调控、转录水平调控、转 录后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蛋白质加工水平的调控; 2、什么是基因?根据基因的产物,基因可分为哪三类? 基因是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在染色体上占据一定位置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分子遗传的功能

基因工程试题及答案

《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基因工程的创始人是( )。 A A. Kornberg B W. Gilbert C P. Berg D S. Cohen 2.关于宿主控制的限制修饰现象的本质,下列描述中只有( )不太恰当。 A 由作用于同一DNA序列的两种酶构成 B 这一系统中的核酸酶都是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C 这一系统中的修饰酶主要是通过甲基化作用对DNA进行修饰 D 不同的宿主系统具有不同的限制-修饰系统 3.在DNA的3’-5’链上,基因的起始密码子是( ) A ATG(或GTG) B AGT C TAG D TGA 4.II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可以特异性地识别( )。 A 双链DNA的特定碱基对 B 双链DNA的特定碱基序列 C 特定的三联密码 D 以上都正确 5.末端转移酶是合成酶类,具有( )活性。 A 3’5’DNA聚合酶 B 5’3’DNA聚合酶 C 5’3’DNA内切酶 D 5’3’DNA外切酶 6.下面关于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性质的描述中,( )是不正确的。 A 质粒的复制只受本身的遗传结构的控制,因而有较多的拷贝数。 B 可以在氯霉素作用下进行扩增。 C 通常带有抗药性标记。 D 同严紧型质粒融合后,杂合质粒优先使用松弛型质粒的复制子。 7.关于cDNA的最正确的说法是( )。 A 同mRNA互补的单链DNA B 同mRNA互补的双链DNA C 以mRNA为模板合成的双链DNA D 以上都正确 8.关于T4 DNA Ligase,下列说法中哪一项不正确? ( ) A 是最常用的DNA连接酶。 B 不但能连接粘性末端,还能连接齐平末端。 C 不但能连接粘性末端。 D 最适温度37 ℃。 9.下列关于建立cDNA文库的叙述中,( )是错误的? A 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提取DNA或RNA B 用反转录酶合成mRNA的对应单链DNA C 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 D 新合成的双链DNA克隆到载体上,并导入受体细胞 10.用下列方法进行重组体的筛选,只有( )说明外源基因进行了表达。 A Southem blot B Northem blot C Western印迹 D 原位菌落杂交

基因工程和基因重组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内容提要: 细菌的基因转移包括接合作用、转化作用、转导作用等。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转移至另一个细胞,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的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这就是转化作用。由病毒携带将宿主DNA片段从一个细胞转移至另一细胞的现象或机制,称为转导作用。在接合、转化、转导或转座过程中,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即为重组。 重组DNA技术是在人们对自然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认识基础上创立的新技术。为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从构建的基因组DNA文库或cDNA文库分离、扩增某一感兴趣的基因就是基因克隆或分子克隆,又称重组DNA技术。一个完整的基因克隆过程应包括:1.分,即目的基因的获取及基因载体的选择。目的基因指科学家感兴趣的外源基因,其来源有几种途径:化学合成、PCR技术、基因组文库或cDNA文库中获得。载体是目的基因的携带者,常用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等。2.切,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限制性内切酶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是实现重组DNA技术的重要的工具酶。3.接,即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体(或重组DNA)。4.转,即将重组体导入宿主菌(或细胞),根据采用的载体性质不同,将重组体导入宿主菌的方法有转化、转染及感染。5.筛,即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将重组体导入宿主菌后,通过适当形式的培养板生长即可获得一定的抗药菌落。利用原位杂交,和Southern印迹或免疫学方法对抗药菌落进行筛选,获得含目的基因的转化子菌落,再经扩增、分离重组DNA获得基因克隆。重组DNA 技术在疾病基因的发现,表达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DNA诊断及疾病的预防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并促进了当代分子医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DNA序列属于回文结构的是() A.ATGCCG TACGGC B.GAA TTC CTTAAG C.GGCCGG CCGGCC D.TCTGAC AGACTG E.CTAGGG GA TCCC 2.DNA经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后,断端易于首尾相接,自行成环。这是因为存在着() A.钝性末端B.平端C.粘性末端D.5’端E.3’端 3.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通常识别序列是() A.粘性末端B.聚腺苷酸 C.回文对称序列D.RNA聚合酶附着点E.甲基化“帽”结构 4.pBR322是()

服装生产制作工艺流程介绍

服装生产制作工艺流程介绍 (一)生产准备 面辅料进厂检验→技术准备→打版→试板样→封样→制定做工艺文件→裁剪→缝制→确认首件(水洗首缸)→锁眼钉扣→整烫→成衣检验→包装→入库出运。 (二)面料、辅料检验的目的和要求 根据发货单详细出现短码/少现象要亲自参与清点并确认大货跟单负责大货的交货日期确定及面料进厂后要进行数量清点以及外观和内在质量的检验,及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才能投产使用。在批量生产前首先要进行技术准备,包括工艺单、样板的制定和样衣制作,样衣经客户确认后方能进入下一道生产流程。面料经过裁剪、缝制制成半成品,有些梭织物制成半成品后,根据特殊工艺要求,须进行后整理加工,例如成衣水洗、成衣砂洗、扭皱效果加工等等,最后通过锁眼钉扣辅助工序以及整烫工序,再经检验合格后包装入库。 根据客户确认后的单耗对面/辅料的进行核对,并将具体数据以书面形式报告公司。如有欠料,要及时落实补料事宜并告知客户。如有溢余则要报告客户大货结束后退还仓库保存,要节约使用,杜绝浪费现象。 由于坯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和产量,因此裁剪前,必须根据裁剪用布配料单,核对匹数、尺寸、密度、批号、线密度是否符合要求,在验布时对坯布按标准逐一进行检验,对影响成品质量的

各类疵点,例如色花、漏针、破洞、油污等须做好标记及质量记录把好面料质量关是控制成品质量重要的一环。通过对进厂面料的检验和测定可有效地提高服装的正品率。 面料检验包括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两大方面。外观上主要检验面料是否存在破损、污迹、织造疵点、色差等等问题。经砂洗的面料还应注意是否存在砂道、死褶印、披裂等砂洗疵点。影响外观的疵点在检验中均需用标记注出,在剪裁时避开使用。 面料的内在质量主要包括缩水率、色牢度和克重(姆米、盎司)三项内容。在进行检验取样时,应剪取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种、不同颜色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测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度。同时对进厂的辅料也要进行检验,例如松紧带缩水率,粘合衬粘合牢度,拉链顺滑程度等等,对不能符合要求的辅料不予投产使用。 (三)技术准备的主要内容 收到样品、原始资料,按工艺要求(参考客人的原样),制作合理的纸板,并做好各种技术工艺的记录,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负责。 按照客户和厂部的规定的样品时间,安排好样衣的生产,并做好几率,遇到做样衣时,工艺单不清楚的地方,要主动向跟单提出或向厂长提出,让他们去同客户商讨,不能自作主张。 认真审核客供工艺单的资料,原样衣,明确了解客户的要求,尺寸,原辅料和配料等,在做给客人的批核样衣时,以便于车间的生产为原则,提示可以简化的车缝的工序。样衣完成后,对比原样品和工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制备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制备 【摘要】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通过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的重组质粒转染酵母细胞,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有效蛋白。本文主要介绍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制备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乙肝疫苗的纯度分析方法。 【关键词】乙肝疫苗重组质粒工艺流程 1.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产生背景 疫苗是人类目前可以彻底消灭某一疾病的唯一武器,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疾病预防手段。《发展中国家消灭乙型肝炎免疫接种计划实施指南》中指出:“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中或高乙肝流行区,因此,唯一的策略就是有效地减少乙肝的流行,最终消灭乙肝······” 世界卫生组织肝炎专家及计划免疫全球咨询组认为:控制全球乙型肝炎及减少死亡的策略是开展大规模的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 我国卫生部制定的目标是从92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乙型肝炎(HB)计划免疫。92年全国共生产血源疫苗1500万人份,尚不能满足新生儿接种需要,如考虑其他人群,缺口更大。为了实现HB计划目标,进一步为控制全球HB做出贡献,我们必须大规模提高HB 疫苗的产量和进一步提高质量。 血源HB疫苗原料为无症状带毒者的HBsAg阳性血浆。血源价格昂贵,供应量有限,采集困难。因此血源疫苗的产量和成本受到原料的限制。利用基因工程重组微生物细胞表达HBsAg生产HB疫苗的技术,原料易得,价廉,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2.使用重组酵母的原因和重组酵母构建 2.1使用重组酵母的原因 使用重组酵母进行乙肝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有如下几点原因: (1).酵母对培养基的要求低,价廉易得。 (2).酵母细胞生长快,故生产率高。 (3).动物细胞生长慢,容易染菌,对操作要求严。 (4).酵母系统容易放大,动物细胞系统放大难。 2.2重组酵母构建 HBV只有3200bp,为双链的DNA,是一个相当小的病毒。其基因组共有四个ORF,编码以下一些蛋白:Core蛋白和pre-core蛋白,Pol蛋白,X蛋白,以及S蛋白(L、M、S)。故重组酵母可用以下方法: (1).根据已经测定的编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决定簇基因序列,用化学合成法直接合成目的基因或者通过鸟枪法克隆目的基因。用识别相同黏性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将外源DNA和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