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里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中学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责任感的培养则更显出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一部分学生在社会和学校表现不同,在学校与在家庭不同,教师在与教师不在不同,人前人后也不同。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缺失,道德认知与责任行为剥离严重,特别是道德责任认知内化为道德责任行为有很大空白。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要求,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实践我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社会的需要,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责任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把责任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开了义务伦理学的先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专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时强调,过去我们讲素质教育主要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这两条之上还有一条,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人民日报》2010年9月6日)。为此,我们提出旨在教人“学会负责”的责任教育就是历史的必然,是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1)培养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强烈的责任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品质之一,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培养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多的关爱、宠爱,甚至是溺爱,养成了任性、骄横、毫无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加上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只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学生的责任心培养不够,所以,家庭责任心淡化了,社会责任心也随之淡化。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2)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已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责任心是道德的内核,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所以责任心又是道德评价的重要价值尺度。责任心是整个道德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是塑造明天社会公民的灵魂,我们要在新形势下有效地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就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公民特别是中学生的责任心。

(3)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是世界各国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说,日本正是因为培养出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公民,才会从二战后的废墟中站了起来,成为如今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中国既面临机遇,更面临着挑战。所以我们更应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祖国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4)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责任感是维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纽带。社会责任感是和谐社会道德与法律得以遵守的前提条件。社会责任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精神动力。

(5)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是增强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学生“三观”形成中的主渠道作用正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分化和冲击,社会价值观念的动荡和变迁,信息时代中垃圾信息的负效应,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力,正在为德育工作设置一个个新的障碍。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一部分学生在社会和学校表现不同,在学校与在家庭不同,教师在与教师不在不同,人前人后也不同。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缺失,道德认知与责任行为剥离严重,特别是道德责任认知内化为道德责任行为有很大空白。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要求,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实践我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课题。

3.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理论依据较充分,可借鉴的理论比较丰富。

(2)课题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施,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对社会责任感要求大大提高,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有无责任感目前已逐步成为我校学生关注的热点。因为通过前期的教育实践,学生已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对个人而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意味对自我的信心,还意味着那一丝因为责任感带来的自豪的喜悦将点燃真正的生命之火。而对追求真善美的公民而言,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不是为了逃避痛苦,而是为了使自身的生活变得更有活力。

(4)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具有承担课题研究的基础,在《中小学“公民教育”项目实施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已成为全校教工的共识,学校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科研兴校的气氛日益浓厚。

(5)在多年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已经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科研队伍,课题组成员思想观念较新,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较为熟悉,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三、指导思想

1、理论支撑

(1)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2)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个体社会化中亲社会性发展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①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②以他人需要为定向期水平阶段③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阶段④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阶段水平阶段⑤深度内化阶段。其中①~③阶段主要出现在儿童时期,而④~⑤阶段则为中学阶段,这时的学生依据内化了的价值观、社会准则、责任感为依据做出行为的决定。

(3)体验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及高峰体验论。需要层次论是基础,自我实现论是核心,高峰体验论则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高峰体验能将人带进“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他极力主张心理学应该关心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揭示人类真正的特点和潜力、价值与尊严。这一理论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4)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从心理学规律看,青少年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年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通过这种道德行为的实践,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巩固和强化“责任心”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2、重要文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通过这样的教育能增强学生

的责任感。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3)《中学德育大纲》:国家教委在1995年正式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了中学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基本依据。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新课程标准就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获得、轻能力培养、责任心培养的局面,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四、实验目标

1.通过研究,唤醒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

2.通过研究,提高老师和家长对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3.通过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重点突出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载体、内容,为其他学校、其他地区开展责任感培养教育提供实践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对象

阳泉市第十七中学(普高)的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全体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进行调查研究。

六、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

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按照我们的理解,高中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的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关心集体、遵纪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胸怀世界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推进。

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是传播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的殿堂,学校德育理应加强对学生三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主张把德育活动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得一种主动的发展,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主体作用发挥对象,不应仅仅是那些学生干部或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2.探索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图从课堂教学、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

(1)争取家长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处于爱的焦点,他们中有很多在学校承担学习、劳动等责任、貌似积极,但在家里确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明显是双重人格的表现。而他们的父母只是一味的娇惯孩子,意识不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就要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灌输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以唤起家长的重视,获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中学生的则任感。

(2)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①班会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②书海荡舟,进行责任感熏陶。

③量化评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④落实职责,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⑤适当惩罚,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⑥换位思考,理解责任的重大

(3)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3.探索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的培育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在高一、高二、高三这三个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不同的目标。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责任要求内化为责任情感,并自觉落实于责任行动,多渠道、广幅射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七、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个案研究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责任感意识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

3.问卷调查法:根据责任表现的方面理论及有关资料,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

4、观察法:采用现场观察法、观察责任意识缺失的外在行为,了解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5、访谈法:通过对学生以及家长的访谈,了解学生责任意识缺失对素质教育的

影响。

6.经验总结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得出成功的值得推广的方法以及措施。

八、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1、问卷调查:根据责任表现的方面理论及有关资料,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

2、观察:采用现场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观察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观察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责任意识缺失的外在行为,了解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通过责任感培养活动后观察纪律学生的转变。

3、个案研究: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并定期针对这些学生进行观察,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之后学生的外在行为以及责任意识是否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并做好记录,分析促使转变的关键因素。

4、访谈:定期对学生以及家长的访谈,做好与学校与家庭良好沟通,分析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判断学生在家庭以及社会上的责任感;通过阶段性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活动个别教育、班会、社会实践、大型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政治课、各科教学渗透、团队会的参加后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5、对教师师德规范“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名学生负责的态度实施德育,让所有学生都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对教师育德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个别谈话能力、转化后进生能力、教科研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诊断。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

成立课题组,提出研究方案,进行课题论证和骨干力量培训。制定课题研究的活动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寻找责任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课题研究组完成基本内容、目标、操作的初步确立,进行方案论证和实践完善,

并撰写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

编制调查问卷,实施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访谈等,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第四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0月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具体方案实施,并进行中期评估。

第五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4月

课题组定期鉴定实验效果,对方案进行完善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个案、论文、调查报告等的形式进行推广。

第六阶段:2014年5——2014年7月

在研究进行中不断地检讨工作并加以改进,写出实验记录、体会和论文。

第七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

准备结题,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报课题研究成果。

十、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指导小组

宋崇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段银友(校教研室主任)

李志庆(校教研室副任)郭建忠(校教务主任)

2、题领导小组、

肖有世(市教育局副局长)宋崇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瑞斌(校长)3、研究小组人员分工

1、组织保证:

本课题成立以高瑞斌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教研室牵头,组织课题研究组实施,教科室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政教处协同参与管理研究,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承担有关课题的实验组织模式。

2、人员和经费保证:

课题组组长:高瑞斌,男,47岁,学校校长,中教高级,曾参加过课题《中小学“公民教育”项目实施研究》荣获山西省一等奖有一定的研究课题经验。课题组主研和参研人员均为大学本科毕业,他们的论文多次在全国及省、地级交流、发表、获奖,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学校自筹经费课题经费,专款专用。

3、机制保证:制定必要的激励和导向机制,建立具体的检查、评比和展示制度,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成效的教职工给予奖励和表彰。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几点做法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几点做法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安定、进步、繁荣承担责任的内心体验。对于涉世未深的年幼且无知的小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这个概念无疑是陌生的,怎样培养呢?我有以下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引导儿童通过感知认识社会。 儿童初次入学就是从家庭小天地里走出来,开始体验学校集体生活,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就是让儿童在集体生活中通过游戏、听故事、相互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活动,使他们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使儿童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的美好。这是促进儿童热爱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步。 二、从培养自尊感入手,实现向社会责任感的转化。 自尊感是随着年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逐渐增多而形成的。教师必须重视儿童自尊感的培养,因为一个人缺乏自尊感,就不会有荣辱感、责任感,甚至于自暴自弃,成为一个不求上进、趣味低下的人。我们应该看到,维护个人尊严的感情可以逐步发展为维护集体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感情,我们要善于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使儿童认识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从而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信念和意志。 三、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把认真完成每一项具体学习任务看作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种责任。 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就不可能产生社会责任感。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为社会做贡献,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把努力学习同履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为社会及责任不是遥远的向往,而是今天的实际行动,经常处于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四有”劳动者。 四、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情绪体验。 这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一般地说,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派值日生为班级和学校公共场所打扫环境卫生、组织拔河、团体操比赛等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树立为集体做好事、为集体争荣誉的思想。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便可以组织学生逐步走向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了解各行业为社会建设忘我劳动的动人情景;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站岗值勤,维护交通秩序;劝说行人不要随地吐痰,维护公共卫生;尊敬老人;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获得服务社会的实践,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能有助于学生将社会责任感变成具体的道德行为。 五、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对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教师是播种、诱发和培养道德情感的辛勤园丁。教师本身热爱人民、热爱儿童、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爱憎分明、忠实积极、忘我工作的崇高道德情感,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榜样的作用。

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走得更远(3月作业

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走得更远 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陈立群 我们曾对学生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让他们说说,高中生应该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应享有什么样的自由,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结果出来后,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权利写了,义务不写;自由写了,责任不写。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在社会开放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孩子过于崇尚个性,往往是讲自由、要权利,却不愿意承担与它们相配套的责任和义务。最近几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 一般来说,学生只有首先对个人有责任感,想到自己应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会想到应该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对他人、对集体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自我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现在,我兼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学生近距离接触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可以大致分成三类模式。第一类是“自主当家模式”。这类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会自主利用课余时间。这类学生常常很优秀,但遗憾的是,这类学生较少。第二类是“老师当家模式”,差不多有80%学生都是这种学习模式,老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完全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第三种是“无人当家模式”,就是老师把大量的自修时空还给学生,他不会自己当家,连时间都不知道怎么用,这样一来事情就糟糕了。 我送走了这么多届的学生,凡是“自主当家模式”的学生没有考不好的。凡是“老师当家模式”的学生,除非老师特别优秀,把要考的内容都讲到了,不然的话,他成绩不会很优秀。而且,由老师当家的学生在大学里还会有很痛苦的适应期。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把学生送出去(这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能上本科)。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将来能够走得更远。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教是为了不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提倡学生在学习上要自主当家,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有了,你才会去尽社会责任。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你还指望他对社会尽多少责任?即使尽了,也可能是一时冲动。 在生活上,我也一直对学生强调:自己的前途自己负责,不要过度依赖父母和家庭,依赖他们的金钱和权势。我比较欣赏西方父母的做法。他们把少量财产留给孩子,其余的都捐给慈善机构。西方的年轻人也有个宣言,说父母事业上的成功和物质的丰厚,会使自己丧失通过自我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而缺乏了历练的人生,就不完整了。但我们的孩子跟他们不一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很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父母,那真是舒服,躺着享受就好了。所以我现在在学生里边倡导,城市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要让他自立、自强,要让他知道,父母的是父母的,物质也有靠不住的一面,你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提倡学生对自己负责,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从“自在”走向“自为”。自在的人是有奴性的,没有自我,完全依靠别人。到了“自为”阶段,才能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担当责任,让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 实践中,我们是把学习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的。你不能说,我这件事情准备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那件事要培养他的自我责任感,不是的。 当下责任教育比较难的地方,一个就是价值取向上的单维,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这两对关系,我们始终没有处理得很好。社会开放了,应该有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应该有他的权利,这个对不对?对的,但相应的,有了自由后,责任也要配套。我给师生讲过一个故事,11岁的孩子玩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破了,父亲说,我先把12美元赔了,但是你要利用星期天帮家人搞卫生或者是做公益活动,用挣的钱来还我。言下之意,就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是一种自由与责任相配套的文化。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是美国的前任总统里根。 其实人总是在承担各种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我们提出,进入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的学生要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三“志”,是学生承担责任的精神基础。 我告诉学生,做人要立志。“志”既是个人之志,也是报国之志。不要把志向理解为考上一所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高收入、享受一种安逸的好生活。它们绝不是一个人志向的主要部分,更不是全部。一个人如果不倦地追求这些,那么达成目标之时,就会是他的精神家园荒芜之时。我把高远的志向比作一座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应该有,而且要从小耸立在心中。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是我们帮助学生树立志向时常讲的例子。 至于“志气”,现在很多学生志长气短,甚至有志无气,缺乏一种践行责任的意志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了不少法子。比如说高一时请学生写下自己高中三年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方面的,思想、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有。到了高三举行“一二·九”成人宣誓仪式时,请学生回忆一下高一时的志向,再对照高一的规划,定一个将来的人生规划。这个规划里就要包含对自我、对家庭,特别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了。所以我们每年的成人宣誓仪式都是一个主题:“青春放飞梦想,责任担当未来。”人生规划写好后,我拿一个瓶子,把所有学生写的小纸条放进去,密封好。再到学校的“成人林”里,把瓶子放在每届学生种的“志向树”下。20年、30年后,你们要来看也行,不看也行,就永远地放在那里,志向就沉淀在那里。这个仪式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鼓励学生要朝着一定目标走去,这是志;二是要一鼓作气走到底,中途绝不停留,这叫气。凡事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字。 志气到了极点,容易走向高傲和狭隘。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高雅的志趣”。即对人生有一种稳定的爱好和执著的追求,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出兴趣、乐趣和情趣来。有了高雅的志趣,人才会阳光起来,柔和起来,生活也才会美好起来。 什么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说,就是当你有了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后,不管暂时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承载,都有会继续生长的能力,这就叫厚德载物。所以我甚至认为,这“三志”就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 从知到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理念清楚,但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中间就有很大的鸿沟。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我们说知、情、意、行,但工作却总是做在“知”、“行”两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间出现了断层。学校里司空见惯的做法是:老师先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就开始检查,没有遵守就扣分。我们缺乏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责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难点都在这里。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我们开展了一个比较独特的活动。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宏志生家里生活两星期,这个活动就叫“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很多城里孩子对宏志生崇拜得不得了,我们就想通过这个活动,让他们走到宏志生的生活中去,看看宏志生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人口是农民,你去感受一下,真正了解我们的国情,不要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任,一定是先从对社会有所了解开始的。 为什么想到这个活动呢?我儿子曾告诉我,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大一学生,暑假到安徽、江西等最偏僻的农村住一个月。我就想,这个活动太好了,高中也要把它开展起来。日本不是也提出来所有小学生必须到农村去生活一周吗?我就提出高中生去生活两周,让他到生活中去体验,毕竟,社会责任感是从体验中产生的。 我们的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回乡下,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都是自己做。这种体验是非常真实的。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感情、强化意志。有一次,我去看这些学生,问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经过对十四次团代会会议精神的学习,令我深切地体会到各位领导对我们大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极大的鼓励,也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所肩负的重任,让我认识到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 1、自我责任感弱化。 自我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等等,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2、家庭责任感弱化。 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在家里就像太上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3、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 社会公德,简单说,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以德待人,以德律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然而很多大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寝室里,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或是煲电话粥到深夜。 4、对他人责任感弱化。 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去做,敷衍了事,对老师不负责;轻易答应同学事情而不做,对同学不负责任;受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对父母、社会不负责任。 5、自我意识高于一切。

高中生责任感可分为国家责任感

高中生责任感可分为国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五个部分,其中自我责任感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目的是要通过围绕学生身边的事,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正确的认识、分析、辨别、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和素质,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责任感。 班主任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预备铃响了,有学生才想到要上厕所;升旗仪式要穿校服,有学生又忘了;六点半寄宿生集中做操,个别学生拖拖拉拉,差一分钟,才冲下楼梯;教室后垃圾桶周围经常有学生远投不中留下的纸团,但没人收拾,认为是负责扫地同学的责任,而扫地的同学认为还没到扫地时间呢……这些情况是这部分学生自我责任感淡化的体现。一个对自身都不负责的学生,就无从谈起对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负责。 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部分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因---高中生自身的原因 现在的高中生是基本上是90后,学生中80%是独生子女,有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在校个性强、自私、心胸狭窄现象比较普遍。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家庭和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差,经不起些许的挫折。 (二)外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多元化使社会整体利益变得模糊难以确定,使得人们都过于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每个个体都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2、家庭原因。,很多父母为了把让孩子把成绩学好,花大笔的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而对子女的品德、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却投入微乎其微,至使这些夕日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表现出了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象,只懂得索取而淡忘了在索取的背后需要一定的付出。

社会责任感

1、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大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走近工农、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在活动中,他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本领,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塑造自己,自觉地把个人的远大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业中,珍惜宝贵的时光,勤奋刻苦学习,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思想、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2、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由于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图安逸、怕吃苦的思想,缺少艰苦创业的精神。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广大工农群众,使他们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念,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创业的艰辛,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作风,加深与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 3、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大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尺度。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社会参与者的眼光,分析、考察自

身和社会。大学生在与群众广泛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受到真切的感染,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从与别人的比较中了解自己,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从而有助于他们克服不切实际的“书生气”,找到评价自身价值的社会尺度,形成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以上是学校师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颇深的几方面,正如我校一位学生在活动总结中讲的:“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在为农村送去知识和服务的同时,我们也从农民那里学到了勤劳朴实的品质、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和校园里学不到的。”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它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大部分都是书本知识,十分缺乏实践经验,很多在校学生虽已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但

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现在对责任感的重要性几乎无人怀疑,但对责任感的解释和说明则众说纷纭。也许正因为如此或许是难以定义,被认为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对责任感这一反映人类最基本特性的词语竟然没有收录。倒是一些中小型词典收入了“责任感”一词,但释义都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如“自觉做好分内事的心情”、“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和“想做好应该承担的事情的心情”等等。可能是因为《辞海》没有收入这一词语和上述释义的限制,学界其他对责任感的定义也往往词不达意,如有学者将责任感定义为:“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能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应当做好的分内之事的心情。”由于“分内事”、“分内之事”和“应该承担的事情”这类副词的限制,以及将责任感定义为一种“心情”,故目前无论相关工具书还是我国学界的其他论着对责任感这一词语的定义或解释均未反映其本质,没有说明“责任感”的内涵与外延。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自觉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人在生活中具有责任感是一种自觉性,也是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条件。责任感又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责任感就不能够处理好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也会使自己一事无成。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小学校园里,不难发现以下这些真实的、且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视学校的纪律以及有关中学生的规范行为要求,随意迟到、旷课,穿着不像学生,举止粗俗,脏话满口,上课听MP3、MP4,或者睡大觉,不思学习,不做作业,沉醉网络游戏或者娱乐杂志等等。同时在校园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排队插队,乱丢乱吐,更有甚的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的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作为我们老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在学习中进行求知责任感的熏陶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至今,大凡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通过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理想的呢?学习需要全神贯注,抛开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让自己沉醉在学海中,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习没有真正的强者与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与追求。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需要品学兼优的人才,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这是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学习就会有目标,因此,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心得)之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班主任论文之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难想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公民没有责任心会是什么样。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青少年是紧密相连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很紧迫和必要。 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娇生惯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没有体验生活中的苦,更没有品尝人生的艰辛。你要他们承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是很难的。在班级管理中,经常有一些:乱扔垃圾,清洁区没扫干净;宿舍卫生不合格,被子不叠,晚就寝讲话,东西被盗;教室学习不认真,上课讲小话、开小差,传纸条等等一些问题。班主任想了解一些情况时,你会经常听到“不知道,反正不是我”、“我不在场,上厕所了”等等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敢承担责任的回答,他们不懂得这些事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非常不利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及学生健康和学习。学校、班主任在这方面怎么做,采取什么措施呢?我想台湾一所学校的做法对我们有所启示。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

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 他的校长高震东是这样的办学理念是这样的,他在一次演讲中认为教育学生应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为第一要义。他有一段话就很好的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我把它引过来: ”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如果教室很脏,我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我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我告诉你,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天下兴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7984470.html,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韩大勇梁建新 来源:《天津教育》2013年第16期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始建于1920年,原名宝蓟中学。后几经变迁,曾名为河北省新集中学、河北宝坻中学、宝坻县中学等。1986年更名为天津市宝坻县第一中学,2001年更名为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宝坻一中”),是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天津市示范性高中校。宝坻一中有着93年的悠久历史,有着93年深厚的积淀,有着93年优秀的办学传统。93年来,学校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也许在这浩浩的队伍中没有显赫的高官,没有举世无双的英雄,但确实有成百上千的科学家、教授、军官、劳动模范、优秀运动员和成功的企业家以及数以万计坚守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这恰恰是宝坻一中的光荣和辉煌所在。宝坻一中的现任校长是梁建新,从普通教师、镇党委书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到宝坻一中的校长,他又回到了教育岗位,基层和机关的工作经历使他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在梁建新看来,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后才是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学习成绩等其他方面——学习成绩是排在最后的。在采访过程中,梁校长谈到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谈到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的教学、学校的教科研,对学校的高考成绩很少提及。但是,本刊记者在采访前就了解到,仅2013年,从宝坻一中考入北大、清华和港大的学生就有20多人,天津大学今年在天津招了640人,其中有99个是从宝坻一中考入的…… □您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2l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现在人们将“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作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后才是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学习成绩等其他方面。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无论他身心多么健康、多有创新精神、学习成绩有多好,也不能称为完全合格的社会人才,甚至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我始终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放在首位。原国家教委总督学柳斌同志在谈及国民素质时曾经指出:“国民没有较强的责任感,这个社会就很难有凝聚力,无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障碍。”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同志曾经在《北京教育》上发表了名为《培养负责任的下一代》的文章,就“责任感是做人和成才的基础”进行了论述。我觉得说的都很好,我很赞同。 □那么,您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呢? ■ “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我们多年秉承的宗旨,我们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多元标准来评判学生,让学生在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语言、意志、智力、情感、性格、身体、心理等方面多元发展。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荔波县板吉小学覃红梅 新时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她们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她们的个性比较娇气、任性、自私、惟我独尊等等,这些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自觉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人在生活中具有责任感是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条件。责任感又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责任感就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会使自己一事无成。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了解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当代的学生大多数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和出发点。在这种社会务实风气的感染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凡事都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二)当前教育存在的缺陷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依旧存在。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形成了以“考试”为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条件,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都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严重背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只注重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学校、老师、家长因此也只关注升学考试科目的教育教学,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基本公德的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等等,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家长对孩子的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是纵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 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如何?据这一次调查显示,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是,勿庸讳言,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本文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综述,并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完整、系统化的政策建议。 调查目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形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实践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调查报告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了这次实践活动的行动安排、计划方案,从而以确保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本组成员全程负责,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2份,其中有效问卷是30份,有效率为75%,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内容:Ⅰ。次实践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①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 ②你是否认为应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③你是否参加过爱心活动 ④你是否愿意做些工作,改变你认为社会存在的弊端 ⑤你是否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行为等 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 ②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 ③实践上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等 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 ①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谈中学生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

谈中学生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 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正因 为存在这样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失去责任感,即使是做我们最擅长的工作,也会做得一塌糊涂。 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我们都铭记于心,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一双手温暖了许多人的心。他尽力付出却从来不求回报,因为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也帮别人实现他们的价值。 现代社会“雷锋”依然存在,而这些“雷锋”被我们称为“志愿者”,他们所发扬的精神,就是“志愿者精神”。什么是志愿者精神?简要地说,这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在我国,志愿者精神的内容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正是这种精神,促进了社会更加和谐。而促使这些志愿者义务奉献的,也正是他们心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青春是无价的,纵使亿万富翁也买不回自己的青春。青春的无价,体现在青春的纯洁,无私。不管是“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中走在爱国救国前列的青年学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奔赴国家建设最急需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君不见,无数优秀的大学生放下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下基层,到祖国的大西北,到贫困地区,去谱写新时代青年的赞歌。这是一首歌颂社会责任感的赞歌。 同学们,尽管我们还是一个中学生,但我们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柔嫩的肩膀上所承受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努力学习,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关爱家人,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与此同时,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应有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

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我感觉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是呈下降趋势的。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价值观念各异,主观意见强,但很多大学生对整个社会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因此,学校也应该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引导和教育才能实现。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作为其主阵地,高校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要求,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坚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则。责任感培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发挥能动性,尊重大家意愿,切合实际,促使大学生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责任感培养需要体现以认识为先导,由浅及深。要强化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的意识与行动,鼓励大学生明确责任要求丰富道德体验反省责任表现,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负责的能力。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一要晓之以理,以多方面的教育促进责任认知。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创新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二要动之以情,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增进责任情感。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让高雅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阵地;要积极组织开诚布公、互助互爱的集体生活,使大学生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逐步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崇尚负责,敢于负责,学会负责,善于负责。三要导之以行,要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感受到自我与他人、集体的存在,使他们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从而更客观地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诸种责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感受到与自然环境、人民群众、国家社会的息息相关,从而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勇敢担当起时代先锋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促进当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观需要。作为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从问题开始,从现状出发,从规律着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勇于担当、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让大学生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就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承担哪些责任。首先是生命责任。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是大学生轻易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种责任,人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其次是行为责任。现在许多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大多数人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不计后果,存在侥幸心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是成才责任。当前,有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认为读书只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并没有考虑自己学成后应为社会奉献什么。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树立自我成才的责任意识,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是回馈责任。一个人只有出于社会责任,并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实现其价值。有回馈责任,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用行动来回报父母、报效

浅谈学校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式

浅谈学校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式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阶段,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成长成才的重大问题。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为祖国培养敢于面对未来挑战、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合格建设者的需要。而学校教育是学生培养责任感的最佳场所,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孝敬父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道德思想观念淡薄,不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最基本的“孝”德,进而到了社会上不会尊重别人,对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工作不能够忠诚对待,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永远放在企业之前。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用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启发学生对父母的关心。 1.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考查、问卷调查、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观察、了解父母每天的工作是如何的,每月收入多少,

每月为家庭和自己在金钱上的支出与开销是多少。孩子明白了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2.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举办“孝心少年”“孝敬之星”全校海选活动发起的孝行活动。例如,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顿晚餐、修一次指甲、给一个拥抱、畅谈一次心声……当妈妈生病时,启发孩子分担一些平时妈妈做的家务,和爸爸一起给妈妈做顿她喜欢吃的饭菜。如果爸爸要过生日了,孩子可以和妈妈一起商量如何庆祝爸爸的生日,比如分析一下爸爸最想要什么,然后想方设法满足爸爸一个小小的愿望。另外,还可以教育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青少年,也难以成长成才。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切关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在校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意识。当今的小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惯了,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依赖性强,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家庭成员,不关心同学,不懂得谦让;同学间不会相互合作等。我们应该要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而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打好这个基础,切实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感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确立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责任感,如何在加强集体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何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集体中锻炼,在集体中成长,成为有责任心的现代少年呢? 一、从培养习惯入手,增强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责任感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体现。具有责任感的孩子对学习、生活和所负责的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对他人,对集体很关心。反之,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常表现出马虎、自私、任性,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关心集体。因此,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培养的责任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班级管理及时到位,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如,自觉维护班级环境卫生,做到不抽烟、不吐痰、不随手抛杂物;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大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小到在班级中的言行举止,教师要处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记得有一次,因怀疑班里有一位同学的周记是抄袭的,本着对她负责的态度,我几次找她谈话,但她一直不承认,甚至还哭了。为这事我找了好几个学生进行了解,事实上我真的错怪了她,因为她周记中所写得内容、语气完全是在仿照电视上的某个节目,原因是她喜欢这个节目,于是就进行了模仿创作。知道这个结果,我该怎样对这个同学交代,不了了之吗?她现在肯定有了不小的影响,说我错怪她了,我的面子往哪放,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果断做出决定——向她道歉。上语文课,当我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真诚地向她说“对不起”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全班同学高兴地鼓起了掌。是呀,我并没有失去什么,相反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信任,为自己的错误勇敢承担责任,难道不是我们应该给学生做的榜样吗?

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自我挑战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断挫折弯腰的教师。” 对理想教师的概括可谓精辟而全面每一句都是精华之语,然而,在朱老师所描述的理想教师诸多因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我之所以对理想教师的这一描述受教育深刻,是因为这是在我平时教学过程中忽略的。读了朱老师的文字之后,方知自己与理想教师的差距,如高山之于平地、大海之于小溪。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本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把自己局限于学校这个小的范围,认为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身体和心理健康就是自己的成功了。极少去关心这个社会,更不用提给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了,试想,连自己都不去关心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关心人类的发展和命运,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去关心这个社会,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学生长大后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又怎么能够让他们为了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的未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基础,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试问自己,我所教育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够带去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吗?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很惭愧,好在朱老师的书及时提醒了我,于是,我开始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如何努力,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朱老师说:“教师在课堂里面对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我们一定能够像朱老师所说的那样“使学生更好的生活,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更加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